期刊文献+
共找到174篇文章
< 1 2 9 >
每页显示 20 50 100
长江水下三角洲记录的全新世以来的环境信息 被引量:5
1
作者 王敏杰 郑洪波 +1 位作者 杨守业 范代读 《同济大学学报(自然科学版)》 EI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12年第3期473-477,共5页
分析长江水下三角洲YD 0901孔的粒度、TOC(总有机碳)和TN(总氮),建立全新世以来高分辨率年代地层图(平均分辨率为20a).结果显示,"中全新世大暖期"(距今7ka~6ka)水下三角洲加速营造,同时闽浙泥质区开始缓慢形成.TOC和TN测试... 分析长江水下三角洲YD 0901孔的粒度、TOC(总有机碳)和TN(总氮),建立全新世以来高分辨率年代地层图(平均分辨率为20a).结果显示,"中全新世大暖期"(距今7ka~6ka)水下三角洲加速营造,同时闽浙泥质区开始缓慢形成.TOC和TN测试数据表明:在距今2.7ka左右,YD0901孔的TN含量逐渐增加,说明流域人类活动逐渐加剧;而TOC由于部分的成岩作用,含量并未明显增加.通过沉积相分析,得到最大海侵面的深度,为准确估算冰后期最大海侵以来水下三角洲沉积总量提供了可靠依据.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全新世 长江水下三角洲 沉积速率 总有机碳 总氮
在线阅读 下载PDF
长江口-东海陆架黏土中高活性铁的富集效应及环境控制机制
2
作者 徐飘飘 苏妮 +2 位作者 连尔刚 王锐 杨守业 《海洋地质与第四纪地质》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24年第4期54-64,共11页
铁元素的化学相态分析是深入理解沉积物的来源、环境演化以及铁参与的生物地球化学循环的关键手段,但不同粒级沉积物中铁化学相态研究薄弱,制约了表生铁循环的研究认知。本文选择长江口-东海陆架表层沉积物,通过六步提取法分析沉积物全... 铁元素的化学相态分析是深入理解沉积物的来源、环境演化以及铁参与的生物地球化学循环的关键手段,但不同粒级沉积物中铁化学相态研究薄弱,制约了表生铁循环的研究认知。本文选择长江口-东海陆架表层沉积物,通过六步提取法分析沉积物全样及其黏土组分中总铁(FeT)、高活性铁(FeHR)、弱活性铁(Fe_(PR))和不活性铁(Fe_(U))的含量,含量均遵循Fe_(HR)>Fe_(PR)>Fe_(U)。全样中Fe_(T)和Fe_(HR)的含量与平均粒径、黏土、有机碳和铝含量密切相关,表明富含有机质的黏土矿物易于富集高活性铁;相较于全样,黏土组分中Fe_(HR)/Fe_(T)比值升高10%,而Fe_(PR)/Fe_(T)比值则降低10%,反映黏土组分对高活性铁的富集效应。河口动力环境基本控制沉积物中Fe的相态分布,长江口最大浑浊带沉积物全样中Fe_(T)和Fe_(HR)含量较高,且受粒度的影响显著;黏土组分可以显著消除粒度效应的影响,Fe_(T)和Fe_(HR)被大量截留在最大浑浊带前缘的河口低盐度区域;而在中高盐度的口外区域,Fe的来源相对稳定,主要为富Fe_(HR)的长江源和贫Fe_(HR)的陆架源沉积物混合。本研究揭示黏土组分在流域-河口-陆架的迁移可能主导了高活性Fe在陆海界面的分布和循环过程,这对深入理解入海颗粒态Fe的源汇过程、地球化学循环及其环境效应有重要参考价值。 展开更多
关键词 铁相态 黏土组分 富集效应 长江口 东海
在线阅读 下载PDF
长江干流悬浮物中元素相态组成与环境指示 被引量:6
3
作者 曾辰 杨守业 +2 位作者 王磊 王皓 刘晓理 《海洋地质与第四纪地质》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12年第1期19-25,共7页
