期刊文献+
共找到40篇文章
< 1 2 >
每页显示 20 50 100
基于时序InSAR的吉林省煤炭采空区地表形变监测及时空演化态势分析 被引量:1
1
作者 张熠斌 宋金红 +1 位作者 徐誉维 徐思瑜 《水文地质工程地质》 北大核心 2025年第1期202-213,共12页
吉林省煤炭开采遗留的大量采空区造成严重的地表沉降,给采空区土地规划和经济结构转型升级带来了严重隐患。为填补吉林省煤炭采空区地表形变研究的空白,利用SBAS-InSAR技术对2017—2021年(Sentinel-1B降轨数据,957景)的地表形变情况进... 吉林省煤炭开采遗留的大量采空区造成严重的地表沉降,给采空区土地规划和经济结构转型升级带来了严重隐患。为填补吉林省煤炭采空区地表形变研究的空白,利用SBAS-InSAR技术对2017—2021年(Sentinel-1B降轨数据,957景)的地表形变情况进行定量分析,并通过精度评估和现场实地调查验证InSAR技术监测结果的可靠性,以分析探讨吉林省煤炭采空区地表形变的发展趋势。研究结果表明:(1)营城、羊草沟和双阳等11个采空区发生了显著的地表沉降,梅河口、万宝和珲春富强采空区因沉陷治理造成地表堆填型抬升;(2)2017—2021年,吉林省煤炭采空区总沉降面积为71.47 km^(2),最大沉降速率为243.16 mm/a,最大累计沉降量为1104.3 mm;(3)监测期间,吉林省煤炭采空区整体地表沉降较为缓慢,但羊草沟、浑江区和江源区等9个存在重度沉降以上的采空区,在中心区域发生了严重沉降,其中羊草沟采空区沉降最为严重;(4)吉林省煤炭采空区地表沉降主要由大规模开采地下煤炭资源引起,浅部采空区“活化”是重要因素,软弱岩类的地层岩性和工程地质特性也起到了一定的推动作用,未来沉降可能继续加剧。矿山地质环境保护与土地复垦工程的有效实施是发生堆填型抬升的直接原因。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小基线集合成孔径雷达干涉测量技术 煤炭采空区 地表形变监测 时空演化态势 吉林省
在线阅读 下载PDF
略论吉林省大骨节病与地质环境的关系 被引量:8
2
作者 王延亮 侯伟 +1 位作者 侯占清 熊绍礼 《中国地质》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10年第3期577-581,共5页
大骨节病流行于中山、低山和极低地区(低平原、山间谷地),元素迁移区和富集区,中偏酸性的还原环境和碱性-氧化环境。非病区则在元素流失区向元素富集区过渡的过渡带内,中性氧化还原环境。大骨节病是诸多地质环境因素综合影响的地方性疾... 大骨节病流行于中山、低山和极低地区(低平原、山间谷地),元素迁移区和富集区,中偏酸性的还原环境和碱性-氧化环境。非病区则在元素流失区向元素富集区过渡的过渡带内,中性氧化还原环境。大骨节病是诸多地质环境因素综合影响的地方性疾病,但水文地球化学环境是最重要的因素。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大骨节病 地方性疾病 岩石组合类型 骨胶原
在线阅读 下载PDF
开启地质环境监测法制新纪元 被引量:1
3
作者 王延亮 《水文地质工程地质》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14年第6期I0001-I0001,共1页
今年4月29日,国土资源部部长、党组书记、国家土地总督察姜大明签署第59号令,发布《地质环境监测管理办法》。这是我国第一部有关地质环境监测管理工作的部门行政规章,它的发布实施,标志着我国地质环境监测管理工作正式上升为国家... 今年4月29日,国土资源部部长、党组书记、国家土地总督察姜大明签署第59号令,发布《地质环境监测管理办法》。这是我国第一部有关地质环境监测管理工作的部门行政规章,它的发布实施,标志着我国地质环境监测管理工作正式上升为国家意志,正在步入有法可依的轨道。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地质环境监测 法制 环境监测管理 管理工作 国土资源部 行政规章 国家意志 有法可依
