期刊文献+
共找到21篇文章
< 1 2 >
每页显示 20 50 100
尼日利亚锌尖晶石的宝石矿物学及包裹体特征研究
1
作者 陈仪方 金雪萍 +4 位作者 刘子琪 周征宇 郑浚豪 管琪韵 陈琦 《岩石矿物学杂志》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24年第3期619-629,共11页
采用常规宝石学测试、电子探针、单晶X射线衍射和拉曼光谱等方法,深入分析了尼日利亚锌尖晶石的常规宝石学特征、化学成分、晶体结构以及包裹体特征。尼日利亚锌尖晶石呈完好的八面体晶形,强玻璃光泽、半透明,相对密度为4.48~4.61,折射... 采用常规宝石学测试、电子探针、单晶X射线衍射和拉曼光谱等方法,深入分析了尼日利亚锌尖晶石的常规宝石学特征、化学成分、晶体结构以及包裹体特征。尼日利亚锌尖晶石呈完好的八面体晶形,强玻璃光泽、半透明,相对密度为4.48~4.61,折射率为1.792~1.794,紫外荧光灯下呈惰性。通过电子探针测试,计算其化学式为Zn_((0.87~0.92))Fe_((0.06~0.07))Al_((1.98~2.01))O_(4)。单晶X射线衍射揭示其为立方晶系、空间群Fd3m,晶胞参数a=8.089(2)A,四面体键长T—O=1.953(4)A,八面体键长M—O=1.9129(19)A。锌尖晶石的特征拉曼吸收峰位于418 cm^(-1)和659 cm^(-1),分别对应E_g模式、高频T_(2g(3))模式。包裹体研究显示锌尖晶石含有多种矿物包体,包括闪锌矿、钠长石、白云母、石英、绿柱石、锆石和硅铍石,结合前人研究认为尼日利亚锌尖晶石形成于富Li、Cs、Rb、Be和Ta等元素的花岗伟晶岩中。 展开更多
关键词 锌尖晶石 宝石学 矿物学 包裹体特征
在线阅读 下载PDF
安徽马鞍山磷铝石宝石矿物学特征研究 被引量:9
2
作者 周彦 亓利剑 +2 位作者 戴慧 张青 蒋小平 《岩矿测试》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14年第5期690-697,共8页
近年来在安徽马鞍山地区所在的绿松石矿体附近,相继发现一种绿色、半透明的磷铝石,部分达到宝石级别。本文采用电子探针、X射线粉晶衍射仪、扫描电镜、傅里叶变换红外光谱仪、紫外可见光谱仪等测试技术,对该地区磷铝石的化学成分、矿物... 近年来在安徽马鞍山地区所在的绿松石矿体附近,相继发现一种绿色、半透明的磷铝石,部分达到宝石级别。本文采用电子探针、X射线粉晶衍射仪、扫描电镜、傅里叶变换红外光谱仪、紫外可见光谱仪等测试技术,对该地区磷铝石的化学成分、矿物成分、微观结构和光谱特征进行对比验证和综合分析,研究其水的赋存形式,进而对磷铝石的呈色机制作了深入探讨。电子探针分析显示该地区磷铝石的化学成分主要以Al、P元素组成,含微量的Fe、V元素。X射线粉晶衍射与红外吸收光谱分析表明主要矿物为磷铝石,基本不含有其他杂质矿物;磷铝石是一种水合磷酸盐矿物,含有结晶水以及少量结构水的矿物,且结晶水与结构水多与Al3+(Fe3+)相结合的形式存在。偏光显微镜和扫描电镜观察显示磷铝石整体以鳞片状集合体产出,微观上多以短柱状及板片状堆积,单个晶体显示斜方晶系结晶生长习性。紫外可见吸收光谱中639 nm处吸收谱峰由Fe3+与V3+联合所致,300、423、864 nm处吸收峰由Fe3+所致,说明Fe3+与V3+的共同作用是马鞍山地区磷铝石呈现绿色的主要原因。本研究对于认识该类磷铝石的宝石矿物学性质以及颜色成因具有一定意义。 展开更多
关键词 磷铝石 微观结构 红外吸收光谱 紫外可见吸收光谱 安徽马鞍山
在线阅读 下载PDF
缅甸与莫桑比克红宝石的元素含量及紫外可见光谱学特征对比研究 被引量:8
3
作者 郭恺鹏 周征宇 +5 位作者 钟倩 赖萌 王含 李英搏 乔鑫 农佩臻 《岩石矿物学杂志》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18年第6期1002-1010,共9页
