期刊文献+
共找到1,031篇文章
< 1 2 52 >
每页显示 20 50 100
典型海洋地质样品扫描电镜的前处理方法
1
作者 张灵敏 党皓文 +9 位作者 戴璐 金晓波 卢婉仪 李琛 张燕 沈玥 卜鸣渊 曾治惟 唐银宁 王雨楠 《海洋地质与第四纪地质》 北大核心 2025年第4期216-227,共12页
扫描电子显微镜(SEM)在海洋地质研究中具有重要作用,可揭示样品的微观形貌和成分特征。海洋地质样品的复杂性和多样性对前处理技术提出特殊要求,样品制备方法成为确保成像质量和数据可靠性的关键。本文系统总结了典型海洋地质样品(包括... 扫描电子显微镜(SEM)在海洋地质研究中具有重要作用,可揭示样品的微观形貌和成分特征。海洋地质样品的复杂性和多样性对前处理技术提出特殊要求,样品制备方法成为确保成像质量和数据可靠性的关键。本文系统总结了典型海洋地质样品(包括有孔虫、介形虫、颗石藻、孢粉、嗜中性微需氧铁氧化菌、冷水珊瑚、粉末沉积物及岩石碎屑)的SEM前处理方法,涵盖清洗、超声处理、干燥、固定、镀膜及测试等关键步骤。针对各类样品的理化特性(如脆弱性、高含水量、导电性差),阐述了技术要点、常见问题(如荷电效应、结构塌陷)及优化方案。优化的样品前处理流程能显著提升SEM成像分辨率和数据可靠性,为海洋地质微观分析提供技术参考和借鉴。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海洋地质样品 扫描电子显微镜 前处理方法 微观形貌
在线阅读 下载PDF
海洋沉积物中自生碳氟磷灰石成因研究进展 被引量:1
2
作者 叶子靖 周怀阳 高航 《海洋地质与第四纪地质》 北大核心 2025年第1期109-121,共13页
自生碳氟磷灰石(CFA)是海洋沉积物中重要的磷汇,也是海底沉积型磷矿的主要含磷矿物。解析CFA的成因对了解地质历史时期海洋生产力变化、磷循环模式及其全球气候环境效应等具有重要的科学意义。本文在比较全面地收集、整理已有海洋沉积... 自生碳氟磷灰石(CFA)是海洋沉积物中重要的磷汇,也是海底沉积型磷矿的主要含磷矿物。解析CFA的成因对了解地质历史时期海洋生产力变化、磷循环模式及其全球气候环境效应等具有重要的科学意义。本文在比较全面地收集、整理已有海洋沉积物中自生碳氟磷灰石成因研究相关文献和资料的基础上,通过综合性的比较分析,全面地总结了有关海洋沉积物中CFA形成的物质来源、形成环境及沉淀机制的认识,分析了包括有机质的微生物降解、铁羟基氧化物对磷酸盐的吸附与释放、鱼类硬质碎屑的溶解、大型硫化细菌对多聚磷酸盐的储存与释放等有关磷富集的过程,揭示了氧化还原条件的波动等对磷富集的影响。同时,本文强调磷酸钙(CaP)前体的存在及与CFA形成之间可能的关系,阐释CaP前体在碳酸钙表面的界面耦合溶解-沉淀机制可作为CFA交代成因的微观证据,并明确了交代成因CFA的多种鉴别标志。最后,希望依靠海洋科技的进步以及多学科的交叉研究,提出未来进一步深入研究海洋沉积物中自生CFA成因与分布的重要方向。 展开更多
关键词 碳氟磷灰石 海洋自生矿物 成磷作用 磷循环
在线阅读 下载PDF
红树植物花粉在海洋地质研究中的意义 被引量:2
3
作者 张玉兰 张敏斌 +1 位作者 王开发 李超 《同济大学学报(自然科学版)》 EI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01年第11期1317-1321,共5页
红树林是热带—亚热带海岸潮间带的一种特有的植被类型和指示植物 .根据沉积物中出现的红树植物花粉种类和数量 ,推测了海滨红树林的演化、海面升降、海岸线变迁 ,追溯了古海流和沉积物来源 ,阐述了红树植物花粉在海洋地质研究中对深入... 红树林是热带—亚热带海岸潮间带的一种特有的植被类型和指示植物 .根据沉积物中出现的红树植物花粉种类和数量 ,推测了海滨红树林的演化、海面升降、海岸线变迁 ,追溯了古海流和沉积物来源 ,阐述了红树植物花粉在海洋地质研究中对深入探讨古环境变化和海陆相互作用等方面的重要意义 . 展开更多
关键词 红树植物 花粉 海洋地质 古环境变化 海陆相互作用 海洋沉积物 海面升降
