期刊文献+
共找到4篇文章
< 1 >
每页显示 20 50 100
3D打印建筑技术及其水泥基材料研究进展评述 被引量:11
1
作者 张翼 朱艳梅 +1 位作者 任强 蒋正武 《硅酸盐通报》 CAS 北大核心 2021年第6期1796-1807,共12页
3D打印技术具有数字化、自动化、快速高效、无模、节省材料等特点,是一种低能耗、低排放的制造技术,也是制造业升级改革的关键技术。3D打印技术在传统建筑领域具有广阔的应用前景,能够极大缩短工程建设周期、提升建筑结构可设计性,它还... 3D打印技术具有数字化、自动化、快速高效、无模、节省材料等特点,是一种低能耗、低排放的制造技术,也是制造业升级改革的关键技术。3D打印技术在传统建筑领域具有广阔的应用前景,能够极大缩短工程建设周期、提升建筑结构可设计性,它还是一种极端环境下极具潜力的施工技术。因此,3D打印建筑技术不仅受到科研工作者的青睐,更是得到国家的大力支持。本文系统评述了国内外基于水泥基材料的3D打印建筑技术的研究进展:首先介绍了基于水泥基材料的3D打印建筑技术的起源、发展及应用;然后从可打印性能、力学性能及耐久性能三个方面对3D打印水泥基材料研究进展进行了介绍;最后提出了关于3D打印建筑技术的思考与建议,并对其发展方向进行了展望。 展开更多
关键词 3D打印 数字化 水泥基材料 可打印性能 力学性能 耐久性能
在线阅读 下载PDF
石灰石粉作为矿物掺合料对机制砂混凝土力学性能及耐久性的影响 被引量:5
2
作者 李汪阳 程磊科 +4 位作者 刘慧慧 母进伟 张克永 任强 蒋正武 《混凝土》 CAS 北大核心 2024年第7期94-98,共5页
石灰石粉可作为机制砂细粉料或矿物掺合料两种途径掺入混凝土中,然而两种不同掺入途径对混凝土的配合比设计及其性能影响截然不同。基于我国某桥梁工程机制砂混凝土的实际应用需求与服役环境特征,通过测试不同石灰石粉掺量下的机制砂混... 石灰石粉可作为机制砂细粉料或矿物掺合料两种途径掺入混凝土中,然而两种不同掺入途径对混凝土的配合比设计及其性能影响截然不同。基于我国某桥梁工程机制砂混凝土的实际应用需求与服役环境特征,通过测试不同石灰石粉掺量下的机制砂混凝土工作性、抗压强度与氯离子扩散系数,对石灰石粉作为单一矿物掺合料制备承台、挡土墙和索塔用机制砂混凝土的可行性进行了分析。研究结果表明:随着石粉掺量增加,机制砂混凝土的抗压强度性能呈现下降趋势,可降低水胶比以保障混凝土强度;石粉会提高C30机制砂混凝土的氯离子迁移系数,但对C50机制砂混凝土的氯离子迁移系数影响较小。初步认为石粉作为矿物掺合料用于不同类型机制砂混凝土具有可行性,更高掺量的石粉对机制砂混凝土耐久性的影响有待进一步探究。 展开更多
关键词 石灰石粉 机制砂混凝土 矿物掺合料 力学性能 耐久性
在线阅读 下载PDF
粉煤灰地聚合物固封Cr^3+的FTIR和XPS研究 被引量:18
3
作者 刘斯凤 王培铭 +1 位作者 李宗津 Irene M.-C.Lo 《光谱学与光谱分析》 SCIE EI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08年第1期67-71,共5页
采用傅里叶变换红外光谱(FTIR)和X射线光电子能谱分析(XPS)研究了粉煤灰地聚合物固封Cr3+的机理。含Cr的污泥由人工合成,主要成分是Cr(OH)3。浸出试验采用ICP-AES方法,测试了固封Cr3+前后,粉煤灰地聚合物中Al和Si的浸出量;研究结果表明... 采用傅里叶变换红外光谱(FTIR)和X射线光电子能谱分析(XPS)研究了粉煤灰地聚合物固封Cr3+的机理。含Cr的污泥由人工合成,主要成分是Cr(OH)3。浸出试验采用ICP-AES方法,测试了固封Cr3+前后,粉煤灰地聚合物中Al和Si的浸出量;研究结果表明,掺入含Cr的污泥后,粉煤灰地聚合物中Si和Al元素的浸出量较不掺污泥时减少了,且浸出Si元素减少的幅度比浸出Al元素降低的幅度要大。FTIR结果显示,Cr3+的掺入削弱了粉煤灰地聚合物主峰的强度,增加了Si—O—Si和Al—O—Si的振动波数;XPS测试结果表明,O(1s),Si(2p)和Cr(2p)的结合能都有不同程度的改变,而Al(2p)的结合能几乎没有发生变化;结果揭示Cr3+参与了粉煤灰地聚合物中硅酸结构的聚合,粉煤灰地聚合物固封Cr3+,不仅仅只是物理性的包裹作用,而且主要是化学反应的结果。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地聚合物 粉煤灰 固封 三价铬 FTIR XPS
在线阅读 下载PDF
PU-SBS复合改性沥青的高温性能试验研究 被引量:3
4
作者 温宇彤 徐玲琳 +1 位作者 谢明君 蒋正武 《土木与环境工程学报(中英文)》 CSCD 北大核心 2022年第6期162-169,共8页
聚合物改性是提升沥青高温性能的重要途径。采用聚氨酯(PU)和苯乙烯—丁二烯—苯乙烯嵌段共聚物(SBS)制备一种复合改性沥青,研究引入PU-SBS对沥青高温性能的影响及改性机理。结果表明,PU-SBS复合改性显著降低了沥青的针入度,提高了软化... 聚合物改性是提升沥青高温性能的重要途径。采用聚氨酯(PU)和苯乙烯—丁二烯—苯乙烯嵌段共聚物(SBS)制备一种复合改性沥青,研究引入PU-SBS对沥青高温性能的影响及改性机理。结果表明,PU-SBS复合改性显著降低了沥青的针入度,提高了软化点和黏度,有效提升了沥青的高温流变性能,改性效果明显优于单一聚合物改性。PU-SBS复合改性沥青在高温下有良好的抗永久变形能力和弹性恢复能力。64°C时,其车辙因子G*/sinδ值达到18.35 kPa,分别为同条件下SBS改性沥青、PU改性沥青的2.6、1.6倍。此外,PU-SBS复合改性主要通过聚合物在沥青中的吸附交联及与沥青组分的化学反应来提升沥青的高温性能。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改性沥青 聚合物改性 高温性能 改性机理
在线阅读 下载PDF
上一页 1 下一页 到第
使用帮助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