期刊文献+
共找到24篇文章
< 1 2 >
每页显示 20 50 100
椎弓根螺钉不同置入方向影响螺钉松动的疲劳测试研究 被引量:1
1
作者 占旭强 杨洋洋 +2 位作者 蔡宗远 于研 程黎明 《医用生物力学》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24年第S01期209-209,共1页
目的采用人工椎骨模型及疲劳载荷对椎弓根螺钉松动程度进行评估,研究螺钉不同置入方向下螺钉松动的差异及二者间相关性。方法基于人体腰椎椎骨尺寸制作人工椎骨模型,并依据术中螺钉置入角度定义3种置入方向(-10°:头倾、0°:平... 目的采用人工椎骨模型及疲劳载荷对椎弓根螺钉松动程度进行评估,研究螺钉不同置入方向下螺钉松动的差异及二者间相关性。方法基于人体腰椎椎骨尺寸制作人工椎骨模型,并依据术中螺钉置入角度定义3种置入方向(-10°:头倾、0°:平行、+10°:尾倾)。于疲劳载荷(100~250 N,30000次循环)加载过程中记录循环-位移曲线。结束后旋出螺钉,利用MicroCT设备及Mimics软件来重建和计算螺钉孔洞体积比值(加载后螺钉孔洞体积与螺钉置入时该区域体积的比值)。结果循环-位移曲线结果表明尾倾组的位移最小,其次为平行组,最后为头倾组。螺钉孔洞体积比值结果表明尾倾组的比值小于头倾组及平行组的比值(1.22±0.04 vs 1.36±0.02头倾组,P<0.001;vs 1.30±0.02平行组,P=0.009),平行组的比值小于头倾组的比值(1.30±0.02 vs 1.36±0.02,P=0.216)。相关性分析结果表明螺钉方向与最大位移终末值(最大位移中末次循环对应的位移)(P=-0.95,P<0.001)、螺钉孔洞体积比值(P=-0.94,P<0.001)都呈负相关。结论在椎弓根螺钉不同方向置入人工椎骨模型的疲劳载荷实验中,螺钉置入方向与最大位移终末值及螺钉孔洞体积比值都呈负相关,其中尾倾方向下螺钉松动程度最小,其次为平行方向,最后为头倾方向。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椎弓根螺钉 螺钉孔 MIMICS软件 MICROCT 螺钉松动 最大位移 疲劳载荷 疲劳测试
在线阅读 下载PDF
腰椎椎弓根螺钉矢状面方向与螺钉松动的相关性研究 被引量:1
2
作者 占旭强 余海鑫 +2 位作者 西信 向卿志 于研 《医用生物力学》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24年第5期910-915,共6页
目的基于头尾周期性载荷及人工椎骨研究腰椎椎弓根螺钉矢状面方向与螺钉松动之间的相关性,为改善术中螺钉置入方向以减少术后螺钉松动发生率提供参考。方法分别以头倾、平行及尾倾3种方向将腰椎椎弓根螺钉置入人工椎骨内,并将其安装于... 目的基于头尾周期性载荷及人工椎骨研究腰椎椎弓根螺钉矢状面方向与螺钉松动之间的相关性,为改善术中螺钉置入方向以减少术后螺钉松动发生率提供参考。方法分别以头倾、平行及尾倾3种方向将腰椎椎弓根螺钉置入人工椎骨内,并将其安装于材料试验机中,而后予装置100 N预载荷和166 N循环载荷(循环周期为10000次)。在加载过程中记录相应位移并绘制循环位移曲线。加载完毕后旋出螺钉,并测量螺钉孔洞体积,计算螺钉孔洞体积比值(螺钉孔洞体积与螺钉置入椎骨内体积的比值)。结果循环位移曲线结果显示,头倾组中位移最大,其次是平行组,而尾倾组最小。螺钉孔洞体积比值结果显示,头倾组的比值最大,其次为平行组,最后是尾倾组。相关性分析结果显示,螺钉矢状面方向与末端位移(第10000周期时对应的位移)(ρ=-0.897,P=0.02)和螺钉孔洞体积比值(ρ=-0.902,P=0.01)都存在负相关性。结论腰椎椎弓根螺钉矢状面方向与螺钉松动之间存在负相关,即当螺钉矢状面方向在一定角度范围内由头倾朝平行及尾倾方向调整时,螺钉松动程度呈现减小趋势。 展开更多
关键词 腰椎椎弓根螺钉 螺钉松动 头尾周期性载荷 矢状面方向 人工椎骨
在线阅读 下载PDF
进展型脑分水岭梗死的临床和影像学特点 被引量:13
3
作者 聂志余 靳令经 +4 位作者 刘远洪 陈玉辉 李云霞 郭艳 管强 《中华老年心脑血管病杂志》 CAS 北大核心 2012年第12期1285-1288,共4页
