期刊文献+
共找到9篇文章
< 1 >
每页显示 20 50 100
中国陆相盆地油页岩成因类型及矿床特征 被引量:26
1
作者 刘招君 孙平昌 +2 位作者 柳蓉 孟庆涛 胡菲 《古地理学报》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16年第4期525-534,共10页
针对油页岩成因类型,国内外学者做过一些有益的探讨,但尚不存在统一的分类方案。鉴于中国油页岩以陆相成因为主,作者从油页岩的沉积环境出发,总结出从深湖-半深湖到湖沼环境,油页岩中湖泊生物来源的有机质所占比例逐渐减少,陆源有机质... 针对油页岩成因类型,国内外学者做过一些有益的探讨,但尚不存在统一的分类方案。鉴于中国油页岩以陆相成因为主,作者从油页岩的沉积环境出发,总结出从深湖-半深湖到湖沼环境,油页岩中湖泊生物来源的有机质所占比例逐渐减少,陆源有机质影响变大,并以此把中国陆相盆地油页岩分为深湖腐泥型油页岩、半深湖腐殖腐泥型油页岩和湖沼腐泥腐殖型油页岩3种成因类型。通过系统梳理中国29个陆相含油页岩盆地矿床特征,发现深湖腐泥型油页岩主要赋存于大中型坳陷盆地,往往具有分布范围广、空间展布稳定、品质和厚度中等的特点;发育在小型断陷盆地中的深湖腐泥型油页岩矿床具有分布范围小、横向差异大、品质良好和厚度巨大的特点。半深湖腐殖腐泥型油页岩在断陷盆地和坳陷盆地都有分布,具有分布范围小、空间上品质和厚度差异明显。湖沼腐泥腐殖型油页岩主要沉积于断陷盆地中,具有分布局限、品质好、厚度薄的特点。 展开更多
关键词 陆相盆地 油页岩 沉积环境 有机质来源 分类 成因条件
在线阅读 下载PDF
敦密断裂带盆地群油页岩特征及成矿差异分析 被引量:9
2
作者 刘招君 孙平昌 +2 位作者 柳蓉 孟庆涛 胡菲 《吉林大学学报(地球科学版)》 EI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16年第4期1090-1099,共10页
古近纪敦密断裂带上分布一系列的含油页岩盆地群。根据盆地间构造-沉积充填、岩石组合和油页岩赋存特征,初步确认盆地群中油页岩沉积于湖盆鼎盛阶段,均形成于古近系始新统路特阶。盆地群间油页岩矿床特征存在明显的差别,由西南向东北,... 古近纪敦密断裂带上分布一系列的含油页岩盆地群。根据盆地间构造-沉积充填、岩石组合和油页岩赋存特征,初步确认盆地群中油页岩沉积于湖盆鼎盛阶段,均形成于古近系始新统路特阶。盆地群间油页岩矿床特征存在明显的差别,由西南向东北,油页岩厚度逐渐变小,其沉积环境由深湖到半深湖,再到湖沼,而有机质来源则由湖泊生物为主,到湖泊生物和陆源有机质双向来源,过渡为以陆源高等植物为主。结合含油页岩层系形成于同一时期和相似的古气候背景下,盆地沉降和沉积充填作用是影响油页岩矿床差异的关键因素。长期处于欠补偿环境,可容纳空间大的湖盆利于巨厚油页岩的形成,随着可容纳空间的减少、陆源碎屑供给的增多,油页岩厚度减薄,分布也变得相对局限。深湖和湖沼成因油页岩品质较好,半深湖油页岩品质较差。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敦密断裂带 古近系 盆地群 油页岩 成矿差异 控矿因素
在线阅读 下载PDF
柴北缘鱼卡地区中侏罗统油页岩类型及成矿差异 被引量:7
3
作者 王君贤 刘招君 +2 位作者 孙平昌 白悦悦 邓硕 《大庆石油地质与开发》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17年第4期168-174,共7页
