期刊文献+
共找到10篇文章
< 1 >
每页显示 20 50 100
跟骨载距突的解剖特点及其临床意义 被引量:90
1
作者 梅炯 俞光荣 +3 位作者 朱辉 祝晓忠 李广君 黎之挺 《中国临床解剖学杂志》 CSCD 北大核心 2002年第1期9-11,共3页
目的 :探讨跟骨载距突的解剖特点及其临床意义。方法 :对 10 8侧成人跟骨干燥标本和 2 6侧成人足部标本进行解剖学观察。结合观察测量结果 ,分析 45例跟骨骨折患者的X线片和CT片中的载距突移位情况。结果 :载距突的长、宽、高分别为 (2 ... 目的 :探讨跟骨载距突的解剖特点及其临床意义。方法 :对 10 8侧成人跟骨干燥标本和 2 6侧成人足部标本进行解剖学观察。结合观察测量结果 ,分析 45例跟骨骨折患者的X线片和CT片中的载距突移位情况。结果 :载距突的长、宽、高分别为 (2 3 .6± 3 .0 )mm ,(15 .3± 2 .2 )mm和 (9.5± 1.2 )mm。在 45例跟骨骨折患者中 ,无一发生载距突移位。在跟骨载距突的周围 ,有牢固的肌腱、韧带和关节囊附着 ,故当跟骨骨折时 ,这些结构可限制载距突移位。结论 :载距突周围的解剖特点决定了载距突在跟骨骨折中不会发生移位 ,故临床上可利用稳定的载距突骨块作为跟骨骨折行内固定术时的固定点。 展开更多
关键词 跟骨 载距突 解剖学 骨折内固定
在线阅读 下载PDF
远端蒂腓肠神经筋膜肌皮瓣的血管解剖与临床应用 被引量:35
2
作者 张世民 张凯 +2 位作者 李海丰 袁锋 俞光荣 《中国临床解剖学杂志》 CSCD 北大核心 2005年第4期352-356,共5页
目的:介绍远端蒂腓肠神经筋膜肌皮瓣的血管解剖学基础与临床应用经验。方法:解剖6个小腿灌注标本,重点观察腓肠神经血管轴与腓肠肌内外侧头肌支和肌皮穿支之间的交通吻合。结果:在腓肠神经穿出深筋膜前(筋膜下段),腓肠神经血管轴与两侧... 目的:介绍远端蒂腓肠神经筋膜肌皮瓣的血管解剖学基础与临床应用经验。方法:解剖6个小腿灌注标本,重点观察腓肠神经血管轴与腓肠肌内外侧头肌支和肌皮穿支之间的交通吻合。结果:在腓肠神经穿出深筋膜前(筋膜下段),腓肠神经血管轴与两侧的腓肠肌肌支间各有2~4个吻合。在穿出深筋膜后(筋膜上段),与两侧的腓肠肌肌皮穿支间各有2~3个吻合。在腓肠肌腱腹交界(约为小腿中点)的近侧2~4cm内,恒定有1~3支肌皮穿支血管与腓肠神经血管轴相交通。据此,临床上设计切取以腓动脉最远侧肌间隔穿支血管供血的腓肠神经筋膜蒂腓肠肌皮瓣,修复3例伴有死腔和骨髓炎感染的小腿下1/3段和足踝创面,筋膜皮瓣面积10~12cm×5~6cm,其深层的肌肉6~8cm×4~6cm,皮瓣完全成活。结论:远端蒂腓肠神经筋膜肌皮瓣,血供可靠,转移方便,是修复小腿下段和足踝部伴有死腔或骨髓炎创面的好方法。 展开更多
关键词 腓肠神经血管轴 腓肠肌 肌皮瓣 皮神经黄养血管皮瓣 筋膜皮瓣 外科皮瓣
在线阅读 下载PDF
跟骨及其周围结构的临床解剖学研究 被引量:62
3
作者 梅炯 俞光荣 +3 位作者 朱辉 祝晓忠 李广君 倪之挺 《中国临床解剖学杂志》 CSCD 北大核心 2004年第1期36-39,共4页
目的 :探讨跟骨及其周围结构的解剖学特点及其在跟骨骨折治疗中的意义。方法 :3 0侧干燥跟骨标本分 3组分别从冠状面、矢状面和水平面剖开 ,观察跟骨骨小梁排列。解剖 13例 2 6侧成人足部标本 ,观察跟骨周围的肌腱、血管、神经走行 ,以... 目的 :探讨跟骨及其周围结构的解剖学特点及其在跟骨骨折治疗中的意义。方法 :3 0侧干燥跟骨标本分 3组分别从冠状面、矢状面和水平面剖开 ,观察跟骨骨小梁排列。解剖 13例 2 6侧成人足部标本 ,观察跟骨周围的肌腱、血管、神经走行 ,以及关节囊和韧带的附着。对其中 3侧新鲜足标本分别以红黑墨水灌注胫后动脉及腓动脉 ,观察跟骨及其足部皮肤的血供状况。结果 :跟骨骨小梁的分布特点为内、后、上致密 ,外、前、下稀疏。胫后动脉主要供应跟骨前下部骨质和足底前 2 /3皮肤 ,腓动脉主要供应跟骨后上方骨质和足跟底部皮肤 ,胫前动脉则供应跟骨中央和足背绝大部分皮肤。结论 :应根据跟部皮肤的血供选择手术切口。载距突和跟骨结节可作为跟骨骨折内固定的固定点。 展开更多
