期刊文献+
共找到6篇文章
< 1 >
每页显示 20 50 100
新城市科学支持下的城市街道空间品质综合评价——以上海市中心城区为例 被引量:27
1
作者 狄迪 蒋映红 +1 位作者 叶丹 叶宇 《规划师》 CSSCI 北大核心 2021年第16期5-12,共8页
新城市科学的涌现为开展大规模和精细化的空间量化分析提供了基础。已有的关于街道空间品质的研究多采用定性或主观定量分析方法,近年来虽有学者采用新数据和新技术对其进行分析,但测度维度相对单一,不能客观、全面地反映街道空间品质... 新城市科学的涌现为开展大规模和精细化的空间量化分析提供了基础。已有的关于街道空间品质的研究多采用定性或主观定量分析方法,近年来虽有学者采用新数据和新技术对其进行分析,但测度维度相对单一,不能客观、全面地反映街道空间品质。基于此,文章结合相关经典理论,在新数据和新技术的支持下,构建了一个包含多维度、分指标的城市街道空间品质综合评价框架,该评价框架兼顾街道形态特征以及使用人群的感知与行为特征,通过可视化分析判定街道类型,采用机器学习算法分类别的对街道进行打分和精细化评价,对不同街道之间的品质进行比较,并基于综合评价结果和共识认知比较进行评价效能检测。最后,以上海市中心城区为例,对该评价框架的可操作性和合理性加以验证,希望能够为精准化的街道空间更新设计提供科学支撑。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新城市科学 街道空间品质 定量评价 上海市中心城区
在线阅读 下载PDF
基于水鸟栖息地保育的城市滨水生境网络构建与优化策略:以昆山市为例 被引量:21
2
作者 汪洁琼 李心蕊 +1 位作者 王敏 葛俊雯 《风景园林》 2021年第6期76-81,共6页
城市生物多样性作为评判城市自然系统健康与否的重要指标之一,日益受到学界与业界的关注。从水鸟栖息地、滨水生境网络、生物多样性支持服务提升的角度切入,探讨城市自然系统整体规划的新思路与途径。以江苏省昆山市为例,通过文献爬梳... 城市生物多样性作为评判城市自然系统健康与否的重要指标之一,日益受到学界与业界的关注。从水鸟栖息地、滨水生境网络、生物多样性支持服务提升的角度切入,探讨城市自然系统整体规划的新思路与途径。以江苏省昆山市为例,通过文献爬梳与野外调研,归纳并识别建成环境中影响水鸟生存的关键因素,构建昆山市滨水水鸟栖息生境适宜性评价指标体系,运用ArcGIS软件对现状滨水生境进行适宜性分析的空间制图,构建昆山滨水生境网络并提出水鸟栖息地营造要点。研究提出以水鸟为指示物种的滨水生境网络构建的三大要点:1)识别生境源地,并加强对重要生境源地的保育;2)利用连通度高、水面率高的适宜空间构建滨水生境廊道;3)增加“踏脚石”战略点,完善中心城区水鸟栖息生境功能性连通。旨在为建成环境规划设计中的生物多样性保育工作提供理论依据、评价标准及技术支撑,以生境网络为依托构建辩证的人–水–鸟的健康关系。 展开更多
关键词 风景园林 城市自然系统 生物多样性 水生境 生态系统服务 网络构建
在线阅读 下载PDF
公园城市生态价值的空间转化路径探索--天府中央商务区城园耦合城市设计实践 被引量:3
3
作者 匡晓明 陈君 +2 位作者 石邢 徐进 叶沁妍 《城市规划》 CSSCI CSCD 北大核心 2023年第S01期55-66,92,共13页
公园城市示范区建设重在深度探索人城自然和谐共生的发展路径,其中自然生态系统在城市空间中的生态价值提升与转化是实现城市整体价值最优的重要方法。对公园城市生态价值的认知,不仅要关注其在承载支持、产品供给、环境调节等方面的自... 公园城市示范区建设重在深度探索人城自然和谐共生的发展路径,其中自然生态系统在城市空间中的生态价值提升与转化是实现城市整体价值最优的重要方法。对公园城市生态价值的认知,不仅要关注其在承载支持、产品供给、环境调节等方面的自然生态本底价值,更要关注其在经济、社会、文化等方面的生态空间价值的外溢与转化。为实现生态价值转化,尤其是外致价值的最大化,要对城园空间关系进行优化配置。论文基于价值转化原理,探讨自然生态本底价值提升和生态空间外致价值转化两个方面的实现路径,提出城园耦合城市设计方法,并以成都天府中央商务区城市设计为例做详细阐述。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公园城市 生态价值转化 生态空间外致价值 城园耦合 天府中央商务区