三峡水库蓄水后长江中下游干流和水库内悬浮物地球化学组成如何变化是一个重要科学问题。相态分析表明,在长江重庆至南通段干流悬浮沉积物中,不同元素在酸不溶相和酸溶相所占比例不同,且存在一定的区域变化,Ca和Mg在酸溶相中比例相当高,... 三峡水库蓄水后长江中下游干流和水库内悬浮物地球化学组成如何变化是一个重要科学问题。相态分析表明,在长江重庆至南通段干流悬浮沉积物中,不同元素在酸不溶相和酸溶相所占比例不同,且存在一定的区域变化,Ca和Mg在酸溶相中比例相当高,而Al、Fe、K、Na等元素主要赋存于酸不溶相中。长江悬浮沉积物元素组成的空间变化特征主要受流域风化物质的来源、风化程度和水动力环境控制。重金属元素组成研究显示,在三峡库区及下游地区由于受人类活动影响,Pb、Zn、Co、Cu等在悬浮沉积物中呈现明显的累积趋势。三峡水库内沉积动力环境的不均一性导致水体中元素组成的垂向变化。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元素 悬浮沉积物 化学相态 人类活动 长江
在线阅读 下载PDF
长江口滨海湿地有机碳循环过程及影响因素研究进展 被引量:9
4
作者 杨中元 娄厦 +3 位作者 陈仕哲 Irina Fedorova Viktorovna Dorzhievna Radnaeva Larisa Elena Nikitina 《同济大学学报(自然科学版)》 EI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24年第2期303-312,共10页
滨海湿地是“蓝碳生态系统”的重要组成部分。综述了长江口滨海湿地土壤有机碳时空分布及含量、碳汇速率、有机碳横向输入输出通量及量化方法、有机碳循环定量分析模型以及有机碳储量和组分对不同影响因素所做出的动态响应规律,发现在... 滨海湿地是“蓝碳生态系统”的重要组成部分。综述了长江口滨海湿地土壤有机碳时空分布及含量、碳汇速率、有机碳横向输入输出通量及量化方法、有机碳循环定量分析模型以及有机碳储量和组分对不同影响因素所做出的动态响应规律,发现在土壤有机碳水平空间分布上,崇西湿地>崇明东滩>九段沙>南汇潮滩;有机碳通量和浓度变化主要受到植物生物量和结构、水和土壤的理化性质、陆源输入和潮汐动力、间隙水交换以及人类活动和全球气候变化的影响。未来应加强长江口湿地土壤碳库和有机碳输运通量统一观测,准确量化各主要因素对有机碳的贡献,这对研究盐沼湿地的碳循环机理和碳汇评估具有重要意义。 展开更多
关键词 长江口湿地 有机碳时空分布 垂向埋藏速率 横向输送通量 影响因素 碳汇评估
在线阅读 下载PDF
预涂动态膜形成特征及其在水处理应用
5
作者 谢丽 闵柏林 +4 位作者 柳林齐 罗纯 杨钰乾 庞维海 陈立生 《同济大学学报(自然科学版)》 北大核心 2025年第6期951-960,共10页
立足于预涂动态膜,论述了预涂动态膜的工作原理。总结了诸如支撑膜孔径及材质、成膜材料特性及粒径,以及过滤压强和错流速度等操作条件对预涂动态膜处理效果的影响。并综述了预涂动态膜在地表水、工业废水和市政污水中应用的相关研究进... 立足于预涂动态膜,论述了预涂动态膜的工作原理。总结了诸如支撑膜孔径及材质、成膜材料特性及粒径,以及过滤压强和错流速度等操作条件对预涂动态膜处理效果的影响。并综述了预涂动态膜在地表水、工业废水和市政污水中应用的相关研究进展。此外,还对预涂动态膜开展了经济分析。最后指出了预涂动态膜在实际工程运用中所面临的挑战及未来的发展方向,旨在为预涂动态膜技术在水处理领域中的应用提供理论依据和技术支撑。 展开更多
关键词 膜过滤 预涂动态膜 堵塞模型
在线阅读 下载PDF
三峡水库建设对长江下游颗粒有机碳通量及碳同位素组成的影响 被引量:14
6
作者 许斐 杨守业 +2 位作者 展望 李超 钱鹏 《地球化学》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11年第2期199-208,共10页