在线阅读 下载PDF
1981—2018年吉林省玉米水分盈亏及旱涝时空分布 被引量:1
4
作者 杨静 张峰 +4 位作者 赵春莉 李明堂 张继权 郝鹏飞 陈晓玲 《灾害学》 CSCD 北大核心 2024年第3期195-202,共8页
吉林省作为我国玉米主产区和重要的商品粮基地,明确吉林省玉米水分盈亏指数及旱涝灾害的时空分布特征,有助于提高农业生产的稳定性和抗灾能力。该文采用吉林省逐日气象站点数据,通过计算月尺度下的潜在蒸散量,构建水分盈亏指数来分析吉... 吉林省作为我国玉米主产区和重要的商品粮基地,明确吉林省玉米水分盈亏指数及旱涝灾害的时空分布特征,有助于提高农业生产的稳定性和抗灾能力。该文采用吉林省逐日气象站点数据,通过计算月尺度下的潜在蒸散量,构建水分盈亏指数来分析吉林省潜在蒸散量和旱涝灾害的时空分布特征,运用趋势分析法和小波分析法来探究水分盈亏指数的趋势性及周期性变化。结果表明:多年平均潜在蒸散量和各月份平均潜在蒸散量均有由西北至东南逐渐递减的趋势,5—9月潜在蒸散量分别占生长周期内总平均潜在蒸散量的26.3%、24.5%、21.1%、16.8%和11.3%。5月和9月发生中旱及以上频率大于50%的地区主要位于白城市西部,四平市西部和长春市中部地区。8月和9月中涝及以上频率高值区位于吉林省东部及东南部地区。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水分盈亏指数 月尺度 潜在蒸散量 旱涝灾害时空分布 玉米 吉林
在线阅读 下载PDF
吉林省通榆县地下水脆弱性研究 被引量:10
5
作者 卞建民 李立军 杨坡 《水资源保护》 CAS 北大核心 2008年第3期4-7,共4页
以吉林西部通榆县为例,建立了浅层地下水脆弱性评价的MEQU-DRASTIC指标模型,借助GIS技术提取评价指标参数,应用模糊优选模型进行了地下水环境脆弱性评价,根据脆弱度指数进行了地下水脆弱性分区。
关键词 通榆县 地下水 MEQU—DRASTIC指标模型 GIS 模糊优选模型
在线阅读 下载PDF
吉林省双辽市氟中毒病区与非病区水文地球化学特征 被引量:2
6
作者 孙述海 迟宝明 +1 位作者 孙亚红 熊绍礼 《吉林大学学报(地球科学版)》 EI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11年第S1期328-332,354,共6页
双辽市氟中毒病区与非病区地下水水化学类型均处于重碳酸型水带内。病区水文地球化学作用处于元素迁移—富集的过渡阶段或元素富集阶段的初期,其水化学类型呈现由HCO3→HCO3.Cl→Cl.HCO3型水的分带性展布,地下水溶解固体浓度为0.5~2.0 ... 双辽市氟中毒病区与非病区地下水水化学类型均处于重碳酸型水带内。病区水文地球化学作用处于元素迁移—富集的过渡阶段或元素富集阶段的初期,其水化学类型呈现由HCO3→HCO3.Cl→Cl.HCO3型水的分带性展布,地下水溶解固体浓度为0.5~2.0 mg/L;非病区则处于元素迁移阶段,其水化学类型则为单一的HCO3.Ca型水,地下水溶解固体浓度一般均低于0.5 mg/L。地方性氟中毒的分布与区域水文地球化学特征之间存在着一定的联系,此种关系虽然不可作为病因看待,但仍可当作一种环境标志加以考虑。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氟中毒病区 水文地球化学 地下水动力条件 地质环境 环境测试
在线阅读 下载PDF
基于GIS和随机森林模型的泥石流敏感性分析——以吉林省洮南市北部山区为例 被引量:15
7
