期刊文献+
共找到206篇文章
< 1 2 11 >
每页显示 20 50 100
红树植物花粉在海洋地质研究中的意义 被引量:2
1
作者 张玉兰 张敏斌 +1 位作者 王开发 李超 《同济大学学报(自然科学版)》 EI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01年第11期1317-1321,共5页
红树林是热带—亚热带海岸潮间带的一种特有的植被类型和指示植物 .根据沉积物中出现的红树植物花粉种类和数量 ,推测了海滨红树林的演化、海面升降、海岸线变迁 ,追溯了古海流和沉积物来源 ,阐述了红树植物花粉在海洋地质研究中对深入... 红树林是热带—亚热带海岸潮间带的一种特有的植被类型和指示植物 .根据沉积物中出现的红树植物花粉种类和数量 ,推测了海滨红树林的演化、海面升降、海岸线变迁 ,追溯了古海流和沉积物来源 ,阐述了红树植物花粉在海洋地质研究中对深入探讨古环境变化和海陆相互作用等方面的重要意义 . 展开更多
关键词 红树植物 花粉 海洋地质 古环境变化 海陆相互作用 海洋沉积物 海面升降
在线阅读 下载PDF
海洋天然气水合物的地震识别方法研究 被引量:38
2
作者 马在田 耿建华 +1 位作者 董良国 宋海斌 《海洋地质与第四纪地质》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02年第1期1-8,共8页
天然气水合物作为 2 1世纪新的自然能源将为人类的生存发展服务。 2 0世纪 6 0年代证实 ,俄罗斯西伯利亚的麦索亚哈气田为典型的天然气水合物形成的气田 ,70年代又在海底发现了固体天然气水合物岩样。 1971年 ,R Stoll首先将地震剖面中... 天然气水合物作为 2 1世纪新的自然能源将为人类的生存发展服务。 2 0世纪 6 0年代证实 ,俄罗斯西伯利亚的麦索亚哈气田为典型的天然气水合物形成的气田 ,70年代又在海底发现了固体天然气水合物岩样。 1971年 ,R Stoll首先将地震剖面中的似海底反射层解释为海洋天然气水合物存在的标志 ,后来被深海钻探证实 ,从此地震方法成为大面积研究天然气水合物的重要手段。天然气水合物既是潜在能源 ,也是影响环境和形成灾害的因素之一 ,因此 ,研究天然气水合物是人类在 2 1世纪的重要课题。探讨海洋天然气水合物的地震识别方法 ,由于这项工作刚刚起步 ,还没有做出具体的成果 ,在此只能根据我们仅有的工作和参照国外公开的出版物 ,以及出国访问得到的有关资料进行分析 ,提出我们的一些基本设想 。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天然气水合物 地震观测 BSR 识别方法 海洋
在线阅读 下载PDF
1993~1996年南海中部海洋沉降颗粒通量的季节和年际变化 被引量:18
3
作者 陈荣华 郑玉龙 +4 位作者 WIESNER M G 金海燕 赵庆英 郑连福 成鑫荣 《海洋学报》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06年第3期72-80,共9页
通过对南海中部1993~1996年获得的浅层和深层时间系列沉积物捕获器的样品分析,发现了稳定同位素值、颗粒总通量、碳酸盐、生物蛋白石、有机碳、表层初级生产力、浮游有孔虫总通量和属种的分布存在明显的季节性变化,其通量都是在东北... 通过对南海中部1993~1996年获得的浅层和深层时间系列沉积物捕获器的样品分析,发现了稳定同位素值、颗粒总通量、碳酸盐、生物蛋白石、有机碳、表层初级生产力、浮游有孔虫总通量和属种的分布存在明显的季节性变化,其通量都是在东北季风和西南季风盛行期出现高值,在季风转向期出现低值.浮游有孔虫Globigerinoides sacculifer,G.ruber,Globigerinita glutinata,Neogloboquadrina dutertrei等种的通量和相对百分含量也是在东北季风和西南季风盛行期都出现高值,但Globigerina bulloides,Globorotalia menardii和Pulleniatina obliquiloculata等种则在东北季风盛行期出现高值,分析还发现Globigerinoides sacculifer和Globorotalia menardii等种的通量和百分含量以及有孔虫总通量和碳酸盐通量等从1993到1996年存在下降趋势,而Globigerina,bulloides和Globigerinita glutinata的通量和百分含量以及生物蛋白石通量等在该期间显示为上升趋势,浅层捕获器样品中的碳酸盐和有机碳的通量比深层的高.