期刊文献+
共找到6篇文章
< 1 >
每页显示 20 50 100
模拟稻田中氮磷的变化特征及其降污潜力分析 被引量:8
1
作者 冯国禄 杨仁斌 +1 位作者 丁孟 蔡可兵 《生态环境学报》 CSCD 北大核心 2010年第7期1636-1641,共6页
为研究稻田中氮磷的变化特征和降污潜力,采用室外微区模拟稻田春耕施肥耕整试验,在3、6cm和9cm等3个不同蓄水深度处理(分别表示为t-3、t-6、t-9)条件下,对稻田氮磷含量变化的动态特征及降污潜力进行了探讨。田面水氮磷质量浓度变化与... 为研究稻田中氮磷的变化特征和降污潜力,采用室外微区模拟稻田春耕施肥耕整试验,在3、6cm和9cm等3个不同蓄水深度处理(分别表示为t-3、t-6、t-9)条件下,对稻田氮磷含量变化的动态特征及降污潜力进行了探讨。田面水氮磷质量浓度变化与土壤中氮磷的流失密切相关。土壤扰动、基肥(缓释肥)的释放、硝化-反硝化作用、悬浮颗粒物(SS)的物理沉降等综合因素的影响,是导致田面水氮磷质量浓度变化呈先升后降趋势的主要原因。在蓄水处理后1周内,各处理的田面水氮磷质量浓度大小顺序为:Ct-3〉Ct-6〉Ct-9,总氮(TN)、总磷(TP)质量浓度与蓄水深度呈显著的负相关(Y=-33.97x+133.4,R2=0.999和y=-0.115x+0.61,R2=0.994)。春耕插秧时,因水分管理要求,需要立即排水,相对于蓄水3cm的常规水分管理,若能蓄水9cm后再排放,可减少排放总氮45.57%~86.88%、总磷33.02%~62.79%;若蓄水6cm再排放,可减少排放总氮35.76%~72.13%、总磷9.88%~50%。但考虑到"浅水活苗"之实际,以人工蓄水5~6cm较为适宜。另外,在蓄水5~6cm的前提下,于第5d或第7d排水,减排降污效果显著;第5d排水,相比第3d排水,可减少排放总氮21.22%~55.41%、总磷67.67%~83.70%。从稻田春耕生产实际要求和降污效能综合考虑,选择6cm的蓄水深度并在第5d排水,是提高稻田减排降污潜力的农艺措施之一。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春耕施肥 人工蓄水 稻田中氮磷 降污潜力
在线阅读 下载PDF
不同耕作模式下稻田水中氮磷动态特征及减排潜力 被引量:15
2
作者 冯国禄 杨仁斌 《生态学报》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11年第15期4235-4243,共9页
通过微区模拟稻田试验,研究了夏季施肥免耕、浅耕和深耕3种耕作模式下不同滞水时间稻田排水中氮磷的动态特征及总氮、总磷流失潜能。结果表明:(1)3个耕作处理5 d后的稻田滞排水中TN、NH4+-N、TP和DP均处于较低的浓度水平,免耕的田面水中... 通过微区模拟稻田试验,研究了夏季施肥免耕、浅耕和深耕3种耕作模式下不同滞水时间稻田排水中氮磷的动态特征及总氮、总磷流失潜能。结果表明:(1)3个耕作处理5 d后的稻田滞排水中TN、NH4+-N、TP和DP均处于较低的浓度水平,免耕的田面水中NO3--N浓度较低。(2)不同耕作模式滞水5 d后TN的绝对流失量均处于较低水平。深耕处理的稻田水中TN的流失潜能相对较小。不同耕作模式处理后氮素的相对流失形态与潜能以TN为主。(3)浅耕处理田面水中TP绝对流失量和相对流失潜能最少。不同耕作模式滞水5 d后排水可显著减少田面水中TP流失。不同耕作模式处理田面水中磷素流失形态随时间呈TP与DP交替变化。因此,从减少田面水中氮磷的绝对流失量出发,夏季浅耕不失为最佳清洁耕作模式;同时滞水5 d后排水能有效减少田面水中氮磷的流失量,减少稻田排水对面源污染的影响。 展开更多
