期刊文献+
共找到1,494篇文章
< 1 2 75 >
每页显示 20 50 100
岩土及地下工程教育部重点实验室(同济大学)2014年度开放课题申请指南
1
作者 马险峰 《岩土工程学报》 EI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14年第6期1151-1151,共1页
本重点实验室自2007年2月由教育部正式批准在同济大学立项建设以来,按照教育部重点实验室的开放要求,自2008年起面向国内外征集开放基金项目,连续五年批准了约35项国内外访问学者的申请,取得了持续对外开放、合作与交流的良好效果。经研... 本重点实验室自2007年2月由教育部正式批准在同济大学立项建设以来,按照教育部重点实验室的开放要求,自2008年起面向国内外征集开放基金项目,连续五年批准了约35项国内外访问学者的申请,取得了持续对外开放、合作与交流的良好效果。经研究,本年度继续设立专项开放研究基金,资助国内外学者和科技工作者来实验室开展科研工作。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地下工程 课题申请 研究基金 科技工作者 资助范围 资助金额 资助经费 课题资助 基金资助课题 研究计划
在线阅读 下载PDF
岩土及地下工程教育部重点实验室(同济大学)2019年度开放课题申请指南
2
作者 《岩土工程学报》 EI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19年第7期1226-1226,共1页
重点实验室自2007年2月由教育部正式批准在同济大学立项建设以来,按照教育部重点实验室的开放要求,自2008年起面向国内外公开征集开放基金项目,连续十年批准了50余项国内外访问学者的申请,取得了持续对外开放、合作与交流的良好效果。... 重点实验室自2007年2月由教育部正式批准在同济大学立项建设以来,按照教育部重点实验室的开放要求,自2008年起面向国内外公开征集开放基金项目,连续十年批准了50余项国内外访问学者的申请,取得了持续对外开放、合作与交流的良好效果。经研究,本年度继续设立专项开放研究基金,资助国内外学者和科技工作者来实验室开展科研工作。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教育部重点实验室 同济大学 申请指南 地下工程 岩土 基金项目 科技工作者 对外开放
在线阅读 下载PDF
基于OBE教学模式的本科专业培养目标探讨——以同济大学地质工程专业为例 被引量:21
3
作者 任非凡 戚梦霞 +1 位作者 王冠 陈建峰 《高等建筑教育》 2017年第4期18-21,共4页
结合同济大学地质工程专业工程教育认证工作,对本科专业培养目标的制定、评价、持续改进等进行系统分析与探讨。其核心思想如下:以国家及社会需求为导向确定专业培养目标的具体内容,包括本科生毕业约5年后的社会成就;以培养目标具体内... 结合同济大学地质工程专业工程教育认证工作,对本科专业培养目标的制定、评价、持续改进等进行系统分析与探讨。其核心思想如下:以国家及社会需求为导向确定专业培养目标的具体内容,包括本科生毕业约5年后的社会成就;以培养目标具体内容为基础确定学生应达到的毕业要求,从而建立相应的课程体系;同时,结合毕业要求达成度评价、毕业生问卷调查、社会及用人单位反馈意见,对现有培养目标进行持续改进,继而完善毕业要求和课程体系。旨在提高同济大学地质工程专业本科生的教育质量,也为其他院校相关专业培养目标的制定提供借鉴。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地质工程 培养目标 OBE 工程教育
在线阅读 下载PDF
