期刊文献+
共找到13篇文章
< 1 >
每页显示 20 50 100
关于鲁迅《彷徨》的整体性
1
作者 张闳 《中学语文教学》 北大核心 2025年第6期1-1,共1页
《彷徨》是一部短篇小说集,但将其作为一个整体来看,则更有意义。《彷徨》的第一篇《祝福》,就奠定了整部《彷徨》的基本主题和叙事格调。《祝福》的主干部分看上去是一个关于底层妇女悲惨遭遇的故事。但鲁迅并没有直接写祥林嫂的故事,... 《彷徨》是一部短篇小说集,但将其作为一个整体来看,则更有意义。《彷徨》的第一篇《祝福》,就奠定了整部《彷徨》的基本主题和叙事格调。《祝福》的主干部分看上去是一个关于底层妇女悲惨遭遇的故事。但鲁迅并没有直接写祥林嫂的故事,而是设置了一个看上去跟祥林嫂关系不大的叙事人——“我”。叙事人一开始是用第一人称讲述自己的故事,一个在外地接受了所谓“新式教育”的年轻人的还乡见闻。但与《呐喊》中作为“启蒙者”的知识分子不同,《彷徨》中的叙事人以旁观者的姿态,将故乡看作问题对象。 展开更多
关键词 鲁迅 短篇小说集 叙事格调 底层妇女 祝福
在线阅读 下载PDF
上海世博的器物叙事——器物文化遗产的遗忘、拯救与复兴 被引量:6
2
作者 朱大可 《河南社会科学》 CSSCI 北大核心 2010年第5期54-59,共6页
器物是经过人类加工的一种物质形态,在某种意义上,"器物"必然和"非物"一起形成二重组合。在资本主义科技和工业复制时代到来之后,乡村手工业作坊及其技术开始湮灭,旧式工匠带着祖传的技能相继谢世,老式器物向人的... 器物是经过人类加工的一种物质形态,在某种意义上,"器物"必然和"非物"一起形成二重组合。在资本主义科技和工业复制时代到来之后,乡村手工业作坊及其技术开始湮灭,旧式工匠带着祖传的技能相继谢世,老式器物向人的日常生活告别。"世博会"被"发明"出来之后,其最大价值就在于,它是新器物爆炸的主要策源地,导致新行业——现代零售业及其大批零售商店的兴起。而高效的工业复制能力,成为器物市场兴旺的强大后盾。近代历史上,中国人迅速接纳了来自西方世博会的各种新奇物品,这是器物及其日常生活方式的伟大革命。世博会与非物质文化遗产的复杂纠缠,向中国公众提供了前所未有的学堂。器物发达国家的参与,它们卓越的器物与技术、优秀创意及叙事、严密的会展管理水平,启动了中国人的文化智力。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器物叙事 非物文化 器物体系 历史记忆
在线阅读 下载PDF
文化2006:颠覆与“粉丝化” 被引量:1
3
作者 张闳 《人民论坛》 2007年第1期58-59,共2页
围绕电影《无极》引发的“馒头”官司、著名文学前辈与后辈之间的口角之争,无不体现了两代人的文化对决,一系列好大喜功的国产大片制造了一堆堆有形无形的“垃圾”,易中天说《三国》、于丹说《论语》缔造着一个新的说书时代,知识和观众... 围绕电影《无极》引发的“馒头”官司、著名文学前辈与后辈之间的口角之争,无不体现了两代人的文化对决,一系列好大喜功的国产大片制造了一堆堆有形无形的“垃圾”,易中天说《三国》、于丹说《论语》缔造着一个新的说书时代,知识和观众无可避免地被粉丝化了……回眸凝望2006年这一系列文化争鸣事件,人们在论争中留下了几许笑骂、叹息。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文化 粉丝 《三国》 《论语》 易中天 缔造
在线阅读 下载PDF
言辞、文化然后道成肉身——文学与公共性的悖论
4
作者 张念 《江苏社会科学》 CSSCI 北大核心 2008年第6期147-150,共4页
