期刊文献+
共找到57篇文章
< 1 2 3 >
每页显示 20 50 100
采伐对吉林蛟河针阔混交林空间结构的影响 被引量:26
1
作者 李建 彭鹏 +4 位作者 何怀江 谭凌照 张新娜 吴相菊 刘兆刚 《北京林业大学学报》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17年第9期48-57,共10页
探讨不同采伐强度下林分空间结构的变化对森林可持续经营具有指导意义。在吉林省蛟河次生针阔混交林内,设置采伐强度分别为0%(对照,CK)、14.3%(弱度,LT)、29.4%(中度,MT)和50.4%(重度,HT)的4块样地,样地面积各1 hm^2,利用角尺度、大小... 探讨不同采伐强度下林分空间结构的变化对森林可持续经营具有指导意义。在吉林省蛟河次生针阔混交林内,设置采伐强度分别为0%(对照,CK)、14.3%(弱度,LT)、29.4%(中度,MT)和50.4%(重度,HT)的4块样地,样地面积各1 hm^2,利用角尺度、大小比数、混交度和密集度4个林分空间结构参数探讨林分整体以及春榆、红松、色木槭、水曲柳和紫椴5个主要树种的林分空间结构在采伐3年后的变化。结果表明,从采伐干扰对林分整体的影响来看,LT处理后林分的水平分布格局更合理,混交度较高,林分结构相比CK处理更稳定;采伐干扰对林分大小分化程度的影响不显著;林木密集度随采伐强度增加逐渐降低,林内较稀疏的林木比例逐渐增加;从采伐干扰对主要树种的影响来看,不同树种对采伐干扰的响应差异显著,采伐对5种树种的水平分布格局均有显著影响,但对确定采伐强度不具指导意义;从树种的大小分化程度和混交度考虑,LT处理对春榆、水曲柳和紫椴更有利,MT处理对红松和色木槭更有利;除紫椴外其他树种的密集度随采伐强度的增加而降低。综合考虑,采伐干扰在短期内对林分整体的空间结构影响较小,对主要树种的空间结构影响较大,采伐强度在15%左右比较合理,也可以结合森林经营需求针对个别树种适当提高采伐强度,建议不超过20%。 展开更多
关键词 采伐强度 林分空间结构 角尺度 大小比数 混交度 密集度
在线阅读 下载PDF
吉林蛟河针阔混交林12个树种生物量分配规律 被引量:20
2
作者 何怀江 叶尔江.拜克吐尔汉 +3 位作者 张春雨 左强 邳田辉 高海涛 《北京林业大学学报》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16年第4期53-62,共10页
研究生物量分配是了解植物结构与功能的有效手段,对陆地森林生态系统碳循环研究起着重要作用。本文以吉林省蛟河林业实验区管理局天然次生混交林内12个优势树种为研究对象,探讨了各树种生物量器官(叶、枝、干、根)分配特征及其与个体... 研究生物量分配是了解植物结构与功能的有效手段,对陆地森林生态系统碳循环研究起着重要作用。本文以吉林省蛟河林业实验区管理局天然次生混交林内12个优势树种为研究对象,探讨了各树种生物量器官(叶、枝、干、根)分配特征及其与个体大小的关系。结果表明:1)12个树种各器官的相对生长遵循异速生长理论,相对生长关系并不一致。枝与干(1.091~1.254)、枝与根(1.012~1.158)、根与干(1.015~1.202)以及地下与地上部分(0.991~1.070)近于等速生长,叶与枝(0.655~0.757)、叶与干(0.777~0.931)和叶与根(0.718~0.859)呈现为异速生长。2)12个树种各器官生物量分配遵循异速生长分配理论,叶、枝、干和根生物量分配比例的范围依次为1.80%~6.54%、13.87%~27.09%、51.12%~65.03%和15.76%~25.52%,各器官生物量分配比例的均值大小表现为:干(57.09%)〉根(21.46%)〉枝(18.59%)〉叶(2.86%)。根茎比(R/S)范围为0.189~0.355,均值为0.279。3)各器官生物量分配比例以及R/S均与树种有关,不同树种各器官生物量分配比例以及树种间R/S存在显著差异(P0.05),其他各器官分配比例均与个体大小呈显著相关关系(P〈0.05)。具体表现为随个体增大,叶和干生物量分配比例显著降低、枝生物量分配比例显著增加(P〈0.05)的趋势。研究表明:植物各器官在其生长过程中并非都是等速生长,异速生长广泛存在于各器官的生长过程中,同时各器官的生物量分配遵循异速生长分配理论。为了获得更多的空间和营养,植物在生长过程中遵循最优化分配理论,将更多的资源分配给有利于提高自身竞争力的器官,以达到具有更强竞争力和生产力的目的。 展开更多