研究表明海洋沉降通量和浮游有孔虫属种的季节和年际变化主要受与东亚季风相关的表层初级生产力和海洋水文条件变化所控制,深层捕获器样品中的碳酸盐和有机碳的通量低应与碳酸盐溶解作用有关。 展开更多
关键词 通量 季风 季节和年际变化 稳定同位素 南海中部
在线阅读 下载PDF
广西十万大山盆地中生代地层的裂变径迹研究及其地质意义 被引量:6
4
作者 周祖翼 郭彤楼 +1 位作者 许长海 杨风丽 《地质学报》 EI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05年第3期395-401,共7页
对采自中国南方十万大山盆地中生代地层的11个磷灰石样品和6个锆石样品进行了裂变径迹分析,所有磷灰石样品以及锆石样品SS-5、SW033、SW055的裂变径迹年龄数据均小于样品的地层年龄,表明这些样品在沉积后所经历的埋藏温度曾经大于最大... 对采自中国南方十万大山盆地中生代地层的11个磷灰石样品和6个锆石样品进行了裂变径迹分析,所有磷灰石样品以及锆石样品SS-5、SW033、SW055的裂变径迹年龄数据均小于样品的地层年龄,表明这些样品在沉积后所经历的埋藏温度曾经大于最大退火温度。样品Shw-1、SW027、SW025的锆石裂变径迹年龄大于样品的地层年龄,反映的是源区的锆石年龄。根据磷灰石裂变径迹年龄数据进行的时间-温度历史模拟表明,十万大山地区的磷灰石样品基本反映了相同的低温段热演化史。各个样品在41~85Ma之间分别达到最大古地温值(介于98~175℃之间),此后各个样品的热演化史总体上呈冷却的趋势。自晚白垩世以来,盆地各地普遍遭受了抬升剥蚀过程,估算的地层剥蚀量在2281~4484m之间。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十万大山盆地 中生代地层 地质意义 磷灰石裂变径迹 广西 裂变径迹分析 裂变径迹年龄 十万大山地区 地层年龄 年龄数据 热演化史 地层剥蚀量 中国南方 退火温度 锆石年龄 历史模拟 晚白垩世 剥蚀过程 样品 低温段 古地温
在线阅读 下载PDF
大地电磁偏移成像技术的研究进展及其解决复杂地质问题的能力 被引量:6
5
作者 于鹏 王家林 +1 位作者 吴健生 陈冰 《地震地质》 EI CSCD 北大核心 2001年第2期238-244,共7页
总结和分析了大地电磁场成像技术的研究现状 ,在Zhdanov等对偏移电磁场的研究和成像技术基础上 ,提出了改进的有限差分法大地电磁场偏移成像技术 ,使差分方程精度和成像分辨率有了明显的提高 ,将前人大地电磁场偏移成像的模型试验研究... 总结和分析了大地电磁场成像技术的研究现状 ,在Zhdanov等对偏移电磁场的研究和成像技术基础上 ,提出了改进的有限差分法大地电磁场偏移成像技术 ,使差分方程精度和成像分辨率有了明显的提高 ,将前人大地电磁场偏移成像的模型试验研究推进到适用于复杂地电模型和实际资料处理解释的阶段 ,并通过松辽盆地大地电磁测深资料的偏移成像处理和解释展示了该方法的有效性和实用性。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大地电磁测深 偏移成像技术 松辽盆地 地电模型 偏移电磁场 有限差分法
在线阅读 下载PDF
黄河三角洲整体冲淤平衡及其地质意义 被引量:25
6
作者 刘曙光 李从先 +2 位作者 丁坚 李希宁 Ivanov V V 《海洋地质与第四纪地质》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01年第4期13-17,共5页