关键词 耕作模式 滞水 稻田
在线阅读 下载PDF
人工降雨对稻田中氮磷动态变化的影响研究 被引量:7
3
作者 冯国禄 龚军慧 《水土保持学报》 CSCD 北大核心 2011年第2期130-133,共4页
在水稻黄熟期,通过对微区模拟稻田进行人工降雨试验,分析了60,48,17.4 mm/h 3个雨强处理(分别表示为y-b、y-m、y-s)条件下,不同滞水时间的田面水中氮磷的动态特征以及总氮、总磷的流失潜能,研究了不同雨强和滞水时间对稻田氮磷的减排... 在水稻黄熟期,通过对微区模拟稻田进行人工降雨试验,分析了60,48,17.4 mm/h 3个雨强处理(分别表示为y-b、y-m、y-s)条件下,不同滞水时间的田面水中氮磷的动态特征以及总氮、总磷的流失潜能,研究了不同雨强和滞水时间对稻田氮磷的减排效能。结果表明:(1)在3个雨强处理下,田面水中TN浓度在人工降雨后1 h为最高,y-s的田面水中TN浓度下降迅速;y-m和y-b的田面水积聚量较大,但在第5 d时其TN浓度也迅速下降到最低值。田面水中NH+4-N浓度整体水平较低,NO-3-N浓度总体水平较高,但随时间推移呈逐渐下降的趋势。(2)3个雨强处理的田面水中TP和DP浓度总体上表现为y-b〉y-m〉y-s,呈升-峰值-降的趋势。(3)降雨处理后若延迟排水时间至第5 d,模拟稻田的相对减排效能最大,可减少排放田面水中TN80.44%~94.14%。如延迟稻田排水时间到第3~5 d,y-b和y-m的田面水中TP的减排效能显著,可减少排放田面水中TP 9.95%~100.00%。 展开更多
关键词 人工降雨 黄熟期 模拟稻田 氮磷 减排效能
在线阅读 下载PDF
尿素深施条件下模拟稻田中氮磷的动态特征及其降污潜力分析 被引量:5
4
作者 冯国禄 龚军慧 《重庆大学学报(自然科学版)》 EI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11年第7期114-119,共6页
采用室外微区模拟试验,于水稻返青生长期,采用尿素造型深施方式,在3、7和11cm等3个不同施肥深度处理(分别表示为t-3、t-7、t-11)条件下,对田面水和土壤中氮、磷、以及悬浮物(SS)等主要污染物的动态特征及其降污潜力进行了研究。结果表明... 采用室外微区模拟试验,于水稻返青生长期,采用尿素造型深施方式,在3、7和11cm等3个不同施肥深度处理(分别表示为t-3、t-7、t-11)条件下,对田面水和土壤中氮、磷、以及悬浮物(SS)等主要污染物的动态特征及其降污潜力进行了研究。结果表明,尿素深施后5~7d内,田面水中氮素呈总体下降趋势,于第7d后达较低的浓度水平;硝氮(NO3--N)各处理间浓度差异较小,但整体上要高于铵氮(NH4+-N),就污染源而言,田面水NO3--N负荷不容忽视。田面水氮素浓度与尿素深施处理没有相关性。与对照处理撒施(表示为t-c)相比,深施处理的田面水中氮素浓度可分别降低NO3--N 29%~47%、NH4+-N 64%~89%、总氮(TN)79%~97%。t-3和t-7的田面水总磷(TP)和可溶性磷(DP)浓度都处于较高水平,与t-7和t-3相比较,t-11可分别降低TP浓度32%~73%、DP浓度92%~99%以及SS浓度50%~80%。因此,尿素造型深施至11cm左右,具有显著的减排降污潜力,是控制农田面源污染的有效措施之一。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微区模拟 尿素深施 稻田中氮磷 降污潜力
在线阅读 下载PDF
模拟人工蓄水条件下拔节孕穗期稻田的氮磷动态特征及其降污潜力 被引量:2
5
