期刊文献+
共找到12篇文章
< 1 >
每页显示 20 50 100
吉林省与全国艺术表演团体演出场次、自给率对比分析
1
作者 荆文礼 《贵州大学学报(艺术版)》 1995年第4期31-32,共2页
一、1993年全国文化系统共有2698个艺术表演团体,在国内演出4081万场,比1992年减少1.72万场,下降4%,其中在农村演出26.43万场,比上年减少1.49万场.下降5.3%。自给率为41.6%,比上年提高2.5个百分点。全国平均每团年内演出151场,比上年减... 一、1993年全国文化系统共有2698个艺术表演团体,在国内演出4081万场,比1992年减少1.72万场,下降4%,其中在农村演出26.43万场,比上年减少1.49万场.下降5.3%。自给率为41.6%,比上年提高2.5个百分点。全国平均每团年内演出151场,比上年减少4场。我省共有66个(含集体4个)艺术表演团体,共演出10700场,其中在农村演出5700场,分别比上年减少837场,895场。 展开更多
关键词 自给率 艺术表演团体 演出 吉林省 艺术团 场次 文化系统 戏曲 吉林市 农村
在线阅读 下载PDF
奉天落子的兴盛——东北戏曲史专题研究之五 被引量:2
2
作者 杨世祥 《吉林艺术学院学报》 2006年第3期33-40,共8页
这是近些年来首次全面论述奉天落子的文章。全文从评剧的形成、最初传入东北情况直至奉落子的兴盛及其原因都作了全面地论述,并提出了新的见解:认为1895年至1901年之际出现的“折出”戏为评剧形成的标志,并进而认定1902年之后评剧即已... 这是近些年来首次全面论述奉天落子的文章。全文从评剧的形成、最初传入东北情况直至奉落子的兴盛及其原因都作了全面地论述,并提出了新的见解:认为1895年至1901年之际出现的“折出”戏为评剧形成的标志,并进而认定1902年之后评剧即已传入东北。从1919年至1931年,由于关内众多评剧班社云集东北,使评剧中心转移至东北,并有大批女演员开始担当起评剧的主角,从而促使评剧在东北迅猛发展,形成了奉天落子的兴盛局面。而通俗生动、剧目新颖、特色鲜明,则是奉天落子兴盛的根本原因。这些艺术经验既有历史价值,更有现实意义,因为它不论对传统的或是新的戏曲剧种的发展均有启示作用。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奉天落子 大口落子 折出 警世戏社 女旦 李派 后来居上 艺术特色 粗犷豪放
在线阅读 下载PDF
东北京剧史略(上)——东北戏曲史专题研究之四 被引量:2
3
作者 杨世祥 《吉林艺术学院学报》 2005年第3期43-47,51,共6页
京剧于清光绪初即传入东北。当时沈阳故宫已有京剧演出。光绪三年,兴京永陵宫督统府还成立了皮簧戏班。光绪三十年,京剧传入东北民间。至20世纪20年代,京剧已占据了东北的大中城市。在日伪统治时期,东北京剧日益兴盛。其根本原因是京剧... 京剧于清光绪初即传入东北。当时沈阳故宫已有京剧演出。光绪三年,兴京永陵宫督统府还成立了皮簧戏班。光绪三十年,京剧传入东北民间。至20世纪20年代,京剧已占据了东北的大中城市。在日伪统治时期,东北京剧日益兴盛。其根本原因是京剧种具有整体优势,演员有高超的艺术才能和有适应观众需要的剧目。解放战争时期,国统区京剧日趋衰落,而解放区的京剧则发生了崭新变化。戏班进行了民主改革,艺人成了剧团的主人。在艺术改革方面,既对传统剧目进行整理改编,删除有害成分,又大力编演新剧目。一批反映革命斗争生活的京剧现代戏应运而生。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永陵宫皮簧班 三大演出中心 牛子厚 关外唐 旧剧改革 京剧现代戏
在线阅读 下载PDF
东北京剧史略——东北戏曲史专题研究之四(下) 被引量:1
4
作者 杨世祥 《吉林艺术学院学报》 2006年第1期34-38,共5页
京剧于清光绪初即传入东北。当时沈阳故宫已有京剧演出。光绪三年,兴京永陵宫督统府还成立了皮簧戏班。光绪三十年,京剧传入东北民间。至20世纪20年代,京剧已占据了东北的大中城市。在日伪统治时期,东北京剧日益兴盛。其根本原因是京剧... 京剧于清光绪初即传入东北。当时沈阳故宫已有京剧演出。光绪三年,兴京永陵宫督统府还成立了皮簧戏班。光绪三十年,京剧传入东北民间。至20世纪20年代,京剧已占据了东北的大中城市。在日伪统治时期,东北京剧日益兴盛。其根本原因是京剧种具有整体优势,演员有高超的艺术才能和有适应观众需要的剧目。解放战争时期,国统区京剧日趋衰落,而解放区的京剧则发生了崭新变化。戏班进行了民主改革,艺人成了剧团的主人。在艺术改革方面,既对传统剧目进行整理改编,删除有害成分,又大力编演新剧目。一批反映革命斗争生活的京剧现代戏应运而生。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永陵宫皮簧班 三大演出中心 牛子厚 关外唐 旧剧改革 京剧现代戏
在线阅读 下载PDF
黄龙戏音乐概述 被引量:1
5
作者 毕凤岐 《乐府新声(沈阳音乐学院学报)》 1994年第3期52-55,共4页
