期刊文献+
共找到1,884篇文章
< 1 2 95 >
每页显示 20 50 100
海洋沉积物中自生碳氟磷灰石成因研究进展 被引量:1
1
作者 叶子靖 周怀阳 高航 《海洋地质与第四纪地质》 北大核心 2025年第1期109-121,共13页
自生碳氟磷灰石(CFA)是海洋沉积物中重要的磷汇,也是海底沉积型磷矿的主要含磷矿物。解析CFA的成因对了解地质历史时期海洋生产力变化、磷循环模式及其全球气候环境效应等具有重要的科学意义。本文在比较全面地收集、整理已有海洋沉积... 自生碳氟磷灰石(CFA)是海洋沉积物中重要的磷汇,也是海底沉积型磷矿的主要含磷矿物。解析CFA的成因对了解地质历史时期海洋生产力变化、磷循环模式及其全球气候环境效应等具有重要的科学意义。本文在比较全面地收集、整理已有海洋沉积物中自生碳氟磷灰石成因研究相关文献和资料的基础上,通过综合性的比较分析,全面地总结了有关海洋沉积物中CFA形成的物质来源、形成环境及沉淀机制的认识,分析了包括有机质的微生物降解、铁羟基氧化物对磷酸盐的吸附与释放、鱼类硬质碎屑的溶解、大型硫化细菌对多聚磷酸盐的储存与释放等有关磷富集的过程,揭示了氧化还原条件的波动等对磷富集的影响。同时,本文强调磷酸钙(CaP)前体的存在及与CFA形成之间可能的关系,阐释CaP前体在碳酸钙表面的界面耦合溶解-沉淀机制可作为CFA交代成因的微观证据,并明确了交代成因CFA的多种鉴别标志。最后,希望依靠海洋科技的进步以及多学科的交叉研究,提出未来进一步深入研究海洋沉积物中自生CFA成因与分布的重要方向。 展开更多
关键词 碳氟磷灰石 海洋自生矿物 成磷作用 磷循环
在线阅读 下载PDF
典型海洋地质样品扫描电镜的前处理方法
2
作者 张灵敏 党皓文 +9 位作者 戴璐 金晓波 卢婉仪 李琛 张燕 沈玥 卜鸣渊 曾治惟 唐银宁 王雨楠 《海洋地质与第四纪地质》 北大核心 2025年第4期216-227,共12页
扫描电子显微镜(SEM)在海洋地质研究中具有重要作用,可揭示样品的微观形貌和成分特征。海洋地质样品的复杂性和多样性对前处理技术提出特殊要求,样品制备方法成为确保成像质量和数据可靠性的关键。本文系统总结了典型海洋地质样品(包括... 扫描电子显微镜(SEM)在海洋地质研究中具有重要作用,可揭示样品的微观形貌和成分特征。海洋地质样品的复杂性和多样性对前处理技术提出特殊要求,样品制备方法成为确保成像质量和数据可靠性的关键。本文系统总结了典型海洋地质样品(包括有孔虫、介形虫、颗石藻、孢粉、嗜中性微需氧铁氧化菌、冷水珊瑚、粉末沉积物及岩石碎屑)的SEM前处理方法,涵盖清洗、超声处理、干燥、固定、镀膜及测试等关键步骤。针对各类样品的理化特性(如脆弱性、高含水量、导电性差),阐述了技术要点、常见问题(如荷电效应、结构塌陷)及优化方案。优化的样品前处理流程能显著提升SEM成像分辨率和数据可靠性,为海洋地质微观分析提供技术参考和借鉴。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海洋地质样品 扫描电子显微镜 前处理方法 微观形貌
在线阅读 下载PDF
海洋重力仪的格值校正方法研究
3
作者 马龙 刘晨光 +2 位作者 鄢全树 邢健 张连伟 《海洋科学进展》 北大核心 2025年第1期179-187,共9页
作为海洋地球物理调查的关键设备,海洋重力仪除受外界环境及现场操作人员水平等因素影响会引起各种系统和偶然误差外,在设备使用过程中,重力仪本身的格值往往也会发生变化。本文以重力仪往返启航/返航港且中途停靠补给港的重力数据资料... 作为海洋地球物理调查的关键设备,海洋重力仪除受外界环境及现场操作人员水平等因素影响会引起各种系统和偶然误差外,在设备使用过程中,重力仪本身的格值往往也会发生变化。本文以重力仪往返启航/返航港且中途停靠补给港的重力数据资料为基础数学模型,建立观测重力值的误差补偿校正模型,以对观测重力值进行误差补偿,并基于补偿后的重力观测值与绝对重力值的对应关系来计算格值。在此基础上采用多次迭代的方式逐步优化并求得更新后的格值,直至相邻两次迭代所得到的格值K的差值绝对值小于允许误差为止,进而得到校正后的格值。此方法可消除由格值误差引起的系统误差,并获得高精度的航次调查成果数据,对海洋地球物理调查,尤其是大洋航次的海洋重力测量具有实际应用价值。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海洋重力仪 格值校正 迭代计算 系统误差校正
