期刊文献+
共找到25篇文章
< 1 2 >
每页显示 20 50 100
被忽视和未被充分利用的植物对粮食安全的贡献
1
作者 崔明昆 杨庭硕 《原生态民族文化学刊》 北大核心 2025年第2期82-93,155,共13页
粮食问题一直困扰着人类,主要表现在粮食的生产系统一方面威胁到了人类赖以生存的环境,另方面人类时常面临着食物短缺和营养不良等健康问题。20世纪60年代以来,随着主要谷物粮食和油料作物的稳步增长,种植的作物种类多样性急剧下降,最... 粮食问题一直困扰着人类,主要表现在粮食的生产系统一方面威胁到了人类赖以生存的环境,另方面人类时常面临着食物短缺和营养不良等健康问题。20世纪60年代以来,随着主要谷物粮食和油料作物的稳步增长,种植的作物种类多样性急剧下降,最终导致农业生产系统中作物的同质化,并由此引发了粮食安全和食物安全问题。解决粮食问题的一个有效途径就是开发利用“被忽视和未被充分利用的植物”。在介绍国内外相关研究的基础上,应用生态民族学的理论方法,探讨了中国“被忽视和未被充分利用植物”在粮食安全、食物安全以及生态安全方面的作用。 展开更多
关键词 粮食 被忽视和未被充分利用的植物 多样性
在线阅读 下载PDF
从公民意识到国家认同和民族共同体意识:理论逻辑与实现途径
2
作者 暨爱民 《湖北民族大学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 北大核心 2025年第4期42-51,共10页
在民族国家建构的历史政治视野下,公民观念提示了它与国家的内在联系与概念特性。政治文化意义上公民意识与国家认同、民族共同体意识的逻辑对应,表明不论现代国家理性基础上的政治法律还是偏于情感的民族历史文化意义,政治上的赞同与... 在民族国家建构的历史政治视野下,公民观念提示了它与国家的内在联系与概念特性。政治文化意义上公民意识与国家认同、民族共同体意识的逻辑对应,表明不论现代国家理性基础上的政治法律还是偏于情感的民族历史文化意义,政治上的赞同与文化上的归属在凸显公民意识与国家认同不可分割关系的同时,也明确了其民族共同体建设的题中要义。近代以来的民族国家建构经验,为现代学校教育培养和增强各族民众之公民意识、国家认同与民族共同体意识,提供了思想资源与路径参照。于当下中国,从理论逻辑到实践需要,有组织的系统化的学校教育仍是强化公民意识、牢固树立国家意识和铸牢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的一条重要途径,须不断完善和加强。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公民意识 国家认同 民族共同体意识 逻辑对应 学校教育
在线阅读 下载PDF
坚守正统观:清初永顺土司归附清廷始末探析
3
作者 瞿州莲 田丽娟 《原生态民族文化学刊》 北大核心 2025年第1期102-114,155,共14页
从清军入关至“三藩之乱”,永顺土司区成为清政权、南明政权、农民军政权及吴三桂政权等政治势力角逐之地。为应对周边局势变动,永顺土司归附清廷经历了艰难抉择,其过程呈现出明显阶段性。分析清初永顺土司的归附抉择,尽管与清军实力强... 从清军入关至“三藩之乱”,永顺土司区成为清政权、南明政权、农民军政权及吴三桂政权等政治势力角逐之地。为应对周边局势变动,永顺土司归附清廷经历了艰难抉择,其过程呈现出明显阶段性。分析清初永顺土司的归附抉择,尽管与清军实力强弱变化、清初政权“正统性”地位未定相关,但是,将永顺土司归附抉择置于清王朝国家化进程中考察,发现奉南明“正朔”的政治原则,才是永顺土司归附抉择反复的主要原因。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正统观 永顺土司 南明政权 清政权
在线阅读 下载PDF
“中华民族学”的学理基础与核心理论辨析
4
作者 龙先琼 《北方民族大学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 北大核心 2025年第4期84-92,共9页
