期刊文献+
共找到10篇文章
< 1 >
每页显示 20 50 100
丙戊酸通过GSK3β/β-catenin信号轴抑制胃癌细胞的增殖和迁移 被引量:1
1
作者 孙洁 朴俊杰 +3 位作者 秦云植 任香善 王馨悦 林贞花 《中国药理学通报》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20年第3期386-393,共8页
目的探讨丙戊酸(valproic acid,VPA)对胃癌细胞增殖、迁移的影响及可能涉及的分子机制。方法以0、2、4、6和8 mmol·L^-1浓度的VPA分别处理人胃癌细胞AGS、SGC-7901、MGC-803和BGC-82324、48、72 h后,MTT法检测细胞的活性;软琼脂克... 目的探讨丙戊酸(valproic acid,VPA)对胃癌细胞增殖、迁移的影响及可能涉及的分子机制。方法以0、2、4、6和8 mmol·L^-1浓度的VPA分别处理人胃癌细胞AGS、SGC-7901、MGC-803和BGC-82324、48、72 h后,MTT法检测细胞的活性;软琼脂克隆实验检测VPA对胃癌细胞增殖的影响;划痕实验和Transwell迁移实验检测VPA对胃癌细胞迁移能力的影响;应用STITCH、STRING和Enrichr数据库预测VPA可能影响的信号通路;免疫印迹实验检测上皮间质转化和GSK3β/β-catenin信号通路等标志物的表达情况;免疫荧光实验检测上皮间质化相关标志物的表达情况。结果与对照组相比,VPA可显著抑制AGS、SGC-7901、MGC-803和BGC-823细胞的增殖,且呈浓度和时间依赖性;可抑制AGS和SGC-7901细胞的迁移能力及EMT进程(上皮标志物E-cadherin表达上调,间质标志物Vimentin、Snail表达下调);可下调p-GSK3βser9和β-catenin的蛋白表达水平。结论VPA可有效抑制胃癌细胞的增殖和迁移,其机制可能与GSK3β/β-catenin信号轴的抑制及EMT进程的逆转有关。 展开更多
关键词 丙戊酸 胃癌 增殖 迁移 上皮间质转化 GSK3β/β-catenin信号轴
在线阅读 下载PDF
黄芩素抑制磷脂酰肌醇3激酶/蛋白激酶B(PI3K/AKT)信号通路并诱导MGC-803细胞自噬 被引量:19
2
作者 乔丹 李英顺 +8 位作者 邢健 孙沛林 王莹 张莹莹 陈丽艳 任香善 林贞花 金京春 朴英实 《细胞与分子免疫学杂志》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19年第7期613-618,共6页
目的研究黄芩素(BAI)对胃癌细胞系MGC-803细胞自噬的影响。方法使用(0、 5、 15、 25、 50)μmol/L BAI处理胃癌MGC-803细胞24、 48、 72 h,噻唑蓝(MTT)法检测细胞的增殖活性,吖啶橙(AO)染色结合免疫荧光细胞化学染色观察微管相关蛋白1... 目的研究黄芩素(BAI)对胃癌细胞系MGC-803细胞自噬的影响。方法使用(0、 5、 15、 25、 50)μmol/L BAI处理胃癌MGC-803细胞24、 48、 72 h,噻唑蓝(MTT)法检测细胞的增殖活性,吖啶橙(AO)染色结合免疫荧光细胞化学染色观察微管相关蛋白1轻链3(LC3)和P62的表达确定MGC-803细胞的自噬情况, Western blot法检测细胞LC3、 P62、磷脂酰肌醇3激酶(PI3K)、磷酸化的PI3K(p-PI3K)、蛋白激酶B(AKT)、 p-AKT的蛋白水平。结果与对照组相比, BAI可显著抑制MGC-803细胞的增殖,并呈时间和剂量依赖性;BAI处理的MGC-803细胞内酸性溶酶体显著增加, LC3表达增强;BAI处理后可显著降低PI3K和AKT蛋白的磷酸化, LC3-Ⅱ/LC3-Ⅰ比值增加、上调P62蛋白的表达。结论黄芩素抑制PI3K/AKT信号通路诱导MGC-803细胞发生自噬。 展开更多
关键词 黄芩素 胃肿瘤 自噬 微管相关蛋白1轻链3(LC3) 磷脂酰肌醇3激酶(PI3K) 蛋白激酶B(AKT)
在线阅读 下载PDF
