期刊文献+
共找到711篇文章
< 1 2 36 >
每页显示 20 50 100
何谓大学——同济大学百年校庆之际的沉思 被引量:1
1
作者 柯小刚 《同济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 2007年第3期6-9,40,共5页
关键词 同济大学 百年校庆 沉思 时间坐标 历史问题 表达式 陈述句 地理
在线阅读 下载PDF
中西典籍的“创造性相遇”——同济大学博士生导师林子淳教授访谈
2
作者 林子淳 欧光安 《社会科学家》 CSSCI 北大核心 2016年第6期3-7,共5页
中西典籍在各自的生成、发展历程中,经历不同的历史文化语境,体现迥异的文化特色。如何吸纳启蒙现代性原素来使中国的文化现代化,是一个巨大议题。语境转化带来的意义多元,不仅是因为具体的历史脉络不断变迁,语言性往往也是核心因素。... 中西典籍在各自的生成、发展历程中,经历不同的历史文化语境,体现迥异的文化特色。如何吸纳启蒙现代性原素来使中国的文化现代化,是一个巨大议题。语境转化带来的意义多元,不仅是因为具体的历史脉络不断变迁,语言性往往也是核心因素。考察中西典籍与传统中的相互通融之处,并逐渐发现其中的差异,才能有效地处理两种经典的"创造性相遇"。 展开更多
关键词 中西典籍 通融 差异 “创造性相遇”
在线阅读 下载PDF
现象学中的移情——记德穆特·莫兰教授同济大学讲座
3
作者 石磊 《哲学分析》 CSSCI 2017年第4期185-189,共5页
2017年4月12日,爱尔兰都柏林大学德穆特·莫兰(DermotMoran)教授在同济大学人文学院举行了题为“现象学中的移情”(EmpathyinPhenomenology)的讲座。讲座由同济大学现象学中心、欧洲文化研究院组织举办,现象学中心主任梁家荣... 2017年4月12日,爱尔兰都柏林大学德穆特·莫兰(DermotMoran)教授在同济大学人文学院举行了题为“现象学中的移情”(EmpathyinPhenomenology)的讲座。讲座由同济大学现象学中心、欧洲文化研究院组织举办,现象学中心主任梁家荣教授主持。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同济大学 现象学 讲座 教授 穆特 移情 人文学院 柏林大学
在线阅读 下载PDF
重审苏青流行上海文坛的文学史意义
4
作者 王晓平 陈半思 《安徽大学学报(哲社版)》 CSSCI 北大核心 2024年第1期56-67,共12页
苏青作品何以在1940年代上海文坛流行?以往研究多认为其作品只是迎合受众心理的世俗之作,因此其成为时兴的文化现象是当时商业社会环境作用下的结果。但当我们突破传统文学本质论和简单化的社会建构论的分析模式,借鉴法国社会学家拉图... 苏青作品何以在1940年代上海文坛流行?以往研究多认为其作品只是迎合受众心理的世俗之作,因此其成为时兴的文化现象是当时商业社会环境作用下的结果。但当我们突破传统文学本质论和简单化的社会建构论的分析模式,借鉴法国社会学家拉图尔“行动者网络理论”中的相关概念来梳理苏青文学的创作与接受的关系网络,将发现苏青在多向度的复杂文化环境中,以日常化散文小说构成文学通俗化进程的组成部分和促进因素;其作品的叙述方式和观念表达在不同的转译网络中形成多样化的价值判断,拓宽了文学的表达空间;由于本质化过程的缺失,呈现出更加开放的阐释空间。这种理论借鉴将深化我们对苏青的创作在1940年代上海文坛流行的文学史意义的认知,也为我们研究现代通俗文学开拓出新的进路。 展开更多
关键词 苏青 世俗化 本质主义 布鲁诺·拉图尔 行动者网络理论 转译模型
在线阅读 下载PDF
革命与冗余——试论路翎短篇小说集《求爱》《平原》及其文学调整
5
作者 刘祎家 《现代中文学刊》 CSSCI 北大核心 2024年第3期101-108,共8页
