期刊文献+
共找到1,939篇文章
< 1 2 97 >
每页显示 20 50 100
土木工程结构试验量测技术研究进展与现状 被引量:9
1
作者 赵宪忠 李秋云 《西安建筑科技大学学报(自然科学版)》 CSCD 北大核心 2017年第1期48-55,共8页
理论分析、试验研究和数值模拟是土木工程研究的三种基本手段,其中试验研究是第一性的.目前,结构试验在作用方式上,已从传统的静态、准静态试验逐步发展到拟动力、动力试验;在空间尺度上,也从常规尺度试验向微细观材性试验和足尺结构试... 理论分析、试验研究和数值模拟是土木工程研究的三种基本手段,其中试验研究是第一性的.目前,结构试验在作用方式上,已从传统的静态、准静态试验逐步发展到拟动力、动力试验;在空间尺度上,也从常规尺度试验向微细观材性试验和足尺结构试验拓展,从而对试验的量测技术提出了更高的要求.由于受到测量原理和硬件设备的限制,传统量测技术已无法完全满足现代结构试验的量测需求,需要传统的结构试验量测技术结合各种新兴技术进行不断完善和创新.本文总结了传统结构试验量测技术的发展现状,评述其在现代结构试验中的适用情况,并介绍了数字图像相关技术和近景摄影测量技术等新兴结构试验量测手段.其中,数字图像相关技术广泛应用于材料力学行为的测试与分析,概述其在结构试验中的应用并重点分析影响其测量精度的相关因素;近景摄影测量技术属非接触测量范畴,动态采集频率高,测量范围广,在高频动态结构试验的位移和应变测量方面有巨大潜力. 展开更多
关键词 结构试验 量测技术 位移 应变 数字图像相关 近景摄影测量
在线阅读 下载PDF
Fe-SMA的材料特性及在土木工程中的应用进展 被引量:5
2
作者 张哲熹 方成 +1 位作者 王伟 陈以一 《防灾减灾工程学报》 CSCD 北大核心 2022年第2期411-424,共14页
铁基形状记忆合金(Fe-SMA)拥有可靠的形状记忆效应及优异的抗低周疲劳性能,在土木工程领域具有较为广阔的应用前景。材料特性方面,重点介绍Fe-SMA形状记忆效应及应力作用下亚结构层面相变机理,在此基础上阐述单调及循环加载下Fe-SMA的... 铁基形状记忆合金(Fe-SMA)拥有可靠的形状记忆效应及优异的抗低周疲劳性能,在土木工程领域具有较为广阔的应用前景。材料特性方面,重点介绍Fe-SMA形状记忆效应及应力作用下亚结构层面相变机理,在此基础上阐述单调及循环加载下Fe-SMA的力学性能;工程应用方面,对Fe-SMA的主要应用范围及相应关键技术进行总结,详细回顾Fe-SMA构件的构造形式、工作机理和力学性态,对不同技术实施方案的特点、优势和潜在不足进行评述。指出需进一步明确Fe-SMA阻尼构件的耗能破坏模式、变形相容条件和恢复力机制,建立损伤可控的Fe-SMA耗能元组件结构体系设计方法。 展开更多
关键词 铁基形状记忆合金 形状记忆效应 马氏体相变 预应力加固 低周疲劳 阻尼器
在线阅读 下载PDF
超强台风“杜苏芮”风速概率建模与分析
3
作者 李杰 杨昕 彭勇波 《土木工程学报》 北大核心 2025年第8期1-10,共10页
相较于良态风,台风风场具有更为丰富的空间结构和复杂的时空演化特征。基于现象学的传统建模方法,难以准确表征台风风场的概率密度演化规律,制约工程结构抗风可靠度的评估。文章以超强台风“杜苏芮”的全过程观测资料为基础,结合物理随... 相较于良态风,台风风场具有更为丰富的空间结构和复杂的时空演化特征。基于现象学的传统建模方法,难以准确表征台风风场的概率密度演化规律,制约工程结构抗风可靠度的评估。文章以超强台风“杜苏芮”的全过程观测资料为基础,结合物理随机过程描述与湍流动力学原理,根据能谱动力学方程和相似性原理推导台风风速随机Fourier波数谱和对数律模型,构建了统一的近地台风风场物理模型。