期刊文献+
共找到9篇文章
< 1 >
每页显示 20 50 100
东北大黑鳃金龟幼虫高毒力球孢白僵菌菌株的筛选及应用 被引量:2
1
作者 张强 张云月 +6 位作者 朱晓敏 路杨 常雪 高悦 赫思聪 李茂海 田志来 《中国生物防治学报》 CSCD 北大核心 2024年第2期291-298,共8页
为了筛选到针对靶标害虫东北大黑鳃金龟幼虫高毒力球孢白僵菌菌株,通过室内生物测定,明确球孢白僵菌Bb QCGZL-1对东北大黑鳃金龟幼虫的致病力,并与其他药剂进行防效对比;同时通过盆栽试验测定了球孢白僵菌BbQCGZL-1在不同农作物上对东... 为了筛选到针对靶标害虫东北大黑鳃金龟幼虫高毒力球孢白僵菌菌株,通过室内生物测定,明确球孢白僵菌Bb QCGZL-1对东北大黑鳃金龟幼虫的致病力,并与其他药剂进行防效对比;同时通过盆栽试验测定了球孢白僵菌BbQCGZL-1在不同农作物上对东北大黑鳃金龟幼虫的防治效果。球孢白僵菌BbQCGZL-1在施药14d时校正死亡率达到75%以上,高于其他供试菌株;施药7d时LC50为1.21×10^(7)cfu/mL,当菌悬液浓度为1.0×10^(8)cfu/mL时,LT_(50)为8.82 d;室内生测试验和室外盆栽试验结果表明,在东北地区利用球孢白僵菌防治东北大黑鳃金龟幼虫时,球孢白僵菌Bb QCGZL-1与商品化的微生物源药剂在防治效果上无显著差异。球孢白僵菌BbQCGZL-1可作为防治东北大黑鳃金龟幼虫的有效微生物源药剂。 展开更多
关键词 东北大黑鳃金龟 蛴螬 球孢白僵菌
在线阅读 下载PDF
吉林省14个中早熟水稻品种抗瘟基因检测及利用价值分析
2
作者 孙玲 刘晓梅 +8 位作者 金永梅 隋晶 刘振蛟 孙辉 李红 刘硕 张胜杰 李莉 姜兆远 《江苏农业科学》 2025年第17期137-147,共11页
利用Pi37、Pi63、Pi40、Pi36、Pi21、Pish、Pigm、Pia、Pizt、Pib、Pikh、Pikm、Pi2、Pi5、Pid2、Pi9和Pita 17个抗瘟基因的功能标记,对吉林省14个中早熟粳稻品种、10个阳性对照材料和1个阴性对照品种进行抗瘟性、抗瘟基因分布和利用价... 利用Pi37、Pi63、Pi40、Pi36、Pi21、Pish、Pigm、Pia、Pizt、Pib、Pikh、Pikm、Pi2、Pi5、Pid2、Pi9和Pita 17个抗瘟基因的功能标记,对吉林省14个中早熟粳稻品种、10个阳性对照材料和1个阴性对照品种进行抗瘟性、抗瘟基因分布和利用价值分析。结果表明,P37、Pi63、Pi36等7个抗瘟基因在所有供试品种中均有分布,而Pi5未在任何品种中检测到;抗瘟基因Pi2、Pi9、Pikm有较好的抗瘟性,但在供试水稻品种中分布频率较低,在吉林省中早熟水稻品种抗瘟育种中未被充分利用。共鉴定12个抗瘟基因组合类型,抗瘟表型为中抗(MR)以上的基因组合有6个,其中有4个基因组合中携带Pi9+Pikh+Pita,这些抗瘟基因组合类型可以为吉林省多基因聚合水稻品种选育提供参考。供试水稻品种的遗传相似性系数在0.500~1.000之间,平均为0.745,说明吉林省14个中早熟水稻品种的亲本遗传相似性较高,亲缘关系较近,遗传基础差异不大。通过品种组合联合抗性分析,RAC值高、VAC值低的品种组合如吉粳117和吉农大538组合具有较好的应用前景。本研究明确了吉林省14个中早熟品种的抗瘟性和抗瘟基因分布情况,可为选育广谱抗瘟水稻品种的亲本选择、基因聚合和品种利用提供理论基础。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水稻品种 中早熟 稻瘟病 分子标记 抗性基因 基因检测 亲本选择 品种利用
