期刊文献+
共找到76篇文章
< 1 2 4 >
每页显示 20 50 100
股骨骨折髓内固定系统的力学可靠性分析
1
作者 黄英浩 王欣 楚海建 《上海大学学报(自然科学版)》 北大核心 2025年第2期233-242,共10页
髓内钉固定骨折面是治疗髋关节骨折的主要方法,髓内固定系统的力学可靠性是确保治疗成功的关键.针对股骨转子间骨折,构建了计及股骨层状结构特点和肌肉力作用的髓内固定系统有限元模型,模拟分析了缓步行走条件下固定系统的力学响应.为... 髓内钉固定骨折面是治疗髋关节骨折的主要方法,髓内固定系统的力学可靠性是确保治疗成功的关键.针对股骨转子间骨折,构建了计及股骨层状结构特点和肌肉力作用的髓内固定系统有限元模型,模拟分析了缓步行走条件下固定系统的力学响应.为定量化评估髓内固定系统的力学可靠性,提出安全因数的概念,并基于这一概念定量化考察了头钉定位参数对固定系统力学可靠性的影响.研究表明,固定系统在股骨与头钉、主钉与头钉,以及主钉与锁钉的接触区存在明显的应力集中,是评估髓内固定系统力学可靠性的关键区域.研究还表明,髓内固定系统具有良好的力学可靠性,降低头钉高度有利于提高髓内固定系统的力学可靠性,而头钉近端钉角(proximal nail angle)对固定系统可靠性的影响可以忽略. 展开更多
关键词 股骨骨折 髓内固定系统 力学可靠性 结构优化 有限元方法
在线阅读 下载PDF
骨科术后患者自控硬膜外镇痛的常见问题及其对策
2
作者 尤春芳 徐美珍 柳燕 《解放军护理杂志》 2003年第6期61-63,共3页
关键词 骨科 术后 自控硬膜外镇痛 问题 对策 急性疼痛 硬膜外麻醉 不良反应 护理
在线阅读 下载PDF
经胫骨隧道定位股骨隧道改良技术的研究进展 被引量:1
3
作者 冯建豪(综述) 徐一宏(审校) 徐卫东(审校) 《中国微创外科杂志》 CSCD 北大核心 2024年第1期60-64,共5页
前交叉韧带(anterior cruciate ligament,ACL)重建中股骨隧道的定位对手术成功至关重要,是运动医学的研究热点[1]。常用的股骨隧道定位技术主要有经胫骨隧道(transtibial,TT)、经前内侧入路(anteromedial,AM)和由外向内(outside-in,OI)... 前交叉韧带(anterior cruciate ligament,ACL)重建中股骨隧道的定位对手术成功至关重要,是运动医学的研究热点[1]。常用的股骨隧道定位技术主要有经胫骨隧道(transtibial,TT)、经前内侧入路(anteromedial,AM)和由外向内(outside-in,OI)等[2,3]。这些骨隧道定位方法各有优缺点[4]。TT法曾是等长重建的金标准,具有创伤小和操作简便的优点,但其定位及制作的股骨隧道常偏高/偏前,难以实现解剖重建,不利于患者术后运动功能的恢复[5]。近年来,TT法有了很多改进,可实现可靠且可重复的解剖重建[6]。本文对TT法定位股骨隧道及改良技术进行文献总结,旨在为ACL损伤的重建治疗提供帮助和参考。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改良技术 运动医学 前交叉韧带 文献总结
在线阅读 下载PDF
远端蒂拇指背尺侧皮瓣修复指端缺损及静脉回流 被引量:40
4
作者 张世民 袁锋 +3 位作者 俞光荣 李海丰 周家钤 张峰 《中国临床解剖学杂志》 CSCD 北大核心 2005年第2期206-208,共3页