目的探讨进展型脑分水岭梗死(WI)的临床和影像学特点。方法收集31例进展型WI患者的临床及影像学资料回顾性研究。结果入院时美国国立卫生研究院脑卒中量表(5.1±1.7)分,出院时改良的Rankin量表(mRS)≤2分者3例,mRS 3、4、5、6分者... 目的探讨进展型脑分水岭梗死(WI)的临床和影像学特点。方法收集31例进展型WI患者的临床及影像学资料回顾性研究。结果入院时美国国立卫生研究院脑卒中量表(5.1±1.7)分,出院时改良的Rankin量表(mRS)≤2分者3例,mRS 3、4、5、6分者分别为8、16、1和3例。发病后1周内有23例出现血压偏低。首次MRI显示,皮质下型伴皮质后型WI 16例、皮质下型WI 6例、皮质后型伴皮质前型WI 5例、皮质后型WI 3例、皮质前型1例。第2次MRI检查与第1次MRI间隔平均3.8 d,20例演变为大面积脑梗死,7例为W1灶扩大,另4例发展为急性多发性脑梗死。结论进展型W1主要发生在≥70岁的老年人,男性多于女性,近期预后不良,多由皮质下型WI发展为大面积脑梗死,颅内外动脉狭窄或闭塞和低血压可能是发生进展型WI的最主要原因。 展开更多
关键词 脑梗死 磁共振成像 颅内动脉疾病 血管造影术 数字减影
在线阅读 下载PDF
尿微量蛋白测定与肝硬化肾实质损害 被引量:10
4
作者 申振宇 刘恒辂 +2 位作者 蒋晓峰 郭传勇 黄培新 《临床肝胆病杂志》 CAS 北大核心 2002年第2期101-102,共2页
了解常规尿检阴性肝硬化患者的肾实质损害。采用放免法,对54例肝硬化患者和22例正常人的尿白蛋白、转铁蛋白、β2-微球蛋白、视网膜结合蛋白、N-乙酰-β-D氨基葡萄糖苷酶进行了测定,采用双核素肾图技术测定了28例肝硬化... 了解常规尿检阴性肝硬化患者的肾实质损害。采用放免法,对54例肝硬化患者和22例正常人的尿白蛋白、转铁蛋白、β2-微球蛋白、视网膜结合蛋白、N-乙酰-β-D氨基葡萄糖苷酶进行了测定,采用双核素肾图技术测定了28例肝硬化患者有效肾血浆流量。所测尿微量蛋白在肝硬化组显著高于正常对照组,肝功能ChildA、B、C级各组中浓度依次升高,ERPF下降组(<450ml/min)显著高于ERPF正常组(>450ml/min)。肝硬化患者存在常规尿检不能发现的肾小球和肾小管损害,肝肾功能越差损害越严重,尿微量蛋白测定有助于早期发现。 展开更多
关键词 肝硬化 尿微量蛋白 肾实质损害
在线阅读 下载PDF
3.0T MR扩散加权和动态增强对乳腺小肿块性病灶的诊断价值 被引量:10
5
作者 何之彦 Ateelesh Mangroo +2 位作者 李志宇 姚戈虹 李康安 《磁共振成像》 CAS 2012年第2期120-124,共5页
目的 3.0T MR扩散加权(DWI)和动态增强(DCE)对乳腺小肿块性病灶的诊断价值。方法回顾性分析62例采用MRI扩散加权和动态增强检查的乳腺良恶性病灶,其横轴像最大长径为10mm。结果常规的MRI的敏感性100%,特异性75.9%,与良性病变相比,恶性... 目的 3.0T MR扩散加权(DWI)和动态增强(DCE)对乳腺小肿块性病灶的诊断价值。方法回顾性分析62例采用MRI扩散加权和动态增强检查的乳腺良恶性病灶,其横轴像最大长径为10mm。结果常规的MRI的敏感性100%,特异性75.9%,与良性病变相比,恶性病灶的ADC值显著降低。利用受试者工作特性曲线(ROC)分析得出良恶性病变ADC值的分界值是1.11×10-3mm2/s。动力学曲线分析揭示II、III型曲线多考虑恶性。结论研究表明DWI和DCE-MRI技术易于评估。通过DWI获得的表观扩散系数(ADC)值能够用来鉴别良恶性乳腺肿瘤,从而使MRI具有较高的诊断敏感性和特异性。而且,动态增强后测得的动力学曲线对乳腺良恶性肿瘤的鉴别亦提供了较准确的判断。 展开更多
关键词 磁共振成像 扩散加权成像 表观扩散系数:动态增强 乳腺病灶
在线阅读 下载PDF
跟骨Gissane’s角的测量及其临床意义 被引量:27
6
作者 梁军 钱洁 《中国临床解剖学杂志》 CSCD 北大核心 2001年第1期52-53,共2页
目的 :研究跟骨Gissane’s角的数值范围、跟骨骨折后Gissane’s角的改变以及Gissane’s角与跟骨骨折预后间的关系。方法 :测量 12 0例正常跟骨侧位x线平片和 30例跟骨骨折侧位x平片的Gissane’s角 ;随访 35例CrabyⅡ型以上跟骨骨折患者... 目的 :研究跟骨Gissane’s角的数值范围、跟骨骨折后Gissane’s角的改变以及Gissane’s角与跟骨骨折预后间的关系。方法 :测量 12 0例正常跟骨侧位x线平片和 30例跟骨骨折侧位x平片的Gissane’s角 ;随访 35例CrabyⅡ型以上跟骨骨折患者进行临床Maryland评分。结果 :正常跟骨的Gissane’s角为12 3 .8°± 8.7°(10 3 .3°~ 14 6 .8°) ,无性别差异 ;跟骨骨折后Gissane’s角为 131.2°± 10 .2°(12 4.8°~ 15 7.5°) ,明显大于正常Gissane’s角 ;Gissane’s角正常的跟骨骨折治疗疗效Maryland评分优良率为 6 8.5 % ,而Gissane’s角不正常的跟骨骨折Maryland评分优良率仅为 5 .8%。结论 :Gissane’s角的正常范围为 110°~ 14 0° ,骨折后呈增大趋势 ;Gissane’s角不是决定跟骨骨折预后的主要因素 ,但跟骨骨折后应尽可能恢复Gissane’s角的正常。 展开更多
