期刊文献+
共找到59篇文章
< 1 2 3 >
每页显示 20 50 100
基于真问题驱动的城市轨道交通学科研究生培养模式 被引量:1
1
作者 黄世泽 孙章 +3 位作者 张毅 肖军华 邹亮 伍丹 《城市轨道交通研究》 北大核心 2025年第1期6-9,14,共5页
[目的]城市轨道交通系统作为城市交通的重要组成部分,与人们出行和城市发展紧密相关。城市化进程的不断加快和人们对出行效率的不断追求,对城市轨道交通领域的人才培养提出了更高的要求。目前城市轨道交通学科研究生的培养模式存在与产... [目的]城市轨道交通系统作为城市交通的重要组成部分,与人们出行和城市发展紧密相关。城市化进程的不断加快和人们对出行效率的不断追求,对城市轨道交通领域的人才培养提出了更高的要求。目前城市轨道交通学科研究生的培养模式存在与产业需求脱节、选题脱离实际需求、产学融合度低等问题,不仅制约了学生的全面发展和专业素养的提升,也将影响城市轨道交通领域技术的创新和发展,需对城市轨道交通学科研究生创新培养模式进行研究。[方法]对真问题驱动培养模式的特点进行分析,结合城市轨道交通学科研究生培养模式的现状及问题,以中国城市轨道交通科技创新创业大赛为例,提出了一种真实问题驱动的研究生培养创新模式。[结果及结论]在引入真实问题情境后,学生能够深度参与实际项目,并进一步与企业合作,从而培养其实践能力和创新精神。真问题驱动的城市轨道交通学科研究生培养模式能够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和实践动力,锻炼学生创新思维,并提升学生解决实际问题以及创新思维方面的能力。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城市轨道交通 学科教育 真问题驱动 研究生培养 创新训练
在线阅读 下载PDF
轨道交通系统服役信息数字化实验教学平台设计
2
作者 梁海泉 谭晓东 +1 位作者 左建勇 薛文斌 《实验室研究与探索》 北大核心 2025年第7期170-176,共7页
基于高速5G通信、北斗定位及数字孪生技术,设计并构建了“1∶1三站两区间轨道交通系统服役信息数字化平台”。将真实轨道交通试验系统与小比例沙盘融合,通过高速无线传输与数字化联控,实现了真实车辆与模型车辆的同步控制。平台支持“... 基于高速5G通信、北斗定位及数字孪生技术,设计并构建了“1∶1三站两区间轨道交通系统服役信息数字化平台”。将真实轨道交通试验系统与小比例沙盘融合,通过高速无线传输与数字化联控,实现了真实车辆与模型车辆的同步控制。平台支持“轨道交通综合试验”等课程的实验教学,通过海量数据管理与共享,促进了学生的自主学习与科技创新。平台打破了时空限制,为学生提供了丰富的实践机会,有助于提升学生的科研能力。 展开更多
关键词 车辆工程 真车实线 轨交沙盘 实验课程 轨道交通综合试验
在线阅读 下载PDF
规划设计要素对城市轨道交通能耗的影响分析
3
作者 郭英杰 陈小鸿 刘皓冰 《城市轨道交通研究》 北大核心 2025年第5期19-23,29,共6页
[目的]建立城市轨道交通能耗模型,分析规划设计要素对轨道交通能耗的影响,用以指导低碳节能视角下的城市轨道交通规划设计方案优化。[方法]以单位运营里程列车牵引能耗和单位时间站点动力照明能耗为因变量,并以相关规划设计要素、线路... [目的]建立城市轨道交通能耗模型,分析规划设计要素对轨道交通能耗的影响,用以指导低碳节能视角下的城市轨道交通规划设计方案优化。[方法]以单位运营里程列车牵引能耗和单位时间站点动力照明能耗为因变量,并以相关规划设计要素、线路运营及客流强度为自变量,通过结构方程模型和随机系数模型估计规划设计要素对城市轨道交通能耗的影响。[结果及结论]规划设计要素对城市轨道交通能耗具有显著影响,最高影响车公里牵引能耗的35%;同时,对地下站点的能耗影响大于对高架站点的能耗影响,对换乘站点的能耗影响大于对非换乘站点的能耗影响。忽略规划设计要素对能耗的间接影响会低估其对城市轨道交通能耗的影响。最大化城市轨道交通的节能潜力需在考虑城市用地空间的基础上,最大化线路高架段比例和合理确定站间距。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城市轨道交通 能耗 规划设计要素 列车牵引能耗 动力照明能耗