采用镜下观察、激光剥蚀电感耦合等离子体质谱、紫外-可见吸收光谱等观察测试方法,对缅甸和莫桑比克红宝石的常规宝石学、包裹体、化学元素含量及紫外光谱特征进行了系统的对比研究。结果表明,缅甸红宝石在紫外荧光灯下呈现较强的红色荧... 采用镜下观察、激光剥蚀电感耦合等离子体质谱、紫外-可见吸收光谱等观察测试方法,对缅甸和莫桑比克红宝石的常规宝石学、包裹体、化学元素含量及紫外光谱特征进行了系统的对比研究。结果表明,缅甸红宝石在紫外荧光灯下呈现较强的红色荧光,内部含有互为60°夹角定向排列的短针状金红石、"糖浆状"构造等特征包裹体,具有低Fe、高V、高Ga的微量元素特征,紫外区吸收截止边小于320 nm,且694 nm处的荧光较强。莫桑比克红宝石在紫外荧光灯下荧光较弱,内部可见双晶面、无序排列的金红石和角闪石晶体等特征包裹体,具有高Fe、低V、低Ga的微量元素特征,紫外区吸收截止边在350 nm附近。上述性质可用作区分缅甸和莫桑比克红宝石的标志性识别特征。 展开更多
关键词 红宝石 化学元素 紫外-可见吸收光谱 缅甸 莫桑比克
在线阅读 下载PDF
甘肃马衔山软玉的宝石矿物学特征 被引量:8
4
作者 农佩臻 周征宇 +6 位作者 赖萌 钟倩 王含 郭恺鹏 李英搏 乔鑫 张灵敏 《矿物学报》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19年第3期327-333,共7页
甘肃省临洮县马衔山存在软玉矿脉。对绿色、黄绿色、黄褐色的马衔山软玉样品进行了常规宝石学、红外光谱、电子探针、扫描电镜测试及偏光显微镜观察。结果表明,样品的点测折射率为1.61,密度为2.917~2.941 g/cm3(不含风化层),摩式硬度为6... 甘肃省临洮县马衔山存在软玉矿脉。对绿色、黄绿色、黄褐色的马衔山软玉样品进行了常规宝石学、红外光谱、电子探针、扫描电镜测试及偏光显微镜观察。结果表明,样品的点测折射率为1.61,密度为2.917~2.941 g/cm3(不含风化层),摩式硬度为6~6.5,具油脂光泽,韧度很高,主要组成矿物为透闪石(w(SiO2)=57.06%~58.44%、w(MgO)=23.42%~24.13%、w(CaO)=12.24%~13.04%),次要矿物为透辉石、绿帘石、磷灰石、榍石、斜黝帘石等,主要为显微纤维变晶结构或毛毡状变晶结构,各项特征均符合软玉的国家鉴定标准,同时推测样品的绿色深浅与Fe含量有关。此外,样品常存在白色风化层,内有沿裂隙分布的褐色树枝状物质(俗称'蚂蚁脚'或'藻丝纹'),在白色风化层和玉质部分间常出现褐色过渡层。 展开更多
关键词 软玉 矿物组成 化学成分 结构 树枝状物质 马衔山
在线阅读 下载PDF
巴基斯坦橄榄石宝石学及矿物谱学特征研究 被引量:5
5
作者 阮维迪 周征宇 +3 位作者 DIETMAR Schwarz 杨萧亦 陈彦宇 刘奕岑 《岩石矿物学杂志》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21年第3期593-604,共12页
采用常规宝石学仪器并结合电子探针、激光剥蚀电感耦合等离子体质谱仪、(显微)红外光谱仪、紫外-可见吸收光谱以及拉曼光谱仪等测试方法,对巴基斯坦橄榄石进行了常规宝石学、化学成分和谱学特征等研究,并探讨了其产地鉴别方法和依据。... 采用常规宝石学仪器并结合电子探针、激光剥蚀电感耦合等离子体质谱仪、(显微)红外光谱仪、紫外-可见吸收光谱以及拉曼光谱仪等测试方法,对巴基斯坦橄榄石进行了常规宝石学、化学成分和谱学特征等研究,并探讨了其产地鉴别方法和依据。