期刊文献+
共找到5篇文章
< 1 >
每页显示 20 50 100
“中间地带”视角下的全球南方——一项战略研究议程
1
作者 门洪华 王文琦 《国际展望》 北大核心 2025年第4期1-23,162,共24页
长期以来,处于国际社会边缘地区的全球南方成为大国竞相争夺的关键“中间地带”。这一方面导致全球南方在历史上沦为大国的政治经济附庸,另一方面又不断促使全球南方实现政治觉醒。进入新时代,全球南方群体性崛起。作为新时代经济增速... 长期以来,处于国际社会边缘地区的全球南方成为大国竞相争夺的关键“中间地带”。这一方面导致全球南方在历史上沦为大国的政治经济附庸,另一方面又不断促使全球南方实现政治觉醒。进入新时代,全球南方群体性崛起。作为新时代经济增速的主要贡献者、不结盟政策的重要执行者以及多边外交的真正践行者,全球南方正在成为抑制大国竞争、重塑国际秩序的“中间地带”。与此同时,作为“中间地带”的全球南方,在国际秩序重构中的角色也从被动参与者逐渐转变为主动塑造者。面向未来,中国应将全球南方置于顶层设计的战略高度,明确自身全球南方的身份特征,与这些国家一道积极争取国际话语权;凝聚全球南方的内部共识,推动建立更加公正合理的国际经济结构;探索全球南方的发展路径,聚焦南方国家国际治理议程中的核心议题,从而打造反对霸权、摆脱依附、共同发展的南南合作新模式。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全球南方 中间地带 南南合作 战略研究
在线阅读 下载PDF
中国—爱尔兰互惠战略伙伴关系的评估与展望 被引量:1
2
作者 门洪华 俞钦文 《国际论坛》 CSSCI 北大核心 2022年第5期79-99,158,共22页
伙伴关系战略是中国国际战略的重要组成,在世界转型与全球治理转轨过程中,中国与爱尔兰互惠战略伙伴关系作为中国伙伴关系战略在欧洲地区的重要实践,有效推进了双方在经贸、地区治理等方面的务实合作,为国际合作的理论与实践提供新范例... 伙伴关系战略是中国国际战略的重要组成,在世界转型与全球治理转轨过程中,中国与爱尔兰互惠战略伙伴关系作为中国伙伴关系战略在欧洲地区的重要实践,有效推进了双方在经贸、地区治理等方面的务实合作,为国际合作的理论与实践提供新范例。中爱战略伙伴关系是以国家利益互惠为合作基础,以夯实共同利益、增强政治互信为契机进行共同努力的高度协调的双边关系;具有双边关系的对等性与正向性、强调持续而长期的合作和“外溢效应”等特征。中国与爱尔兰在互惠共识上,历经初步探索、全面铺展与继续深化等发展阶段,在政治、经贸与治理等领域取得了诸多成效,具体表现在高层战略协调机制长期稳定、互惠战略伙伴关系动态对等、互惠逻辑的积极性与正向反馈等。在中爱构建互惠战略伙伴关系过程中,双方也面临地区一体化挑战、域外因素干扰以及世界局势转型等问题,两国需切实处理好本国发展、意识形态等问题,推动发展战略对接,并且以制度为基石保障两国合作,加强在非传统安全领域与全球治理协作将成为两国推进伙伴关系、深化政治共识、拓展共同利益的新起点。 展开更多
关键词 中国外交 爱尔兰外交 伙伴关系 战略研究
在线阅读 下载PDF
底线思维与新时代新征程中国的外部风险应对
3
作者 门洪华 宋国新 《国际展望》 2024年第3期1-15,153,共16页
底线思维是中国共产党人应对重大风险与挑战的重要法宝。以毛泽东、邓小平、江泽民、胡锦涛为代表的中国共产党人,始终增强忧患意识,坚持底线思维,带领中国人民应对各种风险和挑战,使中国实现了从“站起来”到“富起来”的伟大飞跃。习... 底线思维是中国共产党人应对重大风险与挑战的重要法宝。以毛泽东、邓小平、江泽民、胡锦涛为代表的中国共产党人,始终增强忧患意识,坚持底线思维,带领中国人民应对各种风险和挑战,使中国实现了从“站起来”到“富起来”的伟大飞跃。习近平外交思想在继承中国共产党忧患意识传统的基础上,从思想、战略和方法层面对底线思维进行了创新性阐释,将其提升到应对百年变局和治国理政的新高度,为底线思维注入了新的时代内涵。