关键词 生物量分配 异速生长理论 最优化分配理论 根茎比(R/S)
在线阅读 下载PDF
吉林蛟河近熟林树种多样性格局尺度依赖性分析 被引量:9
3
作者 范春雨 元正龙 赵秀海 《北京林业大学学报》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14年第6期73-79,共7页
生境过滤和扩散限制是影响群落多样性格局组建的主要生态学过程,研究了物种多样性格局组建过程中不同生态学过程起作用的空间尺度。利用单物种-面积模型检验了其中40种木本植物对邻域物种丰富度的影响,并且利用同质性泊松、异质性泊松... 生境过滤和扩散限制是影响群落多样性格局组建的主要生态学过程,研究了物种多样性格局组建过程中不同生态学过程起作用的空间尺度。利用单物种-面积模型检验了其中40种木本植物对邻域物种丰富度的影响,并且利用同质性泊松、异质性泊松、同质性托马斯和异质性托马斯过程分析了单物种-面积关系偏离中性状况的显著性。研究结果表明,毛榛、鼠李、早花忍冬、茶条槭和花曲柳在0-50 m空间尺度上为生物多样性促进种;糠椴和千金榆分别在0-25 m和0-35 m尺度上为生物多样性抑制种;其他绝大多数树种表现为中性种。扩散限制对群落多样性格局组建影响较大,而生境过滤作用影响相对较小。异质性托马斯过程同时剔除了生境过滤和扩散限制影响,分析结果显示0-20 m尺度上促进种在群落中占据支配地位;在〉20 m尺度上中性种比例随着空间尺度增加而增大,在群落多样性构建过程中占据主导地位;群落中抑制种比例较低,并且随着空间尺度变化幅度不大。因此,生态位分化和中性作用共同决定了群落多样性结构的构建过程,二者的相对重要性与空间尺度密切相关。 展开更多
关键词 物种多样性 扩散限制 生境过滤 单物种-面积关系
在线阅读 下载PDF
吉林蛟河近熟林树种多样性格局组建机制研究 被引量:5
4
作者 徐卫 程明杰 +1 位作者 林天喜 程艳霞 《北京林业大学学报》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14年第6期80-85,共6页
植物种在群落多样性格局组建过程中所起的作用一直是生态学重点关注的问题。2010年在吉林蛟河建立面积为21.12 hm2的近熟林监测样地,样地中记录到DBH≥1 cm木本植物32 405株,共计50种木本植物。利用单物种-面积关系模型分析了样地内30... 植物种在群落多样性格局组建过程中所起的作用一直是生态学重点关注的问题。2010年在吉林蛟河建立面积为21.12 hm2的近熟林监测样地,样地中记录到DBH≥1 cm木本植物32 405株,共计50种木本植物。利用单物种-面积关系模型分析了样地内30种木本植物对局域群落多样性格局的影响,利用完全空间随机化模拟计算植物对局域多样性促进或抑制的显著性程度。研究结果表明:1)由于ISAR模型没有考虑竞争的非对称性,在相同取样面积下,同一树种的m ISAR值普遍低于ISAR值。不同树种的m ISAR曲线更加分散、区分度更为明显,且具有明显的尺度依赖性。2)在0-50 m空间尺度上,簇毛槭、黑樱桃、翅卫矛、稠李、大果榆、花楷槭、毛榛和青楷槭为多样性促进种;水榆为中性种;红松、色木槭、胡桃楸在绝大多数空间尺度上表现为抑制种;其余树种绝大多数在小尺度上表现为促进种。3)在中小尺度上,促进种决定了局域群落多样性格局组建;在较大尺度上,促进种和中性种共同作用于群落多样性格局的组建,并且随机过程的影响相对更强。因此,促进种和抑制种所代表的确定性过程与中性种所代表的随机过程共同作用于森林群落多样性格局构建过程,并且二者起作用的空间尺度不同。 展开更多
关键词 生物多样性 种-面积关系 多样性促进种 中性过程
在线阅读 下载PDF
北美优良树种东部白松在吉林省引种现状与规划设想 被引量:3
5