在线阅读 下载PDF
轨道交通环境噪声预测与控制标准探讨
4
作者 王嘉 李莉 《城市轨道交通研究》 北大核心 2025年第4期91-95,共5页
[目的]轨道交通噪声辐射问题日益严重。为了提高轨道交通环境噪声预测与控制水平,有必要探讨我国现行轨道交通环境噪声预测与控制标准的关键内容。[方法]系统性梳理我国现行的轨道交通环境噪声预测与控制标准,从轨道交通噪声源强、轨道... [目的]轨道交通噪声辐射问题日益严重。为了提高轨道交通环境噪声预测与控制水平,有必要探讨我国现行轨道交通环境噪声预测与控制标准的关键内容。[方法]系统性梳理我国现行的轨道交通环境噪声预测与控制标准,从轨道交通噪声源强、轨道交通噪声预测和声屏障噪声控制3个方面进行了对比,深入研究不同标准的车辆噪声源强的测试与预测方法、轨道交通环境噪声辐射的预测方法及基于声屏障措施的噪声控制方法。[结果及结论]噪声源强测量建议综合考虑HJ 453—2018和GB/T 5111—2024两项标准。噪声预测建议依据HJ 2.4—2021标准;声屏障声学性能和降噪效果计算建议参考HJ/T 90—2004标准,并可辅以TB/T 3122—2019、GB/T 19884—2005标准。 展开更多
关键词 轨道交通 噪声源强 噪声预测 噪声控制
在线阅读 下载PDF
我国轨道交通环境噪声影响评价标准分析
5
作者 王嘉 李莉 《城市轨道交通研究》 北大核心 2025年第3期35-39,44,共6页
[目的]由于轨道交通线网日益密集以及环境噪声敏感区域不断增加,轨道交通引发的噪声辐射问题日趋严峻,故有必要对我国轨道交通环境噪声影响评价标准进行深入分析。[方法]阐述了轨道交通环境噪声评价标准中涉及的评价量、频率范围以及计... [目的]由于轨道交通线网日益密集以及环境噪声敏感区域不断增加,轨道交通引发的噪声辐射问题日趋严峻,故有必要对我国轨道交通环境噪声影响评价标准进行深入分析。[方法]阐述了轨道交通环境噪声评价标准中涉及的评价量、频率范围以及计权方式,并综合归纳了近年来轨道交通环境噪声的相关标准,旨在明确噪声评价的具体方法、评价指标及限值设定。[结果及结论]通过对噪声描述与测量基本参量的系统梳理,指出了当前标准中存在的有待修正的内容。 展开更多
关键词 铁路及城市轨道交通 噪声标准 噪声评价
在线阅读 下载PDF
都市圈轨道交通调度指挥一体化模式研究
6
作者 曹锋 朱资岳 +2 位作者 陈昌进 叶玉玲 罗晋 《城市轨道交通研究》 北大核心 2025年第4期223-226,共4页
[目的]研究都市圈轨道交通调度指挥一体化模式,有助于解决不同层级轨道交通系统在运营管理协调联动方面存在的难题,提升运输组织效率和服务质量。[方法]通过解析轨道交通调度指挥一体化的内涵和需求,在分析国内外都市圈轨道交通调度指... [目的]研究都市圈轨道交通调度指挥一体化模式,有助于解决不同层级轨道交通系统在运营管理协调联动方面存在的难题,提升运输组织效率和服务质量。[方法]通过解析轨道交通调度指挥一体化的内涵和需求,在分析国内外都市圈轨道交通调度指挥发展现状的基础上,提出了代管模式、集中办公模式、统一管理模式等3种适用于都市圈轨道交通一体化背景的调度指挥模式,并采用TOPSIS(逼近理想解排序法)评估方法,从服务质量、实施难度和总体效能等3个维度对3种调度指挥模式进行了评价,形成相应的调度指挥一体化管理规则,为运营企业提供决策依据。[结果及结论]代管模式和统一管理模式更适应轨道交通共线运营环境,有利于保障列车运行安全,并提高运营管理效率。建议运营企业在综合考虑线路规模和需求的情况下,合理选择调度指挥一体化管理模式。 展开更多