在线阅读 下载PDF
《海洋地球物理》专辑前言
4
作者 薛梅 杨挺 +3 位作者 于有强 夏少红 徐亚 宋海斌 《地震学报》 CSCD 北大核心 2023年第3期373-375,共3页
海洋占地球表面面积的三分之二,但在更广阔的海底在地球物理观测上存在着巨大的空白,不仅影响了地震灾害和海啸灾害的机制研究和预警能力,而且制约了对地球内部结构和演化的研究,以及对海底资源的勘探开发和利用(Romanowicz,2008)。
关键词 地球内部结构 海洋地球物理 海底资源 地球表面 海啸灾害 地震灾害 预警能力 开发和利用
在线阅读 下载PDF
海洋钡同位素地球化学研究进展 被引量:1
5
作者 金晨阳 苟龙飞 +1 位作者 李超 杨守业 《地球化学》 CSCD 北大核心 2021年第3期229-236,共8页
随着多接收电感耦合等离子体质谱技术的快速发展,越来越多非传统稳定同位素在地学的众多研究领域展现出巨大的应用潜力。钡同位素在早期主要用于行星演化研究,而随着其分析精度的提升,被较广泛地用来示踪研究地球表生过程和环境演变。... 随着多接收电感耦合等离子体质谱技术的快速发展,越来越多非传统稳定同位素在地学的众多研究领域展现出巨大的应用潜力。钡同位素在早期主要用于行星演化研究,而随着其分析精度的提升,被较广泛地用来示踪研究地球表生过程和环境演变。近些年,钡同位素在海洋学研究中发展迅速,尤其是在示踪(古)海洋生产力方面具有巨大潜力。本次研究综述了海洋钡的主要储库——海水、沉积物和珊瑚的钡同位素组成特征,及其示踪(古)海洋生产力的研究现状与进展,分析当前研究薄弱点,进而展望钡同位素地球化学在海洋科学研究的广阔应用前景。 展开更多
关键词 钡同位素 海水 海洋生产力 海洋沉积物
在线阅读 下载PDF
流通式-时间分辨分析技术在地质领域的应用进展
6
作者 许心宁 王朔 +2 位作者 徐娟 刘鹏飞 杨守业 《岩矿测试》 CAS 北大核心 2025年第1期1-18,共18页
流通式-时间分辨分析系统(简称FT-TRA)是二十一世纪初新发展起来的一种快速反应(溶解)-在线分析系统,由淋洗液混合单元、反应单元与分析单元组成,核心功能是通过特定流动相淋洗样品池中的微量样品,分离或去除样品中的特定组分,并监测样... 流通式-时间分辨分析系统(简称FT-TRA)是二十一世纪初新发展起来的一种快速反应(溶解)-在线分析系统,由淋洗液混合单元、反应单元与分析单元组成,核心功能是通过特定流动相淋洗样品池中的微量样品,分离或去除样品中的特定组分,并监测样品不同元素和矿物组分的出溶特征,实现高分辨的在线过程分析。本文综述了FT-TRA系统的技术原理与软硬件组成、实验方法与操作要点及地质应用发展过程,重点对该系统在地质应用过程中出现的争议点进行阐释与分析,并基于其发展现状展望其未来发展方向与潜力。FT-TRA系统目前主要的地质应用包括古海洋学与古环境学研究代用指标的验证(如有孔虫、介形虫淋洗)、矿物溶解过程与反应动力学研究、环境样品的元素相态分析等。FT-TRA系统以溶解并提取有孔虫/介形虫壳体的元素组成信号作为还原古海洋指标的重要手段,与传统批处理法相比,该方法被认为具有实时监测清洁程度、降低损失率并实现差异溶解的优势,能够获取更精细的壳体化学组成信息;测试矿物溶解态与溶解参数也是FT-TRA系统的重要功能之一,该系统的实验室模拟能够与模型结合探究不同类型矿物在稳态下的溶解动力学,为研究矿物在自然状态下的溶解过程提供启示;近些年来该系统还逐渐被用于矿物反应性测试,其中将气相CO_(2)作为淋滤液与矿物反应的研究可能在全球变暖及CO_(2)的人工捕捉课题上具有潜在应用价值。FT-TRA系统运行中涉及的不同组分的溶解机制是其应用过程中亟待解决的重要问题,进一步完善其溶解动力学原理必然将为该系统的未来发展提供更多如多类型地质样品溶解、矿物的模拟合成等新思路。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流通式-时间分辨分析系统(FT-TRA) 在线地球化学分析 地质应用 环境研究
在线阅读 下载PDF