作者 刘颖 张海军 +1 位作者 孙国文 刘玉波 《防护林科技》 2017年第9期101-103,106,共4页
对吉林省多年来引种的东部白松生长、适应性、抗性等情况进行了广泛调查、综合分析与评价,结果表明:东部白松是吉林省多年来引种最成功的优良树种之一,笔者提出了东部白松今后在吉林省的发展规划与设想。
关键词 东部白松 引种 现状 规划设想
在线阅读 下载PDF
建设生态环保效益型林业实验区的探析
6
作者 王晓霞 张生 刘存发 《吉林林业科技》 2001年第1期39-42,共4页
针对在新时期林业实验区如何确定发展方向,提出了建设生态、环保型效益林业实验区要以林业科研、教学、生产为内容,以科技含量有领先地位的各学科实验为基地,并立体开发多种经营,以获得较好的生态、环保、经济效益。
关键词 生态环保效益林业 实验区 生态保护工程 政策 资金 管理
在线阅读 下载PDF
吉林杨(山地1号)选育的研究 被引量:6
7
作者 赵云 郑太晶 +10 位作者 徐桂莲 孙景花 原所仁 朱荔华 祁凤荣 林天喜 徐炳芳 杨秉清 张国华 段福玲 候义 《吉林林业科技》 2002年第4期1-7,共7页
吉林杨是适宜高寒山地、低山丘陵及平原区栽培的杨树良种。在吉林省东部山区进行的多点区域栽培试验表明 ,10a生试验林 ,胸径平均生长 15~ 18cm ,超过大青杨 4 2 %;树高平均生长 12~ 14m ,超过大青杨 4 8%;公顷立木蓄积 187~ 2 6 2m3... 吉林杨是适宜高寒山地、低山丘陵及平原区栽培的杨树良种。在吉林省东部山区进行的多点区域栽培试验表明 ,10a生试验林 ,胸径平均生长 15~ 18cm ,超过大青杨 4 2 %;树高平均生长 12~ 14m ,超过大青杨 4 8%;公顷立木蓄积 187~ 2 6 2m3,超过大青杨 15 9%。在平原区 16a生试验林 ,胸径生长达 4 9cm ,树高 2 2 5m ,公顷立木蓄积 394m3,生长量明显超过山地条件下的表现 ,更显速生性。吉林杨是目前北方抗寒性最强、惟一在山区气候条件下试验成功的品种 ,在 - 41℃条件下可安全越冬 ,基本没有病、虫危害。树冠较窄 ,冠幅仅为大青杨的 70 %,适宜密植。树皮较薄 ,木材材质优良 ,边材、心材均为白色 ,无“红心”现象 ,纤维长度超过大青杨 9%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吉林杨 山地1号 选育 生长规律 木材性质
在线阅读 下载PDF
伐区调查设计中存在的问题及对策 被引量:7
8
作者 鹿洪江 孙国文 宋丽娥 《吉林林业科技》 2010年第3期52-53,共2页
森林采伐调查设计是林木采伐生产管理的源头和基础,伐区调查设计精度的高低是确保伐区作业质量的关键。国有森工企业的伐区调查设计主要存在采伐方式、应伐木、采伐间隔期设计不合理等问题。提出了解决上述问题的对策与建议。
关键词 伐区调查设计 问题 对策
在线阅读 下载PDF
东北地区槭属植物资源现状及其开发利用 被引量:4
9
作者 解蛰 衣晓雨 夏富才 《吉林林业科技》 2017年第1期26-31,47,共7页
基于国内外对于槭属植物资源开发利用及其研究成果,概述了槭属植物种类、分布以及中国东北地区槭属植物资源状况,结果表明:槭树植物在东北地区原生分布种有10种,分别为簇毛槭、茶条槭、小楷槭、白牛槭、色木槭、假色槭、青楷槭、拧筋槭... 基于国内外对于槭属植物资源开发利用及其研究成果,概述了槭属植物种类、分布以及中国东北地区槭属植物资源状况,结果表明:槭树植物在东北地区原生分布种有10种,分别为簇毛槭、茶条槭、小楷槭、白牛槭、色木槭、假色槭、青楷槭、拧筋槭、元宝槭和花楷槭;糖槭、银槭、三角槭、羽扇槭、鸡爪槭5种为引进栽培种。东北槭属植物资源具有重要开发利用价值。 展开更多
关键词 东北地区 槭属植物 资源现状 开发利用
在线阅读 下载PDF
长白山区林下参种植技术 被引量:7
10
作者 陈永生 王瑞凤 吴湘菊 《吉林林业科技》 2010年第4期61-62,共2页
林下参是在森林内种植、经较长年限自然生长后收获的人参。本文从人参生长习性、林下参制种及催芽、林地选择及播种时间、浸种消毒及拌种灭菌、开穴播种及覆土振压、播种后管理等方面介绍了林下参种植技术。