目的:介绍应用拇指背尺侧皮瓣修复指端创伤的经验,并探讨改善静脉回流的方法。方法:在拇指掌骨背尺侧半,设计切取带拇指背尺侧皮神经和浅静脉的远端蒂皮瓣,修复指端缺损,并吻接皮神经。结果:临床应用16例,皮岛供区向近侧延伸至腕掌部,面... 目的:介绍应用拇指背尺侧皮瓣修复指端创伤的经验,并探讨改善静脉回流的方法。方法:在拇指掌骨背尺侧半,设计切取带拇指背尺侧皮神经和浅静脉的远端蒂皮瓣,修复指端缺损,并吻接皮神经。结果:临床应用16例,皮岛供区向近侧延伸至腕掌部,面积3 cm×2 cm~5 cm×4 cm,皮神经浅静脉筋膜蒂宽1 cm,旋转轴点分别在指间关节近侧(11例)和掌指关节近侧(5例)。术后皮瓣均有静脉郁血肿胀,早期10例未结扎蒂部远侧浅静脉,5例皮瓣出现张力水泡;经采取措施改善静脉回流而愈合,但有表皮脱落和部分伤口裂开。后期6例均在蒂部远侧结扎浅静脉干,术后皮瓣肿胀程度减轻,无张力水泡出现,愈合过程顺利。16例均吻合皮神经,皮瓣恢复保护性感觉。结论:拇指背尺侧皮瓣修复指端缺损,方法简单,在蒂部远侧结扎浅静脉干阻断倒灌,肿胀程度减轻,成活更加可靠。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拇指 指端 皮神经营养血管皮瓣 远端蒂皮瓣 静脉回流
在线阅读 下载PDF
远端蒂腓肠神经筋膜肌皮瓣的血管解剖与临床应用 被引量:35
5
作者 张世民 张凯 +2 位作者 李海丰 袁锋 俞光荣 《中国临床解剖学杂志》 CSCD 北大核心 2005年第4期352-356,共5页
目的:介绍远端蒂腓肠神经筋膜肌皮瓣的血管解剖学基础与临床应用经验。方法:解剖6个小腿灌注标本,重点观察腓肠神经血管轴与腓肠肌内外侧头肌支和肌皮穿支之间的交通吻合。结果:在腓肠神经穿出深筋膜前(筋膜下段),腓肠神经血管轴与两侧... 目的:介绍远端蒂腓肠神经筋膜肌皮瓣的血管解剖学基础与临床应用经验。方法:解剖6个小腿灌注标本,重点观察腓肠神经血管轴与腓肠肌内外侧头肌支和肌皮穿支之间的交通吻合。结果:在腓肠神经穿出深筋膜前(筋膜下段),腓肠神经血管轴与两侧的腓肠肌肌支间各有2~4个吻合。在穿出深筋膜后(筋膜上段),与两侧的腓肠肌肌皮穿支间各有2~3个吻合。在腓肠肌腱腹交界(约为小腿中点)的近侧2~4cm内,恒定有1~3支肌皮穿支血管与腓肠神经血管轴相交通。据此,临床上设计切取以腓动脉最远侧肌间隔穿支血管供血的腓肠神经筋膜蒂腓肠肌皮瓣,修复3例伴有死腔和骨髓炎感染的小腿下1/3段和足踝创面,筋膜皮瓣面积10~12cm×5~6cm,其深层的肌肉6~8cm×4~6cm,皮瓣完全成活。结论:远端蒂腓肠神经筋膜肌皮瓣,血供可靠,转移方便,是修复小腿下段和足踝部伴有死腔或骨髓炎创面的好方法。 展开更多
关键词 腓肠神经血管轴 腓肠肌 肌皮瓣 皮神经黄养血管皮瓣 筋膜皮瓣 外科皮瓣
在线阅读 下载PDF
跟骨及其周围结构的临床解剖学研究 被引量:61
6
作者 梅炯 俞光荣 +3 位作者 朱辉 祝晓忠 李广君 倪之挺 《中国临床解剖学杂志》 CSCD 北大核心 2004年第1期36-39,共4页
目的 :探讨跟骨及其周围结构的解剖学特点及其在跟骨骨折治疗中的意义。方法 :3 0侧干燥跟骨标本分 3组分别从冠状面、矢状面和水平面剖开 ,观察跟骨骨小梁排列。解剖 13例 2 6侧成人足部标本 ,观察跟骨周围的肌腱、血管、神经走行 ,以... 目的 :探讨跟骨及其周围结构的解剖学特点及其在跟骨骨折治疗中的意义。方法 :3 0侧干燥跟骨标本分 3组分别从冠状面、矢状面和水平面剖开 ,观察跟骨骨小梁排列。解剖 13例 2 6侧成人足部标本 ,观察跟骨周围的肌腱、血管、神经走行 ,以及关节囊和韧带的附着。对其中 3侧新鲜足标本分别以红黑墨水灌注胫后动脉及腓动脉 ,观察跟骨及其足部皮肤的血供状况。结果 :跟骨骨小梁的分布特点为内、后、上致密 ,外、前、下稀疏。胫后动脉主要供应跟骨前下部骨质和足底前 2 /3皮肤 ,腓动脉主要供应跟骨后上方骨质和足跟底部皮肤 ,胫前动脉则供应跟骨中央和足背绝大部分皮肤。结论 :应根据跟部皮肤的血供选择手术切口。载距突和跟骨结节可作为跟骨骨折内固定的固定点。 展开更多