NVP-BEZ235抑制肝癌细胞HepG2的增殖和迁移及机制研究 被引量:5
3
作者 孙洁 孔界男 +2 位作者 刘超 林贞花 任香善 《中国药理学通报》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19年第8期1164-1171,共8页
目的 探究NVP-BEZ235对肝癌细胞HepG2增殖和迁移的影响及其机制。方法 NVP-BEZ235(0、25、50、100、250、500 nmol·L^-1)处理HepG2细胞48 h后,采用MTT法检测细胞的活性;通过形态学观察和Hoechst 33342染色法,检测NVP-BEZ235对HepG... 目的 探究NVP-BEZ235对肝癌细胞HepG2增殖和迁移的影响及其机制。方法 NVP-BEZ235(0、25、50、100、250、500 nmol·L^-1)处理HepG2细胞48 h后,采用MTT法检测细胞的活性;通过形态学观察和Hoechst 33342染色法,检测NVP-BEZ235对HepG2细胞增殖、凋亡的影响;采用划痕实验、Transwell迁移实验,检测NVP-BEZ235对HepG2细胞迁移能力的影响;免疫印迹法检测PI3K/Akt/mTOR信号通路、上皮-间质转化(EMT)以及Six1/Ezrin信号轴等标志物的表达情况;采用免疫荧光实验检测EMT相关标志物的表达情况。结果 NVP-BEZ235可明显抑制HepG2细胞的增殖,且呈浓度依赖性;NVP-BEZ235可诱导HepG2细胞发生凋亡;NVP-BEZ235可抑制HepG2细胞的迁移能力。在NVP-BEZ235的作用下,p-Akt^Ser473 、p-S6^Thr389 、p-4E-BP1^Thr37/46 的表达下调,上皮标志物E-cadherin表达上调,间质标志物Vimentin、Snail表达下调,Six1和p-Ezrin^Tyr353 表达下调。结论 NVP-BEZ235可有效抑制HepG2细胞的增殖和迁移,其机制可能与NVP-BEZ235降低p-Akt^Ser473 、p-S6^Thr389 、p-4E-BP1^Thr37/46 的表达,抑制Six1/Ezrin信号轴及逆转EMT的进程有关。 展开更多
关键词 NVP-BEZ235 肝癌 增殖 迁移 Six1/Ezrin 上皮-间质转化
在线阅读 下载PDF
mortalin蛋白在宫颈鳞癌中的表达及其对肿瘤转移能力的影响 被引量:4
4
作者 王馨悦 李楠 +2 位作者 董兵 杨洋 林贞花 《中国病理生理杂志》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20年第1期146-151,共6页
目的:探讨寿命蛋白(mortalin)在子宫颈鳞癌组织中过表达的临床病理学意义及其与子宫颈鳞癌转移之间的关系。方法:应用免疫荧光染色在人子宫颈鳞癌SiHa细胞系中检测mortalin的定位情况,并采用免疫组化EnVision法检测mortalin在59例正常... 目的:探讨寿命蛋白(mortalin)在子宫颈鳞癌组织中过表达的临床病理学意义及其与子宫颈鳞癌转移之间的关系。方法:应用免疫荧光染色在人子宫颈鳞癌SiHa细胞系中检测mortalin的定位情况,并采用免疫组化EnVision法检测mortalin在59例正常宫颈上皮组织和93例子宫颈鳞癌组织中的表达,分析mortalin表达与子宫颈鳞癌患者临床病理特征之间的关系;通过MTT实验筛选mortalin抑制剂MKT-077作用浓度及时间后,抑制SiHa细胞中mortalin表达并进行细胞划痕及迁移实验,Western blot检测参与上皮-间充质转化(EMT)相关蛋白的表达。结果:免疫荧光结果显示,mortalin定位于子宫颈鳞癌SiHa细胞质中。免疫组化结果表明,mortalin在子宫颈鳞癌组织中表达的阳性率和强阳性率分别为89.2%(83/93)和62.4%(58/93),显著高于正常宫颈上皮组织(23.7%和5.1%,P<0.01);mortalin表达水平与子宫颈鳞癌患者肿瘤组织学分级、临床分期及淋巴结转移密切相关(P<0.05)。通过MKT-077抑制SiHa细胞中mortalin的表达后,细胞划痕及迁移实验结果显示SiHa细胞的迁移能力下调,Western blot结果表明E-cadherin的表达明显上调,vimentin及Snail的表达明显下调(P<0.05)。结论:mortalin的表达水平与子宫颈鳞癌的发生发展及转移密切相关,该蛋白有望成为子宫颈癌患者预后评估的分子指标。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寿命蛋白 子宫颈鳞状细胞癌 预后 转移