开展“中华民族学”研究是新时代中国特色民族学学科建设的重要任务,应当遵循学科建设的规范,体现学科建设的理论结构要求。“中华民族学”研究及其学科建设要围绕学理基础、核心理论、相关理论等三个理论结构层次展开。马克思主义唯物... 开展“中华民族学”研究是新时代中国特色民族学学科建设的重要任务,应当遵循学科建设的规范,体现学科建设的理论结构要求。“中华民族学”研究及其学科建设要围绕学理基础、核心理论、相关理论等三个理论结构层次展开。马克思主义唯物辩证法关于整体与部分关系的理论是“中华民族学”的学理基础,从研究对象属性、研究内容取向和研究的方法论要求三个方面提供了“中华民族学”研究的学理依据。要从学科建构的理论结构逻辑上阐明什么是中华民族、什么是中华民族共同体、什么是“中华民族学”,重点说明“中华民族学”的学理基础、研究对象、研究内容、研究理论与方法、学科定位和学科属性等学科的基本问题,构建“中华民族学”的基本理论体系。中华民族具有历史发展性、民族实体性和多元一体性的特征。要从内涵要义与外延要素的结合上认识中华民族共同体。“中华民族学”既要遵循民族学研究的理论规范,又要体现中华民族共同体的研究特色,同时,还应揭示“中华民族学”与其他相关学科的关系。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学科视域 “中华民族学” 学理基础 核心理论
在线阅读 下载PDF
从稻作文化起源与演化看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建构之机理
5
作者 张振兴 杨庭硕 《云南社会科学》 北大核心 2025年第4期130-140,共11页
稻作文化的起源与演化是历史学、民族学、考古学、地理学、农学等诸领域学者长期关注的热点问题之一。学者们关注与讨论的焦点之一,是此项文化的起源及定型是借助特定技术或社会环境的助推得以确立,抑或是众多技术叠加与多元文化制衡互... 稻作文化的起源与演化是历史学、民族学、考古学、地理学、农学等诸领域学者长期关注的热点问题之一。学者们关注与讨论的焦点之一,是此项文化的起源及定型是借助特定技术或社会环境的助推得以确立,抑或是众多技术叠加与多元文化制衡互动作用才得以实现。针对上述久议难决之困惑,可以从野生稻到栽培稻转变的三大挑战分析入手,澄清人类实现水稻规模化种植需克服技术与社会条件多样并存的情况。远古以来生活在中国南方丘陵山区诸多民众,正是凭借多元文化互动制衡实现稻作文化起源之突破,并在其后的历史进程中,借助统一的多民族国家政权的干预,最终达成稻作文化之成熟及繁荣兴盛。通过对中国稻作文化起源与演化的历史进程进行梳理,有助于揭示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建构的机理,为当下铸牢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与构筑中华民族共有精神家园提供有益的支撑。 展开更多
关键词 稻作文化 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 多元文化 建构机理
在线阅读 下载PDF
乡村振兴战略下莓茶产业高质量发展对策研究——以永顺县润雅村为例
6
作者 尚贺 喻洁 +3 位作者 张志豪 苏羿 姚南平 陈茜 《黑龙江粮食》 2025年第4期93-95,共3页
永顺县润雅村的莓茶产业是当地的支柱产业之一,对提升乡村经济活力具有重要意义。然而,润雅村莓茶产业发展面临产业链不完善、产品质量参差不齐及市场渠道有限等挑战。为推动莓茶产业高质量发展,研究采用田野调查法与文献分析法,深入分... 永顺县润雅村的莓茶产业是当地的支柱产业之一,对提升乡村经济活力具有重要意义。然而,润雅村莓茶产业发展面临产业链不完善、产品质量参差不齐及市场渠道有限等挑战。为推动莓茶产业高质量发展,研究采用田野调查法与文献分析法,深入分析了莓茶产业的发展现状及其面临的挑战,提出优化产业链、提升产品质量及拓宽市场渠道等对策,为莓茶产业注入新活力,探寻乡村经济高质量发展的有效途径。 展开更多
关键词 莓茶产业 乡村振兴 高质量发展 地理标志产品
在线阅读 下载PDF
木本农业边缘化的历史文化成因和过程探究 被引量:8
7
作者 杨庭硕 张振兴 《云南社会科学》 CSSCI 北大核心 2024年第4期132-140,共9页
