期刊文献+
共找到9篇文章
< 1 >
每页显示 20 50 100
溴氰菊酯对DMPC和DPPC多层脂质体结构影响的^(31)PNMR研究 被引量:1
1
作者 周哲 丛蓉娟 +3 位作者 朱砂 刘毓谷 李立璞 吴锡茂 《同济医科大学学报》 CAS CSCD 北大核心 1992年第4期258-260,共3页
用^(31)P NMR(核磁共振)研究了溴氰菊酯对脂质体中磷脂头部运动的影响。实验发现含溴氰菊酯的DMPC(二棕榈酰磷脂酰胆碱)和DPPC(二豆蔻酰磷脂酰胆碱)多层脂质体的比纯DMPC和DPPC多层脂质体小。的减小是由磷酯基团运动自由度增大所引起的... 用^(31)P NMR(核磁共振)研究了溴氰菊酯对脂质体中磷脂头部运动的影响。实验发现含溴氰菊酯的DMPC(二棕榈酰磷脂酰胆碱)和DPPC(二豆蔻酰磷脂酰胆碱)多层脂质体的比纯DMPC和DPPC多层脂质体小。的减小是由磷酯基团运动自由度增大所引起的。可能是因为溴氰菊酯的加入,破坏了磷脂的双层有序排列,在多层脂质体层间形成非双层HI相,或者是由于溴氰菊酯的存在,在制备多层脂质体过程中单层脂质体增多。实验还发现溴氰菊酯使^(31)P各向同性峰增大。 展开更多
关键词 NMR 溴氰菊酯 脂质体
在线阅读 下载PDF
氨基甲酸酯类农药(叶蝉散)在地面水中最高容许浓度的研究 被引量:1
2
作者 宋瑞琨 李龙 刘毓谷 《生态科学》 CSCD 1992年第2期104-107,共4页
通过急性、蓄积、慢性毒性、致畸性和致突变性的毒理学试验,得出异丙威的最大无作用剂量为1.0mg/kg·bw。据此计算出每日容许摄入量为0.01mg/kg.d。以成人每人每天饮水3 L、体重60kg以及从水体进入人体的异丙威为总摄入量的9%计算... 通过急性、蓄积、慢性毒性、致畸性和致突变性的毒理学试验,得出异丙威的最大无作用剂量为1.0mg/kg·bw。据此计算出每日容许摄入量为0.01mg/kg.d。以成人每人每天饮水3 L、体重60kg以及从水体进入人体的异丙威为总摄入量的9%计算,则异丙威在水中的浓度为0.018mg/L,这一浓度可满足其对地面水感官性状和自净过程两方面的要求。因此建议地而水中异丙威的最高容许浓度不应超过0.018mg/L。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氨基甲酸酯类农药 地面水 最高容许浓度
在线阅读 下载PDF
3-氨基苯二酰肼发光法在微粒体和重组细胞色素P450酶系中的毒理学应用(英文)
3
作者 杨明学 刘毓谷 《中国药理学与毒理学杂志》 CAS CSCD 北大核心 1991年第4期312-320,共9页
本文分别从微粒体和重组细胞色素P450酶系水平,研究了3-氨基苯二酰肼(luminol)化学发光在毒理学中的应用。研究结果表明luminol化学发光法不仅可用于P450酶系活力的测定,也可用来检测反应体系中由外来化合物代谢转化而产生的自由基。自... 本文分别从微粒体和重组细胞色素P450酶系水平,研究了3-氨基苯二酰肼(luminol)化学发光在毒理学中的应用。研究结果表明luminol化学发光法不仅可用于P450酶系活力的测定,也可用来检测反应体系中由外来化合物代谢转化而产生的自由基。自由基清除剂SOD、过氧化氢酶和二甲亚砜对多种重组酶系的化学发光均有不同程度的淬灭作用,其中以SOD作用最强,其抑制率为93~100%。44种外来化合物的重组酶系化学发光的测定结果表明,已知在代谢转化过程中形成自由基的化合物,其化学发光强度明显增强,如四氯化碳、三氯甲烷、四氯乙烯等;经代谢转化后毒作用增强的化合物,其发光强度有的增强,如二硫化碳、苯、甲苯、甲基对硫磷等,有的不变或减弱,如对硫磷、苯胺、马拉硫磷等;毒作用与代谢转化关系不很密切的化合物,其发光强度与对照比较无变化或减弱,如氨基比林等,多环芳烃类和亚硝胺类致癌物的发光强度,除3-甲基胆蒽、二甲基亚硝胺外,均无明显变化。 展开更多
