期刊文献+
共找到22篇文章
< 1 2 >
每页显示 20 50 100
公众参与城市微更新促进社区空间治理形成的策略研究——以上海市东明路街道基层共生实践为例 被引量:1
1
作者 刘悦来 王奕辰 崔灵楠 《中国园林》 北大核心 2025年第4期6-15,共10页
人民城市重要理念引导下,城市微更新逐渐向以空间手段培育社会、促进社会转型的综合性行动发展。以社区营造为代表的空间实践将社区治理纳入空间行动目标,强调跨部门协同下公众参与对空间与社会的提升作用,将促进社区社会网络重构与治... 人民城市重要理念引导下,城市微更新逐渐向以空间手段培育社会、促进社会转型的综合性行动发展。以社区营造为代表的空间实践将社区治理纳入空间行动目标,强调跨部门协同下公众参与对空间与社会的提升作用,将促进社区社会网络重构与治理共同体形成作为核心价值。基于风景园林领域内实践缺少路径引导和研究通用方法尚未形成的现状,通过总结公众参与城市微更新促进空间治理的要素和内在逻辑,以社会网络与治理共同体为核心的社区发展要素分析上海市东明路街道基层共生实践,提炼在社区发展与治理目标下促进不同部门主体与不同尺度的空间及行为向共治发展的路径与基本机制,以期为风景园林学科研究与实践转型、经济与社会转型发展提供创新思路与方法。 展开更多
关键词 风景园林 城市微更新 公众参与 空间治理 社会网络 治理共同体
在线阅读 下载PDF
当代上海城市街道空间管控实践中的观念与方法
2
作者 周鸣浩 王笑 伍江 《上海城市规划》 北大核心 2024年第3期60-64,共5页
聚焦当代上海城市街道空间管控实践,梳理其发展演进历程,并基于空间治理的视角,以管控观念与方法的变迁为线索,从目标、对象、机制和路径4个层面,对其展开深入解析。由此提出,自1990年代以来,在上海街道空间管控的发展过程中,管控对象... 聚焦当代上海城市街道空间管控实践,梳理其发展演进历程,并基于空间治理的视角,以管控观念与方法的变迁为线索,从目标、对象、机制和路径4个层面,对其展开深入解析。由此提出,自1990年代以来,在上海街道空间管控的发展过程中,管控对象经历从要素到空间的迭代,管控机制发生从碎片化到整体化的转变;同时,有序与活力这一对管控目标在不同阶段交替出现,运动式治理与常规型治理这两种管控路径在实践探索中互为补充,共同推动街道空间品质螺旋上升,治理效能不断提高。 展开更多
关键词 街道空间 街道要素 管控主体 管控观念 管控方法
在线阅读 下载PDF
城市双修导向下滨水空间更新发展与范式转变:苏州河与埃姆歇河的分析与启示 被引量:59
3
作者 王敏 叶沁妍 汪洁琼 《中国园林》 北大核心 2019年第11期24-29,共6页
针对新时期城市滨水空间如何以"生态修复与城市修补"为核心进行更新发展转型的问题,选取德国埃姆歇河与上海苏州河2个实证案例进行分析,回顾二者由浊变清的生态修复过程、由衰退到再生的滨水空间更新发展,指出2条河流处于不... 针对新时期城市滨水空间如何以"生态修复与城市修补"为核心进行更新发展转型的问题,选取德国埃姆歇河与上海苏州河2个实证案例进行分析,回顾二者由浊变清的生态修复过程、由衰退到再生的滨水空间更新发展,指出2条河流处于不同发展阶段;通过评析德国埃姆歇河在发展理念、发展驱动、发展图景三方面的更新机制,以此为鉴,在肯定上海苏州河过去30年治理成就的基础上,进一步揭示苏州河滨水空间发展演进过程的阶段性特征,并从空间博弈、空间正义、空间价值的角度提出新时期滨水空间城市双修工作的若干启示,倡导价值理性引导下滨水空间全面复兴的范式转变,旨在为新时期中国城市滨水空间的适应性动态更新与生态系统服务综合效能优化提供更为长期平稳的内生动力。 展开更多
关键词 风景园林 滨水空间 城市双修 更新发展 上海苏州河 德国埃姆歇河
在线阅读 下载PDF
基于治理视角的纽约时代广场城市更新研究 被引量:2
4
作者 周鸣浩 卢叶炅 +1 位作者 许月丽 伍江 《上海城市规划》 北大核心 2023年第3期128-135,共8页