路翎创作于1940年代的短篇小说集《求爱》和《平原》,学界较少讨论,这两部在文学主题上看似离“革命”较远的创作,在路翎的文学谱系里占据着并非不重要的位置。路翎写作《求爱》《平原》诸篇的1944—1948年,是作家心绪较为沉闷、低抑的... 路翎创作于1940年代的短篇小说集《求爱》和《平原》,学界较少讨论,这两部在文学主题上看似离“革命”较远的创作,在路翎的文学谱系里占据着并非不重要的位置。路翎写作《求爱》《平原》诸篇的1944—1948年,是作家心绪较为沉闷、低抑的一段时期,“知识分子”式的主体经验模式与变化着的历史和现实生活之间既饱含张力又互有调整的交缠状态,生产和制造了大量盘结在小说叙事进程内部的冗余之物。这些冗余之物溢出了“主观论”的边界,既构成对革命的多种牵扯,也启发了另一种看待革命与主体之关系的方式。恰恰是在“革命”与“冗余”的多重张力网络之中,路翎1940年代的写作历程及其文学调整中最深的内在性难题得以细腻显现。 展开更多
关键词 路翎 《求爱》 《平原》 “主观论” 主体性
在线阅读 下载PDF
新质生产力驱动数字文化产业高质量发展的创新范式与优化机制 被引量:8
6
作者 解学芳 贺雪玲 《社会科学研究》 北大核心 2025年第2期25-35,共11页
数智技术代表着新质生产力的先进方向,正成为文化产业数字化转型与高质量发展的驱动力量。在新质生产力赋能下,数字文化产业呈现出文化生产主体革新化、生产工具智能化、生产对象数字化、生产方式系统化、生产要素多元化的特征,并基于A... 数智技术代表着新质生产力的先进方向,正成为文化产业数字化转型与高质量发展的驱动力量。在新质生产力赋能下,数字文化产业呈现出文化生产主体革新化、生产工具智能化、生产对象数字化、生产方式系统化、生产要素多元化的特征,并基于AIGC技术、虚实融合技术、Web 3.0去中心化自治组织形成数字文化产业创新范式,即实现了数字文化产业AIGC生产新方式、虚实融合业态新模式、共创共建共治新生态的协同。与此同时,数字文化产业创新范式也面临着一系列全新挑战,如AIGC技术的算法模型适配问题、创造性瓶颈和内容品控问题,以及新业态国际发展通道不成熟、创意产品文化内涵缺失,行业生态数智化治理滞后于数字化实践等难题。基于此,亟须建立新质生产力驱动数字文化产业高质量发展的优化机制,即完善以AIGC为主导的数字文化产业高质量创新的内容生产机制,健全“全球—区域”协同的数字文化新业态跃迁机制以及面向中国式现代化的数字文化产业高质量精准善治机制。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新质生产力 数字文化产业 高质量发展 创新范式
在线阅读 下载PDF
困难的自由:斯宾诺莎哲学中的思想自由及其效应——兼论《神学政治论》的统一性 被引量:1
7
作者 吴树博 《同济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 北大核心 2025年第2期83-94,共12页
《神学政治论》是斯宾诺莎的代表作,他在该书中深入阐发了自己的宗教思想和政治理论。在阅读该书之时,我们经常会为其呈现的不连续性所困扰,因为宗教和政治这两个部分是如何统一起来的并非不言自明。然而,在构建和阐释该书的思想时,斯... 《神学政治论》是斯宾诺莎的代表作,他在该书中深入阐发了自己的宗教思想和政治理论。在阅读该书之时,我们经常会为其呈现的不连续性所困扰,因为宗教和政治这两个部分是如何统一起来的并非不言自明。然而,在构建和阐释该书的思想时,斯宾诺莎显然不是以外在的方式将这两个部分接续起来,而是赋予其一以贯之的核心主题并以之为线索将全书统一起来,这个主题和线索就是维护和推进思想自由。通过对启示宗教之基本教义进行批判,并以新方法对圣经展开批判性阅读,斯宾诺莎消除了迷信和偏见对思想的羁绊并明确了信仰与哲学的区别,从而为思想自由赢得空间;而为了确证这种自由的现实性,斯宾诺莎构建了他的政治哲学并对国家与思想自由之间的内在关联予以论述。因此,思想自由不仅是《神学政治论》的引线,也在该书中得到了具体论证,并产生了特定的效应。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斯宾诺莎 思想自由 神学 政治