关键词 跟骨 解剖学 骨小梁 骨折内固定
在线阅读 下载PDF
经后外侧入路治疗胫骨平台后外侧骨折的解剖学研究及应用 被引量:58
4
作者 夏江 俞光荣 +3 位作者 周家钤 袁锋 张世民 张凯 《中国临床解剖学杂志》 CSCD 北大核心 2010年第4期369-374,共6页
目的为经膝关节后外侧入路治疗胫骨平台后外侧骨折提供解剖学基础。方法 (1)福尔马林浸泡的防腐成人下肢标本20例,解剖观察并测量与膝关节后外侧入路相关的主1要血管、神经的走行特点,膝关节后外侧主要肌肉、韧带的分布。(2)新鲜冷藏下... 目的为经膝关节后外侧入路治疗胫骨平台后外侧骨折提供解剖学基础。方法 (1)福尔马林浸泡的防腐成人下肢标本20例,解剖观察并测量与膝关节后外侧入路相关的主1要血管、神经的走行特点,膝关节后外侧主要肌肉、韧带的分布。(2)新鲜冷藏下肢标本4例,按照设计的入路进行模拟手术,评估该入路的可行性。(3)在解剖学研究的基础上,临床应用12例,观察该入路的临床效果。结果膝关节后外侧入路的手术切口全长均不经过腓总神经主干;深层经腓肠肌外侧头外侧和比目鱼肌肌间隙分离,保护了内侧的血管神经束;胫前血管在腓骨头下方(4.15±0.36)cm处自腘动脉发出,影响了远端的显露,但足够复位固定简单的后外侧骨折。临床应用12例,均取得了满意的疗效。结论经膝关节后外侧入路治疗简单的胫骨平台单纯后外侧骨折具有安全,损伤小,暴露充分,临床效果良好等优点,有一定的推广价值。 展开更多
关键词 胫骨平台 骨折 后外侧入路 应用解剖
在线阅读 下载PDF
胫骨平台后外侧象限骨折手术入路的深层解剖及后外侧与后内侧比较 被引量:30
5
作者 胡孙君 张世民 +4 位作者 张英琪 杜守超 马卓 姚勐炜 张凯 《中国临床解剖学杂志》 CSCD 北大核心 2015年第5期497-501,共5页
目的对比膝关节后内侧与后外侧入路所需显露的深层解剖结构,分析探讨其局限性与损伤重要结构的风险。方法 5个成人下肢尸体标本,解剖测量胫前动静脉穿过骨间膜上裂孔的位置和腓骨头对胫骨后外侧平台的遮挡面积比例;观察膝关节后外侧入... 目的对比膝关节后内侧与后外侧入路所需显露的深层解剖结构,分析探讨其局限性与损伤重要结构的风险。方法 5个成人下肢尸体标本,解剖测量胫前动静脉穿过骨间膜上裂孔的位置和腓骨头对胫骨后外侧平台的遮挡面积比例;观察膝关节后外侧入路、后内侧入路需要显露的深层结构。结合解剖研究,临床应用20例,比较两种入路的优缺点。结果采用后外侧入路显露胫骨平台后外侧象限,主要有下列3个缺点:(1)胫前血管束向前穿过胫腓骨间膜上裂孔,三根血管纵向宽度在1 cm左右,其前穿点距离关节面和腓骨头最高点距离平均4.93 cm和3.77 cm;其上方伴行静脉,距二者的距离分别是4.41 cm和3.25 cm,影响切口的纵向显露;(2)腓骨头遮盖后外侧象限平均61.7%,阻挡向外的横向显露宽度;(3)显露后外侧关节面,需破坏部分后外侧角结构,包括腘肌肌腱复合体、韧带、关节囊等。结论显露孤立的胫骨平台后外侧象限骨折,采用膝关节后内侧入路,可能更为合适。 展开更多
关键词 胫骨平台 骨折 后内侧入路 后外侧入路 应用解剖
在线阅读 下载PDF
成人足第2~5跖板的解剖测量研究 被引量:2
6
作者 郁耀平 陈大伟 +4 位作者 张鹏 俞光荣 杨云峰 李兵 张凯 《中国临床解剖学杂志》 CSCD 北大核心 2013年第6期646-649,共4页
目的 通过对跖板及周围组织解剖测量,进一步了解跖板的结构特点及其损伤修复的方式。方法 解剖19例新鲜足标本,观察跖板及周围组织结构,测量2~5跖板长度、远端宽度、近端宽度、中间及旁侧厚度。结果 跖板作为跖趾关节周围软组织结构... 目的 通过对跖板及周围组织解剖测量,进一步了解跖板的结构特点及其损伤修复的方式。方法 解剖19例新鲜足标本,观察跖板及周围组织结构,测量2~5跖板长度、远端宽度、近端宽度、中间及旁侧厚度。结果 跖板作为跖趾关节周围软组织结构附着点,是跖趾关节的中心结构。