采用基于样本集合数值特征的识别原则,标定了模型中基本随机变量的概率分布。通过对摩擦速度、地面粗糙度和分界波数等基本随机变量的概率密度演化表述,实现基于物理机制的台风脉动风谱和平均风剖面的定量建模。对“杜苏芮”台风3个阶段以及良态风观测数据的对比表明:物理随机模型能有效捕捉不同风况下的脉动风速和平均风剖面的概率结构,且可以反映台风脉动风速随机过程的非高斯与非平稳性质。这一研究进展为风敏感结构的随机响应分析和可靠度评价提供了参考。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台风“杜苏芮”脉动风速 概率结构 平均风剖面 物理随机模型 风场实测
在线阅读 下载PDF
基于网络大数据的办公建筑楼面活荷载调查方法研究
4
作者 陈隽 吴文瀚 +2 位作者 窦凯 徐迟 李杰 《土木工程学报》 北大核心 2025年第6期1-9,共9页
荷载取值是结构设计的基本前提,也是当前研究的薄弱环节。传统采用的抽样入户称重的方式调查建筑物活荷载,存在效率低、成本高、周期长、时效性差、干扰住户隐私以及大件物品现场称重困难等问题,严重制约了活荷载建模研究。为此,提出基... 荷载取值是结构设计的基本前提,也是当前研究的薄弱环节。传统采用的抽样入户称重的方式调查建筑物活荷载,存在效率低、成本高、周期长、时效性差、干扰住户隐私以及大件物品现场称重困难等问题,严重制约了活荷载建模研究。为此,提出基于网络大数据的办公建筑持久性活荷载新型研究方式:通过二手房产交易平台的3D看房功能,首先确定房间尺寸、家具种类及数量,进而利用图片及商标等多源异构数据,结合网络爬虫获得建筑物室内物品的重量。采用新方法在全国范围内调查了7个城市的1883个房间,总建筑面积约90000m^(2)。据此建立了设计基准期T=50年时持久性活荷载任意时间和最大值的概率分布模型,并通过Turkstra组合规则得到办公活荷载标准值,与荷载规范给出的标准值进行对比表明了基于网络大数据的建筑活荷载调查方法的可行性。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持久性活荷载 活荷载调查 楼面活荷载 大数据
在线阅读 下载PDF
混凝土结构两尺度随机非线性响应分析模型
5
作者 李杰 陈欣 《同济大学学报(自然科学版)》 北大核心 2025年第7期993-1000,共8页
在混凝土弹塑性随机损伤力学的框架内,引入两尺度随机场概念,以科学地表征混凝土的空间变异性。利用概率密度演化理论量化随机性在混凝土结构中的传播规律,结合两尺度随机场模型,发展了混凝土结构随机非线性响应分析方法。通过对钢筋混... 在混凝土弹塑性随机损伤力学的框架内,引入两尺度随机场概念,以科学地表征混凝土的空间变异性。利用概率密度演化理论量化随机性在混凝土结构中的传播规律,结合两尺度随机场模型,发展了混凝土结构随机非线性响应分析方法。通过对钢筋混凝土框架结构的随机非线性响应分析,探究了空间变异性对混凝土结构响应的影响规律。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混凝土 两尺度随机场 随机损伤力学 概率密度演化
在线阅读 下载PDF
六层自复位钢筋混凝土框架结构振动台试验研究 被引量:1
6
作者 李扬 赵斌 +2 位作者 强国平 熊学玉 吕西林 《土木工程学报》 北大核心 2025年第1期1-11,共11页