南海北部4万年以来有机碳和碳酸盐含量变化及古海洋学意义 被引量:31
7
作者 李丽 王慧 +1 位作者 罗布次仁 贺娟 《海洋地质与第四纪地质》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08年第6期79-85,共7页
南海北部陆坡的17937柱状样上部4万年来有机碳和碳酸盐的含量分布特征显示:有机碳含量总体显示出冰期高、间冰期低的特征,碳酸盐则相反。C/N元素比分布范围和二组分分析说明该站位的有机碳以海洋自生有机碳为主,全新世达80%以上。根据... 南海北部陆坡的17937柱状样上部4万年来有机碳和碳酸盐的含量分布特征显示:有机碳含量总体显示出冰期高、间冰期低的特征,碳酸盐则相反。C/N元素比分布范围和二组分分析说明该站位的有机碳以海洋自生有机碳为主,全新世达80%以上。根据海洋沉积物中总有机碳含量和两类不同来源有机碳所占比例计算得出的海洋自生生物产生的有机碳含量在MIS2时期最高,说明末次冰期海洋生产力提高。冰期冬季风强化,海水混合程度加强,营养物质利用更充分以及陆源输入增多导致营养物质增加。碳酸盐含量主要受陆源物质稀释的影响,为"大西洋型"旋回。碳酸盐旋回在全新世早中期存在低碳酸钙事件,可能与该时期的强降雨冲刷所致陆源稀释作用增强、海水溶解作用增强以及海洋表层生产力的降低等综合作用相关。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有机碳 海洋生产力 碳酸盐 低钙事件 南海
在线阅读 下载PDF
海洋天然气水合物的地震识别方法研究 被引量:38
8
作者 马在田 耿建华 +1 位作者 董良国 宋海斌 《海洋地质与第四纪地质》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02年第1期1-8,共8页
天然气水合物作为 2 1世纪新的自然能源将为人类的生存发展服务。 2 0世纪 6 0年代证实 ,俄罗斯西伯利亚的麦索亚哈气田为典型的天然气水合物形成的气田 ,70年代又在海底发现了固体天然气水合物岩样。 1971年 ,R Stoll首先将地震剖面中... 天然气水合物作为 2 1世纪新的自然能源将为人类的生存发展服务。 2 0世纪 6 0年代证实 ,俄罗斯西伯利亚的麦索亚哈气田为典型的天然气水合物形成的气田 ,70年代又在海底发现了固体天然气水合物岩样。 1971年 ,R Stoll首先将地震剖面中的似海底反射层解释为海洋天然气水合物存在的标志 ,后来被深海钻探证实 ,从此地震方法成为大面积研究天然气水合物的重要手段。天然气水合物既是潜在能源 ,也是影响环境和形成灾害的因素之一 ,因此 ,研究天然气水合物是人类在 2 1世纪的重要课题。探讨海洋天然气水合物的地震识别方法 ,由于这项工作刚刚起步 ,还没有做出具体的成果 ,在此只能根据我们仅有的工作和参照国外公开的出版物 ,以及出国访问得到的有关资料进行分析 ,提出我们的一些基本设想 。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天然气水合物 地震观测 BSR 识别方法 海洋
在线阅读 下载PDF
1993~1996年南海中部海洋沉降颗粒通量的季节和年际变化 被引量:18
9
作者 陈荣华 郑玉龙 +4 位作者 WIESNER M G 金海燕 赵庆英 郑连福 成鑫荣 《海洋学报》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06年第3期72-80,共9页
