期刊文献+
共找到13篇文章
< 1 >
每页显示 20 50 100
陶渊明诗在东晋南北朝的被读解 被引量:5
1
作者 杨合林 《文艺理论研究》 CSSCI 北大核心 2002年第2期48-57,共10页
文章以东晋南北朝读解陶渊明的运行轨迹为线索 ,从陶渊明生前被读解的情况入手 ,分别对颜延之、鲍照、江淹、钟嵘、萧秀、萧统及阳休之等人的相关读解情况进行了重新审查和辨析 ,认为陶渊明在南北朝已得到较为深入的读解 ,形成了一条比... 文章以东晋南北朝读解陶渊明的运行轨迹为线索 ,从陶渊明生前被读解的情况入手 ,分别对颜延之、鲍照、江淹、钟嵘、萧秀、萧统及阳休之等人的相关读解情况进行了重新审查和辨析 ,认为陶渊明在南北朝已得到较为深入的读解 ,形成了一条比较完整的读解链 ;对陶渊明读解之种种又折射出南北朝诗学观念演进之大势。 展开更多
关键词 读解 陶渊明 南北朝 明诗 鲍照 诗学观念 萧统 东晋 晋南 情况
在线阅读 下载PDF
张力论美学 被引量:2
2
作者 简德彬 《文艺理论研究》 CSSCI 北大核心 2002年第4期84-91,共8页
本文从“对立之必然”、“统一之必不然”、“张力之创生”三方面论述了张力论美学绝不着魔似地谋求感性与理性的统一、和谐、平衡 ,而是承领感性与理性的摩擦、冲突、对立 ,认为感性与理性的摩擦之电、冲突之火、对立之光 ,既是美和艺... 本文从“对立之必然”、“统一之必不然”、“张力之创生”三方面论述了张力论美学绝不着魔似地谋求感性与理性的统一、和谐、平衡 ,而是承领感性与理性的摩擦、冲突、对立 ,认为感性与理性的摩擦之电、冲突之火、对立之光 ,既是美和艺术的本质 ,也是人性的本质。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感性 理性 必然 对立 本质 美学 统一 人性 创生 张力
在线阅读 下载PDF
对艺术思维和科学思维的形上观照 被引量:1
3
作者 张建永 《文艺理论研究》 CSSCI 北大核心 1990年第4期71-79,共9页
一在思维领域内,人们早已对各种思维形式进行了长期研究,其中不乏深刻独到的见解。然而笔者感到这些研究基本上仍局限于形下研究,主要只解决了各种思维的方式、特点、功能,很难上升到范畴意义,更不用说本质意义了。本文提出了人化思维... 一在思维领域内,人们早已对各种思维形式进行了长期研究,其中不乏深刻独到的见解。然而笔者感到这些研究基本上仍局限于形下研究,主要只解决了各种思维的方式、特点、功能,很难上升到范畴意义,更不用说本质意义了。本文提出了人化思维和物化思维,它们是对艺术思维(含文学、艺术)与科学思维(含哲学、自然科学和社会科学)的形上观照,具有范畴和本质意义。1.非艺术范畴王国里的形象思维传统理论告诉我们:艺术是用形象思维,哲学,社会科学,自然科学(以下统称科学)则是用逻辑思维。在许多文艺理论著作中,都把马克思这段话作为形象思维是艺术掌握世界的理论依据:“整体,当它在头脑中作为被思维的整体而出现时,是思维着的头脑中的产物,这个头脑以它所专有的方式掌握世界,而这种方式是不同于对世界的艺术的。 展开更多
关键词 艺术思维 艺术范畴 本质意义 掌握世界 个性特征 形象思维 艺术领域 科学思维 逻辑思维 思维形式
在线阅读 下载PDF
中国古代散文动态美的张力分析 被引量:1
4
作者 尹砥廷 《新疆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 CSSCI 北大核心 2001年第2期89-93,共5页
中国古代散文具有一个由道德、情感、形式、文化等构成的多元美感张力系统 ,能有效地激活人们的客观感知与主观经验 ,使欣赏者从中获得再认识的审美愉悦。
关键词 中国 古代散文 道德力 情感力 形式力 文化力 动态美 文学评论
在线阅读 下载PDF
土家语的病名命名类型 被引量:1
5
作者 叶德书 《湖北民族学院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 1997年第4期25-27,共3页