作者 扈秀宇 秦胜伍 +3 位作者 窦强 刘飞 乔双双 董冬 《水土保持通报》 CSCD 北大核心 2019年第5期204-210,217,F0002,共9页
[目的]对区域性泥石流敏感性进行分析,为吉林省洮南市泥石流灾害预测研究提出一种高效快捷的分析模型。[方法]针对现行大多数概率统计模型预测率较低的不足,利用人工智能算法中效果明显的随机森林算法,以吉林省洮南市西北部山区为研究区... [目的]对区域性泥石流敏感性进行分析,为吉林省洮南市泥石流灾害预测研究提出一种高效快捷的分析模型。[方法]针对现行大多数概率统计模型预测率较低的不足,利用人工智能算法中效果明显的随机森林算法,以吉林省洮南市西北部山区为研究区域,选用高程、坡度、坡向、平面曲率、剖面曲率、河流、归一化差分植被指数、地形湿度指数、土地利用及岩性10个评价因子构建了频率比和随机森林泥石流敏感性评价模型进行对比验证。模型准确性的验证方法采用受试者特征曲线(ROC曲线)及累积频率曲线下面积(area under curve,AUC)。[结果]随机森林对研究区泥石流敏感性进行分析,并通过GIS将敏感性图分为5个敏感性区域,位于高敏感性区以上的灾害点占82.3%。验证模型成功率及预测率分别为88.4%与90.4%,相较于频率比的成功率及预测率(86.4%和75.1%)效果良好。[结论]在洮南市北部进行泥石流敏感性分析中,采用随机森林方法进行建模,并利用频率比方法进行对比,结果显示随机森林法结果可靠准确。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泥石流敏感性分析 GIS 随机森林模型 频率比模型 洮南北部
在线阅读 下载PDF
基于GIS的吉林省西部平原区浅层地下水防污性能评价 被引量:9
8
作者 马力 冯波 +2 位作者 谭文清 李立军 孙春 《水文地质工程地质》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09年第1期60-62,共3页
文章在DRASTIC指标体系的基础上,结合吉林省西部平原区的实际情况,利用GIS的矢量制图功能生成各单指标图,通过空间叠加分析模块生成评价单元,并利用GIS的属性数据库对吉林省西部平原的浅层地下水防污性能进行了评价,评价结果与区域环境... 文章在DRASTIC指标体系的基础上,结合吉林省西部平原区的实际情况,利用GIS的矢量制图功能生成各单指标图,通过空间叠加分析模块生成评价单元,并利用GIS的属性数据库对吉林省西部平原的浅层地下水防污性能进行了评价,评价结果与区域环境水文地质条件基本吻合。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地下水防污性能 DRASTIC GIS 吉林省西部平原
在线阅读 下载PDF
吉林省松原市地下水污染评价及污染因素分析 被引量:19
9
作者 李立军 马力 +5 位作者 张晶 赵彦宁 陈初雨 王怀远 宇庆华 孙春 《地球学报》 EI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14年第2期156-162,共7页
松原市是我国北方以石油化工为主的新兴工业城市,石化产业的发展对区内地下水造成了一定程度的污染。本文在区域水文地质调查的基础上,采用单因子评价和叠加指数法对该区的地下水污染现状进行评价,并对地下水污染影响加以分析。评价区... 松原市是我国北方以石油化工为主的新兴工业城市,石化产业的发展对区内地下水造成了一定程度的污染。本文在区域水文地质调查的基础上,采用单因子评价和叠加指数法对该区的地下水污染现状进行评价,并对地下水污染影响加以分析。评价区地下水中Fe、Mn和NH4+超标严重,主要与原生环境背景含量高有关,全区的大部分地区为轻微污染,严重和较重污染的局部区域多以点状或带状分布。地下水中总硬度和矿化度超标也较严重,在局部污染严重地区,水中Cl、SO42–、NO3–、COD(高锰酸盐指数)、挥发酚等均有超标现象。导致地下水污染的原因除生活污染外,与石油开采、炼制、加工和运输关系密切。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地下水污染 污染现状评价 叠加指数法