中国木本农业和草本农业起源时间接近,对中国社会历史发展的贡献各有短长。但在长期的历史进程中,草本农业得到了广泛的关注与推广,而木本农业一直处于被边缘化的状态,以至于当下不少优秀的传统木本农业项目甚至面临消失的风险。但木本... 中国木本农业和草本农业起源时间接近,对中国社会历史发展的贡献各有短长。但在长期的历史进程中,草本农业得到了广泛的关注与推广,而木本农业一直处于被边缘化的状态,以至于当下不少优秀的传统木本农业项目甚至面临消失的风险。但木本农业对中国生态环境的保护价值具有不可替代性,若不先行探明其被边缘化的历史文化成因,那么传承和复兴木本农业就万难付诸实践。事实证明,木本农业被边缘化的关键性历史文化成因乃是历史时期受国家权力历史性选择所致。如何排除历史习惯性思维方式之干扰,将木本农业这一农业门类的重要性尽快、准确地传递给社会各界,为中国木本农业的现代化转型与助推生态文明建设铺平道路,乃当下亟待解决的关键性难题。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木本农业 草本农业 边缘化 历史文化成因
在线阅读 下载PDF
“三结合”研究方法在弘扬重要农业文化遗产中的应用价值研究 被引量:3
8
作者 杨庭硕 陈茜 《湖北民族大学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 CSSCI 北大核心 2024年第4期24-35,共12页
历史学、民族学、考古学“三结合”研究方法乃是江应樑等老一辈学者所倡导的研究方法,相关的研究成果早已为学界同仁所熟知。而为了弘扬中国传统文化,评选、推荐中国重要农业文化遗产则是当代学界正在面对的新的研究领域。如何将这一研... 历史学、民族学、考古学“三结合”研究方法乃是江应樑等老一辈学者所倡导的研究方法,相关的研究成果早已为学界同仁所熟知。而为了弘扬中国传统文化,评选、推荐中国重要农业文化遗产则是当代学界正在面对的新的研究领域。如何将这一研究思路和方法应用于弘扬重要农业文化遗产实践之中,至今尚待深入探讨。为此,以已立项保护的重要农业文化遗产为例,试用“三结合”研究方法澄清农业文化遗产的科学性和合理性,可望为弘扬中国优秀传统文化做出贡献。 展开更多
关键词 “三结合”研究法 农业文化遗产 应用价值
在线阅读 下载PDF
铸牢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下的中华民族生境研究 被引量:1
9
作者 罗康隆 吴合显 《云南民族大学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 CSSCI 北大核心 2024年第1期59-66,共8页
人类依靠文化在其历史进程中应对所处的自然环境与社会环境,建构起了各民族的生境。我国各民族生境多样性成为中华民族多元一体格局的生态基础,其以文化为纽带在我国各民族的生境中开展其交往交流交融事项,由此使中华各民族的生境形成... 人类依靠文化在其历史进程中应对所处的自然环境与社会环境,建构起了各民族的生境。我国各民族生境多样性成为中华民族多元一体格局的生态基础,其以文化为纽带在我国各民族的生境中开展其交往交流交融事项,由此使中华各民族的生境形成一个整体,成为中华民族的共有生境。在中华民族生境中达成中华各民族的生态、生计与生命耦合体,这便是铸牢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的生境基础,此为构建人类命运共同体的前提。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文化 中华民族生境 共同体意识
在线阅读 下载PDF
人与自然和谐共生:南方各民族木本农业文化遗产的发掘与利用 被引量:6
10
作者 张振兴 杨庭硕 《北方民族大学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 CSSCI 北大核心 2024年第6期84-91,共8页
