期刊文献+
共找到44篇文章
< 1 2 3 >
每页显示 20 50 100
HLB-MR反应器直接处理城市污水及回收有机物 被引量:3
1
作者 万立国 林巧 +3 位作者 张文华 任志敏 龙北生 熊玲 《中国环境科学》 EI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19年第4期1596-1601,共6页
采用中空纤维超滤膜组件构建了高负荷生物絮凝-膜反应器(HLB-MR),对其直接处理城市污水及回收有机物进行了研究.结果表明:当水力停留时间(HRT)为1.0h,固体停留时间(SRT)为0.2d时,该工艺可回收进水总COD的60.8%,据估算约有39%的进水总CO... 采用中空纤维超滤膜组件构建了高负荷生物絮凝-膜反应器(HLB-MR),对其直接处理城市污水及回收有机物进行了研究.结果表明:当水力停留时间(HRT)为1.0h,固体停留时间(SRT)为0.2d时,该工艺可回收进水总COD的60.8%,据估算约有39%的进水总COD可通过中温厌氧消化转化为甲烷能源回收,有机物的甲烷转化率为活性污泥法剩余污泥的2倍以上,能实现污水中有机物的高效回收和利用;经过有机物回收后膜出水的COD能稳定保持在30mg/L左右,且出水中氮、磷营养物保有值均较高又不含固体杂质和病原体,可将其用作灌溉用水,实现水资源回用;SRT分别为0.2,0.6,1.0d时,反应器对胶体COD絮凝效率分别为81.9%、95.1%、96.8%,絮凝效率越高,膜污染越轻,良好的生物絮凝效果可有效减轻膜污染,保证工艺的稳定运行. 展开更多
关键词 生物絮凝 膜反应器 有机物回收 城市污水
在线阅读 下载PDF
序批式MPR反应器处理低C/N城市污水运行方式优化研究 被引量:2
2
作者 郭海燕 奚志鹏 +3 位作者 艾胜书 沈国 李劲松 边德军 《水处理技术》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23年第9期107-112,共6页
微压内循环生物反应器(Micro-Pressure Inner-Loop Bioreactor,MPR)是一种新型的污水处理工艺,在处理低C/N城市污水方面具有潜在优势。本实验考察了不同曝气量和进水方式下序批式MPR反应器对模拟城市污水处理效果,分析了污染物去除过程... 微压内循环生物反应器(Micro-Pressure Inner-Loop Bioreactor,MPR)是一种新型的污水处理工艺,在处理低C/N城市污水方面具有潜在优势。本实验考察了不同曝气量和进水方式下序批式MPR反应器对模拟城市污水处理效果,分析了污染物去除过程和污泥特性。研究结果表明,一次进方式下,在进水TN和TP浓度分别为79.52、4.1mg/L,进水C/N约为3.9的进水条件下,曝气量为7.5 L/h时,反应器TN和TP去除率分别达到70.26%和97.76%;采用二次进水方式后出水TN降至13.95 mg/L,TN的去除率提高至81.71%;两种进水方式下,反应器对COD和TP平均去除率保持在88.67%和95.03%。典型周期内污染物历时表明,和一次进水方式相比,分次进水优化了碳源分配,使更多碳源用于反硝化,系统内酸碱环境较一次进水更稳定,活性污泥浓度MLSS和污泥SOUR高于一次进水。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微压内循环生物反应器(MPR) 低C/N城市污水 同步脱氮除磷 运行方式优化
在线阅读 下载PDF
多段多级AO生物膜反应器处理低温城市污水研究 被引量:14
3
作者 艾胜书 张莉 +3 位作者 王帆 田曦 聂泽兵 边德军 《水处理技术》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18年第7期105-109,共5页