关键词 轨道交通 都市圈 调度指挥一体化
在线阅读 下载PDF
面向城市轨道交通列车运维安全的事理图谱构建研究
7
作者 樊茜琪 左建勇 +2 位作者 龚明 贾波 李政江 《城市轨道交通研究》 北大核心 2025年第4期32-37,共6页
[目的]城市轨道交通运维系统庞大而复杂,使用传统数据准确分析运维风险具有一定难度,将大数据分析纳入风险管理是一种趋势。通过构建城市轨道交通列车运维安全事理图谱,为城市轨道交通安全管理和风险防控提供新的视角和工具,从而为提升... [目的]城市轨道交通运维系统庞大而复杂,使用传统数据准确分析运维风险具有一定难度,将大数据分析纳入风险管理是一种趋势。通过构建城市轨道交通列车运维安全事理图谱,为城市轨道交通安全管理和风险防控提供新的视角和工具,从而为提升城市轨道交通系统的安全性提供理论基础和方法支持。[方法]聚焦于列车运维安全事理图谱的构建,对构建事理图谱的3个关键步骤进行了优化。事件抽取环节构建了城市轨道交通专业词典并设计了触发词规则;事件关系抽取环节结合了语义依存与顺序关系;事理对齐环节采用优化的聚类算法来定义主要风险因素。通过对传统知识图谱方法、通用事理图谱方法以及本文方法的对比评价,验证本文方法在事理图谱构建中的准确性和有效性。最后通过Gephi软件实现了事理图谱用数据存储和可视化。[结果及结论]传统的基于数理统计的故障分析和依赖人工经验的风险分析在预见性、全面性和及时性等方面存在一定的局限性;展示了事理图谱在运维风险管理中从理论到应用的完整路径,并实现了数据分析与可视化表示的综合方法论。随着方法论的不断完善和实证研究的深入,这套城市轨道交通领域事理图谱抽取范式将能进一步促进城市轨道交通安全管理水平的提升。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城市轨道交通 列车运维安全 事理图谱 风险分析
在线阅读 下载PDF
国土空间规划体系下上海综合交通专项规划转型与技术路径探索
8
作者 訾海波 李强 +1 位作者 张天然 徐仕鹏 《上海城市规划》 北大核心 2025年第1期28-35,共8页
综合交通专项规划是国土空间规划体系中引导空间使用、优化空间结构、支撑空间组织的重要规划类型。随着人口、产业、技术等变化,国土空间保护开发格局面临重塑,对交通体系的需求也发生了显著变化。针对国土空间规划体系下的上海综合交... 综合交通专项规划是国土空间规划体系中引导空间使用、优化空间结构、支撑空间组织的重要规划类型。随着人口、产业、技术等变化,国土空间保护开发格局面临重塑,对交通体系的需求也发生了显著变化。针对国土空间规划体系下的上海综合交通专项规划转型,提出规划编制的总体框架、要素表达和传导要求,并围绕综合交通专项规划编制的技术路径,探讨在发展策略上强化多模式交通与多尺度空间的协同、在要素统筹上突出规划的空间管控和精细化管理要求、在实施传导上推动综合交通规划从蓝图式规划到对城市发展过程的引领式规划编制,旨在为进入存量发展阶段的城市综合交通规划提供前瞻性和结构性的规划角度和思路,以期为城市综合交通的可持续发展提供支撑参考。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国土空间规划 综合交通 专项规划 规划转型 技术路径
在线阅读 下载PDF
市域(郊)铁路运营补贴问题分析及建议 被引量:1
9
