期刊文献+
共找到136篇文章
< 1 2 7 >
每页显示 20 50 100
何谓大学——同济大学百年校庆之际的沉思 被引量:1
1
作者 柯小刚 《同济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 2007年第3期6-9,40,共5页
关键词 同济大学 百年校庆 沉思 时间坐标 历史问题 表达式 陈述句 地理
在线阅读 下载PDF
现象学中的移情——记德穆特·莫兰教授同济大学讲座
2
作者 石磊 《哲学分析》 CSSCI 2017年第4期185-189,共5页
2017年4月12日,爱尔兰都柏林大学德穆特·莫兰(DermotMoran)教授在同济大学人文学院举行了题为“现象学中的移情”(EmpathyinPhenomenology)的讲座。讲座由同济大学现象学中心、欧洲文化研究院组织举办,现象学中心主任梁家荣... 2017年4月12日,爱尔兰都柏林大学德穆特·莫兰(DermotMoran)教授在同济大学人文学院举行了题为“现象学中的移情”(EmpathyinPhenomenology)的讲座。讲座由同济大学现象学中心、欧洲文化研究院组织举办,现象学中心主任梁家荣教授主持。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同济大学 现象学 讲座 教授 穆特 移情 人文学院 柏林大学
在线阅读 下载PDF
王弼的体用论及其无为思想
3
作者 陈徽 《中州学刊》 北大核心 2025年第4期113-122,共10页
在王弼的思想体系中,体用论处于基础性地位,是我们准确把握他的诸如道物(现象)关系、无为和心性功夫等思想的基本依据。就治道来说,王弼既推崇道家的无为之治,又试图融摄儒家的有为之术,故其所谓“无为”便具有两种义涵:一谓治者纯粹效... 在王弼的思想体系中,体用论处于基础性地位,是我们准确把握他的诸如道物(现象)关系、无为和心性功夫等思想的基本依据。就治道来说,王弼既推崇道家的无为之治,又试图融摄儒家的有为之术,故其所谓“无为”便具有两种义涵:一谓治者纯粹效法道体,“以无为心”“以无为用”,摒弃一切有为之举,是曰“崇本息末”;二谓治者基于“有生于无”之理,以道家的无为吸纳、统摄儒家的有为之术,是曰“崇本举末”(或“守母存子”)。与上述无为思想相应,王弼还提出了“舍己”的功夫论:它以“无欲”为核心,以复归心体虚无的本来状态为指向。至于“性其情”,它原非指一种独立的涵养功夫,本意是强调性与其所发之情的一体相洽性。 展开更多
关键词 王弼 体用论 无为 舍己功夫 性其情
在线阅读 下载PDF
明清之际哲学转向的气学视野——以黄宗羲《明儒学案》《孟子师说》为中心 被引量:8
4
作者 陈畅 《现代哲学》 CSSCI 北大核心 2019年第5期153-160,共8页
明清之际“自性理转向经史”的哲学转型是中国哲学史的重大事件之一。其中,以黄宗羲为代表的浙东学术开展出心学向经史之学转型的思想道路,具有重要的理论意义。黄氏在其名著《明儒学案》《孟子师说》中提出一条独特的明代哲学发展脉络... 明清之际“自性理转向经史”的哲学转型是中国哲学史的重大事件之一。其中,以黄宗羲为代表的浙东学术开展出心学向经史之学转型的思想道路,具有重要的理论意义。黄氏在其名著《明儒学案》《孟子师说》中提出一条独特的明代哲学发展脉络,亦即心学的气学视野建构,由此建立了以“理为气之理”与“事的本体工夫论”为主要内容的气学形上学,使得作为知识学的经史之学顺理成章地成为性理之学开展的一部分,展现出逸出传统理学思想藩篱的新意义。 展开更多
关键词 黄宗羲 心学 气学 哲学转向
在线阅读 下载PDF
从“以知解独”到“以自解独”——论阳明学派慎独工夫转向及其哲学意义 被引量:8
5
作者 陈畅 《浙江社会科学》 CSSCI 北大核心 2017年第12期120-131,共12页