针对多段多级AO生物膜反应器在低温条件下处理城市污水进行实验研究。反应器A/O池容比为3:4,填充体积比30%耦合流离生化球作为生物填料,温度(10±0.5)℃,污泥停留时间为42 d,控制进水流量比为5:4:4条件下连续运行。结果表明,系统运... 针对多段多级AO生物膜反应器在低温条件下处理城市污水进行实验研究。反应器A/O池容比为3:4,填充体积比30%耦合流离生化球作为生物填料,温度(10±0.5)℃,污泥停留时间为42 d,控制进水流量比为5:4:4条件下连续运行。结果表明,系统运行稳定后出水COD和NH3-N、TN、TP质量浓度平均分别为25.7 mg/L和1.0、10.7、0.48mg/L,水质达到了GB 18918-2002的一级A标准。系统内悬浮污泥含量和生物膜量分布规律与进水流量分配比、污泥回流比具有相关性,且一级好氧池、缺氧池悬浮污泥含量差异明显。微生物镜检过程中观察到的独缩虫属、轮虫、菌胶团等预示了该工艺低温下良好的运行状态。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多段多级AO生物膜 低温 城市污水
在线阅读 下载PDF
微压内循环生物反应器对不同碳氮比城市污水的处理效果及运行优化研究 被引量:3
4
作者 杨雪瑞 郭海燕 +2 位作者 聂泽兵 谷靖颖 边德军 《环境污染与防治》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22年第11期1451-1456,共6页
针对城市污水中由于氨氮浓度增高而导致的碳氮比(C/N)下降的问题,考察了微压内循环生物反应器(MPR)对不同进水C/N模拟城市污水的处理效果,并进行运行优化。结果表明:(1)保持进水COD为245~357 mg/L,提高进水氨氮使进水C/N(质量比)分别为... 针对城市污水中由于氨氮浓度增高而导致的碳氮比(C/N)下降的问题,考察了微压内循环生物反应器(MPR)对不同进水C/N模拟城市污水的处理效果,并进行运行优化。结果表明:(1)保持进水COD为245~357 mg/L,提高进水氨氮使进水C/N(质量比)分别为8.7、5.6、3.9,MPR对氨氮的平均去除率始终保持在98%以上,TN去除率由92.42%降至70.06%。进水C/N为3.9时,采用分次进水、分次曝气运行模式,更多碳源被用于反硝化,TN平均去除率提升至81.86%,出水TN低于15 mg/L。(2)随着进水C/N的下降,MPR内混合液悬浮固体浓度、胞外聚合物及好氧段内比好氧速率均下降,通过分次进水、分次曝气的运行调整后,系统的污泥活性得到了恢复。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微压内循环生物反应器 碳氮比 城市污水 同步硝化反硝化
在线阅读 下载PDF
溶解氧对HLB-MR反应器回收城市污水中有机物的影响 被引量:1
5
作者 万立国 林巧 +3 位作者 张丽君 张文华 龙北生 熊玲 《环境科学与技术》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19年第5期53-57,共5页
为优化高负荷生物絮凝-膜反应器(HLB-MR)的工艺参数,提高其资源化城市污水的效能,文章采用平行对比实验,考察了不同溶解氧(DO)条件下反应器的有机物去除效率、生物絮凝效果、有机物回收效果和膜污染状况。结果表明:在DO分别为1~2 mg/L和... 为优化高负荷生物絮凝-膜反应器(HLB-MR)的工艺参数,提高其资源化城市污水的效能,文章采用平行对比实验,考察了不同溶解氧(DO)条件下反应器的有机物去除效率、生物絮凝效果、有机物回收效果和膜污染状况。结果表明:在DO分别为1~2 mg/L和6~8 mg/L时,HLB-MR反应器有机物去除效率均在90%以上,其出水总COD均保持在30 mg/L左右;DO为1~2 mg/L时,反应器内胶体COD的絮凝效率为83%,其值低于DO为6~8 mg/L时的89%;总COD的回收率在DO为1~2 mg/L条件时为70.2%,也低于DO为6~8mg/L时的77.5%,但两反应器内悬浮态COD占浓缩液总COD的比例相差不大且均超过了94%,均利于有机物的回收利用;跨膜压差变化表明DO为6~8 mg/L时反应器膜污染程度较DO为1~2 mg/L时严重。从有机物回收与膜污染控制两方面综合比较,浓度为1~2mg/L是HLB-MR反应器较优的DO控制参数。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城市污水 溶解氧 生物絮凝 膜反应器 有机物回收