在线阅读 下载PDF
从历史到未来:重写城市“中间阶层”的必要性与可能性
8
作者 张屏瑾 《扬子江文学评论》 北大核心 2025年第1期41-48,共8页
一、问题的提出英国历史学家汤因比在他的晚年研究中,发现了城市的重要性,他预言会出现一个全球范围内的世界城市的联盟,地球上的居民将随着世界城市的到来,进入一个单一社会的时代:“未来的世界城市将会使目前所有主权国家形成一个全... 一、问题的提出英国历史学家汤因比在他的晚年研究中,发现了城市的重要性,他预言会出现一个全球范围内的世界城市的联盟,地球上的居民将随着世界城市的到来,进入一个单一社会的时代:“未来的世界城市将会使目前所有主权国家形成一个全球性的联邦,这对于人类的生存来说是一个必要条件。” 展开更多
关键词 英国历史学家 主权国家 中间阶层 汤因比 全球范围 问题的提出 必要性与可能性 必要条件
在线阅读 下载PDF
关于鲁迅《彷徨》的整体性
9
作者 张闳 《中学语文教学》 北大核心 2025年第6期1-1,共1页
《彷徨》是一部短篇小说集,但将其作为一个整体来看,则更有意义。《彷徨》的第一篇《祝福》,就奠定了整部《彷徨》的基本主题和叙事格调。《祝福》的主干部分看上去是一个关于底层妇女悲惨遭遇的故事。但鲁迅并没有直接写祥林嫂的故事,... 《彷徨》是一部短篇小说集,但将其作为一个整体来看,则更有意义。《彷徨》的第一篇《祝福》,就奠定了整部《彷徨》的基本主题和叙事格调。《祝福》的主干部分看上去是一个关于底层妇女悲惨遭遇的故事。但鲁迅并没有直接写祥林嫂的故事,而是设置了一个看上去跟祥林嫂关系不大的叙事人——“我”。叙事人一开始是用第一人称讲述自己的故事,一个在外地接受了所谓“新式教育”的年轻人的还乡见闻。但与《呐喊》中作为“启蒙者”的知识分子不同,《彷徨》中的叙事人以旁观者的姿态,将故乡看作问题对象。 展开更多
关键词 鲁迅 短篇小说集 叙事格调 底层妇女 祝福
在线阅读 下载PDF
思想改造锚点的迁移与重置之难——论《明朗的天》的修改
10
作者 祝宇红 《中国当代文学研究》 北大核心 2025年第4期28-35,共8页
《明朗的天》是曹禺在新中国成立后创作的唯一一部现实题材话剧。《明朗的天》延续了从1940年代的《蜕变》和《桥》开始的社会问题剧写法,在全力配合时代的政治宣传中起到了作用,同时也留下不少创作上的教训。从剧本发表,到话剧首次公演... 《明朗的天》是曹禺在新中国成立后创作的唯一一部现实题材话剧。《明朗的天》延续了从1940年代的《蜕变》和《桥》开始的社会问题剧写法,在全力配合时代的政治宣传中起到了作用,同时也留下不少创作上的教训。从剧本发表,到话剧首次公演,继而参加全国话剧观摩大会,再到剧本单行本出版,曹禺不断修改这部表现知识分子思想改造主题的话剧。剧中燕仁医院三个高级知识分子凌士湘、陈洪友和江道宗的形象,都有不同程度的修改,体现了曹禺在知识分子思想改造问题上的思考和困惑。凌士湘的形象塑造主要问题在于,他是一个更多处在戏剧行动之外的旁观者,身上缺少戏剧性。在塑造陈洪友这样庸碌的学者专家时,曹禺曾经以喜剧手法精彩地描绘了其身边庸俗可笑的亲友,然而为了突出主题,他不得不删去这种旁逸斜出的笔墨。而江道宗形象塑造的难题在于,如何既深刻地批判旧知识分子的自欺、虚伪与丑陋,又为其留下思想改造的出路,这也是作者的困惑。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曹禺 《明朗的天》 社会问题剧 知识分子思想改造
在线阅读 下载PDF