中美高校研究生培养模式的区别与启示——以同济大学和普渡大学为例 被引量:6
4
作者 禹海涛 燕晓 《高等建筑教育》 2016年第5期5-7,共3页
文章以同济大学和普渡大学为例,从研究生的招生方式、教学模式和科研培养等几个方面对中美研究生的培养模式进行了比较,在此基础上探讨如何提高我国研究生培养水平。
关键词 研究生培养 招生方式 教学模式 科研培养 启示
在线阅读 下载PDF
基于生产过程实测的土工合成材料碳排放因子
5
作者 徐超 陈铭铭 +1 位作者 杨阳 李格烨 《重庆交通大学学报(自然科学版)》 北大核心 2025年第1期1-7,共7页
作为一种新型建筑材料,土工合成材料为诸多岩土工程问题提供了新的解决方案,在节能减排方面具有明显优势。但是,目前在进行土工合成材料工程的碳足迹测算和评价时,很少采用土工合成材料产品实测的碳排放因子,而是基于相关数据库和文献... 作为一种新型建筑材料,土工合成材料为诸多岩土工程问题提供了新的解决方案,在节能减排方面具有明显优势。但是,目前在进行土工合成材料工程的碳足迹测算和评价时,很少采用土工合成材料产品实测的碳排放因子,而是基于相关数据库和文献进行间接估算。这种做法不能真实反映土工合成材料产品的隐含碳,也对碳足迹测试结果的准确性和可信度造成了影响。针对土工织物、土工膜和土工格栅3类使用量最大的土工合成材料产品,对3家国内生产企业进行实地调研,采用生命周期的过程分析法,测定了不同规格产品从原料到工厂大门的碳排放因子。结果表明:塑料拉伸土工格栅的碳排放因子与其抗拉强度成正比,而土工膜的碳排放因子与其厚度密切相关;土工合成材料碳排放因子的主要构成是原材料的隐含碳。 展开更多
关键词 能源与环境工程 土工合成材料 土工织物 土工膜 土工格栅 隐含碳 碳排放因子
在线阅读 下载PDF
基于三维地质模型的岩土工程有限元自动建模方法 被引量:17
6
作者 李新星 朱合华 +1 位作者 蔡永昌 李晓军 《岩土工程学报》 EI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08年第6期855-862,共8页
在岩土工程有限元数值模拟中,复杂的地质环境使得建模困难,模型一般都被简化处理。其结果直接影响计算的准确性。借助地质模型能最大程度地表达地质实际的特点,将地质模型和数值模型相结合,提出一种新的岩土工程有限元建模方法——CRM... 在岩土工程有限元数值模拟中,复杂的地质环境使得建模困难,模型一般都被简化处理。其结果直接影响计算的准确性。借助地质模型能最大程度地表达地质实际的特点,将地质模型和数值模型相结合,提出一种新的岩土工程有限元建模方法——CRM地质模型转化法。其核心思想是将三维地质模型经过特定方式转化为符合有限元网格要求的数值计算模型。具体转化过程为:①根据计算范围对地质模型进行区域切割;②从切割模型提取控制数据进行网格重构;③对重构模型按地层属性自动剖分有限元网格;④将网格数据导入数值分析系统完成建模。通过编程实现与实例验证,这种方法能准确生成复杂模型网格,整体建模速度快,自动化程度高,且能方便地模拟开挖过程,并可为不同的数值分析系统使用,极大地提高了前处理工作的效率。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岩土工程 数值模拟 建模方法 三维地质模型 地质模型转化法 网格重构 网格自动剖分
在线阅读 下载PDF
考虑地震强度不确定性的车站韧性评估方法
7
作者 张陈龙 张东明 +1 位作者 黄忠凯 黄宏伟 《岩土工程学报》 EI CAS 北大核心 2025年第1期164-172,共9页