在线阅读 下载PDF
固体停留时间对HLB-MR反应器直接回收城市污水中有机物的影响
6
作者 万立国 林巧 +3 位作者 张丽君 张文华 龙北生 任志敏 《吉林大学学报(地球科学版)》 EI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20年第1期243-251,共9页
为优化高负荷生物絮凝-膜反应器(HLB-MR)的工艺参数,提高其资源化城市污水的效能,采用平行对比实验,考察了不同固体停留时间(tSR)条件下反应器的有机物去除效率、生物絮凝效果、有机物回收效果和膜污染情况。结果表明:在tSR分别为0.2、... 为优化高负荷生物絮凝-膜反应器(HLB-MR)的工艺参数,提高其资源化城市污水的效能,采用平行对比实验,考察了不同固体停留时间(tSR)条件下反应器的有机物去除效率、生物絮凝效果、有机物回收效果和膜污染情况。结果表明:在tSR分别为0.2、0.6、1.0 d时,HLB-MR反应器有机物去除效率均在85%以上,其出水化学需氧量(COD)质量浓度均保持在30 mg/L左右;反应器内的生物絮凝效果随着tSR的延长而增强,其胶体COD絮凝效率从tSR为0.2 d时的66%增加到tSR为1.0 d时的95%,与此同时,有机物的矿化损失率也逐渐增加,从tSR为0.2 d时的6.9%增加到tSR为1.0 d时的10.5%,总COD的回收率逐渐降低;反应器内浓缩液的膜污染潜势随着tSR的延长逐渐缓解,这与较长tSR条件下反应器内胞外聚合物(EPS)产量较高、生物絮凝效果较好、微细颗粒(0~1μm)的颗粒浓度较低有关。经过综合对比分析,0.6 d为反应器较优的tSR参数,在该条件下,胶体COD的絮凝效率高达90%,膜污染程度较轻;总COD的矿化损失率低至7.4%,总COD的回收率(忽略膜清洗时有机物损失)可高达80%以上。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城市污水 固体停留时间 生物絮凝 膜反应器 有机物回收 膜污染
在线阅读 下载PDF
微波预处理促进剩余污泥厌氧消化的研究进展
7
作者 万立国 魏思聪 +3 位作者 张丽君 貟姗 马海燕 王寒凝 《应用化工》 北大核心 2025年第3期776-781,共6页
介绍了微波预处理污泥的工作机制及影响因素,进一步总结了微波及其组合工艺对厌氧消化产甲烷影响的研究进展,并在现有研究的基础上对微波及组合预处理+厌氧消化污泥处理工艺系统进行了能量平衡分析,归纳了该系统研究中存在的主要问题,... 介绍了微波预处理污泥的工作机制及影响因素,进一步总结了微波及其组合工艺对厌氧消化产甲烷影响的研究进展,并在现有研究的基础上对微波及组合预处理+厌氧消化污泥处理工艺系统进行了能量平衡分析,归纳了该系统研究中存在的主要问题,指出开发高效节能的微波及组合预处理+厌氧消化污泥处理工艺系统,并进行中试或生产性研究以及全面评价其技术经济与环境效益将是未来的研究热点。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剩余污泥 微波预处理 组合工艺 厌氧消化 能量平衡
在线阅读 下载PDF
三级AO耦合工艺低温污水处理脱氮机理 被引量:7
8
作者 王帆 李军 +4 位作者 艾胜书 朱遂一 聂泽兵 闫艺明 边德军 《中国环境科学》 EI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20年第3期1059-1067,共9页
