期刊文献+
共找到78篇文章
< 1 2 4 >
每页显示 20 50 100
被忽视和未被充分利用的植物对粮食安全的贡献
1
作者 崔明昆 杨庭硕 《原生态民族文化学刊》 北大核心 2025年第2期82-93,155,共13页
粮食问题一直困扰着人类,主要表现在粮食的生产系统一方面威胁到了人类赖以生存的环境,另方面人类时常面临着食物短缺和营养不良等健康问题。20世纪60年代以来,随着主要谷物粮食和油料作物的稳步增长,种植的作物种类多样性急剧下降,最... 粮食问题一直困扰着人类,主要表现在粮食的生产系统一方面威胁到了人类赖以生存的环境,另方面人类时常面临着食物短缺和营养不良等健康问题。20世纪60年代以来,随着主要谷物粮食和油料作物的稳步增长,种植的作物种类多样性急剧下降,最终导致农业生产系统中作物的同质化,并由此引发了粮食安全和食物安全问题。解决粮食问题的一个有效途径就是开发利用“被忽视和未被充分利用的植物”。在介绍国内外相关研究的基础上,应用生态民族学的理论方法,探讨了中国“被忽视和未被充分利用植物”在粮食安全、食物安全以及生态安全方面的作用。 展开更多
关键词 粮食 被忽视和未被充分利用的植物 多样性
在线阅读 下载PDF
从公民意识到国家认同和民族共同体意识:理论逻辑与实现途径
2
作者 暨爱民 《湖北民族大学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 北大核心 2025年第4期42-51,共10页
在民族国家建构的历史政治视野下,公民观念提示了它与国家的内在联系与概念特性。政治文化意义上公民意识与国家认同、民族共同体意识的逻辑对应,表明不论现代国家理性基础上的政治法律还是偏于情感的民族历史文化意义,政治上的赞同与... 在民族国家建构的历史政治视野下,公民观念提示了它与国家的内在联系与概念特性。政治文化意义上公民意识与国家认同、民族共同体意识的逻辑对应,表明不论现代国家理性基础上的政治法律还是偏于情感的民族历史文化意义,政治上的赞同与文化上的归属在凸显公民意识与国家认同不可分割关系的同时,也明确了其民族共同体建设的题中要义。近代以来的民族国家建构经验,为现代学校教育培养和增强各族民众之公民意识、国家认同与民族共同体意识,提供了思想资源与路径参照。于当下中国,从理论逻辑到实践需要,有组织的系统化的学校教育仍是强化公民意识、牢固树立国家意识和铸牢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的一条重要途径,须不断完善和加强。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公民意识 国家认同 民族共同体意识 逻辑对应 学校教育
在线阅读 下载PDF
坚守正统观:清初永顺土司归附清廷始末探析
3
作者 瞿州莲 田丽娟 《原生态民族文化学刊》 北大核心 2025年第1期102-114,155,共14页
从清军入关至“三藩之乱”,永顺土司区成为清政权、南明政权、农民军政权及吴三桂政权等政治势力角逐之地。为应对周边局势变动,永顺土司归附清廷经历了艰难抉择,其过程呈现出明显阶段性。分析清初永顺土司的归附抉择,尽管与清军实力强... 从清军入关至“三藩之乱”,永顺土司区成为清政权、南明政权、农民军政权及吴三桂政权等政治势力角逐之地。为应对周边局势变动,永顺土司归附清廷经历了艰难抉择,其过程呈现出明显阶段性。分析清初永顺土司的归附抉择,尽管与清军实力强弱变化、清初政权“正统性”地位未定相关,但是,将永顺土司归附抉择置于清王朝国家化进程中考察,发现奉南明“正朔”的政治原则,才是永顺土司归附抉择反复的主要原因。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正统观 永顺土司 南明政权 清政权
在线阅读 下载PDF
“中华民族学”的学理基础与核心理论辨析
4
作者 龙先琼 《北方民族大学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 北大核心 2025年第4期84-92,共9页
