期刊文献+
共找到7篇文章
< 1 >
每页显示 20 50 100
向慕与吸纳:学校教育在游牧民族社会的推进——以前燕官学教育为例 被引量:3
1
作者 赵红梅 《学习与探索》 CSSCI 北大核心 2012年第4期157-160,共4页
前燕官学教育兴起、庠学与小学的教育形式与发展进程、崇经尚武的办学特点与历史作用渗透着学校教育在前燕政权由向慕汉文化走向吸纳中原文化历程中的历史使命,加速了慕容鲜卑由游牧民族社会向农耕社会的迈进。从办学宗旨上看,是流寓前... 前燕官学教育兴起、庠学与小学的教育形式与发展进程、崇经尚武的办学特点与历史作用渗透着学校教育在前燕政权由向慕汉文化走向吸纳中原文化历程中的历史使命,加速了慕容鲜卑由游牧民族社会向农耕社会的迈进。从办学宗旨上看,是流寓前燕的中原士人以宣扬先进的中原文化推进慕容鲜卑由游牧民族社会迈向农耕社会为目的改良慕容鲜卑人教育观念的必然产物。官学教育不仅为慕容鲜卑本民族培养了一批文武兼通的人才,也推动和促进了前燕社会变革和历史发展,卓有成效地提高了慕容鲜卑的文化素质,而接受官学教育旋即成为慕容鲜卑人出仕为官的基础。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前燕 官学教育 游牧文化 汉文化 文化交融
在线阅读 下载PDF
两汉魏晋南北朝时期西域管理模式演变研究——以魏晋时期凉州刺史领戊己校尉护西域事为中心
2
作者 赵红梅 《学习与探索》 CSSCI 北大核心 2015年第8期157-160,共4页
汉宣帝时期,设置西域都护府,神爵三年(前59)护鄯善以西使者郑吉为首任西域都护。永平十七年(74),东汉王朝击车师,恢复了西域都护的设置。曹魏、西晋时期,对汉代西域长史与戊己校尉所在地改设高昌郡,由郡太守统辖。《三国志》中未曾见有... 汉宣帝时期,设置西域都护府,神爵三年(前59)护鄯善以西使者郑吉为首任西域都护。永平十七年(74),东汉王朝击车师,恢复了西域都护的设置。曹魏、西晋时期,对汉代西域长史与戊己校尉所在地改设高昌郡,由郡太守统辖。《三国志》中未曾见有曹魏政权设置西域长史府对西域派出西域长史进行管理的记载,十六国时期前凉、前秦、后凉、西凉、北凉政权都对西域都行使着一定的管辖权。曹魏、西晋时期对西域地区的控制及西域都护与戊己校尉的设置与两汉时期有所不同,统领西域事务的最高行政长官是戊己校尉,不再是西域都护与西域长史。戊己校尉的职责不仅仅局限于屯田,凉州刺史领戊己校尉,兼管领护西域,将军政权力集于一身。 展开更多
关键词 两汉 魏晋 北朝 西域都护 西域长史 西域校尉 戊己校尉
在线阅读 下载PDF
政治中心的移徙与民族文化的交融——慕容鲜卑传统教育渊源解析
3
作者 赵红梅 《学习与探索》 CSSCI 北大核心 2013年第2期156-160,共5页
匈奴、东胡、乌桓、鲜卑从来都不是单一、孤立的民族存在,这些族群进行着不同形式的往来,在相互交往中,周邻民族间的生活习俗趋向雷同,自然在情理之中。在追溯慕容鲜卑传统教育渊源问题时,可以看出民族文化的交融伴随于每一次政治中心... 匈奴、东胡、乌桓、鲜卑从来都不是单一、孤立的民族存在,这些族群进行着不同形式的往来,在相互交往中,周邻民族间的生活习俗趋向雷同,自然在情理之中。在追溯慕容鲜卑传统教育渊源问题时,可以看出民族文化的交融伴随于每一次政治中心的移徙,而多民族文化以习俗的方式保留在慕容鲜卑的传统教育之中。西汉时期匈奴、东胡、乌桓的共生态势出现了慕容鲜卑在习俗上的多源;檀石槐时期鲜卑民族的分裂、迁徙与融合使慕容鲜卑在文化上呈现出来多元的特征;而慕容鲜卑政治中心的移徙中对汉文化的吸纳则是慕容鲜卑传统教育见有汉文化元素的关键。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慕容鲜卑 传统教育 游牧文化 汉文化 文化交融
在线阅读 下载PDF
慕容鲜卑早期历史探论——关于慕容氏的起源及其对华夏文化的认同问题 被引量:5
4
作者 赵红梅 《学习与探索》 CSSCI 北大核心 2011年第3期265-268,共4页
"慕容"之称应当源自檀石槐时期的中部大人"慕容",作为姓氏固定下来是从慕容廆开始的。慕容氏起源问题是五胡十六国时期少数民族政权入主中原过程中,统治者对其族属认知的共性问题。在民族心理上,少数民族政权首领... "慕容"之称应当源自檀石槐时期的中部大人"慕容",作为姓氏固定下来是从慕容廆开始的。慕容氏起源问题是五胡十六国时期少数民族政权入主中原过程中,统治者对其族属认知的共性问题。在民族心理上,少数民族政权首领对华夏的认同,是这些少数民族得以迅速发展的重要原因之一。无论是提出"其先有熊氏之苗裔",还是将祖先追溯到高辛氏后裔,都认为慕容鲜卑是流落夷狄之地的华夏子孙。这种比附的目的不会是只将慕容鲜卑的祖先追溯到华夏始祖黄帝身上就完结的,换言之,"华夷共祖"思想的落脚点应该是在黄帝及其子孙居住的中原之地上,中原地区自然成了慕容廆祖先的居住地。因此,"华夷共祖"思想无疑为慕容鲜卑政权日后得以进军中原做了舆论准备。 展开更多