从1980年代至今,纽约市在时代广场区域先后推动并完成了两次大规模的城市更新,不仅重塑其产业结构,全面激发区域活力,也极大地提升了城市公共空间品质。以两次更新的发展历程及其内在差异为研究对象,重点聚焦更新过程中的治理问题,剖析... 从1980年代至今,纽约市在时代广场区域先后推动并完成了两次大规模的城市更新,不仅重塑其产业结构,全面激发区域活力,也极大地提升了城市公共空间品质。以两次更新的发展历程及其内在差异为研究对象,重点聚焦更新过程中的治理问题,剖析与厘清城市更新目标与方向的转变如何影响治理的参与主体、权力关系、合作方式和治理工具的相关变化,旨在为我国当下处于经济转型和存量发展阶段城市核心区商业街区的城市更新及其治理逻辑提供有益的借鉴和思考。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城市更新 城市治理 城市商业街区复兴 纽约时代广场
在线阅读 下载PDF
城市微更新中治理共同体意识形成机制——以社区花园为例 被引量:17
5
作者 刘悦来 谢宛芸 毛键源 《风景园林》 2023年第8期20-26,共7页
【目的】当前参与式城市微更新逐渐从空间营造过渡到社区营造,居民难以形成真正意义上的“共同体意识”成为关键难题。【方法】首先综述城市微更新中社区花园作为居民参与从空间营造转向基层治理的载体,强调其中基层治理共同体意识构建... 【目的】当前参与式城市微更新逐渐从空间营造过渡到社区营造,居民难以形成真正意义上的“共同体意识”成为关键难题。【方法】首先综述城市微更新中社区花园作为居民参与从空间营造转向基层治理的载体,强调其中基层治理共同体意识构建的重要性;在城市微更新与基层治理共同体研究交叉下,搭建起“更新治理—参与行动—共同体意识”的参与促进认知形成的分析框架。其次以上海市浦东新区东明路街道市民系统性参与社区花园与社区规划为例,基于居民更新行动阶段的参与前意识认知、参与中实践转换、参与后情感反馈的行动路径,分析在地居民共同体意识的形成情况,即通过实证案例验证参与行动路径促进意识形成的可行性及探究意识对空间反馈作用。最后从城市微更新的空间维度出发,总结居民的全过程参与行动对居民基层治理共同体意识形成的有效行动路径,并对其反馈机制做出阐释。【结果】结果显示在参与式行动介入后,居民们对于街道的情感认知有所提升,在共同体意识上可以概括为4种不同层次类型,依次为利益共同体意识、情感共同体意识、价值共同体意识和生活共同体意识。【结论】为共同体意识培育提供可行的参与式行动路径,并凝练共同体形成类型,以期为优化城市微更新中以人为本的规划设计方式提供一种工作模式参考。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城市微更新 社区治理 共同体意识 社区营造 社区花园
在线阅读 下载PDF
创新型城区体育运动空间布局规划策略——以杭州城西科创大走廊为例 被引量:2
6
作者 陈晨 王灿 +3 位作者 苏永锋 康文儒 贾文娇 陈智杰 《规划师》 CSSCI 北大核心 2024年第7期97-103,共7页
梳理我国体育运动空间的发展演变历程及其规划布局的理论方法,分析创新型城区体育运动空间布局规划的难点。以健康活力为基本导向,明确“产业—城市—人群”3个方面的发展目标,提出精准匹配、整合联动和运动触媒3大核心策略。同时,以杭... 梳理我国体育运动空间的发展演变历程及其规划布局的理论方法,分析创新型城区体育运动空间布局规划的难点。以健康活力为基本导向,明确“产业—城市—人群”3个方面的发展目标,提出精准匹配、整合联动和运动触媒3大核心策略。同时,以杭州城西科创大走廊的体育运动空间布局实践为例,对3大核心策略加以验证,以期为我国其他创新型城区的健康活力发展提供参考。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创新型城区 体育运动空间 空间布局 规划策略 杭州城西科创大走廊
在线阅读 下载PDF
公共空间治理下上海社区规划师制度研究 被引量:15