采用分段进水三级AO耦合流离生化工艺处理低温废水,在温度为(10±1)℃条件下,控制HRT为8h,进水流量分配比为3:2:1,污泥回流比为50%,考察耦合工艺对低温污水中污染物的去除效果、反应器内污染物变化规律、各级氮去除规律及系统硝化... 采用分段进水三级AO耦合流离生化工艺处理低温废水,在温度为(10±1)℃条件下,控制HRT为8h,进水流量分配比为3:2:1,污泥回流比为50%,考察耦合工艺对低温污水中污染物的去除效果、反应器内污染物变化规律、各级氮去除规律及系统硝化反硝化性能.研究表明:耦合工艺COD及NH+4-N去除效率均超过90%,TN及TP去除效率达到80%,反应器内生物膜污泥浓度在400-800mg/L之间,系统各级NH+4-N去除率均超过80%,缺氧反硝化脱氮率及好氧同步硝化反硝化脱氮率分别为50.15%和26.05%.受底物浓度及功能菌群数量影响,系统第二级比硝化速率及比反硝化速率均最高. 展开更多
关键词 三级AO工艺 活性污泥耦合流离生化 低温污水 污泥浓度 硝化反硝化速率
在线阅读 下载PDF
A^(2)O工艺处理低温污水污泥膨胀及恢复机理研究 被引量:6
9
作者 康华 王帆 +3 位作者 刘文爱 李亚静 闫艺明 边德军 《环境科学与技术》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22年第6期117-123,共7页
该文以模拟生活污水作为处理对象,采用A^(2) O工艺进行低温污泥膨胀及恢复机理研究,为解决冬季污水处理厂污泥膨胀问题提供参考。试验结果表明:低温下污泥SVI值升高,丝状菌占优势,容易出现污泥膨胀现象,低温和低有机物负荷是影响污泥膨... 该文以模拟生活污水作为处理对象,采用A^(2) O工艺进行低温污泥膨胀及恢复机理研究,为解决冬季污水处理厂污泥膨胀问题提供参考。试验结果表明:低温下污泥SVI值升高,丝状菌占优势,容易出现污泥膨胀现象,低温和低有机物负荷是影响污泥膨胀的重要因素。在间歇运行条件下增大曝气量、降低污泥龄或投加活性炭,均未消除低温下的污泥膨胀,而进水有机负荷的增加有助于提高污泥沉降性能,污泥膨胀得到有效控制。通过对4种工况下污泥粒径分布进行对比分析,发现污泥粒径与SVI值变化在一定的情况下存在相关性。 展开更多
关键词 A^(2)O工艺 低温 污泥膨胀 污泥指数
在线阅读 下载PDF
MPR处理低温污水中溶解性有机物的光谱特性
10
作者 田曦 李雪娇 +4 位作者 任志敏 纪晓娜 吕颜宏 杨龙飞 边德军 《环境科学与技术》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21年第6期67-73,共7页
该文研究了微压内循环生物处理反应器(MPR)处理低温污水的效果,利用三维荧光光谱-平行因子分析法和紫外光谱法分析了低温下溶解性有机物(DOM)的降解特性及组成变化。结果表明:MPR对低温污水有很好的处理效果,化学需氧量、氨氮、总氮和... 该文研究了微压内循环生物处理反应器(MPR)处理低温污水的效果,利用三维荧光光谱-平行因子分析法和紫外光谱法分析了低温下溶解性有机物(DOM)的降解特性及组成变化。结果表明:MPR对低温污水有很好的处理效果,化学需氧量、氨氮、总氮和总磷的平均去除率分别为90%、92%、71%和97%。三维荧光光谱图显示原水中有2个强烈的荧光峰,分别是类酪氨酸峰Peak B和类色氨酸峰Peak T_(1)、Peak T_(2);在MPR处理过程中,出现类腐殖质峰Peak A且难以降解,成为出水主要荧光物质。通过平行因子分析法识别出MPR处理低温污水时,DOM中含有2个主要荧光组分,即类蛋白质C1(Ex=225/280 nm,Em=340 nm)和富里酸类腐殖质C2(Ex=235 nm,Em=415 nm)。2种荧光组分的去除效果不同,类蛋白质经MPR处理后降解了85.1%,而类腐殖质组分较为稳定,无明显变化。在MPR运行周期内的紫外光谱试验分析结果显示,MPR对低温污水中溶解性有机物有一定的降解作用,且发现反应器对难降解的芳香性有机化合物也有降解作用,其降解顺序是先降解取代基,再降解芳香环。 展开更多