地铁车站作为地下交通的枢纽,是社会经济交流和人员交往的重要组成部分,但其同时也面临着诸多灾害风险。以前包括地震在内的灾害,会对地下交通网络造成严重后果,也对城市功能造成重大损失。因此,地铁车站等关键交通枢纽的韧性评估对于... 地铁车站作为地下交通的枢纽,是社会经济交流和人员交往的重要组成部分,但其同时也面临着诸多灾害风险。以前包括地震在内的灾害,会对地下交通网络造成严重后果,也对城市功能造成重大损失。因此,地铁车站等关键交通枢纽的韧性评估对于提高城市安全性和维护其功能至关重要。提供了一个考虑地震强度不确定性的综合韧性评估框架,用于评估浅埋地铁车站在地震灾害下的鲁棒性和快速恢复能力。该框架方法利用有限元软件,建立相关地铁车站数值模型;然后,通过所选择的地震动展开大量数值分析,以便生成关于峰值地面加速度(PGA)的地铁车站易损性函数;接着利用蒙特卡洛模拟进一步量化地震动强度不确定性,并最终确定车站在各个损伤阶段的概率。最终,通过联立地铁车站损伤概率与经济损失关系,考虑地铁车站的恢复路径和可恢复性,完成韧性评估。本研究通过该韧性评估框架和所计算出的韧性指标R,评价和讨论了性能恢复模型和场地条件对车站抗震韧性的影响。这项工作可以帮助地铁网络基于韧性的设计和管理,以支持对地震灾害的适应,从而促进相关决策者关于资源的有效分配。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地铁车站 地震韧性 地震易损性 地震动不确定性 恢复模型
在线阅读 下载PDF
岩土工程可靠度分析的神经网络四阶矩法 被引量:16
8
作者 左育龙 朱合华 李晓军 《岩土力学》 EI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13年第2期513-518,共6页
针对岩土工程的功能函数强非线性且难以显式表达的特点,提出了基于人工神经网络的四阶矩法,充分利用了基本随机变量的统计信息。首先利用神经网络对结构的隐式功能函数进行拟合,求得基本随机变量在均值点处的功能函数值及其偏导数,然后... 针对岩土工程的功能函数强非线性且难以显式表达的特点,提出了基于人工神经网络的四阶矩法,充分利用了基本随机变量的统计信息。首先利用神经网络对结构的隐式功能函数进行拟合,求得基本随机变量在均值点处的功能函数值及其偏导数,然后利用泰勒级数展开的方法由基本随机变量的前四阶矩求得功能函数的前四阶矩,并借助于Pearson系统获得功能函数的更高阶矩。在此基础上,通过最大熵原理确定以功能函数各阶矩为约束的功能函数的概率密度函数,最后由一次积分得到结构的失效概率。通过数值算例和工程实例不同方法的对比分析,表明基于神经网络的结构可靠度分析四阶矩方法是可行的,有效的,能够满足岩土工程可靠度分析的要求。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岩土工程 可靠度分析 隐式功能函数 BP神经网络 四阶矩 最大熵
在线阅读 下载PDF
基于微观力学的胶结岩土材料破损规律离散元模拟 被引量:9
9
作者 蒋明镜 孙渝刚 张伏光 《岩土力学》 EI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13年第7期2043-2050,共8页
采用离散元法(DEM)研究胶结岩土材料在不同加载条件下的结构破损规律。首先,基于微观力学理论,考虑胶结岩土材料颗粒间胶结特性,给出表征结构性损伤的破损参数式。该式具有微观物理意义,但不能直接用于建立宏观本构模型。其次,采用二维... 采用离散元法(DEM)研究胶结岩土材料在不同加载条件下的结构破损规律。首先,基于微观力学理论,考虑胶结岩土材料颗粒间胶结特性,给出表征结构性损伤的破损参数式。该式具有微观物理意义,但不能直接用于建立宏观本构模型。其次,采用二维离散元源程序NS2D模拟等向压缩、等应力比压缩以及双轴压缩试验,分析破损参数在不同加载条件下随宏观力学变量(体积应变和剪应变)的演变规律。最后,根据模拟结果提出破损参数数学表达式,其为大主应变的函数。研究结果表明:胶结强度、应力比以及围压均在一定程度上影响了数值试样的结构破损规律。在等向压缩和等应力比压缩试验中,容易用函数式描述数值试样破损参数随体积应变或偏应变的演变规律;而在双轴压缩条件下,由于数值试样有剪胀特性,破损参数随体积应变的演变规律则不易描述。建议的破损参数数学表达式能够较好地描述数值试样在不同加载条件下结构破损规律。 展开更多