为研究多层自复位框架结构整体抗震性能,进行一个1/4缩尺比六层自复位框架结构模型的模拟地震振动台试验,研究该结构的动力特性及其在7度多遇至7度极罕遇4个水准地震作用下的动力反应和破坏情况。试验结果表明:在多遇以及设计基本地震... 为研究多层自复位框架结构整体抗震性能,进行一个1/4缩尺比六层自复位框架结构模型的模拟地震振动台试验,研究该结构的动力特性及其在7度多遇至7度极罕遇4个水准地震作用下的动力反应和破坏情况。试验结果表明:在多遇以及设计基本地震作用下,结构构件无可见裂缝和损伤;随着输入地震动峰值的增加,结构损伤增加,但损伤主要集中在梁、柱端的表面混凝土,构件自身几乎没有损伤,表明自复位混凝土框架结构的抗震性能良好;在7度罕遇地震作用下,主体结构最大层间位移角为1/62,自复位框架的节点开始张开;在7度极罕遇地震作用下,模型节点张开更加明显,角钢进入屈服阶段,而主体结构的最大残余位移角仅为1/2533,证明结构具有很强的自复位能力。 展开更多
关键词 自复位结构 振动台试验 残余变形 抗震性能
在线阅读 下载PDF
连续梁桥纵桥向组合型减隔震支座抗震性能及抗震参数研究 被引量:1
7
作者 刘攀 项敬辉 +1 位作者 李建中 屈宏雅 《振动工程学报》 北大核心 2025年第5期1078-1086,共9页
组合型减隔震支座由滑动摩擦支座和弹性支座组成,该支座体系可以实现分离桥梁竖向承载系统与水平承载系统的目的,且具有较大的竖向承载能力和灵活的屈后刚度选择。为研究组合型减隔震支座体系的抗震性能,以某(4×40) m一联的连续梁... 组合型减隔震支座由滑动摩擦支座和弹性支座组成,该支座体系可以实现分离桥梁竖向承载系统与水平承载系统的目的,且具有较大的竖向承载能力和灵活的屈后刚度选择。为研究组合型减隔震支座体系的抗震性能,以某(4×40) m一联的连续梁桥为例,运用OpenSees软件建模分析了采用常规球形钢支座、全滑动摩擦支座和组合型减隔震支座支撑体系的桥梁的纵桥向地震响应,并讨论了抗震参数,如滑动摩擦系数和剪切刚度,对组合型减隔震支座抗震性能的影响。结果表明:组合型减隔震支座具有良好的抗震性能和自复位能力;滑动摩擦系数和剪切刚度会影响组合型减隔震支座的抗震性能,而合理选取抗震参数可有效控制支座的最大位移需求、支座残余位移和桥墩的地震响应。 展开更多
关键词 连续梁桥 组合型减隔震支座 纵桥向地震响应 抗震性能 抗震参数
在线阅读 下载PDF
基于LSTM-SSA-BDLM的桥梁结构变形性能动态预测与预警 被引量:1
8
作者 屈广 孙利民 辛公锋 《同济大学学报(自然科学版)》 北大核心 2025年第1期26-34,共9页
掌握桥梁结构预期行为可以提早识别潜在的结构问题或失效模式。提出了一种新型的基于长短期记忆网络(LSTM)的桥梁结构性能动态预测框架。研究采用Block Maxima(BM)方法从每小时监测数据中提取挠度极值,作为评估桥梁安全性能的关键指标... 掌握桥梁结构预期行为可以提早识别潜在的结构问题或失效模式。提出了一种新型的基于长短期记忆网络(LSTM)的桥梁结构性能动态预测框架。研究采用Block Maxima(BM)方法从每小时监测数据中提取挠度极值,作为评估桥梁安全性能的关键指标。该方法通过对具有周期性的挠度极值序列进行滑动窗口LSTM预测,结合奇异谱分析(SSA)和考虑误差更新的贝叶斯动态线性模型(BDLM),有效地提取了由环境因素引起的长期趋势和周期性挠度变化。这一过程有效降低了噪声的影响,同时保留了车辆荷载效应的关键信息。在实际工程案例中的三组监测数据应用表明,该方法在预测精度上相较于滑动窗口LSTM和BDLM方法有显著提升。此外,还提出了一种基于极值理论的动态预警阈值设定方法,有效避免了静态预警指标的局限性,并利用预测结果的置信区间实现了提前预警。 展开更多
关键词 结构性能 结构预期行为 长短期记忆网络 挠度 预警