关键词 长白山区 林下参 种植
在线阅读 下载PDF
森林结构调查中最适样方面积和数量的研究 被引量:31
11
作者 周红敏 惠刚盈 +4 位作者 赵中华 林天喜 张显龙 吴相菊 张秋艳 《林业科学研究》 CSCD 北大核心 2009年第4期482-485,共4页
以30块100 m×100 m的模拟样地为研究材料,从林木空间分布格局吻合率关系对模拟的小样方进行研究,并以1块100 m×100 m的实地调查样地为例,验证新确定样方的合理性和可行性;根据实际调查样地的调查时间来分析比较样方间的调查... 以30块100 m×100 m的模拟样地为研究材料,从林木空间分布格局吻合率关系对模拟的小样方进行研究,并以1块100 m×100 m的实地调查样地为例,验证新确定样方的合理性和可行性;根据实际调查样地的调查时间来分析比较样方间的调查时间和成本,进而确定较优的样方面积和样方数。结果表明:(1)空间结构参数中的角尺度与抽取的样方面积大小和样方数量有关。随着样地面积的增大和样方数量的增加,所估计的林木空间结构均趋于稳定;(2)从林木空间格局来看,样方面积为10 m×10 m、15 m×15 m、20 m×20 m、25 m×25 m、30 m×30 m抽样数分别为42、23、12、9、4时,均能准确的表达林分的空间分布格局;(3)在考虑调查时间和成本时,样方面积为30 m×30 m、抽样数为4是林分空间结构调查时较适合样方调查面积和调查数。 展开更多
关键词 空间结构 角尺度 样方法 最适样方面积 最适样方数
在线阅读 下载PDF
天然红松阔叶林不同径阶林木的空间分布特征分析 被引量:46
12
作者 徐海 惠刚盈 +4 位作者 胡艳波 李储山 林天喜 张显龙 吴相菊 《林业科学研究》 CSCD 北大核心 2006年第6期687-691,共5页
为进一步揭示天然红松阔叶混交林的空间结构规律,为合理经营天然红松阔叶林提供借鉴,本研究在吉林省蛟河林业实验区大坡经营区设立面积为1 hm2的样地,利用全站仪对高度1.3 m以上的林木进行每木调查,然后利用角尺度、大小比数和混交度等... 为进一步揭示天然红松阔叶混交林的空间结构规律,为合理经营天然红松阔叶林提供借鉴,本研究在吉林省蛟河林业实验区大坡经营区设立面积为1 hm2的样地,利用全站仪对高度1.3 m以上的林木进行每木调查,然后利用角尺度、大小比数和混交度等3种结构参数,分析了样地内不同径阶林木的空间分布特征。结果表明:天然红松阔叶林中小径阶(胸径≤10 cm)林木占总株数的59.4%,其周围林木呈随机分布,与林分的总体分布格局一致。大径木的平均角尺度呈急剧下降的趋势,说明其相邻木挤在一起的现象大幅度减少,相邻树木在其四周趋于均匀分布。林木大小比数随胸径的增大呈迅速减小的趋势,小径木多明显受压,中径木处于中庸状态或亚优势地位,大径木全部处于优势地位。林木混交度随着胸径的增大呈逐渐递增的趋势,竞争压力逐步减小,林木空间分布特征渐趋优化。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天然红松阔叶混交林 径阶 空间分布特征
在线阅读 下载PDF
紫椴生物量分配格局及异速生长方程 被引量:31
13
作者 董点 林天喜 +4 位作者 唐景毅 柳静臣 孙国文 姚杰 程艳霞 《北京林业大学学报》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14年第4期54-63,共10页
紫椴是东北地区阔叶红松林中重要的阔叶树种,采用整株收获法分析39株紫椴地上、地下生物量分配格局。根据胸径(DBH)大小将紫椴划分为3个等级:小树(1 cm≤DBH<10 cm)、中树(10 cm≤DBH<20 cm)和大树(DBH≥20 cm)。以不同高度处树... 紫椴是东北地区阔叶红松林中重要的阔叶树种,采用整株收获法分析39株紫椴地上、地下生物量分配格局。根据胸径(DBH)大小将紫椴划分为3个等级:小树(1 cm≤DBH<10 cm)、中树(10 cm≤DBH<20 cm)和大树(DBH≥20 cm)。以不同高度处树干直径作为自变量建立紫椴各器官生物量异速生长模型。