期刊文献+
共找到6篇文章
< 1 >
每页显示 20 50 100
公共艺术教育在高校素质教育中的作用及融入途径探讨 被引量:3
1
作者 卢玲玲 《辽宁农业职业技术学院学报》 2017年第3期54-55,共2页
阐述了公共艺术教育的发展背景及其在素质教育中的作用,分析了高校公共艺术教育的现状及存在问题,提出了将其融入高校素质教育的相关途径,以期推动高校公共艺术与素质教育的有机融合,提升学生综合素养。
关键词 高校素质教育 公共艺术教育 有效途径
在线阅读 下载PDF
传承与突破——《流浪地球》小说改编电影研究 被引量:5
2
作者 张明 张文东 《出版广角》 CSSCI 北大核心 2019年第8期91-93,共3页
作为中国"硬科幻"电影的奠基之作,小说改编电影《流浪地球》以完整的叙事、宏大的场景、逼真的特效、独特的思想内涵而达到相当的艺术水准。更为重要的是,电影在小说原著的基础上加以突破,呈现了与"西方不一样的价值观... 作为中国"硬科幻"电影的奠基之作,小说改编电影《流浪地球》以完整的叙事、宏大的场景、逼真的特效、独特的思想内涵而达到相当的艺术水准。更为重要的是,电影在小说原著的基础上加以突破,呈现了与"西方不一样的价值观与想象力",构建起人类命运共同体的话语体系,这对于中国科幻电影乃至中国电影来说都将拥有特殊的意义。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流浪地球》 改编 中国科幻电影 人类命运共同体
在线阅读 下载PDF
中小学课堂教学评价存在的问题及其应对 被引量:19
3
作者 鞠馥宇 《教学与管理》 北大核心 2019年第16期76-78,共3页
课堂教学评价在教育教学活动中具有重要作用,课堂教学评价体系及其运行机制影响着学校的教育教学质量与学生的学习成绩。当前中小学课堂教学评价面临着诸多现实困境:课堂教学评价主体单一,课堂教学评价内容片面,课堂教学评价形式偏颇,... 课堂教学评价在教育教学活动中具有重要作用,课堂教学评价体系及其运行机制影响着学校的教育教学质量与学生的学习成绩。当前中小学课堂教学评价面临着诸多现实困境:课堂教学评价主体单一,课堂教学评价内容片面,课堂教学评价形式偏颇,课堂教学评价方法简单划一。因此,须要注重课堂教学评价主体的多元性,强调课堂教学评价内容的全面性,合理选择课堂教学评价形式,灵活使用多样化的课堂教学评价方法。 展开更多
关键词 中小学课堂教学评价 评价机制 评价主体 评价方法
在线阅读 下载PDF
新中国成立以来高校思想政治理论课设置的历史沿革及其启示 被引量:3
4
作者 李松吉 《黑龙江高教研究》 CSSCI 北大核心 2012年第11期149-151,共3页
新中国成立以来,高校的思想政治理论课课程设置先后经历了7次大的调整。通过对新中国成立以来课程设置及特点的分析,得出重要的启示:必须坚持党对思想政治理论课的指导;必须坚持与时俱进,不断推进高校思想政治理论课的改革;必须抓好思... 新中国成立以来,高校的思想政治理论课课程设置先后经历了7次大的调整。通过对新中国成立以来课程设置及特点的分析,得出重要的启示:必须坚持党对思想政治理论课的指导;必须坚持与时俱进,不断推进高校思想政治理论课的改革;必须抓好思想政治理论课教师队伍建设。 展开更多
关键词 高校 思想政治理论课 沿革 启示
在线阅读 下载PDF
重大革命历史题材电影叙事模式嬗变——以《南昌起义》《八月一日》《建军大业》比较为例 被引量:2
5
作者 张明 《电影文学》 北大核心 2019年第14期68-70,共3页
重大革命历史题材电影作为主旋律电影的重要组成部分,在构建革命历史、强化革命历史记忆、宣传革命历史意义和塑造国家形象等方面拥有不可替代的作用和意义。本文以《南昌起义》《八月一日》和《建国大业》三部影片为例,总结出围绕同一... 重大革命历史题材电影作为主旋律电影的重要组成部分,在构建革命历史、强化革命历史记忆、宣传革命历史意义和塑造国家形象等方面拥有不可替代的作用和意义。本文以《南昌起义》《八月一日》和《建国大业》三部影片为例,总结出围绕同一历史事件创作的不同电影所采取的三种叙事模式:文献记录式的历史叙事、人物列传式的历史叙事和以青春命名的历史叙事。考察不同时期创作的同一历史事件题材电影叙事模式的嬗变,以期为未来同一题材电影创作总结可资借鉴的经验。 展开更多
关键词 重大革命历史题材电影 叙事模式 《南昌起义》
在线阅读 下载PDF
当代隐喻研究概评 被引量:1
6
作者 朱培 《黑龙江高教研究》 CSSCI 北大核心 2011年第12期191-192,共2页
国内隐喻研究的热潮始于20世纪90年代,迄今为止,众多学者已出版了隐喻研究的专著。随着隐喻学跨学科的发展,国外研究者已突破隐喻研究中传统观点的窠臼,把隐喻研究从单纯的修辞学研究纳入到语义学、认知语言学的研究范畴。文章旨在对当... 国内隐喻研究的热潮始于20世纪90年代,迄今为止,众多学者已出版了隐喻研究的专著。随着隐喻学跨学科的发展,国外研究者已突破隐喻研究中传统观点的窠臼,把隐喻研究从单纯的修辞学研究纳入到语义学、认知语言学的研究范畴。文章旨在对当代众多学派隐喻研究的理论背景、主要观点、现实意义及其他学者的批评意见进行梳理和评述,为今后的进一步深入研究提供铺垫。 展开更多
关键词 隐喻 跨学科 认知语言学 评述
在线阅读 下载PDF
上一页 1 下一页 到第
使用帮助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