开展“中华民族学”研究是新时代中国特色民族学学科建设的重要任务,应当遵循学科建设的规范,体现学科建设的理论结构要求。“中华民族学”研究及其学科建设要围绕学理基础、核心理论、相关理论等三个理论结构层次展开。马克思主义唯物... 开展“中华民族学”研究是新时代中国特色民族学学科建设的重要任务,应当遵循学科建设的规范,体现学科建设的理论结构要求。“中华民族学”研究及其学科建设要围绕学理基础、核心理论、相关理论等三个理论结构层次展开。马克思主义唯物辩证法关于整体与部分关系的理论是“中华民族学”的学理基础,从研究对象属性、研究内容取向和研究的方法论要求三个方面提供了“中华民族学”研究的学理依据。要从学科建构的理论结构逻辑上阐明什么是中华民族、什么是中华民族共同体、什么是“中华民族学”,重点说明“中华民族学”的学理基础、研究对象、研究内容、研究理论与方法、学科定位和学科属性等学科的基本问题,构建“中华民族学”的基本理论体系。中华民族具有历史发展性、民族实体性和多元一体性的特征。要从内涵要义与外延要素的结合上认识中华民族共同体。“中华民族学”既要遵循民族学研究的理论规范,又要体现中华民族共同体的研究特色,同时,还应揭示“中华民族学”与其他相关学科的关系。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学科视域 “中华民族学” 学理基础 核心理论
在线阅读 下载PDF
文学的本质与审美意识形态——“文学审美意识形态论”质疑 被引量:6
5
作者 粟世来 《齐鲁学刊》 CSSCI 北大核心 2010年第4期119-123,共5页
作为两个异质的、相互抵触的领域,审美和意识形态的组合、叠加并不能熔铸和衍生出一种客观的实存事物或精神现象统一在艺术的本性中;审美意识形态是一个有名无实、面目可疑的虚假概念。作为一种学科理论的知识建构,审美意识形态论为追... 作为两个异质的、相互抵触的领域,审美和意识形态的组合、叠加并不能熔铸和衍生出一种客观的实存事物或精神现象统一在艺术的本性中;审美意识形态是一个有名无实、面目可疑的虚假概念。作为一种学科理论的知识建构,审美意识形态论为追求价值的中立性,抽离和摒弃了马克思主义意识形态理论的批评性锋芒;作为一种本质主义的话语建构,审美意识形态论未能跳出意识形态中心论的窠臼,摆脱本质主义的思维痼疾,一元独尊,背离了拒绝专断、尊重差异的唯物辩证法精神。因此,将其称为"马克思主义文艺学的规范性的理论建构"是不科学的,将其作为"文艺学的第一原理"更是一种理论偏见。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文学本质 审美 意识形态 审美意识形态
在线阅读 下载PDF
从稻作文化起源与演化看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建构之机理
6
作者 张振兴 杨庭硕 《云南社会科学》 北大核心 2025年第4期130-140,共11页
稻作文化的起源与演化是历史学、民族学、考古学、地理学、农学等诸领域学者长期关注的热点问题之一。学者们关注与讨论的焦点之一,是此项文化的起源及定型是借助特定技术或社会环境的助推得以确立,抑或是众多技术叠加与多元文化制衡互... 稻作文化的起源与演化是历史学、民族学、考古学、地理学、农学等诸领域学者长期关注的热点问题之一。学者们关注与讨论的焦点之一,是此项文化的起源及定型是借助特定技术或社会环境的助推得以确立,抑或是众多技术叠加与多元文化制衡互动作用才得以实现。针对上述久议难决之困惑,可以从野生稻到栽培稻转变的三大挑战分析入手,澄清人类实现水稻规模化种植需克服技术与社会条件多样并存的情况。远古以来生活在中国南方丘陵山区诸多民众,正是凭借多元文化互动制衡实现稻作文化起源之突破,并在其后的历史进程中,借助统一的多民族国家政权的干预,最终达成稻作文化之成熟及繁荣兴盛。通过对中国稻作文化起源与演化的历史进程进行梳理,有助于揭示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建构的机理,为当下铸牢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与构筑中华民族共有精神家园提供有益的支撑。 展开更多