关键词 MPR 低温污水 溶解性有机物 三维荧光-平行因子分析法 紫外光谱
在线阅读 下载PDF
瞬时NH_(4)^(+)—N冲击后投加碳源对系统稳定运行的影响
11
作者 王帆 崔秦 +3 位作者 蒋维卿 刘轩彤 艾胜书 边德军 《东北师大学报(自然科学版)》 北大核心 2025年第2期151-156,共6页
为解决实际工程中序批式活性污泥法(SBR)工艺出现的瞬时NH_(4)^(+)—N冲击导致运行不稳定问题,通过单周期瞬时高浓度NH_(4)^(+)—N冲击试验,探究了瞬时高浓度NH_(4)^(+)—N冲击对SBR工艺的影响;采用投加碳源的方式应对冲击,并确定了最... 为解决实际工程中序批式活性污泥法(SBR)工艺出现的瞬时NH_(4)^(+)—N冲击导致运行不稳定问题,通过单周期瞬时高浓度NH_(4)^(+)—N冲击试验,探究了瞬时高浓度NH_(4)^(+)—N冲击对SBR工艺的影响;采用投加碳源的方式应对冲击,并确定了最适碳源投加量.结果表明,系统经过瞬时高浓度NH_(4)^(+)—N冲击后,C/N比从8.5下降到3.9,碳源不足影响反硝化效果,TN和NH_(4)^(+)—N出水浓度升高.通过投加有机物改变进水C/N比的方式对系统进行调控,当C/N比增加至6.1时,TP去除效果变化显著,并能在1.5 h实现完全去除,出水浓度为0.11 mg/L;当C/N比增至8.3时,NH_(4)^(+)—N去除率明显提高,出水为3.76 mg/L;当C/N比增至10.5时,COD降解速率达到151.90 mg/(L·h),TP浓度在单周期运行前期呈大幅度的上升趋势,在后期完全去除.3种有机物投加量下出水COD、NH_(4)^(+)—N、TN、TP浓度值均能达标.SBR在面临瞬时NH_(4)^(+)—N冲击C/N比下降至3.9时,最适碳源投加量选用C/N比为8.3,经济成本较低且处理效果最好. 展开更多
关键词 瞬时NH_(4)^(+)—N冲击 脱氮除磷 去除率 C/N比 投加碳源
在线阅读 下载PDF
生物炭负载铁氧化物复合材料的制备及在水处理中的应用 被引量:16
12
作者 李广柱 曾尚景 +2 位作者 孙述海 许开成 边德军 《化工进展》 EI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21年第2期917-931,共15页
纳米铁氧化物能够更高效地去除水中多种有机和无机污染物质,但易团聚失活、易流失等问题限制了其在水处理中的实际应用。生物炭(biochar,BC)作为一种新型的多孔材料具有比表面积大、碳结构稳定、原料来源广、成本低等优点,是负载纳米铁... 纳米铁氧化物能够更高效地去除水中多种有机和无机污染物质,但易团聚失活、易流失等问题限制了其在水处理中的实际应用。生物炭(biochar,BC)作为一种新型的多孔材料具有比表面积大、碳结构稳定、原料来源广、成本低等优点,是负载纳米铁氧化物的理想载体。近年来,BC负载铁氧化物复合材料(铁氧化物/BC)在水处理领域表现出巨大的应用潜力而备受关注。本文重点介绍和总结了铁氧化物/BC的制备方法,及其吸附、催化氧化去除水中磷、有机污染物、重金属及砷的应用、机理和影响因素;并介绍了其在污泥脱水、光催化消毒等水处理环节的应用。在此基础上,从进一步提高去除污染物性能、实际应用经济和技术可行性、扩展材料应用范围等方面提出了今后研究的方向。 展开更多
关键词 纳米铁氧化物 生物炭 水处理 吸附 催化氧化
在线阅读 下载PDF
活性炭吸附法处理聚四氢呋喃废水的动力学研究 被引量:1
13
作者 纪晓娜 田曦 +3 位作者 艾胜书 左妍 万立国 边德军 《科学技术与工程》 北大核心 2014年第8期292-294,共3页