在线阅读 下载PDF
虫草素通过激活AMPK和MAPK信号通路抑制脂代谢抑制人胃癌细胞的增殖和迁移 被引量:9
5
作者 张鑫 周雪冰 +5 位作者 高铭 吕游 王莹 杨春宇 朴英实 任香善 《细胞与分子免疫学杂志》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22年第6期513-521,共9页
目的探讨虫草素对胃癌细胞增殖和迁移的抑制作用及其分子机制。方法用(0、25、50、100)μmol/L虫草素处理MGC-803细胞、(0、5、25、50)μmol/L虫草素处理HGC-27细胞48 h。采用噻唑蓝(MTT)法和5-乙炔基-2′-脱氧尿苷(EdU)法检测细胞增殖... 目的探讨虫草素对胃癌细胞增殖和迁移的抑制作用及其分子机制。方法用(0、25、50、100)μmol/L虫草素处理MGC-803细胞、(0、5、25、50)μmol/L虫草素处理HGC-27细胞48 h。采用噻唑蓝(MTT)法和5-乙炔基-2′-脱氧尿苷(EdU)法检测细胞增殖,集落形成实验检测细胞集落形成能力,划痕实验和Transwell小室实验检测细胞迁移能力;Hoechst33342染色观察染色质凝集情况,异硫氰酸荧光素标记的膜联素V/碘化丙啶(annexinⅤ-FITC/PI)双标记结合流式细胞术检测胃癌细胞凋亡;Western blot法检测脂代谢相关蛋白固醇调节元件结合转录因子1(SREBF1)、脂肪酸合成酶(FASN)、乙酰辅酶A羧化酶1(ACC1)、上皮间质转化(EMT)相关标志物上皮钙黏素(E-cadherin)、波形蛋白(vimentin)、锌指转录因子Snail、Slug,基质金属蛋白酶2(MMP2)、MMP9,腺苷酸活化蛋白激酶(AMPK)、磷酸化的AMPK(p-AMPK)、丝裂原活化蛋白激酶(MAPK)信号通路相关蛋白c-Jun氨基末端激酶(JNK)、磷酸化的JNK(p-JNK)、p38丝裂原活化蛋白激酶(p38 MAPK)、磷酸化的p38 MAPK(p-p38 MAPK),凋亡相关蛋白裂解型胱天蛋白酶9(c-caspase-9)、裂解型胱天蛋白酶3(c-caspase-3)和裂解型多腺苷二磷酸核糖聚合酶(c-PARP)蛋白表达。结果虫草素显著抑制胃癌细胞的增殖、集落形成及横向和纵向迁移能力;虫草素处理后癌细胞核凝集、破裂增加、凋亡率增加、c-caspase-3、c-caspase-9、c-PARP表达增加,E-cadherin蛋白表达增加,vimentin、Snail、Slug、SREBF1、FASN、ACC1、MMP2、MMP9蛋白表达明显减少;p-AMPK、p-JNK、p-p38 MAPK水平明显升高。结论虫草素通过活化AMPK、MAPK信号通路抑制脂代谢、EMT过程抑制人胃癌细胞的增殖和迁移。 展开更多
关键词 虫草素 胃癌 细胞增殖 细胞迁移 固醇调节元件结合转录因子1(SREBF1)
在线阅读 下载PDF
神经胶质瘤中NQO1高表达在预后评估中的意义 被引量:5
6
作者 郑兰 王馨悦 +4 位作者 韩安娜 尹香琳 王艺璇 林贞花 杨洋 《临床与实验病理学杂志》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20年第1期20-23,共4页