作者 滕靖 吴桐 章勇 《城市轨道交通研究》 北大核心 2025年第3期1-5,共5页
[目的]运营补贴是市域(郊)铁路健康发展、体现公益性服务特征的重要保障。国家铁路参与市域(郊)铁路的建设运营,有利于盘活存量资产,发挥运输优势。路地合作的发展模式是我国市域(郊)铁路的鲜明特点之一。为了市域(郊)铁路的可持续发展... [目的]运营补贴是市域(郊)铁路健康发展、体现公益性服务特征的重要保障。国家铁路参与市域(郊)铁路的建设运营,有利于盘活存量资产,发挥运输优势。路地合作的发展模式是我国市域(郊)铁路的鲜明特点之一。为了市域(郊)铁路的可持续发展,有必要对路地合作背景下市域(郊)铁路的运营补贴问题进行分析。[方法]以既有线改造的上海金山铁路和新建线路的成都成灌铁路为例,对其路地合作机制进行介绍,辨析地方政府、市域(郊)铁路公司、国家铁路集团等各主体的功能职责;对运营补贴模式和现状进行了梳理,并总结了两条线路在补贴过程中存在的问题和主要原因。[结果及结论]金山铁路和成灌铁路分别采用政府购买服务方式和面向亏损的补贴模式,二者在补贴机制和补贴效果上存在差异。目前,市域(郊)铁路运营补贴存在低票价模式下的收支不平衡、市域(郊)铁路专门制度和标准不健全、既有线改造的资产界面不够清晰等问题。基于上述问题提出了落实地方政府支付责任、编制市域(郊)铁路成本核算标准、量化市域(郊)铁路正外部性和综合绩效、通过站城融合培育市域(郊)铁路TOD(以公共交通为导向的发展模式)产业链等建议。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市域(郊)铁路 运营补贴 购买服务 社会效益
在线阅读 下载PDF
基于模糊补偿的磁浮列车悬浮系统非奇异终端滑模控制
10
作者 孙友刚 张丹丹 +1 位作者 吉文 徐俊起 《西南交通大学学报》 北大核心 2025年第4期803-811,共9页
针对电磁悬浮(EMS)型磁浮列车在实际运行时,因系统参数时变、侧风气动升力以及载客量变化等因素,致使高精度悬浮动态性能下降的问题,提出一种自适应模糊非奇异终端滑模控制(FNTSC)方法.首先,建立考虑系统不确定性与外部干扰的单电磁铁... 针对电磁悬浮(EMS)型磁浮列车在实际运行时,因系统参数时变、侧风气动升力以及载客量变化等因素,致使高精度悬浮动态性能下降的问题,提出一种自适应模糊非奇异终端滑模控制(FNTSC)方法.首先,建立考虑系统不确定性与外部干扰的单电磁铁悬浮系统动力学模型;其次,采用模糊逻辑系统对悬浮系统中的未知非线性函数进行在线逼近与动态补偿;然后,针对传统滑模控制(SMC)中的奇异性问题和颤振现象,设计非奇异终端滑模控制器,并在不进行任何线性化处理的前提下,基于Lyapunov稳定性理论证明跟踪误差的有限时间收敛性;最后,将PID、SMC、模糊PID控制方法与FNTSC方法进行仿真对比,并进一步开展PID和FNTSC方法的实验对比,验证所提方法的有效性和鲁棒性.研究结果表明:在随机外部干扰和轨道不平顺情况下,FNTSC方法具有更小的稳态误差和更优的跟踪性能;相较于PID控制方法,静态悬浮的均方根误差降低15.7%,对幅值为2 mm的正弦波不平顺轨迹,其跟踪误差可限定在0.05 mm以内. 展开更多
关键词 磁浮交通 悬浮系统 模糊控制 非奇异终端滑模控制 鲁棒性 自适应控制
在线阅读 下载PDF
低黏着环境下ATC系统超速防护控制策略优化
11
作者 潘洪亮 孙敏达 +2 位作者 李迪 林源峤 袁建军 《都市快轨交通》 北大核心 2025年第4期110-116,共7页