在线阅读 下载PDF
吉林省氟中毒病区水文质地特征及防氟改水对策 被引量:8
10
作者 曹玉和 齐佳伟 熊绍礼 《中国地质》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10年第3期690-695,共6页
本文根据饮水中氟的来源,将全省氟中毒划分为深循环热水型、火山活动—地下水富集型、地下水运移富集型和淋溶富集型4种类型。1、深循环热水型:水中氟来源于花岗岩浆的释放,可采用白垩系裂隙孔隙水和玄武岩孔洞裂隙水改水防氟。2、火山... 本文根据饮水中氟的来源,将全省氟中毒划分为深循环热水型、火山活动—地下水富集型、地下水运移富集型和淋溶富集型4种类型。1、深循环热水型:水中氟来源于花岗岩浆的释放,可采用白垩系裂隙孔隙水和玄武岩孔洞裂隙水改水防氟。2、火山活动—地下水富集型:氟来源于古近系、新近系火山活动期间岩浆中氟的释放,可用白垩系泉水村组孔隙裂隙水改水防氟。3、地下水运移富集型:地下水氟来源于大兴安岭,东部高平原和松辽分水岭岩石中氟的风化、淋溶,并在运移至松嫩平原的地下水区域径流—汇水区和汇水区富集形成高氟水,可用新近系泰康、大安组裂隙孔隙水;白垩系明水、四方台和嫩江组孔隙裂隙水改水防氟。4、淋溶富集型:地下水中氟来源于黄土状亚粘土和亚粘土中的氟的溶出,可用白垩系青山口组孔隙裂隙水改水防氟。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氟中毒 水文地质特征 防氟改水
在线阅读 下载PDF
吉林省肉牛产业发展现状及对策研究 被引量:5
11
作者 傅蕾 冯凯 +4 位作者 任清丹 李萌 仲伟婉 宋延来 安冬 《吉林畜牧兽医》 2023年第7期5-6,共2页
随着居民生活水平的提高,对畜产品的要求也越来越高,畜牧业已成为农业领域的支柱,作为建设农业强省,推动乡村振兴的重头戏、生力军,畜牧业经济在较高起点上再创新佳绩,全省“秸秆变肉”暨千万头肉牛建设工程取得新突破,为全省农业农村... 随着居民生活水平的提高,对畜产品的要求也越来越高,畜牧业已成为农业领域的支柱,作为建设农业强省,推动乡村振兴的重头戏、生力军,畜牧业经济在较高起点上再创新佳绩,全省“秸秆变肉”暨千万头肉牛建设工程取得新突破,为全省农业农村经济发展大局提供了有力支撑,贡献突出。2022年,省委、省政府高度重视“秸秆变肉”暨千万头肉牛建设工程,将其作为加快吉林建设农业强省的重要抓手和举措,全力打造乡村全面振兴农民增收致富的标志性工程。1吉林省肉牛产业发展取得阶段性成效1.1肉牛养殖量增速持续保持快速增长2022年,全省肉牛饲养量达到652.6万头,同比增长12.4%。2021、2022年连续两年增速位居东北三省第一位、全国前列,全省肉牛集群全产业链产值达到2000亿元,同比增长7.6%。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农业强省 全产业链 乡村振兴 肉牛饲养 畜牧业经济 肉牛产业 建设工程 全面振兴
在线阅读 下载PDF
基于时序InSAR的长春市九台区煤炭采空区地表沉降监测及时空演化态势分析 被引量:2
12
作者 徐思瑜 张熠斌 +2 位作者 徐誉维 张震屹 宋金红 《中国煤炭》 北大核心 2024年第8期212-222,共11页