关键词 黄龙戏 音乐特征 唱腔音乐 句式结构 戏曲音乐 文武场 剧种 基本格式 影调 地方性
在线阅读 下载PDF
从西安鼓乐的译谱再谈日本都节调式(音阶)的成因 被引量:4
6
作者 李来璋 《交响(西安音乐学院学报)》 1998年第1期3-7,共5页
所谓“去四七小调式音阶”的日本都节调式音阶,实际上是导源于中国传统音阶的一种变异形式,即“有半音的正声音阶”而非西洋七声音阶的缩略。其成因可归之于古谱本身所具有的多义性.这种情形在今日西安鼓乐的古谱译解中亦屡见不鲜。
关键词 西安鼓乐谱 日本都节调式
在线阅读 下载PDF
论吉剧音乐的发展走向 被引量:1
7
作者 先程 于国忠 《黄钟(武汉音乐学院学报)》 CSSCI 北大核心 1992年第3期114-115,共2页
一、从单一基调走向多元基调吉剧唱腔是以二人转中的主要曲牌为基调,借鉴其它剧种之长,实行男女分腔、行当分腔和板眼变化的唱腔.目前已初步形成了“柳调”、“嗨调”两类声腔和一些曲牌专调. 1、柳调系统 (1)柳调女腔:a、以东北二人转... 一、从单一基调走向多元基调吉剧唱腔是以二人转中的主要曲牌为基调,借鉴其它剧种之长,实行男女分腔、行当分腔和板眼变化的唱腔.目前已初步形成了“柳调”、“嗨调”两类声腔和一些曲牌专调. 1、柳调系统 (1)柳调女腔:a、以东北二人转音乐中主要曲牌“红柳子”为基调.b、以东北“二人转”中主要曲牌“三节板”为基调.柳调女腔的两个基调,各有其特性及独特的表现功能,但又相融为一炉,极为合谐,可任其交替与交融. (2)柳调男腔:a、以“二人转” 展开更多
关键词 二人转 男女分腔 曲牌 音乐风格 吉剧 基调 初步形成 行当分腔 唱腔 表现功能
在线阅读 下载PDF
燕乐二十八调缘何无徵 被引量:1
8
作者 李来璋 《交响(西安音乐学院学报)》 2003年第4期56-57,共2页
唐、宋以来的燕乐二十八调中,宫、商、角、羽齐备,而独无其徵,究其原因,既与其音律之载体———四弦四柱的琵琶形制和基本定弦法有关,又与其唐人的音乐理念和政治思想观念相涉。至宋代,则因其运应火德而力倡徵调,“足以道和而化俗”。... 唐、宋以来的燕乐二十八调中,宫、商、角、羽齐备,而独无其徵,究其原因,既与其音律之载体———四弦四柱的琵琶形制和基本定弦法有关,又与其唐人的音乐理念和政治思想观念相涉。至宋代,则因其运应火德而力倡徵调,“足以道和而化俗”。从而应合了音乐实践中大量存在徵调乐(歌)曲的客观存在。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唐代 燕乐 二十八调 五弦琵琶 四弦四柱琵琶 音律 定弦法 音乐理念 政治思想
在线阅读 下载PDF
为了那簇心中的圣火——记满族音乐家石光伟
9
作者 黄明 《乐府新声(沈阳音乐学院学报)》 1994年第1期48-51,共4页
据现代医学研究成果显示,六十岁是人生的第二个风华正茂时期。可站在我面前的满族音乐家石光伟,或许是因癌症的折磨,或许是因生活的沧桑,不到六十的人却显得那样苍老。
关键词 满族音乐文化 吉林省 民间音乐 民族音乐 满族民歌 满族文化 中国少数民族 传统音乐 炯炯有神的眼睛 中国音乐
在线阅读 下载PDF
满族萨满音乐品格浅说 被引量:1
10
作者 隋安福 《乐府新声(沈阳音乐学院学报)》 1997年第2期45-47,共3页
关键词 萨满音乐 满族先民 萨满教 混生性 人与神 少数民族 人类童年 萨满神歌 原始文化 礼俗文化
在线阅读 下载PDF
略探小三度音程在京剧唱腔中的妙用
11
作者 梁秀成 《黄钟(武汉音乐学院学报)》 CSSCI 北大核心 1992年第3期73-73,共1页
诸多的音乐品种的不同风格是由不同的音程连接方式构成的.京剧观众的听戏之瘾?与小三度音程循行各类唱腔之中不无关系.如《生死恨》的(二黄散板): 小三度音程衔接十多次,在低音区加深柔媚之感.现代京剧《智取威虎山·打虎上山》的(... 诸多的音乐品种的不同风格是由不同的音程连接方式构成的.京剧观众的听戏之瘾?与小三度音程循行各类唱腔之中不无关系.如《生死恨》的(二黄散板): 小三度音程衔接十多次,在低音区加深柔媚之感.现代京剧《智取威虎山·打虎上山》的(二黄导板)的“气冲霄汉”却用高音区的小三度抒发豪情. 一、音程方式:主要是围绕角音、徵音、羽音、商音、宫音迂回的小三度音程. 二、各流派唱腔中的不同的小三度音程运用:言(菊朋)派的《卧龙吊孝》与杨(宝森)派的《击鼓骂曹》迂回于低音区.麒(麟童)派的《徐策跑城》以小三度音程在演唱中的细心雕琢.程(砚秋) 展开更多
关键词 三度音 京剧唱腔 音程 连接方式 现代京剧 流派唱腔 二黄散 音区 音乐创作 无关系
在线阅读 下载PDF
温故创新 继往开来──东北地方戏音乐诀谚的研释
12
作者 那炳晨 《乐府新声(沈阳音乐学院学报)》 1995年第1期35-37,共3页
关键词 东北地方戏 戏曲音乐 创新 艺诀 演员 唱腔 拉场戏 音乐创作 二人转 辩证法
在线阅读 下载PDF
上一页 1 下一页 到第
使用帮助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