在线阅读 下载PDF
薄柔高频焊接H钢柱的实验和抗震承载力评价 被引量:22
9
作者 陈以一 马越 +1 位作者 赵静 童乐为 《同济大学学报(自然科学版)》 EI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06年第11期1421-1426,共6页
针对大宽厚比的高频焊接H钢柱塑性耗能能力较低的特点,进行了10个试件的单调和反复加载试验研究.试验揭示,在一般低多层框架结构的长细比范围内,翼缘和腹板板件宽厚比的组合和轴压比是决定薄柔H钢柱静力和滞回性能的关键因素.综合实验... 针对大宽厚比的高频焊接H钢柱塑性耗能能力较低的特点,进行了10个试件的单调和反复加载试验研究.试验揭示,在一般低多层框架结构的长细比范围内,翼缘和腹板板件宽厚比的组合和轴压比是决定薄柔H钢柱静力和滞回性能的关键因素.综合实验结果和系统的数值分析,提出了经受罕遇地震往复作用时,将钢柱承载力下降限制在某一范围内的设计原则.按此原则,可以确定容许的板件宽厚比组合限值.这一设计方案为在抗震设防区使用薄柔构件轻型钢框架提供了可能. 展开更多
关键词 高频焊接H钢 抗弯框架 滞回试验 薄柔构件 抗震设计
在线阅读 下载PDF
基于性能的地震工程研究的新进展及对结构非线性分析的要求 被引量:54
10
作者 韩建平 吕西林 李慧 《地震工程与工程振动》 CSCD 北大核心 2007年第4期15-23,共9页
结合国际地震工程界提出的新一代基于性能的地震工程的框架方法,重点阐述了性能评估中涉及的主要问题。对性能评估使用的静力非线性分析、动力非线性分析方法进行了总结,在此基础上详细阐述了在基于概率的性能评估中有应用前景的增量动... 结合国际地震工程界提出的新一代基于性能的地震工程的框架方法,重点阐述了性能评估中涉及的主要问题。对性能评估使用的静力非线性分析、动力非线性分析方法进行了总结,在此基础上详细阐述了在基于概率的性能评估中有应用前景的增量动力分析方法的概念、相关问题及其应用,并简要介绍了基于增量动力分析思想提出的一些简化方法。最后提出了今后研究的建议,特别是结构非线性分析方面的研究重点。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基于性能的地震工程 非线性 概率 静力非线性分析 动力非线性分析 增量动力分析 倒塌
在线阅读 下载PDF
跳跃荷载动力特性与荷载模型实验研究 被引量:27
11
作者 陈隽 王玲 +1 位作者 陈博 严世鑫 《振动工程学报》 EI CSCD 北大核心 2014年第1期16-24,共9页
利用三维动作捕捉技术结合固定测力板,分两阶段开展了100人次5种跳跃频率的单人跳跃荷载实验。利用22 921条有效单次跳跃荷载曲线,研究了跳跃频率、脉冲系数及接触率3个控制参数的变化范围与规律,并提出了单次跳跃的修正半正弦平方荷载... 利用三维动作捕捉技术结合固定测力板,分两阶段开展了100人次5种跳跃频率的单人跳跃荷载实验。利用22 921条有效单次跳跃荷载曲线,研究了跳跃频率、脉冲系数及接触率3个控制参数的变化范围与规律,并提出了单次跳跃的修正半正弦平方荷载模型。在参数相关性研究基础上给出了模型参数的取值方法,以及仿真生成连续跳跃荷载时程的计算步骤。通过仿真生成的跳跃荷载曲线与实测曲线的时程特征对比,以及单自由体系结构响应对比说明了所建议荷载模型的合理性,可用于结构振动舒适度设计问题。 展开更多
关键词 结构动力学 跳跃荷载 三维动作捕捉技术 动载因子 修正半正弦平方模型
在线阅读 下载PDF
计算风工程中k-ε模型的一类边界条件 被引量:25
12