柴达木盆地鱼卡地区中侏罗统石门沟组发育多层油页岩,通过对YYY-1井全井岩心观察和地化分析,在页岩段和含煤段识别出两种类型油页岩。上部页岩段油页岩发育于深湖—半深湖环境中,含油率中等,单层和累计厚度均较大,w(TOC)为5.97%~15.35%,... 柴达木盆地鱼卡地区中侏罗统石门沟组发育多层油页岩,通过对YYY-1井全井岩心观察和地化分析,在页岩段和含煤段识别出两种类型油页岩。上部页岩段油页岩发育于深湖—半深湖环境中,含油率中等,单层和累计厚度均较大,w(TOC)为5.97%~15.35%,S_1+S_2为29.71~118.62 mg/g,有机质类型主要为Ⅰ型、Ⅱ1型,有机质来源主要以藻类体湖泊生物为主;下部含煤段油页岩发育于湖沼环境中,含油率较高,单层和累计厚度均较小,且与煤和炭质泥岩互层,w(TOC)为13.80%~48.80%,S_1+S_2为39.31~162.12mg/g,有机质类型主要为Ⅱ2型,有机质来源以陆源高等植物为主。沉积环境和有机质来源是影响这两种油页岩矿床差异的关键因素。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柴北缘 鱼卡地区 中侏罗统 油页岩类型 有机质特征 成矿差异
在线阅读 下载PDF
松辽盆地北部青一段油页岩地球化学特征及其记录的古湖泊学信息 被引量:11
4
作者 郑国栋 孟庆涛 刘招君 《吉林大学学报(地球科学版)》 EI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20年第2期392-404,共13页
油页岩地球化学特征及其记录的古湖泊学信息是揭示油页岩成矿富集规律的关键佐证。根据含油率、TOC、岩石热解、元素分析、生物标志化合物检测及有机显微组分分析,精细刻画了松辽盆地北部ZY1井青一段油页岩的地球化学特征,并分析了其记... 油页岩地球化学特征及其记录的古湖泊学信息是揭示油页岩成矿富集规律的关键佐证。根据含油率、TOC、岩石热解、元素分析、生物标志化合物检测及有机显微组分分析,精细刻画了松辽盆地北部ZY1井青一段油页岩的地球化学特征,并分析了其记录的古湖泊学信息,探讨了古湖泊对油页岩有机质富集的控制作用。结果表明:青一段发育8层中等偏好品质的油页岩,下部为高品质油页岩富集层段;油页岩的含油率和TOC质量分数相关性极好,处于未熟-低成熟度演化阶段,生烃潜力大;油页岩中含丰富的萜类和甾类化合物,有机质类型主要为Ⅰ型,有机质来源主要为层状藻占优势的湖泊水生生物。地球化学参数指示,青一段下部古湖泊生产力呈现3个低→高的旋回,对应的古湖泊水体盐度呈现为3个半咸水-咸水旋回、古湖泊水体氧化还原性表现为还原-强还原-还原的厌氧环境,其中旋回Ⅱ后期湖泊生产力最高,对应的水体盐度最高、还原性最强。表明湖泊富营养化造成的高湖泊生产力是青一段高品质油页岩有机质富集的物质基础,盐度分层控制下强还原的湖底环境是高品质油页岩有机质富集的良好保存条件。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油页岩 地球化学 古湖泊学 青一段 松辽盆地
在线阅读 下载PDF
民和盆地油页岩加热过程储集物性研究 被引量:4
5
作者 赵康安 孙平昌 +2 位作者 于丰宁 柳蓉 张道勇 《新疆石油地质》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20年第2期158-163,共6页
为明确加热排烃对油页岩储集物性的影响,选择民和盆地未成熟油页岩为研究对象,经低温干馏,利用裂缝三维扫描、高压压汞、低温氮气吸附、X射线衍射等分析手段,对不同加温阶段的油页岩样品进行储集物性分析,进而揭示油页岩加热过程中储集... 为明确加热排烃对油页岩储集物性的影响,选择民和盆地未成熟油页岩为研究对象,经低温干馏,利用裂缝三维扫描、高压压汞、低温氮气吸附、X射线衍射等分析手段,对不同加温阶段的油页岩样品进行储集物性分析,进而揭示油页岩加热过程中储集物性的演化规律。结果表明,在低温加热阶段(185~350℃),油页岩少量排烃,油水产率和半焦产率变化较小;中温加热阶段(350~475℃),油页岩大量排烃,油水产率和半焦产率大幅度上升;高温加热阶段(475~520℃),油页岩残余排烃,油水产率和半焦产率基本不发生变化。在油页岩的加热过程中,随加热温度上升,裂缝数量逐渐增多,微小裂缝逐渐加宽并延伸,进而相互沟通连接形成大裂缝,且裂缝主要发育在层理面,垂直层理面方向并未产生明显裂缝;油页岩比表面积逐渐增大,孔隙由微孔向大孔转变,并且随着油页岩大量排烃,部分大孔互相连接沟通形成微裂缝;油页岩半焦的吸附量随着相对压力和温度的升高而升高,黏土含量减小,伊蒙混层中的蒙脱石构造坍塌,逐渐向伊利石转化,矿物颗粒减小,导致泥岩中产生微裂缝,从而使泥岩的孔隙度和渗透率增加。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油页岩 分阶段加热 储集物性 生烃 低温干馏 低温氮气吸附 高压压汞实验 孔隙演化