关键词 胶结岩土材料 破损 本构模型 微观理论 离散元法
在线阅读 下载PDF
环境岩土工程学概论 被引量:35
10
作者 胡中雄 李向约 方晓阳 《岩土工程学报》 EI CAS CSCD 北大核心 1990年第1期98-108,共11页
地球是人类生存的一个栖息环境,随着人类进步和社会发展,人们不断地采用各种各样的方法和手段来改造自然,使生存的环境变得更美好。但是,由于人类对自然认识水平的限制,在改造自然的过程中,不可避免地存在着很大的盲目性和破坏性。自60... 地球是人类生存的一个栖息环境,随着人类进步和社会发展,人们不断地采用各种各样的方法和手段来改造自然,使生存的环境变得更美好。但是,由于人类对自然认识水平的限制,在改造自然的过程中,不可避免地存在着很大的盲目性和破坏性。自60年代开始,人们逐渐感到有一种自我毁灭的潜在危机,悄悄地威胁着人类的命运。 展开更多
关键词 环境 岩土工程 概论
在线阅读 下载PDF
3种胶结岩土材料本构模型中破损规律的离散元验证 被引量:6
11
作者 蒋明镜 张伏光 孙渝刚 《岩土工程学报》 EI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13年第5期805-813,共9页
采用离散元法(DEM)对胶结岩土材料本构模型中的破损规律进行验证。首先,根据胶结颗粒间胶结特性,建立适用于胶结颗粒的微观理论;其次,基于该微观理论,给出3种经典胶结岩土材料本构模型破损参数的微观解释;最后,对数值试样进行等向压缩... 采用离散元法(DEM)对胶结岩土材料本构模型中的破损规律进行验证。首先,根据胶结颗粒间胶结特性,建立适用于胶结颗粒的微观理论;其次,基于该微观理论,给出3种经典胶结岩土材料本构模型破损参数的微观解释;最后,对数值试样进行等向压缩、等应力比压缩及双轴压缩试验的离散元数值模拟,并对比验证数值试样破损规律的模拟结果与本构模型的预测结果。结果表明:采用DEM对胶结岩土材料本构模型的破损规律进行验证是可行的。3种加载条件下,扰动状态模型假定的破损规律同模拟结果均较为一致;Nova模型在双轴压缩试验条件下的预测结果同模拟结果存在很大差异;而上负荷面剑桥模型假设的破损参数则不能很好描述上述加载条件下数值试样的破损规律。 展开更多
关键词 胶结岩土材料 破损 本构模型 微观理论 离散元
在线阅读 下载PDF
SPH方法在岩土工程中的研究应用进展 被引量:25
12
作者 黄雨 郝亮 野々山泶人 《岩土工程学报》 EI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08年第2期256-262,共7页
光滑质点流体动力学(简称SPH)是一种纯Lagrangian、无网格的流体动力学计算方法,已经广泛应用于与工程相关的许多学科的计算分析研究中。鉴于岩土工程中的SPH方法的研究应用是一个比较新的研究方向,首先简述了SPH方法在岩土工程应用的基... 光滑质点流体动力学(简称SPH)是一种纯Lagrangian、无网格的流体动力学计算方法,已经广泛应用于与工程相关的许多学科的计算分析研究中。鉴于岩土工程中的SPH方法的研究应用是一个比较新的研究方向,首先简述了SPH方法在岩土工程应用的基础,重点讲述了目前SPH方法在岩土工程相关学科中的应用,最后针对地震液化问题,提出未来可以将SPH方法运用到地震液化前后变形特征的统一分析中,以及借鉴爆炸和冲击科学中SPH-FEM耦合方法进行地震液化中结构物破坏机理的研究。 展开更多
