期刊文献+
共找到66篇文章
< 1 2 4 >
每页显示 20 50 100
中国高等教育体制改革对大学校园规划的影响 被引量:4
1
作者 陈晓恬 王伯伟 《华中建筑》 2006年第7期101-103,共3页
该文以中国高等教育体制改革为锲入点,从高等教育思想观念改革、办学体制改革、投资体制改革三方面探讨高教体制改革对我国大学校园规划的影响。
关键词 高等教育体制 大学校园规划影响
在线阅读 下载PDF
关于我国大学校园规划当代转型的若干思考 被引量:7
2
作者 陈占鹏 《华中建筑》 2006年第8期77-80,共4页
我国的大学校园的规划与建设正处于转型期。校园规划在新的时代背景下如何实现自身的转型,以适应当代校园建设的需求,一直是有关人士密切关注的课题。本文以我国当代校园规划所处的特定历史时期——“转型期”为背景,通过从校园规划设... 我国的大学校园的规划与建设正处于转型期。校园规划在新的时代背景下如何实现自身的转型,以适应当代校园建设的需求,一直是有关人士密切关注的课题。本文以我国当代校园规划所处的特定历史时期——“转型期”为背景,通过从校园规划设计的三个基本层面:校园空间(设计对象)、设计者(人)、设计信息中介(工具)为切入点,探讨了实现我国校园规划设计转型的途径与策略。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校园规划 转型 校园空间 设计信息中介
在线阅读 下载PDF
风景区总体规划环评指标体系构建研究 被引量:1
3
作者 杨韬 张德顺 《华中建筑》 2012年第9期110-113,118,共5页
风景名胜区总体规划环境影响评价指标体系的建立,有利于简化风景名胜区总体规划环境影响评价过程的影响识别、影响预测、影响评价的步骤。将风景名胜区内纷繁复杂的各种要素和关系简化为有限的若干指标,并在此基础上判断影响的可接受程... 风景名胜区总体规划环境影响评价指标体系的建立,有利于简化风景名胜区总体规划环境影响评价过程的影响识别、影响预测、影响评价的步骤。将风景名胜区内纷繁复杂的各种要素和关系简化为有限的若干指标,并在此基础上判断影响的可接受程度。基本指标模式结构清晰、简单明了,能够最直观地反映风景区规划环境影响评价指标体系的结构,为规划环境影响评价指标体系的建立提供了一个基本框架。该文对风景区规划评价指标体系做了系统的研究,总结归纳了一套风景区环境景观评价的基本指标模式。 展开更多
关键词 风景区总体规划 环境影响评价 指标体系
在线阅读 下载PDF
城市公共空间共鸣环境的多维度研究及其理论框架建构
4
作者 郑振华 戴慎志 《华中建筑》 2011年第7期5-8,共4页
该文从心理学、社会学、管理学等多学科理论视角出发,首先指出城市公共空间共鸣环境的营造是城市设计的重要目标,进而对应共鸣环境的三个理论层次:使用个体与环境的共鸣、不同使用群体与环境的共鸣、不同利益群体的共鸣,从认知与行为、... 该文从心理学、社会学、管理学等多学科理论视角出发,首先指出城市公共空间共鸣环境的营造是城市设计的重要目标,进而对应共鸣环境的三个理论层次:使用个体与环境的共鸣、不同使用群体与环境的共鸣、不同利益群体的共鸣,从认知与行为、需求与社会、社会与管理三个方向,进行多维度理论研究。最后从空间秩序和运行保障两个层面建构出共鸣环境的理论框架,并总结出多样性、舒适性、可达性、可意向性与可参与性是城市公共空间共鸣环境空间秩序的五个基本特性。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共鸣环境 公共空间 空间秩序 多维度研究
在线阅读 下载PDF
基于空间句法分析的芝加哥大学校园深层结构研究 被引量:4
5
作者 徐浚宜 王伯伟 《华中建筑》 2010年第10期137-139,共3页
大学校园空间缺乏一套科学化与整体化的分析方法,运用空间句法可以客观地分析出空间深层结构的型态特征。本研究以芝加哥大学作为例证,运用空间句法分析整体校园的深层结构,并且和校园表层结构的特点作比较。
关键词 大学校园 深层结构 空间句法