关键词 跟骨 解剖学 骨小梁 骨折内固定
在线阅读 下载PDF
经后外侧入路治疗胫骨平台后外侧骨折的解剖学研究及应用 被引量:58
7
作者 夏江 俞光荣 +3 位作者 周家钤 袁锋 张世民 张凯 《中国临床解剖学杂志》 CSCD 北大核心 2010年第4期369-374,共6页
目的为经膝关节后外侧入路治疗胫骨平台后外侧骨折提供解剖学基础。方法 (1)福尔马林浸泡的防腐成人下肢标本20例,解剖观察并测量与膝关节后外侧入路相关的主1要血管、神经的走行特点,膝关节后外侧主要肌肉、韧带的分布。(2)新鲜冷藏下... 目的为经膝关节后外侧入路治疗胫骨平台后外侧骨折提供解剖学基础。方法 (1)福尔马林浸泡的防腐成人下肢标本20例,解剖观察并测量与膝关节后外侧入路相关的主1要血管、神经的走行特点,膝关节后外侧主要肌肉、韧带的分布。(2)新鲜冷藏下肢标本4例,按照设计的入路进行模拟手术,评估该入路的可行性。(3)在解剖学研究的基础上,临床应用12例,观察该入路的临床效果。结果膝关节后外侧入路的手术切口全长均不经过腓总神经主干;深层经腓肠肌外侧头外侧和比目鱼肌肌间隙分离,保护了内侧的血管神经束;胫前血管在腓骨头下方(4.15±0.36)cm处自腘动脉发出,影响了远端的显露,但足够复位固定简单的后外侧骨折。临床应用12例,均取得了满意的疗效。结论经膝关节后外侧入路治疗简单的胫骨平台单纯后外侧骨折具有安全,损伤小,暴露充分,临床效果良好等优点,有一定的推广价值。 展开更多
关键词 胫骨平台 骨折 后外侧入路 应用解剖
在线阅读 下载PDF
下颈椎三维有限元模型的建立 被引量:17
8
作者 程黎明 贾连顺 +5 位作者 黄本才 朱川海 郑本辉 梅炯 俞光荣 蔡宣松 《第二军医大学学报》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03年第3期338-340,共3页
采用新鲜尸体完整颈椎标本 ,CT扫描读取C5椎节各结构的三维空间坐标 ,确立有限元模型的几何边界 ;根据文献设置材料参数 ;运用三维有限元分析程序ANSYS 5 .5 ,采用实体建模法建立颈椎骨性半结构的三维有限元模型。建立的C5椎节骨性半结... 采用新鲜尸体完整颈椎标本 ,CT扫描读取C5椎节各结构的三维空间坐标 ,确立有限元模型的几何边界 ;根据文献设置材料参数 ;运用三维有限元分析程序ANSYS 5 .5 ,采用实体建模法建立颈椎骨性半结构的三维有限元模型。建立的C5椎节骨性半结构三维有限元模型 ,共有关键点 5 6 4个 ,节点 2 178个 ,4面体单元 785 4个。模型模拟了下颈椎的椎体皮质骨、松质骨、终板以及颈椎侧块、椎弓根、椎板、横突、棘突等脊椎后结构的材料特性。所建模型结构完整 ,空间结构测量准确度高 ,单元划分精细 ,重点突出 。 展开更多
关键词 下颈椎 有限元 计算机
在线阅读 下载PDF
穿支皮瓣的发展与临床应用进展 被引量:108
9
作者 张世民 徐达传 +1 位作者 俞光荣 侯春林 《中国临床解剖学杂志》 CSCD 北大核心 2006年第3期228-231,239,共5页