关键词 SPH方法 岩土工程 数值分析 应用研究
在线阅读 下载PDF
岩土材料特性相关塑性位势理论 被引量:6
13
作者 李学丰 孔亮 黄茂松 《岩土工程学报》 EI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13年第9期1722-1729,共8页
针对传统塑性位势理论因采用连续性、均匀性与各向同性等基本假定导致其应用于岩土材料导致的局限性,根据砂土细观物理特性可以用宏观组构张量来描述的特点,统一考虑各向同性与各向异性,把应变分配法则和材料特性联系起来,建立了岩土材... 针对传统塑性位势理论因采用连续性、均匀性与各向同性等基本假定导致其应用于岩土材料导致的局限性,根据砂土细观物理特性可以用宏观组构张量来描述的特点,统一考虑各向同性与各向异性,把应变分配法则和材料特性联系起来,建立了岩土材料特性相关的塑性位势理论。该理论塑性应变增量的分量方向和应力分量方向相同,但是塑性应变增量的大小与3个因素相关,即塑性因子、组构各向异性程度和组构与主应力方向的几何关系。建立的位势理论不但可以描述岩土材料在主应力轴固定条件下应变增量的各向异性分配关系,而且可以描述主应力旋转条件下应变增量的大小和方向变化规律。采用能量转换关系证明了塑性应变增量的大小的变化规律,与现有的非共轴塑性理论相比,建立的位势理论应用范围更广、物理意义更清晰。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塑性位势理论 非共轴 细观结构 材料特性相关 砂土
在线阅读 下载PDF
福建高速公路边坡岩土体质量评价方法 被引量:2
14
作者 张菊连 沈明荣 《哈尔滨工业大学学报》 EI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11年第10期113-118,共6页
福建省高速公路边坡上部为土下部为岩,整体稳定状态良好,为对在开挖后及支护前后出现局部滑塌现象的岩土边坡进行快速、准确的稳定性评价,基于极限平衡法,提出一种适合于岩土边坡岩土体质量评价的方法,首次综合岩和土的质量评价方法对... 福建省高速公路边坡上部为土下部为岩,整体稳定状态良好,为对在开挖后及支护前后出现局部滑塌现象的岩土边坡进行快速、准确的稳定性评价,基于极限平衡法,提出一种适合于岩土边坡岩土体质量评价的方法,首次综合岩和土的质量评价方法对边坡稳定性进行分析,扩充了边坡岩体分级的范畴.用该法评价福建省7条高速公路的102个边坡,结果与实际情况非常吻合,证明了该方法的合理性和准确性.岩土体边坡的质量评价方法丰富了边坡稳定性评价理论体系,为岩土边坡的稳定性评价提供了一种新的途径.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岩土边坡 滑塌 岩土体质量评价 边坡稳定分析
在线阅读 下载PDF
大直径单桩基础海上风机非线性共振特性
15
作者 田抒平 王振钰 张陈蓉 《岩土力学》 北大核心 2025年第1期156-164,共9页