海岸侵蚀、三角洲面积减小已成为世界上关注的热点问题。三角洲造陆的趋势及速度制约着三角洲地区经济的持续发展和生态环境的演变。本文以 1976、1986、1992、1996~ 1998年黄河三角洲卫星遥感照片及海区水深等实测资料为依据 ,通过其... 海岸侵蚀、三角洲面积减小已成为世界上关注的热点问题。三角洲造陆的趋势及速度制约着三角洲地区经济的持续发展和生态环境的演变。本文以 1976、1986、1992、1996~ 1998年黄河三角洲卫星遥感照片及海区水深等实测资料为依据 ,通过其高潮线的对比分析 ,研究整个黄河三角洲面积变化的趋势。结果表明 ,黄河三角洲在整体淤进的同时伴随着蚀退 ,三角洲的造陆面积呈逐渐减小的趋势。通过对 195 0~ 1998年黄河利津站实测来水来沙资料的分析 ,发现近年来水沙呈递减趋势 ,这可能是三角洲造陆面积减小的重要原因。研究了黄河三角洲造陆面积与流域来水来沙的关系 ,从而得出当来沙量为 2 .45亿 t/ a时 ,三角洲面积整体趋于不冲不淤的平衡。若来水来沙量继续减少 ,黄河三角洲将走向全面蚀退 。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冲淤平衡 海岸侵蚀 黄河三角洲 气候变化 造陆面积
在线阅读 下载PDF
构造运动与中国沿岸平原的地质灾害 被引量:6
7
作者 李从先 范代读 +1 位作者 邓兵 王德杰 《自然灾害学报》 CSCD 北大核心 2002年第1期28-33,共6页
中国海岸穿过构造沉降带和隆起带,沉降带及隆起带断陷盆地的持续下降吸引了源远流长的大河在此人海,而隆起带内入海的河流多为近源小河,从而引起河流泥沙沿岸分配的不均和海岸沉积物的差异。沉降带内每公里海岸线接受的沉积物是隆起... 中国海岸穿过构造沉降带和隆起带,沉降带及隆起带断陷盆地的持续下降吸引了源远流长的大河在此人海,而隆起带内入海的河流多为近源小河,从而引起河流泥沙沿岸分配的不均和海岸沉积物的差异。沉降带内每公里海岸线接受的沉积物是隆起带的数十倍,且以砂质沉积物为主.隆起带河流泥沙来量少.而且砂质沉积物占了压倒的优势.河流泥沙沿岸分配的不均决定了中国沙质和淤泥质海岸的基本类型和分布格局、沉降带和隆起带松散沉积层的厚度和结构,山此产生了中国沿岸与第四纪沉积层有关的灾害和环境问题的有规律的分布。地面沉降主要分布于沉降带内,而地下海水入侵多出现在依赖地下水的隆起带内,底辟构造、浅层天然气往往在大河三角洲构成灾害和潜在的地质灾害.沉降带和隆起带断陷盆地内的海岸低地通常是海平面上升的主要脆弱地区.此外,丰富的河流泥沙使中国海岸对全球海平面上升的响应也不相同,如海岸湿地的再生和海岸侵蚀原因的复杂性等.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沉降带 隆起带 中国海岸带 海平面上升 脆弱性评估 湿地再生 地质灾害 构造运动
在线阅读 下载PDF
大洋“生物泵”——海洋浮游植物生物标志物 被引量:14
8
作者 李丽 汪品先 《海洋地质与第四纪地质》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04年第4期73-79,共7页
海洋浮游植物承担着目前地球上光合作用的一半任务 ,对大气CO2 浓度和全球碳循环有重要的调控作用。从“铁假说”到“硅假说” ,反映了大洋“生物泵”尤其是海洋中的不同浮游植物群对过去气候变化的响应和反馈。根据不同浮游植物产生的... 海洋浮游植物承担着目前地球上光合作用的一半任务 ,对大气CO2 浓度和全球碳循环有重要的调控作用。从“铁假说”到“硅假说” ,反映了大洋“生物泵”尤其是海洋中的不同浮游植物群对过去气候变化的响应和反馈。根据不同浮游植物产生的特定生物标志物可以定量再造海洋浮游植物群落组成 ,如岩藻黄素、C2 8甾醇主要来自硅藻 ;而 19′ 己酰氧基岩藻黄素、C3 7—C3 9烯酮主要来自定鞭藻中的颗石藻。许多研究已成功利用现代环境中的色素和古代沉积物中的类脂物质 ,恢复水体中不同浮游植物的生物量和群落组成。虽然目前海洋浮游植物与生物标志物之间的关系还有待完善 ,但与其他方法相比仍不失为一种快速、有效的方法 。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海洋浮游植物 群落组成 颗石藻 类脂 硅藻 生物标志物 光合作用 大洋 古气候 气候变化
在线阅读 下载PDF
海洋沉积物中淡水藻类的发现及其古环境意义 被引量:7