结果表明,巴基斯坦橄榄石含有针状"硼镁铁矿-硼铁矿"、点状磁铁矿等特征矿物包裹体组合;与美国、中国、埃塞俄比亚、越南、马达加斯加等地所产的橄榄石相比,巴基斯坦橄榄石的微量化学元素组成相对富Li、B、Sc,贫Zn、Cu,同时V/Sc值偏低;巴基斯坦橄榄石红外吸收光谱中普遍存在的3580 cm-1附近吸收谱带与[Si]=(4H)_(Si)^(X)替代机制有关,指示其晶体中含有一定量的结构水;紫外-可见吸收光谱中的380、450、490、635 nm附近强吸收峰分别与O^(2)-→Fe^(3+)电荷转移带,Fe^(3+)的^(6)A1→^(4)A1+^(4)E(^(4)G)电子跃迁和Fe^(2+)的^(5)T_(2g)→^(3)T_(2g)、^(5)T_(2g)→^(3)T_(1g)电子跃迁有关。综合分析认为,包裹体、微量化学成分和结构水致红外吸收谱带特征组合可视为巴基斯坦橄榄石的产地鉴别依据。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橄榄石 包裹体 化学元素 吸收光谱 巴基斯坦 结构水
在线阅读 下载PDF
莱州石的宝石矿物学特征 被引量:4
6
作者 商敬超 陈琦 +3 位作者 周征宇 刘亦岑 王蔚宁 周玉良 《矿物学报》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22年第4期532-540,共9页
针对近期市场上新出现的莱州印章石品种,采用常规宝石学测试方法并结合傅里叶变换红外光谱仪(FTIR)、X射线粉晶衍射仪(XRD)、偏光显微镜、激光拉曼光谱仪(Raman)、电子探针(EPMA)和扫面电镜(SEM)等仪器对莱州石的常规宝石学特征及其矿... 针对近期市场上新出现的莱州印章石品种,采用常规宝石学测试方法并结合傅里叶变换红外光谱仪(FTIR)、X射线粉晶衍射仪(XRD)、偏光显微镜、激光拉曼光谱仪(Raman)、电子探针(EPMA)和扫面电镜(SEM)等仪器对莱州石的常规宝石学特征及其矿物组成、化学成分和显微结构等进行了系统性的研究。结果表明:莱州石的折射率为1.55~1.57,密度为2.66~2.67 g/cm^(3),摩氏硬度为2~3,光泽为玻璃-蜡状光泽,不透明-亚透明状态;其主要矿物组成为斜绿泥石,并含有少量的金红石、磷灰石、锆石和滑石等次要矿物;主要呈显微鳞片状、片状、叶片状变晶结构,晶体形态为细薄的片状和板片状且挠性发育;电子探针测得其主要化学成分为:w(Al_(2)O_(3))=16.837%~20.902%、 w(MgO)=30.683%~33.394%、 w(SiO_(2))=31.066%~34.299%、 w(FeOT)=0.480%~1.088%,化学组成上具有明显的富镁贫铁特征。莱州石的颜色沉稳、质地细腻、软硬适中,是雕刻和篆刻的优选印石材料。 展开更多
关键词 莱州石 斜绿泥石 宝石学特征 矿物组成 化学成分 显微结构
在线阅读 下载PDF
天然红独玉与染色红独玉光谱学特征及其差异性研究
7
作者 芦明媚 周征宇 +3 位作者 亓利剑 刘子琪 陈仪方 郑浚豪 《光谱学与光谱分析》 SCIE EI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24年第11期3157-3164,共8页
针对产自河南南阳的天然红独玉及经过染色处理的红独玉,分别开展了常规宝石学特征测试、红外光谱测试、拉曼光谱测试、紫外-可见吸收光谱测试、电子顺磁共振波谱测试及光致发光光谱测试,以揭示两者的物质组成差异、颜色成因差异及科学... 针对产自河南南阳的天然红独玉及经过染色处理的红独玉,分别开展了常规宝石学特征测试、红外光谱测试、拉曼光谱测试、紫外-可见吸收光谱测试、电子顺磁共振波谱测试及光致发光光谱测试,以揭示两者的物质组成差异、颜色成因差异及科学鉴定特征。分析结果显示,染色红独玉折射率及相对密度值均较为集中,与斜长石较为接近;天然红独玉在不同位置显示斜长石及黝帘石两个折射率值。红外光谱结合拉曼光谱分析表明天然红独玉粉色部分与黝帘石特征谱峰一致,表明黝帘石化程度较高,白色及绿色部分则以基性斜长石为主;染色红独玉黝帘石化程度低,因此常规宝石学参数与斜长石较为接近,常需染色处理,显示黄白色长波紫外荧光异常。天然样品紫外光谱显示522 nm附近的宽缓吸收带,揭示Mn为天然红独玉粉色的主要致色原因;电子顺磁谱进一步揭示出Mn^(2+)的六重超精细结构,为八面体场中Mn^(2+)的^(6)A_(1)→^(4)T_(1)(^(4)G)自旋禁戒跃迁。而染色红独玉则显示549 nm附近的染色剂吸收,并与光致发光光谱中578~589 nm处强发光中心相呼应。紫外荧光灯、紫外-可见光谱及光致发光光谱可视为天然红独玉与染色红独玉有效的无损检测方法。 展开更多