再论《世说新语》的诗学价值——谢安“雅人深致”说新解
11
作者 刘强 《华东师范大学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 北大核心 2025年第1期74-85,181,182,共14页
《世说新语·文学篇》所记谢安“雅人深致”一说,因为蕴藏着经学与文学、“言志”与“缘情”的双重张力,引发了广泛而持久的诗学争议。历来学者如宋祁、刘辰翁、王士禛等多激赏谢玄而质疑谢安。事实上,“雅人”并非泛指“高人雅士”... 《世说新语·文学篇》所记谢安“雅人深致”一说,因为蕴藏着经学与文学、“言志”与“缘情”的双重张力,引发了广泛而持久的诗学争议。历来学者如宋祁、刘辰翁、王士禛等多激赏谢玄而质疑谢安。事实上,“雅人”并非泛指“高人雅士”,而是特指“诗人”,具体说就是与“风人”相对的“雅诗的作者”。正确理解“雅人深致”,既要注意《诗》有《风》《雅》二体、《雅》有小大正变的大背景,又要在“赋诗言志”的意义上体察谢安与谢玄人格气象和生命境界的内在差异。王夫之认为二谢所引《毛诗》“同一达情之妙”,无形中掩盖了“风人之致”与“雅人深致”这两种不同审美趣味的差别,故仍有一间之未达。晚清大儒沈曾植则立足儒家诗学的风雅传统,以人学论诗学,既还原了“雅体尊,风体卑”的礼乐诗教的真实生态,又以“雅人”为“敦善行而不怠之君子”,深刻揭示了谢安风流名士背后的儒者情怀和大臣心曲,堪称谢安的隔代知音。要之,对“雅人深致”的正确解读,既是诗学问题,也是人学问题,既关乎诗教和诗品,更关乎人教与人品。谢安是《世说新语》中记载最多的魏晋名士,他对于中国“雅文化”的形成厥功至伟,其“雅人深致”的诗学观念具有非常丰富的阐释空间,这也从一个侧面证明了《世说新语》的诗学价值。 展开更多
关键词 《世说新语》 诗学价值 谢安 雅人深致 沈曾植
在线阅读 下载PDF
王弼的体用论及其无为思想
12
作者 陈徽 《中州学刊》 北大核心 2025年第4期113-122,共10页
在王弼的思想体系中,体用论处于基础性地位,是我们准确把握他的诸如道物(现象)关系、无为和心性功夫等思想的基本依据。就治道来说,王弼既推崇道家的无为之治,又试图融摄儒家的有为之术,故其所谓“无为”便具有两种义涵:一谓治者纯粹效... 在王弼的思想体系中,体用论处于基础性地位,是我们准确把握他的诸如道物(现象)关系、无为和心性功夫等思想的基本依据。就治道来说,王弼既推崇道家的无为之治,又试图融摄儒家的有为之术,故其所谓“无为”便具有两种义涵:一谓治者纯粹效法道体,“以无为心”“以无为用”,摒弃一切有为之举,是曰“崇本息末”;二谓治者基于“有生于无”之理,以道家的无为吸纳、统摄儒家的有为之术,是曰“崇本举末”(或“守母存子”)。与上述无为思想相应,王弼还提出了“舍己”的功夫论:它以“无欲”为核心,以复归心体虚无的本来状态为指向。至于“性其情”,它原非指一种独立的涵养功夫,本意是强调性与其所发之情的一体相洽性。 展开更多
关键词 王弼 体用论 无为 舍己功夫 性其情
在线阅读 下载PDF
神灯,镜子与药片——谈谈小说的科幻装置
13
作者 张生 《中国当代文学研究》 北大核心 2025年第4期80-86,共7页
小说的科幻装置是指作家在小说中建构的具有神奇作用的物品,它们在小说中发挥着重要的作用。首先,这些科幻装置可以分为万能机器、时间机器和欲望机器三种类型;其次,这些科幻装置具有让人物越界,推动情节发展和充当人物变形器的功能;最... 小说的科幻装置是指作家在小说中建构的具有神奇作用的物品,它们在小说中发挥着重要的作用。首先,这些科幻装置可以分为万能机器、时间机器和欲望机器三种类型;其次,这些科幻装置具有让人物越界,推动情节发展和充当人物变形器的功能;最后,这些科幻装置不仅展现了作家的创意能力,也展现了不可控的超人力量的困惑和恐惧,以及对人性之谜的深刻的反思。 展开更多
关键词 科幻装置 神灯 镜子 药片