土家传统病名,独具特色。它有十多种类型,每个病名均可直接表现其临床特征。因而归纳土家传统病名的命名类型,可以了解土家族的语言及思维特征。
关键词 土家族 传统病名 临床特征
在线阅读 下载PDF
美学四态(三):超越论美学
6
作者 简德彬 《兰州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 CSSCI 北大核心 2001年第6期22-27,共6页
根据维特根斯坦“语义即用法”理论,作者认为,“美学”一词有四种用法,这四 种用法也就是美学的四种形态:美丽论美学,统一论美学,超越论美学,张力论美学。本文 首先论述了20世纪90年代中国“后实践美学”对实践论美学的超... 根据维特根斯坦“语义即用法”理论,作者认为,“美学”一词有四种用法,这四 种用法也就是美学的四种形态:美丽论美学,统一论美学,超越论美学,张力论美学。本文 首先论述了20世纪90年代中国“后实践美学”对实践论美学的超越,指出实践论美学被超越 的最重要的理由,实践论美学所受到的最严厉的指控,是它的理性主义。然后论述了西方美 学史上,叔本华对黑格尔,尼采对叔本华,海德格尔对尼采的“超越之旅”。最后指出,超 越论美学之“超越”,本质上是另一种“统一”,是感性统一理性,是感性淹没、覆盖、吞并理性。 展开更多
关键词 超越论美学 实践论美学 理性主义 本质
在线阅读 下载PDF
走向方言──关于文学理论现状与前景的一种语言学比喻
7
作者 简德彬 《湘潭大学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 CSSCI 1997年第2期13-17,共5页
新时期文艺理论失范后将走向理论的方言,走向“战国”.张承志横刀立马,是显示与风车作战的悲壮和滑稽;高校文艺理论教师意欲通过新教材的编写重建失去的“话语”,只是出于虔诚的敬业精神。方言已成为文学理论现状与前景的一种语言... 新时期文艺理论失范后将走向理论的方言,走向“战国”.张承志横刀立马,是显示与风车作战的悲壮和滑稽;高校文艺理论教师意欲通过新教材的编写重建失去的“话语”,只是出于虔诚的敬业精神。方言已成为文学理论现状与前景的一种语言学比喻,这从学理方面可以寻找几种可能的解释:1.人们对真理的掌握并非一蹴而就;文艺理论重建新的范式,需要时间。2.维特根斯坦“改变思维风格”告知我们“意义即用法”;新“范式”的重建似乎是不可能的.3.语言最隐秘的内在本性,必然把我们导向理论的方言;任何一种理论形态,一种思想话语,都只是一种视角,一种可能,一种猜想,一种愿望。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文艺理论 文学理论现状与前景 方言 重建
在线阅读 下载PDF
“尊夏攘夷”之幻灭与“魏晋遗风”之嬗变──元杂剧勃兴原因新探
8
作者 吕养正 《艺术百家》 北大核心 2000年第4期40-46,共7页
元杂剧勃兴的主因在于儒生的介入及其价值观的变更、意识的 更新。传统的“尊夏攘夷”现的幻灭与“魏晋遗风”的嬗变是文人染指杂 剧的两大牵引力,由此促成了元代与杂剧活动密切关联的空前绝后的 “儒娼俗文学圈”的形成,营造出“一... 元杂剧勃兴的主因在于儒生的介入及其价值观的变更、意识的 更新。传统的“尊夏攘夷”现的幻灭与“魏晋遗风”的嬗变是文人染指杂 剧的两大牵引力,由此促成了元代与杂剧活动密切关联的空前绝后的 “儒娼俗文学圈”的形成,营造出“一代之绝作”的辉煌。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尊夏攘夷 魏晋遗风 嬗变 儒娼俗文学圈
在线阅读 下载PDF
再谈古籍整理的学术规范问题
9
作者 吕华明 《西北大学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 CSSCI 2000年第3期136-140,共5页
