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题名大鼠下颌切牙拔出后剩余牙槽嵴吸收模型的建立
被引量:12
- 1
-
-
作者
吴哲
孙宏晨
车彦海
吴健
王瑜
姜海燕
-
机构
吉林大学口腔医学院修复科
吉林大学口腔医学院口腔生物医学工程吉林省重点实验室
吉林大学口腔医学院病理科
吉林省辽源市中医院口腔科
-
出处
《实用口腔医学杂志》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07年第1期36-39,共4页
-
文摘
目的:建立大鼠切牙拔除后剩余牙槽嵴吸收的实验动物模型并探讨其发生机制。方法:选用健康雄性Wistar大鼠30只,局麻下齐龈缘磨除右下颌切牙牙冠,每3天磨除1次,共3次,最后磨除后3d拔除右下颌切牙,术后0、1、2、4、8、12周分别处死大鼠。用软X线摄片测量大鼠下颌剩余牙槽嵴的长度和保存率,组织学方法评价大鼠下颌切牙拔牙窝的愈合情况。对18只健康雄性Wistar大鼠通过HE染色观察磨除牙冠后的不同时期牙周组织形态学改变。结果:牙槽嵴长度:4、8、12周拔牙侧与非拔牙侧相比明显降低(P<0.05);拔牙4周后牙槽嵴保存率明显降低。组织形态学:拔牙后2周,拔牙窝内可见新生骨,残存的血凝块减少;拔牙后4周骨改建活跃;拔牙后8周,拔牙窝内充满新生骨;拔牙后12周,新生骨和周围牙槽骨界限不清。牙冠磨除后,牙周组织出现水肿,主纤维束断裂,丧失功能排列,血窦增加,随时间改变逐渐加重。结论:可以采用拔除大鼠切牙的方法建立剩余牙槽嵴吸收的动物模型。
-
关键词
牙槽骨吸收
动物模型
-
Keywords
Alveolar bone resorption
Animal models
-
分类号
R-332
[医药卫生]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