阳明学派"以慎独为宗旨者多矣"。而阳明后学对慎独的诠释,有一个从侧重"独知"到反对以"知"解独的转向。这一转向源于阳明"良知即是独知"说在中晚明时代引发的诠释困境。在宋明理学中,朱子与阳... 阳明学派"以慎独为宗旨者多矣"。而阳明后学对慎独的诠释,有一个从侧重"独知"到反对以"知"解独的转向。这一转向源于阳明"良知即是独知"说在中晚明时代引发的诠释困境。在宋明理学中,朱子与阳明都以"独知"解释慎独,但阳明学派的心学立场导致"独"被局限在心的领域,由此引发阳明后学对于终极本体的解释方向和工夫下手处的激烈论辩,构成难以调和的工夫论困局。晚明时期刘宗周创造性地提出新未发已发说(体用论),以"自好自恶"取代"独知",解决了这一理论困局。刘宗周的诠释转向具有独特的思想效应,其学说与明清思想转型有着内在的理论关联。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慎独 诚意 明清思想转型
在线阅读 下载PDF
东林学派的“新心学”建构--论明清之际哲学转向的一个新视角 被引量:7
6
作者 陈畅 《中山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 CSSCI 北大核心 2020年第3期102-108,共7页
对于明清之际的思想转型,学术界有不同的诠释。其中,钱穆、余英时的"内在理路"说回归思想自身源流,具有更好的解释力。通过对东林学派"新心学"建构过程的分析,能够将明清思想转型从"学术转向"视野推进到&... 对于明清之际的思想转型,学术界有不同的诠释。其中,钱穆、余英时的"内在理路"说回归思想自身源流,具有更好的解释力。通过对东林学派"新心学"建构过程的分析,能够将明清思想转型从"学术转向"视野推进到"哲学转向"的视野,更好地挖掘"内在理路"范式的思想潜力。东林学派思想发展的三个阶段,完整地展现了明清之际哲学转向的思想历程。从理学义理核心--理气论、心性论、工夫论的角度揭示东林学派思想发展的内在机制,厘清其源流,是探讨明清之际哲学转向的一个新视角。 展开更多
关键词 东林学派 未发工夫 哲学转向
在线阅读 下载PDF
可见性之谜——梅洛-庞蒂《眼与心》中关于绘画的哲学思考 被引量:7
7
作者 张尧均 《文艺理论研究》 CSSCI 北大核心 2013年第6期171-177,共7页
尽管梅洛-庞蒂的《眼与心》以绘画为主题,但它实际想要探讨的却是人与存在的关系;而在画家那里,视觉就构成了此种关系的纽结。本文因此着重考察了视觉的基本特征,进而探讨在视觉中所发生的人与物的可逆关系,及可见者与不可见者之间的缠... 尽管梅洛-庞蒂的《眼与心》以绘画为主题,但它实际想要探讨的却是人与存在的关系;而在画家那里,视觉就构成了此种关系的纽结。本文因此着重考察了视觉的基本特征,进而探讨在视觉中所发生的人与物的可逆关系,及可见者与不可见者之间的缠结关系,最后指出了经由绘画通达存在的可能性。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梅洛-庞蒂 绘画 视觉 可见性 存在
在线阅读 下载PDF
威廉姆·洪堡的大学理念 被引量:17
8
作者 孙周兴 《同济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 2007年第2期7-12,共6页
在中国学界,威廉姆·封·洪堡(Wilhelm von Humboldt,1767—1835)一直被当作世界级的伟大教育家而得到相当广泛的讨论,尤其是因为留德学者蔡元培先生接受了以洪堡为代表的德国大学理念,以之为北京大学的精神基石和办学方... 在中国学界,威廉姆·封·洪堡(Wilhelm von Humboldt,1767—1835)一直被当作世界级的伟大教育家而得到相当广泛的讨论,尤其是因为留德学者蔡元培先生接受了以洪堡为代表的德国大学理念,以之为北京大学的精神基石和办学方针。因此我们可以说,中国最重要的大学身上是有洪堡烙印的。今天差不多有如下情形:我们说到北京大学,必想起蔡元培校长,必想起洪堡;倒过来的说法自然也可成立。不过,不无遗憾的是,迄今为止,我们还没有译介过洪堡的教育思想文献,也使得我们的一些相关谈论难免空虚乏力。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大学理念 洪堡 威廉 北京大学 办学方针 教育思想 中国学 蔡元培