2008年4月至2009年4月,在南通长江干流每周采集一次表层悬浮物样品,共51个,分析了其粒度、颗粒有机碳(POC)、颗粒氮(PN)含量以及有机碳同位素(δ13Corg)组成,研究了下游干流颗粒有机碳组成的季节性变化特征。悬浮物的平均粒径在一年内... 2008年4月至2009年4月,在南通长江干流每周采集一次表层悬浮物样品,共51个,分析了其粒度、颗粒有机碳(POC)、颗粒氮(PN)含量以及有机碳同位素(δ13Corg)组成,研究了下游干流颗粒有机碳组成的季节性变化特征。悬浮物的平均粒径在一年内变化不明显,而POC和PN含量呈现洪季缓慢减小,枯季增加的趋势;δ13Corg值的变化正好相反,介于–24.1‰与–25.6‰之间,具有明显的季节性变化规律。POC/PN比值的季节性变化不显著。平均粒径与POC、PN及δ13Corg值均无显著相关性。颗粒有机碳的总通量及陆源有机碳的贡献具有明显的季节性变化,陆源有机质所占的比例呈现洪季高、枯季低的特点,同径流量和含沙量关系密切。与前人在长江南通段的研究结果比较揭示,三峡水库建设后长江下游干流颗粒有机质组成与入海陆源有机碳通量发生明显变化,其对河口及边缘海的生物地球化学循环的潜在影响值得关注。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悬浮物 颗粒有机碳 有机碳同位素 通量 三峡水库 长江
在线阅读 下载PDF
三氯生在水环境中的存在行为及迁移转化规律研究进展 被引量:24
7
作者 周世兵 周雪飞 +1 位作者 张亚雷 石璐 《环境污染与防治》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08年第10期71-74,共4页
近年来,国内外开始关注药品与个人护理品(PPCPs)对环境的污染。三氯生(TCS)作为药品与个人护理品的杀菌、防腐剂在环境中普遍存在。详细介绍了三氯生的基本性质及其在水环境中的赋存现状,并初步比较了污水处理工艺对三氯生的去除效果。
关键词 药品与个人护理品 三氯生 迁移转化 去除
在线阅读 下载PDF
环境介质中药物和个人护理品的潜在风险研究进展 被引量:29
8
作者 代朝猛 周雪飞 +1 位作者 张亚雷 段艳平 《环境污染与防治》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09年第2期77-80,共4页
药物和个人护理品(PPCPs)在环境介质中的残留物作为一种新型污染物在环境介质中的转归,逐渐成为环境工作者和公众密切关注的焦点。这些物质特殊的物化特性及其被大量使用的现状,给生态环境和人类健康带来一定的潜在风险。由PPCPs使用所... 药物和个人护理品(PPCPs)在环境介质中的残留物作为一种新型污染物在环境介质中的转归,逐渐成为环境工作者和公众密切关注的焦点。这些物质特殊的物化特性及其被大量使用的现状,给生态环境和人类健康带来一定的潜在风险。由PPCPs使用所引发的风险问题正在成为当前学术界所面临的研究方向之一。欧洲和美国已经开始了对PPCPs的风险评估研究,中国研究者仅对某些药物的分析检测方法进行了初步探索,对PPCPs的潜在风险研究还呈空白。从PPCPs的物化特性及其对环境介质的影响入手,对其潜在风险进行了分析,并介绍了目前国外PPCPs风险研究进展,以期为中国开展PPCPs的风险评估提供参考。 展开更多
关键词 药物和个人护理品 物化特性 潜在风险研究
在线阅读 下载PDF
过氧化钙在环境修复应用中的研究进展 被引量:20
9
作者 张静 周雪飞 钱雅洁 《环境化学》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14年第2期321-326,共6页