7
作者 毛键源 孙彤宇 +1 位作者 刘悦来 王润娴 《风景园林》 2021年第9期31-35,共5页
城市公共空间承载着复杂的多方利益相关者诉求,亟须构建多方协同的空间治理机制。针对当下中国社区更新中缺乏长效空间治理制度的问题,上海市率先探索社区规划师制度,尝试构建一种多方协同的社区公共空间治理机制。以上海杨浦区、浦东... 城市公共空间承载着复杂的多方利益相关者诉求,亟须构建多方协同的空间治理机制。针对当下中国社区更新中缺乏长效空间治理制度的问题,上海市率先探索社区规划师制度,尝试构建一种多方协同的社区公共空间治理机制。以上海杨浦区、浦东新区、徐汇区的社区规划师制度为例,首先综述全球各国社区规划师的公众参与制度探索,阐述上海社区规划师制度的社会治理现代化和社区参与式更新的双重创立语境,及其“政府主导、公众参与”的理念;其次重点分析杨浦区、浦东新区和徐汇区各自制度特征及成果;最后从管理体制、组织构架和内容实施3个层面归纳并提出当下上海社区规划师制度的公共空间治理机制,展望下一步的发展愿景。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公共空间 社区规划师 空间治理 微更新 社区更新 社区营造 公众参与
在线阅读 下载PDF
人偶驱动机制对虚拟候机楼寻路实验结果的影响
8
作者 孙澄宇 邹明妍 李舒阳 《同济大学学报(自然科学版)》 EI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24年第12期1874-1882,共9页
为提高机场候机楼内旅客寻路效率研究中,被广泛采用的虚拟寻路实验的结果准确性,通过13712人次,分5组进行的周边人偶的虚拟对照实验,研究了随机生成机制与真实轨迹变换机制及两者混合应用对实验结果的影响。研究表明,就决策时间而言,无... 为提高机场候机楼内旅客寻路效率研究中,被广泛采用的虚拟寻路实验的结果准确性,通过13712人次,分5组进行的周边人偶的虚拟对照实验,研究了随机生成机制与真实轨迹变换机制及两者混合应用对实验结果的影响。研究表明,就决策时间而言,无人环境与完全由真实轨迹变换机制驱动的周边人偶有明显差异,而与完全由随机生成机制驱动的人偶比较则未有显著差异。并且随着两种驱动机制中随机生成机制比例的提高,差异逐渐消除。此外,在寻路成功率、绕路系数上,两种机制相较于无人环境均没有显著差异。因此,是否选择恰当的驱动机制会影响到关乎决策时间的虚拟实验的准确性。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寻路 虚拟实验 机场 人群 对照试验
在线阅读 下载PDF
“人民城市”理念的大都市社区生活圈公共绿地多维度精明规划 被引量:23
9
作者 金云峰 万亿 +1 位作者 周向频 陈静 《风景园林》 2021年第4期10-14,共5页
在"人民城市"理念的引领下,探索社区生活圈公共绿地与大都市发展之间的有机协同路径,阐释具有中国特色的人民社区生活圈内涵和精明规划治理途径,分析公共绿地在大都市中的发展特质、外延价值、管理权属,以问题为导向建立多维... 在"人民城市"理念的引领下,探索社区生活圈公共绿地与大都市发展之间的有机协同路径,阐释具有中国特色的人民社区生活圈内涵和精明规划治理途径,分析公共绿地在大都市中的发展特质、外延价值、管理权属,以问题为导向建立多维度分级目标框架。首先从空间维度的整体层面满足人民的美好需求,使社区生活圈公共绿地适应城市空间结构,保证具有公平性的系统性网络布局;其次从价值维度的要素层面把握人民城市的人本价值,使社区生活圈公共绿地满足多元人群需求,提供具有包容性的公共服务;最后从时间维度的机制层面依托人民城市的主体力量,保证社区生活圈公共绿地可持续良性运行,形成精细化协调统筹、精确评估供需、精准落实对策的多维度精明规划,从而塑造具有凝聚力的、有机秩序的社区生命体。 展开更多
关键词 风景园林 人民城市 社区生活圈 公共绿地 城市更新行动 空间治理 公平性 包容性