在雨雪等恶劣天气条件下,城市轨道交通轮轨界面黏着特性显著劣化,导致列车自动运行控制(automatic train control,ATC)系统的超速防护功能存在失效风险。为增强ATC系统的全局稳健性,针对低黏着环境下ATC超速防护控制策略优化问题开展研... 在雨雪等恶劣天气条件下,城市轨道交通轮轨界面黏着特性显著劣化,导致列车自动运行控制(automatic train control,ATC)系统的超速防护功能存在失效风险。为增强ATC系统的全局稳健性,针对低黏着环境下ATC超速防护控制策略优化问题开展研究。首先,基于安全制动模型、可保证紧急制动率(guaranteed emergency braking rate,GEBR)和黏着制动机理,系统解析ATC系统超速防护功能的作用过程。其次,通过分析工程实践中GEBR值的刚性设定模式与实际运营中黏着系数随机波动之间的失配矛盾,揭示“黏着衰减→制动效能下降→GEBR动态失配→制动距离突破安全阈值”的链式失效路径。最后,基于MATLAB平台构建融合轮轨动态黏着特性的ATC超速防护仿真模型,并通过具体事故案例验证模型有效性。研究结果表明:相较于既有系统的雨雪模式防护策略,本文提出的多目标协同优化动态控制策略能够实现GEBR值和系统顶篷速度的精细化协同调控,有效平衡低黏着环境下列车制动安全与系统运行效率。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城市轨道交通 列车自动控制系统 超速防护 可保证紧急制动率 安全制动模型 低黏着环境
在线阅读 下载PDF
基于数据驱动的磁悬浮列车悬浮系统参数辨识及控制
12
作者 陈琛 徐俊起 +2 位作者 王文 李红梅 宋一锋 《铁道学报》 北大核心 2025年第7期40-51,共12页
悬浮系统是保证磁悬浮列车无接触运行的关键设备之一,在强受扰工况下存在难以及时响应气隙变化而发生“砸轨”或“掉点”的风险,因此有必要对其进行实时监测和控制优化。以单电磁铁悬浮系统为研究对象,构建基于电流控制的二阶机理模型;... 悬浮系统是保证磁悬浮列车无接触运行的关键设备之一,在强受扰工况下存在难以及时响应气隙变化而发生“砸轨”或“掉点”的风险,因此有必要对其进行实时监测和控制优化。以单电磁铁悬浮系统为研究对象,构建基于电流控制的二阶机理模型;以中低速磁悬浮车单点悬浮试验台为试验基础,设计PID控制器实现闭环反馈控制,利用实时仿真系统dSPACE采集运行数据对试验台关键参数辨识,并通过仿真对比经典最小二乘法与三类改进粒子群优化方案;引入强化Q学习方法设计自适应悬浮控制器,应用Bellman最优跟踪控制方程对闭环运行数据进行实时评估,以评估矩阵改进控制参数。基于值迭代(VI)策略循环评估和改进步骤,直至收敛于最优控制律。研究结果表明,基于线性变化加速因子的PSO辨识结果最准确。应用此方案辨识试验台参数,并搭建其对应的精准仿真模型,可用于可靠控制器设计。仿真及试验结果表明:所设计的PID-QL控制算法在空载、加载800 N和加载1 600 N工况下比PID抗扰性更强。 展开更多
关键词 磁悬浮列车 悬浮控制系统 数据驱动 PSO PID-QL
在线阅读 下载PDF
基于线路技术标准构建的高速磁悬浮轨道不平顺及应用
13
作者 王文 徐俊起 +3 位作者 陈琛 徐钊 李红梅 刘志刚 《铁道学报》 北大核心 2025年第7期214-224,共11页
轨道不平顺是影响常导磁悬浮系统车轨振动响应的重要因素,应用惯性基准法求解的轨道不平顺因包含动态不平顺成分,不能完全满足车-磁-轨耦合动力学的计算需求。结合高速磁悬浮的技术特点及线路标准提出了一种构建轨道不平顺的方法,基于... 轨道不平顺是影响常导磁悬浮系统车轨振动响应的重要因素,应用惯性基准法求解的轨道不平顺因包含动态不平顺成分,不能完全满足车-磁-轨耦合动力学的计算需求。结合高速磁悬浮的技术特点及线路标准提出了一种构建轨道不平顺的方法,基于惯性基准法计算实测垂向轨道不平顺;将各类符合实测数据分布特性的偏差作为随机变量叠加后获得轨道静态随机不平顺;求解沿梁长方向分布的轨道预拱值,并仿真分析有无预拱对车轨系统的具体影响;基于高速磁悬浮车-磁-轨耦合动力学仿真,对比分析600 km/h高速磁悬浮系统在两类轨道不平顺作用下的动力学响应。研究结果表明:轨道梁预拱能有效降低悬浮间隙波动;通过对比两种方法求取的轨道功率谱密度及其作用下的车轨系统动态响应,验证本文方法的准确性和有效性。本文提出的基于线路技术标准构建轨道不平顺的方法不依赖于试验数据,可为研究分析未来速度600 km/h级线路技术标准及其不平顺阈值提供参考。 展开更多