过氧化钙(CaO2)作为一种兼具释氧性和氧化性的材料已越来越多地应用于环境修复中.本文综述了过氧化钙近年来在环境修复应用中的最新进展.从释氧剂和氧化剂两个角度出发,总结了过氧化钙在底泥、土壤、地下水等环境介质修复中的研究进展,... 过氧化钙(CaO2)作为一种兼具释氧性和氧化性的材料已越来越多地应用于环境修复中.本文综述了过氧化钙近年来在环境修复应用中的最新进展.从释氧剂和氧化剂两个角度出发,总结了过氧化钙在底泥、土壤、地下水等环境介质修复中的研究进展,概括了过氧化钙纳米改性技术研究的最新进展,并对过氧化钙环境修复应用的发展趋势进行了展望. 展开更多
关键词 过氧化钙 释氧剂 氧化剂 环境修复
在线阅读 下载PDF
长江主要支流与干流沉积物的REE组成 被引量:29
10
作者 杨守业 王中波 《矿物岩石地球化学通报》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11年第1期31-39,共9页
系统采集了长江主要支流与干流从上游到下游不同地区的河漫滩沉积物样品,用1 M盐酸淋滤处理研究了REE在不同相态中的组成特征。研究表明,长江沉积物中REE主要赋存于酸不溶相中,约占总含量的70%。不同REE的酸提取效率不同,酸溶相明显富集... 系统采集了长江主要支流与干流从上游到下游不同地区的河漫滩沉积物样品,用1 M盐酸淋滤处理研究了REE在不同相态中的组成特征。研究表明,长江沉积物中REE主要赋存于酸不溶相中,约占总含量的70%。不同REE的酸提取效率不同,酸溶相明显富集REE,主要受磷灰石等磷酸盐矿物和部分Fe-Mn氧化物矿物的控制。主要赋存于粘土矿物中的不同轻稀土元素在酸溶相中百分比接近,而富重稀土元素的重矿物可以明显影响REE在不同相态中的组成和不同地区河流沉积物中REE的配分特征。长江支流沉积物的REE组成变化大于干流,流域源岩组成差异是控制REE组成的基本因素,但干流和支流沉积物全样与酸不溶相的REE配分模式基本类似,反映了各自流域风化上陆壳的平均组成。尽管一些支流对邻近干流沉积物的REE组成贡献较大,但总体上干流样品代表了不同支流水系沉积物的混合,尤其是下游近河口地区细粒级沉积物样品的酸不溶组分可以代表长江入海颗粒物的平均REE组成,用于示踪判别东部边缘海长江沉积物的源汇过程。 展开更多
关键词 长江 沉积物 稀土元素 控制因素 相态
在线阅读 下载PDF
同型产乙酸菌研究进展及其环境生物技术应用 被引量:11
11
作者 谢丽 杜诗云 卜凡 《同济大学学报(自然科学版)》 EI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18年第1期67-73,108,共8页
同型产乙酸菌(homoacetogen)是一类既能利用多种有机底物异养生长,又能利用CO2/H2或者CO自养生存的厌氧微生物类群.其对各类生态环境适应能力强,可以通过厌氧乙酰辅酶A途径将不同底物转化为乙酸、乙醇等有机物.随着化石能源的枯竭与对... 同型产乙酸菌(homoacetogen)是一类既能利用多种有机底物异养生长,又能利用CO2/H2或者CO自养生存的厌氧微生物类群.其对各类生态环境适应能力强,可以通过厌氧乙酰辅酶A途径将不同底物转化为乙酸、乙醇等有机物.随着化石能源的枯竭与对同型产乙酸作用理解的加深,同型产乙酸菌逐步应用于有机物或者合成气厌氧发酵、环烃类有机污染物降解等环境生物技术中,成为近年来的研究热点.选择了一些研究较为广泛的同型产乙酸菌类型,介绍了相关生理生态特性,以及近年来针对同型产乙酸菌的环境应用研究进展.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同型产乙酸菌 生理生态特性 厌氧发酵 有机污 染物降解
在线阅读 下载PDF
金鱼藻(Ceratophyllum demersum)调控浮游植物捕获磷与生长的策略 被引量:2
12
作者 马晓航 代嫣然 +4 位作者 吴娟 李柱 崔娜欣 钟非 成水平 《湖泊科学》 EI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17年第1期186-192,共7页