煤炭开采是引发地面沉降的主要因素之一,且对土地资源的破坏性较大,严重影响矿区居民的生活环境和区域农业的发展,因此对矿区周边区域进行地表沉降的监测十分必要。通过获取吉林省长春市九台区2017-2021年这5年共计148景Sentinel 1B影像... 煤炭开采是引发地面沉降的主要因素之一,且对土地资源的破坏性较大,严重影响矿区居民的生活环境和区域农业的发展,因此对矿区周边区域进行地表沉降的监测十分必要。通过获取吉林省长春市九台区2017-2021年这5年共计148景Sentinel 1B影像,基于短基线集干涉测量技术(Small Baseline Subset InSAR,SBAS-InSAR)对长春市九台区地表沉降进行监测,获取地表沉降速率和累积沉降结果,结合精度和野外调查验证了监测结果的可靠性,分析了长春市九台区地表沉降的时空演化态势。研究结果表明,在2017-2021监测期间,长春市九台区发生了较为严重的地面沉降,主要聚集在营城城区西北部和羊草沟一带,其空间分布和时空演化态势具有高度相关性,其中位于羊草沟村和腰站村中间耕地区域沉降区S3是监测区内沉降速率最快的地方,发生沉降的面积约为11.59 km 2,最大垂直向年均沉降速率和沉降面积为3个沉降区中最大,且沉降呈现持续增加的趋势,需要较长时间才能恢复地表的相对稳定。 展开更多
关键词 SBAS-InSAR 地表沉降 时空演化态势 长春市九台区
在线阅读 下载PDF
吉林省地热资源补给来源分析 被引量:1
13
作者 饶文迪 刘慧 +1 位作者 赵依 齐佳伟 《河北农机》 2017年第9期63-63,共1页
吉林省已查明地热资源分隆起山地型和沉积盆地型,隆起山地型地热资源的直接补给源为大气降水和常温地下水,沉积盆地型地热资源的直接补给源为常温地下水和地表水。大气降水是隆起山地型地热资源的直接补给源,也是沉积盆地型地热资源的... 吉林省已查明地热资源分隆起山地型和沉积盆地型,隆起山地型地热资源的直接补给源为大气降水和常温地下水,沉积盆地型地热资源的直接补给源为常温地下水和地表水。大气降水是隆起山地型地热资源的直接补给源,也是沉积盆地型地热资源的间接补给源。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地热资源 补给来源 同位素
在线阅读 下载PDF
吉林西部砷中毒区高砷地下水反向地球化学模拟 被引量:11
14
作者 卞建民 查恩爽 +2 位作者 汤洁 马力 陈刚 《吉林大学学报(地球科学版)》 EI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10年第5期1098-1103,共6页
为了解吉林西部砷中毒区高砷地下水水-岩作用过程及砷的迁移转化规律,通过野外调查、样品采集和数据测试,利用地下水化学测试数据,分析了该区地下水化学特征以及高砷地下水的水平和垂向分布规律。在地下水流场及水化学特征分析的基础上... 为了解吉林西部砷中毒区高砷地下水水-岩作用过程及砷的迁移转化规律,通过野外调查、样品采集和数据测试,利用地下水化学测试数据,分析了该区地下水化学特征以及高砷地下水的水平和垂向分布规律。在地下水流场及水化学特征分析的基础上,应用PHREEQC软件进行了地下水砷的反向地球化学模拟,计算了沿同一水流路径下含砷、铁、锰等矿物的溶解或析出量。模拟结果表明:沿地下水流方向,含砷元素的矿物臭葱石在路径1和路径2上不同水样点间溶解进入地下水的量分别为2.44×10-6、8.03×10-7、7.98×10-6和4.14×10-7mmol/L,含铁、锰元素的矿物针铁矿、赤铁矿、软锰矿和方铁锰矿的质量交换结果均为正值;表明沿模拟路径这几种矿物发生溶解进入地下水,而硫酸根离子和CO2的交换量为负值,从地下水中析出。以上研究证实了地下水中砷与铁、锰元素具有良好的相关性,且高砷水在碱性的还原环境富集。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地下水 高砷分布 反向地球化学模拟 吉林西部
在线阅读 下载PDF
地质灾害风险评价阈回归联合聚类分析 被引量:8
15
作者 张海燕 王新民 +3 位作者 尹慧 张以晨 王延亮 王立春 《吉林大学学报(地球科学版)》 EI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11年第2期529-535,共7页