关键词 跟骨 Gissane′s角 跟骨骨折 测量
在线阅读 下载PDF
孕妇支原体感染与低出生体重儿的红霉素干预实验 被引量:3
7
作者 刘胜兰 涂少华 +1 位作者 叶元康 李怀芳 《实用妇产科杂志》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01年第6期355-356,共2页
目的 :探索孕妇生殖道支原体感染与低出生体重儿的病因学关系。方法 :经产前检查支原体阳性孕妇 488例 ,按实验分组方法随机分成红霉素干预组和非干预组 ,比较两组间孕妇支原体感染阴转率、母婴传播率和低出生体重儿的发生率。结果 :红... 目的 :探索孕妇生殖道支原体感染与低出生体重儿的病因学关系。方法 :经产前检查支原体阳性孕妇 488例 ,按实验分组方法随机分成红霉素干预组和非干预组 ,比较两组间孕妇支原体感染阴转率、母婴传播率和低出生体重儿的发生率。结果 :红霉素干预组解脲脲原体 (Ureaplasma urealyticum ,Uu)的阴转率和母婴传播率低于非干预组 ,差异有显著性 (P<0 .0 5 ) ,而人型支原体 (Mycoplasm a hominis,Mh)的阴转率及母婴传播率在组间无显著性差异 (P>0 .0 5 )。干预组中低出生体重儿的发生率显著低于非干预组 (P<0 .0 5 )。结论 :红霉素干预措施能有效地降低孕妇解脲脲原体感染 ,阻断其母婴传播 。 展开更多
关键词 生殖道支原体感染 临床干预实验 红霉素 低出生体重儿 孕妇
在线阅读 下载PDF
川崎病丙种球蛋白治疗策略与心脏损害及冠状动脉病变的相关性研究(1998-2008上海地区调查报告)(英文) 被引量:19
8
作者 谢利剑 俞岑妍 +12 位作者 马晓静 陈树宝 王荣发 黄美蓉 过仲珍 蒋瑾瑾 周晓迅 于清 邱定忠 桂永浩 宁寿葆 黄敏 黄国英 《临床儿科杂志》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09年第10期901-905,共5页
目的川崎病(Kawasaki disease,KD)是一种病因未明的全身血管炎性综合征,伴冠状动脉病变(coronary artery lesion,CAL);大剂量静脉注射丙种球蛋白(intravenous immunoglobulin,IVIG)治疗KD的临床疗效肯定,但目前IVIG的用法和用量尚存在... 目的川崎病(Kawasaki disease,KD)是一种病因未明的全身血管炎性综合征,伴冠状动脉病变(coronary artery lesion,CAL);大剂量静脉注射丙种球蛋白(intravenous immunoglobulin,IVIG)治疗KD的临床疗效肯定,但目前IVIG的用法和用量尚存在争议。该研究主要为评价不同IVIG方法治疗KD的效果,探讨最佳治疗方案。方法由上海市儿科心血管学组制定统一的KD调查表,发放到上海提供儿科服务的50家医院,回顾性分析1998-2008年上海地区住院KD患者的临床资料。共收集完全符合要求的KD患者资料表格1682例,其中男性1064例(63.3%),女性618例(36.7%);发病年龄(2.57±2.33)岁(0.1~18.8岁)。治疗KD的IVIG方案包括1g/kg×1次、2g/kg×1次、0.4~0.5g/kg×5次、1g/kg×2次、2g/kg×2次及其他。采用SAS6.12统计软件包进行统计分析,计数资料采用χ2检验计算;计量资料数据以x±s表示,采用t检验。结果在KD病程的5~10d应用IVIG有助于最大化降低KD患者的CAL发生率;所有IVIG的KD患者中,应用方案1g/kg×2次治疗者心脏损害、冠脉病变的发生率均为最低,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在KD病程5~10d以IVIG1g/kg×2次的剂量,有助于最大化降低KD患者的CAL发生率。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川崎病 静脉丙种球蛋白 冠脉损害
在线阅读 下载PDF
MAPK信号通路参与17β-雌二醇对维生素D受体表达的调控 被引量:3
