期刊文献+
共找到3篇文章
< 1 >
每页显示 20 50 100
椎体终板退变机制的研究进展 被引量:6
1
作者 胡舟扬 李新华 +3 位作者 崔健 孙贵新 谭军 李立钧 《中国脊柱脊髓杂志》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16年第2期182-187,共6页
椎间盘退变(intervertebral disc degeneration,IDD)是指椎间盘自然老化、退化的生理病理过程,它是一系列脊柱退行性疾病的病理基础。研究表明,全世界2/3人口会在其一生中经历不同程度的腰痛。引起腰痛的原因众多,但年龄相关的IDD是... 椎间盘退变(intervertebral disc degeneration,IDD)是指椎间盘自然老化、退化的生理病理过程,它是一系列脊柱退行性疾病的病理基础。研究表明,全世界2/3人口会在其一生中经历不同程度的腰痛。引起腰痛的原因众多,但年龄相关的IDD是引起腰痛的主要原因之一。20世纪60年代,国内外学者开始研究导致IDD的原因,但至今其确切机制仍不十分清楚。应力损伤、营养障碍、炎症因子作用、年龄、细菌感染等因素均可加重或导致IDD。 展开更多
关键词 退变机制 椎体终板 脊柱退行性疾病 椎间盘退变 IDD disc 自然老化 病理过程
在线阅读 下载PDF
代谢性疾病与椎间盘退变关系的研究进展 被引量:5
2
作者 姜倍 胡舟扬 +4 位作者 李新华 何凡 张锦飙 谭军 李立钧 《中国脊柱脊髓杂志》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18年第6期567-571,共5页
椎间盘退变性疾病引起的慢性腰腿痛、颈肩痛严重影响了人们的正常生活,给社会带来了巨大的经济负担。近年来随着老龄人口增多和工作方式改变,与椎间盘退变相关的疾病发病人数不断增加,且发病年龄有不断提前的趋势。椎间盘退变受年龄... 椎间盘退变性疾病引起的慢性腰腿痛、颈肩痛严重影响了人们的正常生活,给社会带来了巨大的经济负担。近年来随着老龄人口增多和工作方式改变,与椎间盘退变相关的疾病发病人数不断增加,且发病年龄有不断提前的趋势。椎间盘退变受年龄、生活方式、遗传等多种因素的影响。但是关于椎间盘退变的确切机制尚不清楚,目前研究主要集中在生物力学因素、细胞因子及炎症介质、细胞营养缺乏及代谢紊乱、椎间盘细胞衰老、凋亡及遗传因素等导致的椎间盘退变等。Teraguchi等通过多变量对数回归分析发现代谢性疾病与颈、胸、腰椎间盘的退变都具有显著的联系,其中肥胖、糖尿病等代谢性疾病与胸椎椎间盘退变有明显的相关性,并且具有一个或多个代谢性疾病的患者更容易发生椎间盘退变。为了更加系统地了解糖尿病、高脂血症、肥胖等代谢性疾病与椎间盘退变关系的研究进展,笔者综述如下。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椎间盘退变性疾病 代谢性疾病 生物力学因素 对数回归分析 发病年龄 生活方式 细胞因子 遗传因素
在线阅读 下载PDF
下颈椎前路减压融合术后颈椎矢状位平衡的变化 被引量:10
3
作者 刘涛 李浩曦 +6 位作者 黄宇峰 李新华 潘福敏 邱水强 徐志刚 罗振东 吴德升 《中国脊柱脊髓杂志》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18年第6期496-502,共7页
目的 :探讨下颈椎前路减压融合术后颈椎矢状位平衡的变化。方法 :回顾性分析2012年1月~2016年12月在上海市东方医院脊柱外科因颈椎病接受颈前路椎间盘切除减压椎间融合手术(ACDF)患者的资料,共纳入326例,其中男175例,女151例;年龄34~81... 目的 :探讨下颈椎前路减压融合术后颈椎矢状位平衡的变化。方法 :回顾性分析2012年1月~2016年12月在上海市东方医院脊柱外科因颈椎病接受颈前路椎间盘切除减压椎间融合手术(ACDF)患者的资料,共纳入326例,其中男175例,女151例;年龄34~81岁(56.0±9.4岁)。随访12~30个月(18.5±6.4个月),根据融合节段数分为四组:单节段融合组69例,双节段融合组85例,三节段融合组90例,四节段融合组82例。在术前及术后12个月随访时的颈椎侧位X线片上测量颈椎矢状位参数:C0-2 Cobb角、C2-7 Cobb角、C2-7矢状垂直距离(C2-7 SVA)和T1倾斜角(T1S),并记录手术前后JOA评分及颈肩臂疼痛VAS评分,计算术后12个月时各组参数改变量。单因素方差分析比较参数及评分指标改变量组间差异,Pearson相关性探讨术前及术后12个月颈椎矢状位参数变化关系。结果 :四组患者一般资料无统计学差异(P>0.05)。术前和ACDF术后12个月,单节段融合组C0-2 Cobb角为21.07°±8.21°和20.92°±5.99°,C2-7 Cobb角为15.29°±8.64°和17.69°±11.25°,C2-7 SVA为20.94±10.77mm和20.61±10.23mm,T1S为23.02°±8.64°和24.05°±9.35°,术前与术后比较均无统计学差异(P>0.05);双节段融合组C0-2 Cobb角为20.38°±7.49°和24.20°±7.96°,C2-7 Cobb角为13.04°±8.07°和15.85°±10.53°,C2-7 SVA为18.57±11.88mm和23.73±9.87mm,T1S为24.28°±6.71°和28.65°±7.64°,术前与术后比较均有统计学差异(P<0.05);三节段融合组C0-2 Cobb角为16.76°±6.24°和20.54°±6.58°,C2-7 Cobb角为11.46°±7.83°和15.12°±10.42°,C2-7 SVA为19.36±8.40mm和25.25±12.20mm,T1S为26.56°±9.47°和30.39°±7.31°,术前与术后比较均有统计学差异(P<0.05);四节段融合组C0-2 Cobb角为15.44°±6.50°和18.39±6.26°,C2-7 Cobb角为11.54°±8.30°和19.61°±5.53°,C2-7 SVA为22.39±12.60mm和27.68±11.17mm,T1S为24.70°±6.30°和31.22°±6.45°,术前与术后比较均有统计学差异(P<0.05)。术前和术后12个月,四组组内T1S与C2-7 Cobb角、C2-7 SVA均呈正相关,C2-7 Cobb角与C2-7 SVA均呈负相关;术后12个月,四组间C0-2 Cobb角、C2-7 Cobb角、C2-7 SVA及T1S改变量比较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P=0.010、0.001、0.003、0.002)。结论 :下颈椎前路减压单节段融合后颈椎矢状位平衡无明显变化;双节段及长节段融合后颈椎矢状位平衡显著改变,但下颈椎矢状位序列维持动态稳定。 展开更多
关键词 颈椎病 颈椎前路减压融合术 融合节段 矢状位平衡
在线阅读 下载PDF
上一页 1 下一页 到第
使用帮助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