关键词 独山玉 紫外-可见吸收光谱 电子顺磁 光致发光光谱 染色处理
在线阅读 下载PDF
电子微探针-X射线衍射-扫描电镜研究老挝石岩石矿物学特征 被引量:23
8
作者 王含 周征宇 +3 位作者 钟倩 刘瑞婷 刘琦 李英博 《岩矿测试》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16年第1期56-61,共6页
新近发现的老挝石因与寿山石多个品种高度相似,给老挝石的科学定名和印材质量评价带来困难。本文采用常规宝玉石学测试结合电子微探针(EPMA)、X射线粉晶衍射(XRD)以及扫描电镜(SEM)等矿物谱学分析测试方法,系统解析其化学成分、... 新近发现的老挝石因与寿山石多个品种高度相似,给老挝石的科学定名和印材质量评价带来困难。本文采用常规宝玉石学测试结合电子微探针(EPMA)、X射线粉晶衍射(XRD)以及扫描电镜(SEM)等矿物谱学分析测试方法,系统解析其化学成分、矿物组成及显微结构特征。结果表明,老挝石由高岭石亚族矿物多型组成,其中主要为高岭石、地开石及其过渡矿物,少量为珍珠陶石。红、黄色老挝石颜色与铁含量呈正相关性,表明铁元素可能为老挝石常见红、黄两色的主要致色原因。老挝石主要组成矿物晶体以不规则鳞片状或假六方片状为主,其粒径越细小、镶嵌越紧密,相应表现为质地细腻和篆刻工艺性能优异,作为印章石的工艺价值也就越高。老挝石的密度(2.58~2.60 g/cm^3)及折射率(1.561~1.570)等常规宝石学特征均与地开石型寿山石较为一致,其中颜色鲜艳、结构细腻者可作为优质的篆刻印材新资源。 展开更多
关键词 老挝石 岩石矿物学特征 地开石 电子微探针 X射线粉晶衍射 扫描电镜
在线阅读 下载PDF
新疆软玉仔料中黑色树枝状物质的拉曼光谱和显微结构特征 被引量:12
9
作者 汤超 廖宗廷 +1 位作者 钟倩 周征宇 《光谱学与光谱分析》 SCIE EI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17年第2期456-460,共5页
软玉仔料表层微裂隙处常见一种黑色树枝状物质,该物质极大程度地揭示了仔料历经的次生风化过程,然而目前对其岩石矿物学特征研究甚少。选取新疆软玉仔料为研究对象,采用电子探针、激光拉曼光谱仪和扫描电子显微镜就其表层微裂隙处黑色... 软玉仔料表层微裂隙处常见一种黑色树枝状物质,该物质极大程度地揭示了仔料历经的次生风化过程,然而目前对其岩石矿物学特征研究甚少。选取新疆软玉仔料为研究对象,采用电子探针、激光拉曼光谱仪和扫描电子显微镜就其表层微裂隙处黑色树枝状物质的化学成分、拉曼光谱和显微结构进行测试分析。结果表明:黑色树枝状物质的主要化学成分为MnO和BaO,MnO含量为49.045%~54.012%,BaO含量为9.012%~10.961%。拉曼光谱分析显示软玉仔料主体部分主要由透闪石矿物组成,而黑色树枝状物质则主要由表生锰矿物和有机质组成。表生锰矿物中由MnO_6八面体Mn—O伸缩振动所致拉曼特征谱峰位于475,498,510,575和617cm^(-1)附近;且树枝各处锰矿物结晶程度不一,表现为拉曼谱峰强度和峰形尖锐程度存在区别。有机质由分子结构中C—C伸缩振动和分子结构单元间缺陷、无序排列所致拉曼特征谱峰分别位于1 590和1 370cm^(-1)附近。扫描电子显微镜观察显示黑色树枝状物质呈薄膜状覆盖于交织排列的透闪石纤维表面,并与其突变接触。综合化学成分、拉曼光谱和显微结构测试分析,软玉仔料中黑色树枝状物质的形成与河流中锰化合物和有机质的多期次沉降有关。 展开更多