在线阅读 下载PDF
起源、真理与弥赛亚时间的结构——论本雅明哲学中的神学 被引量:5
9
作者 胡国平 《文艺理论研究》 CSSCI 北大核心 2012年第3期23-28,共6页
神学是本雅明哲学的核心议题之一。即使在完成马克思主义转向之后,本雅明仍然试图用"世俗启迪"转化、翻译神学的潜能。对起源和真理等的持续关注、对弥赛亚救赎的渴望,都内涵着他的神学态度。同时,本雅明也试图考察出现代性... 神学是本雅明哲学的核心议题之一。即使在完成马克思主义转向之后,本雅明仍然试图用"世俗启迪"转化、翻译神学的潜能。对起源和真理等的持续关注、对弥赛亚救赎的渴望,都内涵着他的神学态度。同时,本雅明也试图考察出现代性与神学的紧张关系。在本雅明的哲学思想中,弥赛亚时间结构中的张力既是反思现代性的入口,也是历史本身的动力来源。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本雅明 起源 真理 弥赛亚时间
在线阅读 下载PDF
止于至善--论柏拉图政治哲学中的善恶观 被引量:3
10
作者 李革新 《同济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 CSSCI 北大核心 2012年第2期74-83,共10页
善的问题是柏拉图政治哲学的核心问题。本文从理念论的本体之善、理论理性的智慧之善、实践理性的中和之善和服从行为的道德之善四个层面论述了柏拉图政治哲学的善恶观,以此表明他的思考至今仍然体现了人类能够达到的最高智慧。
关键词 政治哲学 理念论 理论理性 实践理性
在线阅读 下载PDF
朱谦之唯情哲学视野中的“时间” 被引量:3
11
作者 方用 《现代哲学》 CSSCI 北大核心 2013年第4期101-108,共8页
"时间"是近现代哲学的基本范畴,也是现代中国哲学建构的重要问题。朱谦之的唯情哲学以"情"解《易》,继而以"情"释"时",以"时"为"情"之"感",为"变化流动永... "时间"是近现代哲学的基本范畴,也是现代中国哲学建构的重要问题。朱谦之的唯情哲学以"情"解《易》,继而以"情"释"时",以"时"为"情"之"感",为"变化流动永不间断的绵延",并强调"时间的意义就是现在"。以此视野考察历史,他主张历史是生命的进化史,历史的价值在"现代"。唯情哲学对情感与时间的考察,不仅是对将时间理性化、形式化的纠偏,其时间与生命内在关联的讨论,也使我们对时间的理解更加具体、真实。 展开更多
关键词 真情之流 时间 历史
在线阅读 下载PDF
施特劳斯的政治哲学与犹太教问题 被引量:2
12
作者 李革新 《同济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 2007年第2期67-72,共6页
施特劳斯的政治哲学研究是从犹太教问题出发的。我们只有从他的政治哲学研究与他的犹太教传统的关系入手,才能对他的政治哲学思想的内在理路有一个清晰的把握。这对于我们思考现代性问题和自己的民族传统问题无疑具有重要的借鉴意义。
关键词 施特劳斯 政治哲学 犹太教 现代性
在线阅读 下载PDF
哲学的终结与道学导论的任务 被引量:1
13
作者 柯小刚 《江海学刊》 CSSCI 北大核心 2011年第3期14-20,238,共7页