作者 杨伟 顾明 陈素琴 《空气动力学学报》 CSCD 北大核心 2005年第1期97-102,共6页
给定适当的湍流来流边界条件是计算风工程中一个重要的问题。然而通常情况下 ,由于问题的复杂性 ,很难给定一个既满足边界层自保持要求又与试验相符的边界条件。本文首先从模型方程本身出发 ,推导出一类近似满足κ ε模型自保持边界条... 给定适当的湍流来流边界条件是计算风工程中一个重要的问题。然而通常情况下 ,由于问题的复杂性 ,很难给定一个既满足边界层自保持要求又与试验相符的边界条件。本文首先从模型方程本身出发 ,推导出一类近似满足κ ε模型自保持边界条件要求的湍动能表达式。此表达式与有关文献建议的湍流边界条件比较 ,可以考虑湍动能随高度的变化 ,因而更符合实测规律 ;然后基于风洞试验数据 ,定义了一组k ε模型中的模型常数 ;最后通过模拟风洞试验的算例 ,验证并分析了此类湍动能边界条件配合试验常数 ,在标准k 展开更多
关键词 边界条件 k-ε模型 湍动能 湍流 近似 表达式 常数 计算风工程 风洞试验 实测
在线阅读 下载PDF
金茂大厦风致振动的实验研究 被引量:14
13
作者 顾明 周印 +2 位作者 张锋 项海帆 江欢成 《振动工程学报》 EI CSCD 2000年第2期188-194,共7页
在同济大学 TJ- 2边界层风洞中对总高为 42 0 .5m上海金茂大厦的模型进行了高频动态天平测力模型试验和多自由度气动弹性模型试验 ,根据试验结果及计算得到了该塔楼在风作用下的动力响应 ,以及风向、地貌和周边建筑的干扰等条件对结构... 在同济大学 TJ- 2边界层风洞中对总高为 42 0 .5m上海金茂大厦的模型进行了高频动态天平测力模型试验和多自由度气动弹性模型试验 ,根据试验结果及计算得到了该塔楼在风作用下的动力响应 ,以及风向、地貌和周边建筑的干扰等条件对结构风振响应的影响 ,将主要结果和加拿大西安大略大学边界层风洞的主要试验结果进行了对比 。 展开更多
关键词 超高层建筑 结构振动 多自由度气动弹性模型
在线阅读 下载PDF
POD原理解析及在结构风工程中的几点应用 被引量:14
14
作者 李方慧 倪振华 +1 位作者 沈世钊 顾明 《振动与冲击》 EI CSCD 北大核心 2009年第4期29-32,共4页
本征正交分解(POD)是压缩数据和提取随机场本质特征的有效技术。介绍了POD的基本原理及其在结构风工程研究方面的主要优点,这些优点包括仅使用少量的本征模态就可很好的重建风压场;预测风压场时可提高测压点的分辨率,根据已有的风压数... 本征正交分解(POD)是压缩数据和提取随机场本质特征的有效技术。介绍了POD的基本原理及其在结构风工程研究方面的主要优点,这些优点包括仅使用少量的本征模态就可很好的重建风压场;预测风压场时可提高测压点的分辨率,根据已有的风压数据获得没有布置测压点处的风压时间序列。以双坡屋盖为例,利用风洞试验同步测量的风压数据对以上几方面基本内容进行讨论,包括风压场的重建和预测分析。通过在时域和频域与实验结果对比表明POD技术的有效性和实用性。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本征正交分解 双坡屋盖 风压场重建 风压场预测
在线阅读 下载PDF
基础设施建养一体数字化技术(2)——工程应用 被引量:12
15
作者 朱合华 李晓军 +2 位作者 陈雪琴 陈艾荣 凌建明 《土木工程学报》 EI CSCD 北大核心 2015年第6期114-121,共8页