9
作者 张玉兰 张敏斌 《海洋通报》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02年第2期36-40,共5页
通过对我国黄海、东海、南海陆架晚更新世沉积物中盘星藻、双星藻、环纹藻等淡水藻类化石的研究,推测了当时海面变化、海岸线变迁,追溯陆架地区沧海桑田的历史,并分析沉积时期湖泊的水域变化,说明对海洋沉积物中盘星藻、双星藻、环纹藻... 通过对我国黄海、东海、南海陆架晚更新世沉积物中盘星藻、双星藻、环纹藻等淡水藻类化石的研究,推测了当时海面变化、海岸线变迁,追溯陆架地区沧海桑田的历史,并分析沉积时期湖泊的水域变化,说明对海洋沉积物中盘星藻、双星藻、环纹藻等淡水藻类的研究有深远的古环境意义。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海洋沉积物 淡水藻类 盘星藻 双星藻 环纹藻 古环境 海面变化 藻类化石
在线阅读 下载PDF
(U-Th)/He年代学及其地质应用 被引量:2
10
作者 邬宁芬 周祖翼 《矿物岩石地球化学通报》 CAS CSCD 2001年第4期454-457,共4页
U Th He年代学是近十余年来发展起来的一种新的高精度低温热年代学定年技术。本文在简单介绍这一技术的基本原理、实验室测试方法的基础上 ,介绍了这一方法在古地形演变、造山带抬升剥露时代和速率及年轻样品高精度年龄等方面的几个研... U Th He年代学是近十余年来发展起来的一种新的高精度低温热年代学定年技术。本文在简单介绍这一技术的基本原理、实验室测试方法的基础上 ,介绍了这一方法在古地形演变、造山带抬升剥露时代和速率及年轻样品高精度年龄等方面的几个研究实例。 展开更多
关键词 (U-Th)/He测年技术 磷灰石 锆石 抬升剥露 古地形
在线阅读 下载PDF
西太平洋DSDP451孔晚中新世—第四纪的微体化石群及其古海洋学意义 被引量:3
11
作者 赵泉鸿 《海洋地质与第四纪地质》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00年第2期51-56,共6页
西太平洋 DSDP45 1孔 (18°0 0 .88′N、143°16 .5 7′E,水深 2 0 6 0 m)的微体化石群和底栖有孔虫的同位素变化揭示了研究区中新世晚期以来的古海洋学演变及其重大事件。介形类化石群由晚中新世—早上新世 (超微化石 NN11- 13... 西太平洋 DSDP45 1孔 (18°0 0 .88′N、143°16 .5 7′E,水深 2 0 6 0 m)的微体化石群和底栖有孔虫的同位素变化揭示了研究区中新世晚期以来的古海洋学演变及其重大事件。介形类化石群由晚中新世—早上新世 (超微化石 NN11- 13/ 14带 )的 Cytheropteron组合向早上新世—第四纪 (NN15~ 2 1带 )的 K rithe组合转变及 K rithe丰度的连续上升 ,很可能指示了西马里亚纳海岭自中新世以来下沉幅度达千米左右 ,水团由早期的中层水逐渐被深层水替代。底栖有孔虫 Cibicidoides wuellerstorfiδ1 8O在 NN11带晚期至 NN12带早期急剧变轻 ,反映了中新世末期碳偏移的全球事件。在 NN12带晚期至 NN16带早期 ,δ1 8O比其现代值轻 0 .5 5‰ ,推测早—中上新世暖期时底层水温要比现代高约 2℃左右 ;介形类的新生速率大于灭绝速率指示当时为有利底栖生物的时期。 δ1 8O最急剧的转变发生在 NN16和 NN17的过渡带 (距今约 2 .5 Ma) ,增值达 1.0‰ ,并在此后保持高值 。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微体化石 晚中新世-第四纪 同位素 古海洋学
在线阅读 下载PDF
海洋MT正演模拟研究及其应用 被引量:4
12
作者 张建华 王家林 +2 位作者 吴健生 于鹏 陈冰 《石油物探》 EI CSCD 2001年第1期115-120,126,共7页