海上风机的自振频率与转动频率或叶片扫略频率一致时会产生共振现象,严重时会损坏风机结构。现有研究对共振频率评估多以弹性分析为主,没有考虑实际桩-土相互作用非线性对风机共振特性的影响。以大直径单桩基础海上风机为研究对象,基于... 海上风机的自振频率与转动频率或叶片扫略频率一致时会产生共振现象,严重时会损坏风机结构。现有研究对共振频率评估多以弹性分析为主,没有考虑实际桩-土相互作用非线性对风机共振特性的影响。以大直径单桩基础海上风机为研究对象,基于动力Winkler地基模型,采用双曲线型桩周土抗力-桩身侧向位移(p-y)骨干曲线考虑桩土刚度非线性,采用剪应变相关滞回阻尼考虑土体能量耗散,提出了海上风机共振频率的非线性频域理论简化分析方法。通过与开展的一系列模型试验结果以及Lely(A2)海上风机现场实测数据对比,验证了非线性风机共振频率计算方法的正确性。随后,开展了砂土密实度、桩长和桩径对于风机共振频率非线性影响的参数分析,研究认为风机系统共振频率随着荷载水平的增加而呈现减小趋势,且当砂土较松散、桩长较短或桩径较小时,共振频率受土体非线性的影响更为明显。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海上风机 非线性 共振频率 P-Y曲线 WINKLER地基
在线阅读 下载PDF
基于卫星遥感数据的任意地区双变量降雨事件概率模型构建与应用
16
作者 吴晨光 左秦朝 +1 位作者 张洁 严周欣荣 《防灾减灾工程学报》 北大核心 2025年第1期59-70,共12页
滑坡是常见的地质灾害,降雨是主要诱发因素。构建精确的降雨事件概率模型对于准确识别滑坡灾害的高风险区以及制定科学合理的防灾减灾策略至关重要。然而,由于缺少降雨数据,当前仅少数地区建立了双变量降雨事件概率模型。本文提出了一... 滑坡是常见的地质灾害,降雨是主要诱发因素。构建精确的降雨事件概率模型对于准确识别滑坡灾害的高风险区以及制定科学合理的防灾减灾策略至关重要。然而,由于缺少降雨数据,当前仅少数地区建立了双变量降雨事件概率模型。本文提出了一种基于卫星遥感降雨数据的任意地区双变量降雨事件概率模型构建方法。首先,通过网络爬虫技术批量自动获取全球任意地区的卫星遥感降雨时间序列。以临海市邵家渡街道为例,依据降雨事件间隔时间,将连续降雨时间序列划分为独立降雨事件,提取降雨量和降雨历时等变量。在此基础上,基于Copula函数建立双变量降雨事件概率模型,并利用K-S检验评估模型拟合优度。进一步地,阐述了双变量降雨事件概率模型中重现期的定义,并与单变量降雨事件概率模型分析结果进行了对比。最后,构建了浙江省各地区的双变量降雨事件概率模型,揭示了省内降雨变量的空间分布。建立的双变量降雨事件概率模型为降雨诱发滑坡风险评估提供了精确的降雨数据支撑。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卫星遥感数据 降雨变量 COPULA函数 双变量降雨事件概率模型
在线阅读 下载PDF
聚丙烯酸钠改性钙基膨润土工程特性及微观结构研究
17
作者 陈宏信 牛松荧 +3 位作者 冯世进 薛钦培 李正霏 石福江 《岩土工程学报》 北大核心 2025年第4期860-868,共9页
中国钙基膨润土(CaB)资源丰富,近年来作为竖向隔离墙膨润土泥浆的替代材料备受关注。然而,由于天然钙基膨润土膨胀能力与化学相容性较差,对其工程特性的改进成为关键问题。为此,研究以聚丙烯酸钠(PAAS)为改性剂对钙基膨润土进行改良,确... 中国钙基膨润土(CaB)资源丰富,近年来作为竖向隔离墙膨润土泥浆的替代材料备受关注。然而,由于天然钙基膨润土膨胀能力与化学相容性较差,对其工程特性的改进成为关键问题。为此,研究以聚丙烯酸钠(PAAS)为改性剂对钙基膨润土进行改良,确定了制浆—干燥—研磨法制备聚丙烯酸钠改性钙基膨润土(PAAS―CaB)的最佳制备条件。系统测试了改性膨润土的工程特性及微观结构,结果表明,改性剂掺量为8%时,PAAS―CaB膨胀指数可达34.0 mL/(2g),聚丙烯酸钠改性显著提高了钙基膨润土的吸水膨胀性能及化学相容性,为降低了膨润土泥饼的渗透系数。随PAAS掺量的增加,泥浆马氏黏度增大,滤失量和pH值减小,泥浆密度则主要由膨润土掺量控制。与未改性的CaB相比,PAAS―CaB在微观上表现出整体性更好的片层结构、更小的蒙脱石晶层间距。聚丙烯酸钠主要通过桥联包覆作用与接枝共聚合作用改善钙基膨润土性能。研究为优化PAAS―CaB制备工艺提供了可靠依据,为CaB的工程应用提供了可行的技术路径。 展开更多