结果显示:1)随着径级的增加,紫椴干、根生物量比例先增加后减小而树冠生物量比例先减小后增加,但不同径级间差异不显著;2)不同径级紫椴枝、叶生物量均位于树冠中下层;3)紫椴地上、地下生物量之间呈显著线性相关(P<0.001),拟合线性方程斜率为0.31;4)胸径和树高与地上竞争强度均呈显著的指数相关(P<0.001),地上竞争强度并没有影响树冠比例、茎叶比和根冠比,但与树高胸径比成幂相关(P<0.05);5)综合考虑模型的可解释量及回归系数显著性可知,胸径是预测紫椴不同器官生物量的最可靠变量。更准确地估测紫椴各器官生物量需要针对不同生长阶段或不同径级建立相应的生物量方程。 展开更多
关键词 生物量 分配格局 异速生长模型
在线阅读 下载PDF
阔叶红松林下6种早夏草本不同生长期生物量分配及模型构建 被引量:11
14
作者 孙越 何怀江 +3 位作者 李良 宋彩民 王峰洁 夏富才 《生态学报》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17年第19期6523-6533,共11页
早夏草本植物作为阔叶红松林林下的一类优势物种,对整个生长季林下草本物种多样性和生物量具有重要影响,对其不同生长阶段生物量分配特征及生物量模型的研究有助于了解该类植物生存策略和碳汇储量。以吉林省蛟河地区阔叶红松林林下的白... 早夏草本植物作为阔叶红松林林下的一类优势物种,对整个生长季林下草本物种多样性和生物量具有重要影响,对其不同生长阶段生物量分配特征及生物量模型的研究有助于了解该类植物生存策略和碳汇储量。以吉林省蛟河地区阔叶红松林林下的白花碎米荠(Cardamine leucantha)、北重楼(Paris verticillata)、鹿药(Smilacina japonica)、美汉草(Meehania fargesii)、山茄子(Anisodus acutangulus)和紫花变豆菜(Sanicula rubriflora)6种早夏草本植物为研究对象,从4月初到8月底对其物候期进行观察记录,定期取样,从而对6种植物不同生长时期各组分生物量分配特征,地上与地下生物量相对生长关系进行分析研究,并以株高级为自变量建立5种形式(一元线性模型、一元二次模型、指数模型、幂函数模型、对数模型)的单种和混种生物量模型,选取最优模型进行验证。结果表明,6种早夏草本植物花期一般开始于4月底结束于6月中旬,果期开始于5月底结束于8月中旬,不同植物的花、果期持续时间差异较大。生长期内,随着植物生长,株高、生物量和根冠比(R/S)变化明显,但变化趋势不一致。不同物种各组分生物量分配存在差异,用于繁殖的生物量分配比例较小,通常不超过5%。所有物种AGB和BGB间均具有明显的相对生长关系(P<0.0001),且均表现为异速生长(相关生长指数a≠1)。根据R^2和SEE选取最优生物量模型,其中幂函数模型形式最常用,其次是一元二次和指数模型。所有最优模型的R^2均较高且SEE较低,拟合效果较好,其中AGB和TB的最优模型要优于BGB,单种模型优于混种模型;通过验证,除混合模型BGB的RMA(30.679%)稍大于30%外,所有模型的RS、EE和RMA均小于30%,P值均大于80%,说明所建立的最优模型能够用来对该地区阔叶红松林林下早夏草本植物生物量进行估算。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早夏草本植物 生物量分配 根冠比(R/S) 生物量模型 相对生长关系
在线阅读 下载PDF
红松、蒙古栎和色木槭凋落物混合分解研究 被引量:12
15
作者 张琴 林天喜 +2 位作者 王贵春 孙国文 范秀华 《北京林业大学学报》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14年第6期106-111,共6页
