期刊文献+
共找到4篇文章
< 1 >
每页显示 20 50 100
智能网联交通系统中的信息物理映射与系统构建 被引量:11
1
作者 张雷 沈国琛 +4 位作者 秦晓洁 成诚 欧冬秀 李兴华 施莉娟 《同济大学学报(自然科学版)》 EI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22年第1期79-86,共8页
提出将人工智能和信息物理融合系统(CPS)的理论与方法集成融入智能交通系统及其应用,探索“人工智能+交通”的交叉创新领域,在交通物理与信息空间映射、网络通信与时空数据规约、交通安全与可信可控关联等关键问题上形成相关的解决方案... 提出将人工智能和信息物理融合系统(CPS)的理论与方法集成融入智能交通系统及其应用,探索“人工智能+交通”的交叉创新领域,在交通物理与信息空间映射、网络通信与时空数据规约、交通安全与可信可控关联等关键问题上形成相关的解决方案和技术体系,推进实现交通信息物理融合系统及其应用的精准治理。 展开更多
关键词 人工智能 信息物理交通系统 智能网联交通 数据精化
在线阅读 下载PDF
基于缩尺试验和离散元模拟的X形轨枕承载特性
2
作者 陈成 汤语嫣 +2 位作者 唐子桉 张磊 杨超 《西南交通大学学报》 北大核心 2025年第5期1220-1228,共9页
为研究新型X形轨枕道床承载力和横向阻力特性,开展X形轨枕与Ⅲ型轨枕道床刚度和横向阻力的缩尺模型试验,通过离散元法建立有砟轨道三维模型,并从细观上对比分析2种轨枕道床的竖向荷载传递机制及横向阻力.研究结果表明:在最大竖向荷载时,... 为研究新型X形轨枕道床承载力和横向阻力特性,开展X形轨枕与Ⅲ型轨枕道床刚度和横向阻力的缩尺模型试验,通过离散元法建立有砟轨道三维模型,并从细观上对比分析2种轨枕道床的竖向荷载传递机制及横向阻力.研究结果表明:在最大竖向荷载时,X形轨枕道床的竖向位移(刚度)相较于Ⅲ型轨枕降低了约26.3%(提高了约46.6%);与Ⅲ型轨枕相比,X形轨枕的横向极限阻力提高了约22.4%,有效提高了轨道横向稳定性;X形轨枕与枕间道砟的接触面积和应力均明显增加,轨枕接触力沿X形4个夹角范围扩散,使得枕间道砟充分参与分担荷载;由于X形轨枕的叉形结构能够提升枕间道砟的参与,使得道床刚度和横向阻力分别提升约29.2%和31.6%,与试验结论较接近. 展开更多
关键词 铁路轨枕 离散元方法 道床刚度 横向阻力 缩尺试验
在线阅读 下载PDF
基于DEM-MBD耦合方法的路桥过渡段不均匀沉降研究 被引量:13
3
作者 陈成 罗启天 +2 位作者 杨超 芮瑞 王晓壮 《中国铁道科学》 EI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22年第3期69-77,共9页
为了从细观力学机理上研究路桥过渡段的劣化规律及其影响因素,采用离散单元(DEM)法生成轨枕与道砟模型,并施加相位荷载,通过多体动力学(MBD)方法建立相互独立的路基弹簧,实现对路桥过渡段中路基刚度变化的模拟,进而建立轨枕-道砟-路基... 为了从细观力学机理上研究路桥过渡段的劣化规律及其影响因素,采用离散单元(DEM)法生成轨枕与道砟模型,并施加相位荷载,通过多体动力学(MBD)方法建立相互独立的路基弹簧,实现对路桥过渡段中路基刚度变化的模拟,进而建立轨枕-道砟-路基过渡段耦合模型,进行不同路基刚度、列车速度、轴重以及桩基加固下过渡段不均匀沉降研究。结果表明:列车荷载作用下,路桥过渡段中过渡路基区沉降最大,普通路基区次之,桥面路基区最小;当列车车速由94 km·h^(-1)增加至281 km·h^(-1)、轴重由16 t提升至32 t时,过渡段不均匀沉降分别增大60.9%和259.4%,轴重的影响更为突出;当列车车速为94 km·h^(-1)和轴重为16 t时,采用刚度渐变路基或桩基加固软路基措施后,过渡段各路基区沉降均有减小,过渡段不均匀沉降分别减小56.5%和53.6%,验证了路桥过渡段采用搭板法与桩基加固法的合理性。 展开更多
关键词 路基 路桥过渡段 不均匀沉降 加固 离散元-多体动力学耦合 道床劣化
在线阅读 下载PDF
智慧物流发展的动因、架构和建议 被引量:84
4
作者 王帅 林坦 《中国流通经济》 CSSCI 北大核心 2019年第1期35-42,共8页
当前,受物流行业规模和网络经济达到拐点、资源整合红利吸引科技企业进入、物流需求快速迭代升级、智能技术逐步实现商业化应用、人工智能替代劳动力以应对劳动力供给长期短缺等五方面因素驱动,我国物流信息化正加速进入以物流业务数字... 当前,受物流行业规模和网络经济达到拐点、资源整合红利吸引科技企业进入、物流需求快速迭代升级、智能技术逐步实现商业化应用、人工智能替代劳动力以应对劳动力供给长期短缺等五方面因素驱动,我国物流信息化正加速进入以物流业务数字化和物流数据业务化为主要特征的智慧物流时代,智慧物流时代即将到来。智慧物流核心逻辑框架下,物流活动主要由基础层、作业层、感知层、传输层、分析层、决策层组成,具有自动感知、自我判断、智慧决策、自动执行、深度协同、智能学习等特点。为更好地推动我国智慧物流发展和现代物流运作模式、企业经营管理模式、政府监管模式变革,必须正确认识当前我国智慧物流发展面临的诸多障碍,进一步加快完善智慧物流标准体系建设,加快推动物流企业数字化改造,充分利用智慧物流协作共享空间,加强物流数据政企共享合作应用,向多式联运上下游产业链延伸。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智慧物流 物流信息化 物流业务数字化 物流数据业务化 组织模式
在线阅读 下载PDF
上一页 1 下一页 到第
使用帮助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