通过对南海中部1993~1996年获得的浅层和深层时间系列沉积物捕获器的样品分析,发现了稳定同位素值、颗粒总通量、碳酸盐、生物蛋白石、有机碳、表层初级生产力、浮游有孔虫总通量和属种的分布存在明显的季节性变化,其通量都是在东北... 通过对南海中部1993~1996年获得的浅层和深层时间系列沉积物捕获器的样品分析,发现了稳定同位素值、颗粒总通量、碳酸盐、生物蛋白石、有机碳、表层初级生产力、浮游有孔虫总通量和属种的分布存在明显的季节性变化,其通量都是在东北季风和西南季风盛行期出现高值,在季风转向期出现低值.浮游有孔虫Globigerinoides sacculifer,G.ruber,Globigerinita glutinata,Neogloboquadrina dutertrei等种的通量和相对百分含量也是在东北季风和西南季风盛行期都出现高值,但Globigerina bulloides,Globorotalia menardii和Pulleniatina obliquiloculata等种则在东北季风盛行期出现高值,分析还发现Globigerinoides sacculifer和Globorotalia menardii等种的通量和百分含量以及有孔虫总通量和碳酸盐通量等从1993到1996年存在下降趋势,而Globigerina,bulloides和Globigerinita glutinata的通量和百分含量以及生物蛋白石通量等在该期间显示为上升趋势,浅层捕获器样品中的碳酸盐和有机碳的通量比深层的高.研究表明海洋沉降通量和浮游有孔虫属种的季节和年际变化主要受与东亚季风相关的表层初级生产力和海洋水文条件变化所控制,深层捕获器样品中的碳酸盐和有机碳的通量低应与碳酸盐溶解作用有关。 展开更多
关键词 通量 季风 季节和年际变化 稳定同位素 南海中部
在线阅读 下载PDF
北冰洋西部表层沉积物中生源组分及其古海洋学意义 被引量:21
10
作者 王汝建 肖文申 +7 位作者 向霏 陈建芳 高爱国 陈荣华 程振波 李秀珠 韩贻兵 李亮 《海洋地质与第四纪地质》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07年第6期61-69,共9页
通过对中国首次和第二次北极科学考察在北冰洋西部所采取的66个表层沉积物中生源组分的分析,探讨了该海区表层生产力变化与水团的相互关系。楚科奇海西南部呈现出高的有机碳和生源蛋白石含量,而中部和东部哈罗德浅滩至阿拉斯加沿岸,以... 通过对中国首次和第二次北极科学考察在北冰洋西部所采取的66个表层沉积物中生源组分的分析,探讨了该海区表层生产力变化与水团的相互关系。楚科奇海西南部呈现出高的有机碳和生源蛋白石含量,而中部和东部哈罗德浅滩至阿拉斯加沿岸,以及楚科奇海台、北风脊和加拿大海盆表现出低的有机碳和生源蛋白石含量。楚科奇海陆架区表层沉积物以底栖有孔虫为主,丰度低;而楚科奇海台、北风脊和加拿大海盆则以浮游有孔虫占绝对优势,丰度较高。生源组分的分布特征显然与通过白令海峡进入楚科奇海的三股太平洋水和大西洋次表层水相关。楚科奇海西侧沿富营养的阿纳德尔流方向的区域呈现出高的表层生产力。而东侧受寡营养的阿拉斯加沿岸流及阿拉斯加西北沿岸陆源物质输入的影响,呈现出低的表层生产力。北纬75°以北及加拿大海盆受海冰覆盖影响,也表现出最低的表层生产力。而受北大西洋次表层水的影响,楚科奇海陆架外侧高纬海域表现出较高的钙质生物生产力。表层沉积物中Corg/N比值及其分布反映楚科奇海表层沉积物中的有机碳以海洋自身来源为主,且主要受生物泵过程控制。有机碳和生源蛋白石含量呈现高的正相关关系,说明硅藻等浮游植物的初级生产力可能控制着生物泵对碳的吸收和释放。 展开更多
关键词 表层生产力 水团 生源组分 表层沉积物 北冰洋西部
在线阅读 下载PDF
冲绳海槽南部两万年来的浮游有孔虫与古海洋学事件 被引量:16
11
作者 李保华 赵泉鸿 +2 位作者 王永吉 翦知 陈荣华 《海洋学报》 CAS CSCD 北大核心 1997年第4期90-98,共9页
冲绳海槽南部92-255和92-170两柱状样岩心的浮游有孔虫定量分析及其组合的变化、游浮与底栖有孔虫壳体18O测定和AMS14C测年资料,提供了末次冰期以来重要的古海洋学记录。浮游有孔虫的转换函数计算表明,海槽区末... 冲绳海槽南部92-255和92-170两柱状样岩心的浮游有孔虫定量分析及其组合的变化、游浮与底栖有孔虫壳体18O测定和AMS14C测年资料,提供了末次冰期以来重要的古海洋学记录。浮游有孔虫的转换函数计算表明,海槽区末次冰期表层水温下降值及末次冰期的季节温差均比西太平洋开放海区相应纬度大,反映了边缘海对冰期-间冰期旋回中气候变化的放大效应,冰期-冰后期的对比还体现在由浮游有孔虫属种组合所反映的水团和水体垂直结构的变化上;末次冰消期古温度变化及浮游有孔虫18O变化记录了一次短暂的气候回返(10170~9170aBP);详细的地层分析还揭示了中全新世的一次Pulleniatinaobliquiloculata含量低谷。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浮游有孔虫 冲绳海槽 古海洋学事件 古动物