根据吉林省近10年的地质灾害监测数据,采用统计方法讨论吉林省地质灾害风险评价问题,对地质灾害易发区进行划分。首先对系统聚类分析方法进行了改进,根据各种要素对地质灾害影响的程度引入了权重系数,分类后应用判别分析的方法检验出其... 根据吉林省近10年的地质灾害监测数据,采用统计方法讨论吉林省地质灾害风险评价问题,对地质灾害易发区进行划分。首先对系统聚类分析方法进行了改进,根据各种要素对地质灾害影响的程度引入了权重系数,分类后应用判别分析的方法检验出其精确度达到94.87%。为了进一步了解各种因素引致灾害的形式,掌握其在不同规模数值下形成灾害的特点及差异性,运用阈回归模型进行了数据拟合,因素的解释程度达到99.996 2%。加权聚类和阈回归方法对数据拟合程度的高精度,说明其在地质灾害风险评价问题中的适用性及灾害易发区划分的准确性。 展开更多
关键词 风险评价 地质灾害 系统聚类 阈回归 权重
在线阅读 下载PDF
渗滤液污染物在地下环境中的生物地球化学作用 被引量:2
16
作者 董军 张晶 +5 位作者 赵勇胜 张伟红 吕爱民 韩融 刘莹莹 李志斌 《吉林大学学报(地球科学版)》 EI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07年第3期587-591,共5页
通过实验室土柱模拟实验,研究垃圾渗滤液污染晕中不同污染物的迁移转化规律和生物地球化学降解作用。实验结果表明:微生物在前28 d的增长速度较快,平均每天增长1.7×105个;TOC在土壤中以“梭形”向前迁移,而且微生物的增长对其衰减... 通过实验室土柱模拟实验,研究垃圾渗滤液污染晕中不同污染物的迁移转化规律和生物地球化学降解作用。实验结果表明:微生物在前28 d的增长速度较快,平均每天增长1.7×105个;TOC在土壤中以“梭形”向前迁移,而且微生物的增长对其衰减具有明显的影响;NH4+-N在土壤中以“活塞式”向前推进,其衰减和微生物的增长在短期内未见明显的关系;TOC在土壤中的迁移速度比NH4+-N的迁移速度快,TOC的迁移速度约为3.0 cm/d,而NH4+-N的迁移速度约为2.4 cm/d。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渗浅液污染 生物降解 衰减作用 污染晕
在线阅读 下载PDF
伊通河流域农业非点源污染对水环境的影响模拟研究 被引量:3
17
作者 孙晓庆 卞建民 +2 位作者 查恩爽 张琳 陶勇 《水土保持通报》 CSCD 北大核心 2013年第3期139-143,共5页
针对伊通河流域的农业非点源污染问题,在GIS技术和流域基础数据库的支持下,采用SWAT模型建立了该区农业非点源污染模型。对研究区农药化肥中的氮、磷元素,泥沙的时空分布状况及总氮进入地下水的状况进行了模拟研究。模拟结果表明该模型... 针对伊通河流域的农业非点源污染问题,在GIS技术和流域基础数据库的支持下,采用SWAT模型建立了该区农业非点源污染模型。对研究区农药化肥中的氮、磷元素,泥沙的时空分布状况及总氮进入地下水的状况进行了模拟研究。模拟结果表明该模型精度满足要求。通过模型模拟计算,泥沙的输出量1985及2008年分别为7.04×106和3.46×106 t。1985年总氮和总磷的输出量分别为20 400和2 300t;2008年的输出量分别为1985年的1/2。6,7,8这3个月污染物质输出所占比例较大,约占全年的90%。同时模拟结果还显示,通过渗透进入地下水的氮量不能被忽视,1985年和2008年通过下渗进入到地下水中的氮量约为当年其他形式输出量的2.4和5.5倍。 展开更多
关键词 伊通河 SWAT模型 农业非点源 氮、磷及泥沙输出模拟 水污染
在线阅读 下载PDF
基于突变评价法的吉林西部地下水开发风险评价 被引量:4
18
作者 韩京龙 刘春玲 +1 位作者 李立军 金成浩 《中国农村水利水电》 北大核心 2011年第12期11-14,18,共5页