在线阅读 下载PDF
海底边界层异常(地震海洋学)反射地震特征的地球物理分析 被引量:10
4
作者 陈江欣 拜阳 +3 位作者 关永贤 杨胜雄 宋海斌 刘伯然 《地球物理学报》 SCIE EI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16年第6期2148-2161,共14页
通过对南海北部与西部大量反射地震剖面海水层部分进行再处理,与以往地震海洋学主要关注海水层内部的反射结构不同,本文重点对海底附近水体的各种复杂反射地震特征进行分类、分析与总结.与传统对海底边界层的定义不同,我们将海底边界附... 通过对南海北部与西部大量反射地震剖面海水层部分进行再处理,与以往地震海洋学主要关注海水层内部的反射结构不同,本文重点对海底附近水体的各种复杂反射地震特征进行分类、分析与总结.与传统对海底边界层的定义不同,我们将海底边界附近的水体称之为海底边界层.本文利用传统地震相分析方法,分析海底边界层各种复杂反射地震结构的几何形态、内部反射结构、连续性、振幅以及视频率特征,结合过去相关的地震海洋学研究成果、海底边界层理论与其它各种海底附近作用/过程,不仅对中尺度涡旋、内孤立波和背风波在地震剖面上的反射地震特征进行了归类与分析,并推断最新发现的一些反射地震特征可能揭示的各种海洋作用/过程,例如不同的地震相特征可能反映了海底湍流边界层,海底沉积物再悬浮,天然气渗漏羽状流和麻坑内部异常上升流相关海底界面作用过程.结果分析表明,地震海洋学方法不仅能够对海洋内波、涡旋等物理海洋现象进行研究,同时也能够对海底附近各种复杂海洋作用/过程进行成像,从而拓展了地震海洋学的研究领域,一定程度上也能为过去不能有效对海底边界面发生的各种冷泉热液活动、生物和沉积等作用过程进行现场观测提供新的探测方法和研究视角.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地震海洋学 沉积动力学 地震相 麻坑 南海
在线阅读 下载PDF
西太平洋科学大洋钻探的地球动力学成果 被引量:16
5
作者 宋晓晓 李春峰 《热带海洋学报》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16年第1期17-30,共14页
西太平洋聚集了地球上大量的边缘海盆和俯冲带,在全球地球动力学研究中占有举足轻重的地位,一直以来都是大洋钻探的重点区域。文章通过归纳过去40年来科学大洋钻探在西太平洋的地球动力学成果,分析当前大洋钻探的现状,进而探讨仍然存在... 西太平洋聚集了地球上大量的边缘海盆和俯冲带,在全球地球动力学研究中占有举足轻重的地位,一直以来都是大洋钻探的重点区域。文章通过归纳过去40年来科学大洋钻探在西太平洋的地球动力学成果,分析当前大洋钻探的现状,进而探讨仍然存在的问题及未来钻探的区域。钻探成果揭示了边缘海盆的演化过程,包括日本海盆的弧后海底扩张成因,菲律宾海的弧后扩张和残留弧的形成模式及南海构造演化过程。深海沉积物的研究及玄武岩的地球化学分析为海盆的扩张成因提供依据,同时为了解海盆扩张过程中的地幔演化过程提供重要信息。大洋钻探成果表明,俯冲倾角大小不仅影响俯冲工厂的动力学机制,而且对俯冲板块耦合性具有控制作用。目前日本南海海槽发震带钻探项目的最大钻探深度为3056米,未来几年有望获得发震带的岩石样本。对于西太平洋的两个重要构造单元-Shatsky海隆和翁通—爪哇海台的成因机制问题,大洋钻探获取的依据仍不能单一地支持某一个假说。在南斐济海盆及赫布里斯海盆发现的大洋红层的形成主要受控于海盆的海底扩张事件。苏拉威西海和南海发现的大洋红层直接发育在大洋玄武岩之上,可能为海盆的扩张起标定作用。虽然过去进行了大量的钻探工作,但因西太平洋边缘海盆具有很大的构造多样性和复杂性,仍然有很多科学问题有待进一步开展研究。 展开更多