本文首先介绍了海洋MT的特点、方法原理和正演模拟实现过程 ,并通过模型试验和中国东海北部DH剖面大地电磁场的二维正演模拟计算以及所做的结果分析 ,阐明了海洋MT在海洋资源勘探领域以及分辨洋底地壳地质属性的能力 ,最后对海洋MT的应... 本文首先介绍了海洋MT的特点、方法原理和正演模拟实现过程 ,并通过模型试验和中国东海北部DH剖面大地电磁场的二维正演模拟计算以及所做的结果分析 ,阐明了海洋MT在海洋资源勘探领域以及分辨洋底地壳地质属性的能力 ,最后对海洋MT的应用前景进行了探讨和展望。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海洋大地电磁测深 二维正演 模拟 海底构造 海洋资源
在线阅读 下载PDF
南海北部东沙海域天然气水合物的初步研究 被引量:103
13
作者 宋海斌 耿建华 +4 位作者 WANG How-King 张文生 方银霞 郝天珧 江为为 《地球物理学报》 SCIE EI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01年第5期687-695,共9页
利用地震、测井与地温资料综合分析了南海北部东沙海域可能存在的天然气水合物的分布特征 .研究表明 ,在东沙海域地震剖面上出现似海底反射层、弱振幅带等天然气水合物分布标志 ,在声波测井曲线上呈现高速、速度倒转等天然气水合物存在... 利用地震、测井与地温资料综合分析了南海北部东沙海域可能存在的天然气水合物的分布特征 .研究表明 ,在东沙海域地震剖面上出现似海底反射层、弱振幅带等天然气水合物分布标志 ,在声波测井曲线上呈现高速、速度倒转等天然气水合物存在特征 .似海底反射层的深度与 1 1 44站位 ,及平均地温梯度资料得出的稳定带厚度较吻合 .1 1 44站位与 1 1 48站位似海底反射层距海底较深 ,分别为 6 5 4m与 475m .在 1 1 44站位附近 ,弱振幅带的顶界可能代表含天然气水合物沉积层的顶界 ,约在 45 0m左右 .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天然气水合物 南海 似海底反射层 弱振幅带 声波测井 温压条件 地温资料 海底沉积物
在线阅读 下载PDF
西藏北部新生代大型逆冲推覆构造与唐古拉山的隆起 被引量:81
14
作者 李亚林 王成善 +2 位作者 伊海生 刘志飞 李勇 《地质学报》 EI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06年第8期1118-1130,T0002,共14页
西藏北部唐古拉山地区新生代发育一大型逆冲推覆构造,推覆构造带走向与唐古拉山脉延伸方向一致,主体呈NW-SE向展布,由北部乌兰乌拉湖—巴庆构造带(锋带)、雀莫错—改纳构造带(中带)和南部各拉丹东—鄂碎玛构造带(根带)构成,构造样式上... 西藏北部唐古拉山地区新生代发育一大型逆冲推覆构造,推覆构造带走向与唐古拉山脉延伸方向一致,主体呈NW-SE向展布,由北部乌兰乌拉湖—巴庆构造带(锋带)、雀莫错—改纳构造带(中带)和南部各拉丹东—鄂碎玛构造带(根带)构成,构造样式上由根带到锋带表现为:高角度叠瓦逆冲构造、褶皱—逆冲构造和中低角度叠瓦逆冲构造,逆冲推覆运动方向由南西向北东,并在推覆构造带北侧发育新生代沱沱河前陆盆地。同构造岩浆侵入体同位素年代学和前陆盆地沉积充填序列演化表明,推覆构造形成时限为67.1~23.8Ma。推覆构造形成演化受控于印度—欧亚板块碰撞造山和其后印度板块持续向北俯冲动力学体制,并造成唐古拉山地区地壳在始新世—渐新世的强烈缩短、增厚和唐古拉山脉的隆起。 展开更多
关键词 青藏高原 唐古拉山 新生代 逆冲推覆构造 前陆盆地
在线阅读 下载PDF
模拟退火算法机理研究 被引量:145
15
作者 陈华根 吴健生 +1 位作者 王家林 陈冰 《同济大学学报(自然科学版)》 EI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04年第6期802-805,共4页
