期刊导航
期刊开放获取
上海教育软件发展有限公..
期刊文献
+
任意字段
题名或关键词
题名
关键词
文摘
作者
第一作者
机构
刊名
分类号
参考文献
作者简介
基金资助
栏目信息
任意字段
题名或关键词
题名
关键词
文摘
作者
第一作者
机构
刊名
分类号
参考文献
作者简介
基金资助
栏目信息
检索
高级检索
期刊导航
共找到
2
篇文章
<
1
>
每页显示
20
50
100
已选择
0
条
导出题录
引用分析
参考文献
引证文献
统计分析
检索结果
已选文献
显示方式:
文摘
详细
列表
相关度排序
被引量排序
时效性排序
基于生态防灾减灾的沿海城市规划韧性响应——以上海市雨热灾害复合风险为例
1
作者
薄茗洋
戴代新
廖晚迪
《风景园林》
北大核心
2025年第10期80-88,共9页
【目标】传统防灾减灾规划通常将暴雨和热浪视为独立风险,难以应对日益严峻的雨热灾害复合风险。生态防灾减灾(ecosystem-based disaster risk reduction,Eco-DRR)理论具有协同应对此类复合风险的潜力,但目前国内相关规划实践仍显不足...
【目标】传统防灾减灾规划通常将暴雨和热浪视为独立风险,难以应对日益严峻的雨热灾害复合风险。生态防灾减灾(ecosystem-based disaster risk reduction,Eco-DRR)理论具有协同应对此类复合风险的潜力,但目前国内相关规划实践仍显不足。【方法】以上海市为例,基于Eco-DRR理论构建应对雨热灾害复合风险的防灾减灾规划框架:1)运用随机森林模型开展雨热灾害复合风险评估;2)建立“复合风险评估—规划目标制定—支撑体系完善—空间格局优化—分级管控实施”层层递进的传导路径,通过将“+防灾”理念融入生态空间规划,以及将“+生态”理念嵌入综合防灾规划,实现专项规划横向协同与韧性响应。【结果】上海市雨热灾害复合风险呈现“中心集中,边缘分散,局部汇聚”的分布特征,基于Eco-DRR的防灾减灾规划框架可完善现有规划的支撑体系、空间格局和管控模式,推动Eco-DRR理论融入国土空间防灾减灾规划体系。【结论】提出的防灾减灾规划框架具有可拓展性,为中国东部沿海城市应对气候灾害复合风险提供借鉴参考。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气候韧性
气候复合灾害
防灾减灾规划
基于自然的解决方案
生态防灾减灾
在线阅读
下载PDF
职称材料
基于碳密度修正的长三角生态绿色一体化发展示范区碳功能区构建
2
作者
张湉
沈振
+1 位作者
苏婷婷
戴代新
《风景园林》
北大核心
2025年第7期85-95,共11页
【目的】长三角生态绿色一体化发展示范区在实现碳中和与碳达峰目标中具有重要的示范意义,精准评估探究示范区碳储量时空演变机制,揭示土地利用类型变化对碳储量的影响规律尤为关键。【方法】基于示范区土地利用类型特征,结合气候因子...
【目的】长三角生态绿色一体化发展示范区在实现碳中和与碳达峰目标中具有重要的示范意义,精准评估探究示范区碳储量时空演变机制,揭示土地利用类型变化对碳储量的影响规律尤为关键。【方法】基于示范区土地利用类型特征,结合气候因子构建碳密度修正模型,以提升碳储量估算精度;使用InVEST模型与QGIS软件,通过空间自相关分析,量化分析示范区2000—2020年土地利用类型变化以及碳储量演变特征并揭示碳储量空间分布规律;从碳汇-碳源视角出发,依据碳密度极差划分碳功能区。【结果】1)2000—2020年示范区的碳储量呈现先降后升的趋势,年碳储量分别为3.17×10^(7) t、2.58×10^(7) t与3.26×10^(7) t。2)土地利用类型变化是碳储量动态演变的核心驱动因素:2000—2010年耕地向建设用地转化是碳储量减少的主要原因;2010—2020年林地面积的大幅回升使得示范区的碳储量变化由负转正。示范区内碳储量空间分布呈现西北部和东部高、内陆水域及行政边界处低的特征。3)碳功能区划分结果显示碳功能平衡区面积显著增加,而碳排控制区面积有所减少,表明2000—2020年示范区的碳储结构正向集中分布与碳汇增强方向演变。【结论】提出基于“碳汇增强区—碳功能平衡区—碳排控制区”三级分区的精细化空间低碳发展与管控策略,为示范区的低碳转型发展提供科学支持。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国土空间规划
碳储量
碳功能区
时空演变
规划策略
长三角生态绿色一体化发展示范区
在线阅读
下载PDF
职称材料
题名
基于生态防灾减灾的沿海城市规划韧性响应——以上海市雨热灾害复合风险为例
1
作者
薄茗洋
戴代新
廖晚迪
机构
同济大学
建筑与
城市
规划学院
同济大学教育部生态化城市设计国际合作联合实验景观空间分实验中心
出处
《风景园林》
北大核心
2025年第10期80-88,共9页