水体浮游植物具有捕获利用磷的能力以及沉水植物能够显著抑制水体中藻类生长已得到国内外广泛共识,但相应的潜在机制尚缺乏深入了解.本研究选取金鱼藻(Ceratophyllum demersum)为研究对象,基于室内模拟实验,探讨了沉水植物调控浮游植物... 水体浮游植物具有捕获利用磷的能力以及沉水植物能够显著抑制水体中藻类生长已得到国内外广泛共识,但相应的潜在机制尚缺乏深入了解.本研究选取金鱼藻(Ceratophyllum demersum)为研究对象,基于室内模拟实验,探讨了沉水植物调控浮游植物捕获磷与过度生长的机制.结果显示,尽管未种植金鱼藻的对照组上覆水中总磷、总溶解态磷和可溶性活性磷的平均浓度均显著高于种植金鱼藻的实验组(约4倍),但是两个系统中这3种磷浓度随时间的变化趋势均符合S形的对数曲线.实验组藻类密度、有效光量子产量、总碱性磷酸酶活性(TAPA)以及细颗粒碱性磷酸酶活性(细颗粒APA)也远低于对照组.此外,对照组中粗颗粒碱性磷酸酶活性(粗颗粒APA)占TAPA的44.7%,显著高于细颗粒APA.结构方程模型结果表明,对照组水体藻类密度对TAPA具有直接的正向作用,而金鱼藻的生长显著弱化了不同形态磷与APA、藻类密度、细菌动力以及光量子产量之间的相互作用.这说明沉水植物对水体浮游植物生长的调控具有多种策略.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浮游植物 沉水植物 碱性磷酸酶 细菌 金鱼藻
在线阅读 下载PDF
长江口底层水中有机锡赋存特征及其在低氧区的行为
13
作者 黄清辉 闻翔 +6 位作者 戴琦 陈玲 王锐 尹大强 王殿常 丁玲 施蓓 《同济大学学报(自然科学版)》 EI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21年第10期1374-1382,共9页
2019年夏季在长江口―东海海域纵向断面上进行现场采样和观测,获取了12个走航站位和低氧区1个连续测站的水质数据和24个底层水样,样品经过滤、固相萃取和乙基化衍生等处理后利用气相色谱-质谱联用仪检测了9种有机锡化合物浓度,旨在分析... 2019年夏季在长江口―东海海域纵向断面上进行现场采样和观测,获取了12个走航站位和低氧区1个连续测站的水质数据和24个底层水样,样品经过滤、固相萃取和乙基化衍生等处理后利用气相色谱-质谱联用仪检测了9种有机锡化合物浓度,旨在分析其在长江口海域的空间分布和潮汐变化特征,并探索其在口外低氧区的行为。结果表明,在长江口海域底层水体中溶解态有机锡质量浓度范围为33.9~203 ng·L^(-1)(以Sn计,以下同),平均值为125 ng·L^(-1);仅有42%样品检出三丁基锡(TBT),其质量浓度最高可达53.1ng·L^(-1),其余8种有机锡化合物检出率可达92%~100%。其中,甲基锡类质量浓度为(36.7±16.2)ng·L^(-1),约占溶解态有机锡质量浓度的20%~40%;丁基锡类质量浓度为(33.1±22.0)ng·L^(-1),约占溶解态有机锡质量浓度的16%~45%;苯基锡类质量浓度为(55.7±12.4)ng·L^(-1),约占溶解态有机锡质量浓度的26%~59%。在河口最大浑浊带和口外低氧区,以及低氧区的涨潮流向落潮流转换阶段,底层水出现溶解态有机锡的质量浓度峰值,主要增加的是TBT及一取代有机锡化合物。研究还发现,三苯基锡(TPhT)和一丁基锡(MBT)质量浓度随溶解氧饱和度降低而增加。潮汐影响下底边界层中的再悬浮和还原溶解过程,导致底层水中的TBT和TPhT等有机锡呈现脉冲式暴露,其生态风险值得进一步关注和研究。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溶解态有机锡 再悬浮 低氧 底边界层 潮汐作用
在线阅读 下载PDF
南淝河叶绿素a时空分布特征及环境因子影响分析 被引量:18
14