关键词 高速磁悬浮列车 车轨耦合动力学 轨道不平顺 轨道预拱 T分布
在线阅读 下载PDF
串列海豹胡须柱杆件周围流场与气动噪声特性分析
14
作者 朱剑月 季婧雯 +1 位作者 贾青 徐俊起 《振动工程学报》 北大核心 2025年第8期1665-1676,共12页
根据延迟分离涡模型进行流场计算,采用稀疏促进动力学模态和谱本征正交分解方法对尾迹流场进行模态分解,结合声类比方法,分析了雷诺数(Re=6×10^(4)~1.2×10^(5))下串列海豹胡须柱杆件周围流场与气动噪声特性,并与具有相同特征... 根据延迟分离涡模型进行流场计算,采用稀疏促进动力学模态和谱本征正交分解方法对尾迹流场进行模态分解,结合声类比方法,分析了雷诺数(Re=6×10^(4)~1.2×10^(5))下串列海豹胡须柱杆件周围流场与气动噪声特性,并与具有相同特征长度(对应圆柱直径30 mm)的串列圆柱与串列椭圆柱杆件工况进行对比。结果表明:串列类圆柱体下游杆件的升力脉动强于上游杆件,在噪声辐射中占据主要地位;海豹胡须柱鞍面与节点面交错排列的几何结构引发流体三维分离,削弱了流动中剪切层之间的相互作用,尾迹稳定性增强;串列海豹胡须柱破坏了串列圆柱交替涡脱落产生的卡门涡街,流动结构中存在相邻两鞍面产生的反向涡脱落,使部分横向力得到平衡,显著降低升力脉动和涡激振动,有效控制几何体表面非定常脉动力产生的气动噪声;串列海豹胡须柱在多数频段内气动噪声声压级幅值降低,具有较明显的降噪效果。声学风洞测试结果验证了气动噪声数值模拟的准确性。本文工作对类圆柱杆件气动噪声控制具有一定的参考价值。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噪声控制 串列海豹胡须柱 流场特性 气动噪声 声学风洞测试
在线阅读 下载PDF
突发事件下高铁网络延误弹复性
15
作者 叶玉玲 周文涛 +3 位作者 韩明初 罗晋 宋唯维 朱资岳 《同济大学学报(自然科学版)》 北大核心 2025年第2期254-262,共9页
高铁一般性突发事件导致的网络短时能力损失可引发列车延误。引入弹复性的概念评价高铁网络应对延误的恢复能力,提出高铁网络延误弹复性。从恢复程度和恢复速度两个测度建立评价指标,以评价高铁网络在一般性突发事件下的延误恢复能力。... 高铁一般性突发事件导致的网络短时能力损失可引发列车延误。引入弹复性的概念评价高铁网络应对延误的恢复能力,提出高铁网络延误弹复性。从恢复程度和恢复速度两个测度建立评价指标,以评价高铁网络在一般性突发事件下的延误恢复能力。研究基于运行调整的路网延误弹复性分析方法,构建事件发生区段和相邻区段的延误弹复性优化多目标混合整数规划模型,并以华东局部高铁网络为例进行算例分析。最后对一般性突发事件下高速铁路延误传播特征进行分析,为铁路调度管理部门在突发事件下的高铁网络运行调整提供依据。 展开更多
关键词 高速铁路 弹复性 突发事件 延误传播 运行调整
在线阅读 下载PDF
基于Sobol’法的高速磁浮列车单点悬浮系统全局灵敏度分析 被引量:1
16
作者 倪菲 范琳 +2 位作者 徐俊起 林国斌 贾万涛 《西南交通大学学报》 北大核心 2025年第4期812-822,共11页