在线阅读 下载PDF
再论陆相三级层序内四分方案及其在油气勘探中的应用 被引量:13
6
作者 刘招君 胡菲 +2 位作者 孙平昌 孟庆涛 柳蓉 《吉林大学学报(地球科学版)》 EI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13年第1期1-12,共12页
结合在陆相盆地中的实例研究,将一个发育完整的陆相三级层序细分为4个体系域:低水位体系域(LST)、水进体系域(TST)、高水位体系域(HST)和水退体系域(RST),称为I型层序。或者一个层序可以不发育低水位体系域,而由水进体系域、高水位体系... 结合在陆相盆地中的实例研究,将一个发育完整的陆相三级层序细分为4个体系域:低水位体系域(LST)、水进体系域(TST)、高水位体系域(HST)和水退体系域(RST),称为I型层序。或者一个层序可以不发育低水位体系域,而由水进体系域、高水位体系域和水退体系域组成,称为II型层序。低水位体系域发生在湖平面(基准面)快速下降时期;水进体系域出现在首次湖泛面到最大湖泛面之间;高水位体系域形成在高水位时期的湖平面相对静止期;水退体系域形成在湖平面缓慢下降期,在沉积物供给速率大于可容空间增加速率时形成。一般低水位体系域发育小型进积式准层序组,纵向沉积环境变浅,在盆地边缘形成河流下切作用;水进体系域发育退积式准层序组,沉积环境自下而上明显变深;高水位体系域发育加积型准层序组,纵向沉积环境变化不大,且多为静水沉积;水退体系域发育大型进积式准层序组,沉积环境自下而上明显变浅,沉积体系向盆地中心推进。结合对松辽盆地的实例研究,分别阐述了断陷盆地和坳陷盆地中各不同体系域的油气藏分布规律:低水位体系域主要在断陷盆地的陡坡侧和坳陷盆地的深水区发育透镜状岩性油气藏;水进体系域主要在断陷盆地的陡坡带发育上倾尖灭型岩性油气藏,在缓坡带和坳陷盆地的斜坡带发育地层超覆油气藏;高水位体系域主要以深水区的透镜状岩性油气藏为主;水退体系域在断陷盆地中主要发育地层不整合遮挡油气藏,在坳陷盆地中主要发育断块油气藏以及断层遮挡油气藏。从而,以理论与实践相结合的方式,阐明了陆相层序四分体系域的实用性。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四分体系域 成因机制 识别标志 油气藏分布规律 油气 松辽盆地
在线阅读 下载PDF
舒兰盆地水曲柳矿区煤层气富集因素分析 被引量:3
7
作者 张坤 吴克平 柳蓉 《特种油气藏》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17年第3期44-48,共5页
水曲柳矿区位于低煤阶含煤盆地,依据地质及钻井资料、实验数据,运用煤层气地质学、构造地质学及沉积学原理对水曲柳矿区低煤阶煤层气的成藏条件和富集因素进行深入分析。研究表明,水曲柳矿区煤层具有煤阶低、煤层薄、煤层多的特点,煤级... 水曲柳矿区位于低煤阶含煤盆地,依据地质及钻井资料、实验数据,运用煤层气地质学、构造地质学及沉积学原理对水曲柳矿区低煤阶煤层气的成藏条件和富集因素进行深入分析。研究表明,水曲柳矿区煤层具有煤阶低、煤层薄、煤层多的特点,煤级为低煤阶,处于快速生气阶段,具有较高的生气潜力。同时,煤层气的储集层具有较好的储集物性特征。三角洲和湖泊沼泽相垂向叠置沉积形成了良好的煤层气顶底板,为煤层气成藏提供良好的圈闭条件。复杂的构造运动不仅为煤层气的富集成藏提供了良好的向斜构造形态和压扭性正断层,而且使该地区煤层的割理和内生裂隙极其发育,有利于煤层气的渗透与运移;在水文地质方面,水力封闭作用使煤层气更好的保存成藏。该文优选出水曲柳镇至柴家屯一带为煤层气富集成藏的有利区块。该区块具有巨大的煤层气勘探开发潜力。该研究将促进东北地区低煤阶煤层气勘探开发的进程。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成藏条件 煤层气富集因素 水曲柳矿区 舒兰盆地