詹先生主编的《李白全集校注汇释集评》问世 ,在古籍整理的学术规范上引起了强烈的反响 ,其中最富于代表性的是郁贤皓先生的《从〈李白全集校注汇释集评〉想到古籍整理的学术规范问题》和葛景春先生的《也谈古籍整理的学术规范问题》... 詹先生主编的《李白全集校注汇释集评》问世 ,在古籍整理的学术规范上引起了强烈的反响 ,其中最富于代表性的是郁贤皓先生的《从〈李白全集校注汇释集评〉想到古籍整理的学术规范问题》和葛景春先生的《也谈古籍整理的学术规范问题》。两篇文章 ,针锋相对 ,各抒己见。针对当前学术界在古籍整理学术规范所存在的一些问题 ,结合两篇的争议 ,具体表明了自己对古籍整理学术规范的一些意见 :古籍整理的串解 ,应博采古今众说之长 ,由编者客观地融会贯通 ,使之能真正体现原诗文的本义。古籍整理的引证 ,该注明出处的最好注明出处 ,对有些古籍必须结合今人成果才可能引证清楚的 ,应当结合今人的成果来引证 ,并加以注明。大量引证见在今人成果 ,应征得作者赞同。对见在今人的评点 ,最好取其赞同之处 ,不同之处 ,可以另外撰文商榷。古籍整理的商榷 ,要实事求是 。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古籍整理 学术规范 商榷 引证 《汇释集评》
在线阅读 下载PDF
论古今田园诗歌的脉承与发展
10
作者 刘中顼 《中国文学研究》 北大核心 2001年第1期76-81,95,共7页
文章从我国自古以来是一个农业大国的基本特点出发 ,论述了这一特点铸就了我国古今诗人解不开的田园乡村情结 ,中国古代田园诗歌对当代田园诗歌具有深刻的影响 ,新田园诗从古代田园诗中获取了丰富的营养 。
关键词 古今 田园诗歌 继承 发展
在线阅读 下载PDF
简论辜鸿铭的保守主义文化观 被引量:2
11
作者 史玉华 田茂军 《湘潭大学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 2000年第S2期22-24,共3页
辜鸿铭的文化观主旨即无情否定西方方明而热烈称赞中国传统文明 ,呈现出极端保守性。他对文明的看法和中西文明的评判存在严重偏狭 ,但这种保守主义文化观的人文倾向和对于现代化运动的反思有其独特的文化魅力 。
关键词 保守主义 文化观 现代化
在线阅读 下载PDF
艺术思维哲学·引论
12
作者 张建永 《文艺理论研究》 CSSCI 北大核心 2000年第5期50-61,共12页
关键词 艺术思维 智慧本质 客观世界
全文增补中
谢伟斯与战时美国对华政策
13
作者 张建人 《北方民族大学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 CSSCI 1990年第3期84-93,83,共11页
二次大战后期,以约翰·谢伟斯、约翰·戴维斯和约翰·文森特为代表的一批美国在华外交官,积极参与了美国和国、共三方的一系列活动。对于他们在华的这一系列活动,国内外史学界历来存有两种载然不同的评价。美国官方以及对... 二次大战后期,以约翰·谢伟斯、约翰·戴维斯和约翰·文森特为代表的一批美国在华外交官,积极参与了美国和国、共三方的一系列活动。对于他们在华的这一系列活动,国内外史学界历来存有两种载然不同的评价。美国官方以及对新中国抱有敌视态度的美国史学家,几乎“无可争议”地认为:美国官方的战时对华政策,遭到了一批“中国通”的积极反对和暗中破坏。“他们发自中国的函电中的意见,被国务院作为真理加以接受。因此,这些职业外交官带有偏见的言论起到了在这关键时刻逆转历史车轮和改变美国远东政策方向的作用”。上述谢伟斯等三人被指责为“丢掉了中国的三个约翰。”而国内学者则一般倾向认为,尽管这批“中国通”站在现实主义立场,对中国人民革命持友好同情态度,但他们的建议遭到了美国官方的否定,在美国对华决策中没有发挥作用。本文试图通过分析归纳谢伟斯的决策建议,从美国对中共政策形成过程和影响外交决策的外交文化积累角度,对这批“中国通”的历史作用作一重新评价,希望能说明以下两个问题: 展开更多
关键词 美国对华政策 外交决策 中国人民革命 对外政策 蒋介石集团 中美关系 文化积累 决策建议 美国政府 史迪威
在线阅读 下载PDF
上一页 1 下一页 到第
使用帮助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