期刊文献+
共找到4篇文章
< 1 >
每页显示 20 50 100
解吸实验中可溶盐与氟含量关系研究
1
作者 宗原 赵坚 +1 位作者 刘博 宗志聪 《水资源保护》 CAS 北大核心 2008年第6期89-92,共4页
土壤矿物成分、化学成分等可溶盐离子均对氟的解吸和迁移有一定的影响。为找到土壤中氟解吸、迁移过程中可溶盐与氟含量的关系,采用多组动态土柱法进行实验研究。实验采用电导率法来指示可溶盐的全盐量,通过回归分析总结出了电导率随解... 土壤矿物成分、化学成分等可溶盐离子均对氟的解吸和迁移有一定的影响。为找到土壤中氟解吸、迁移过程中可溶盐与氟含量的关系,采用多组动态土柱法进行实验研究。实验采用电导率法来指示可溶盐的全盐量,通过回归分析总结出了电导率随解吸时间的变化规律以及它与氟离子浓度的关系。分析表明:在氟的解吸过程中,电导率与氟离子浓度呈抛物线关系,电导率对氟浓度有一定的指示作用。 展开更多
关键词 解吸 电导率 回归分析 可溶盐
在线阅读 下载PDF
当今城市规划科学化的哲理思考
2
作者 冯向东 《规划师》 1995年第4期48-50,共3页
当今,国际化、法制化、信息化的市场经济是“无国家属性”的全球性现代大经济。实施市场经济是我国迈向21世纪既定长远战略,必会引起包括城市规划在内的一系列重大变革。为此,探索市场经济下城市规划科学哲理思考问题,就有未来科学导向... 当今,国际化、法制化、信息化的市场经济是“无国家属性”的全球性现代大经济。实施市场经济是我国迈向21世纪既定长远战略,必会引起包括城市规划在内的一系列重大变革。为此,探索市场经济下城市规划科学哲理思考问题,就有未来科学导向出现时实际应用的重大价值意义。一、正确理解市场经济的内在机制市场经济不只是一种经济体制;而是“人类创造的优秀文化”具有“加速社会流动;理顺社会关系;强化社会控制;重组社会阶层;更新社会观念;净化社会风气;促进社会发展”;加快城市化进程;强化科技投入;增强人才引力;促进人类文明升腾的多功能作用。因此,市场经济下的城市规划更要按市场经济规律与法律、道德约束运作;透过规划设计手段为城市走向国内外市场,也为国内外走进自身互惠合作,创建一个清洁、安全、美好的“高效和谐——持续发展”优化环境空间而应善尽职责。二、持续发展理论的运用城市是以科技、经济、社会、环境为主体构成相互依存、关联、制约、影响的有机整体。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城市规划 城市形象 规划设计 城市化进程 持续发展 城市环境 场经济 价值意义 环境空间 环境综合体
在线阅读 下载PDF
DC-Ⅰ型混合植物沥青混合料路用性能评价及改善 被引量:5
3
作者 董泽蛟 杨晨 +1 位作者 栾海 肖桂清 《建筑材料学报》 EI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18年第1期104-110,共7页
采用玉米加工过程中的副产品DC-Ⅰ型植物沥青,制备了混合植物沥青(BDC-Ⅰ)及SBS改性混合植物沥青(BMDC-Ⅰ),评价了其混合料的路用性能,并针对混合料水稳定性提出了改善措施.首先,采用原子力显微镜(AFM)研究了2种沥青的组分相容性;其次,... 采用玉米加工过程中的副产品DC-Ⅰ型植物沥青,制备了混合植物沥青(BDC-Ⅰ)及SBS改性混合植物沥青(BMDC-Ⅰ),评价了其混合料的路用性能,并针对混合料水稳定性提出了改善措施.首先,采用原子力显微镜(AFM)研究了2种沥青的组分相容性;其次,针对不同路面层位对沥青材料性能的要求,利用BDC-Ⅰ及BMDC-Ⅰ分别拌制AC-25和AC-20混合料,并综合评价了其路用性能,结果表明DC-Ⅰ型植物沥青的掺入使混合料的高温性能有所改善,对低温性能影响不大,但明显降低了其水稳定性;最后,基于马歇尔试件浸水20d的试验结果,明确了造成混合料水稳定性不足的主要原因是DC-Ⅰ型植物沥青具有一定的水溶性.因此,选用3种外掺剂Ⅰ,Ⅱ和Ⅲ对其进行化学改性,通过浸水马歇尔试验和冻融劈裂试验发现外掺剂Ⅰ的效果较明显,其混合料水稳定性大幅改善.研究表明,经外掺剂改性后植物沥青混合料路用性能优良,其化学改性将是未来研究的重点. 展开更多
关键词 道路工程 沥青混合料 植物沥青 水稳定性 化学改性
在线阅读 下载PDF
论城市持续发展机理与对策 被引量:1
4
作者 冯向东 《规划师》 1995年第3期30-34,共5页
一、持续发展问题提出的哲学思考1.人类该从生态环境灾害恶梦中惊醒。约6000年前美索不达尼亚出现人类聚居地,就是古城市刍形。那时人类活动极为有限,对生态环境损害“微不足道”,维系了环境清新,生态苍葱。步入现代,科技猛进,工业倍增... 一、持续发展问题提出的哲学思考1.人类该从生态环境灾害恶梦中惊醒。约6000年前美索不达尼亚出现人类聚居地,就是古城市刍形。那时人类活动极为有限,对生态环境损害“微不足道”,维系了环境清新,生态苍葱。步入现代,科技猛进,工业倍增,城市数量增加,规模膨大,在与自然对抗观念误导下,走上“物欲至上,精神低下”迷途,必然加大自然资源耗用强度;加之用后排放“三废”的“叠加影响”,势必超出“环境容量”“生态载力”限度而呈环境生态破坏加剧态势。“吉林、济南、太原、兰州、包头。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城市持续发展 环境容量 良性运行机制 抗灾建设 生活质量 生态环境灾害 生态破坏 “软”环境 生态环境损害 子系
在线阅读 下载PDF
上一页 1 下一页 到第
使用帮助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