期刊文献+
共找到5篇文章
< 1 >
每页显示 20 50 100
沙冬青引种栽培试验研究 被引量:1
1
作者 纪磊 李学志 +2 位作者 王京国 陈士刚 陶晶 《吉林林业科技》 2010年第6期8-11,共4页
以引种在长春市的蒙古沙冬青为研究对象,进行了育苗基质选择、生长及越冬状况观测。结果表明:与紧实的黑土等基质相比较,以腐殖土:黑土:河沙=1:1:2的基质效果最佳,出苗率为70.1%;生长性状与原产地无明显差异,每年的高生长量为15 cm左右... 以引种在长春市的蒙古沙冬青为研究对象,进行了育苗基质选择、生长及越冬状况观测。结果表明:与紧实的黑土等基质相比较,以腐殖土:黑土:河沙=1:1:2的基质效果最佳,出苗率为70.1%;生长性状与原产地无明显差异,每年的高生长量为15 cm左右;在无防寒措施的露地环境中可安全越冬,无明显冻害发生。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沙冬青 引种 育苗 基质 越冬
在线阅读 下载PDF
中国饮水型砷中毒区的水化学环境与砷中毒关系 被引量:32
2
作者 汤洁 卞建民 +3 位作者 李昭阳 王农 张楠 张豪 《生态毒理学报》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13年第2期222-229,共8页
中国各饮水型砷中毒区的水化学特点受沉积环境和气候因素所控制,砷中毒的流行和发病程度与其地下水的水化学环境、水中砷的形态和价态有密切联系。在实地考察监测和对台湾、新疆、内蒙古、山西、吉林饮水型砷中毒病区环境和地下水水化... 中国各饮水型砷中毒区的水化学特点受沉积环境和气候因素所控制,砷中毒的流行和发病程度与其地下水的水化学环境、水中砷的形态和价态有密切联系。在实地考察监测和对台湾、新疆、内蒙古、山西、吉林饮水型砷中毒病区环境和地下水水化学特征总结的基础上,系统分析了饮水水源中总As、As(III)、甲基胂、腐植酸与砷中毒的关系,揭示了不同病区病情差异的原因。研究表明,除台湾外,各砷中毒区均分布在干旱半干旱区;各病区多分布在沉积盆地中心或平原内相对低洼的地带,饮用的地下水均取自中新生代地层;砷中毒病情不仅与总砷含量有明显的剂量-效应关系,还与As(III)和甲基胂的浓度直接相关。台湾、内蒙古和山西病区地下水为富含有机质的复杂还原环境,水中不仅As(III)含量高,且检出有机物、腐植酸和甲基胂,新疆和吉林病区地下水为以无机砷中As(V)为主的氧化环境,吉林病区未检测出甲基胂,这是新疆与吉林病区患病率较低的主要原因。研究成果可为区域防病改水、砷中毒的预报提供重要技术支撑。 展开更多
关键词 饮水水源 水化学环境 价态 甲基胂 腐植酸 砷中毒
在线阅读 下载PDF
基于最小限制水分范围评价不同耕作方式对土壤有机碳的影响 被引量:9
3
作者 陈学文 王农 +5 位作者 时秀焕 张晓平 梁爱珍 贾淑霞 范如芹 魏守才 《生态学报》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13年第9期2676-2683,共8页
以2009年吉林省德惠市中层黑土上进行了8a的田间定位试验小区土壤为研究对象,对免耕和秋翻两种耕作方式及玉米-大豆轮作和玉米连作两种种植方式下耕层有机碳进行分析,分别采用加权平均和分层两种方法计算最小限制水分范围(LLWR),用其评... 以2009年吉林省德惠市中层黑土上进行了8a的田间定位试验小区土壤为研究对象,对免耕和秋翻两种耕作方式及玉米-大豆轮作和玉米连作两种种植方式下耕层有机碳进行分析,分别采用加权平均和分层两种方法计算最小限制水分范围(LLWR),用其评价不同耕作方式对土壤有机碳的影响。结果表明,免耕在玉米-大豆轮作和玉米连作下0—5 cm土壤有机碳含量分别比秋翻增加了15.2%和11.5%(P<0.05)。