关键词 西太平洋 科学大洋钻探 边缘海盆 俯冲带 洋底高原 大洋玄武岩 深海沉积
在线阅读 下载PDF
《海洋地球物理》专辑前言
6
作者 薛梅 杨挺 +3 位作者 于有强 夏少红 徐亚 宋海斌 《地震学报》 CSCD 北大核心 2023年第3期373-375,共3页
海洋占地球表面面积的三分之二,但在更广阔的海底在地球物理观测上存在着巨大的空白,不仅影响了地震灾害和海啸灾害的机制研究和预警能力,而且制约了对地球内部结构和演化的研究,以及对海底资源的勘探开发和利用(Romanowicz,2008)。
关键词 地球内部结构 海洋地球物理 海底资源 地球表面 海啸灾害 地震灾害 预警能力 开发和利用
在线阅读 下载PDF
我国地球系统科学向何处去
7
作者 汪品先 《地理教学》 2006年第12期1-4,共4页
二十世纪末期起,国际学术界正在经历着一场质的变化:原来分头描述地球上各种现象的学科,正在系统科学的高度相互结合,成为揭示机理、服务预测的“地球系统科学”。地球科学又一场新的革命性突破正在来临。正在着手实施中长期科技发... 二十世纪末期起,国际学术界正在经历着一场质的变化:原来分头描述地球上各种现象的学科,正在系统科学的高度相互结合,成为揭示机理、服务预测的“地球系统科学”。地球科学又一场新的革命性突破正在来临。正在着手实施中长期科技发展规划纲要,为建设创新型国家而奋斗的我国学术界,将如何迎接这场学术挑战?对此,有必要对国内外地球系统科学的研究作一比较,并在此基础上对学科发展的走向提出一点管窥之见,就正于同行。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地球系统科学 国际学术界 科技发展规划 地球科学 革命性 中长期 创新型 国内外
在线阅读 下载PDF
海洋钡同位素地球化学研究进展
8
作者 金晨阳 苟龙飞 +1 位作者 李超 杨守业 《地球化学》 CSCD 北大核心 2021年第3期229-236,共8页
随着多接收电感耦合等离子体质谱技术的快速发展,越来越多非传统稳定同位素在地学的众多研究领域展现出巨大的应用潜力。钡同位素在早期主要用于行星演化研究,而随着其分析精度的提升,被较广泛地用来示踪研究地球表生过程和环境演变。... 随着多接收电感耦合等离子体质谱技术的快速发展,越来越多非传统稳定同位素在地学的众多研究领域展现出巨大的应用潜力。钡同位素在早期主要用于行星演化研究,而随着其分析精度的提升,被较广泛地用来示踪研究地球表生过程和环境演变。近些年,钡同位素在海洋学研究中发展迅速,尤其是在示踪(古)海洋生产力方面具有巨大潜力。本次研究综述了海洋钡的主要储库——海水、沉积物和珊瑚的钡同位素组成特征,及其示踪(古)海洋生产力的研究现状与进展,分析当前研究薄弱点,进而展望钡同位素地球化学在海洋科学研究的广阔应用前景。 展开更多
关键词 钡同位素 海水 海洋生产力 海洋沉积物
在线阅读 下载PDF
深层超深层油气勘探技术路线及针对性地震波成像处理方法技术
9
作者 王华忠 曾同生 +2 位作者 吴成梁 许荣伟 项健 《石油物探》 北大核心 2025年第3期416-432,共17页