在线阅读 下载PDF
西北冰洋楚科奇海台P31孔晚第四纪的陆源沉积物记录及其古海洋与古气候意义 被引量:13
12
作者 梅静 王汝建 +3 位作者 陈建芳 程振波 陈志华 孙烨忱 《海洋地质与第四纪地质》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12年第3期77-86,共10页
通过对北冰洋西部楚科奇海台P31孔沉积物进行岩性特征和颜色旋回分析、XRF元素扫描、AMS14 C测年、有孔虫丰度统计、筏冰碎屑(IRD)(>250和>154μm)含量分析以及粒度组成的综合研究,建立了该孔的地层年代框架,其沉积物被划分为MIS ... 通过对北冰洋西部楚科奇海台P31孔沉积物进行岩性特征和颜色旋回分析、XRF元素扫描、AMS14 C测年、有孔虫丰度统计、筏冰碎屑(IRD)(>250和>154μm)含量分析以及粒度组成的综合研究,建立了该孔的地层年代框架,其沉积物被划分为MIS 3-MIS 1的沉积序列。自MIS 3以来,楚科奇海台P31孔可以识别出5个IRD事件,它们分别出现在晚MIS 1、MIS 2和早中MIS 3期。这些IRD主要被来自加拿大北极群岛的冰山或者大块冰所携带,随波弗特环流搬运至楚科奇海台并卸载到海底,这不仅反映了晚第四纪冰期-间冰期旋回中北美冰盖的崩塌事件,还反映了波弗特环流的变化历史。粒度组分变化表明,细砂级组分主要来自于冰山或大冰块的搬运,因为其高值对应于IRD的高值,粉砂级组分可能主要来自于海冰的搬运,而黏土级组分主要由波弗特环流和雾状层所搬运。两个敏感组分(5~13和110~176μm)含量的变化呈现明显对称性分布,后者的变化对应于IRD的变化,前者可能指示了物源和沉积作用后期的影响。该孔MIS3-MIS1的沉积速率分别为2.2、0.16和1.6cm/ka,平均沉积速率约为1.2cm/ka。与北冰洋其他海区沉积速率资料对比显示,海冰边缘地区沉积速率较高,而永久性海冰覆盖区沉积速率低较。水深越浅,越靠近陆架物源区,沉积速率越高,纬度越高的门捷列夫-阿尔法脊和加拿大海盆区,沉积速率越低。 展开更多
关键词 IRD 陆源组分 沉积速率 晚第四纪 楚科奇海台 西北冰洋
在线阅读 下载PDF
南海南部17962柱状样生物硅沉积记录及其古海洋意义 被引量:23
13
作者 贾国东 翦知湣 +2 位作者 彭平安 汪品先 傅家谟 《地球化学》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00年第3期293-296,共4页
生物硅沉积记录可以反映海洋表层水体的古生产力。南海南部17962柱状样3万余年来的生物硅堆积速率曲线表明,南沙海区古生产力的升高与一系列变冷事件,如冰期中的Heinrich事件、冰消期新仙女本事件、中晚全新世变冷事件... 生物硅沉积记录可以反映海洋表层水体的古生产力。南海南部17962柱状样3万余年来的生物硅堆积速率曲线表明,南沙海区古生产力的升高与一系列变冷事件,如冰期中的Heinrich事件、冰消期新仙女本事件、中晚全新世变冷事件等有良好的对应关系。冬季风的强化及由此导致的海洋古生产力的升高可能是上述良好对应关系的内在原因。 展开更多
关键词 生物硅 古海洋学事件 南海 沉积记录
在线阅读 下载PDF
越南岸外上升流区48万年来高分辨率的生源组分记录及其古海洋学意义 被引量:11
14
作者 向霏 王汝建 +1 位作者 李建如 叶芳 《海洋地质与第四纪地质》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06年第6期81-89,共9页