采用加权平均法计算的LLWR值为0.148—0.166 cm3/cm3,不同耕作方式下玉米-大豆轮作的LLWR高于玉米连作且在两种种植方式下均表现出免耕小于秋翻的特点;利用分层法计算得到的LLWR值介于0.130—0.173 cm3/cm3之间,玉米-大豆轮作和玉米连作下免耕0—5 cm LLWR均显著小于秋翻,而5—30 cm LLWR数值免耕大于秋翻(P>0.05);玉米-大豆轮作下0—30 cm各层LLWR均高于玉米连作。由于LLWR可以评价不同耕作方式对土壤有机碳的影响,因此采用加权平均法计算的LLWR可以客观的反映不同耕作处理尤其是种植方式对土壤有机碳的影响;而采用分层法计算的LLWR则更清晰的刻画了土壤表层与亚表层固碳能力的差异。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最小限制水分范围 加权平均 分层 土壤有机碳 免耕
在线阅读 下载PDF
不同耕作处理下冻融对农田黑土硬度的影响 被引量:6
4
作者 陈学文 王农 +5 位作者 刘亚军 张晓平 梁爱珍 贾淑霞 时秀焕 范如芹 《水土保持通报》 CSCD 北大核心 2012年第6期55-60,共6页
为探讨冻融作用对农田黑土硬度的影响,在吉林省德惠市中层黑土小区上进行了9a的田间定位试验,对不同耕作方式下冻融前后的土壤硬度以及土壤硬度与土壤含水量之间的关系进行了对比分析。结果表明,土壤硬度与土壤水分呈对数显著性负相关关... 为探讨冻融作用对农田黑土硬度的影响,在吉林省德惠市中层黑土小区上进行了9a的田间定位试验,对不同耕作方式下冻融前后的土壤硬度以及土壤硬度与土壤含水量之间的关系进行了对比分析。结果表明,土壤硬度与土壤水分呈对数显著性负相关关系(R2=0.838 8)。冻融前免耕较秋翻显著增加了土壤硬度(p<0.05),主要表现在2.5-17.5cm深度之间。冻融后免耕较秋翻降低了2.5-17.5cm的土壤硬度,并且在2.5-10cm达到差异显著性水平(p<0.05)。冻融后土壤硬度明显低于冻融前,冻融前后两种处理下玉米连作的土壤硬度均高于玉米-大豆轮作,但最大土壤硬度均对作物的生长没有限制作用。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冻融 土壤硬度 土壤含水量 犁底层 黑土
在线阅读 下载PDF
基于最小限制水分范围评价不同耕作方式对土壤密度的影响 被引量:1
5
作者 王农 陈学文 +4 位作者 赵晓霞 时秀焕 张晓平 梁爱珍 贾淑霞 《土壤与作物》 2013年第3期132-137,共6页
利用最小限制水分范围(LLWR)来评价不同耕作方式(免耕和秋翻)对土壤密度的影响。结果表明,免耕(NT)较秋翻(MP)显著增加了5 cm^20 cm的土壤密度,计算LLWR的上限值和下限值分别由田间持水量和土壤硬度决定,NT和MP处理的LLWR值在0.155 cm3&... 利用最小限制水分范围(LLWR)来评价不同耕作方式(免耕和秋翻)对土壤密度的影响。结果表明,免耕(NT)较秋翻(MP)显著增加了5 cm^20 cm的土壤密度,计算LLWR的上限值和下限值分别由田间持水量和土壤硬度决定,NT和MP处理的LLWR值在0.155 cm3·cm-3~0.174 cm3·cm-3之间且表现出前者小于后者的规律性。LLWR与土壤密度呈极显著负相关,可以用来评价耕作方式对土壤密度的影响。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最小限制水分范围 免耕 秋翻 土壤密度
在线阅读 下载PDF
上一页 1 下一页 到第
使用帮助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