关键词 五胡十六国 慕容鲜卑 华夷共祖 华夏文化 文化认同
在线阅读 下载PDF
前燕慕容廆君臣的华夷观 被引量:4
5
作者 赵红梅 《学习与探索》 CSSCI 北大核心 2010年第5期279-282,共4页
慕容廆时期前燕华夷观的转变可分成四个阶段。第一,兴兵宇文、夫余(284—289),是慕容廆突破"华夷之辨"的尝试阶段,共5年;第二,"华裔理殊"(289—307),是慕容廆认识、接受"华夷之辨"时期,共28年;第三,"... 慕容廆时期前燕华夷观的转变可分成四个阶段。第一,兴兵宇文、夫余(284—289),是慕容廆突破"华夷之辨"的尝试阶段,共5年;第二,"华裔理殊"(289—307),是慕容廆认识、接受"华夷之辨"时期,共28年;第三,"勤王杖义"(311—331),是"华夷之辨"对前燕社会产生影响的阶段,共20年;第四,"天授有晋"(331—333),发生了前燕群臣"请封燕王"之争,共2年。终慕容廆一世,"华夷之辨"的阴影始终笼罩着前燕君臣。对"华夷"之间的差距,慕容廆君臣经历了从意图冲破"华夷秩序"、漠视"华夷之辨"到认识到"华裔理殊",恢复与西晋的朝贡册封关系使"勤王杖义"上升到了国家政策的层面。尽管慕容廆的辅政集团吸纳了大批中原士人,但是这些士人的看法是不一致的,以"请封燕王"一事为例,拥晋仍是部分前燕士人的民族情结。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慕容廆 前燕政权 慕容鲜卑 华夷观
在线阅读 下载PDF
鲜卑朝贡制度建构的历史轨迹——1—4世纪鲜卑朝贡中原王朝特征述略
6
作者 赵红梅 《学习与探索》 CSSCI 北大核心 2014年第4期155-160,共6页
以获取丰厚的赏赐、寻求政治利益及通婚为目的,鲜卑在不同时期以不同形式与中原王朝保持着朝贡册封关系。东汉光武帝建武二十五年(49),在辽东太守祭肜的招抚下,鲜卑"始通驿使",成功地与东汉王朝建立了朝贡关系。至北魏道武帝... 以获取丰厚的赏赐、寻求政治利益及通婚为目的,鲜卑在不同时期以不同形式与中原王朝保持着朝贡册封关系。东汉光武帝建武二十五年(49),在辽东太守祭肜的招抚下,鲜卑"始通驿使",成功地与东汉王朝建立了朝贡关系。至北魏道武帝拓跋珪登国六年(391),鲜卑不同部族及政权分别向东汉、曹魏、西晋、东晋、北魏先后朝贡69次,将鲜卑与中原王朝之间先后持续了342年的封贡关系分为前后两期进行考察,前期从东汉光武帝建武二十五年(49)到曹魏齐王正始元年(240);后期从曹魏齐王正始五年(244)至北魏道武帝拓跋珪登国六年(391)。在1—4世纪,以辽东太守、乌桓校尉为代表的边吏对鲜卑各部的监理,成为各部鲜卑对东汉、曹魏朝贡的有力保障;慕容鲜卑诸燕政权受正统观影响,在政权不同发展阶段中向中原王朝的朝贡活动,体现出了从朝贡两晋的"尊晋勤王"到自成正统的"已为天子"的转变。 展开更多
关键词 鲜卑 中原王朝 朝贡制度 隶属关系
在线阅读 下载PDF
乌桓朝贡东汉王朝探微
7
作者 赵红梅 《社会科学辑刊》 CSSCI 北大核心 2011年第6期204-208,共5页
乌桓朝贡东汉王朝,首先是出于寻求经济利益,其次是为了自身发展的需要。乌桓与东汉王朝的朝贡关系,始于光武帝建武二十五年(49),止于献帝建安十二年(207),大致可分为前期、中期和后期三个阶段:第一阶段从光武帝建武二十五年(49)到明帝... 乌桓朝贡东汉王朝,首先是出于寻求经济利益,其次是为了自身发展的需要。乌桓与东汉王朝的朝贡关系,始于光武帝建武二十五年(49),止于献帝建安十二年(207),大致可分为前期、中期和后期三个阶段:第一阶段从光武帝建武二十五年(49)到明帝永平十六年(73),朝贡活动以辽西、辽东乌桓为主;第二阶段从安帝永初三年(109)至桓帝延熹九年(166),朝贡活动以乞降为主;第三阶段从灵帝中平五年(188)至献帝建安十二年(207),朝贡活动以三郡乌桓为主。乌桓对东汉朝贡活动受到东汉、匈奴、鲜卑三者相互关系的影响和制约,表现出边疆民族势力消长过程中乌桓朝贡活动的特点。 展开更多
关键词 东汉王朝 乌桓 朝贡
在线阅读 下载PDF
上一页 1 下一页 到第
使用帮助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