当前,世界动荡不安叠加全球治理失灵,放大了国际政治、经济、安全和文化风险对中国的负面影响,一旦处理不好,可能会从根本上影响新时代新征程中国发展的战略布局。为此,中国应坚持底线思维,筑牢政治、经济、安全和文化底线,塑造良好的外部环境,助力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和中华民族伟大复兴。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底线思维 中国共产党 外部风险 战略应对
在线阅读 下载PDF
内外有别:富人治村行为差异的制度逻辑及启示 被引量:18
4
作者 魏程琳 王木林 《华中农业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 CSSCI 北大核心 2021年第5期110-119,196,共11页
作为21世纪乡村政治的重要现象,富人治村既有精英群体寡头化的趋势,亦有提升公共品供给水平、改善乡村生活环境的利他行动。通过区域比较法和深度个案分析法,探讨了富人村干部发挥积极治村功效的制度环境与过程机制。研究发现,富人村干... 作为21世纪乡村政治的重要现象,富人治村既有精英群体寡头化的趋势,亦有提升公共品供给水平、改善乡村生活环境的利他行动。通过区域比较法和深度个案分析法,探讨了富人村干部发挥积极治村功效的制度环境与过程机制。研究发现,富人村干部采取何种治村策略,取决于其所处的正式和非正式制度环境:在党政体制与社会制度皆有效的情形下,富人村干部会采取道义逻辑(利他)与市场逻辑(利己)内外有别的分区行动策略;富人治村还可能会提升乡村社会治理的组织化、制度化水平,有效规避学界担忧的富人治村寡头化、货币化弊端。据此提出,在乡村振兴进程中,应对乡村精英予以适当的制度规约激励,将乡村内生性人力资源转化为党政国策落地的接应性力量。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富人治村 公共品供给 制度环境 治理现代化 基层政权建设
在线阅读 下载PDF
文化视角下脱贫不稳定群体形成的社会动因及长效治理机制构建——以单身汉贫困为问题意识来源 被引量:2
5
作者 魏程琳 史明萍 《南京农业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 CSSCI 北大核心 2021年第5期107-116,共10页
2020年后,在脱贫不稳定群体中,可持续发展能力不足的单身汉(光棍)成为其中最为显著的群体之一。社会文化在制造意义、维护秩序的同时,也在制造无意义感、边缘化非正常人。在传统家庭文化强的农村地区,一旦有人不能成家便意味人生不完整... 2020年后,在脱贫不稳定群体中,可持续发展能力不足的单身汉(光棍)成为其中最为显著的群体之一。社会文化在制造意义、维护秩序的同时,也在制造无意义感、边缘化非正常人。在传统家庭文化强的农村地区,一旦有人不能成家便意味人生不完整、生命意义残缺,其社会形象随之被污名化、社会地位被边缘化。生活动力机制失调使单身汉陷入消极颓废的生活状态,这进一步消解其社会行动的合法性。不重视积蓄、家庭支持乏力、抗风险能力低且内在动力不足的单身汉群体,很容易致贫、返贫且被锁定在多重困境的状态,这增强了其社会风险。在人口性别比持续居高不下和经济社会发展不平衡的背景下,应尽快从文化社会层面建立脱贫不稳定群体的长效治理机制,从农村多元包容文化、文化教育、文化整合及可行能力建设等方面入手,切实提升脱贫不稳定群体的社会支持、内生动力和可行能力。 展开更多
关键词 脱贫不稳定群体 单身汉 生命价值 动力机制 文化治理
在线阅读 下载PDF
上一页 1 下一页 到第
使用帮助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