9
作者 周筠 张秀珍 宋利格 《第二军医大学学报》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11年第12期1291-1295,共5页
目的探讨17β-雌二醇对成骨细胞中维生素D受体(vitamin D receptor,VDR)表达的调节,以及丝裂原激活的蛋白激酶(motigen-activated protein kinase,MAPK)信号通路是否参与该过程。方法小鼠前成骨细胞MC3T3-E1亚克隆14用添加10%小牛血清... 目的探讨17β-雌二醇对成骨细胞中维生素D受体(vitamin D receptor,VDR)表达的调节,以及丝裂原激活的蛋白激酶(motigen-activated protein kinase,MAPK)信号通路是否参与该过程。方法小鼠前成骨细胞MC3T3-E1亚克隆14用添加10%小牛血清的无酚红α-MEM培养液培养,在干预细胞时,换为不含血清的无酚红α-MEM培养液。用实时荧光定量RT-PCR法和蛋白质印迹法检测17β-雌二醇干预前后细胞中VDR基因和蛋白的表达,用蛋白质印迹法检测17β-雌二醇干预前后细胞中MAPK信号通路的激活。然后用MAPK信号通路阻断剂U0126和17β-雌二醇同时处理细胞,观察VDR表达的变化。结果17β-雌二醇作用72 h可以上调MC3T3-E1细胞中VDR基因和蛋白的表达;17β-雌二醇可在15min内激活ERK信号通路,并持续到60 min,但是不能激活JNK和p38信号通路;应用U0126后,17β-雌二醇对成骨细胞中VDR表达水平的上调作用可被部分抑制。结论17β-雌二醇可上调成骨细胞中VDR的表达,并能快速激活成骨细胞中MAPK信号通路;MAPK信号通路参与了雌激素上调VDR表达的过程。 展开更多
关键词 雌二醇 维生素D受体 成骨细胞 丝裂原活化蛋白激酶类
在线阅读 下载PDF
非小细胞肺癌患者血清miR-22和miR-126的检测及其临床意义 被引量:11
10
作者 张玉洁 王微微 +1 位作者 商安全 魏军 《中国肿瘤生物治疗杂志》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17年第12期1403-1408,共6页
目的:探讨液体活检外周血清miR-22和miR-126的表达在非小细胞肺癌(NSCLC)发生和转移中的作用。方法:收集盐城市第六人民医院2013年5月至2015年5月期间确诊的127例NSCLC患者,设健康对照112例,采用q PCR检测患者血清中miR-22和miR-126的... 目的:探讨液体活检外周血清miR-22和miR-126的表达在非小细胞肺癌(NSCLC)发生和转移中的作用。方法:收集盐城市第六人民医院2013年5月至2015年5月期间确诊的127例NSCLC患者,设健康对照112例,采用q PCR检测患者血清中miR-22和miR-126的相对表达水平,Logistic回归分析法及ROC曲线分析miR-22和miR-126在NSCLC发展与转移预测中的敏感性及特异性。结果:病例组血清miR-22水平显著高于对照组,而血清miR-126水平低于对照组(均P<0.05);与腺癌患者相比,鳞状细胞癌患者的血清miR-22水平显著升高(P<0.05)、血清miR-126显著降低(P<0.01);与Ⅰ+Ⅱ期患者相比,Ⅲ+Ⅳ期患者血清miR-22水平升高、miR-126水平相对降低(均P<0.01);与未转移患者相比,转移患者血清miR-22水平升高,而血清miR-126水平降低(均P<0.01);有家族遗传史的患者与没有家族遗传史的患者相比,血清miR-22水平升高但miR-126水平降低(均P<0.01)。血清miR-22与miR-126水平对NSCLC预测的特异性与敏感性分别为99.11%和84.30%、82.68%和96.40%。血清miR-22与miR-126水平对NSCLC转移的特异性与敏感性分别为59.74%和96.00%、84.00%和62.30%。结论:在NSCLC患者血清中,miR-22呈高表达而miR-26呈低表达,液体活检miR-22和miR-126可作为预测NSCLC的发生及转移的一个生物学指标。 展开更多
关键词 非小细胞肺癌 microRNA-22 microRNA-126 血清 液体活检
在线阅读 下载PDF
单采血小板输注在儿童白血病和恶性淋巴瘤中的应用 被引量:3
11
作者 石苇 谢晓恬 +1 位作者 邵越霞 梁爱斌 《临床儿科杂志》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00年第6期325-326,共2页