研究了聚四氢呋喃废水中主要污染成分(糠醛、呋喃和四氢呋喃)被活性炭吸附的过程。分别从3种污染物的分子结构角度解释了去除效果的差别;并讨论了影响废水中有机物去除效果的主要因素。通过对试验数据的分析,确定了活性炭对三种主要污... 研究了聚四氢呋喃废水中主要污染成分(糠醛、呋喃和四氢呋喃)被活性炭吸附的过程。分别从3种污染物的分子结构角度解释了去除效果的差别;并讨论了影响废水中有机物去除效果的主要因素。通过对试验数据的分析,确定了活性炭对三种主要污染成分的吸附为准二级动力学过程。以气相色谱法为检测手段,不同于传统的研究有机废水以COD为检测指标,有针对性地对高含量污染组分进行研究,研究结果对于研究含有糠醛、呋喃和四氢呋喃的有机废水,以及含有与这3个污染物相似结构的污染成分的有机废水具有一定的参考价值。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吸附 聚四氢呋喃废水 气相色谱 动力学
在线阅读 下载PDF
间歇进水连续回流抑制低温污泥膨胀方法研究
14
作者 张莹 王帆 +4 位作者 么兴荣 郝鹏飞 李亚静 边德军 霍洪亮 《东北师大学报(自然科学版)》 北大核心 2025年第3期148-156,共9页
为解决低温下改良A/A/O耦合流离生化工艺发生污泥膨胀,出现SVI(污泥容积指数)上升、MLSS(混合液污泥浓度)下降和污染物去除效率下降的情况,采取间歇进水、连续回流的方式抑制丝状菌繁殖、降低污泥膨胀率.试验分为2个工况运行,工况1为间... 为解决低温下改良A/A/O耦合流离生化工艺发生污泥膨胀,出现SVI(污泥容积指数)上升、MLSS(混合液污泥浓度)下降和污染物去除效率下降的情况,采取间歇进水、连续回流的方式抑制丝状菌繁殖、降低污泥膨胀率.试验分为2个工况运行,工况1为间停2 h,工况2为间停1 h,间停期间停止进水和曝气,污泥连续回流.结果表明:采取间停运行可以抑制污泥膨胀,SVI大幅度下降,通过间停阶段连续污泥回流,补充生化区生物量,增加反应器的污泥浓度,保证反应器正常运行,且调控期间污染物去除效率稳定,保证正常出水污染物浓度.采取间停1 h运行实现与间停2 h有相同的污泥回流效果,并提高了TN去除率.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污泥膨胀 低温 间歇进水 连续回流 污泥流失
在线阅读 下载PDF
海绵填料尺寸对序批式生物膜系统影响实验研究 被引量:7
15
作者 聂泽兵 边德军 +3 位作者 吴忌 艾胜书 田曦 王帆 《水处理技术》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18年第9期99-103,共5页
为探究填料尺寸对序批式生物膜系统的影响,采用边长分别为1、1.5、2 cm的立方体海绵块作为序批式生物膜反应器(SBBR)的填料,考察在填充率、曝气量、进水水质等都相同的条件下运行情况。结果表明,投加不同尺寸填料的反应器对COD、NH_4^+-... 为探究填料尺寸对序批式生物膜系统的影响,采用边长分别为1、1.5、2 cm的立方体海绵块作为序批式生物膜反应器(SBBR)的填料,考察在填充率、曝气量、进水水质等都相同的条件下运行情况。结果表明,投加不同尺寸填料的反应器对COD、NH_4^+-N的平均去除率都分别达到90%和95%,但对TN的去除差异明显。投加1.5 cm尺寸填料的反应器能更有效地去除TN,且填料上的生物膜最稳定,活性最好。实验结果为SBBR工艺选取更合理、有效的填料尺寸提供了一定的依据。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海绵填料 生物脱氮 序批式生物膜反应器 对比实验
在线阅读 下载PDF
SBR工艺处理高浓度废机油加工回收废水的试验研究 被引量:4
16
作者 王宁 边德军 +3 位作者 赵乐欣 莫文锋 聂泽兵 艾胜书 《工业水处理》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22年第2期95-103,共9页