关键词 稻作文化 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 多元文化 建构机理
在线阅读 下载PDF
拓展文学批评的视界——胡亚敏教授访谈录
7
作者 粟世来 胡亚敏 《甘肃社会科学》 CSSCI 北大核心 2010年第4期162-165,共4页
关键词 文学批评 国际学术研讨会 访谈录 《甘肃社会科学》 教授 视界 2007年 文艺理论
在线阅读 下载PDF
文学经典的文化社会学审察
8
作者 刘晗 《社会科学辑刊》 CSSCI 北大核心 2008年第2期205-207,共3页
在文化社会学视域里,文学经典的选取是一种排他性的建构性行为。个体审美评价要求普遍性认同的心理需要是文学经典建构的原动力。推动文本进入经典序列的方式主要有政治权力的推行、知识精英的遴选和大众舆论的评判。当下,图像作为与语... 在文化社会学视域里,文学经典的选取是一种排他性的建构性行为。个体审美评价要求普遍性认同的心理需要是文学经典建构的原动力。推动文本进入经典序列的方式主要有政治权力的推行、知识精英的遴选和大众舆论的评判。当下,图像作为与语言相对的一种表述力量异军突起,语言的中心地位遭到挤压,文学经典的中心地位相应遭到放逐。消费文化思潮使文学经典成了所指空洞的纯粹消费品。后现代文化对"中心"合法性的质疑,消解了文学经典存在的根基,为文学经典唱起了挽歌。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文学经典 文化社会学 动力 建构方式 文化遭际
在线阅读 下载PDF
文学批评的科学化倾向——瑞恰慈文学批评思想研究
9
作者 张惠 《苏州大学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 CSSCI 北大核心 2010年第5期141-143,共3页
英国现代文论家瑞恰慈的文学批评思想表现出独特的科学化倾向。他首次将语义学与心理学引入文学批评,为新批评派和"心理学批评"的发展奠定了理论基础。他的理论贡献主要表现在建构"语言本体"的批评原理;确立"... 英国现代文论家瑞恰慈的文学批评思想表现出独特的科学化倾向。他首次将语义学与心理学引入文学批评,为新批评派和"心理学批评"的发展奠定了理论基础。他的理论贡献主要表现在建构"语言本体"的批评原理;确立"冲动平衡"的批评标准;践行"文本细读"的批评方法。作为一个理论与实践并举的批评家,瑞恰慈的文学批评思想给为"新批评"理论的形成和盛行奠定了坚实的基础,对20世纪西方文论的发展产生了深刻影响。 展开更多
关键词 科学化 语义学 心理学 语言本体 细读
在线阅读 下载PDF
从载体论到本体论的语言自觉—“新批评”对中国文学批评的影响
10
作者 张惠 《苏州大学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 CSSCI 北大核心 2015年第1期165-170,共6页
"新批评"传入中国后,在文学语言观念上对中国文学批评产生了重大影响,主要表现为三个方面:一是"五四"以后,中国文学批评反对传统的语言载体论,开始重视语言与意义的关系,实现了语言意识的最初自觉;二是通过20世纪8... "新批评"传入中国后,在文学语言观念上对中国文学批评产生了重大影响,主要表现为三个方面:一是"五四"以后,中国文学批评反对传统的语言载体论,开始重视语言与意义的关系,实现了语言意识的最初自觉;二是通过20世纪80年代"文学本体论"大讨论,产生了由语言载体论向本体论的转向,确立了语言在文学中的本体地位,但由于对"新批评"的误读和中国化的文论环境,文学批评又最终走向了主体论;三是在后现代语境下,中国文学批评面临价值虚无主义的危机,重新讨论"新批评",有利于文学价值的重建。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新批评” 载体论 本体论 价值重建