为探讨儿童白血病和恶性淋巴瘤血小板显著减少期输注单采血小板的疗效,对100例急性白血病和非霍奇金氏淋巴瘤患儿输注单采血小板1单位后18h~24h测定外周血血小板计数,计算纠正计数指数(CCI)和回升率及观察临床疗效。... 为探讨儿童白血病和恶性淋巴瘤血小板显著减少期输注单采血小板的疗效,对100例急性白血病和非霍奇金氏淋巴瘤患儿输注单采血小板1单位后18h~24h测定外周血血小板计数,计算纠正计数指数(CCI)和回升率及观察临床疗效。结果:99例临床出血症状改善,1例因白血病复发全身衰竭、出血死亡,输注后血小板平均升高53.41×10^9/L。(P〈0.01);平均回升率34.9%。血小板输注无效30例(30.0%)。结果表明,儿童白血病和恶性肿瘤血小板减少期输注单采血小板后临床止血效果好,副反应小。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单采血小板输注 白血病 恶性淋巴瘤 儿童
在线阅读 下载PDF
脑静脉窦血栓形成早发性痫性发作影响因素研究 被引量:7
12
作者 闫斌 朱明振 +1 位作者 刘远洪 聂志余 《中国卒中杂志》 2017年第3期214-218,共5页
目的探讨脑静脉窦血栓形成(cerebral venous sinus thrombosis,CVST)患者早发性痫性发作的相关因素。方法选取CVST患者为研究对象,按照发病2周内有无痫性发作分为早发性痫性发作组和对照组进行回顾性分析,收集患者急性期临床表现、影像... 目的探讨脑静脉窦血栓形成(cerebral venous sinus thrombosis,CVST)患者早发性痫性发作的相关因素。方法选取CVST患者为研究对象,按照发病2周内有无痫性发作分为早发性痫性发作组和对照组进行回顾性分析,收集患者急性期临床表现、影像学、脑电图等临床资料,对可能影响CVST早发性痫性发作的因素进行单因素和多因素分析。结果研究纳入CVST患者64例,其中早发性痫性发作组19例(29.7%),对照组45例(70.3%)。单因素分析显示早发性痫性发作组妊娠期或产褥期(52.6%vs 20.5%,P=0.01)、意识障碍(31.6%vs8.89%,P=0.02)、多脑叶病变(52.6%vs 24.4%,P=0.03)、静脉性脑梗死合并出血(52.6%vs11.1%,P=0.01)、脑电图异常(73.7%vs 46.6%,P=0.01)率均显著高于对照组。Logistic回归分析显示多脑叶病变[比值比(odds ratio,OR)12.89,95%可信区间(confidence interval,CI)2.12~78.41)]、静脉性脑梗死合并出血(OR 12.92,95%CI 1.68~99.25)、脑电图异常(OR 2.19,95%CI 1.07~4.49)是CVST早发性痫性发作的独立危险因素。结论多脑叶病变、静脉性脑梗死合并出血、脑电图异常是CVST早发性痫性发作的独立危险因素。 展开更多
关键词 脑静脉窦血栓形成 癫痫 痫性发作
在线阅读 下载PDF
长期传代后HL-60细胞内脱氧胞苷激酶与阿糖胞苷耐药性的关系 被引量:1
13
作者 唐晋清 谢晓恬 +4 位作者 李威 乔晓红 石苇 周晓迅 邵越霞 《复旦学报(医学版)》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13年第3期281-285,共5页
目的通过观察人早幼粒白血病细胞系(HL-60)及其耐药细胞株(HL-60/R)经过长期传代后细胞内脱氧胞苷激酶(deoxycytidine kinase,dck)mRNA表达及其酶活性的变化规律,探讨dck与阿糖胞苷(Ara-C)疗效及耐药现象发生的相关性。方法分别采用实时... 目的通过观察人早幼粒白血病细胞系(HL-60)及其耐药细胞株(HL-60/R)经过长期传代后细胞内脱氧胞苷激酶(deoxycytidine kinase,dck)mRNA表达及其酶活性的变化规律,探讨dck与阿糖胞苷(Ara-C)疗效及耐药现象发生的相关性。方法分别采用实时PCR方法和核素液闪法测定HL-60和HL-60/R细胞内dck的mRNA表达水平及其酶活性水平。通过体外培养传代,观察2种细胞株经长期传代(5、10、20、30、40、50代)后细胞内dck的mRNA表达及酶活性的变化规律。结果传代初期结果显示,HL-60和HL-60/R两组细胞株之间的mRNA表达水平分别为0.37±0.03和0.17±0.03,活性值分别为0.069±0.006nmol.min-1.mg-1 protein和0.019±0.007nmol.min-1.mg-1 protein,HL-60的dck mRNA表达水平和酶活性均明显高于HL-60/R(P<0.01)。并且两组细胞株之间的显著性差异(P<0.01)持续存在于各传代过程中。HL-60和HL-60/R两组各传代节点(10、20、30、40和50代)的dck mRNA表达水平与酶活性与本组第5代细胞相比,则无明显变化(P>0.05)。结论 HL-60及HL-60/R两组细胞株间的dck mRNA表达和酶活性在传代初期存在显著差异,且两组间的差异持续存在。但与各自的初期传代相比,长期传代后的dck mRNA表达和酶活性变化并不明显,提示dck仅与Ara-C的初期疗效明显相关,而与Ara-C耐药现象的发生可能无关。 展开更多