关键词 软玉仔料 树枝状物质 拉曼光谱 多期次沉降
在线阅读 下载PDF
热压条件下柯巴树脂的酯化聚合行为及^(13)C NMR表征 被引量:3
10
作者 亓利剑 周征宇 +1 位作者 廖宗廷 马婷婷 《矿物学报》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10年第S1期29-30,共2页
产自哥伦比亚的天然柯巴树脂,主要由树脂酸、萜烯类挥发性组份及树脂素等组成(李兴迪等,2008;Pedersen,2008;Spencer,1997)。通过人为调控的热压处理条件(150~160℃,1.6~1.8MPa),有助于哥伦比亚柯巴树脂(以下简称柯巴树脂)的酯化、聚... 产自哥伦比亚的天然柯巴树脂,主要由树脂酸、萜烯类挥发性组份及树脂素等组成(李兴迪等,2008;Pedersen,2008;Spencer,1997)。通过人为调控的热压处理条件(150~160℃,1.6~1.8MPa),有助于哥伦比亚柯巴树脂(以下简称柯巴树脂)的酯化、聚合和硬化,进而转变为黄绿色、绿色'琥珀'。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柯巴树脂 哥伦比亚 热压处理 酯化 聚合行为 琥珀 萜烯类 树脂酸 黄绿色 红外吸收谱
在线阅读 下载PDF
广西黑青色阳起石玉振动光谱特征研究 被引量:4
11
作者 钟倩 吴穹 +1 位作者 廖宗廷 周征宇 《光谱学与光谱分析》 SCIE EI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18年第6期1786-1792,共7页
选取产自广西大化瑶族自治县岩滩镇的黑青色阳起石玉为研究对象,采用电子探针、傅里叶变换红外光谱仪和激光拉曼光谱仪就其化学成分和振动光谱特征进行测试分析,并对小半径金属阳离子在阳起石晶体结构中的占位情况予以讨论。结果表明,... 选取产自广西大化瑶族自治县岩滩镇的黑青色阳起石玉为研究对象,采用电子探针、傅里叶变换红外光谱仪和激光拉曼光谱仪就其化学成分和振动光谱特征进行测试分析,并对小半径金属阳离子在阳起石晶体结构中的占位情况予以讨论。结果表明,广西黑青色阳起石玉的主要矿物组成为富铁阳起石,并含有少量铁阳起石;化学成分中的高含量FeO_T(Wt%:18.596%~26.791%)是导致其折射率值(1.64)、密度值(3.12g·cm^(-3))偏高且在自然光下呈黑色、透射光下呈绿色的主要原因。受晶体结构中Fe^(2+)对Mg^(2+)的类质同象替代作用影响,广西黑青色阳起石玉1 400~400cm^(-1)范围内的红外吸收谱带与100~1 200cm^(-1)范围内的拉曼谱峰位置较透闪石向低频区发生偏移,频差不等;且中红外、近红外吸收光谱和拉曼光谱中均可见四个(MgMgMg)OH(A带),(MgMgFe^(2+))OH(B带),(MgFe^(2+)Fe^(2+))OH(C带)和(Fe^(2+)Fe^(2+)Fe^(2+))OH(D带)振动谱带,其中基频振动谱带分别位于3 674,3 660,3 644和3 625cm^(-1)附近,倍频振动谱带分别位于7 183,7 154,7 118和7 077cm^(-1)附近,相对强度为A<D<B<C。化学成分和M—OH红外振动谱带积分面积计算结果显示广西黑青色阳起石玉晶体结构中Mg^(2+)优先占据M_2位置,Fe^(2+)优先占据M_1位置;Mg^(2+)和Fe^(2+)在M_1和M_3位置上的分布相对有序,占位系数接近于1。综合分析认为广西黑青色阳起石玉的变质程度属绿片岩相范畴。 展开更多
关键词 阳起石 红外吸收光谱 激光拉曼光谱 阳离子占位
在线阅读 下载PDF
中国两个主要产地软玉的矿物学特征对比 被引量:3
12
作者 周征宇 廖宗廷 廖冠琳 《矿物学报》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10年第S1期35-36,共2页