构建了地下水开发风险评价指标体系,并介绍了突变理论的基本原理和突变评价法的步骤,探索性地应用突变评价法对吉林西部进行地下水开发风险评价。评价结果得出:吉林西部各县(市)级行政区地下水开发风险值为0.794 0~0.895 5。风险值为0.... 构建了地下水开发风险评价指标体系,并介绍了突变理论的基本原理和突变评价法的步骤,探索性地应用突变评价法对吉林西部进行地下水开发风险评价。评价结果得出:吉林西部各县(市)级行政区地下水开发风险值为0.794 0~0.895 5。风险值为0.5~0.85的长岭县、乾安县和前郭县属于中度风险区;其他7个行政区风险值为0.85~0.95,属于重度风险区。总体来看,吉林西部地区地下水开发风险度很大,地下水开发利用的形势严峻。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地下水 风险评价 突变理论 突变评价法
在线阅读 下载PDF
吉林通榆氟中毒区地下水中氟来源及防改对策 被引量:3
19
作者 孙述海 孙亚红 +1 位作者 迟宝明 熊绍礼 《安徽农业科学》 CAS 2012年第9期5428-5430,共3页
地下水氟来源是防氟改水的重要基础之一。通过水文地质调查,查明了吉林通榆氟中毒区地下水中氟的来源。大兴安岭来源是地下水中氟来源的主体,地下水含水介质和围岩释放的氟均是富集了大兴安岭来源的再释放。研究区含水介质中可溶性氟含... 地下水氟来源是防氟改水的重要基础之一。通过水文地质调查,查明了吉林通榆氟中毒区地下水中氟的来源。大兴安岭来源是地下水中氟来源的主体,地下水含水介质和围岩释放的氟均是富集了大兴安岭来源的再释放。研究区含水介质中可溶性氟含量为3.15~8.00 mg/kg,围岩可溶性氟含量为5.2~10.4 mg/kg。1984~2006年,地下水氟含量有升高现象。根据研究区地下水资源特点,选择5个示范井,进行防氟改水,将上第三系大安组含水层作为目的水层,水中氟浓度符合生活饮用水质标准。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氟中毒 氟来源 含水介质 围岩 释放系数
在线阅读 下载PDF
基于三维裂隙网络的岩体剪切特性尺寸效应分析 被引量:3
20
作者 宋盛渊 黄迪 +3 位作者 隋佳轩 陶勇 马牧野 李豪杰 《哈尔滨工业大学学报》 EI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24年第3期9-18,共10页
为研究复杂裂隙岩体剪切特性的尺寸效应,以西藏怒江松塔水电站PDC3平硐为例,在现场采集裂隙信息的基础上,基于颗粒流PFC3D软件通过统计学方法及蒙特卡洛原理生成三维裂隙网络,构建等效岩体,进行大尺度直剪模拟试验得到裂隙岩体的抗剪强... 为研究复杂裂隙岩体剪切特性的尺寸效应,以西藏怒江松塔水电站PDC3平硐为例,在现场采集裂隙信息的基础上,基于颗粒流PFC3D软件通过统计学方法及蒙特卡洛原理生成三维裂隙网络,构建等效岩体,进行大尺度直剪模拟试验得到裂隙岩体的抗剪强度、内摩擦系数及内聚力,分别研究其尺寸效应并确定不同参数下的REV尺寸,继而对相关参数和试样尺寸分别进行非线性回归拟合,探究其函数关系。结果表明:抗剪强度、内聚力及内摩擦系数随着试样尺寸的变化而趋于稳定,且不同参数得到的REV大小不同;综合分析不同参数的REV尺寸,得出研究区裂隙岩体的剪切特性REV尺寸为11 m×11 m×11 m;通过函数关系拟合,抗剪强度、内聚力和内摩擦系数与试样尺寸之间均存在指数函数关系。该成果为研究复杂裂隙岩体的力学REV以及合理确定力学参数提供了依据。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复杂裂隙岩体 尺寸效应 三维裂隙网络 直剪模拟 剪切特性
在线阅读 下载PDF
上一页 1 2 下一页 到第
使用帮助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