关键词 阿糖胞苷 人早幼粒白血病细胞系(HL-60) 脱氧胞苷激酶 基因表达 酶活性
在线阅读 下载PDF
腹腔镜下治疗子宫内膜异位症的临床观察 被引量:3
14
作者 罗丽莉 左绪磊 胡瑞霞 《中国微创外科杂志》 CSCD 2004年第2期110-111,共2页
目的 评价腹腔镜手术治疗子宫内膜异位症的临床疗效。 方法 回顾性分析 1998年 1月~ 2 0 0 3年 1月经腹腔镜治疗的 10 2例子宫内膜异位症的临床资料。 结果 所有病例无中转开腹和并发症发生。手术时间 (80 5± 2 8 3)min ... 目的 评价腹腔镜手术治疗子宫内膜异位症的临床疗效。 方法 回顾性分析 1998年 1月~ 2 0 0 3年 1月经腹腔镜治疗的 10 2例子宫内膜异位症的临床资料。 结果 所有病例无中转开腹和并发症发生。手术时间 (80 5± 2 8 3)min ,术中出血量 (2 5 2± 2 3 2 )ml,术后住院时间 (3 0± 1 2 )d。 83例术后随访 6~ 6 6个月 ,2 1例复发 ;5 3例内异症合并不孕症中 2 3例正常妊娠。 结论 腹腔镜手术治疗子宫内膜异位症效果明显 ,但仍有术后复发。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子宫内膜异位症 腹腔镜手术 临床疗效
在线阅读 下载PDF
脑分水岭梗死急性期血压与预后相关性研究 被引量:10
15
作者 舒豪 聂志余 《中国卒中杂志》 2015年第9期751-756,共6页
目的探究脑分水岭梗死(cerebral watershed infarction,CWI)患者急性期血压与病情转归的关系。方法连续纳入发病48 h内入院的脑分水岭梗死患者。对入选患者进行血压监测,记录入院后前3 d血压,收集患者基本资料、卒中危险因素及辅助检... 目的探究脑分水岭梗死(cerebral watershed infarction,CWI)患者急性期血压与病情转归的关系。方法连续纳入发病48 h内入院的脑分水岭梗死患者。对入选患者进行血压监测,记录入院后前3 d血压,收集患者基本资料、卒中危险因素及辅助检查结果。出院3个月时随访评估改良的Rankin量表(modified Rankin scale,m Rs)作为预后评价。结果本研究总共纳入脑分水岭梗死患者110例,完成随访106例。收缩压以间距10 mm Hg分组后分析显示脑分水岭梗死患者急性期收缩压与预后呈U型曲线关系。收缩压最适水平在150∽160 mm Hg。在调整其他预后相关因素后,多因素logistic分析显示,当收缩压〈150 mm Hg时,收缩压每降低10 mm Hg,预后不良的危险率增加73.3%[比值比(odds ratio,OR)1.733,95%可信区间(confidence interval,CI)1.073∽2.799,P=0.024];当收缩压≥160 mm Hg时,收缩压与预后无明显相关。结论脑分水岭梗死急性期血压偏低提示预后不良,收缩压150∽160 mm Hg可能为最适血压。 展开更多
关键词 脑分水岭梗死 血压 危险因素 预后
在线阅读 下载PDF
神经重症监护病房患者院内感染致病菌与耐药性分析 被引量:3
16
作者 潘丽珍 詹青 《实用医学杂志》 CAS 2008年第19期3353-3355,共3页
目的:了解神经重症监护病房(NICU)患者合并院内感染的病原菌及细菌耐药性。方法:对NICU中111例合并院内感染的患者,根据感染部位采取痰、中段尿、血等标本进行菌落培养、菌株鉴定和药物敏感试验。结果:经培养鉴定共分离出224株病原菌,... 目的:了解神经重症监护病房(NICU)患者合并院内感染的病原菌及细菌耐药性。方法:对NICU中111例合并院内感染的患者,根据感染部位采取痰、中段尿、血等标本进行菌落培养、菌株鉴定和药物敏感试验。结果:经培养鉴定共分离出224株病原菌,其中革兰阴性(G-)菌43.8%,阳性(G+)菌42.4%,真菌13.8%。G-菌顺位:大肠埃希菌37.8%,鲍曼不动杆菌23.5%,肺炎克雷伯菌16.3%,铜绿假单胞菌10.2%;G+菌顺位:金黄色葡萄球菌69.5%,屎肠球菌17.9%。真菌以白色念珠菌为主,占61.5%。药敏结果显示细菌耐药性明显增强,G+菌对万古霉素、利奈唑胺高度敏感,大多数G-菌对亚胺培南仍有较高敏感性。结论:NICU院内感染病原菌多为耐药菌株,临床上应加强病原菌培养及药敏监测,合理使用抗生素,并采取有效措施以减少院内感染的发生率和病死率。 展开更多