几千年来,软玉都被认为来自新疆和田,但随着国内一些软玉新矿点的陆续发现(王时麒,2004;董必谦,1996),尤其是上世纪90年代初在江苏溧阳发现的小梅岭软玉矿(钟华邦,1990),因毗邻吴地古文化而备受关注(何明跃等,2002;何国俊,2005)。
关键词 和田软玉 化学成分 梅岭玉 结晶度 江苏溧阳 产地 新疆和田玉 透闪石 古文化 发现
在线阅读 下载PDF
昌化地开石次生矿风化层矿物学特征 被引量:3
13
作者 王含 周征宇 +2 位作者 郭恺鹏 赖萌 张灵敏 《岩石矿物学杂志》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19年第3期410-416,共7页
运用FTIR、SEM和EDS等分析方法对浙江昌化地开石次生矿中俗称"昌化田黄"的风化层矿物组成、微观形貌及化学成分变化进行了系统研究,结果表明,风化层的主要矿物组成为高岭石族矿物,含有铁质及钙镁质副矿物。与未风化新鲜层相比... 运用FTIR、SEM和EDS等分析方法对浙江昌化地开石次生矿中俗称"昌化田黄"的风化层矿物组成、微观形貌及化学成分变化进行了系统研究,结果表明,风化层的主要矿物组成为高岭石族矿物,含有铁质及钙镁质副矿物。与未风化新鲜层相比,风化层的组成矿物因溶蚀作用及颗粒间隙铁质矿物充填作用连结成片,晶体边界模糊不清。部分样品风化层表面附着Fe、Mn质矿物,Fe、Ca等元素含量普遍高于未风化层。风化表层与未风化新鲜层显微结构显示出明显的差异,沿风化剖面由表及里Fe、Ca元素含量逐渐降低,二者为"昌化田黄"经历次生风化作用的显著表征。而次生风化层中石英矿物的出现以及含Mn质矿物的表层附着,可为"昌化田黄"与寿山田黄的产地鉴别提供依据。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昌化 地开石 次生矿 风化层 矿物学
在线阅读 下载PDF
猛犸象牙微生长结构和胶原蛋白FTIR光谱特征 被引量:1
14
作者 亓利剑 周征宇 +1 位作者 廖宗廷 马婷婷 《矿物学报》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10年第S1期28-28,共1页
猛犸象属古脊椎动物,哺乳纲(Lambert,1990),曾生存于欧亚大陆北部及北美洲北部晚更新世的冻原地带(Diana,2006),现存的猛犸象牙多呈半化石状态。目前,市场面市的猛犸象牙多源自俄罗斯西伯利亚北部冻土层中。
关键词 猛犸象 胶原蛋白 生长结构 羟基磷灰石 晚更新世 欧亚大陆 古脊椎动物 俄罗斯 石化作用 西伯利亚
在线阅读 下载PDF
贫碱结构水类型祖母绿红外光谱特征及其控制因素探究 被引量:10
15
作者 乔鑫 周征宇 +6 位作者 农佩臻 赖萌 李英搏 郭恺鹏 钟倩 王含 周彦 《岩矿测试》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19年第2期169-178,共10页
祖母绿红外吸收主要与其硅氧骨干、通道内结构水、相关碱性金属离子和大分子振动有关。国内外相关研究主要集中在峰位归属及谱峰特征对比方面,认为与分子振动和不同类型结构水相关,对更深层的成矿或化学控制因素的研究还较少。本文选取... 祖母绿红外吸收主要与其硅氧骨干、通道内结构水、相关碱性金属离子和大分子振动有关。国内外相关研究主要集中在峰位归属及谱峰特征对比方面,认为与分子振动和不同类型结构水相关,对更深层的成矿或化学控制因素的研究还较少。本文选取典型4个矿区样品,针对贫碱结构水(Ⅰ型)特征为主的祖母绿进行了近、中红外光谱测定,在此基础上初步探讨其主要控制因素。结果表明:同为Ⅰ型水主控的不同矿区祖母绿呈现一致特征,若干与结构水、碱性离子及大分子相关吸收具有稳定峰位、近似的相对峰强和峰形的特征。分析发现:祖母绿红外谱带特征直接受控于通道中结构水的占位方向和比例,进一步与祖母绿成矿元素Al^(3+)的类质同象替换相关,主要受(Mg^(2+)+Fe^(2+))离子浓度影响,当其浓度较低时,类质同象替换程度较低,祖母绿结构水占位主要表现为Ⅰ型水特征,其相关元素特征表现为高Si、Al,低Mg、Fe,总体贫碱,对应相应的典型红外特征,指示化学离子浓度与红外谱学特征之间的关系。研究过程表明红外光谱可以辅助对Ⅰ型水祖母绿产地的鉴定和成矿环境的认知。 展开更多