在线阅读 下载PDF
“罗生门”的语言迷宫和“聊斋志异”的鬼魅世界--谈小说的视角与人称:有神有人
14
作者 张生 《当代文坛》 北大核心 2025年第2期14-22,共9页
小说的视角与叙事人称密不可分,二者的结合决定了小说叙事的视角宽窄和深浅甚至文体的特点。第一人称叙事多使用限知视角,叙事者所知等同于人物,现代小说及日记体及书信体小说多采用这种视角。第三人称叙事多使用全知视角,叙事者所知多... 小说的视角与叙事人称密不可分,二者的结合决定了小说叙事的视角宽窄和深浅甚至文体的特点。第一人称叙事多使用限知视角,叙事者所知等同于人物,现代小说及日记体及书信体小说多采用这种视角。第三人称叙事多使用全知视角,叙事者所知多于人物,多为古典或写实主义的小说所采用。第二人称叙事貌似亲切但却有距离感,叙事者所知比人物少,多为具有实验性的小说所使用。而在小说的具体写作中则可根据需要分别采用或者混用这三种不同的视角与人称,以发挥出最好的叙事效果。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叙事视角 人称 全知叙事 限知叙事
在线阅读 下载PDF
文学生产性如何可能?——丁玲《在医院中》释读 被引量:8
15
作者 李国华 《人文杂志》 CSSCI 北大核心 2014年第6期53-58,共6页
丁玲《在医院中》系争议之作。合观小说文本及丁玲事后的检讨草稿,丁玲试图以《在医院中》回应延安政治经济机制之下文学如何保证生产性的问题。这是革命内部的新启蒙,关涉文学、身份与政治,也关涉延安政治经济机制与启蒙之间的排异与... 丁玲《在医院中》系争议之作。合观小说文本及丁玲事后的检讨草稿,丁玲试图以《在医院中》回应延安政治经济机制之下文学如何保证生产性的问题。这是革命内部的新启蒙,关涉文学、身份与政治,也关涉延安政治经济机制与启蒙之间的排异与消溶。丁玲在此展现了形式大于思想时的危机意识,也就文学如何表述马克思主义知识分子做出了纠结的努力。文学生产性的可能,对于丁玲而言,或即在于其危机意识和纠结。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文学生产性 形式 危机意识 场面描写 新启蒙 革命
在线阅读 下载PDF
董仲舒灾异理论与墨学关系蠡测
16
作者 张禹 《中州学刊》 北大核心 2025年第6期136-145,共10页
董仲舒与墨子的灾异理论在形上本体、论证思维以及信仰与自由意志的张力三方面有着类似更甚趋同之处,这说明董仲舒灾异理论的建构或曾受到墨子的影响。董仲舒天命与墨子天志思想均强调上天的道德本源性及对人间政治的作用。通过正反的... 董仲舒与墨子的灾异理论在形上本体、论证思维以及信仰与自由意志的张力三方面有着类似更甚趋同之处,这说明董仲舒灾异理论的建构或曾受到墨子的影响。董仲舒天命与墨子天志思想均强调上天的道德本源性及对人间政治的作用。通过正反的论证思维阐释灾祥的功效是董仲舒与墨子的共同之处,相较于墨子天志对人事的直接奖惩思想,董仲舒不仅通过提高符瑞出现的条件使君王政治与符瑞形成契合性因果关系(这意味着符瑞拥有了评判政道与治道的权力),而且借助灾异程式化的论述使天罚到天祸形成理论过渡。墨子一方面坚持祭祀上天以求得福报,另一方面鼓励帝王躬行“义政”,对其中的矛盾不置可否;而董仲舒借助人性论与教化论将继天成性与教化成人区别开来,从对前者的重视引向尊天敬神,从对后者的分析引向君王强勉行事,如此,董仲舒缓和并化解了信仰与自由意志间的冲突,补全和完善了墨子思想中的论证漏洞。 展开更多
关键词 董仲舒 墨子 灾异 信仰 自由意志
在线阅读 下载PDF
西方流行文化的后现代叙事与中国大学生意识形态安全——基于国内几所大学的调研分析 被引量:9
17
作者 宋德孝 《中国青年研究》 CSSCI 北大核心 2019年第3期74-79,共6页
