期刊文献+
共找到5篇文章
< 1 >
每页显示 20 50 100
耐甲氧西林金黄色葡萄球菌的耐药性研究 被引量:7
1
作者 黄加权 李小丹 +4 位作者 杨慧 陈如 刘守桂 齐俊英 张东绅 《同济医科大学学报》 CSCD 2000年第3期264-267,共4页
监测金黄色葡萄球菌的耐药状况 ,为临床治疗耐甲氧西林金黄色葡萄球菌 (MRSA)的感染提供依据。采用试管双倍稀释法 (改良 )及纸片扩散法对 12 8株金黄色葡萄球菌进行药敏试验 ,并用 Nitrocefin纸片法测定其 β-内酰胺酶。 MRSA检出率 72... 监测金黄色葡萄球菌的耐药状况 ,为临床治疗耐甲氧西林金黄色葡萄球菌 (MRSA)的感染提供依据。采用试管双倍稀释法 (改良 )及纸片扩散法对 12 8株金黄色葡萄球菌进行药敏试验 ,并用 Nitrocefin纸片法测定其 β-内酰胺酶。 MRSA检出率 72 .6 5 % ,产 β-内酰胺酶 83.70 %。对青霉素 G、克林霉素、红霉素、头孢唑啉、庆大霉素、四环素的耐药率在 10 0 %~ 92 .47%之间 ,万古霉素、去甲万古霉素对所有菌株的抑菌率达 10 0 %。多数药物对甲氧西林敏感金黄色葡萄球菌 (MSSA)作用良好 ,头孢唑啉、利福平、亚胺培南和异帕米星的抑菌率均在 94.3%~ 10 0 %之间。MRSA对多数 β-内酰胺类、氟喹诺酮类及某些氨基糖苷类抗生素呈多重耐药性。万古霉素、去甲万古霉素对其显示最强的抗菌活性 ,利福平、壁霉素、异帕米星亦显示较强的抗菌活性 ,提示上述抗菌药物可用于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抗药性 金黄色葡萄球菌 Β-内酰胺酶类 抗生素
在线阅读 下载PDF
临床常见致病菌及其耐药性调查 被引量:2
2
作者 申正义 雷汉题 +3 位作者 陈祖兰 陈如 刘守桂 宋佩辉 《同济医科大学学报》 CSCD 北大核心 1991年第A12期73-75,共3页
1989年某院临床细菌室行各种标本细菌培养10903例次,检获致病菌1935株,检出率为17.75%。其中65.99%为G^-杆菌,21.96%为G^+球菌,12.01%为真菌。G^-杆菌对氨苄青霉素、头孢唑啉、羧苄青霉素、链霉素、氯霉素及复方新诺明的耐药率均在6... 1989年某院临床细菌室行各种标本细菌培养10903例次,检获致病菌1935株,检出率为17.75%。其中65.99%为G^-杆菌,21.96%为G^+球菌,12.01%为真菌。G^-杆菌对氨苄青霉素、头孢唑啉、羧苄青霉素、链霉素、氯霉素及复方新诺明的耐药率均在60.0%以上。耐甲氧西林金葡菌占金葡菌的60.0%,主要对万古霉素敏感。 展开更多
关键词 致病菌 微生物 抗药性
在线阅读 下载PDF
登革热循环免疫复合物特异性的检测分析 被引量:1
3
作者 石淑仙 宋佩辉 +4 位作者 郝连杰 陈悦 雷洪波 林志选 赵蜀崖 《同济医科大学学报》 CSCD 北大核心 1993年第3期184-186,共3页
采用 SDS-聚丙烯凝胶电泳(SDS-PAGE)和免疫转印技术(Western blot)对27例登革热患者血清循环免疫复合物(CIC)进行组份分析。结果显示,在 SDS-PAGE 电泳图谱上出现20ku、46ku及57ku 三条主要的条带。免疫识别结果表明登革热 CIC 中存在... 采用 SDS-聚丙烯凝胶电泳(SDS-PAGE)和免疫转印技术(Western blot)对27例登革热患者血清循环免疫复合物(CIC)进行组份分析。结果显示,在 SDS-PAGE 电泳图谱上出现20ku、46ku及57ku 三条主要的条带。免疫识别结果表明登革热 CIC 中存在特异性病毒抗原及 IgG、IgA、IgM 抗体和补体 C3组份。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免疫复合物 免疫转印技术 登革热
在线阅读 下载PDF
抗登革Ⅱ型病毒单克隆抗体杂交瘤细胞系的建立与鉴定
4
作者 石淑仙 雷洪波 +4 位作者 宋佩辉 沈关心 孙蓓 林志迭 赵蜀崖 《同济医科大学学报》 CSCD 北大核心 1992年第4期234-236,共3页
采用登革Ⅱ型病毒免疫BALB/C小鼠,取脾细胞与SP2/0小鼠骨髓瘤细胞,在40%PEG1000的作用下进行融合,获得6株分泌抗登革Ⅱ型病毒单克隆抗体的杂交瘤,用间接免疫荧光法鉴定其单克隆抗体(McAb)对登革Ⅱ型病毒均有特异性。HIA和CF试验有5株M... 采用登革Ⅱ型病毒免疫BALB/C小鼠,取脾细胞与SP2/0小鼠骨髓瘤细胞,在40%PEG1000的作用下进行融合,获得6株分泌抗登革Ⅱ型病毒单克隆抗体的杂交瘤,用间接免疫荧光法鉴定其单克隆抗体(McAb)对登革Ⅱ型病毒均有特异性。HIA和CF试验有5株McAb为CF型特异的。5株具有HIA抑制活性。 展开更多
关键词 登革热病毒 抗体 细胞融合
在线阅读 下载PDF
慢性肝炎患者肝组织内HBeAg的检测及其意义
5
作者 沈汉馨 张永源 +1 位作者 李淋 郝连杰 《同济医科大学学报》 CSCD 北大核心 1991年第A12期12-13,共2页
本文采用间接免疫酶标法检测了33例慢性肝病患者肝组织内HBeAg,其中26例慢性肝炎患者肝组织标本中,7例(26.9%)检出HBeAg;7例肝硬化标本中,2例(28.5%)检出HBeAg。HBeAg仅存在于HBsAg和(或)HBcAg阳性的肝组织的病侧中,主要定位于肝细胞... 本文采用间接免疫酶标法检测了33例慢性肝病患者肝组织内HBeAg,其中26例慢性肝炎患者肝组织标本中,7例(26.9%)检出HBeAg;7例肝硬化标本中,2例(28.5%)检出HBeAg。HBeAg仅存在于HBsAg和(或)HBcAg阳性的肝组织的病侧中,主要定位于肝细胞浆内与HBcAg关系密切。由此提示HBeAg与HBcAg在肝细胞内同时存在,因为e抗原与HBcAg为同一开读框架,e抗原的本质是HBcAg的降解成分所致。 展开更多
关键词 乙型肝炎 抗原 乙型肝炎 感染
在线阅读 下载PDF
上一页 1 下一页 到第
使用帮助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