关键词 祖母绿 红外光谱 Ⅰ型水 类质同象替换 (Mg^2++Fe^2+)离子浓度
在线阅读 下载PDF
“老挝田黄石”的物质组成特征 被引量:7
16
作者 李英搏 周征宇 +6 位作者 赖萌 钟倩 王含 郭恺鹏 农佩臻 乔鑫 张灵敏 《矿物学报》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19年第2期143-148,共6页
针对近年市场新出现的老挝"田黄"石,采用折射率仪、静水称重法等常规宝石学特征分析,并结合傅里叶红外光谱(FTIR)、电子微探针(EPMA)、X射线粉晶衍射(XRD)等大型仪器分析测试技术,对老挝田黄石的谱学特征进行了研究,并与寿山... 针对近年市场新出现的老挝"田黄"石,采用折射率仪、静水称重法等常规宝石学特征分析,并结合傅里叶红外光谱(FTIR)、电子微探针(EPMA)、X射线粉晶衍射(XRD)等大型仪器分析测试技术,对老挝田黄石的谱学特征进行了研究,并与寿山田黄石进行对比。结果表明,老挝田黄石与寿山田黄石均以高岭石族矿物为主,常规宝石学性质相近。老挝田黄石主要成分为地开石、高岭石及地开石-高岭石过渡矿物,与地开石质寿山石(高山石等)类似,不含珍珠陶石;寿山田黄石主要成分则为地开石、高岭石、珍珠陶石,部分样品含有白云母。 展开更多
关键词 老挝田黄石 高岭石族矿物 红外光谱 电子探针 X射线粉晶衍射
在线阅读 下载PDF
云南祖母绿的环带结构特征 被引量:4
17
作者 崔笛 廖宗廷 +3 位作者 周征宇 钟倩 赖萌 李凌 《矿物学报》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19年第5期601-608,共8页
利用电子探针方法和背散射图像对云南麻栗坡祖母绿的化学组成特征,环带结构与颜色深浅的变化关系进行研究,分析环带结构形成的原因。测试结果显示,云南祖母绿高V低Cr,环带结构颜色的差异与致色元素的含量分布有关,V和Cr元素含量越高,颜... 利用电子探针方法和背散射图像对云南麻栗坡祖母绿的化学组成特征,环带结构与颜色深浅的变化关系进行研究,分析环带结构形成的原因。测试结果显示,云南祖母绿高V低Cr,环带结构颜色的差异与致色元素的含量分布有关,V和Cr元素含量越高,颜色越深,同时Fe含量的变化表明祖母绿生长环境由初期氧化条件向还原条件逐步转变。祖母绿的环带结构与该矿区多期次矿化有关,其结晶生长也具有多期次的特征。 展开更多
关键词 祖母绿 电子探针 环带特征 云南
在线阅读 下载PDF
黔南-桂西软玉中锰质“草花”的矿物学特征、成因机理及成矿启示 被引量:4
18
作者 钟倩 廖宗廷 +3 位作者 周征宇 亓利剑 崔笛 吴穹 《同济大学学报(自然科学版)》 EI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22年第8期1115-1126,共12页
选取黔南—桂西软玉矿床中的“草花”为研究对象,采用电子探针、激光拉曼光谱、电子顺磁共振谱和扫描电镜及能谱就其物质组成及显微结构进行测试分析,并对成因机理进行探讨。结果表明,“草花”呈(准)二维平面状或三维立体状分布于软玉... 选取黔南—桂西软玉矿床中的“草花”为研究对象,采用电子探针、激光拉曼光谱、电子顺磁共振谱和扫描电镜及能谱就其物质组成及显微结构进行测试分析,并对成因机理进行探讨。结果表明,“草花”呈(准)二维平面状或三维立体状分布于软玉、透闪石化大理岩、滑石岩、透闪石透辉石岩等多种岩石内,系非平衡、非线性条件下快速生长而成的多枝状聚集分形结构。“草花”主要由钙锰矿和少量水钠锰矿、钡硬锰矿、锰钡矿等锰氧化物组成,并显示由大小均一鳞片‒叶片状晶体无序卷曲成层或立体团聚成似“沙漠玫瑰”球体的显微结构。“草花”中的锰主要由滇黔桂盆地内的晚古生代—早中生代含锰岩系提供,软玉的原生孔隙和低围压、应力作用下产生的脆性裂隙为锰质运移、沉淀提供了通道和空间,裂隙两侧矿体可在压应力或热液充填作用下愈合。 展开更多