在线阅读 下载PDF
功能家庭视角下我国县域城镇化的区域分异研究
10
作者 王培安 陈晨 《上海城市规划》 北大核心 2025年第2期90-97,共8页
县城是我国新型城镇化的重要载体,当前需要重点关注县域发展不平衡与县城发展的分类引导问题,而县域城镇化进程中农民家庭的现实需求、生计策略和主体行动逻辑应是相关政策制定的出发点和落脚点。通过案例分析和定量研究发现,随着我国... 县城是我国新型城镇化的重要载体,当前需要重点关注县域发展不平衡与县城发展的分类引导问题,而县域城镇化进程中农民家庭的现实需求、生计策略和主体行动逻辑应是相关政策制定的出发点和落脚点。通过案例分析和定量研究发现,随着我国城镇化转型和现代性进村,农民家庭城市化的决策考量由“经济收益最大化”转向“家庭功能最大化”,家庭功能的次序性、角色性和空间性三重属性互相作用,使得当代中国农民家庭在村镇、县城、县外流动产生独特的三元空间配置,成为我国县域城镇化区域差异的微观注脚。据此,从“功能家庭”视角为新时期我国人口流动的内在机制提供了新的解释,对推动我国区域和城乡协调发展、分类引导县城高质量发展具有重要参考价值。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功能家庭 经济家庭 县域城镇化 区域差异 微观机制
在线阅读 下载PDF
上海郊野公园游客活动时空特征及其影响因素——基于手机信令数据的研究 被引量:21
11
作者 钮心毅 康宁 《中国园林》 CSCD 北大核心 2021年第8期39-43,共5页
使用手机信令数据测算时空轨迹,探究上海郊野公园游客活动的时空特征及其影响因素。以上海6座郊野公园为研究对象,使用手机信令数据测算手机用户的居住地、工作地位置和节假日游憩地位置,从中分离出郊野公园游客及其当日活动的时空轨迹... 使用手机信令数据测算时空轨迹,探究上海郊野公园游客活动的时空特征及其影响因素。以上海6座郊野公园为研究对象,使用手机信令数据测算手机用户的居住地、工作地位置和节假日游憩地位置,从中分离出郊野公园游客及其当日活动的时空轨迹。第一,依据游客的居住地位置,评估郊野公园实际服务范围;第二,依据游客游园当日在公园周边活动特征,评估郊野公园与外围村镇地区发展联动状况;第三,依据游客在公园内部停留位置特征,评估公园内部功能游线设计。研究发现:郊野公园实际服务范围更多受到公园本身定位和特色的影响;郊野公园和外围村镇地区发展联动的情况,与公园周边的服务设施类型、公园与郊区新城和镇区的距离相关;游客的游线主要围绕该公园特色功能区活动。最后,依据时空大数据在3个方面反映的游客活动特征及影响因素,对上海郊野公园规划设计提出了优化策略。 展开更多
关键词 风景园林 郊野公园 游客活动 时空特征 时空轨迹 手机信令数据 上海
在线阅读 下载PDF
基于“品质-活力”多源数据的中小尺度街道更新设计方法 被引量:4
12
作者 沈洁 刘亦凡 《风景园林》 2023年第9期105-113,共9页
【目的】当下新城市科学的兴起与发展,为城市公共空间更新设计方法研究提供了多学科技术支持。街道品质与人群活力的相关性可帮助识别街道的问题与潜力,进而指导街道公共空间更新设计。【方法】以上海市瑞金二路街道为例,结合实地调研,... 【目的】当下新城市科学的兴起与发展,为城市公共空间更新设计方法研究提供了多学科技术支持。街道品质与人群活力的相关性可帮助识别街道的问题与潜力,进而指导街道公共空间更新设计。【方法】以上海市瑞金二路街道为例,结合实地调研,采集街景、兴趣点、位置服务等数据,对品质、活力涵盖的18项因子进行测度。基于多源数据测度结果,建立“街道空间品质”与“人群行为活力”评价矩阵,提出适用于中小街区尺度的街道公共空间更新设计方法。【结果】依据“品质-活力”评价矩阵的评分,将街道分为“高品质-高活力”“高品质-低活力”“低品质-高活力”和“低品质-低活力”4类画像,并相应提出细部优化、激活潜力、品质提升和整体改造4类规划设计路径。在每类中选取典型街道进行个案分析,通过街道综合评价雷达图直观解读街道状况,提出对应更新设计策略。【结论】通过建立街道“品质-活力”评价矩阵,贯通了设计研究与设计实践,为中小尺度街道公共空间更新设计提供了精细化的技术支持。该套设计研究方法能够应用于同等尺度的街道公共空间规划设计中。 展开更多