以塔里木盆地塔河和顺北等探区为代表的深层油气勘探开发取得了许多突破,在7000 m以深的深层和超深层层系钻遇高产油气藏。但关于深层超深层油气勘探的关键技术还有待开展系统的研究和总结。虽然中浅层和深层超深层油气勘探的目标本质... 以塔里木盆地塔河和顺北等探区为代表的深层油气勘探开发取得了许多突破,在7000 m以深的深层和超深层层系钻遇高产油气藏。但关于深层超深层油气勘探的关键技术还有待开展系统的研究和总结。虽然中浅层和深层超深层油气勘探的目标本质上都是优质油气藏,但是在深层超深层油气藏勘探中,波与介质相互作用的关系变得更为复杂,因而,首先需要变革地震激发、接收及炮检排列方式。与此同时,关于深层超深层油气地震勘探的理念和方法都要提升到一个新的层次。对来自地下介质中同一个反(散)射点不同炮检对的反(散)射地震子波的同相位叠加成为了深层超深层地震波成像的核心理念。首先,分析了深层超深层油气藏探测物理机制的变化,然后,分析这种物理机制的变化对地震数据采集技术提出的新挑战,并据此给出针对深层超深层油气藏探测的地震数据采集方法技术。针对地震数据预处理,提出了强噪声弱信号情形下的噪声压制方法技术;针对地震波成像处理,提出了关于中层、深层和超深层地质体成像所需的速度建模的方法技术体系。最后,以保真和高分辨率成像道集为中心,提出了叠前数据域与叠前成像域数据处理的等价性和针对深层超深层油气藏高精度地震波成像的合理方法技术组合,使成像结果尽可能满足深层超深层油气藏刻画与评价的需求。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深层超深层油气地震勘探 波与介质相互作用的物理机制 保真和高分辨率成像道集 勘探地震介质系统的线性 同相位叠加 高精度速度建模技术路线 高精度地震波成像技术路线
在线阅读 下载PDF
高维局部数据体中线性信号预测基本理论与方法
10
作者 王华忠 项健 +2 位作者 张力起 欧阳志远 宋家文 《石油物探》 北大核心 2025年第1期1-14,共14页
首先,提出了若干线性结构(可以视为局部平面波)飘在具有不同概率分布特征的、实测的局部高维数据体中是地震信号处理的核心概念模式,认为对局部高维数据体中的线性结构进行建模及最佳预测,从而解决去噪、数据规则化和解混叠(Deblending... 首先,提出了若干线性结构(可以视为局部平面波)飘在具有不同概率分布特征的、实测的局部高维数据体中是地震信号处理的核心概念模式,认为对局部高维数据体中的线性结构进行建模及最佳预测,从而解决去噪、数据规则化和解混叠(Deblending)等问题是地震数据处理中的基本环节;认为对线性信号进行最佳的建模和预测包括模型驱动和数据驱动的方法。前者是由预先选定的局部平面波基函数的线性叠加表示局部高维数据体中包含的信号;后者由数据矩阵(张量)分解的方法推断局部高维数据体中包含的线性结构。然后,全面分析了频率-空间域高维Wiener滤波方法、自相关矩阵及Hankel矩阵正交分解方法(SSA方法)、高维线性Radon变换方法(高维Beamforming方法)和张量分解方法的基本理论,为进行局部高维数据体中线性信号预测及各种应用奠定了理论基础。最后,指出山前带及其他复杂地表探区实际数据中的相干噪声和非相干噪声往往不符合线性信号建模及预测的理论假设条件,因而必须发展非线性去噪方法。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局部高维数据体 线性结构 最佳预测 高维Wiener滤波方法 高维SSA方法 高维线性Radon变换方法 张量分解方法 去噪与数据规则化
在线阅读 下载PDF
地震数据处理中的信号建模与噪声压制方法理论探讨
11
作者 葛大明 项健 《石油物探》 北大核心 2025年第2期280-292,共13页