关键词 交叉感染 药物耐受性 神经重症监护病房
在线阅读 下载PDF
新生大鼠心脏再生模型的改良及评价模式
17
作者 朱浩 丁胜光 +2 位作者 黄海涛 许嘉鸿 仲崇俊 《上海大学学报(自然科学版)》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17年第3期387-394,共8页
探索改良新生大鼠心脏再生模型并进行初步评价,以优化哺乳动物在体心脏再生模型.取出生12 h左右的大鼠,采用低温麻醉行心尖切除改良术,术后统计1,3,7和21 d存活率,并取材测量切除的心尖横截面积来评估改良术的效果.术后1 d对照组存活率... 探索改良新生大鼠心脏再生模型并进行初步评价,以优化哺乳动物在体心脏再生模型.取出生12 h左右的大鼠,采用低温麻醉行心尖切除改良术,术后统计1,3,7和21 d存活率,并取材测量切除的心尖横截面积来评估改良术的效果.术后1 d对照组存活率为61%,改良组为77%,并且改良组术后3,7,21 d的存活率都高于对照组.改良组心尖切除的横截面积变异较小,说明新生大鼠心脏再生模型改良术均一稳定,手术成功率高,可用于哺乳动物心脏再生相关基因和信号通路的研究.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心脏再生 细胞增殖 心尖切除
在线阅读 下载PDF
阿尔茨海默病和轻度认知障碍的大脑半球间结构连接异常:一项基于DTI的研究 被引量:11
18
作者 刘凡 宁瑞鹏 +7 位作者 余秋蓉 尹大志 李倩文 刘灵 李任任 张卫 李云霞 范明霞 《磁共振成像》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23年第6期9-17,共9页
目的探究阿尔茨海默病(Alzheimer's disease,AD)和轻度认知障碍(mild cognitive impairment,MCI)患者的大脑半球间结构连接异常及其与认知功能和日常生活活动能力的关系。材料与方法前瞻性纳入23例AD患者(AD组)、47例MCI患者(MCI组)... 目的探究阿尔茨海默病(Alzheimer's disease,AD)和轻度认知障碍(mild cognitive impairment,MCI)患者的大脑半球间结构连接异常及其与认知功能和日常生活活动能力的关系。材料与方法前瞻性纳入23例AD患者(AD组)、47例MCI患者(MCI组)及37例健康对照(healthy controls,HC)者(HC组)的磁共振弥散张量成像数据。利用高分辨经胼胝体纤维束模板计算并比较通往半球间同位脑区(包括前额叶、感觉运动区、顶叶、枕叶和颞叶)的32条经胼胝体神经纤维束的2个弥散指标——分数各向异性(fractional anisotropy,FA)和平均弥散率(mean diffusivity,MD),进一步将AD组和MCI组中差异脑区的弥散指标值与蒙特利尔认知评估基本量表评分(Montreal Cognitive basic Assessment,MoCA_B)和日常生活活动能力评分(activities of daily living scale,ADL)进行相关性分析。结果与HC组相比,AD组所有经胼胝体神经纤维束的MD值显著升高(P<0.05,FDR校正),除了眶额叶、额下回眶部和腹侧运动前区的其他纤维束的FA值显著降低(P<0.05,FDR校正);MCI组半球间同位脑区经胼胝体神经纤维束的FA值及MD值与HC组的差异均无统计学意义;与MCI组相较,AD组的部分经胼胝体神经纤维束(不包括前额叶和感觉运动区的部分纤维束)的FA值和MD值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P<0.05,FDR校正)。AD组和MCI组所有经胼胝体神经纤维束的FA值及MD值与MoCA_B评分均无显著相关,但AD组多条纤维束(包括背外侧前额叶、感觉运动区、顶叶、枕叶和颞叶的部分纤维束)的FA值及MD值与ADL评分显著相关(P<0.05,FDR校正)。结论本研究结果表明,AD患者比MCI患者的大脑半球间结构连接损伤更严重且区域更为广泛;胼胝体纤维束的半球间结构连接退变与日常生活活动能力的减退更为相关。经胼胝体神经纤维束的损伤程度可作为评估AD患者生活活动能力的重要参考指标。 展开更多