测量男性足第2~5跖板的长度依次为(20.05±0.92)mm,(19.80±1.41)mm,(17.45±0.55)mm,(14.91±0.86)mm;中间宽度为(11.63±1.01)mm,(10.72±1.13)mm,(10.34±1.24)mm,(9.26±0.86);旁侧厚度为(2.04±0.16)mm,(1.97±0.29)mm,(1.69±0.12)mm,(1.47±0.10)mm。女性足第2~5跖板的长度依次为(17.29±0.82)mm,(17.36±0.51)mm,(16.03±1.14)mm,(12.12±1.19)mm;中间宽度为(10.74±0.62)mm,(10.53±0.39)mm;(10.23±0.67)mm,(9.35±0.79)mm;旁侧厚度为(2.02±0.16)mm,(2.01±0.14)mm,(1.82±0.22)mm,(1.66± 0.30)mm。足第2~5跖板的长、宽、厚,从第2跖板到第5跖板依次递减,参数差异比较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 跖板维系跖趾关节周围软组织稳定,对跖板撕裂损伤进行修复是必要且可行的。 展开更多
关键词 跖板 跖趾关节 应用解剖 跖板修复
在线阅读 下载PDF
增殖细胞核抗原在实验性脑出血大鼠脑组织中的表达及其意义 被引量:2
7
作者 杨朝鲜 周玲 +2 位作者 高小青 邓莉 袁琼兰 《神经解剖学杂志》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08年第5期533-537,共5页
研究实验性脑出血时大鼠脑组织中增殖细胞核抗原(proliferating cell nuclear antigen,PCNA)的表达及其意义。将成年SD大鼠随机分为正常组、假手术组和脑出血组;脑出血组大鼠通过立体定向术向脑内注入自体动脉血制成脑尾壳核出血模型,... 研究实验性脑出血时大鼠脑组织中增殖细胞核抗原(proliferating cell nuclear antigen,PCNA)的表达及其意义。将成年SD大鼠随机分为正常组、假手术组和脑出血组;脑出血组大鼠通过立体定向术向脑内注入自体动脉血制成脑尾壳核出血模型,并按不同的再喂养时间(1、3、7、14及30d)分为5个亚组。运用RT-PCR检测PCNA mRNA表达水平,采用免疫组化单标和双标染色观察PCNA阳性细胞的分布,增殖水平及分化情况。RT-PCR结果显示,PCNA mRNA表达在脑出血后14d达高峰。免疫组化单标结果表明,PCNA阳性细胞主要分布于出血灶边缘、脉络丛、室管膜下层、胼胝体和额顶皮质等处。PCNA阳性细胞数在脑出血后1d开始增加,14d达高峰,随后渐下降,但30d时仍明显高于正常组和假手术组。免疫组化双标结果显示在脑出血侧纹状体和额顶皮质可见PCNA/GFAP双标阳性细胞,在额顶皮质可见PCNA/NF-200双标阳性细胞。以上结果提示,脑出血可诱导PCNA阳性细胞增殖、分化,并向出血灶周边区聚集,这可能是脑出血后神经功能恢复的重要物质基础。 展开更多
关键词 脑出血 增殖细胞核抗原 大鼠
在线阅读 下载PDF
人体白细胞NADPHoxidase的定位及多霉黏毒的抑制作用 被引量:1
8
作者 李广君 钟慈声 濑口春道 《复旦学报(医学版)》 EI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03年第5期455-459,共5页
目的 研究还原型尼克安腺嘌呤二核苷酸氧化酶 (reducednicotinamideadeninedinucleotidephosphateoxidase,NADPHoxidase)在人体白细胞中的细胞化学定及多霉黏毒 (gliotoxin)对其活性的抑制作用。方法 用phorbol 12 myristate 13 acet... 目的 研究还原型尼克安腺嘌呤二核苷酸氧化酶 (reducednicotinamideadeninedinucleotidephosphateoxidase,NADPHoxidase)在人体白细胞中的细胞化学定及多霉黏毒 (gliotoxin)对其活性的抑制作用。方法 用phorbol 12 myristate 13 acetate(PMA)和 gliotoxin对白细胞预处理 ,然后用Ce3 + 作捕促剂检测活性氧 ,作为电镜下NADPHoxidase的活性标志。结果 PMA组 :在白细胞内大小形态各异的囊泡膜腔面有很多显示NADPHoxidase活性的致密颗粒。PMA +gliotoxin组 :嗜中性和嗜酸性白细胞内显示该酶活性的颗粒都明显减少 ,但后者减少程度较轻。结论 白细胞经刺激后NADPHoxidase位于细胞内囊泡膜的腔面 ,参与机体的防御机能。gliotoxin对NADPHoxidase产生的过量O-2 有明显的抑制作用 ,在抗氧化方面有一定的应用前景。 展开更多