中国乃至世界范围内的重要农业文化遗产立项保护名录中,有不少以木本作物的传统栽培技术及其文化为保护对象。与草本农业相比,木本农业经营的地域范围、配套技术、知识积累及相关制度保障明显不同。当下对木本农业在农业与林业上的分野... 中国乃至世界范围内的重要农业文化遗产立项保护名录中,有不少以木本作物的传统栽培技术及其文化为保护对象。与草本农业相比,木本农业经营的地域范围、配套技术、知识积累及相关制度保障明显不同。当下对木本农业在农业与林业上的分野和利用价值仍存在认识上的模糊不清现象,为此,本文以云南漾濞核桃作物复合系统、云南普洱古茶园与茶文化系统等多项木本农业文化遗产为研究对象,利用田野调查资料,并结合文献史料相关内容,对我国南方各民族传统木本农业文化遗产的发掘与利用展开研究,意在揭示其间人与自然和谐共生之道,助推南方各民族木本农业复兴与我国生态文明建设。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农业文化遗产 人与自然和谐共生 生态文明建设
在线阅读 下载PDF
乡村振兴背景下湘西农业文化遗产保护和创新利用路径
11
作者 邓洁 蒋纯 +1 位作者 周颖 陈茜 《南方农机》 2024年第9期94-97,共4页
【目的】湘西地区农遗具有突出的生态价值、丰富的历史文化价值以及经济价值,保护和创新利用湘西农业文化遗产具有重要现实意义。【方法】通过田野调查、文献研究等方法对湘西地区农遗综合价值和发展现状进行分析,发现湘西农遗保护与利... 【目的】湘西地区农遗具有突出的生态价值、丰富的历史文化价值以及经济价值,保护和创新利用湘西农业文化遗产具有重要现实意义。【方法】通过田野调查、文献研究等方法对湘西地区农遗综合价值和发展现状进行分析,发现湘西农遗保护与利用在产业创新、技术传承、生物多样性保持等方面陷入难题,并为此提出了转变发展理念、优化协作模式、完善协作机制等对策建议。【结果】充分保护和创新利用农遗中富含的生物、技术、文化资源,可以最大限度地发挥农村本土资源价值,激发农村内生动力,为实现农民增收、农村富裕和农业可持续发展的目标增添强力引擎。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农业文化遗产 乡村振兴战略 湘西地区 保护 创新利用
在线阅读 下载PDF
新时代中国重要农业文化遗产保护利用与乡村振兴互动研究——以“湖南花垣子腊贡米复合种养系统”为例 被引量:1
12
作者 程敏 刘自娇 陈茜 《南方农机》 2024年第10期115-118,共4页
在乡村振兴的政策背景下,中国重要农业文化遗产是最值得深入发掘与好好利用的农业文化资源宝藏。农业文化遗产根植于悠久的文化传统和长期的实践经验,丰富的生物、技术、文化基因是乡村振兴的重要资源,对于乡村振兴战略实施具有重要的... 在乡村振兴的政策背景下,中国重要农业文化遗产是最值得深入发掘与好好利用的农业文化资源宝藏。农业文化遗产根植于悠久的文化传统和长期的实践经验,丰富的生物、技术、文化基因是乡村振兴的重要资源,对于乡村振兴战略实施具有重要的现实意义。文章以“湖南花垣子腊贡米复合种养系统”为例进行个案研究,探讨了中国重要农业文化遗产保护利用与乡村振兴的互动现状以及现存问题,对于“湖南花垣子腊贡米复合种养系统”保护利用与乡村振兴互动存在的品牌构建意识不足、设施建设规划不当、产品市场混乱无序等问题,针对性地提出了发挥政府主导作用、实施人才战略、推动产业融合等相关建议和对策,以期为农业文化遗产的保护利用与乡村振兴战略的落实、发展、突破提供新方法,为农业农村现代化发展助力。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农业文化遗产 乡村振兴 子腊贡米
在线阅读 下载PDF
“公路神话”:湘西下瓦水村的空间秩序与社会转型
13
作者 彭秀祝 《原生态民族文化学刊》 CSSCI 北大核心 2024年第5期36-44,153,共10页
道路作为一种基础设施或物质实体,常被用来描述社会开放、文明进步和经济发展。在过往的研究中,道路多被置于政治经济学分析框架中予以理解,其经济发展价值和政治联通功能得到了重点关照,但其精神意涵、文化隐喻以及使用者体验并未得到... 道路作为一种基础设施或物质实体,常被用来描述社会开放、文明进步和经济发展。在过往的研究中,道路多被置于政治经济学分析框架中予以理解,其经济发展价值和政治联通功能得到了重点关照,但其精神意涵、文化隐喻以及使用者体验并未得到充分体现。将道路视为一种文化接触的场域,借由湘黔渝边界一个土家族村落中的“公路灵石”案例,对其变化轨迹(“岩爹”-“恶石”-“岩菩萨”)进行描述,揭示传统与现代文化在公路场域中接触和并接的过程中所蕴含的社会文化内容。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公路 风险 道路人类学 空间秩序 社会转型