关键词 穿支皮瓣 临床应用 Clinical 皮肤穿支血管 整形外科 轴型血管 20世纪 显微外科 外科临床 深筋膜
在线阅读 下载PDF
复(组)合皮瓣的分类、供区及临床应用 被引量:27
10
作者 张世民 徐达传 +1 位作者 俞光荣 张峰 《中国临床解剖学杂志》 CSCD 北大核心 2005年第6期670-673,共4页
关键词 组合皮瓣 临床应用 供区 组织瓣移植 组织移植 组织缺损 显微外科 结构 血管蒂 体腔内
在线阅读 下载PDF
远端蒂腓肠神经营养血管皮瓣的基础与临床研究进展 被引量:52
11
作者 徐达传 张世民 钟世镇 《中国临床解剖学杂志》 CSCD 北大核心 2005年第4期343-344,共2页
关键词 腓肠神经营养血管皮瓣 临床研究进展 远端 腓肠神经血管 临床应用研究 1992年 解剖研究 筋膜皮瓣 静脉回流 应用形式 改进方法 小腿
在线阅读 下载PDF
锁骨三维有限元模型的建立及生物力学分析 被引量:20
12
作者 杨志勇 程黎明 +2 位作者 涂熙 刘传安 曾至立 《第二军医大学学报》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08年第11期1316-1319,共4页
目的:建立正常锁骨有限元模型,并模拟锁骨轴向受力状态下应力分布及应变特征,为锁骨的生物力学研究提供数值分析模型。方法:通过CT扫面正常成年男性右侧锁骨,获得连续断层图片,导入Simpleware医学建模软件生成实体模型后,应用通用有限... 目的:建立正常锁骨有限元模型,并模拟锁骨轴向受力状态下应力分布及应变特征,为锁骨的生物力学研究提供数值分析模型。方法:通过CT扫面正常成年男性右侧锁骨,获得连续断层图片,导入Simpleware医学建模软件生成实体模型后,应用通用有限元分析软件ANSYS10.0,进行网格划分、材料属性赋值生成有限元模型。约束边界条件,模拟锁骨轴向受力状态进行加载,得出锁骨有限元模型上的应力分布与应变结果。结果:建立的锁骨有限元模型节点共62182个、四面体单元40878个。锁骨在轴向载荷状态下应力集中主要位于锁骨干中1/3区域,且下表面应力集中现象较上表面明显。结论:应力分析结果解释了锁骨骨折好发于中1/3的原因,并且发现主要应力集中于下表面,锁骨产生断裂的弯矩位于冠状面,提示临床内固定治疗锁骨中段骨折时,钢板放置于上表面能有效抵抗产生的弯矩,避免内固定失败。有限元分析法可较好分析锁骨的生物力学特点。 展开更多
关键词 锁骨 有限元分析 生物力学
在线阅读 下载PDF
下胫腓联合的生物力学研究进展 被引量:18
13
作者 陈大伟 李兵 俞光荣 《医用生物力学》 EI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15年第1期94-98,共5页
下胫腓联合的各条韧带具有不同的生物力学作用,在踝关节活动过程中下胫腓联合存在微动,并且下胫腓联合的损伤与踝关节体位和受力方式有关。关于下胫腓联合的最优固定仍存有争议,下胫腓联合的畸形复位会导致踝关节压力分布异常,弹性固定... 下胫腓联合的各条韧带具有不同的生物力学作用,在踝关节活动过程中下胫腓联合存在微动,并且下胫腓联合的损伤与踝关节体位和受力方式有关。关于下胫腓联合的最优固定仍存有争议,下胫腓联合的畸形复位会导致踝关节压力分布异常,弹性固定可能更符合下胫腓联合的生理活动。回顾下胫腓联合的生物力学研究进展,旨在为下胫腓联合损伤的合理治疗提供参考。 展开更多