南海西部越南岸外MD05-2901孔沉积物分析显示,该孔覆盖氧同位素1-12期,底界年龄约为48万年。生源组分记录显示表层古生产力冰期高、间冰期低,体现间冰期海平面下降、陆源物质输入增强的影响。生产力在末次冰期达到最高,体现末次盛冰期... 南海西部越南岸外MD05-2901孔沉积物分析显示,该孔覆盖氧同位素1-12期,底界年龄约为48万年。生源组分记录显示表层古生产力冰期高、间冰期低,体现间冰期海平面下降、陆源物质输入增强的影响。生产力在末次冰期达到最高,体现末次盛冰期海陆差异增强,东北风发育对生产力提高的促进作用。碳酸钙含量变化呈现冰期早期含量低、冰消期和间冰期含量高的趋势。其冰消期的高值在MIS1/2、MIS3/4和MIS5/6分界处,与浮游有孔虫碳同位素低值对应,揭示该地区的碳酸钙沉积旋回是“稀释旋回”。同时碳酸钙含量变化领先于同一地区浮游有孔虫氧同位素的变化,证明低纬海区碳酸钙泵作用对大气二氧化碳浓度和温度有影响。滤波分析结果显示碳同位素存在23 ka的岁差周期和偏心率长周期,生源组分的含量变化显示出典型的岁差周期,体现南海季风环流的轨道响应,证明低纬热带过程是调节气候变化的重要因素。 展开更多
关键词 生源沉积物 古生产力 轨道驱动 越南岸外
在线阅读 下载PDF
末次冰消期以来白令海盆的冰筏碎屑事件与古海洋学演变记录 被引量:11
15
作者 陈志华 陈毅 +4 位作者 王汝建 黄元辉 刘欣德 王磊 邹建军 《极地研究》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14年第1期17-28,共12页
通过对白令海盆中部BR02岩芯高分辨率的颜色、粒度和元素地球化学地层的研究发现:(1)该岩芯较为完整地记录了末次盛冰期结束以来(约16.3 ka BP)的多期冰筏碎屑事件,包括H1、OD、YD和北方2期,其中以H1和YD最为显著,反映了末次冰消期以来... 通过对白令海盆中部BR02岩芯高分辨率的颜色、粒度和元素地球化学地层的研究发现:(1)该岩芯较为完整地记录了末次盛冰期结束以来(约16.3 ka BP)的多期冰筏碎屑事件,包括H1、OD、YD和北方2期,其中以H1和YD最为显著,反映了末次冰消期以来该地区海冰/冰山以及区域性冰川的消长变化;(2)BR02岩芯上部17—25 cm段出现富Mn、富Ba的氧化型沉积,说明在全新世高海面时期,白令海与北太平洋、北冰洋之间的水体交换达到极点,白令海环流加强,海盆底层水含氧状况明显改善,并引发海洋生产力增加;(3)CaO、Na2O、Sr、Zr及Na2O/K2O比值的分布说明,海盆冰筏碎屑主要来自富碳酸盐的育空河流域,其次为阿拉斯加半岛和阿留申群岛等火山岩区;岩芯上部Na2O/K2O比值的递增暗示10 ka BP以来与火山物质输运有关的北太平洋入流(阿拉斯加流)可能增加。 展开更多
关键词 白令海盆 末次冰消期 冰筏碎屑事件 底层水富氧事件 古海流
在线阅读 下载PDF
赤道西太平洋暖池区更新世以来的生源沉积物沉积特征及其古海洋学意义 被引量:5
16
作者 王汝建 成鑫荣 +4 位作者 刘传联 翦知湣 王吉良 李建 武晓光 《海洋地质与第四纪地质》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01年第4期67-72,共6页
赤道西太平洋暖池区中部柱状样 MD972 140中钙质超微化石氧同位素记录和生物地层学的研究为该柱提供了可靠的年龄框架。氧同位素记录与生源和非生源组分的对比表明 ,粗组分和碳酸钙含量变化表现为冰期降低 ,间冰期升高 ,类似于大西洋型... 赤道西太平洋暖池区中部柱状样 MD972 140中钙质超微化石氧同位素记录和生物地层学的研究为该柱提供了可靠的年龄框架。氧同位素记录与生源和非生源组分的对比表明 ,粗组分和碳酸钙含量变化表现为冰期降低 ,间冰期升高 ,类似于大西洋型旋回 ,而蛋白石和非生源组分却与之相反。更新世以来粗组分和碳酸钙含量的变化总体上是由高到低 ,而蛋白石和非生源组分含量的变化是由低到高 ,反映了陆源物质输入量和表层水生产力的增加。由此可见 ,碳酸钙和蛋白石含量的变化主要受到钙质和硅质生物生产力以及陆源物质输入量的控制。氧同位素 7期以来 。 展开更多