详细阐述了基础设施建养一体数字化技术,在此基础上,以上海长江隧桥工程为例进行了基础设施建养一体数字化的初步尝试与应用,主要包括搭建上海长江隧桥工程数字化平台、全寿命期数据收集与分析、可能病害及成因分析、动态监测与养护以... 详细阐述了基础设施建养一体数字化技术,在此基础上,以上海长江隧桥工程为例进行了基础设施建养一体数字化的初步尝试与应用,主要包括搭建上海长江隧桥工程数字化平台、全寿命期数据收集与分析、可能病害及成因分析、动态监测与养护以及结构健康/性能评估。研究结果表明,采用建养一体化成套的数字化技术,全面提升了基础设施的信息化管理水平,改善基础设施的服役性能,提高基础设施的使用寿命。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建养一体化 数字化技术 上海长江隧桥
在线阅读 下载PDF
斜拉桥拉索风雨激振的实验和理论研究 被引量:8
16
作者 顾明 杜晓庆 李寿英 《振动工程学报》 EI CSCD 北大核心 2007年第5期473-479,共7页
设计制作了可方便调节拉索模型倾角和风向角的试验装置以及用于测压试验的带人工雨线的拉索模型,在风洞中进行了试验,测量获得了具有典型倾角的拉索在不同风向角下,拉索和水线模型上的气动力。在此基础上,发展了三维刚性节段拉索模型和... 设计制作了可方便调节拉索模型倾角和风向角的试验装置以及用于测压试验的带人工雨线的拉索模型,在风洞中进行了试验,测量获得了具有典型倾角的拉索在不同风向角下,拉索和水线模型上的气动力。在此基础上,发展了三维刚性节段拉索模型和三维连续拉索风雨激振的理论模型。和以往的理论模型不同,在该模型中,分别建立拉索和水线的运动方程。应用这一理论模型,计算了拉索风雨激振响应,并分析了其机制。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斜拉桥 三维连续拉索 风雨激振 风洞试验 理论模型
在线阅读 下载PDF
从16届世界地震工程大会看可恢复功能抗震结构研究趋势 被引量:76
17
作者 吕西林 全柳萌 蒋欢军 《地震工程与工程振动》 CSCD 北大核心 2017年第3期1-9,共9页
可恢复功能抗震结构是指地震后不需修复或者稍加修复就可恢复使用功能的结构,目前已成为地震工程领域一个新的研究方向,近年来受到了全球地震工程学者与工程技术人员的广泛关注。2017年1月在智利圣地亚哥召开的第16届世界地震工程大会... 可恢复功能抗震结构是指地震后不需修复或者稍加修复就可恢复使用功能的结构,目前已成为地震工程领域一个新的研究方向,近年来受到了全球地震工程学者与工程技术人员的广泛关注。2017年1月在智利圣地亚哥召开的第16届世界地震工程大会的主题为"可恢复功能-土木工程的新挑战"。本文从摇摆及自复位结构、带可更换构件的结构两方面对本次世界地震工程大会展示的有关可恢复功能抗震结构的国际研究进展进行了总结。按照结构体系的不同,介绍了可恢复功能抗震结构在框架结构、剪力墙结构、框架-剪力墙结构、桥梁结构中的研究现状。大量的试验研究和数值模拟结果表明了可恢复功能结构优良的抗震性能。在此基础上,对该领域今后的研究方向进行了展望。 展开更多
关键词 16届世界地震工程大会 可恢复功能抗震结构 研究进展 摇摆结构 自复位结构 可更换构件
在线阅读 下载PDF
工程结构雷诺数效应的研究进展 被引量:19
18
作者 顾明 王新荣 《同济大学学报(自然科学版)》 EI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13年第7期961-969,共9页