在线阅读 下载PDF
城市公共建设之“公私合作的规划与协商机制”简析——以台湾现行“促进民间参与公共建设”机制为架构 被引量:2
6
作者 施邦兴 陈秉钊 《华中建筑》 2009年第10期28-31,共4页
以规划之实施可行为前题,藉由台湾现行"促进民间参与公共建设"("促参法")之法令、制度架构,深论"公私部门合作开发城市公共建设"之议题,探讨其公私合作运作机制,并就运作机制之重点,即规划与协商为主轴... 以规划之实施可行为前题,藉由台湾现行"促进民间参与公共建设"("促参法")之法令、制度架构,深论"公私部门合作开发城市公共建设"之议题,探讨其公私合作运作机制,并就运作机制之重点,即规划与协商为主轴加以分析,建构规划之开展与收敛作业流程,并衍生出规划与协商互动模式。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城市规划 公共建设 促参 公私合作 计划报酬 协商
在线阅读 下载PDF
原真性视角下的中国建筑遗产保护 被引量:59
7
作者 阮仪三 李红艳 《华中建筑》 2008年第4期144-148,共5页
近年来,我国建筑遗产保护事业受到社会各界的高度关注,但在保护实践中却出现了种种误区,产生了大量的"建设性破坏"。原真性是遗产保护的一条基本原则,对原真性理解差异会对建筑遗产的保护方法带来直接的影响。该文通过回顾国... 近年来,我国建筑遗产保护事业受到社会各界的高度关注,但在保护实践中却出现了种种误区,产生了大量的"建设性破坏"。原真性是遗产保护的一条基本原则,对原真性理解差异会对建筑遗产的保护方法带来直接的影响。该文通过回顾国际上关于历史古迹修复的思想渐进过程,对照《雅典宪章》、《威尼斯宪章》及《奈良原真性文件》等国际历史保存及古迹维护的重要文件,诠释建筑遗产保护"原真性"的内涵,指出我国建筑遗产保护中出现的理念和实践误区,探讨中国建筑遗产保护的途径。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建筑遗产 原真性 保护 创新
在线阅读 下载PDF
正负态非等效假说在人居环境规划中的运用——以登封市发展战略规划为例 被引量:2
8
作者 覃盟琳 吴承照 吴志强 《规划师》 2006年第8期8-10,共3页
城市是一个独立的、开放的、耗能的人居生态系统,并由自然生态系统与人工生态系统两个子系统构成。这两个子系统以自组织力与干扰力对城市生态系统进行作用,使城市生态系统处于动态之中。正负态非等效假说理论在人居环境生态规划的核心... 城市是一个独立的、开放的、耗能的人居生态系统,并由自然生态系统与人工生态系统两个子系统构成。这两个子系统以自组织力与干扰力对城市生态系统进行作用,使城市生态系统处于动态之中。正负态非等效假说理论在人居环境生态规划的核心内容是提高自组织力,降低人为干扰力,确保系统处于正态演替状态。登封市根据该理论确定了“跨山构城”“以水定农”等发展战略。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正负态 非等效 假说 城市生态系统 人居环境规划
在线阅读 下载PDF
大型体育场馆的规划选址 被引量:14
9
作者 王西波 魏敦山 《规划师》 2008年第2期27-30,共4页
大型体育场馆选址分为城市型、近郊型和远郊型三种,它们各有优缺点。借用几何学中在平面确定一点的极坐标表示方式,提出大型体育场馆选址受城市发展方向、城市格局、土地价值、城市发展模式、城市发展速度等因素合集的影响,并提出利于... 大型体育场馆选址分为城市型、近郊型和远郊型三种,它们各有优缺点。借用几何学中在平面确定一点的极坐标表示方式,提出大型体育场馆选址受城市发展方向、城市格局、土地价值、城市发展模式、城市发展速度等因素合集的影响,并提出利于形成城市发展动力、与城市总体规划相协调等原则。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大型体育场馆 选址类型 影响因素 原则
在线阅读 下载PDF