基金
同济大学学科交叉联合攻关项目“城市自然灾害耦合风险评估与生态防减灾策略研究”(编号22-3-YB-13)。
文摘
【目标】传统防灾减灾规划通常将暴雨和热浪视为独立风险,难以应对日益严峻的雨热灾害复合风险。生态防灾减灾(ecosystem-based disaster risk reduction,Eco-DRR)理论具有协同应对此类复合风险的潜力,但目前国内相关规划实践仍显不足。【方法】以上海市为例,基于Eco-DRR理论构建应对雨热灾害复合风险的防灾减灾规划框架:1)运用随机森林模型开展雨热灾害复合风险评估;2)建立“复合风险评估—规划目标制定—支撑体系完善—空间格局优化—分级管控实施”层层递进的传导路径,通过将“+防灾”理念融入生态空间规划,以及将“+生态”理念嵌入综合防灾规划,实现专项规划横向协同与韧性响应。【结果】上海市雨热灾害复合风险呈现“中心集中,边缘分散,局部汇聚”的分布特征,基于Eco-DRR的防灾减灾规划框架可完善现有规划的支撑体系、空间格局和管控模式,推动Eco-DRR理论融入国土空间防灾减灾规划体系。【结论】提出的防灾减灾规划框架具有可拓展性,为中国东部沿海城市应对气候灾害复合风险提供借鉴参考。
关键词
气候韧性
气候复合灾害
防灾减灾规划
基于自然的解决方案
生态防灾减灾
Keywords
climate resilience
compound climate disaster
disaster risk reduction
Nature-based Solution(NbS)
Eco-DRR
分类号
TU984.116 [建筑科学—城市规划与设计]
在线阅读
下载PDF
职称材料
题名
基于碳密度修正的长三角生态绿色一体化发展示范区碳功能区构建
2
作者
张湉
沈振
苏婷婷
戴代新
机构
同济大学
建筑与
城市
规划学院
中国农业
大学
土地科学与技术学院
同济大学教育部生态化城市设计国际合作联合实验景观空间分实验中心
出处
《风景园林》
北大核心
2025年第7期85-95,共11页
文摘
【目的】长三角生态绿色一体化发展示范区在实现碳中和与碳达峰目标中具有重要的示范意义,精准评估探究示范区碳储量时空演变机制,揭示土地利用类型变化对碳储量的影响规律尤为关键。【方法】基于示范区土地利用类型特征,结合气候因子构建碳密度修正模型,以提升碳储量估算精度;使用InVEST模型与QGIS软件,通过空间自相关分析,量化分析示范区2000—2020年土地利用类型变化以及碳储量演变特征并揭示碳储量空间分布规律;从碳汇-碳源视角出发,依据碳密度极差划分碳功能区。【结果】1)2000—2020年示范区的碳储量呈现先降后升的趋势,年碳储量分别为3.17×10^(7) t、2.58×10^(7) t与3.26×10^(7) t。2)土地利用类型变化是碳储量动态演变的核心驱动因素:2000—2010年耕地向建设用地转化是碳储量减少的主要原因;2010—2020年林地面积的大幅回升使得示范区的碳储量变化由负转正。示范区内碳储量空间分布呈现西北部和东部高、内陆水域及行政边界处低的特征。3)碳功能区划分结果显示碳功能平衡区面积显著增加,而碳排控制区面积有所减少,表明2000—2020年示范区的碳储结构正向集中分布与碳汇增强方向演变。【结论】提出基于“碳汇增强区—碳功能平衡区—碳排控制区”三级分区的精细化空间低碳发展与管控策略,为示范区的低碳转型发展提供科学支持。
关键词
国土空间规划
碳储量
碳功能区
时空演变
规划策略
长三角生态绿色一体化发展示范区
Keywords
territorial spatial planning
carbon storage
carbon functional zoning
spatiotemporal evolution
planning strategy
Demonstration Zone of Green and Integrated Ecological Development of the Yangtze River Delta
分类号
TU986 [建筑科学—城市规划与设计]
在线阅读
下载PDF
职称材料
题名
作者
出处
发文年
被引量
操作
1
基于生态防灾减灾的沿海城市规划韧性响应——以上海市雨热灾害复合风险为例
薄茗洋
戴代新
廖晚迪
《风景园林》
北大核心
2025
0
在线阅读
下载PDF
职称材料
2
基于碳密度修正的长三角生态绿色一体化发展示范区碳功能区构建
张湉
沈振
苏婷婷
戴代新
《风景园林》
北大核心
2025
0
在线阅读
下载PDF
职称材料
已选择
0
条
导出题录
引用分析
参考文献
引证文献
统计分析
检索结果
已选文献
上一页
1
下一页
到第
页
确定
用户登录
登录
IP登录
使用帮助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