在线阅读 下载PDF
西南地区木本农业的可持续性研究--以湖南省罗子山区传统油茶树为例
14
作者 姚攀 《农村农业农民》 2024年第23期56-58,共3页
木本农业是西南地区重要的农业生产方式,其通常具有独特的本土知识体系,在农业生产过程中体现出高度的可持续性。湖南省罗子山区围绕油茶树不同的生产环节,结合自然环境稳定、社会经济发展和共同体分配和谐等多种发展需求,使本土知识得... 木本农业是西南地区重要的农业生产方式,其通常具有独特的本土知识体系,在农业生产过程中体现出高度的可持续性。湖南省罗子山区围绕油茶树不同的生产环节,结合自然环境稳定、社会经济发展和共同体分配和谐等多种发展需求,使本土知识得到开发和利用。其实践表明,发展木本农业是尊重自然环境整体性,促进农业生产连续性和增强农村发展可持续性的一个可靠路径。总结传播历史发展的经验,可为乡村振兴提供文化借鉴,从而激发新的活力。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木本农业 可持续性 本土知识 罗子山区
在线阅读 下载PDF
湘西地区农旅融合路径探究——以湖南省花垣县麻栗场镇沙科村为例
15
作者 董子涵 《农村农业农民》 2024年第7期23-25,共3页
农旅融合是乡村产业融合的重要路径,也是实现乡村振兴的重要突破口。湘西地区拥有丰厚的文化资源与生态资源,在农旅融合发展中有着得天独厚的发展优势。基于此,以湖南省花垣县麻栗场镇沙科村为例,运用民族学的理论和研究方法,以田野调... 农旅融合是乡村产业融合的重要路径,也是实现乡村振兴的重要突破口。湘西地区拥有丰厚的文化资源与生态资源,在农旅融合发展中有着得天独厚的发展优势。基于此,以湖南省花垣县麻栗场镇沙科村为例,运用民族学的理论和研究方法,以田野调查资料为基础,考察其农旅融合发展路径,不仅可以在理论上为沙科村农旅融合发展提供借鉴,同时也能够为其他地区农旅融合发展提供实践参考。 展开更多
关键词 乡村振兴 沙科村 农旅融合
在线阅读 下载PDF
后脱贫时代规模性因灾返贫风险的生成逻辑与治理机制——以西南民族地区为例 被引量:8
16
作者 邵侃 商兆奎 《湖北民族大学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 CSSCI 北大核心 2023年第4期87-100,共14页
防范化解规模性因灾返贫风险是巩固脱贫成果和乡村振兴面临的重大课题。基于西南民族地区的调查研究发现,规模性因灾返贫问题的生成源于“风险—能力”结构的反向张力,自然灾害风险高和区域防灾减灾能力弱两大因素的叠加导致灾贫耦合关... 防范化解规模性因灾返贫风险是巩固脱贫成果和乡村振兴面临的重大课题。基于西南民族地区的调查研究发现,规模性因灾返贫问题的生成源于“风险—能力”结构的反向张力,自然灾害风险高和区域防灾减灾能力弱两大因素的叠加导致灾贫耦合关系的出现,其形成是来自农户生计资本为核心的多维驱动。以增加生计资本存量和优化生计资本结构为导向,系统化重塑和再造防灾避灾、抗灾救灾、恢复重建等灾害治理全流程,进而全面提升脱贫农户的可持续生计能力,是破解规模性因灾返贫问题的精准治理之术。 展开更多
关键词 规模性返贫 灾害治理 生计资本 西南民族地区
在线阅读 下载PDF
文化适应盲区及其草原生态恢复工程应用 被引量:3
17
作者 杨庭硕 孟和乌力吉 张振兴 《北方民族大学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 CSSCI 北大核心 2023年第3期12-21,共10页