本文针对高速磁浮列车悬浮系统中不确定性参数对系统动态响应的影响展开研究,旨在为磁浮列车的优化设计提供理论依据.首先,将高速磁浮列车悬浮系统简化为包含二系悬挂的单点悬浮系统,并构建相应的多项式混沌展开(PCE)模型;在此基础上,采... 本文针对高速磁浮列车悬浮系统中不确定性参数对系统动态响应的影响展开研究,旨在为磁浮列车的优化设计提供理论依据.首先,将高速磁浮列车悬浮系统简化为包含二系悬挂的单点悬浮系统,并构建相应的多项式混沌展开(PCE)模型;在此基础上,采用Sobol’法进行全局灵敏度分析,相较于在原始模型上进行蒙特卡洛仿真求解Sobol’灵敏度的方法,基于PCE模型的求解方法将计算效率提升了73倍,且计算误差控制在0.004以内;进一步地,深入分析车辆结构参数、轨道不平顺参数以及悬浮控制参数对悬浮系统间隙响应和车体垂向加速度的影响规律,识别了关键影响参数及其交互效应.研究结果表明:电磁铁线圈匝数和电磁铁铁芯有效面积对车体垂向加速度及悬浮系统间隙响应影响较大,总灵敏度指数均大于0.20,而电磁铁质量和二系悬挂参数对其影响相对较小,总灵敏度指数均小于0.10;列车运行速度与轨道不平顺波长对悬浮间隙和车体垂向加速度的影响显著,总灵敏度指数均大于0.80,且二者之间存在明显的交互作用;在悬浮控制参数中,间隙响应对比例系数的变化最为敏感,总灵敏度指数接近1.00. 展开更多
关键词 高速磁浮列车 电磁悬浮系统 灵敏度分析 Sobol’法 多项式混沌展开
在线阅读 下载PDF
基于新息自适应卡尔曼滤波地铁测速定位方法 被引量:1
17
作者 万俊豪 左建勇 +1 位作者 丁景贤 潘宇 《仪器仪表学报》 北大核心 2025年第1期236-246,共11页
城市轨道交通车辆的测速定位存在可用传感器较少,小半径曲线和大坡度变化线路多,运行工况变化频繁,实时性与精度要求更高等问题。提出了基于新息自适应卡尔曼滤波的测速定位方法,以无人驾驶地铁为研究对象,首先基于先验牵引制动目标级... 城市轨道交通车辆的测速定位存在可用传感器较少,小半径曲线和大坡度变化线路多,运行工况变化频繁,实时性与精度要求更高等问题。提出了基于新息自适应卡尔曼滤波的测速定位方法,以无人驾驶地铁为研究对象,首先基于先验牵引制动目标级位约束,将列车视为一维刚性均布质量模型,考虑列车经过等效变坡点的动力学行为,建立修正机动加速度的列车运动模型。然后基于新息自适应卡尔曼滤波实时估计与修正受到运行工况与线路情况变化影响的统计噪声。最后以3种典型工况的实车数据为例,基于16组动车轴速信息进行测速定位,并对比采用平均轴速法与无自适应估计噪声的常规卡尔曼滤波算法下的6种精度评价指标,结果表明:采用该方法有效修正轮轨蠕滑引起的渐进型数据漂移,减少高速区高频噪声,速度误差均方根为0.349 0 km·h^(-1),制动停车位置误差为0.491 3 m,具备较高的测速与定位精度;在高速区轴速存在1.5%比例随机缺失工况下,速度误差均方根可稳定在0.371 7 km·h^(-1)左右,制动停车位置误差可稳定在0.042 0 m左右,对高速区测量轴速缺失具备较强鲁棒性;在列车滑行工况下,速度误差均方根为0.360 1 km·h^(-1),制动停车位置误差为0.310 5 m,对列车空转滑行具备较强鲁棒性。研究结果能够为无人驾驶地铁列车精确测速定位提供理论依据与工程参考。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无人驾驶地铁 测速定位方法 机动加速度 新息自适应卡尔曼滤波
在线阅读 下载PDF
协同能力目标和停站需求的高速铁路列车基本运行图优化 被引量:1
18
作者 高金科 滕靖 曲思源 《同济大学学报(自然科学版)》 北大核心 2025年第2期263-271,共9页