以位于中国东北吉林蛟河的天然红松阔叶林森林生态系统为研究对象,针对其中主要树种的凋落物分解速率和分解过程研究中的几个关键问题进行了探讨。研究内容包括该生态系统中常见的红松、蒙古栎和色木槭的凋落物的分解速率,在分解过程中... 以位于中国东北吉林蛟河的天然红松阔叶林森林生态系统为研究对象,针对其中主要树种的凋落物分解速率和分解过程研究中的几个关键问题进行了探讨。研究内容包括该生态系统中常见的红松、蒙古栎和色木槭的凋落物的分解速率,在分解过程中的养分动态和凋落物的混合效应及其机制等。本研究使用的具体方法为凋落物降解袋法。结果表明:1)凋落物中各种营养元素的初始含量差异显著,其中初始氮、磷含量与凋落物的分解速率呈正相关。2)不同树种凋落物的失重率之间差异显著,且均随时间进程增大,但是和时间不成线性关系。3)在整个分解进程中,凋落物的分解速率开始时明显升高,中后期以后逐渐平稳。4)单一凋落物分解中,阔叶凋落物的分解速率高于针叶的分解速率。5)395 d的分解进程中,有机碳(C)、全氮(N)、全磷(P)、全钾(K)含量呈动态变化,N和P均表现出富集现象,N在短期富集后强烈释放;C和K表现为净释放;C/N持续下降。6)红松-蒙古栎和红松-色木槭混合凋落物对分解速率产生显著的混合效应;混合凋落物对分解过程中的养分动态,尤其是P和N元素具有显著的混合效应,而混合效应的方向(正或负)和强度是十分复杂的;混合效应是否能发生及其发生的方向主要是由组分凋落物的特点来决定的。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凋落物分解 混合效应 分解速率 营养动态
在线阅读 下载PDF
天然红松阔叶林林木分布格局研究的最小样本量 被引量:12
16
作者 徐海 惠刚盈 +4 位作者 胡艳波 李储山 林天喜 张显龙 吴相菊 《林业科学研究》 CSCD 北大核心 2007年第2期160-164,共5页
利用角尺度法分析了天然红松阔叶林林木个体的空间分布格局,采用数学模型对抽样点数与对应林木空间分布格局吻合率的关系进行拟合,将拟合方程二阶导数开始趋近于0的点对应的样点数确定为林木空间分布格局抽样调查的最小样本量,并利用9... 利用角尺度法分析了天然红松阔叶林林木个体的空间分布格局,采用数学模型对抽样点数与对应林木空间分布格局吻合率的关系进行拟合,将拟合方程二阶导数开始趋近于0的点对应的样点数确定为林木空间分布格局抽样调查的最小样本量,并利用9块模拟样地及2块厄瓜多尔天然林样地的资料进行分析,进一步求证最小样本量的合理性。结果表明,天然红松阔叶林空间分布格局调查的最小样本量为49。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天然红松阔叶混交林 空间结构 角尺度 二阶导数
在线阅读 下载PDF
桤叶唐棣引种试验 被引量:14
17
作者 高文韬 孟庆繁 +5 位作者 杨春波 林天喜 吴相菊 杨喜林 刘喜仁 王元兴 《东北林业大学学报》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07年第1期16-18,21,共4页
5 a的引种试验研究表明:桤叶唐棣(Amelanchier alnifolia)在吉林省4月中、下旬-5月上旬萌动;4月下旬-5月中旬展叶;高生长期4月下旬-5月中旬开始,7月上、中旬结束,70 d左右;速生期为5月份;地径生长5月中旬-8月下旬或9月上旬,120-140 d,... 5 a的引种试验研究表明:桤叶唐棣(Amelanchier alnifolia)在吉林省4月中、下旬-5月上旬萌动;4月下旬-5月中旬展叶;高生长期4月下旬-5月中旬开始,7月上、中旬结束,70 d左右;速生期为5月份;地径生长5月中旬-8月下旬或9月上旬,120-140 d,高峰期6-8月份;开花期10 d左右,一般5月上、中旬开花,中下旬结束;果实期30 d;8月上旬形成顶芽,9月下旬落叶。在吉林省各试验区表现出较强适应性,生长良好,在吉林市松花湖地区,5年生开花结果达100%。Lee3、Northline、Smoky、Thressen 4个品种平均公顷产量、单果质量、单果果径与原产地无显著差异,可以确定其为适宜推广的优良品种,可在吉林-通化半山温凉湿润区、集安岭南温暖湿润区和延边盆地温凉区大量引种栽培建园发展。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桤叶唐棣 引种 适生范围
在线阅读 下载PDF
无机胶粘剂植物纤维建筑复合板材 被引量:8
18