陆上地震数据的噪声主要包括来自复杂近地表的噪声、外源激发的波场、不能用于地震波成像的其它噪声,通常包括线性与非线性相干噪声、非相干噪声及随机噪声。噪声压制的基本思想是对实测数据中包含的信号或相干噪声建立预测模型,然后对... 陆上地震数据的噪声主要包括来自复杂近地表的噪声、外源激发的波场、不能用于地震波成像的其它噪声,通常包括线性与非线性相干噪声、非相干噪声及随机噪声。噪声压制的基本思想是对实测数据中包含的信号或相干噪声建立预测模型,然后对信号或相干噪声进行预测,最后压制数据中相干噪声和随机的非相干噪声。全波形反演和最小二乘逆时偏移逐渐成为高精度地震波成像的代表性方法技术,它们对噪声压制方法提出了更高的要求。因此,对当前地震数据去噪理论、方法与技术进行了分析对比,首先,提出了勘探地震数据的概念模型,即具有线性或非线性结构的信号或相干噪声叠加上满足一定概率分布的随机噪声;然后,分析针对该概念模型的各种方法技术,对于线性信号或相干噪声,采用的预测方法包括自回归模型预测器、线性Radon变换方法、K-L变换方法、Hankel矩阵方法,对于非线性(双曲)信号或相干噪声,采用的预测方法包括Radon变换方法和多项式拟合方法;最后,指出对数据中的非线性信号进行最佳建模是地震数据去噪的基础。上述方法的对比分析结果加深了数据处理人员对目前主流去噪软件模块理论基础的认识,从而进一步提升实际地震数据的处理效果。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地震数据处理 线性及非线性地震信号及相干噪声 不相干噪声及随机噪声 信号建模 噪声压制
在线阅读 下载PDF
浙闽入海河流重矿物组成自动识别及物源指示意义 被引量:1
12
作者 崔育华 刘梦佳 +4 位作者 黄湘通 杨守业 岳伟 赵希林 靳国栋 《海洋地质与第四纪地质》 北大核心 2025年第1期79-92,I0001-I0003,共17页
沉积物重矿物组成分析是开展物源分析的重要手段之一。然而,常规重矿物人工鉴定存在误差大、统计量小、重复性差等问题,在如何通过重矿物组成揭示物源特征和示踪沉积物源汇过程等方面还具有很大挑战。通过矿物自动定量分析技术TIMA(TESC... 沉积物重矿物组成分析是开展物源分析的重要手段之一。然而,常规重矿物人工鉴定存在误差大、统计量小、重复性差等问题,在如何通过重矿物组成揭示物源特征和示踪沉积物源汇过程等方面还具有很大挑战。通过矿物自动定量分析技术TIMA(TESCAN Integrated Mineral Analyzer),本文对钱塘江、椒江、闽江等浙闽流域8条主要入海河流的26个沉积物样品进行了重矿物分析,通过对人工鉴定结果对比及流域地质背景的比较,探讨了TIMA重矿物分析在物源示踪方面的潜力。共分析了209019个矿物颗粒,区分出36种不同类型的重矿物。与人工鉴定方法比较,二者对河流主要重矿物类型及其相对含量变化的鉴定结果基本一致,但TIMA耗时更少,鉴别出的重矿物数量和类型更多,且鉴定结果重现性好。TIMA重矿物分析结果表明:浙闽流域主要的重矿物组合为帘石族、角闪石族与铁质金属矿物,其中,绿黝帘石占重矿物百分比高,是浙闽流域的典型重矿物;角闪石族矿物主要为普通角闪石,其次为铁阳起石,含量在不同流域样品间有显著差异;铁质金属矿物百分比在大部分样品中大于40%,含有赤铁矿、磁铁矿、褐铁矿、钛铁矿与自生黄铁矿等矿物。整体上,浙西北、浙东南与闽西北、闽西南、闽东地区出露地层岩性的差异决定了浙闽河流重矿物组成的特征差异。主成分分析表明,磷灰石、角闪石族和榍石的较高正载荷(>0.88)与主成分1相关,指示了主成分1受岩浆岩源岩的控制;而主成分2与黑电气石、石榴石族和绿泥石的较高正载荷相关,代表了受变质岩源岩的影响。本研究表明,在对重矿物精确性要求较高的研究中利用TIMA等自动矿物识别方法对河流至海域的重矿物进行从源到汇的系统研究更为高效。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浙闽入海河流 重矿物组成 TIMA 主成分分析
在线阅读 下载PDF
珠江口盆地陆丰凹陷西北洼原型盆地及迁移演化特征 被引量:1
13