文学与公共性话题,作为时代的症状,反应为公共的身份焦虑在文学空间的投射,从而混淆时代性与公共性、文学空间与公共空间、现实确认与文学反讽的界限。就表征形式而言,文学与公共性存在着刻意的剥离,但其内在的关联在于,整体意义上的文... 文学与公共性话题,作为时代的症状,反应为公共的身份焦虑在文学空间的投射,从而混淆时代性与公共性、文学空间与公共空间、现实确认与文学反讽的界限。就表征形式而言,文学与公共性存在着刻意的剥离,但其内在的关联在于,整体意义上的文学与古典政治学的向度并无多大差异,表现为对永恒、价值以及真理的追问与追求。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文学 公共性 时代性 公共空间 价值 永恒
在线阅读 下载PDF
国家修辞和文学记忆——中国文学的创伤记忆及其修复机制 被引量:10
5
作者 朱大可 《文艺理论研究》 CSSCI 北大核心 2007年第1期81-89,共9页
关键词 国家修辞 母亲叙事 多重反讽
在线阅读 下载PDF
意见空间的文学挣扎 被引量:3
6
作者 朱大可 《江苏社会科学》 CSSCI 北大核心 2008年第6期130-133,共4页
消费主义制造的垃圾化效应,迫使我们反思文学过度谋求公共性的立场。仅仅以销售量、点击率和票房来衡量文学的优劣与否,非但不能拯救文学,反而会更彻底地断送它的前程。文学的公共性,恰恰在于它的非公共性,也即起始于作家最孤独的反思... 消费主义制造的垃圾化效应,迫使我们反思文学过度谋求公共性的立场。仅仅以销售量、点击率和票房来衡量文学的优劣与否,非但不能拯救文学,反而会更彻底地断送它的前程。文学的公共性,恰恰在于它的非公共性,也即起始于作家最孤独的反思。这样,文学才能最终回归到公共空间,完成弘扬普世价值的艰难使命。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公共空间 意见空间 文学丑角 广场效应
在线阅读 下载PDF
鲁迅、内山书店和电影院——现代知识分子与新型媒介 被引量:3
7
作者 王晓渔 《同济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 2006年第3期94-98,共5页
与传统士大夫相比,现代知识分子对于文化空间的需求迥然不同。书院、藏书楼是传统士大夫重要的文化空间,他们之间以协作、书信和会晤的方式进行交流。现代文化的生产、传播和消费方式都发生了根本性的变化,本文将研究鲁迅在上海的最初... 与传统士大夫相比,现代知识分子对于文化空间的需求迥然不同。书院、藏书楼是传统士大夫重要的文化空间,他们之间以协作、书信和会晤的方式进行交流。现代文化的生产、传播和消费方式都发生了根本性的变化,本文将研究鲁迅在上海的最初三、四年间(1927-1930年),如何通过内山书店和电影院获得各种媒介信息,并以它们为媒介建立自己的交往网络。这三、四年,正是鲁迅从一个拥有固定职业者向自由职业者过渡的关键时刻。书店和电影院分别供应着一个写作者必需的文字和影像媒介,这些现代文化空间也是新型媒介,使得脱离了“单位制度”的鲁迅得以与外界交流,并建立自己的共同体。 展开更多
关键词 知识分子 文化空间 媒介 书店 电影院
在线阅读 下载PDF
诗坛的春秋战国——当代上海的诗歌场域(1980-1989) 被引量:2
8
作者 王晓渔 《扬子江(评论)》 2007年第2期49-56,共8页
中国的1980年代,被想像为欧美的1960年代;中国诗歌运动的1986年,被视为欧美校园运动的1968年。一位没有受到足够重视的上海诗人王小龙,留下这么一句相处流传的诗"
关键词 中国诗歌 现代主义 城市人 城市诗 春秋战国 上海 朦胧诗 小波 倾城之恋 年代
在线阅读 下载PDF
网络媒介:符号的极乐世界 被引量:2
9