作者 刘彦龙 刘学艳 +1 位作者 唐朝发 元正龙 《东北林业大学学报》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04年第3期107-108,共2页
以菱镁土、石膏、水泥、矿渣为胶粘剂 ,植物纤维作增强材料 ,添加适量复合添加剂 ,生产保温节能、阻燃防火的环保型建筑用复合板材 ,并介绍了其生产工艺过程、产品性能及用途。
关键词 无机胶粘剂 植物纤维 复合板材
在线阅读 下载PDF
植物多样性促进种支配局域空间多样性结构 被引量:9
19
作者 魏彦波 程艳霞 +1 位作者 李金功 王贵春 《北京林业大学学报》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14年第6期66-72,共7页
生物多样性的形成和维持机制一直是生态学关注的核心议题,检验了温带森林群落多样性格局组建过程中生态位理论所强调的确定性过程与中性理论所关注的随机过程的相对重要性,并且量化了二者所起作用的空间尺度。在520 m×420 m中龄林... 生物多样性的形成和维持机制一直是生态学关注的核心议题,检验了温带森林群落多样性格局组建过程中生态位理论所强调的确定性过程与中性理论所关注的随机过程的相对重要性,并且量化了二者所起作用的空间尺度。在520 m×420 m中龄林动态监测样地树种空间定位数据的基础上,采用单物种-面积关系模型量化了特定树种对局域范围物种多样性的影响,同时利用同质性泊松过程和异质性泊松过程来检验目标物种偏离中性状态的显著性程度。研究结果表明,除红松、长白落叶松和青杨外,绝大多数树种在小尺度上表现为多样性促进种。植物多样性促进种和中性种共同支配了林分空间多样性格局,但二者所起作用的相对大小与空间尺度密切相关。多样性促进种比例随着空间尺度增加而减小,中性种比例随着空间尺度增加而增大,抑制种比例维持在较低水平且变化不大;在中小尺度上,植物多样性促进种在群落中占据绝对优势,而在大尺度上中性种则占优势。因此,中性理论所关注的随机过程和生态位理论强调的确定性过程相互耦合,共同决定了温带中龄林群落空间多样性格局的组建过程。 展开更多
关键词 mISAR模型 局域多样性 多样性促进种
在线阅读 下载PDF
生物质能源柳优良无性系引种试验 被引量:2
20
作者 高文韬 孟庆繁 +3 位作者 陈玉宝 林天喜 吴相菊 张显龙 《东北林业大学学报》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13年第9期10-13,29,共5页
将产于美国的6种16个无性系的生物质能源柳引种到纬度接近、气候相似的吉林省中东部蛟河林区试种,9 a的试验研究表明:该树种4月中旬芽萌动,4月下旬至5月上旬完全展叶,5月中下旬开始高生长,9月中旬结束,10月中旬落叶。高生长呈单峰型,高... 将产于美国的6种16个无性系的生物质能源柳引种到纬度接近、气候相似的吉林省中东部蛟河林区试种,9 a的试验研究表明:该树种4月中旬芽萌动,4月下旬至5月上旬完全展叶,5月中下旬开始高生长,9月中旬结束,10月中旬落叶。高生长呈单峰型,高峰期出现在6—7月;地径生长主要集中在5—9月,多数无性系的生长呈单峰型,高峰期出现在6月。筛选出旱×白柳(Salix matsudana×S.alba)AAUSC、AAUSL,白柳(S.alba)ASA2,毛枝柳(S.dasyclados)ASV1,钻石柳(S.eriocephala)AS25、A95018,欧洲红皮柳(S.purpurea)A95042、APUR12等5种8个无性系具有推广潜力。其生长量和适应性,好于或接近当地对照种,且干重热值也高于或接近当地对照种,是标准煤热值的66.41%~70.62%,可以将试验的柳树优良无性系作为培育短周期生物质能源林在吉林省进行扩大引种栽培试验。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柳属 优良无性系 引种 生物质能源林 吉林省
在线阅读 下载PDF
上一页 1 2 3 下一页 到第
使用帮助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