针对COD高达2×10^(5)mg/L的4S店汽车发动机废机油加工回收废水,试验采用不同方式稀释废水研究其生化处理效果。4种稀释方式分别为自来水稀释、实验室SBR生化池出水稀释、本反应器出水50%回用稀释、本反应器出水75%回用稀释。结果表... 针对COD高达2×10^(5)mg/L的4S店汽车发动机废机油加工回收废水,试验采用不同方式稀释废水研究其生化处理效果。4种稀释方式分别为自来水稀释、实验室SBR生化池出水稀释、本反应器出水50%回用稀释、本反应器出水75%回用稀释。结果表明,实验室SBR生化池出水稀释方式能稳定且有效地降解这种难处理的机油废水,COD、NH_(4)^(+)-N、TN平均去除率分别为96.54%、88.72%、79.53%。同时,实验室SBR生化池出水稀释方式的微生物菌群中利于脱氮的α-Proteobacteria纲和促进EPS分泌的Candidatus-Competibacter属丰度高于其他3种方式,表明生化出水稀释的方式在一定程度上可改善机油废水的生化降解特性,使其能够通过SBR工艺进行生化处理,且处理成本低廉,易于实现。试验结果为废机油加工回收废水的处理提供了一条可行的生化处理途径。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机油废水 难降解有机物 SBR工艺 污泥特性 微生物菌群
在线阅读 下载PDF
填料尺寸对SBBR工艺低温脱氮影响的实验研究 被引量:3
17
作者 边德军 闫艺明 +3 位作者 艾胜书 聂泽兵 王帆 朱遂一 《东北师大学报(自然科学版)》 CAS 北大核心 2020年第4期131-137,共7页
通过改变生物膜反应器(SBBR)的填料尺寸,探究了填料尺寸对序批式生物膜反应器低温脱氮的影响.其中三个工况采用的填料分别为边长1,1.5,2cm的立方体海绵.反应器在进水水温为(10±1)℃、运行周为12h、填料填充率为16%、曝气量为45mL/... 通过改变生物膜反应器(SBBR)的填料尺寸,探究了填料尺寸对序批式生物膜反应器低温脱氮的影响.其中三个工况采用的填料分别为边长1,1.5,2cm的立方体海绵.反应器在进水水温为(10±1)℃、运行周为12h、填料填充率为16%、曝气量为45mL/min的条件下,对模拟的城市污水进行了处理,对比分析了三个工况稳定运行期间的脱氮效果.结果表明:填充尺寸为1cm的填料时反应器低温脱氮效果最好,其中NH4+-N和TN的平均去除率分别为96%和80%,而其他工况NH4+-N和TN的平均去除率分别低于80%和70%.较小尺寸的填料具有较大的比表面积,有利于传质和微生物的富集,有效提升了SBBR的低温脱氮效能. 展开更多
关键词 SBBR 海绵填料 低温 生物脱氮
在线阅读 下载PDF
瞬时豆制品废水冲击对SBR影响及应急调控策略 被引量:1
18
作者 李丽 王帆 +2 位作者 康华 刘轩彤 边德军 《工业水处理》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24年第9期104-110,共7页
基于豆制品废水冲击城镇污水处理系统导致出水污染物超标的实际问题,通过单周期瞬时废水冲击试验,探究了豆制品废水不同水质及水量对序批式间歇反应器(SBR)去除污染物效果的影响以及应急调控措施。结果表明,随水质冲击负荷增加,COD去除... 基于豆制品废水冲击城镇污水处理系统导致出水污染物超标的实际问题,通过单周期瞬时废水冲击试验,探究了豆制品废水不同水质及水量对序批式间歇反应器(SBR)去除污染物效果的影响以及应急调控措施。结果表明,随水质冲击负荷增加,COD去除率先升高再下降,NH_(4)^(+)-N和TN去除率逐渐升高,水质冲击对TP去除效果影响较小。当冲击废水COD为370 mg/L时,出水NH_(4)^(+)-N和TN已不能满足《城镇污水处理厂污染物排放标准》(GB 18918—2002)一级A标准。随冲击水量增加,COD和TN去除率变化与水质冲击保持一致,水量冲击对NH_(4)^(+)-N和TP去除效果影响较小。随水质和水量冲击负荷增加,胞外聚合物(EPS)中蛋白质(PN)和多糖(PS)组分均受影响。调控曝气量可作为应急调控豆制品废水冲击的有效措施,当冲击废水COD为370 mg/L、曝气量为0.9 L/min时,COD、NH_(4)^(+)-N、TN和TP均可实现达标排放,此结果可为应对其他负荷豆制品废水冲击提供参考依据。 展开更多