关键词 神经退行性疾病 阿尔茨海默病 轻度认知障碍 弥散张量成像 经胼胝体神经纤维束 磁共振成像
在线阅读 下载PDF
住院患者微量白蛋白尿患病率及危险因素分析 被引量:3
19
作者 王慧芳 原理 +2 位作者 王亚坤 傅鹏 蒋晓峰 《第二军医大学学报》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14年第7期749-753,共5页
目的探讨住院患者微量白蛋白尿(microalbuminuria,MAU)的患病率及其相关危险因素。方法 2012年同济大学医学院附属同济医院检测过尿微量白蛋白的1 259例住院患者,根据尿微量白蛋白水平分为MAU组(n=352)及正常白蛋白尿(NAU)组(n=... 目的探讨住院患者微量白蛋白尿(microalbuminuria,MAU)的患病率及其相关危险因素。方法 2012年同济大学医学院附属同济医院检测过尿微量白蛋白的1 259例住院患者,根据尿微量白蛋白水平分为MAU组(n=352)及正常白蛋白尿(NAU)组(n=907),统计并比较两组患者的临床特征,分析MAU的危险因素。结果住院患者MAU的患病率为27.9%。MAU组患者的年龄以及2型糖尿病、高血压、2型糖尿病合并高血压的患病率高于NAU组(P〈0.01)。多因素logistic回归分析表明:年龄、2型糖尿病为MAU的独立危险因素,高龄(≥80岁,OR=1.668,95%CI 1.185-2.348)、2型糖尿病(OR=1.718,95%CI 1.334-2.211)患者MAU的风险升高。结论住院患者MAU与年龄、2型糖尿病密切相关,提示严格控制血糖、及时干预治疗有助于延缓糖尿病肾病、心血管疾病的发生发展。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微量白蛋白尿 危险因素 患病率 2型糖尿病 高血压
在线阅读 下载PDF
320排CT灌注成像联合踝臂指数在急性脑缺血中的应用 被引量:1
20
作者 晁慧美 顾国军 +3 位作者 张炜 陈惟 黄芳 王培军 《第二军医大学学报》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13年第12期1340-1344,共5页
目的研究脑灌注成像与踝臂指数(ankle-brachial index,ABI)在急性缺血性脑血管病中的临床应用价值。方法选择本院疑似急性缺血性脑血管病患者105例,其中ABI异常组33例,ABI正常组72例。所有患者均行320排动态容积CT全脑灌注扫描,一站式... 目的研究脑灌注成像与踝臂指数(ankle-brachial index,ABI)在急性缺血性脑血管病中的临床应用价值。方法选择本院疑似急性缺血性脑血管病患者105例,其中ABI异常组33例,ABI正常组72例。所有患者均行320排动态容积CT全脑灌注扫描,一站式完成颅脑CT血管造影(CT angiography,CTA)和CT灌注成像,获得脑血流量(CBF)、脑血容量(CBV)、平均通过时间(MTT)、达峰时间(TTP)及延迟(delay)等灌注参数图,由2位高年资的医师共同评价脑灌注图像,计算ABI预测颅脑CT灌注异常的阳性预测值、阴性预测值、灵敏度和特异度。结果所有患者中有68例出现脑灌注异常,表现为MTT、TTP延长,CBV升高、正常或减低,CBF正常或减低。其中ABI异常组有25例脑灌注异常,ABI正常组有43例脑灌注异常,ABI异常组脑灌注阳性率(75.8%,25/33)高于ABI正常组(59.7%,43/72),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39),且ABI异常组的相对MTT、相对TTP大于ABI正常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ABI预测颅脑CT灌注异常的阳性预测值、阴性预测值、灵敏度和特异度分别为75.8%、40.3%、36.8%、78.4%。结论应用320排动态容积CT全脑灌注扫描可以早期、全面、准确评价脑血管及血流动力学改变,简便的ABI检查对脑灌注异常有一定的预测价值,二者联合应用,利于早期预防及治疗脑血管病。 展开更多
关键词 脑缺血 X线计算机体层摄影术 脑灌注 踝臂指数
在线阅读 下载PDF
上一页 1 2 下一页 到第
使用帮助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