作者 钟锴 肖张波 +4 位作者 朱伟林 黄鑫 边利豪 吴琼玲 冯凯龙 《海洋地质与第四纪地质》 北大核心 2025年第1期168-177,共10页
陆丰凹陷西北洼是发育在珠一坳陷惠陆低凸起上的古近系残留型洼陷,总体表现为古近系“北断南削”型箕状半地堑和新近系坳陷型洼陷的双层结构特征,具有较好的油气勘探潜力。基于对研究区高精度三维地震的精细解释、平衡剖面恢复、洼陷结... 陆丰凹陷西北洼是发育在珠一坳陷惠陆低凸起上的古近系残留型洼陷,总体表现为古近系“北断南削”型箕状半地堑和新近系坳陷型洼陷的双层结构特征,具有较好的油气勘探潜力。基于对研究区高精度三维地震的精细解释、平衡剖面恢复、洼陷结构和构造演化分析,揭示了研究区西段、中段和东段在原型盆地及其动力学机制、洼陷结构和构造演化、岩浆底侵期次及强度等方面存在显著的分段差异性,并表现出由东向西的迁移性演化特征。由东到西,洼陷变形机制由脆-韧性变形转变为脆性变形,洼陷伸展量、伸展率逐渐变大;岩浆底侵作用总体上东强西弱,强烈底侵期东早西晚;控洼断裂的滑脱作用东强西弱,滑脱时期东早西晚;早断陷期文下段沉积厚度总体上东厚西薄,晚断陷期恩下段西厚东薄;古近系地层翘倾、剥蚀作用总体上东强西弱,时间上东早西晚。结合研究区地温梯度及岩浆底侵作用的横向差异,提出了热机制是西北洼成盆机制及分段差异演化的主控因素,并导致了西北洼从东到西、由早到晚的迁移性演化特征。西北洼迁移性演化特征的新认识将对其石油地质条件分段差异性的深入研究及推动勘探进程提供科学指导。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残留型洼陷 原型盆地 洼陷演化 岩浆底侵 热机制 陆丰凹陷西北洼
在线阅读 下载PDF
石榴子石Lu-Hf与Sm-Nd双定年体系 被引量:1
14
作者 杨如意 杜开阳 程昊 《矿物岩石地球化学通报》 北大核心 2025年第2期400-412,共13页
石榴子石是反演变质岩演化最为有效的研究对象,基于石榴子石的定年体系不一而足。经过近四十年的发展,Lu-Hf和Sm-Nd日渐成为地壳广泛存在的铁铝榴石和镁铝榴石最为有效的双定年体系。本文简述了石榴子石Lu-Hf和Sm-Nd体系的定年基础及其... 石榴子石是反演变质岩演化最为有效的研究对象,基于石榴子石的定年体系不一而足。经过近四十年的发展,Lu-Hf和Sm-Nd日渐成为地壳广泛存在的铁铝榴石和镁铝榴石最为有效的双定年体系。本文简述了石榴子石Lu-Hf和Sm-Nd体系的定年基础及其应用实例,总结了造成年龄解耦和耦合的几种可能原因。由于石榴子石Lu-Hf和Sm-Nd体系具有不同的特性,既能互相印证,又可以优势互补,从而可以提供单定年体系无法提供的演化信息。近年来利用Lu-Hf和Sm-Nd年龄的耦合或解耦有效地限定了不同变质阶段的准确时限,在造山带和区域构造热事件的研究中揭示了单定年体系无法反映的信息,石榴子石Lu-Hf与Sm-Nd双定年体系正日渐成为变质岩研究的一大利器。 展开更多
关键词 石榴子石 LU-HF SM-ND 定年
在线阅读 下载PDF
珠江口盆地基底结构的综合地球物理研究 被引量:60
15
作者 王家林 张新兵 +5 位作者 吴健生 陈冰 钟慧智 郝沪军 李平鲁 苏乃容 《热带海洋学报》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02年第2期13-22,共10页
通过对珠江口盆地重磁资料的分析处理及反演计算,依据盆地的地质、地球物理特征,采取了针对性的综合地球物理研究思路与方法,对地震资料难以解决的珠江口盆地基底结构进行了研究,确定了盆地的重力和磁性基底深度,并对盆地内的断裂... 通过对珠江口盆地重磁资料的分析处理及反演计算,依据盆地的地质、地球物理特征,采取了针对性的综合地球物理研究思路与方法,对地震资料难以解决的珠江口盆地基底结构进行了研究,确定了盆地的重力和磁性基底深度,并对盆地内的断裂和基底岩性作了推断,提供了新的认识,为今后研究提供了依据。 展开更多