建筑——具有生命的细胞 被引量:5
10
作者 陈飞 蔡镇钰 《华中建筑》 2006年第6期4-7,共4页
通过把建筑比作有生命的细胞,从而从生物学角度探讨建筑作为生命细胞体所具有的各项功能,结构及其与环境的相互关系。通过对建筑细胞体的循环,支撑结构及建筑界面的研究来探讨生态建筑设计。
关键词 生命细胞 循环系统 支撑结构 界面
在线阅读 下载PDF
遗产旅游原真性理论研究综述:一个新的整体框架 被引量:5
11
作者 王婧 吴承照 《华中建筑》 2012年第7期12-15,共4页
"原真性"是遗产旅游的核心,但对原真性的认识国内旅游界仍然较为混乱。本文通过对旅游领域原真性概念及理论发展历程的综述,从客观存在状态和主体感知两个角度,确立了原真性理论的整体框架,重新审视了"客观主义原真性—... "原真性"是遗产旅游的核心,但对原真性的认识国内旅游界仍然较为混乱。本文通过对旅游领域原真性概念及理论发展历程的综述,从客观存在状态和主体感知两个角度,确立了原真性理论的整体框架,重新审视了"客观主义原真性——建构主义原真性——存在主义原真性——后现代主义原真性"的理论逻辑,明晰它们在整体框架中的学术定位,以期推动旅游学科自身的基础理论建设,并使得理论在本土化应用过程中更加合理。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原真性 原真性感知 理论框架 概念
在线阅读 下载PDF
浅议体育建筑设计的材料运用及表达 被引量:5
12
作者 刘伟 钱锋 《华中建筑》 2010年第8期12-14,共3页
体育建筑作为大型公共场所,重视形态整体统一,应在节点细部与构造材料上进行创新设计。而材料是建筑设计的基本构成元素,建筑师通过建筑材料的不断创新性运用来实现一个个新颖的体育建筑作品,以材料语汇来表达体育建筑的外部形态及表皮... 体育建筑作为大型公共场所,重视形态整体统一,应在节点细部与构造材料上进行创新设计。而材料是建筑设计的基本构成元素,建筑师通过建筑材料的不断创新性运用来实现一个个新颖的体育建筑作品,以材料语汇来表达体育建筑的外部形态及表皮特征。该文从设计策略、建筑实例、发展动态这三个方面介绍了体育建筑设计的材料运用及表达。 展开更多
关键词 体育建筑 设计 材料运用 表达
在线阅读 下载PDF
基于标准计算平台的建筑生命周期碳评价 被引量:3
13
作者 张磊 黄一如 黄欣 《华中建筑》 2012年第6期32-34,共3页
在相关研究基础上,该文提出建筑碳评价应当建立在通用计算平台上,以实现建筑各生命周期以及上下游产业碳评价标准的相互兼容,为全生命周期建筑碳评价提供更大的可能性和更好的操作性。通过对PAS2050的分析介绍,该文提出选择以广泛接受的... 在相关研究基础上,该文提出建筑碳评价应当建立在通用计算平台上,以实现建筑各生命周期以及上下游产业碳评价标准的相互兼容,为全生命周期建筑碳评价提供更大的可能性和更好的操作性。通过对PAS2050的分析介绍,该文提出选择以广泛接受的PAS2050相关评价标准作为基准平台进行建筑碳评价。文中就评价边界与计算单位、不予计算的碳排放范围、碳储存、以及碳排放时间加权因子等方面对基于PAS2050的建筑碳评价方法及其特点进行了介绍。该文认为,PAS2050系列规范将陆续推出,其中针对建筑碳评价的相关标准将会成为建筑碳评价的国际性标准,填补低碳建筑量化评价标准方面的空白。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建筑 生命周期 碳排放PAS2050
在线阅读 下载PDF
建筑外窗节能技术分析 被引量:4
14
作者 蒙慧玲 陈保胜 《华中建筑》 2009年第8期160-163,共4页
该文在分析建筑外窗能耗特点及影响外窗能耗因素的基础上,通过分析外窗材料的热特性及其对外窗能耗的影响,探讨了外窗材料及新型窗户材料和产品对提高建筑外窗节能的影响和作用。
关键词 建筑外窗 节能技术 建筑节能
在线阅读 下载PDF
基于地方人文资源背景下的旅游度假区规划设计浅析 被引量:3
15