哲学的终结不是指一般意义上的哲学思想的终结,而是特指作为一种特殊哲学形态的西方传统形而上学的终结。经由翻译philosophia而来的哲学,在全新的世界历史条件下的新生,将表现为道学的重新开端,而道学的重新开端则首先体现为道学导论... 哲学的终结不是指一般意义上的哲学思想的终结,而是特指作为一种特殊哲学形态的西方传统形而上学的终结。经由翻译philosophia而来的哲学,在全新的世界历史条件下的新生,将表现为道学的重新开端,而道学的重新开端则首先体现为道学导论的基本任务。道学导论不是外在地为一种叫做道学的现成学科提供一个导入其中的道路,而是本身即为道学的重新生成和展开。在现代中文的语文处境中,道学导论的基本任务是吸收转化质胜于文的逻各斯哲学,以文救质,在新的层面上重建文质彬彬的道学理想。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哲学 道学 世界历史 文质
在线阅读 下载PDF
被伪饰的形而上学——探询《第一哲学沉思集》的写作动机 被引量:1
14
作者 李琍 《现代哲学》 CSSCI 北大核心 2015年第4期82-90,共9页
笛卡尔本人关于《第一哲学沉思集》的写作目的有公开的与私下的两种不同说法。本文首先表明他在该书中既没有证明灵魂不朽,也没能够成功地运用自然理性证明上帝存在,因此他公开宣称的护教动机非常可疑。然后,本文比较了笛卡尔的宇宙图... 笛卡尔本人关于《第一哲学沉思集》的写作目的有公开的与私下的两种不同说法。本文首先表明他在该书中既没有证明灵魂不朽,也没能够成功地运用自然理性证明上帝存在,因此他公开宣称的护教动机非常可疑。然后,本文比较了笛卡尔的宇宙图景与基督教的宇宙图景的不同并指出两幅宇宙图景所支持的人生图景的根本区别,这就揭示了笛卡尔伪饰自己思想的根本原因。最后,本文梳理了《第一哲学沉思集》的整体结构,指出他写作该书的真实动机就是私下所说的为物理学奠基,不过出于自保的需要而把它包装成一篇护教文字。 展开更多
关键词 灵魂不朽 上帝存在 我思 宇宙图景 人生图景 伪饰
在线阅读 下载PDF
现代的理想国——《〈法哲学原理〉序言》绎读 被引量:1
15
作者 张尧均 《同济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 CSSCI 北大核心 2021年第3期33-44,共12页
黑格尔在《法哲学原理》一书中提供了一种关于现代理想国的原则框架。这个现代理想国继承了柏拉图理想国的哲学精神。但由于它与一种新的现实结合了起来,它便不再是一种“空虚的理想”,而是一种理念得以在其中安家的现实。它实现了合理... 黑格尔在《法哲学原理》一书中提供了一种关于现代理想国的原则框架。这个现代理想国继承了柏拉图理想国的哲学精神。但由于它与一种新的现实结合了起来,它便不再是一种“空虚的理想”,而是一种理念得以在其中安家的现实。它实现了合理性与现实性之间的统一。然而,这一新的理想国也隐含着使个性消失的危险,它不可能也不应该封闭对新的可能性的探索。 展开更多
关键词 黑格尔 理想国 合理性 现实性 历史哲学
在线阅读 下载PDF
从古典希腊哲学到早期希腊思想:对海德格尔思想转向的一个再考察 被引量:1
16
作者 张振华 《现代哲学》 CSSCI 北大核心 2012年第1期53-57,共5页
本文从古典希腊哲学到早期希腊思想这个角度出发,对海德格尔思想转向进行了一个再考察。这一视角在迄今为止的海德格尔研究中尚未引起重视。本文通过对30年代初海德格尔三门讲授课的总体梳理,在时间细节上追踪了这一思想转向发生的具体... 本文从古典希腊哲学到早期希腊思想这个角度出发,对海德格尔思想转向进行了一个再考察。这一视角在迄今为止的海德格尔研究中尚未引起重视。本文通过对30年代初海德格尔三门讲授课的总体梳理,在时间细节上追踪了这一思想转向发生的具体过程,为深入理解海德格尔对早期希腊思想家的阐释做了准备。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海德格尔 早期希腊 思想转向
在线阅读 下载PDF
论“四王”艺术特质的成因——一种对绘画的哲学研究 被引量:1
17
作者 李欣 《西北大学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 CSSCI 北大核心 2007年第1期172-176,共5页