在线阅读 下载PDF
接受与意义:学生语文学习的主动建构——有意义接受学习理论对语文课改中的教学实践的启示
11
作者 陈雪 《天津师范大学学报(基础教育版)》 2009年第2期47-50,共4页
通过审视语文课程改革中存在的问题,并结合母语教学及我国传统文化传承的特点,从以下三个方面探讨如何在中学语文课改的教学实践中进行有意义的接受学习:有意义接受学习理论的内涵解析;先行组织者策略的运用以培养学生有意义学习心向;... 通过审视语文课程改革中存在的问题,并结合母语教学及我国传统文化传承的特点,从以下三个方面探讨如何在中学语文课改的教学实践中进行有意义的接受学习:有意义接受学习理论的内涵解析;先行组织者策略的运用以培养学生有意义学习心向;引领学生寻找固着点,进行主动积极的认知构建。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有意义接受学习 语文教学 课程改革
在线阅读 下载PDF
“民间文学”文本意义的多维建构
12
作者 吴晓 《湖北民族学院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 2010年第3期74-77,共4页
作为一种社会文化文本,"民间文学"是由文化持有者、文化事项、文化接受者、文化语境和媒介等诸多要素共同动态建构而成的,其意义生发和功能彰显的途径依赖于各要素间的冲突、协商和对话。这使得"民间文学"无时无刻... 作为一种社会文化文本,"民间文学"是由文化持有者、文化事项、文化接受者、文化语境和媒介等诸多要素共同动态建构而成的,其意义生发和功能彰显的途径依赖于各要素间的冲突、协商和对话。这使得"民间文学"无时无刻不呈现出变动不居的动态性、多义性和生活性的文本特征,也赋予了理解该文本的多视角性、多维度性的阐释特征。重新阐释"民间文学"文本的内在文化特质和文化意义,以此发掘其内在文化逻辑,这是有效提升"民间文学"课程品位和实现教学改革目标的基本前提。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民间文学 社会文本 文化文本 意义建构 课程改革
在线阅读 下载PDF
乡村振兴战略下莓茶产业高质量发展对策研究——以永顺县润雅村为例
13
作者 尚贺 喻洁 +3 位作者 张志豪 苏羿 姚南平 陈茜 《黑龙江粮食》 2025年第4期93-95,共3页
永顺县润雅村的莓茶产业是当地的支柱产业之一,对提升乡村经济活力具有重要意义。然而,润雅村莓茶产业发展面临产业链不完善、产品质量参差不齐及市场渠道有限等挑战。为推动莓茶产业高质量发展,研究采用田野调查法与文献分析法,深入分... 永顺县润雅村的莓茶产业是当地的支柱产业之一,对提升乡村经济活力具有重要意义。然而,润雅村莓茶产业发展面临产业链不完善、产品质量参差不齐及市场渠道有限等挑战。为推动莓茶产业高质量发展,研究采用田野调查法与文献分析法,深入分析了莓茶产业的发展现状及其面临的挑战,提出优化产业链、提升产品质量及拓宽市场渠道等对策,为莓茶产业注入新活力,探寻乡村经济高质量发展的有效途径。 展开更多
关键词 莓茶产业 乡村振兴 高质量发展 地理标志产品
在线阅读 下载PDF
心理现实主义的成熟——从茅盾文学奖农村题材作品《平凡的世界》探讨现实主义
14
作者 张瑜 刘兴禄 《重庆工学院学报》 2006年第10期137-139,共3页
新时期,理论界关于现实主义的争论说明对其发展走向的把握还不是很明确。对获第三届茅盾文学奖的路遥的《平凡的世界》以人物心理的透视和传统文化转型的洞察两个方面作为切入口,进行浅析,以期对现实主义的发展起到疏通脉络的作用。
关键词 心理现实主义 人物心理透视 传统文化转型
在线阅读 下载PDF
木本农业边缘化的历史文化成因和过程探究 被引量:8
15