关键词 风景园林 设计研究 多源数据 中小尺度街道 空间品质 街道活力
在线阅读 下载PDF
区域视角下的福建客家传统村落空间特征 被引量:2
13
作者 阙晨曦 邓双 +1 位作者 金云峰 兰思仁 《风景园林》 2023年第3期130-137,共8页
【目的】福建西部(简称闽西)因客家的聚居而成为一个独特的文化区,福建客家传统村落是在客家文化和闽西地理环境的双重影响下所形成的物质空间,对其进行研究可填补福建传统村落区域群体类型的研究空白,并促进福建客家传统村落的区域保... 【目的】福建西部(简称闽西)因客家的聚居而成为一个独特的文化区,福建客家传统村落是在客家文化和闽西地理环境的双重影响下所形成的物质空间,对其进行研究可填补福建传统村落区域群体类型的研究空白,并促进福建客家传统村落的区域保护与利用。【方法】采用ArcGIS空间分析工具、空间分维值和边界形状指数2种空间形态分析方法,通过民居类型、地形坡度、海拔高度、河流特征、村落空间、村落形态等村落特征信息,对闽西138个客家传统村落进行群体性研究。【结果】发现闽西客家传统村落在同一文化背景下呈现地理空间分异状态。并从3个方面进一步揭示客家文化与闽西客家传统村落空间特征的关联性:村落对自然环境空间的被动适应体现了迁徙属性;村落空间的高致密化体现了移垦属性;村落形态的强凝聚性体现了宗族属性。【结论】揭示了客家文化影响下的闽西客家传统村落的空间特征和形成逻辑,为福建客家传统村落的保护与建设提供理论支撑,有利于推动福建客家传统村落保护从单一保护向区域群体保护的发展,并构建一个均衡的闽西客家传统村落保护体系。 展开更多
关键词 传统村落 文化生态保护区 村落形态 地理分布 ARCGIS 闽西客家
在线阅读 下载PDF
均衡发展:法国国土空间规划法制体系建设的历程与经验 被引量:1
14
作者 杨辰 贾姗姗 周俭 《规划师》 CSSCI 北大核心 2021年第2期77-83,共7页
经过了半个多世纪的发展,法国形成了较为完善的国土空间规划法制体系,这一体系不仅包含空间规划的技术要求,还包含产业发展、乡村振兴、环境保护、文化传承等一系列指导政策和制度保障,涉及劳工部、农业部、建设部(装备部)、文化部、环... 经过了半个多世纪的发展,法国形成了较为完善的国土空间规划法制体系,这一体系不仅包含空间规划的技术要求,还包含产业发展、乡村振兴、环境保护、文化传承等一系列指导政策和制度保障,涉及劳工部、农业部、建设部(装备部)、文化部、环保部等不同部委,贯穿国家、区域、市镇等多重尺度。文章从发展历程、首都去中心化、乡村振兴、自然和文化资源保护利用四方面对法国国土空间规划的法制体系进行梳理,总结法国经验对中国当前国土空间规划法制体系建设的借鉴意义。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均衡发展 国土空间规划 法制体系 法国
在线阅读 下载PDF
基于街景大数据的北京、上海街景舒适度评价及比较 被引量:17
15
作者 邵钰涵 殷雨婷 薛贞颖 《风景园林》 2021年第1期53-59,共7页
基于环境舒适度的理论扩展和街景大数据的应用实践,在城市尺度下对北京和上海2座城市的街景在舒适度感知、影响舒适度的元素以及城市间街景舒适度分布差异方面进行探讨。采用图像语义分割技术,依据街景元素构成特征,通过聚类方法对其进... 基于环境舒适度的理论扩展和街景大数据的应用实践,在城市尺度下对北京和上海2座城市的街景在舒适度感知、影响舒适度的元素以及城市间街景舒适度分布差异方面进行探讨。采用图像语义分割技术,依据街景元素构成特征,通过聚类方法对其进行分类,而后通过网络问卷收集街景舒适度的主观评价。