关键词 草花 锰氧化物 成因机理 软玉矿床 黔南-桂西
在线阅读 下载PDF
新疆达布达祖母绿环带特征与生长不均一性分析 被引量:1
19
作者 崔笛 吴穹 +6 位作者 廖宗廷 亓利剑 周征宇 张灵敏 钟倩 刘奕岑 李凌 《地学前缘》 EI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23年第2期401-414,共14页
本文以新疆达布达有生长环带的祖母绿为研究对象,采用宝石显微镜、偏光显微镜、电子探针和X射线衍射等研究方法对其化学成分、环带显微结构及化学微区进行测试。显微结构揭示了环带核部碎裂溶蚀而边部相对完整的阶段性生长证据。X射线... 本文以新疆达布达有生长环带的祖母绿为研究对象,采用宝石显微镜、偏光显微镜、电子探针和X射线衍射等研究方法对其化学成分、环带显微结构及化学微区进行测试。显微结构揭示了环带核部碎裂溶蚀而边部相对完整的阶段性生长证据。X射线衍射数据表明:新疆祖母绿为“八面体”绿柱石,以镁铁质离子对Al的类质同象替换为主,以钠离子为主的碱金属离子作为电荷补偿存在绿柱石通道中;新矿和老矿核部→边部呈碱金属递减趋势,新矿祖母绿样品(N=1)碱性程度偏低(碱金属含量<1%),老矿(N=3)碱性程度中等或较高(1%<碱金属含量<2%或>2%);生长环带包括多重交替色带和核浅边深类型,化学成分研究表明以Cr或V为主要致色元素;生长微区化学层面的不均一性总体反映致色离子、碱金属离子和镁铁质离子物质贡献的差异。 展开更多
关键词 达布达祖母绿 X射线衍射 EPMA 环带特征 不均一性
在线阅读 下载PDF
透闪石质玉中黄玉与糖玉致色成因差异研究 被引量:4
20
作者 刘奕岑 周征宇 +3 位作者 杨萧亦 陈彦宇 阮维迪 张灵敏 《岩石矿物学杂志》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21年第6期1189-1196,共8页
采用常规宝石学仪器并结合电子探针、电子顺磁共振谱及紫外-可见光谱等测试方法,对软玉中不同深浅的黄玉与糖玉样品进行了系统分析,以探讨其致色原因及其差异。分析结果表明,黄玉的致色原因主要为O^(2-)→Fe^(3+)的电荷转移跃迁及Fe^(3+... 采用常规宝石学仪器并结合电子探针、电子顺磁共振谱及紫外-可见光谱等测试方法,对软玉中不同深浅的黄玉与糖玉样品进行了系统分析,以探讨其致色原因及其差异。分析结果表明,黄玉的致色原因主要为O^(2-)→Fe^(3+)的电荷转移跃迁及Fe^(3+)的^(6)A_(1)→^(5)T_(2)(D)跃迁,糖玉则主要由Fe^(3+)的^(6)A_(1)→^(4)E (D)、^(6)A_(1)→^(5)T_(2)(D)谱项跃迁与Mn;的Jahn-Teller效应致色。黄玉中O^(2-)→Fe^(3+)的电荷转移跃迁导致可见光区的412~500 nm处吸收,是形成与控制黄玉颜色的重要因素;而糖玉因含有Mn;致使黄绿色光被吸收而显示出黄绿色的补色。此外,Fe^(2+)—Fe^(3+)的荷移与Fe^(2+)(^(5)T_(2))+Fe^(3+)(^(6)A_(1))→Fe^(2+)(;E)+Fe^(3+)(^(6)A_(1))跃迁也对糖玉和黄玉的致色具有贡献。 展开更多
关键词 黄玉 糖玉 电子顺磁共振 紫外可-见光谱
在线阅读 下载PDF
上一页 1 2 下一页 到第
使用帮助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