从机理上分析了采用Metropolis概率接受准则的重要性 ,认为按照该准则可以使模型跳出局部极小值 ,避免了落入局部极小点的可能 ,然后在退火计划的控制下模拟退火算法 ,最终可以找到最优解 ;深入分析了算法的退火计划和模型扰动 ,以及两... 从机理上分析了采用Metropolis概率接受准则的重要性 ,认为按照该准则可以使模型跳出局部极小值 ,避免了落入局部极小点的可能 ,然后在退火计划的控制下模拟退火算法 ,最终可以找到最优解 ;深入分析了算法的退火计划和模型扰动 ,以及两者之间的配合的技巧 ,认为算法本身可以作进一步的改进 ;并提出了改进的思路 。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模拟退火算法 效率 最优 退火计划
在线阅读 下载PDF
济阳坳陷深层砂岩成岩作用及孔隙演化 被引量:72
16
作者 蔡进功 谢忠怀 +1 位作者 田芳 王文林 《石油与天然气地质》 EI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02年第1期84-88,共5页
济阳坳陷深层发育的三角洲相、扇三角洲相及冲积扇相砂岩 ,是以填隙物微孔隙和粒间孔为主的低孔低渗、中孔低渗型储层。从总体上讲 ,压实作用使粒间孔隙随深度的增加而减少 ,但三角洲相砂岩抗压实作用强 ,利于粒间孔隙的保存 ;石英次生... 济阳坳陷深层发育的三角洲相、扇三角洲相及冲积扇相砂岩 ,是以填隙物微孔隙和粒间孔为主的低孔低渗、中孔低渗型储层。从总体上讲 ,压实作用使粒间孔隙随深度的增加而减少 ,但三角洲相砂岩抗压实作用强 ,利于粒间孔隙的保存 ;石英次生加大、绿泥石和高岭石的充填、铁方解石和铁白云石等的胶结使粒间孔隙减少 ,溶解作用可以随深度的增加产生大量有机酸 ,在喷出岩屑中形成大量的岩屑溶蚀孔 ,利于深部储层次生孔隙的形成。次生孔隙和微孔隙成为深部储层的主要储集空间类型。晚成岩A亚期有机酸大量排出 ,形成长石和岩屑等溶蚀孔 ,使溶蚀孔、粒间孔和微孔隙并存 ;B亚期有机酸与CH4、CO2 并存 ,绿泥石占据了孔隙 ,阻止了碳酸盐的沉淀 ,使微孔隙和溶蚀孔得以保存 ;C亚期有机酸减少 ,CH4、CO2 增加 ,利于构造、成岩裂缝形成 ,保存大量微孔隙 。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油气地质 济阳坳陷 深层砂岩 沉积相 储集层 成岩作用 演化模式
在线阅读 下载PDF
长江下游下蜀黄土化学风化的地球化学研究 被引量:88
17
作者 杨守业 李从先 +1 位作者 李徐生 王爱萍 《地球化学》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01年第4期402-406,共5页
根据元素含量、K2O/Na2O、K2O/CaO、Al2O3/Na2O、CIA及ACNK图解等指标对长江下游地区下蜀土的化学风化作用进行了研究。下蜀土比西北黄土经历了较强的化学风化过程,Ca、Sr、Na和Mg大量迁移淋失,不仅表现为碳酸盐矿物的迅速风化... 根据元素含量、K2O/Na2O、K2O/CaO、Al2O3/Na2O、CIA及ACNK图解等指标对长江下游地区下蜀土的化学风化作用进行了研究。下蜀土比西北黄土经历了较强的化学风化过程,Ca、Sr、Na和Mg大量迁移淋失,不仅表现为碳酸盐矿物的迅速风化,而且硅酸盐矿物如斜长石也明显风化,脱Ca、Na过程显著,而钾长石的风化很弱,脱K不明显。下蜀土与西北黄土的原始沉积物具有相似的化学组成。下蜀土较强的化学风化过程可能受长江下游地区较强的季风性气候控制。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化学风化 地球化学 黄土 长江 碳酸盐矿物 硅酸盐矿物 季风性气候
在线阅读 下载PDF
上海地区地壳精细结构的综合地球物理探测研究 被引量:40
18
作者 姚保华 章振铨 +7 位作者 王家林 火恩杰 张先康 刘保金 吴健生 王夫运 于鹏 毛雅萍 《地球物理学报》 SCIE EI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07年第2期482-491,共10页