在线阅读 下载PDF
松辽盆地青山口乡青山口组细粒沉积岩分类及其成因 被引量:10
8
作者 丁聪 孙平昌 +3 位作者 热西提·亚力坤 王畅 张瀛 张晴 《新疆石油地质》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21年第4期418-427,共10页
松辽盆地青山口组为厚层细粒沉积岩,是页岩油气成藏的重要层位,细粒沉积岩的分类是开展非常规油气勘探的前提。通过松辽盆地青山口乡剖面实测和系统样品分析,开展了青山口组细粒沉积岩类型、沉积环境和地球化学特征研究。根据总有机碳... 松辽盆地青山口组为厚层细粒沉积岩,是页岩油气成藏的重要层位,细粒沉积岩的分类是开展非常规油气勘探的前提。通过松辽盆地青山口乡剖面实测和系统样品分析,开展了青山口组细粒沉积岩类型、沉积环境和地球化学特征研究。根据总有机碳、碳酸盐矿物和陆源碎屑矿物含量,研究区细粒沉积岩可分为贫有机质陆源碎屑细粒岩、中有机质陆源碎屑细粒岩、富有机质陆源碎屑细粒岩、极贫有机质陆源碎屑细粒岩、贫有机质碳酸盐细粒岩和极贫有机质碳酸盐细粒岩。其中富有机质陆源碎屑细粒岩、中有机质陆源碎屑细粒岩和贫有机质碳酸盐细粒岩沉积于相对静水的半深湖,贫有机质陆源碎屑细粒岩、极贫有机质陆源碎屑细粒岩和极贫有机质碳酸盐细粒岩沉积于浅湖,碳酸盐岩主要沉积于温带—亚热带开放性咸水湖盆。细粒沉积岩有机质类型主要为Ⅱ1型,为中等—好烃源岩,深埋藏区中—富有机质陆源碎屑细粒岩是进行页岩油气勘探的优质对象。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松辽盆地 青山口乡 青山口组 细粒沉积岩 岩石分类 沉积环境 地球化学特征
在线阅读 下载PDF
柴北缘团鱼山地区石门沟组含煤段三角洲沉积特征
9
作者 张朋霖 刘招君 +2 位作者 孙平昌 王君贤 王克兵 《大庆石油地质与开发》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19年第1期26-33,共8页
柴北缘团鱼山地区中侏罗统石门沟组含煤段砂体分布广、厚度大,有可能成为良好的油气储层。通过岩心观察、粒度及测井曲线分析,并利用频率曲线、概率累计曲线、C-M图分析、散点图分析等对各微相沉积粒度特征及水动力环境进行精细研究。... 柴北缘团鱼山地区中侏罗统石门沟组含煤段砂体分布广、厚度大,有可能成为良好的油气储层。通过岩心观察、粒度及测井曲线分析,并利用频率曲线、概率累计曲线、C-M图分析、散点图分析等对各微相沉积粒度特征及水动力环境进行精细研究。结果表明:石门沟组主要为三角洲相沉积,进一步可划分为三角洲平原、三角洲前缘、前三角洲3种亚相和水上分流河道、水上分流河道间、水下分流河道、水下分流河道间、河口坝及席状砂6种沉积微相; C-M图表现为典型的牵引流沉积特征,席状砂、分流河道间、河口坝主要集中在QR段,搬运方式以递变悬浮为主,水下分流河道集中于QPPO段,以跳跃搬运方式为主,三角洲平原水上分流河道集中于PO-ON段,滚动组分较多,以跳跃搬运方式为主;砂岩总体向上变粗,呈逆粒序特征;席状砂、河口坝、水下分流河道微相概率累计曲线均为2段式,以跳跃组分为主,三者曲线斜率依次变小,沉积颗粒分选变差,水动力增强;水上分流河道微相水动力最强,概率累计曲线为3段式,以跳跃组分为主,存在滚动组分,曲线斜率最小,分选最差。 展开更多
关键词 粒度分析 搬运方式 水动力条件 三角洲 含煤段 石门沟组
在线阅读 下载PDF
上一页 1 下一页 到第
使用帮助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