西方流行文化不只是普通文化产品,它承载着西方的意识形态,它趣味性、文化性十足,对中国大学生颇具吸引力。本文基于对国内五所高校的调研分析,探讨西方流行文化对中国大学生的意识形态渗透问题。相比传统精英文化,西方流行文化的生产... 西方流行文化不只是普通文化产品,它承载着西方的意识形态,它趣味性、文化性十足,对中国大学生颇具吸引力。本文基于对国内五所高校的调研分析,探讨西方流行文化对中国大学生的意识形态渗透问题。相比传统精英文化,西方流行文化的生产过程具有反宏大叙事、反同一性、反本质主义和反中心主义等后现代特质;其传播方式更为商品化、日常生活化、高科技化,它碎片化、弥散化、隐性化地向大学生传输西方的意识形态,拓展出一种"后意识形态"渗透模式。因此,要开展微观生活领域的"后意识形态"批判,构建富有中国特色的高校流行文化,同西方流行文化抢占闲暇时间、抢夺意识形态阵地。 展开更多
关键词 西方流行文化 后现代 大学生 意识形态安全
在线阅读 下载PDF
城市文学中的几个问题 被引量:7
18
作者 张屏瑾 《扬子江(评论)》 CSSCI 北大核心 2018年第5期67-72,共6页
自新世纪以来,中国的城市景观发生了巨大的变化,随着我们对于这些变化的体验,以及试图记录下这些变化的努力,针对城市的文学与文化研究成为了无可争议的重要主题,几乎和每一个人相关.无论是城市本身的自我想象与改造,还是城市化过程给... 自新世纪以来,中国的城市景观发生了巨大的变化,随着我们对于这些变化的体验,以及试图记录下这些变化的努力,针对城市的文学与文化研究成为了无可争议的重要主题,几乎和每一个人相关.无论是城市本身的自我想象与改造,还是城市化过程给农村及其它地区带来的影响,如青壮年劳动力的抽离和现代教育所带来的知识经济的转移,都表明当代社会与城市的紧密关联.随着互联网带来的生活方式的趋同,观念、时尚、知识等的流动日益增强,地方性文化越来越遭到挑战,乃至不同程度地被削弱,而城市与郊区、城市与农村之间的界限也日益变得模糊,关于城市的文化表达和想象,可以说获取了最大程度的当代性,城市文学的问题,几乎就是当代文学的问题.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城市文学 自我想象 知识经济 城市化过程 城市景观 文化研究 现代教育 生活方式
在线阅读 下载PDF
从《单行道》的记忆说起——论本雅明的救赎文学 被引量:2
19
作者 黄凤祝 刘丽荣 《同济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 CSSCI 2008年第4期11-20,共10页
瓦尔特.本雅明的《单行道》是对资本主义批判的开端,《巴黎拱廊》则是对资本主义批判的结束。本文主要是从这两部著作来考察本雅明的文学理论。布莱希特主张写作应当以丑恶的、新的事物为出发点。本雅明的救赎文学,就是从资本主义腐朽... 瓦尔特.本雅明的《单行道》是对资本主义批判的开端,《巴黎拱廊》则是对资本主义批判的结束。本文主要是从这两部著作来考察本雅明的文学理论。布莱希特主张写作应当以丑恶的、新的事物为出发点。本雅明的救赎文学,就是从资本主义腐朽的一面着手,用文学的震撼,来激发社会的道德力量,揭露资本主义的黑暗,等待弥赛亚时代的降临。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单行道》 弥赛亚时代 《巴黎拱廊》 记忆
在线阅读 下载PDF
国家修辞和文学记忆——中国文学的创伤记忆及其修复机制 被引量:10
20
作者 朱大可 《文艺理论研究》 CSSCI 北大核心 2007年第1期81-89,共9页
关键词 国家修辞 母亲叙事 多重反讽
在线阅读 下载PDF
上一页 1 2 36 下一页 到第
使用帮助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