关键词 下胫腓联合 踝关节 内固定 生物力学
在线阅读 下载PDF
股骨近端外侧壁的骨折特征地图研究 被引量:28
14
作者 张英琪 张世民 +3 位作者 熊文峰 马卓 杜守超 胡孙君 《中国临床解剖学杂志》 CSCD 北大核心 2017年第2期121-125,共5页
目的通过骨折地图技术,明确股骨近端外侧壁的骨折特征,为临床及生物力学研究提供参考数据。方法采集96例股骨转子间骨折的CT数据,进行分割建模、虚拟复位。其中有56例发生外侧壁骨折,测量其外侧壁及骨折区宽度、高度、面积,骨折线走行... 目的通过骨折地图技术,明确股骨近端外侧壁的骨折特征,为临床及生物力学研究提供参考数据。方法采集96例股骨转子间骨折的CT数据,进行分割建模、虚拟复位。其中有56例发生外侧壁骨折,测量其外侧壁及骨折区宽度、高度、面积,骨折线走行等参数,并在3D重建模型上绘制骨折特征地图。结果 96例患者中56例有外侧壁骨折,其中A2型71.4%(40例),外侧壁骨折块平均宽度(10.1±6.0)mm,高度(23.1±11.3)mm,面积(158.5±105.2)mm2,占外侧壁面积(12.1±8.1)%,骨折线与水平面成角(64.6±14.5)°;A3型28.6%(16例),外侧壁骨折块平均宽度(26.0±7.0)mm,高度(38.8±11.7)mm,面积(860.1±357.0)mm2,占外侧壁面积(64.5±25.9)%,骨折线与水平面成角(30.2±39.6)°。结论不同类型转子间骨折的外侧壁特征有明显差异,通过骨折地图技术可直观展现骨折信息,可为制作转子间骨折模型及临床治疗提供参考。 展开更多
关键词 股骨转子间骨折 骨折地图 影像叠加 股骨近端外侧壁 转子外侧壁
在线阅读 下载PDF
外踝后穿支皮瓣 被引量:44
15
作者 张世民 徐达传 +3 位作者 张发惠 袁锋 李海丰 俞光荣 《中国临床解剖学杂志》 CSCD 北大核心 2005年第4期345-348,356,共5页
目的:介绍外踝后穿支皮瓣的血管解剖基础与初步临床应用经验。方法:解剖观察外踝后间隙内腓动脉终末支发出的筋膜皮肤穿支情况。临床切取外踝后穿支皮瓣修复足踝创伤缺损3例。结果:外踝后间隙长约4cm,前界为外踝及腓骨长短肌腱,后方为跟... 目的:介绍外踝后穿支皮瓣的血管解剖基础与初步临床应用经验。方法:解剖观察外踝后间隙内腓动脉终末支发出的筋膜皮肤穿支情况。临床切取外踝后穿支皮瓣修复足踝创伤缺损3例。结果:外踝后间隙长约4cm,前界为外踝及腓骨长短肌腱,后方为跟腱,表面为深筋膜覆盖,间隙内充满疏松脂肪组织。在外踝后间隙内走行的腓动脉终末支及其延续的跟外侧动脉,共发出2~3条皮肤穿支血管,口径0.1~0.8mm。一般0.5mm以上的穿支血管总能找到1条。外踝后间隙内的穿支血管与上方的腓动脉最远侧肌间隔穿支血管间,遵循“压力平衡规律”,穿支血管的“口径和间距”互补代偿,以保证该区域血供的稳定。临床上设计切取以外踝后穿支血管为蒂的远端蒂腓肠神经筋膜皮瓣,旋转轴点在外踝尖上1~2cm,面积10~14cm×4~6cm,修复3例足踝创面,皮瓣完全成活。结论:外踝后穿支皮瓣将腓肠神经营养血管皮瓣的旋转轴点下移,更适合修复足踝远侧的创面,且减少对小腿供区的损害。 展开更多
关键词 腓动脉 外踝后穿支 穿支皮瓣 远端蒂皮瓣 腓肠神经营养血管皮瓣
在线阅读 下载PDF
综合性护理干预对提高膝关节置换术后患者功能锻炼依从性的影响 被引量:33
16
作者 单娟 尤春芳 +1 位作者 沈玉芳 许方蕾 《解放军护理杂志》 CSCD 2017年第12期59-61,76,共4页