为了阐明清代四王艺术特质形成的深层原因,立足于心灵机能,运用康德哲学的先验研究法。认为艺术是艺术家的知性、想象力和反省判断力、品位几种心灵机能共同的产物,而清代四王的艺术能力之长在于知性,其短则在于想象力与反省判断力,品... 为了阐明清代四王艺术特质形成的深层原因,立足于心灵机能,运用康德哲学的先验研究法。认为艺术是艺术家的知性、想象力和反省判断力、品位几种心灵机能共同的产物,而清代四王的艺术能力之长在于知性,其短则在于想象力与反省判断力,品位也差强人意,其心灵机能的长短就形成了作品的艺术特质。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四王 知性 想象力和反省判断力 品位
在线阅读 下载PDF
情即自然:朱谦之的唯情哲学自然观 被引量:1
18
作者 方用 《现代哲学》 CSSCI 北大核心 2016年第1期122-127,共6页
朱谦之的唯情哲学以"情即自然"为核心,倡引主情意的"自然主义的新生活"。他以"真"规定"自然"并将"真"建基于"情",以不断进化的"真情之流"为宇宙生命、天地万物... 朱谦之的唯情哲学以"情即自然"为核心,倡引主情意的"自然主义的新生活"。他以"真"规定"自然"并将"真"建基于"情",以不断进化的"真情之流"为宇宙生命、天地万物之"自然",以"直觉"为人之"自然"、为格物致知的不二法门。朱谦之以"情"拯救、复活、沟通人之内在自然与万物之外在自然,以自然为善、为美,进而从自然出发论进化、自由、平等。这些洞见不仅确立了"自然"的根基地位,也为20世纪中国哲学重思"自然"开启了新的理论空间。 展开更多
关键词 自然
在线阅读 下载PDF
汉语政治哲学语境中的《当代政治哲学十论》
19
作者 孙向晨 韩潮 陈建洪 《哲学分析》 CSSCI 2022年第3期180-195,共16页
2021年11月19日至21日,“汉语政治哲学多元议题的深化与拓展”学术研讨会暨华东师范大学哲学系政治哲学研究中心揭牌成立仪式在上海崇明举行。这次会议的一个独特的主题是围绕应奇教授最近出版的《当代政治哲学十论》(浙江大学出版社202... 2021年11月19日至21日,“汉语政治哲学多元议题的深化与拓展”学术研讨会暨华东师范大学哲学系政治哲学研究中心揭牌成立仪式在上海崇明举行。这次会议的一个独特的主题是围绕应奇教授最近出版的《当代政治哲学十论》(浙江大学出版社2021年版)展开学理上的讨论。这里发表的三篇文章是应邀与会的作者在现场发言的基础上整理扩充而成。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哲学语境 哲学系 深化与拓展 上海崇明 当代政治哲学 成立仪式 华东师范大学 政治哲学研究
在线阅读 下载PDF
哲学统治欧洲——黑格尔与尼采的不同策略
20
作者 李革新 《华东师范大学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 CSSCI 北大核心 2007年第6期44-51,共8页
哲学与宗教争夺欧洲思想统治权的斗争构成西方思想史的基本问题。黑格尔力图通过以哲学改造基督教的策略建立哲学的统治。尼采则通过哲学生活的重建、建立一种全新的自然哲学文化确立哲学的统治。他们的哲学策略都预设了自然的可变性,... 哲学与宗教争夺欧洲思想统治权的斗争构成西方思想史的基本问题。黑格尔力图通过以哲学改造基督教的策略建立哲学的统治。尼采则通过哲学生活的重建、建立一种全新的自然哲学文化确立哲学的统治。他们的哲学策略都预设了自然的可变性,从而陷入历史主义的困境。 展开更多
关键词 现代性 现代哲学 基督教 自然 历史主义
在线阅读 下载PDF
上一页 1 2 7 下一页 到第
使用帮助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