目的探讨NQO1高表达在神经胶质瘤早期诊断及预后评估中的临床价值。方法应用免疫组化EnVision法检测NQO1蛋白在122例神经胶质瘤组织、17例癌旁正常组织中的表达,分析NQO1蛋白高表达与神经胶质瘤临床病理特征的关系;采用TCGA数据库分析NQ... 目的探讨NQO1高表达在神经胶质瘤早期诊断及预后评估中的临床价值。方法应用免疫组化EnVision法检测NQO1蛋白在122例神经胶质瘤组织、17例癌旁正常组织中的表达,分析NQO1蛋白高表达与神经胶质瘤临床病理特征的关系;采用TCGA数据库分析NQO1 mRNA表达与神经胶质瘤患者生存期的关系。结果NQO1蛋白在神经胶质瘤中的阳性率和强阳性率分别为88.5%(108/122)和52.5%(64/122),均显著高于癌旁正常组织(P<0.01);NQO1蛋白高表达与神经胶质瘤患者的临床分期密切相关(P<0.05),与患者性别、年龄、肿瘤大小、肿瘤部位及浸润情况无关(P>0.05);TCGA生存分析结果提示,NQO1高表达与神经胶质瘤患者的总生存期无关,但NQO1高表达者的无瘤生存期明显低于NQO1低表达者(P<0.05)。结论NQO1可能参与神经胶质瘤的发生、发展,且其高表达有望成为神经胶质瘤早期诊断及预后评估的重要指标。 展开更多
关键词 神经胶质瘤 NQO1 免疫组织化学 生存期 预后评估
在线阅读 下载PDF
AZD8055抑制胆管癌细胞HuCCT1的迁移及EMT进程的机制研究 被引量:1
7
作者 王雪 毕宇宁 +5 位作者 闫文帝 张鑫 董颖 匡子藤 林贞花 任香善 《中国药理学通报》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19年第10期1429-1436,共8页
目的探讨哺乳动物雷帕霉素靶蛋白(mTOR)双重抑制剂AZD8055在抑制人胆管癌细胞HuCCT1的迁移及EMT进程中的作用及分子机制。方法MTT法与平板克隆形成实验检测AZD8055对胆管癌细胞增殖的影响;划痕愈合实验和Transwell小室迁移实验检测AZD8... 目的探讨哺乳动物雷帕霉素靶蛋白(mTOR)双重抑制剂AZD8055在抑制人胆管癌细胞HuCCT1的迁移及EMT进程中的作用及分子机制。方法MTT法与平板克隆形成实验检测AZD8055对胆管癌细胞增殖的影响;划痕愈合实验和Transwell小室迁移实验检测AZD8055对HuCCT1细胞迁移能力的影响;Western blot法检测EMT标志相关蛋白、Akt/mTOR信号通路蛋白及DEK蛋白的表达;利用STITCH、GeneMANIA数据库,分析AZD8055、DEK、Akt信号通路相互作用关系;在DEK基因沉默后,检测胆管癌细胞增殖活力、迁移能力及Akt/mTOR信号通路相关蛋白表达水平的变化。结果AZD8055可抑制胆管癌细胞的增殖及迁移能力,同时抑制Akt/mTOR信号通路相关蛋白、DEK蛋白表达及EMT的进程;沉默DEK基因可明显抑制胆管癌细胞增殖及迁移能力,并降低Akt、S6、4EBP1蛋白的磷酸化水平。结论AZD8055抑制HuCCT1细胞的迁移及EMT进程,其机制与下调DEK,抑制Akt/mTOR信号通路有关。 展开更多
关键词 AZD8055 胆管癌 DEK 上皮-间质转化 增殖 迁移 Akt/mTOR信号通路
在线阅读 下载PDF
头颈鳞状细胞癌中HSDL2的表达水平及临床意义 被引量:1
8
作者 王艺璇 王馨悦 +3 位作者 林贞花 孙洁 杨洋 金爱花 《临床与实验病理学杂志》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20年第12期1412-1417,共6页
目的探讨人类羟基类固醇脱氢酶样蛋白2(hydroxysteroid dehydrogenase like 2,HSDL2)在人头颈鳞状细胞癌(head and neck squamous cell carcinoma,HNSCC)中的表达及临床意义。方法通过UALCAN数据库分析HNSCC中HSDL2 mRNA的表达及其与临... 目的探讨人类羟基类固醇脱氢酶样蛋白2(hydroxysteroid dehydrogenase like 2,HSDL2)在人头颈鳞状细胞癌(head and neck squamous cell carcinoma,HNSCC)中的表达及临床意义。