关键词 隔离墙 钙基膨润土 聚丙烯酸钠 工程特性 微观结构
在线阅读 下载PDF
岩土工程技术在现代卫生填埋场设计中的应用 被引量:1
18
作者 吴晓峰 王浩 周健 《建筑技术》 北大核心 2006年第11期865-867,共3页
卫生填埋将成为我国城市垃圾处理的发展方向,结合现行国家规范,针对目前卫生填埋场的研究及设计中存在的主要问题与不足进行讨论,并探讨岩土工程在现代卫生填埋场设计中的应用问题。
关键词 填埋场 城市垃圾 岩土工程
在线阅读 下载PDF
干湿循环作用下地聚物隔离墙材料渗透特性演化及微观机制研究
19
作者 薛钦培 陈宏信 +2 位作者 冯世进 刘晓轩 谢伟 《岩土力学》 北大核心 2025年第3期811-820,共10页
竖向隔离墙是限制污染物迁移最有效的技术之一,已被广泛用于污染土壤和地下水的现场管控。在干湿循环作用下,传统隔离墙材料极易发生性能劣化,导致其服役寿命显著缩短。通过一系列宏微观试验,研究了干湿循环作用下钠基膨润土、氧化镁、... 竖向隔离墙是限制污染物迁移最有效的技术之一,已被广泛用于污染土壤和地下水的现场管控。在干湿循环作用下,传统隔离墙材料极易发生性能劣化,导致其服役寿命显著缩短。通过一系列宏微观试验,研究了干湿循环作用下钠基膨润土、氧化镁、微胶囊3种改性材料对粉煤灰基地聚物隔离墙材料渗透特性演化和微观结构的影响。研究表明:不同地聚物隔离墙材料养护28 d后无侧限抗压强度和渗透系数均满足水泥基隔离墙的防渗设计要求,分别可以达到6.62 MPa和4.73×10^(-11)m/s;不含改性材料的试样在1次干湿循环后渗透系数超过1×10^(-8)m/s,而含有改性材料的渗透系数在5次循环后仍能达到设计要求;3种改性材料通过影响小孔(<0.05μm)、中孔[0.05μm,0.10μm]和大孔(>0.10μm)所占的比例,可以有效提高地聚物隔离墙材料在干湿循环条件下的防渗性能。研究成果对隔离墙的服役性能评价和科学设计都有重要意义。 展开更多
关键词 隔离墙 干湿循环 地聚物 渗透特性 微观机制
在线阅读 下载PDF
DMP工法在敏感环境深基坑工程中的应用
20
作者 杜策 李青 +2 位作者 张振 周振 叶怀文 《施工技术(中英文)》 2025年第7期77-81,共5页
针对传统搅拌桩数字化程度低、施工扰动不可控等问题,研发了数字化微扰动搅拌桩(DMP工法),并在上海浦东机场四期项目中成功应用。结果表明,DMP工法通过配置多通道异形钻杆、差速叶片、地内压力监控系统,能够实现施工过程对周边环境的微... 针对传统搅拌桩数字化程度低、施工扰动不可控等问题,研发了数字化微扰动搅拌桩(DMP工法),并在上海浦东机场四期项目中成功应用。结果表明,DMP工法通过配置多通道异形钻杆、差速叶片、地内压力监控系统,能够实现施工过程对周边环境的微小扰动,实测捷运维修基地沉降仅1~2mm。数字化施工控制系统可确保设备按照输入的设计参数进行自动化施工并在云端展示施工进程。桩体开挖后表观质量明显优于三轴搅拌桩,桩体芯样强度及均匀性较好。研究成果对于提升搅拌桩施工质量和施工数字化水平具有重要的实践意义。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深基坑 支护 DMP工法 施工控制 地内压力 微扰动
在线阅读 下载PDF
上一页 1 2 75 下一页 到第
使用帮助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