作者 杨庭硕 张振兴 《云南社会科学》 CSSCI 北大核心 2024年第4期132-140,共9页
中国木本农业和草本农业起源时间接近,对中国社会历史发展的贡献各有短长。但在长期的历史进程中,草本农业得到了广泛的关注与推广,而木本农业一直处于被边缘化的状态,以至于当下不少优秀的传统木本农业项目甚至面临消失的风险。但木本... 中国木本农业和草本农业起源时间接近,对中国社会历史发展的贡献各有短长。但在长期的历史进程中,草本农业得到了广泛的关注与推广,而木本农业一直处于被边缘化的状态,以至于当下不少优秀的传统木本农业项目甚至面临消失的风险。但木本农业对中国生态环境的保护价值具有不可替代性,若不先行探明其被边缘化的历史文化成因,那么传承和复兴木本农业就万难付诸实践。事实证明,木本农业被边缘化的关键性历史文化成因乃是历史时期受国家权力历史性选择所致。如何排除历史习惯性思维方式之干扰,将木本农业这一农业门类的重要性尽快、准确地传递给社会各界,为中国木本农业的现代化转型与助推生态文明建设铺平道路,乃当下亟待解决的关键性难题。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木本农业 草本农业 边缘化 历史文化成因
在线阅读 下载PDF
“三结合”研究方法在弘扬重要农业文化遗产中的应用价值研究 被引量:3
16
作者 杨庭硕 陈茜 《湖北民族大学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 CSSCI 北大核心 2024年第4期24-35,共12页
历史学、民族学、考古学“三结合”研究方法乃是江应樑等老一辈学者所倡导的研究方法,相关的研究成果早已为学界同仁所熟知。而为了弘扬中国传统文化,评选、推荐中国重要农业文化遗产则是当代学界正在面对的新的研究领域。如何将这一研... 历史学、民族学、考古学“三结合”研究方法乃是江应樑等老一辈学者所倡导的研究方法,相关的研究成果早已为学界同仁所熟知。而为了弘扬中国传统文化,评选、推荐中国重要农业文化遗产则是当代学界正在面对的新的研究领域。如何将这一研究思路和方法应用于弘扬重要农业文化遗产实践之中,至今尚待深入探讨。为此,以已立项保护的重要农业文化遗产为例,试用“三结合”研究方法澄清农业文化遗产的科学性和合理性,可望为弘扬中国优秀传统文化做出贡献。 展开更多
关键词 “三结合”研究法 农业文化遗产 应用价值
在线阅读 下载PDF
铸牢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下的中华民族生境研究 被引量:1
17
作者 罗康隆 吴合显 《云南民族大学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 CSSCI 北大核心 2024年第1期59-66,共8页
人类依靠文化在其历史进程中应对所处的自然环境与社会环境,建构起了各民族的生境。我国各民族生境多样性成为中华民族多元一体格局的生态基础,其以文化为纽带在我国各民族的生境中开展其交往交流交融事项,由此使中华各民族的生境形成... 人类依靠文化在其历史进程中应对所处的自然环境与社会环境,建构起了各民族的生境。我国各民族生境多样性成为中华民族多元一体格局的生态基础,其以文化为纽带在我国各民族的生境中开展其交往交流交融事项,由此使中华各民族的生境形成一个整体,成为中华民族的共有生境。在中华民族生境中达成中华各民族的生态、生计与生命耦合体,这便是铸牢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的生境基础,此为构建人类命运共同体的前提。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文化 中华民族生境 共同体意识
在线阅读 下载PDF
人与自然和谐共生:南方各民族木本农业文化遗产的发掘与利用 被引量:6
18
作者 张振兴 杨庭硕 《北方民族大学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 CSSCI 北大核心 2024年第6期84-91,共8页