关键词 生源沉积物 表层生产力 更新世 古海洋学 西太平洋暖池 氧同位素 生物地层学
在线阅读 下载PDF
赤道西太平洋暖池中更新世过渡期的古海洋变化 被引量:11
17
作者 金海燕 翦知湣 成鑫荣 《海洋地质与第四纪地质》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06年第6期71-80,共10页
通过对大洋钻探(ODP)第130航次807站A孔上部约25m样品中所舍浮游有孔虫的定量统计和鉴定,结合转换函数及稳定同住素分析,揭示了第四纪近1.6Ma以来冰期旋回中赤道西太平洋的表层海水温度和温跃层深度的变化,为研究西太平洋暖池的... 通过对大洋钻探(ODP)第130航次807站A孔上部约25m样品中所舍浮游有孔虫的定量统计和鉴定,结合转换函数及稳定同住素分析,揭示了第四纪近1.6Ma以来冰期旋回中赤道西太平洋的表层海水温度和温跃层深度的变化,为研究西太平洋暖池的变动提供了重要依据。研究表明,西太平洋暖池冬季表层海水温度在第四纪的冰期旋回中变化幅度超过了5℃,而温跃层深度自1.6Ma以来有所变浅,进一步论证了西太平洋暖池的不稳定性。通过时暖池区和南海及赤道东太平洋的比较,发现南海南部和暖池的海水在第四纪具有较好的连通性,而南海北部则受季风控制影响较大;同时,赤道东、西太平洋及南海,自1.6Ma以采温跃层深度都有不同程度的变浅。研究中发现中更新世过渡期(MPT)在许多古海洋学指标中都是一条重要的分界线,以此为界,对0~0.9和0.9~1.6Ma两个时间段的暖池冬季表层海水温度、表层与次表层种浮游有孔虫氧同位素差值与地球轨道参数ETP分别作交叉频谱分析,结果显示暖池在响应全球气候转型的同时也表现出了低纬特有的热带气候变化的特征。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浮游有孔虫 表层海水温度 温跃层深度 中更新世过渡期 赤道西太平洋暖池
在线阅读 下载PDF
白令海北部表层沉积物中的生源组分分布特征及其古海洋学意义 被引量:8
18
作者 张海峰 王汝建 +3 位作者 孙烨忱 陈建芳 程振波 陈志华 《海洋地质与第四纪地质》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11年第5期79-87,共9页
对中国首次和第3次北极科学考察在白令海北部所采取的29个表层沉积物中的TOC、生源Opal和Ca-CO3含量等进行了研究,结果发现,TOC的高值出现在外陆架至中陆架区,其次为海盆区,白令海峡至内陆架最低;Opal的高值出现在海盆至陆坡边缘区,其... 对中国首次和第3次北极科学考察在白令海北部所采取的29个表层沉积物中的TOC、生源Opal和Ca-CO3含量等进行了研究,结果发现,TOC的高值出现在外陆架至中陆架区,其次为海盆区,白令海峡至内陆架最低;Opal的高值出现在海盆至陆坡边缘区,其次为外陆架至中陆架,白令海峡至内陆架最低;CaCO3的高值出现在内陆架至中陆架区,外陆架至海盆最低。外陆架至中陆架区高的TOC和Opal与该区现代上层水体中较高的叶绿素浓度和营养盐含量有关,反映了上层水体季节性的浮游植物勃发和高的初级生产力。内陆架至中陆架区域相对高的CaCO3可能与浮游植物颗石藻Emiliania huxleyi长期持续的勃发有关,而外陆架至海盆低的CaCO3可能与CaCO3溶解作用相关。外陆架和中陆架高的TOC和Opal可能来源于浮游生物的勃发和有机碳的输入。它们的Corg/N值介于6~9之间,说明其有机质主要来源于海洋自生的沉积,有机碳的输入可能受生物泵的控制。TOC和Opal的相关性分析显示了较高的相关系数(0.71),反映有机碳与硅藻关系密切,硅藻等浮游植物的初级生产力可能控制着生物泵对碳的吸收和释放。 展开更多
关键词 表层生产力 有机碳来源 生源组分 表层沉积物 白令海北部
在线阅读 下载PDF
