期刊文献+
共找到5篇文章
< 1 >
每页显示 20 50 100
完全匹配层吸收边界条件的研究 被引量:52
1
作者 王永刚 邢文军 +1 位作者 谢万学 朱兆林 《中国石油大学学报(自然科学版)》 EI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07年第1期19-24,共6页
边界反射是数值模拟中的一个关键问题。构建完全匹配层(PML)吸收边界条件是消除边界反射的理想方法之一。此方法是在研究区域的边界上加入吸收层,使边界上传入吸收层的波随传播距离按指数规律衰减,不产生任何反射,达到消除边界反射的目... 边界反射是数值模拟中的一个关键问题。构建完全匹配层(PML)吸收边界条件是消除边界反射的理想方法之一。此方法是在研究区域的边界上加入吸收层,使边界上传入吸收层的波随传播距离按指数规律衰减,不产生任何反射,达到消除边界反射的目的。首先给出了二维声波方程完全匹配层的公式,然后通过地面地震模型和井间地震模型数值算例与常规吸收边界条件进行了比较。结果表明,PML边界条件具有吸收更干净、相位对应关系好且能够吸收各种角度的边界反射等优点,从而验证了完全匹配层吸收效果的优越性。 展开更多
关键词 井间地震 完全匹配层(PML) 吸收边界 正演模拟
在线阅读 下载PDF
上海工业历史街坊更新中场所真实性特征研究——基于产业存续视角 被引量:2
2
作者 孙淼 张尚武 《现代城市研究》 北大核心 2022年第11期114-119,共6页
工业遗产源于产业结构调整,产业存续与否,对更新中的真实性表达具有重要影响。文章建构了一个场所真实性特征的分析框架:本源真实性、连续真实性、现实真实性;以中国近代工业发源地——上海中心城区为对象,选择8处工业历史街坊展开评价... 工业遗产源于产业结构调整,产业存续与否,对更新中的真实性表达具有重要影响。文章建构了一个场所真实性特征的分析框架:本源真实性、连续真实性、现实真实性;以中国近代工业发源地——上海中心城区为对象,选择8处工业历史街坊展开评价;讨论场所真实性在不同产业之间的异同,总结出新产业对旧产业的存续程度,是影响工业遗产更新的场所真实性表达的核心要素;从产业存续角度提出建议,以期为上海未来的工业历史街坊更新提供借鉴。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工业历史街坊 工业遗产 场所真实性 产业功能 产业存续
在线阅读 下载PDF
水泥混凝土路面疲劳寿命预估研究
3
作者 张中跃 钱正红 《上海公路》 2003年第S1期37-41,共5页
本文结合上海水泥混凝土路面的损坏状况,主要对水泥混凝土路面发生频率最高的病害-裂缝进行分析,分析的方法是利用断裂力学的原理,通过对水泥混凝土动态抗压试验的结果进行分析,提出了利用弹性模量来预估水泥混凝土路面的寿命,对水泥混... 本文结合上海水泥混凝土路面的损坏状况,主要对水泥混凝土路面发生频率最高的病害-裂缝进行分析,分析的方法是利用断裂力学的原理,通过对水泥混凝土动态抗压试验的结果进行分析,提出了利用弹性模量来预估水泥混凝土路面的寿命,对水泥混凝土路面的寿命预测,可以针对损坏的情况及时提出修复方案,从而可以对水泥混凝土路面的病害早期养护和修复,防止病害的蔓延和影响道路的正常使用,增加修复难度和修复费用。对水泥混凝土的养护、保养和修补提供理论的依据和实际操作方法。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水泥混凝土路面 寿命预估 损坏状况 疲劳寿命 弯沉盆 寿命预测 作用次数 抗折强度 修筑技术 维修养护费用
在线阅读 下载PDF
夏热冬冷地区开放街区气候适应性设计研究 被引量:5
4
作者 郭思彤 杨峰(指导) 《建筑节能》 CAS 2019年第6期102-105,共4页
随着城市居住空间需求的急剧扩张,高层高密度小区逐渐发展为不可避免的城市居住模式。由于传统封闭住宅小区引发了一系列社会经济问题,“开放街区”成为现今住宅小区的发展趋势。研究选取上海典型住区为研究对象,采用街区类型设计和计... 随着城市居住空间需求的急剧扩张,高层高密度小区逐渐发展为不可避免的城市居住模式。由于传统封闭住宅小区引发了一系列社会经济问题,“开放街区”成为现今住宅小区的发展趋势。研究选取上海典型住区为研究对象,采用街区类型设计和计算机数值模拟方式研究建筑布局和绿化形式对开放街区的微气候影响,为优化高密度住宅小区的布局提供参考,并为实际规划方案的评估过程提供优选策略。研究结果表明,在夏热冬冷气候区,围合式开放街区的室外热舒适度高于点式开放街区;建筑垂直绿化对围合式布局的影响程度大于半围合式和点式布局;南立面绿化和东立面绿化在行人高度处会带来更高的热舒适度。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开放街区 室外热舒适 ENVI-met 建筑布局 建筑绿化
在线阅读 下载PDF
上海居民用能行为和住宅空调采暖能耗研究 被引量:2
5
作者 田楠楠 杨峰 《建筑节能(中英文)》 CAS 2022年第12期22-29,共8页
充分了解居民用能行为、居住及个人因素对建筑能耗的影响,有助于针对性地提出和推广优化用能行为措施来挖掘住宅节能潜力。通过对上海市5个不同类型小区的实地调研和走访,获得了不同小区中以家庭为单位的环境调控设备类型及数量、空调... 充分了解居民用能行为、居住及个人因素对建筑能耗的影响,有助于针对性地提出和推广优化用能行为措施来挖掘住宅节能潜力。通过对上海市5个不同类型小区的实地调研和走访,获得了不同小区中以家庭为单位的环境调控设备类型及数量、空调使用习惯、开窗通风习惯、月电费等居民用能相关数据、基本居住信息及被访问者个人信息,对居住建筑中能源使用者的行为特征进行归纳分析,并对若干因素与建筑能耗相关性加以回归分析。研究发现上海地区住宅室内环境制冷和采暖主要依靠分体空调,因此提高分体空调能源效率并鼓励居民选择高效产品有重要意义;设备数量与户内面积呈显著正相关关系;空调使用模式是“按需使用,人走即关”,表明使用者具有一定节能意识;空调夏季设定温度相对较节能,而冬季较不节能,夏季夜间开机率要高于冬季夜间,应进行宣传教育,使冬季空调设定温度趋向合理,引导夏季夜晚采用更节能的风扇等设备来降温;多数居民有保持通风的习惯,且老人优于年轻人,关窗原因由于各小区环境不同而略有差异,应通过前期设计创造利于通风的室外环境和室内空间,规避室外噪音等阻碍开窗的因素,对重点人群进行教育并鼓励开窗等被动式行为;在月电费粗略代替建筑能耗的前提下,建筑能耗与户内面积和空调数量呈显著正相关关系,与小区类型和常住人口数无直接关系,与被访问者收入无显著关系。希望能为进一步提出优化用能行为措施提供理论参考依据,以促进我国住宅建筑节能减排与可持续发展。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居住建筑 用能行为 空调采暖 建筑能耗 开窗
在线阅读 下载PDF
上一页 1 下一页 到第
使用帮助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