“文化适应”概念一经斯图尔德提出,很快得到学术界的普遍响应,但具体的认识和理解却见仁见智、莫衷一是。作为一种科学的总结,必然有其适用的范围,也必然有其无法适应的空间,即文化适应必然有其无法适用的盲区。无视盲区的存在,最终会... “文化适应”概念一经斯图尔德提出,很快得到学术界的普遍响应,但具体的认识和理解却见仁见智、莫衷一是。作为一种科学的总结,必然有其适用的范围,也必然有其无法适应的空间,即文化适应必然有其无法适用的盲区。无视盲区的存在,最终会导致对该理论的误用和误判。具体到笔者团队实施的草原生态恢复工程而言,更是如此。一旦工程实施的对象和性质恰好处在文化适应盲区,那么工程实施的具体操作就会偏离工程的实际需要。因此,揭示这一盲区的存在,在盲区范围内精准识别生态恢复工程的关键性障碍因素自然成了工程能否达到预期目标的要害所在。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文化适应 盲区 草原生态恢复工程 障碍因素
在线阅读 下载PDF
桑植白族的传统宅形与文化自信研究
18
作者 罗康隆 邓澧雨 《湖北民族大学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 CSSCI 北大核心 2023年第4期101-109,共9页
随着工业化进程的加快,民族文化中部分独到的文化品格逐渐在将现代化趋同于西方化的思潮中被压缩了存续空间。在桑植白族地区,虽然现代新式建筑不断涌现,但当地人依旧青睐符合当地生态文化的居屋建筑,其所蕴含的生境适应、生计交往与生... 随着工业化进程的加快,民族文化中部分独到的文化品格逐渐在将现代化趋同于西方化的思潮中被压缩了存续空间。在桑植白族地区,虽然现代新式建筑不断涌现,但当地人依旧青睐符合当地生态文化的居屋建筑,其所蕴含的生境适应、生计交往与生命延续的文化价值,在“现代化”潮流中为民族地区乡村社会的自我认同与文化自信持续提供动力。桑植白族的居屋建筑不仅体现了其文化基因的赓续方式,也表达了中国式现代化中人与自然和谐共生的具体要求,为当前中国乡村振兴中应该构建怎样的“宜居乡村”提供了一个可资借鉴的案例。 展开更多
关键词 生境 建筑文化 桑植白族 文化自信
在线阅读 下载PDF
论土司史料的发掘——以元明清时期唐崖覃氏土司为例证
19
作者 成臻铭 张琴 陈伟琼 《原生态民族文化学刊》 CSSCI 2023年第3期71-82,154,155,共14页
以元明清时期唐崖覃氏土司为例证,从土司及其史料发掘、土司史料发掘存在的问题、土司史料发掘的对策等3个方面,对土司史料的发掘进行了讨论。认为虽然对元明清时期唐崖覃氏土司史料发掘取得了一些成绩,但问题依然存在。建议在发掘史料... 以元明清时期唐崖覃氏土司为例证,从土司及其史料发掘、土司史料发掘存在的问题、土司史料发掘的对策等3个方面,对土司史料的发掘进行了讨论。认为虽然对元明清时期唐崖覃氏土司史料发掘取得了一些成绩,但问题依然存在。建议在发掘史料目的性、发掘史料真实性、发掘史料完备性、培养史料共享意识等方面做出努力,期望能为土司学界在相关领域进一步发展提供到助力。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土司 元明清时期 唐崖覃氏
在线阅读 下载PDF
道路、空间与文化图式——基于湘西边城的民族志研究 被引量:4
20
作者 彭秀祝 刘重麟 《北方民族大学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 CSSCI 北大核心 2023年第5期89-96,共8页
道路是一个充满流动性的空间,现代道路的修筑使其沿线出现了许多与地方文化传统迥然相异的“非地方”。马克·欧杰的“非地方”理论概念和国内路学研究对流动性议题有着充分观照,但疏于分析道路所潜藏的文化图式及其转换逻辑。以湘... 道路是一个充满流动性的空间,现代道路的修筑使其沿线出现了许多与地方文化传统迥然相异的“非地方”。马克·欧杰的“非地方”理论概念和国内路学研究对流动性议题有着充分观照,但疏于分析道路所潜藏的文化图式及其转换逻辑。以湘西边城作为田野点,从道路的实体和虚体两个层面讨论传统与现代的遭遇、碰撞和调适,并借由当地人的地势观念剖析道路连带的“玉带环腰”“镰刀煞”和“阴阳之隔”等文化图式的转换过程。研究表明,现代道路造就了格式化、标准化和高流动性的“非地方”,但地方意义和感知结构并不易被取代,相反,地方社会也会从其传统中调用资源赋予道路新的文化意涵。 展开更多
关键词 道路 “非地方” 文化图式 边城
在线阅读 下载PDF
上一页 1 2 下一页 到第
使用帮助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