中国乃至世界范围内的重要农业文化遗产立项保护名录中,有不少以木本作物的传统栽培技术及其文化为保护对象。与草本农业相比,木本农业经营的地域范围、配套技术、知识积累及相关制度保障明显不同。当下对木本农业在农业与林业上的分野... 中国乃至世界范围内的重要农业文化遗产立项保护名录中,有不少以木本作物的传统栽培技术及其文化为保护对象。与草本农业相比,木本农业经营的地域范围、配套技术、知识积累及相关制度保障明显不同。当下对木本农业在农业与林业上的分野和利用价值仍存在认识上的模糊不清现象,为此,本文以云南漾濞核桃作物复合系统、云南普洱古茶园与茶文化系统等多项木本农业文化遗产为研究对象,利用田野调查资料,并结合文献史料相关内容,对我国南方各民族传统木本农业文化遗产的发掘与利用展开研究,意在揭示其间人与自然和谐共生之道,助推南方各民族木本农业复兴与我国生态文明建设。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农业文化遗产 人与自然和谐共生 生态文明建设
在线阅读 下载PDF
乡村振兴背景下湘西农业文化遗产保护和创新利用路径
19
作者 邓洁 蒋纯 +1 位作者 周颖 陈茜 《南方农机》 2024年第9期94-97,共4页
【目的】湘西地区农遗具有突出的生态价值、丰富的历史文化价值以及经济价值,保护和创新利用湘西农业文化遗产具有重要现实意义。【方法】通过田野调查、文献研究等方法对湘西地区农遗综合价值和发展现状进行分析,发现湘西农遗保护与利... 【目的】湘西地区农遗具有突出的生态价值、丰富的历史文化价值以及经济价值,保护和创新利用湘西农业文化遗产具有重要现实意义。【方法】通过田野调查、文献研究等方法对湘西地区农遗综合价值和发展现状进行分析,发现湘西农遗保护与利用在产业创新、技术传承、生物多样性保持等方面陷入难题,并为此提出了转变发展理念、优化协作模式、完善协作机制等对策建议。【结果】充分保护和创新利用农遗中富含的生物、技术、文化资源,可以最大限度地发挥农村本土资源价值,激发农村内生动力,为实现农民增收、农村富裕和农业可持续发展的目标增添强力引擎。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农业文化遗产 乡村振兴战略 湘西地区 保护 创新利用
在线阅读 下载PDF
新时代中国重要农业文化遗产保护利用与乡村振兴互动研究——以“湖南花垣子腊贡米复合种养系统”为例 被引量:1
20
作者 程敏 刘自娇 陈茜 《南方农机》 2024年第10期115-118,共4页
在乡村振兴的政策背景下,中国重要农业文化遗产是最值得深入发掘与好好利用的农业文化资源宝藏。农业文化遗产根植于悠久的文化传统和长期的实践经验,丰富的生物、技术、文化基因是乡村振兴的重要资源,对于乡村振兴战略实施具有重要的... 在乡村振兴的政策背景下,中国重要农业文化遗产是最值得深入发掘与好好利用的农业文化资源宝藏。农业文化遗产根植于悠久的文化传统和长期的实践经验,丰富的生物、技术、文化基因是乡村振兴的重要资源,对于乡村振兴战略实施具有重要的现实意义。文章以“湖南花垣子腊贡米复合种养系统”为例进行个案研究,探讨了中国重要农业文化遗产保护利用与乡村振兴的互动现状以及现存问题,对于“湖南花垣子腊贡米复合种养系统”保护利用与乡村振兴互动存在的品牌构建意识不足、设施建设规划不当、产品市场混乱无序等问题,针对性地提出了发挥政府主导作用、实施人才战略、推动产业融合等相关建议和对策,以期为农业文化遗产的保护利用与乡村振兴战略的落实、发展、突破提供新方法,为农业农村现代化发展助力。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农业文化遗产 乡村振兴 子腊贡米
在线阅读 下载PDF
上一页 1 2 4 下一页 到第
使用帮助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