作者 李柱 郭伟杰 +3 位作者 成水平 柴培宏 梁威 吴振斌 《水生生物学报》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14年第2期342-350,共9页
2009年8月至2012年4月,采样测试了南淝河上游8个位点的水质状况等,分析了南淝河叶绿素a(Chl.a)的时空分布特点及其与环境因子的关系。结果表明,南淝河研究河段Chl.a平均值为83.46μg/L,已处于严重富营养化状态。南淝河Chl.a浓度与总磷(... 2009年8月至2012年4月,采样测试了南淝河上游8个位点的水质状况等,分析了南淝河叶绿素a(Chl.a)的时空分布特点及其与环境因子的关系。结果表明,南淝河研究河段Chl.a平均值为83.46μg/L,已处于严重富营养化状态。南淝河Chl.a浓度与总磷(TP)、化学需氧量(COD)、酸碱度(pH)、总固体悬浮物(TSS)、水温(WT)显著性正相关(P<0.05),与透明度(SD)、氨氮/总磷比值(4NH+–N/TP)、水深(WD)、降雨(Rain)及风速(Wind)显著性负相关(P<0.05)。逐步回归分析表明,影响南淝河上游河段Chl.a浓度的主导环境因子依次为水温、风速、降雨、总磷和氨氮。对南淝河与其他富营养化水体Chl.a的主要影响因子进行比较,结果表明水温是影响Chl.a的最重要因子,氮磷比、营养盐、降雨、风速、生物因子均对富营养化水体Chl.a有影响。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浮游植物 叶绿素 富营养化 南淝河 城市河道 水华
在线阅读 下载PDF
长江口南汇边滩冲淤变化规律与机制 被引量:20
15
作者 火苗 范代读 +1 位作者 陆琦 刘阿成 《海洋学报》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10年第5期41-51,共11页
根据1842—2004年海图资料分析发现,南汇边滩存在近百年尺度的强烈冲刷—淤积旋回。长江主泓走南港或北港是造成冲刷期"北滩、东滩淤积,南滩、过渡带冲刷"或淤积期冲淤态势反相的主要原因;冲刷期内风暴强度和频数明显多于淤积... 根据1842—2004年海图资料分析发现,南汇边滩存在近百年尺度的强烈冲刷—淤积旋回。长江主泓走南港或北港是造成冲刷期"北滩、东滩淤积,南滩、过渡带冲刷"或淤积期冲淤态势反相的主要原因;冲刷期内风暴强度和频数明显多于淤积期,造成冲刷期滩面叠置记忆的是暴风浪成因的"高滩冲刷、低滩淤积"的冲淤态势,而淤积期保存的是弱风浪成因的"高滩淤积、低滩冲刷"叠置增强的剖面特征。尽管三角洲整体冲淤态势的转变主要受流域来沙量的控制,但不同岸段受河口河势分水分沙作用、潮流和波浪等共同作用,明显存在此冲彼淤、冲淤动态调整等特征。已有的入海泥沙含量阈值研究以点代面或以局部代整体,这是造成阈值估算偏高的主要原因。2003年三峡水库开始蓄水后平均年输沙量154 Mt/a已低于低阈值184 Mt/a,但三角洲尚未如预测那样发生由净淤积向净侵蚀的转变。已有的河口水文观察资料显示,水体含沙量也未发生明显下降,这可能是潮控型三角洲潮流对泥沙在河口的再分配起主导作用,并可能由此延长三角洲冲淤转变对入海泥沙量减少的滞后。今后需进一步加强潮控型河口复杂过程的综合研究,提高对泥沙含量阈值估算和应对可能面临的海岸侵蚀及其相关的环境地质灾害的能力。 展开更多
关键词 长江三角洲 潮滩 冲淤周期 河口河势 风暴 三峡工程 泥沙含量阈值
在线阅读 下载PDF
湿地环境质量评价方法研究进展 被引量:10
16
作者 汪豪 娄厦 +3 位作者 刘曙光 陈明 董行 钟桂辉 《水利水电科技进展》 CSCD 北大核心 2020年第6期85-94,共10页