关键词 3-氨基苯二酰肼化学发光 微粒体 重组细胞色素P450酶系 外来化合物 自由基
在线阅读 下载PDF
三种有机磷农药和经S9代谢后对淋巴细胞转化的影响 被引量:3
4
作者 赖志伟 宋瑞琨 +2 位作者 徐彩菊 阎雪华 刘毓谷 《中国药理学与毒理学杂志》 CAS CSCD 北大核心 1990年第3期197-199,共3页
应用成年大鼠肝S9混合液作为体外活化系统,采用〔~3H〕TdR参入法检测淋巴细胞转化功能。经用环磷酰胺试验证实,该活化系统在淋巴细胞转化试验中具有代谢外来化合物的能力。应用该活化系统检测三种有机磷农药对人体外周血淋巴细胞转化的... 应用成年大鼠肝S9混合液作为体外活化系统,采用〔~3H〕TdR参入法检测淋巴细胞转化功能。经用环磷酰胺试验证实,该活化系统在淋巴细胞转化试验中具有代谢外来化合物的能力。应用该活化系统检测三种有机磷农药对人体外周血淋巴细胞转化的影响,结果发现:甲基对硫磷经S9代谢后,对淋巴细胞转化的抑制效应呈增强趋势;而甲基毒死蜱和甲基异柳磷经S9代谢后,抑制作用减弱。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有机磷农药 S9 淋巴细胞
在线阅读 下载PDF
甲基毒死蜱对红细胞膜乙酰胆碱酯酶的抑制作用及其与膜脂相互关系 被引量:6
5
作者 朱砂 邹俊 +1 位作者 罗运达 刘毓谷 《生物化学杂志》 CSCD 1993年第5期569-573,共5页
以人红细胞膜为材料,研究了甲基毒死蜱与膜上乙酰胆碱酯酶(AChE)的相互作用及其与膜脂的关系。结果显示,甲基毒死蜱对人红细胞膜AChE有明显的抑制作用,与膜温育30min,其半数抑制浓度约为0.10 mmol/L。动力学分析表明,其抑制作用为非竞... 以人红细胞膜为材料,研究了甲基毒死蜱与膜上乙酰胆碱酯酶(AChE)的相互作用及其与膜脂的关系。结果显示,甲基毒死蜱对人红细胞膜AChE有明显的抑制作用,与膜温育30min,其半数抑制浓度约为0.10 mmol/L。动力学分析表明,其抑制作用为非竞争性。0.2%Triton X-100并不改变AChE对甲基毒死蜱的敏感性,亦即AChE上甲基毒死蜱的作用部位与其所处的脂质微环境无关。 展开更多
关键词 甲基毒死蜱 乙酰胆碱酯酶 红细胞膜
在线阅读 下载PDF
甲基毒死蜱在大鼠体内的毒物代谢动力学 被引量:1
6
作者 李龙 周正敏 +1 位作者 宋瑞琨 刘毓谷 《中国药理学与毒理学杂志》 CAS CSCD 北大核心 1995年第1期57-60,共4页
给大鼠iv171mg·kg ̄(-1)或ig684mg·kg ̄(-1)甲基毒死蜱(CM)后,血中CM浓度的经时变化符合二室开放模型和一级吸收二室开放模型,CM经消化递吸收相半减期为13.2mm、吸收率(F)为1... 给大鼠iv171mg·kg ̄(-1)或ig684mg·kg ̄(-1)甲基毒死蜱(CM)后,血中CM浓度的经时变化符合二室开放模型和一级吸收二室开放模型,CM经消化递吸收相半减期为13.2mm、吸收率(F)为17%。CM在体内呈全身分布,ivCM后的t1/2a为2min,t1/2β为1.74h,全身清除率为0.86L·kg ̄(-1)·h ̄(-1).大鼠iv171mg·kg ̄(-1)CM后,血,肾和辜丸中CM浓度的经时变化呈二项指数函数曲线规律,而在肺,肝,脾,心,脑,肌肉和脂肪中的变化则符合叠加指数函数规律。根据靶向指数。靶向系数和综合靶向系数判断,肺和脂肪是CM选择分布的主要部位。体外代谢研究表明。CM主要是在肝脏被代谢转化。肝细胞的可溶性胞浆和微粒体是主要的代谢转化场所。 展开更多