工程结构的雷诺数效应一直是风工程界关注的重要基础问题.随着建筑高度的增加和桥梁跨径的增大,抗风研究要求更为精细化,因而在研究中考虑雷诺数效应就更显重要.为此,归纳了国内外有关圆形和矩形结构以及桥梁模型抗风研究中的雷诺数效... 工程结构的雷诺数效应一直是风工程界关注的重要基础问题.随着建筑高度的增加和桥梁跨径的增大,抗风研究要求更为精细化,因而在研究中考虑雷诺数效应就更显重要.为此,归纳了国内外有关圆形和矩形结构以及桥梁模型抗风研究中的雷诺数效应的基础研究成果及其工程应用成果,涉及的内容主要包括建筑物的平均风压、静三分力系数和Strouhal数的雷诺数效应;还讨论了脉动风压和脉动风力的雷诺数效应;总结了在低雷诺数风洞中模拟高雷诺数效应的措施,这些措施包括改变模型表面粗糙度和增大来流湍流度.最后,对今后的相关研究方向提出了一些建议.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桥梁模型 圆柱体结构 矩形结构 雷诺数效应
在线阅读 下载PDF
工程结构可持续性设计理论架构 被引量:19
19
作者 肖建庄 夏冰 肖绪文 《土木工程学报》 EI CSCD 北大核心 2020年第6期1-12,共12页
工程结构设计以安全和可靠性为基本属性,在人本化关切层面不断进步,但对工程结构造成环境影响的忽视致使工程建设热潮成为环境退化诱因之一。近年兴起的生命周期评价研究致力改善这一现状,依此可建立工程结构的环境可适应性设计,实现生... 工程结构设计以安全和可靠性为基本属性,在人本化关切层面不断进步,但对工程结构造成环境影响的忽视致使工程建设热潮成为环境退化诱因之一。近年兴起的生命周期评价研究致力改善这一现状,依此可建立工程结构的环境可适应性设计,实现生命周期环境影响调控,引导环境友好的工程进步。然而长期以来,工程结构设计与环境影响设计的研究进展处于两条近乎平行的轨道,两类单向设计在实践中常相互制约。工程结构与环境系统的同步可持续是土木工程可持续发展的必然要求,因而亟需构建结构与环境相容共生理论体系。基于此,提出可持续性作为结构设计的控制属性,给出可靠性满足的前提下,工程结构对环境影响在环境系统中的可承受程度。通过建立基本耦合关系和动态相容耦合关系,关联可靠性与可适应性,反映结构-环境共生体的动态反馈影响机制,构建双向设计的基本路径。进一步,定义碳强度和碳容度,提出可持续性目标选取与简化实现建议,列出多层次操作要点,为绿色建造提供理论基础。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工程结构 可持续性 可靠性 可适应性 双向设计 绿色建造
在线阅读 下载PDF
秦山三期核电工程区域地震特征及场地地震波分析 被引量:3
20
作者 周念清 楼梦麟 +2 位作者 唐益群 唐和平 焦冀水 《地震工程与工程振动》 CSCD 北大核心 2002年第6期31-37,共7页
区域地震特征与区域地质构造密切相关 ,根据区域地质构造、地震地质历史 ,对区域地震特征进行了分析和评价。同时 ,根据场地地质条件、现场勘察、单孔地震波和跨孔地震波测试、岩石试样的室内动态参数测试等 ,建立了地震波与场地岩性、... 区域地震特征与区域地质构造密切相关 ,根据区域地质构造、地震地质历史 ,对区域地震特征进行了分析和评价。同时 ,根据场地地质条件、现场勘察、单孔地震波和跨孔地震波测试、岩石试样的室内动态参数测试等 ,建立了地震波与场地岩性、地质构造之间的关系 ,为秦山三期 (重水堆 )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核电工程 区域地震特征 区域地质构造 单孔地震波 跨孔地震波 动态参数 岩性 场地稳定性
在线阅读 下载PDF
上一页 1 2 97 下一页 到第
使用帮助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