在线阅读 下载PDF
桥下空间城市更新与空间重构——以上海市苏州河中环节点桥下空间为例 被引量:12
4
作者 汪洁琼 江卉卿 +1 位作者 潘晶 潘凯临 《住宅科技》 2021年第10期8-12,共5页
桥下空间作为一类典型的高密度城区困难立地,由于其权责归属与管理机制较为复杂,在城市更新过程中未受到足够的重视。文章提出高密度城区桥下空间的城市更新需要综合性优化策略的介入,构建桥下绿色基础设施"低""线"... 桥下空间作为一类典型的高密度城区困难立地,由于其权责归属与管理机制较为复杂,在城市更新过程中未受到足够的重视。文章提出高密度城区桥下空间的城市更新需要综合性优化策略的介入,构建桥下绿色基础设施"低""线""公""园"四个维度的概念框架,即以"低"影响开发为途径的生态基底锚固、以"线"性空间为脉络的情景主题塑造、以"公"民共享为核心的场地活力激发、以"园"城交融为目的的空间关联组织。通过对典型案例上海市长宁区苏州河中环节点的深入剖析,阐述低效利用的高密度城区桥下空间如何逐步转变为绿色基础设施,总结规划桥下空间更新与重构的3条优化策略,旨在为其他城市高密度城区的桥下空间更新提供思路与实践范例。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城市更新 桥下空间 绿色基础设施 低线公园 苏州河
在线阅读 下载PDF
基于空间句法与机器学习的中国古典园林空间指征分析框架建构 被引量:4
5
作者 陈星汉 于瀚婷 +1 位作者 熊若璟 叶宇 《风景园林》 北大核心 2024年第3期123-131,共9页
【目的】中国古典园林空间一直以来难以被量化测度,空间句法的兴起使得相关研究向定量化发展,但既有研究与经典理论的融合度仍显不够,且空间特征分析的系统性有待加强。有必要提出一套系统的空间指征分析框架,以支持对古典园林空间的量... 【目的】中国古典园林空间一直以来难以被量化测度,空间句法的兴起使得相关研究向定量化发展,但既有研究与经典理论的融合度仍显不够,且空间特征分析的系统性有待加强。有必要提出一套系统的空间指征分析框架,以支持对古典园林空间的量化测度。【方法】对中国古典园林空间研究的经典理论进行归纳,使用DepthmapX对园林空间的可视层、可行层模型的各项视域分析指标进行计算,通过叠加分析对空间指征进行测度,借助DBSCAN算法实现对各空间指征聚类特征的识别。以留园、拙政园为例进行分析,并开展感知试验以验证其科学性。【结果】提出了兼顾人本感知和可测度的5项空间指征:渗透性、曲折度、可视性、可达性和差异度。空间指征的分析框架得到了案例研究与感知试验的支持。【结论】搭建了一套可操作、易推广的能够系统地提取、刻画并解释古典园林空间特色的指征分析框架,实现了量化分析工具和经典理论的深度融合,探索了中国古典园林空间量化研究的新可能。 展开更多
关键词 中国古典园林 量化研究 空间指征 空间句法 机器学习
在线阅读 下载PDF
诗画艺术视角下的唐辋川别业与明拙政园的比较研究
6
作者 王蓉蓉 汪洁琼 《建筑与文化》 2023年第5期223-225,共3页
传统山水画、山水诗与园林三者互相渗透,共同追求意境含蕴。文章借助《辋川集》《辋川图》与《拙政园三十一景图咏》,使用互文性比较手法,以诗文为引,结合画景进行解构分析,比较唐辋川别业与明拙政园在空间结构、语汇构成与时空共鸣三... 传统山水画、山水诗与园林三者互相渗透,共同追求意境含蕴。文章借助《辋川集》《辋川图》与《拙政园三十一景图咏》,使用互文性比较手法,以诗文为引,结合画景进行解构分析,比较唐辋川别业与明拙政园在空间结构、语汇构成与时空共鸣三方面的异同,厘清背后原因,分析提取传统园林偏爱的空间节奏线索和诗境要素语汇、发掘游园情感共鸣与各要素组合之间的关系,进一步总结园林诗画意境营造方法,并对现代景观设计意境表达有一定启发。 展开更多
关键词 风景园林 诗画艺术 意境营造 辋川别业 明拙政园
在线阅读 下载PDF
上一页 1 下一页 到第
使用帮助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