关键词 珠江口盆地 基底结构 综合地球物理研究 重磁资料 地质 地震资料
在线阅读 下载PDF
上海地区地壳精细结构的综合地球物理探测研究 被引量:40
16
作者 姚保华 章振铨 +7 位作者 王家林 火恩杰 张先康 刘保金 吴健生 王夫运 于鹏 毛雅萍 《地球物理学报》 SCIE EI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07年第2期482-491,共10页
通过在上海地区开展深、浅地震反射、地震宽角反射/折射、高分辨地震折射和大地电磁测深等联合剖面探测,获得了该地区近地表至Moho面的精细速度结构、电性结构和深浅构造关系.结果表明,该地区地壳可划分为上、中、下三个组成部分.... 通过在上海地区开展深、浅地震反射、地震宽角反射/折射、高分辨地震折射和大地电磁测深等联合剖面探测,获得了该地区近地表至Moho面的精细速度结构、电性结构和深浅构造关系.结果表明,该地区地壳可划分为上、中、下三个组成部分.其中,上地壳厚为12~14km,波速为5.7~5.9k/s;中地壳厚度约为10km,波速为5.9~6.2km/s;下地壳厚为10~11km,波速为6.2~6.3km/s,Moho面深度约为32km.剖面浅部地质构造复杂,共解释出12条特征明显的断裂.其中,除3条断裂错断结晶基底(G界面)并向下延伸至上地壳底界面外,其他断裂均在深度3~5km以上终止或收敛于G界面之上.此外,仅在剖面西侧基底下部约13~15km埋深处发现一厚度在2km左右的壳内高导层.所以,在综合各方面资料后分析认为,在剖面经过地区不存在发生大地震的深部构造条件,近地表所存在的活动断层是未来产生对该区有影响地震的震源区.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深地震反射 高分辨折射 宽角反射/折射 大地电磁测深 地壳细结构
在线阅读 下载PDF
长江下游下蜀黄土化学风化的地球化学研究 被引量:88
17
作者 杨守业 李从先 +1 位作者 李徐生 王爱萍 《地球化学》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01年第4期402-406,共5页
根据元素含量、K2O/Na2O、K2O/CaO、Al2O3/Na2O、CIA及ACNK图解等指标对长江下游地区下蜀土的化学风化作用进行了研究。下蜀土比西北黄土经历了较强的化学风化过程,Ca、Sr、Na和Mg大量迁移淋失,不仅表现为碳酸盐矿物的迅速风化... 根据元素含量、K2O/Na2O、K2O/CaO、Al2O3/Na2O、CIA及ACNK图解等指标对长江下游地区下蜀土的化学风化作用进行了研究。下蜀土比西北黄土经历了较强的化学风化过程,Ca、Sr、Na和Mg大量迁移淋失,不仅表现为碳酸盐矿物的迅速风化,而且硅酸盐矿物如斜长石也明显风化,脱Ca、Na过程显著,而钾长石的风化很弱,脱K不明显。下蜀土与西北黄土的原始沉积物具有相似的化学组成。下蜀土较强的化学风化过程可能受长江下游地区较强的季风性气候控制。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化学风化 地球化学 黄土 长江 碳酸盐矿物 硅酸盐矿物 季风性气候
在线阅读 下载PDF
南海北部渐新世以来的稀土元素地球化学特征及其意义 被引量:33
18
作者 苗卫良 邵磊 +4 位作者 庞雄 雷永昌 乔培军 李昂 吴旻哲 《海洋地质与第四纪地质》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08年第2期71-78,共8页