作者 张念 《同济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 2005年第6期73-79,共7页
网络媒介作为新的交流平台,其交流行为就是在线写作。由于信息传送方式的改变,文字符号在虚拟空间被再度符号化,意义的逃窜和无限繁衍,正在改变着真实与虚幻的界限,这将给主体性的构成方式带来新的问题。身份不再是一个社会学意义的概念... 网络媒介作为新的交流平台,其交流行为就是在线写作。由于信息传送方式的改变,文字符号在虚拟空间被再度符号化,意义的逃窜和无限繁衍,正在改变着真实与虚幻的界限,这将给主体性的构成方式带来新的问题。身份不再是一个社会学意义的概念,身份成为后现代的身份游戏,个人履历自动加长,“关注自我”变成了生产自我,生存感受更加的飘忽不定。电子焦虑发生了,欲望也在疯长,而现代人的欲望模式和网络程序的技术刻写,彼此应证,在自我更新这个共同主题的催逼下,人和技术客体融合,没有谁能掌握最终的决定权。 展开更多
关键词 网络媒介 自我关注 身份 欲望模式 电子焦虑
在线阅读 下载PDF
从红色理想到血色浪漫--论老鬼《血色黄昏》
10
作者 王晓渔 《扬子江(评论)》 CSSCI 2015年第6期39-43,共5页
杨沫和老鬼,这对文学界的“母与子”分别吣青春之歌》和《血色黄昏》而闻名。他们以“自叙传”的方式,描写了两代“知识青年”林道静和林胡长大成人的过程。
关键词 《血色黄昏》 老鬼 浪漫 理想 知识青年 文学界 自叙传 林道静
在线阅读 下载PDF
媒体时代凸显话语权冲突
11
作者 张闳 《人民论坛》 2007年第7期58-59,共2页
所谓“代际冲突”背后,是更加深层的话语平民与话语权贵之间的冲突。网民通过新科技发展出来的言论平台,在一定程度上打破了知识权贵阶层的话语垄断。
关键词 话语权利 媒体 权贵阶层 代际冲突 科技发展 再分配 网民 垄断
在线阅读 下载PDF
缩小娱乐版图需做行政减法
12
作者 朱大可 《人民论坛》 2007年第4期22-23,共2页
缩小娱乐帝国版图的唯一方式,不是围堵娱乐消费的渴望,强迫人民接纳官方钦定的文化样板戏,而是对权力做行政减法,以更加宽容的立场,去鼓励各种思想流派的自由成长,鼓励知识分子创造和生产娱乐以外的优秀文本。
关键词 娱乐消费 减法 行政 版图 文化选择 思想流派 知识分子 样板戏
在线阅读 下载PDF
艺术之后的摄影:从本雅明到波德里亚 被引量:2
13
作者 薛征 《同济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 CSSCI 北大核心 2012年第6期76-81,110,共7页
作为一种视觉现代性的标志,摄影的出现从根本上颠覆了人们既有的艺术观念。本文以本雅明、巴特和波德里亚三位理论家的影像理论为研究对象,对其有关艺术和摄影关系问题的论述进行考察。本雅明把前卫视为摄影最重要的品质,将摄影理解为... 作为一种视觉现代性的标志,摄影的出现从根本上颠覆了人们既有的艺术观念。本文以本雅明、巴特和波德里亚三位理论家的影像理论为研究对象,对其有关艺术和摄影关系问题的论述进行考察。本雅明把前卫视为摄影最重要的品质,将摄影理解为一种前卫艺术。巴特把疯狂视为摄影最重要的品质,将摄影理解为一种超艺术。波德里亚把沉默视为摄影最重要的品质,将摄影理解为一种反艺术。他们的影像理论,一方面挑战了既有的艺术观念和摄影观念,另一方面也折射了一个多世纪以来艺术和摄影自身所发生的巨大变化。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影像理论 前卫艺术 本雅明 巴特 波德里亚
在线阅读 下载PDF
上一页 1 下一页 到第
使用帮助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