通过相关性分析及数据对比,成功建立了人们对于街景的舒适度感知与客观街道环境元素之间的联系,并区分出对舒适度具有积极和消极影响作用的街景元素;通过将舒适度评价结果在城市空间中进行映射,来反映不同城市之间、城市内部不同区域之间的舒适度分布情况及差异。结果显示北京和上海的街道中的“地形起伏”,均可增强行人的舒适度,而“墙”在2个城市街道中对街道舒适度的作用相反。与以往研究不同的是,“植物”并未显示出对街景舒适度明显的促进作用。就舒适度在城市中的分布来看,北京、上海的老城区舒适度均较低,北京大部分舒适度较低的街道多集中于二环以内的历史性街区,而上海街道的舒适度分布则未呈现出明显规律。基于街景视觉特征的分类方法,归纳总结针对不同类型街道舒适度提升的规划设计建议,为未来能够进一步形成更加精细化、多维度的街景分类标准探索了新的可能。 展开更多
关键词 街景舒适度 大数据 城市尺度 空间映射
在线阅读 下载PDF
创建行动导向下美丽乡村联创联建的规划设计方法探索 被引量:3
16
作者 陈晨 刘冰洁 +2 位作者 张轶佳 刘竹阳 陈智杰 《中国园林》 CSCD 北大核心 2024年第4期50-56,共7页
伴随着浙江省乡村发展愿景从“千万工程”到“美丽乡村”再到共同富裕的纵深推进,以单个行政村为单元的美丽乡村创建模式已经难以适应新的发展诉求。基于自然资源禀赋或基础设施地理空间连续性的美丽乡村联创联建工作,是破解各行政村独... 伴随着浙江省乡村发展愿景从“千万工程”到“美丽乡村”再到共同富裕的纵深推进,以单个行政村为单元的美丽乡村创建模式已经难以适应新的发展诉求。基于自然资源禀赋或基础设施地理空间连续性的美丽乡村联创联建工作,是破解各行政村独立发展的多重瓶颈的创新性尝试。针对具有明确的目标、资金、时间约束的美丽乡村创建行动,基于“产业-空间协同发展”的总体思路,试图探讨一种面向美丽乡村联创联建的规划设计方法,即“二阶三心法”。这一方法从乡村地区的存量资源切入,旨在系统性、创造性地回应创建行动目标,开展面向产业-空间复合型目标的空间规划干预:一是基于“土地矛盾最小化原则”进行空间节点设计,二是基于“空间投入-融合效益最大化原则”形成特色主线,三是基于“优先塑造-示范带动原则”打造示范样板。进一步的,结合湖州市道场乡菰城片区规划设计工作,探讨了该方法在产业策划和空间设计层面落地应用的关键问题和解决策略,为中国先发地区美丽乡村联创联建的规划设计工作提供经验借鉴。 展开更多
关键词 风景园林 创建行动 美丽乡村 联创联建 存量资源 村庄设计
在线阅读 下载PDF
从自然疗愈到社会修复——公共健康视角下社区花园的疗愈价值探索 被引量:4
17
作者 刘悦来 周安锌 《风景园林》 北大核心 2024年第5期103-115,共13页
【目的】以公共健康为视角深入探索社区花园的自然疗愈力量和社会修复过程。【方法】梳理社区花园及公共健康的研究进展,在社区花园促进自然疗愈理论与实践的研究基础上,以枢纽型社区花园、街道共同体实验、市域社区花园更新和全国范围... 【目的】以公共健康为视角深入探索社区花园的自然疗愈力量和社会修复过程。【方法】梳理社区花园及公共健康的研究进展,在社区花园促进自然疗愈理论与实践的研究基础上,以枢纽型社区花园、街道共同体实验、市域社区花园更新和全国范围的社区花园实践行动的4个项目为研究对象,探讨不同类型的社区花园从促进自然疗愈到推动社会修复这一过程的行动方式和作用机制,并以问卷调查的方法进行社区花园疗愈价值评估。【结果】表明社区花园对于个人治愈、群体疗愈、社会关系修复与重塑均有一定的促进作用,进而总结出实现社区花园疗愈价值的3层作用机制,即自然产出服务与物理空间营造、个体生理与心理疗愈价值实现、以社群网络搭建促进社会关系修复。【结论】社区花园可通过提供自然产出服务、促进参与者身心疗愈以及扩大化的社群网络带来的社会关系修复效益,为社区长期发展和可持续建设提供有效助力与支持。 展开更多
关键词 风景园林 社区花园 自然疗愈 公共健康 社群网络 社会修复
在线阅读 下载PDF
地方产业驱动乡村发展的机制解析及规划策略——以浙江省三个典型乡村地区为例 被引量:35