对南海北部珠江口盆地沉积物样品进行的稀土元素研究表明,该地区∑REE平均值为150.62×10-6,接近中国黄土的稀土总量值,具有明显的亲陆性,Eu含量明显呈现负异常,δEu值随着离海岸距离的增大而逐渐减小,显示北部陆源物质向南逐步扩... 对南海北部珠江口盆地沉积物样品进行的稀土元素研究表明,该地区∑REE平均值为150.62×10-6,接近中国黄土的稀土总量值,具有明显的亲陆性,Eu含量明显呈现负异常,δEu值随着离海岸距离的增大而逐渐减小,显示北部陆源物质向南逐步扩散的过程。通过对比分析珠江口盆地与ODP1148站深海沉积物稀土元素地球化学特征,发现它们的变化趋势具有极高的一致性。同时还显示,自渐新世以来南海北部地区发生多期构造运动,主要地球化学不连续面发生在13.8、16、23.8及32Ma等时期。尤其是发生在渐新世末23.8Ma的构造运动改变了南海北部地区的物源供应,加大了各井沉积物间的分异程度,从根本上影响了南海北部地区的沉积环境及充填特征,具有重要的地质意义。 展开更多
关键词 稀土元素 南海北部 珠江口盆地 渐新世 沉积环境
在线阅读 下载PDF
苏南地区中、古生界沉积岩地球化学特征——以圣科1井为例 被引量:16
19
作者 包汉勇 杨风丽 +2 位作者 王丹萍 于海啸 吴哲 《吉林大学学报(地球科学版)》 EI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11年第1期29-38,共10页
通过对苏南地区圣科1井333块沉积岩样品的微量元素和稀土元素进行测试和分析,揭示了苏南地区中、古生界的沉积环境、物质来源及其大地构造背景。研究表明:苏南地区二叠系栖霞组上部沉积时呈现明显的富氧特征;研究区中、古生界海陆环境... 通过对苏南地区圣科1井333块沉积岩样品的微量元素和稀土元素进行测试和分析,揭示了苏南地区中、古生界的沉积环境、物质来源及其大地构造背景。研究表明:苏南地区二叠系栖霞组上部沉积时呈现明显的富氧特征;研究区中、古生界海陆环境交替出现。另外,通过对所有碎屑岩样品中的∑REE、∑LREE/∑HREE、w(La)、w(Ce)、La/Yb、δEu等以及La-Th-Sc和Th-Sc-Zr/10图解判定:研究区龙潭组上部、坟头组、高家边组沉积时其物质来源应为活动大陆边缘的构造环境;龙潭组下部为大陆岛弧的构造环境;并推测五通组也可能为被动大陆边缘的构造环境。依据碎屑岩样品中δEu的大小、REE配分模式和La/Yb-∑REE投影图上所体现的规律,表明苏南地区中、古生界物质主要来源于上地壳并且存在多个物源区;志留系高家边组和坟头组其母岩以沉积岩和花岗岩为主;五通组的源岩应为沉积岩,其物源区为华夏板块及江南隆起。 展开更多
关键词 苏南地区 沉积岩 地球化学 沉积环境 构造背景 物源分析
在线阅读 下载PDF
南京地区下蜀土元素地球化学特征及物源判别 被引量:41
20
作者 王爱萍 杨守业 李从先 《同济大学学报(自然科学版)》 EI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01年第6期657-661,共5页
从南京地区燕子矶与泰山新村下蜀土的 18个微量元素中 ,选取在表生环境下较稳定的 15种元素 ,运用图解和物源判别指数方法分析下蜀土的物质来源 ,揭示了下蜀土与西北黄土在元素组成上的相似性 ,而与长江漫滩沉积物的元素组成明显不同 .... 从南京地区燕子矶与泰山新村下蜀土的 18个微量元素中 ,选取在表生环境下较稳定的 15种元素 ,运用图解和物源判别指数方法分析下蜀土的物质来源 ,揭示了下蜀土与西北黄土在元素组成上的相似性 ,而与长江漫滩沉积物的元素组成明显不同 .结合下蜀土的宏观和微观特征可以推断下蜀土的物源与西北黄土沉积物一致 。 展开更多
关键词 下蜀土 元素地球化学 判别分析 物质来源 图解 物源判别指数 风尘沉积 南京
在线阅读 下载PDF
上一页 1 2 95 下一页 到第
使用帮助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