目的观察综合性护理干预措施对膝关节置换术后患者功能锻炼依从性的影响。方法2014年3月至2015年3月,便利抽样法选取同济医院骨科一病区关节外科收治的50例膝关节置换术患者。依照手术的先后顺序按单数和双数分为观察组和对照组。对照... 目的观察综合性护理干预措施对膝关节置换术后患者功能锻炼依从性的影响。方法2014年3月至2015年3月,便利抽样法选取同济医院骨科一病区关节外科收治的50例膝关节置换术患者。依照手术的先后顺序按单数和双数分为观察组和对照组。对照组患者实施常规的躯体疾病护理和护理指导。观察组患者在实施常规躯体疾病护理和护理指导的基础上,实施综合性的护理干预措施,包括认知干预、行为干预、心理干预、社会支持干预。比较两组患者术后功能锻炼的依从性。结果两组患者术后功能锻炼依从性比较,观察组患者功能锻炼的频次依从率及强度依从率均较对照组高,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均P<0.05)。结论综合性护理干预措施对提高膝关节置换术后患者功能锻炼依从性有明显效果。 展开更多
关键词 综合性护理干预 高膝关节置换术 功能锻炼 依从性
在线阅读 下载PDF
跟骨骨折CT及3D重建的评价 被引量:14
17
作者 郑少强 杨振燕 +5 位作者 张蕾 武刚 刘凌晓 俞光荣 梅炯 朱辉 《中国医学影像技术》 CSCD 2003年第10期1327-1329,共3页
目的 评价跟骨骨折CT检查及 3D重建的价值。方法 CT检查 10 1侧跟骨 ,3D重建 6 1侧。结果 ①关节外跟骨骨折 7侧 ,关节内骨折 4 4侧。伴后跟距下关节面骨折 4 3侧 ,按Sanders氏分型为 :Ⅰ型 14侧 ,Ⅱ型 19侧 ,Ⅲ型 7侧 ,Ⅳ型 3侧。②... 目的 评价跟骨骨折CT检查及 3D重建的价值。方法 CT检查 10 1侧跟骨 ,3D重建 6 1侧。结果 ①关节外跟骨骨折 7侧 ,关节内骨折 4 4侧。伴后跟距下关节面骨折 4 3侧 ,按Sanders氏分型为 :Ⅰ型 14侧 ,Ⅱ型 19侧 ,Ⅲ型 7侧 ,Ⅳ型 3侧。② 3D重建跟距下关节面骨折呈斜线形、“Y”字形、倒“Y”字形、不规则形及塌陷或移位形改变。跟骰关节面骨折呈线形、凹陷或粉碎性改变。③采用 1mm准直SCT扫描 3D重建效果明显优于 3mm及 5mm者。④SCT及 3D重建能较好地显示可塑型跟骨钢板与跟骨间的关系。结论 CT检查及 3D重建对判断跟骨骨折的严重程度及术后随访方面有重要价值。 展开更多
关键词 跟骨 骨折 螺旋CT 三维重建
在线阅读 下载PDF
穿支皮瓣研究进展 被引量:22
18
作者 唐茂林 章伟文 +1 位作者 张世民 徐达传 《中国临床解剖学杂志》 CSCD 北大核心 2011年第6期602-605,共4页
虽然穿支皮瓣概念的提出已有20余年历史,但前10余年并未引起广泛关注。据PubMed检索,2000年后有关这方面的报道才逐渐增多。尤其在2001年9月在比利时的根特市(Gent)召开的专题会议上,对穿支皮瓣的命名等问题达成专家共识"(Gent"con... 虽然穿支皮瓣概念的提出已有20余年历史,但前10余年并未引起广泛关注。据PubMed检索,2000年后有关这方面的报道才逐渐增多。尤其在2001年9月在比利时的根特市(Gent)召开的专题会议上,对穿支皮瓣的命名等问题达成专家共识"(Gent"consensus)后,学者们才真正地认可与推广穿支皮瓣。我国在这方面起步虽晚,但近年来却发展迅速。2005年,在银川召开首届穿支皮瓣专题论坛,2006年, 展开更多