作者 冯国禄 杨仁斌 丁孟 《湖南农业大学学报(自然科学版)》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10年第6期710-714,共5页
采用室外微区模拟稻田人工蓄水的控排水技术,在5、10、20cm等3个蓄水深度处理(分别表示为t-5、t-10、t-20)条件下,对拔节孕穗期稻田中氮磷的动态特征及降污潜力进行了研究.结果表明,田面水中TN、NH4+-N和TP浓度与蓄水深度呈显著负相关(y... 采用室外微区模拟稻田人工蓄水的控排水技术,在5、10、20cm等3个蓄水深度处理(分别表示为t-5、t-10、t-20)条件下,对拔节孕穗期稻田中氮磷的动态特征及降污潜力进行了研究.结果表明,田面水中TN、NH4+-N和TP浓度与蓄水深度呈显著负相关(y=-2.18x+10.870,R2=0.960;y=-0.048x+2.063,R2=0.999;y=-0.05x+0.223,R2=0.949),即蓄水深度越大,TN、NH4+-N和TP浓度越低.田面水中的NO3--N浓度与蓄水处理相关性不明显,但比较而言,t-20的NO3--N浓度要大于t-5和t-10,并于深施处理第5天后出现反弹升高现象.撒施尿素对田面水中悬浮物(SS)有絮凝沉淀作用,以致在施肥后第2天SS浓度最低.从减排降污综合效能看,在暴雨或大雨频发期,将排水堰高度提高到10~20cm,延长滞留涝水时间5~7d左右,具有显著的减排降污潜力. 展开更多
关键词 人工蓄水 拔节孕穗期 稻田 氮磷 动态特征 降污潜力
在线阅读 下载PDF
内源真菌参与构建的真菌群落对香樟凋落物分解的影响 被引量:1
6
作者 李芬 肖佳敏 +3 位作者 秦宇辉 林永慧 孔祥仕 何兴兵 《江西农业大学学报》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21年第4期825-833,共9页
真菌群落在凋落物分解的过程中具有重要影响。内源真菌由共生转为腐生的变化影响后续真菌定殖,导致群落多样性发生变化,进而影响凋落物分解。【目的】以香樟凋落叶为分解底物,分析不同真菌群落构建对凋落物分解及其相应酶活性的影响,探... 真菌群落在凋落物分解的过程中具有重要影响。内源真菌由共生转为腐生的变化影响后续真菌定殖,导致群落多样性发生变化,进而影响凋落物分解。【目的】以香樟凋落叶为分解底物,分析不同真菌群落构建对凋落物分解及其相应酶活性的影响,探讨微生物群落多样性对养分循环的作用。【方法】选择3株叶内源真菌,6株腐生真菌,1株菌根真菌,构建14个真菌群落。依次接种至香樟凋落叶上,测定失重率、CO_(2)释放量和微生物酶活性等各项指标。【结果】内源真菌的不同引起的分解过程差异明显,主要以烟管菌(Bjerkanderaadusta)参与构建的真菌群落引起失重率和CO_(2)释放量的增加最为显著;以烟管菌(B.adusta)、茶树炭角菌(Colletotrichum fructicola)和毛栓菌(Trameteshirsuta)参与构建的真菌群落对纤维素酶和木质素酶的酶活性提高较为显著。同样地,腐生真菌群落的不同引起的分解过程差异也明显,其中以群落F1(木霉菌+日本曲霉菌+叶鞘腐败菌+拟盘多毛孢菌+青霉菌+刺孢曲霉菌)引起的失重率、CO_(2)释放量、纤维素酶和木质素酶的酶活性提高最为显著。以上结果均与PCA(主成成分)分析结果一致。【结论】内源真菌参与构建的真菌群落对后续凋落物分解过程及其酶活性产生了重要影响,显示微生物群落组成在土壤碳循环过程中扮演了重要的角色。 展开更多
关键词 香樟 内源真菌 真菌群落构建 酶活性
在线阅读 下载PDF
上一页 1 下一页 到第
使用帮助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