18
作者 陈晨 杨贵庆 +1 位作者 徐浩文 王昱菲 《规划师》 CSSCI 北大核心 2021年第2期21-27,共7页
随着我国乡村振兴实践向纵深推进,如何将外部干预与市场机制结合,有效激活乡村发展的内生动力成为亟待研究的重要命题。对照发达经济体的发展状态,根植于地域的特色资源和乡村社区的地方产业对乡村发展至关重要。文章聚焦全国乡村振兴... 随着我国乡村振兴实践向纵深推进,如何将外部干预与市场机制结合,有效激活乡村发展的内生动力成为亟待研究的重要命题。对照发达经济体的发展状态,根植于地域的特色资源和乡村社区的地方产业对乡村发展至关重要。文章聚焦全国乡村振兴的样板地区—浙江省,选择传统农业、加工贸易业和旅游业三种不同主导产业类型的乡村开展案例研究。从乡村地区产业发展与人居环境发展的匹配程度,建构"产村互动"发展解释模型,揭示上述案例地区地方产业驱动乡村发展的动力机制及规划干预的重要性,总结提炼出"三阶段、九要点"的"乡村产业振兴工作法",以期为相关地区的乡村发展及其规划建设提供借鉴。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地方产业 乡村发展 产村互动 规划策略 产业振兴工作法
在线阅读 下载PDF
重大疫情的区域传播特征及其规划策略——2019新型冠状病毒肺炎疫情反思 被引量:5
19
作者 栾峰 张引 +4 位作者 秦楷洲 任超群 罗圣钊 范凯丽 裴祖璇 《城市规划》 CSSCI CSCD 北大核心 2021年第3期57-70,80,共15页
重大疫情直接威胁人类社会,对其防治是现代城市规划发展的重要起源。本文聚焦2019新型冠状病毒肺炎疫情的区域性传播,界定了初发、早期、暴发等阶段,总结跨区域快速继起、区域内蔓延扩散、应对策略直接影响疫情发展程度及范围、区域性... 重大疫情直接威胁人类社会,对其防治是现代城市规划发展的重要起源。本文聚焦2019新型冠状病毒肺炎疫情的区域性传播,界定了初发、早期、暴发等阶段,总结跨区域快速继起、区域内蔓延扩散、应对策略直接影响疫情发展程度及范围、区域性门户中心城市成为疫情输入和暴发主要地、疫情收缩阶段出现复杂长尾现象等特征。进而提出四个方面的应对策略,一是完善防灾规划,强化疫情防控的"区域-系统-平战结合"理念;二是优化管控,推动扁平分工的区域性防治体系建设;三是优化监测评估方法,"管控-补强"结合,弥补区域抗疫短板;四是大力强化基层建设,提升基层综合弹性应对能力。 展开更多
关键词 重大公共卫生事件 新冠肺炎 区域空间特征 规划策略 重大疫情
在线阅读 下载PDF
黄浦江堤防工程景观化演变与型式特征
20
作者 沈洁 田娜 《风景园林》 2023年第11期121-129,共9页
[目的]黄浦江的堤防工程呈现出明显的阶段演变特征,探究黄浦江堤防工程在不同历史阶段的演变过程和型式特征,对揭示防洪工程与城市环境变迁的关系具有重要意义。[方法]以黄浦江堤防修筑历史进程为主线,基于大量文献的阅读整理,梳理水情... [目的]黄浦江的堤防工程呈现出明显的阶段演变特征,探究黄浦江堤防工程在不同历史阶段的演变过程和型式特征,对揭示防洪工程与城市环境变迁的关系具有重要意义。[方法]以黄浦江堤防修筑历史进程为主线,基于大量文献的阅读整理,梳理水情及治水方式变化对堤防型式演变过程的影响,探讨不同时期黄浦江堤防型式的具体表现。[结果]将黄浦江堤防型式发展总结为4个阶段:堤防工程的产生与发展时期(唐宋—元明)、堤防建设的承前启后时期(清末—民国)、堤防工程的现代化建设时期(新中国成立—20世纪末)、堤防建设的景观化发展时期(21世纪初至今)。[结论]梳理总结历代的防洪思想方略和工程实践建设发现:黄浦江的堤防建设总体呈现出综合化与景观化趋势。 展开更多
关键词 风景园林 设计研究 黄浦江 堤防型式 景观化演变
在线阅读 下载PDF
上一页 1 2 下一页 到第
使用帮助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