近年来湿地评价已成为环境科学研究的热点。随着研究内容和评价方法的不断丰富,多种数学方法及模型被广泛应用于湿地环境质量评价。综述了目前国内外湿地中水环境、土壤及生态系统常用的评价方法,重点对水质评价的不确定性模型、土壤风... 近年来湿地评价已成为环境科学研究的热点。随着研究内容和评价方法的不断丰富,多种数学方法及模型被广泛应用于湿地环境质量评价。综述了目前国内外湿地中水环境、土壤及生态系统常用的评价方法,重点对水质评价的不确定性模型、土壤风险评价的生物效应方法和生态系统的指标评价法进行了归纳。针对目前湿地水环境和土壤质量评价研究中存在的不足,指出今后应结合遥感技术和地理信息系统自动化获取实时监测数据,优化水环境动态评价模型,加强湿地土壤质量标准的建立,进一步研究多种评价方法的耦合及评价模型的优化。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湿地评价 水环境 土壤 生态系统 评价模型 评价方法 研究进展
在线阅读 下载PDF
底泥氧化还原环境对苦草(Vallisneria natans)生理生态及重金属元素摄取的影响 被引量:4
17
作者 芮胜阳 吴娟 +3 位作者 崔娜欣 李柱 孔令为 成水平 《生态与农村环境学报》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17年第3期260-264,共5页
有机物降解消耗溶解氧导致的底泥厌氧环境会显著影响水生植物的生长和水生植物对某些重金属的吸收。在模拟底泥厌氧条件下,以苦草(Vallisneria natans)为研究对象,研究了受重金属污染底泥在厌氧条件下对苦草的胁迫作用,以及对苦草吸收... 有机物降解消耗溶解氧导致的底泥厌氧环境会显著影响水生植物的生长和水生植物对某些重金属的吸收。在模拟底泥厌氧条件下,以苦草(Vallisneria natans)为研究对象,研究了受重金属污染底泥在厌氧条件下对苦草的胁迫作用,以及对苦草吸收重金属的影响。结果表明:重金属污染底泥在厌氧条件下会降低苦草叶绿素含量、可溶性蛋白含量和过氧化物酶活性,提高可溶性糖含量,但一定程度的厌氧环境则会促进植物生物量的积累,同时增加苦草对Cr、Ni、Pb和Cu的吸收。厌氧条件下苦草地上部分Cr、Ni、Pb和Cu含量分别是非厌氧条件下的2.2、5.4、3.0和1.5倍;与之相反,底泥厌氧环境不利于植物吸收Zn,厌氧环境下苦草地上部和根系Zn含量只有非厌氧环境下的64%和81%。底泥的厌氧环境会影响沉水植物对底泥重金属的吸收量,这种影响因重金属元素种类不同而有所差异。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沉水植物 底泥厌氧环境 重金属污染 植物吸收
在线阅读 下载PDF
夏季长江口—东海陆架大中型浮游生物分布特征及影响因素 被引量:4
18
作者 刘承莹 王锐 +2 位作者 高航 王鹏远 尹大强 《同济大学学报(自然科学版)》 EI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21年第10期1363-1373,F0002,共12页
根据2019年夏季长江口及邻近海域17个站位的大中型浮游生物与水质参数分析,研究了大中型浮游生物的空间分布特征及其主要影响因素。在长江口咸淡水混合影响下,长江口-东海陆架断面浮游生物物种数及生物多样性指数均随盐度增加而增大,且... 根据2019年夏季长江口及邻近海域17个站位的大中型浮游生物与水质参数分析,研究了大中型浮游生物的空间分布特征及其主要影响因素。在长江口咸淡水混合影响下,长江口-东海陆架断面浮游生物物种数及生物多样性指数均随盐度增加而增大,且淡水及低盐度站位与高盐度站位的优势物种存在显著差异。长江口-东海陆架关键断面13个站位的大中型浮游生物密度及生物量与叶绿素a无显著相关性,与营养盐含量呈显著负相关,表明上行效应并非控制该断面浮游生物分布特征的主要因素。在咸淡水混合所致多因素变化的复杂影响下,该断面大中型浮游生物分布的主要影响因素呈现出盐度相关的区域性差异。首次利用浮游生物在线成像和分类设备(CPICS)在多个高盐度站位开展原位观测,获得了多种大中型浮游生物的原位影像,可对夜光藻、双生水母等大型浮游动物鉴定至种,对桡足类鉴定至亚纲。CPICS垂直布放原位观测与野外垂直拖网采样分析结果所反映的物种数变化趋势具有一致性。 展开更多