关键词 人体白细胞 定位 多霉黏毒 抑制作用 NADPHOXIDASE 细胞化学 活性氧
在线阅读 下载PDF
咯血患者病理性内乳动脉参与肺内供血的介入诊疗分析 被引量:1
9
作者 江森 朱晓华 +6 位作者 陈昶 陈实 孙希文 尤正千 马骏 虞栋 揭冰 《中国医学计算机成像杂志》 CSCD 北大核心 2009年第1期68-72,共5页
目的:分析咯血患者出现病理性内乳动脉(IMA)参与肺内供血的血管造影表现和影响因素,探讨对其行经导管动脉栓塞术(TAE)的方法,评价疗效和安全性。方法:336例咯血患者的TAE中,发现30例(9.8%)病理性IMA参与肺内供血。基础疾病包括肺结核19... 目的:分析咯血患者出现病理性内乳动脉(IMA)参与肺内供血的血管造影表现和影响因素,探讨对其行经导管动脉栓塞术(TAE)的方法,评价疗效和安全性。方法:336例咯血患者的TAE中,发现30例(9.8%)病理性IMA参与肺内供血。基础疾病包括肺结核19例,支气管扩张8例,支气管肺癌2例,支气管肺癌外科手术后1例,其中2例有先天性心血管病史。IMA插管成功者行TAE,分析血管造影表现、影响因素和插管失败的原因,并随访观察疗效和并发症。结果:共34支病理性IMA,主要表现为主干增粗,分支增多、增生、扭曲、紊乱、肺循环分流等。6支病理性右支气管动脉(BA)异位起源于同侧IMA,2支左IMA发出病理性同侧异位起源BA或心包膈动脉可能。肺结核者均存在以上肺为主的纤维化,相邻胸膜严重增厚粘连,部分合并空洞、曲菌球以及胸壁组织外科手术后改变,1例支气管肺癌者的病灶位于肺上叶。2例有先天性心血管病史者均出现IMA在内的"主-肺动脉侧支"。经股动脉入路,IMA及分支插管失败3例,1例为头臂干和锁骨下动脉严重扭曲,2例为异位起源于右IMA根部的病理性BA。栓塞成功27例,疗效满意,除1例因术前肺功能较差者在术后发生呼吸衰竭外,无严重并发症。结论:诸多因素可致咯血患者的IMA发生病理性改变并参与肺内供血,TAE治疗咯血应详细了解病史、分析基础病变,术中仔细观察血管造影影像,尽量行相应的锁骨下动脉造影。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内乳动脉 咯血 动脉 支气管 血管造影术 栓塞 治疗性
在线阅读 下载PDF
PHEMA对兔角膜成纤维细胞增殖度的影响 被引量:1
10
作者 刘磊 郑一仁 党泽徐 《眼科研究》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03年第6期565-567,共3页
目的 通过材料浸渍液法测定兔角膜成纤维细胞的相对增殖度来评价微孔和无孔聚甲基丙烯酸 β 羟乙酯(PHEMA)的生物相容性。方法 用消化法原代培养兔角膜成纤维细胞 ,分别将微孔PHEMA和无孔PHEMA浸入细胞培养基 2 4h并用此浸渍液培养... 目的 通过材料浸渍液法测定兔角膜成纤维细胞的相对增殖度来评价微孔和无孔聚甲基丙烯酸 β 羟乙酯(PHEMA)的生物相容性。方法 用消化法原代培养兔角膜成纤维细胞 ,分别将微孔PHEMA和无孔PHEMA浸入细胞培养基 2 4h并用此浸渍液培养兔角膜成纤维细胞 ,分别于 2、4、7d后用分光光度计测定吸光度并计算细胞相对增殖度。结果 微孔PHEMA组及无孔PHEMA组的细胞相对增殖度均大于 80 % ,细胞毒性为一级。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成纤维细胞 细胞毒性 生物相容性
在线阅读 下载PDF
上一页 1 下一页 到第
使用帮助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