作者 王南 应俊 《华中建筑》 2009年第9期49-54,共6页
该文阐述了旅游及度假旅游产生的背景,并提出研究基于地方人文资源背景下的旅游度假区设计原则与手法的重要性,从用地规划、道路规划、设施规划和建筑设计等方面分析了此类旅游度假区的设计手法,以期为旅游度假区的可持续发展规划提供... 该文阐述了旅游及度假旅游产生的背景,并提出研究基于地方人文资源背景下的旅游度假区设计原则与手法的重要性,从用地规划、道路规划、设施规划和建筑设计等方面分析了此类旅游度假区的设计手法,以期为旅游度假区的可持续发展规划提供借鉴。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地方人文资源 旅游度假区 规划设计原则 手法
在线阅读 下载PDF
《拼贴城市》阅读 被引量:3
16
作者 郑可佳 马荣军 《华中建筑》 2007年第3期104-105,共2页
《拼贴城市》是美国当代城市规划及城市设计理论的重要著作之一。该文作为阅读该书后的读书报告,阐述关于该书的成书背景,梳理该书的理论框架,并记录了阅读偶感。
关键词 《拼贴城市》成书背景 理论框架 阅读偶感
在线阅读 下载PDF
工业遗产地城市公共空间重构的模式转型 被引量:12
17
作者 孙朝阳 《华中建筑》 2008年第1期116-119,共4页
在我国大规模推进城市化进程的背景下,该文对工业遗产地城市公共空间重构的模式转型做了进一步探讨,提出了工业遗产地的重构特点、更新观念和保护动机,并将工业遗产地体现的工业文明视为工业文化,把文化资源视为文化资本对其进行运作,... 在我国大规模推进城市化进程的背景下,该文对工业遗产地城市公共空间重构的模式转型做了进一步探讨,提出了工业遗产地的重构特点、更新观念和保护动机,并将工业遗产地体现的工业文明视为工业文化,把文化资源视为文化资本对其进行运作,以达到促使文化价值向经济价值的转换,实现工业遗产地的价值全面提升。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工业遗产地 城市公共空间 重构 模式转型
在线阅读 下载PDF
古埃及神庙空间序列解读——兼谈古埃及建筑语言的开创性意义 被引量:2
18
作者 徐永利 李靖 《华中建筑》 2007年第9期167-170,共4页
该文详细分析了古代埃及神庙的由来及其空间序列的形成与发展,并进一步从轴线、建筑语素、立面三个方面讨论了法老时代孕育的的神庙空间对于西方古典建筑语言的开创性意义。
关键词 仪式 空间序列 轴线 立面
在线阅读 下载PDF
云南大理州云南驿——国家历史文化名城研究中心历史街区调研 被引量:1
19
作者 阮仪三 《城市规划》 CSSCI 北大核心 2004年第7期i002-i003,共2页
关键词 历史文化名城 茶马古道 历史建筑 消防设备 维修 历史保护规划
在线阅读 下载PDF
对我国历史建筑保护与再生问题的思考 被引量:11
20
作者 李红艳 《华中建筑》 2008年第4期140-143,共4页
依据近年来在西安、上海的历史建筑保护实践,发现:在21世纪初的城市建设中,虽然历史文化得到人们的重视,然而,由于保护理念的偏差、保护技术的缺失、保护政策的不完善等现实制约,历史建筑的保护与发展仍面临严峻挑战。该文提出历史建筑... 依据近年来在西安、上海的历史建筑保护实践,发现:在21世纪初的城市建设中,虽然历史文化得到人们的重视,然而,由于保护理念的偏差、保护技术的缺失、保护政策的不完善等现实制约,历史建筑的保护与发展仍面临严峻挑战。该文提出历史建筑的再生是一种可持续的发展理念,进一步探讨历史建筑的功能再生,最后从理念、设计、制度和技术4个方面分析历史建筑保护与再生发展策略。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历史建筑 保护 再生
在线阅读 下载PDF
上一页 1 2 4 下一页 到第
使用帮助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