关键词 瞬时 豆制品废水 冲击负荷 应急调控
在线阅读 下载PDF
瞬时NH_(4)^(+)-N冲击对SBR系统污染物去除的影响
19
作者 王帆 肖乐天 +3 位作者 艾胜书 蒋维卿 刘轩彤 边德军 《水处理技术》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24年第2期105-110,共6页
探究了瞬时NH_(4)^(+)-N冲击对SBR系统污染物去除效果的影响,在反应运行的第19、33、45天,通过提高单周期瞬时NH_(4)^(+)-N质量浓度至41.05、60.02、80.15 mg/L,对SBR系统进行冲击。结果表明,进水NH4+-N质量浓度从41.05 mg/L增加到80.15... 探究了瞬时NH_(4)^(+)-N冲击对SBR系统污染物去除效果的影响,在反应运行的第19、33、45天,通过提高单周期瞬时NH_(4)^(+)-N质量浓度至41.05、60.02、80.15 mg/L,对SBR系统进行冲击。结果表明,进水NH4+-N质量浓度从41.05 mg/L增加到80.15 mg/L时,COD、TP、NH_(4)^(+)-N去除效果没有明显变化,TN出水质量浓度从10.25 mg/L增加到21.49 mg/L,TN的出水变高主要受碳源不足的影响。三次瞬时NH4+-N冲击负荷下,NH4+-N降解速率基本不变。三次瞬时NH_(4)^(+)-N冲击负荷下,SBR系统中EPS总量对比常负荷运行时,均有所提高,且PN的含量在增加,PS的含量先升高后降低。而PN和PS含量的变化,在一定程度上会对活性污泥的絮凝造成影响,导致活性污泥粒径逐渐减少。系统在受到瞬时NH_(4)^(+)-N冲击后,TN出水会有所提高,但是经过一个周期的运行便可以恢复。 展开更多
关键词 SBR反应器 NH_(4)^(+)-N浓度 瞬时冲击 EPS 粒度粒径
在线阅读 下载PDF
超声破解剩余污泥碳、磷生物可利用性分析
20
作者 艾胜书 杨思文 +3 位作者 孙雪健 张莹 蒲劲豪 边德军 《环境科学与技术》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24年第7期177-184,共8页
为实现剩余污泥资源化利用,该研究利用超声破解装置释放剩余污泥的碳、磷,优化超声破解参数,并对破碎前后成份进行分析。结果表明,在超声时间为22 min、超声功率为720 W条件下,污泥中碳、磷释放完全。三维荧光和磷形态分析显示,超声破... 为实现剩余污泥资源化利用,该研究利用超声破解装置释放剩余污泥的碳、磷,优化超声破解参数,并对破碎前后成份进行分析。结果表明,在超声时间为22 min、超声功率为720 W条件下,污泥中碳、磷释放完全。三维荧光和磷形态分析显示,超声破解后上清液主要成份为有机碳和有机磷,底层为无机脱水固体。污泥微观形态分析显示,超声可以有效破碎生物污泥絮体结构,实现污泥絮体和无机固体颗粒分离。研究发现,通过超声破解能够实现污泥有机和无机成份分离,有助于实现污泥资源回收利用。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活性污泥 超声破解 COD含量 TP含量 参数优化
在线阅读 下载PDF
上一页 1 2 3 下一页 到第
使用帮助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