西北冰洋楚科奇海台08P31孔晚第四纪的古海洋学记录 被引量:5
19
作者 梅静 王汝建 +5 位作者 章陶亮 肖文申 陈志华 陈建芳 程振波 孙烨忱 《海洋学报》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15年第5期121-135,共15页
本文通过中国第三次北极科学考察在北冰洋楚科奇海台采集的08P31孔样品的多项指标分析,重建该区晚第四纪的古海洋与古气候演变历史。将08P31孔沉积物记录与其他孔综合对比初步划分为氧同位素3期(MIS 3)-MIS 1的沉积序列;TOC与Opal含量... 本文通过中国第三次北极科学考察在北冰洋楚科奇海台采集的08P31孔样品的多项指标分析,重建该区晚第四纪的古海洋与古气候演变历史。将08P31孔沉积物记录与其他孔综合对比初步划分为氧同位素3期(MIS 3)-MIS 1的沉积序列;TOC与Opal含量分析结果显示,自MIS 3以来该区总生产力呈逐渐上升趋势,但硅质生产力不高;CaCO3含量不仅代表海生钙质生物的生产力,也是陆源碎屑碳酸盐岩的信号;根据δ13Corg值运用两端元法计算出TOCmar/TOC,并通过TOCmar、TOCter与C/N值比较可知,δ13Corg值作为有机质来源的指标更可靠。经分析该孔沉积物有机质以海源有机质为主,但褐色层B2与白色层W3的有机质主要受到陆源有机质输入的影响;该孔沉积物中的浮游有孔虫Neogloboquadrina pachyderma(sin.)(Nps)的δ18 O和-δ13 C结果显示:褐色层B2和灰色层G1的轻值是由冰融水造成;黄褐色层Yb1上部到白色层W3下部的轻值反映了海冰形成速率提高,导致轻同位素卤水的生产和下沉。黄褐色层Yb1中部及白色层W3,Nps-δ18 O和-δ13C的重值对应低的有孔虫丰度,指示水体温度下降以及低营养环境。黄褐色层Yb2的Nps-δ18 O和-δ13C值呈镜像关系,这是由于大冰期环境下,海盆内储存了较少的融冰水导致。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楚科奇海台 西北冰洋 碳氮比值 有机碳同位素 氧碳同位素 古生产力 水团变化
在线阅读 下载PDF
鄂霍次克海南部晚第四纪的古海洋学记录 被引量:7
20
作者 孙烨忱 王汝建 +3 位作者 陈建芳 高爱国 李秀珠 韩贻兵 《海洋地质与第四纪地质》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09年第2期83-90,共8页
鄂霍次克海是太平洋第二大边缘海,在西北太平洋水文环境中扮演重要角色。综合分析了鄂霍次克海南部T00孔沉积物的多种替代性指标,揭示了鄂霍次克海晚第四纪以来的环境变化受季节性海冰变化、大气循环模式、陆源物质通量和表层生产力的... 鄂霍次克海是太平洋第二大边缘海,在西北太平洋水文环境中扮演重要角色。综合分析了鄂霍次克海南部T00孔沉积物的多种替代性指标,揭示了鄂霍次克海晚第四纪以来的环境变化受季节性海冰变化、大气循环模式、陆源物质通量和表层生产力的共同影响。对比放射虫Cycladophora davisiana的含量曲线与LR04氧同位素记录,该孔沉积物可划分为氧同位素1-7期,底部年龄约为250ka。C.davisiana在间冰期的高含量表明鄂霍次克海中层水是北太平洋中层水的主要源区。蛋白石和有机碳的分析显示鄂霍次克海表层生产力在冰消期突然增大,随后在间冰期逐渐下降,冰期普遍较低。C/N比值曲线的分析说明鄂霍次克海的有机质沉积物主要来源于海洋。沉积物粒度的分析揭示鄂霍次克海冰期时陆源粗颗粒含量较低,至冰消期粗颗粒含量突然增加,而在间冰期陆源粗颗粒含量较高。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放射虫C.davisiana 表层生产力 陆源物质输入 晚第四纪 鄂霍次克海
在线阅读 下载PDF
上一页 1 2 52 下一页 到第
使用帮助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