关键词 穿支皮瓣 PUBMED 比利时 专题
在线阅读 下载PDF
数字标记点质心跟踪法在骨盆位移测量中的应用 被引量:7
19
作者 贾永伟 程黎明 +4 位作者 俞光荣 于研 楼永坚 陈博 丁祖泉 《第二军医大学学报》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07年第10期1086-1090,共5页
目的:评价数字标记点质心跟踪法在骨盆位移测量中的可靠性。方法:选择健康成人尸体骨盆标本6例,保留主要的韧带和关节囊,骨盆关键部位粘贴标记点;双足站立位,0~500 N垂直分级载荷下,CCD采集骨盆形变图像;基于Image J软件,采用数字标... 目的:评价数字标记点质心跟踪法在骨盆位移测量中的可靠性。方法:选择健康成人尸体骨盆标本6例,保留主要的韧带和关节囊,骨盆关键部位粘贴标记点;双足站立位,0~500 N垂直分级载荷下,CCD采集骨盆形变图像;基于Image J软件,采用数字标记点质心跟踪法测量冠状面上S1椎体的垂直位移及矢状面上骶骨相对于髂骨的角位移。结果:骨盆形变前后标记点图像具有良好的相关性,相关系数达到0.983;相对误差达到1.11‰。双足站立位,骨盆垂直载荷-位移曲线基本呈线性变化;侧位观察,骶骨相对于髂骨呈现屈曲运动,其载荷-角位移曲线呈非线性变化。500 N垂直载荷下,S1椎体垂直位移为(0.835 6±0.283 0)mm,骶骨相对于髂骨的角位移为(0.584±0.221)°。结论:基于Image J软件数字标记点质心跟踪法用于测试骨盆的位移,其测试方法简单、测试精度高,在生物力学上可以得到很广泛的应用。 展开更多
关键词 骨盆 位移 数字标记点 质心计算 ImageJ软件
在线阅读 下载PDF
内侧楔骨与第2跖骨底间韧带的解剖研究及临床意义 被引量:9
20
作者 李春光 俞光荣 +3 位作者 李兵 余宵 陈大伟 夏江 《中国临床解剖学杂志》 CSCD 北大核心 2012年第2期119-122,共4页
目的测量内侧楔骨至第2跖骨底间韧带的相关参数,为临床治疗Lisfranc损伤提供解剖学依据。方法 20例新鲜成人足部标本,解剖测量背侧韧带、Lisfranc韧带和跖侧韧带的长、宽,并观测Lisfranc韧带的走行方向和其在内侧楔骨的起点位置。结果... 目的测量内侧楔骨至第2跖骨底间韧带的相关参数,为临床治疗Lisfranc损伤提供解剖学依据。方法 20例新鲜成人足部标本,解剖测量背侧韧带、Lisfranc韧带和跖侧韧带的长、宽,并观测Lisfranc韧带的走行方向和其在内侧楔骨的起点位置。结果背侧韧带长为(5.44±0.83)mm,宽为(4.20±0.64)mm;跖侧韧带长为(7.07±1.05)mm,宽为(5.23±1.10)mm;Lisfranc韧带长为(9.33±1.34)mm,宽为(8.00±1.23)mm,其与第2跖骨干中轴近端夹角为(61.45±5.03)°,其在内侧楔骨外侧面起点距关节面背侧(10.89±0.84)mm,跖侧(8.31±0.92)mm,远端(5.35±0.60)mm,近端(12.04±0.85)mm。结论 Lisfranc韧带最为粗大,跖侧韧带次之,背侧韧带最为薄弱。内固定治疗Lisfranc损伤,可参照Lisfranc韧带起点位置和走行方向的解剖数据。 展开更多
关键词 第2跖骨 跖跗关节 Lisfranc韧带 应用解剖
在线阅读 下载PDF
上一页 1 2 4 下一页 到第
使用帮助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