关键词 长江口 浮游生物 原位观测 生物多样性
在线阅读 下载PDF
厌氧环境下美人蕉根表铁膜对重金属积累转运的影响 被引量:3
19
作者 宋阳煜 吴娟 成水平 《环境科学研究》 EI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21年第3期734-741,共8页
根表铁膜作为污染物进入植物体内的门户,对植物修复重金属污染底泥起着重要作用.有机物降解消耗DO导致的底泥厌氧环境会显著影响根表铁膜的形成,并改变重金属的生物地球化学特征,从而影响重金属污染底泥的植物修复效果.为了探讨底泥厌... 根表铁膜作为污染物进入植物体内的门户,对植物修复重金属污染底泥起着重要作用.有机物降解消耗DO导致的底泥厌氧环境会显著影响根表铁膜的形成,并改变重金属的生物地球化学特征,从而影响重金属污染底泥的植物修复效果.为了探讨底泥厌氧环境中植物根表铁膜对重金属积累和转运的影响,采用向底泥中投加蔗糖模拟底泥厌氧条件的方法,测定不同底泥厌氧水平下挺水植物美人蕉(Canna indica)的生物量、根表铁膜和植物组织内重金属的含量.结果表明:①底泥厌氧环境不利于美人蕉对Cd、Cr、Cu、Ni、Pb和Zn的吸收,随着厌氧程度的增加,美人蕉对重金属的吸收量逐渐减少.②底泥厌氧环境能促进根表铁膜的形成及其对Cr和Ni的富集,重度厌氧环境中根表铁膜的含量为(10.40±0.30)g kg(以根干质量计),但厌氧环境抑制了铁膜对Cd、Pb和Zn的富集.③底泥厌氧环境不利于Ni从根表铁膜转运至植物组织,但轻度厌氧环境能促进Cr和Zn从根表铁膜转运至根系,且底泥厌氧环境对Cd、Pb和Cu的迁移转运无显著影响.研究显示,底泥厌氧环境促进了植物根表铁膜的形成,根表铁膜对重金属积累和转运的影响因底泥厌氧水平和重金属元素种类不同而不同.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底泥厌氧环境 植物修复重金属污染 美人蕉 铁膜 积累 转运
在线阅读 下载PDF
长江经济带污水处理厂能源效率及其影响因素 被引量:7
20
作者 王洪涛 黄润垚 +1 位作者 谢丽 倪晓航 《同济大学学报(自然科学版)》 EI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22年第2期178-186,F0003,共10页
采用基于归一化的能源强度和基于数据包络分析的相对能源效率指标,对长江经济带970座污水处理厂进行评估,分析了设计要素、运行状况与外部条件的影响。结果表明:970座污水处理厂的能源强度范围以处理水量和COD削减量计分别为0.10~1.84 k... 采用基于归一化的能源强度和基于数据包络分析的相对能源效率指标,对长江经济带970座污水处理厂进行评估,分析了设计要素、运行状况与外部条件的影响。结果表明:970座污水处理厂的能源强度范围以处理水量和COD削减量计分别为0.10~1.84 kWh·m^(-3)和0.41~1.42 kWh·kg^(-1),相对能源效率变化范围为0.02~2.35;能源效率受规模效应影响显著;活性污泥相关工艺的能源效率较高;污染物入水质量浓度较高或出水排放标准等级较低时,能源效率较高;长江经济带上、中、下游污水处理厂能源效率水平存在差异,这是不同子区域污水处理厂设计要素、运行状况、外部条件等因素综合作用的结果。该结果可为污水处理厂节能减排提供理论基础和技术支撑。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污水处理厂 能源效率指标 长江经济带 数据包络分析
在线阅读 下载PDF
上一页 1 2 9 下一页 到第
使用帮助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