关键词 甲基毒死蜱 毒物代谢动力学 微粒体
在线阅读 下载PDF
微粒体谷胱甘肽转移酶的纯化 被引量:2
7
作者 石年 刘毓谷 《中国药理学与毒理学杂志》 CAS CSCD 北大核心 1990年第3期200-203,共4页
本文采用N—乙基顺丁烯二酰亚胺活化、Triton X—100增溶、羟基磷灰石和离子交换柱层析从Wistar大鼠肝脏中提纯了微粒体谷胱甘肽转移酶。SDS—聚丙烯酰胺凝胶电泳为一条带。氨基末端为丙氨酸。由不同角度鉴定酶制备物的纯度,认为它达到... 本文采用N—乙基顺丁烯二酰亚胺活化、Triton X—100增溶、羟基磷灰石和离子交换柱层析从Wistar大鼠肝脏中提纯了微粒体谷胱甘肽转移酶。SDS—聚丙烯酰胺凝胶电泳为一条带。氨基末端为丙氨酸。由不同角度鉴定酶制备物的纯度,认为它达到了均一,提纯倍数为28,回收率38%,比活性为15μmol·min^(-1)·mg^(-1),符合进一步进行性质研究的要求。它的最适pH为6.8,最适温度为30℃。 展开更多
关键词 谷胱甘肽 转移酶 微粒体 纯化
在线阅读 下载PDF
六种大鼠肝微粒体细胞色素P450重组酶系对33种外来化合物的代谢 被引量:2
8
作者 杨明学 刘毓谷 《中国药理学与毒理学杂志》 CAS CSCD 北大核心 1992年第3期172-175,共4页
多氯联苯诱导的六种鼠肝微粒体细胞色素P450重组酶系A_1,A_2,B,C_1,C_2和D对33种外来化合物代谢的催化速率不同,其中以C_1酶系和C_2酶系催化活力最强,其次为A_1酶系,B酶系催化活力最弱,外来化合物的种类不同,经重组酶系催化的途径也不同... 多氯联苯诱导的六种鼠肝微粒体细胞色素P450重组酶系A_1,A_2,B,C_1,C_2和D对33种外来化合物代谢的催化速率不同,其中以C_1酶系和C_2酶系催化活力最强,其次为A_1酶系,B酶系催化活力最弱,外来化合物的种类不同,经重组酶系催化的途径也不同,如卤代烷烃,卤代烯烃,苯及其同系物,亚硝胺类等化合物主要经P450C_1酶系代谢,而大多数有机磷酸酯,氨基甲酸酯类化合物及多环芳烃类致癌物则以P450 C_2酶系代谢为主。 展开更多
关键词 细胞色素 重组酶系 药物代谢
在线阅读 下载PDF
氯菊酯和氯氰菊酯对大鼠脑突触体Ca^(2+)-和Ca^(2+),Mg^(2+)-ATP酶活性的抑制 被引量:1
9
作者 唐促跃 马谭庚 刘毓谷 《中国药理学与毒理学杂志》 CAS CSCD 北大核心 1990年第1期62-62,共1页
氯菊酯可明显抑制Ca^(2+)—ATP酶活性,其抑制作用是可逆的,底物动力学分析表明为非竞争性抑制,介质的酸度可影响其抑制效应;氯氰菊酯对该酶活性无明显影响.氯菊酯和氯氰菊酯均能可逆性地抑制Ca^(2+),Mg^(2+)—ATP酶活性,但氯菊酯为反竞... 氯菊酯可明显抑制Ca^(2+)—ATP酶活性,其抑制作用是可逆的,底物动力学分析表明为非竞争性抑制,介质的酸度可影响其抑制效应;氯氰菊酯对该酶活性无明显影响.氯菊酯和氯氰菊酯均能可逆性地抑制Ca^(2+),Mg^(2+)—ATP酶活性,但氯菊酯为反竞争性抑制.且有一定的pH依赖性,而氯氰菊酯为非竞争性抑制,其抑制率基本不受pH的影响,表明这两种杀虫剂在Ca^(2+) ,Mg^(2+)—ATP酶上有不同的结合位点.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氯菊酯 氯氰菊酯 突触体 ATP酶
在线阅读 下载PDF
上一页 1 下一页 到第
使用帮助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