方法通过UALCAN数据库分析HNSCC中HSDL2 mRNA的表达及其与临床病理学特征的关系;应用The Human Protein Atlas(HPA)数据库和免疫组化SP两步法染色检测HNSCC中HSDL2蛋白的表达,并分析其与临床病理学特征的关系;应用HPA数据库分析HSDL2 mRNA表达与HNSCC患者生存期的关系;应用STRING数据库分析HSDL2可能参与的生物学进程及蛋白互作网络。结果与癌旁正常组织相比,HNSCC组织中HSDL2 mRNA的表达水平明显降低(P<0.01)。免疫组化染色显示HSDL2蛋白主要定位于细胞质中,且在HNSCC组织中的表达明显低于癌旁正常组织(P<0.05);HSDL2低表达与临床分期(P<0.01)、淋巴结转移(P<0.05)和患者预后密切相关(P<0.05)。GO富集分析显示,HSDL2主要参与细胞的脂肪酸代谢过程。结论HSDL2低表达与HNSCC的恶性演进密切相关,提示HSDL2在HNSCC的发生、发展中发挥抑癌基因的作用,同时其表达水平对于HNSCC的早期诊断和预后评估具有一定的指导意义。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头颈部肿瘤 鳞状细胞癌 HSDL2 免疫组织化学 预后评估
在线阅读 下载PDF
蒲公英甾醇对2,4-二硝基氯苯诱导的特应性皮炎小鼠模型的改善作用 被引量:2
9
作者 马天怡 毛敏 +4 位作者 吴秋月 赵益 朴英实 金桂花 任香善(指导) 《中国免疫学杂志》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23年第10期2160-2165,共6页
目的:初步探讨蒲公英甾醇对特应性皮炎小鼠模型的治疗作用及可能的分子机制。方法:选用BALB/c雄性小鼠,采用2,4-二硝基氯苯构建特应性皮炎小鼠模型,并灌胃低浓度和高浓度的蒲公英甾醇进行治疗,观察皮损情况、搔抓次数,测定脏器指数,进... 目的:初步探讨蒲公英甾醇对特应性皮炎小鼠模型的治疗作用及可能的分子机制。方法:选用BALB/c雄性小鼠,采用2,4-二硝基氯苯构建特应性皮炎小鼠模型,并灌胃低浓度和高浓度的蒲公英甾醇进行治疗,观察皮损情况、搔抓次数,测定脏器指数,进行病理学HE染色、CD4^(+)免疫组化实验,ELISA法检测炎症因子TNF-α、IL-4、IL-6水平。结果:蒲公英甾醇能够显著降低小鼠的皮损程度、皮肤厚度、搔抓次数、脏器指数,减少炎症细胞浸润、表皮角化、棘层增厚,降低血清中TNF-α、IL-4、IL-6水平。结论:蒲公英甾醇能够改善小鼠特应性皮炎状况,其机制可能与抑制TNF-α、IL-4、IL-6有关。 展开更多
关键词 蒲公英甾醇 特应性皮炎 2 4-二硝基氯苯 炎症因子
在线阅读 下载PDF
类器官培养在癌症中的应用及展望 被引量:5
10
作者 谢雨欣 许峰晟 +3 位作者 王彤 杨春宇 周雪冰 任香善 《中国药理学通报》 CSCD 北大核心 2021年第9期1197-1201,共5页
目前,针对癌症研究的常用传统模型包括2D细胞模型、人源肿瘤异种移植模型和动物模型等。随着研究的深入,传统的肿瘤模型已无法满足科研人员的研究需求,建立更接近于肿瘤组织特点的临床前模型是亟待解决的问题。类器官模型来源于肿瘤患... 目前,针对癌症研究的常用传统模型包括2D细胞模型、人源肿瘤异种移植模型和动物模型等。随着研究的深入,传统的肿瘤模型已无法满足科研人员的研究需求,建立更接近于肿瘤组织特点的临床前模型是亟待解决的问题。类器官模型来源于肿瘤患者的手术标本,能完整的保存肿瘤的组织学及基因组特性,可用于肿瘤发病机制的研究、药物筛查、患者个性化治疗等,相比传统模型具有建模时间短、经济实惠及更接近原肿瘤特点等优势。该文主要针对类器官技术在肿瘤中的研究现状,类器官模型在治疗方面的应用,及类器官模型相比传统模型的优势等方面进行阐述,以期为后续研究提供参考。 展开更多
关键词 类器官 癌症 研究现状 发生机制 精准治疗 新药开发
在线阅读 下载PDF
上一页 1 下一页 到第
使用帮助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