通过在上海地区开展深、浅地震反射、地震宽角反射/折射、高分辨地震折射和大地电磁测深等联合剖面探测,获得了该地区近地表至Moho面的精细速度结构、电性结构和深浅构造关系.结果表明,该地区地壳可划分为上、中、下三个组成部分.... 通过在上海地区开展深、浅地震反射、地震宽角反射/折射、高分辨地震折射和大地电磁测深等联合剖面探测,获得了该地区近地表至Moho面的精细速度结构、电性结构和深浅构造关系.结果表明,该地区地壳可划分为上、中、下三个组成部分.其中,上地壳厚为12~14km,波速为5.7~5.9k/s;中地壳厚度约为10km,波速为5.9~6.2km/s;下地壳厚为10~11km,波速为6.2~6.3km/s,Moho面深度约为32km.剖面浅部地质构造复杂,共解释出12条特征明显的断裂.其中,除3条断裂错断结晶基底(G界面)并向下延伸至上地壳底界面外,其他断裂均在深度3~5km以上终止或收敛于G界面之上.此外,仅在剖面西侧基底下部约13~15km埋深处发现一厚度在2km左右的壳内高导层.所以,在综合各方面资料后分析认为,在剖面经过地区不存在发生大地震的深部构造条件,近地表所存在的活动断层是未来产生对该区有影响地震的震源区.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深地震反射 高分辨折射 宽角反射/折射 大地电磁测深 地壳细结构
在线阅读 下载PDF
可可西里盆地新生代沉积演化历史重建 被引量:44
19
作者 刘志飞 王成善 +1 位作者 伊海生 刘顺 《地质学报》 EI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01年第2期250-258,共9页
青藏高原北部可可西里盆地是高原腹地最大的第三纪沉积盆地,分布着厚度达5737.5m的新生代沉积。本文根据遍布整个盆地的野外实测剖面和地质观察点资料,采用典型剖面精确古地磁测年为基础的时间框架,开展沉积层序、岩性特征、沉积环境和... 青藏高原北部可可西里盆地是高原腹地最大的第三纪沉积盆地,分布着厚度达5737.5m的新生代沉积。本文根据遍布整个盆地的野外实测剖面和地质观察点资料,采用典型剖面精确古地磁测年为基础的时间框架,开展沉积层序、岩性特征、沉积环境和古水流变化综合对比研究,将可可西里盆地新生代(约56Ma至约16Ma)划分为7个演化阶段,其中在30Ma至约23Ma期间盆地经历抬升变形,没有沉积作用发生。结果显示,前6个阶段(约56Ma至30Ma),盆地沉积中心逐渐向北、向东迁移,盆地南缘和西缘的构造逆冲作用逐步加强,而且在晚渐新世发生强烈南北向地壳缩短,反映青藏高原腹地早期隆升过程是依靠南北向地壳缩短和北东向逆冲扩展作用来实现的。在早中新世(约23Ma至约16Ma),盆地沉积物遭受低度变形,表明此期间高原以差异隆升为主。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沉积盆地 青藏高原隆升 新生代 可可西里盆地 年代地质学 地质构造
在线阅读 下载PDF
黄河贯通时间的新探索 被引量:42
20
作者 杨守业 蔡进功 +1 位作者 李从先 邓兵 《海洋地质与第四纪地质》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01年第2期15-20,共6页
石化 2井钻孔的元素地球化学研究表明 ,现代黄河三角洲地区元素组成具有明显的规律性 ,与现代黄河沉积物元素组成相比 ,埋深 2 33m之上的沉积物中大多数元素含量及元素之比与之接近 ,而 2 33m之下的沉积物元素组成则明显偏离黄河物质的... 石化 2井钻孔的元素地球化学研究表明 ,现代黄河三角洲地区元素组成具有明显的规律性 ,与现代黄河沉积物元素组成相比 ,埋深 2 33m之上的沉积物中大多数元素含量及元素之比与之接近 ,而 2 33m之下的沉积物元素组成则明显偏离黄河物质的化学组成。上部与下部沉积物的元素组成明显不同。判别函数及物源指数计算结合岩性、粒度分析揭示 ,黄河物质在该地区的影响深度可达 2 33m左右 ,因此 ,推测大致在早更新世时黄河贯通并流进华北平原的现代黄河三角洲地区。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元素地球化学 华北平原 贯通 黄河三角洲 沉积物 早更新世
在线阅读 下载PDF
上一页 1 2 11 下一页 到第
使用帮助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