考虑高速铁路站、车一定的服务频次要求,提出列车运行图生成与压缩的协同优化的混合整数规划模型。模型以铺画一定数量列车运行线占用列车运行图横轴的时间长度和所有列车全程旅行时间最小为优化目标,提出二阶段求解算法:先固定标杆列... 考虑高速铁路站、车一定的服务频次要求,提出列车运行图生成与压缩的协同优化的混合整数规划模型。模型以铺画一定数量列车运行线占用列车运行图横轴的时间长度和所有列车全程旅行时间最小为优化目标,提出二阶段求解算法:先固定标杆列车运行线,求解列车停站方案、越行方案、股道运用方案,即生成列车运行图;在不改变上述3个方案下,减少列车运行图中的非必要的冗余时间,并向前移动列车运行线,即压缩列车运行图。以京沪高速铁路为案例,结果表明,二阶段法可降低两列车之间运行关系判定的复杂度,实现对模型大规模数据的快速有效求解。 展开更多
关键词 高速铁路 站车服务频次 列车运行图生成与压缩 二阶段
在线阅读 下载PDF
上海地铁站内行人楼梯交通特性 被引量:15
19
作者 王凯英 廖明军 +1 位作者 孟宪强 王显利 《上海海事大学学报》 北大核心 2009年第1期69-73,共5页
为对地铁站内行人楼梯进行规划、设计和管理,对上海地铁站内行人楼梯的交通特性进行分析.通过现场观测和摄像调查获取大量数据,利用统计学的方法分析性别、年龄以及信息对楼梯速度的影响规律;根据行人速度随密度变化的大致规律,对... 为对地铁站内行人楼梯进行规划、设计和管理,对上海地铁站内行人楼梯的交通特性进行分析.通过现场观测和摄像调查获取大量数据,利用统计学的方法分析性别、年龄以及信息对楼梯速度的影响规律;根据行人速度随密度变化的大致规律,对给定密度下的行人速度或者流量数据进行合并处理;适当加密变化敏感区域的数据,并利用这些统计数据建立上下楼梯行人的流量一行人密度一速度曲线关系.结果表明性别对行人速度没有显著影响,而年龄和信息对行人速度具有显著影响;从流量一行人密度一速度曲线看,行人在坡度为26°的楼梯的上下楼梯通行能力没有差别,约为88人/(m·min),对应的行人所占面积为0.20~0.22m^2/人.该结果可用于楼梯设施的规划和设计以及行人微观疏散仿真.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地铁站 楼梯 交通特性
在线阅读 下载PDF
基于元胞自动机的智能重卡专用道管控策略
20
作者 王一帆 干宏程 +2 位作者 王可 程智鹏 涂辉招 《上海理工大学学报》 北大核心 2025年第1期100-107,共8页
探索了车联网环境下设置自动驾驶重型卡车(简称智能重卡)专用道的可行性和有效性。以上海市两港大道快速路为研究场景,通过分析实际交通状况,设计正常路段混合交通流下的智能重卡专用道运行规则,构建三车道元胞自动机模型,利用Matlab开... 探索了车联网环境下设置自动驾驶重型卡车(简称智能重卡)专用道的可行性和有效性。以上海市两港大道快速路为研究场景,通过分析实际交通状况,设计正常路段混合交通流下的智能重卡专用道运行规则,构建三车道元胞自动机模型,利用Matlab开发仿真程序,从交通流密度、流量、平均速度等方面对不同网联自动驾驶汽车(CAVs)渗透率条件下的仿真结果进行分析。结果表明,在智能重卡比例0.2、CAVs渗透率0.4~0.7的情形下,设置智能重卡专用道对提升道路通行能力效果显著,且能提高整体交通流的平均速度;尤其当CAVs渗透率达0.6时,效果最佳,道路通行能力提高约23%。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城市交通 智能重卡 专用道 混合交通流 元胞自动机
在线阅读 下载PDF
上一页 1 2 3 下一页 到第
使用帮助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