期刊文献+
共找到3篇文章
< 1 >
每页显示 20 50 100
国家公园人与自然和谐共生的内涵与途径 被引量:8
1
作者 吴承照 欧阳燕菁 +1 位作者 潘维琪 王丽娜 《园林》 2022年第2期57-62,共6页
人与自然和谐共生既是哲学命题,也是科学问题,从生物共生、社会共生到人与自然和谐共生,不同文明时期和谐共生的内涵不同。国家公园人与自然和谐共生具有三层含义:生命共生、文化共生、区域共生,即人与野生动植物和睦共处,民居建筑及各... 人与自然和谐共生既是哲学命题,也是科学问题,从生物共生、社会共生到人与自然和谐共生,不同文明时期和谐共生的内涵不同。国家公园人与自然和谐共生具有三层含义:生命共生、文化共生、区域共生,即人与野生动植物和睦共处,民居建筑及各类游憩、管理、保护设施建筑从选址到形态风格均应尊重地方历史、传承风景文化、保护乡土生态。国家公园生态服务流与生态产品价值流必须惠及地方居民、驱动区域发展,区域城镇与社区需要积极支持国家公园生态系统保护,形成保护促发展、发展促保护的良性可持续机制。按照帕森斯AGIL模型理论,能力提升、社会协同、保护文化等是国家公园和谐共生的必要条件。由此提出国家公园人与自然和谐共生的4个机制:持续多元的资金投入机制、国家公园与区域发展一体化机制、国家公园社区的多重发展机制、动态即时的监测反馈机制;及4个途径:高效的管理体制、精明的保护政策、科学的管理规划、严格的保护监管处罚。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国家公园 自然保护地 人地关系 和谐共生 AGIL模型
在线阅读 下载PDF
基于黑麂分布模型优化的钱江源园区管控分区合理性评估
2
作者 李知晓 吴承照 《生态学报》 北大核心 2025年第16期7753-7768,共16页
黑麂(Muntiacus crinifrons)为国家一级保护野生动物,是钱江源⁃百山祖国家公园候选区钱江源园区(简称钱江源园区)的旗舰物种,科学的管控分区对黑麂种群和栖息地的保护具有重要的意义。为了科学评价黑麂栖息地的适宜性,支撑其种群保护与... 黑麂(Muntiacus crinifrons)为国家一级保护野生动物,是钱江源⁃百山祖国家公园候选区钱江源园区(简称钱江源园区)的旗舰物种,科学的管控分区对黑麂种群和栖息地的保护具有重要的意义。为了科学评价黑麂栖息地的适宜性,支撑其种群保护与栖息地恢复,引入堆叠泛化集成算法(Stacked generalization-based ensemble algorithm,Stacking)来优化物种分布模型(Species distribution model,SDM);采用特征重要性分析、夏普雷加性解释(SHapley Additive exPlanations,SHAP)和部分依赖图(Partial dependence plots,PDPs)等可解释人工智能(Explainable artificial intelligence,XAI)方法,来揭示影响黑麂栖息地适宜性的主要因素及其影响机制,提升SDM的透明度;将预测结果与钱江源园区的管控分区、道路和村镇居民点分布叠加分析,从而识别人与黑麂的潜在空间冲突,以评估管控分区在黑麂保护中的合理性。结果显示,钱江源园区的黑麂适宜栖息地集中在南部和西部,约39.49 km^(2),占总面积的15.67%,其中81.29%位于核心保护区,表明管控分区基本合理。核心保护区中适宜栖息地净损失约1.77 km^(2),占适宜栖息地净损失总面积的57.1%。人与黑麂冲突集中在北部的核心保护区,表明就地保护、植被修复或原住民搬迁难以满足保护需求,管控措施亟待优化。降水、温度、海拔和人为干扰是影响黑麂栖息地适宜性的主要因素,在降水量偏高、海拔偏高、气温凉爽、低人为干扰的区域,栖息地的适宜性较高。建议通过加强物种监测与栖息地适宜性评估、实施适应性分区框架、设立缓冲区、构建生态廊道、制定气候变化预警方案等措施,来加强黑麂栖息地的整体保护,推动钱江源园区管理精细化转型。研究可为钱江源园区的黑麂保护和空间治理提供科学依据。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国家公园规划与管理 物种分布模型(SDM) 机器学习(ML) 堆叠泛化集成算法(Stacking) 可解释人工智能(XAI)
在线阅读 下载PDF
医游境融合,提高国土空间资源游憩利用的健康效益 被引量:5
3
作者 吴承照 翟宇佳 《旅游学刊》 CSSCI 北大核心 2021年第3期1-3,共3页
一、中国国民健康现状与问题中国国民生产生活方式和疾病谱在快速的城镇化、人口老龄化进程中不断发生变化,心脑血管疾病、癌症、慢性呼吸系统疾病、糖尿病等慢性非传染性疾病导致的死亡人数占总死亡人数的88%,导致的疾病负担占疾病总... 一、中国国民健康现状与问题中国国民生产生活方式和疾病谱在快速的城镇化、人口老龄化进程中不断发生变化,心脑血管疾病、癌症、慢性呼吸系统疾病、糖尿病等慢性非传染性疾病导致的死亡人数占总死亡人数的88%,导致的疾病负担占疾病总负担的70%以上(詹庆元,2017)。肥胖、心血管、糖尿病是现代社会面临的三大慢性疾病,抑郁患者比例也增长快速,世界卫生组织2017年发布通报,全世界约有3.22亿人患有抑郁症,患病率为4.4%,2005—2015年间患病人数已经增加了18%以上。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慢性非传染性疾病 总死亡人数 国民健康 疾病负担 心脑血管疾病 抑郁症 抑郁患者 慢性疾病
在线阅读 下载PDF
上一页 1 下一页 到第
使用帮助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