在线阅读 下载PDF
CO_(2)浓度升高条件下球孢白僵菌定殖对玉米生长及产量的影响
3
作者 董伟进 张亚封 +3 位作者 李启云 路杨 张正坤 隋丽 《作物学报》 北大核心 2025年第7期1874-1886,共13页
球孢白僵菌(Beauveria bassiana)作为昆虫病原真菌,能够在植物体内定殖,既促进植物生长,又增强其抗生物和非生物胁迫能力。大气CO_(2)浓度呈现逐年上升的态势,这一变化不仅深刻影响着植物个体的生长发育和生理生化过程,还在微观层面调... 球孢白僵菌(Beauveria bassiana)作为昆虫病原真菌,能够在植物体内定殖,既促进植物生长,又增强其抗生物和非生物胁迫能力。大气CO_(2)浓度呈现逐年上升的态势,这一变化不仅深刻影响着植物个体的生长发育和生理生化过程,还在微观层面调控着植物与微生物之间复杂的互作关系。然而,在CO_(2)浓度升高条件下,球孢白僵菌定殖对植物生长发育、产量以及籽粒品质的影响,目前仍缺乏系统且深入的研究。本研究以玉米(Zea mays)为试验对象,设置(400±50)μmol mol^(-1)的正常CO_(2)浓度和(600±50)μmol mol-1的高CO_(2)浓度2个梯度,研究球孢白僵菌定殖对玉米农艺性状、干物质积累、产量和籽粒品质的作用,并分析各因素相关性。研究结果表明,在2种不同CO_(2)浓度条件下,经球孢白僵菌定殖的玉米植株株高、茎粗增长显著,生物量积累也有所提升;在产量和品质方面,球孢白僵菌定殖同样表现出增产提质的优势。进一步分析显示,在高CO_(2)浓度条件下,球孢白僵菌定殖对玉米的正向促进作用更为显著。综上,CO_(2)浓度升高条件下,球孢白僵菌定殖能够使玉米生理适应性和生态稳定性增强,资源利用效率提高,对产量和品质产生积极影响。本研究为理解微生物-植物互作提供新视角,也为未来农业可持续发展提供新思路。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气候变化 虫生真菌 内生定殖 产量构成 籽粒品质
在线阅读 下载PDF
东北稻区水稻负泥虫的发生与防治
4
作者 朱晓敏 张强 +2 位作者 赫思聪 高悦 田志来 《农业与技术》 2022年第12期19-22,共4页
东北三省是我国水稻的主要栽培区域,目前水稻病虫害是影响东北稻米品质及产量的主要因素。近年来,东北稻区水稻负泥虫整体发生程度逐渐加重,控制水稻负泥虫的为害已迫在眉睫。本文对东北稻区水稻负泥虫的分布与危害、生物学特性、发生... 东北三省是我国水稻的主要栽培区域,目前水稻病虫害是影响东北稻米品质及产量的主要因素。近年来,东北稻区水稻负泥虫整体发生程度逐渐加重,控制水稻负泥虫的为害已迫在眉睫。本文对东北稻区水稻负泥虫的分布与危害、生物学特性、发生规律及综合防控策略进行了综述和总结,并对水稻负泥虫综合防治的前景进行了展望。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水稻负泥虫 发生规律 综合防治
在线阅读 下载PDF
真菌病毒Beauveria bassiana chrysovirus 2(BbCV2)外壳蛋白多克隆抗体制备及应用
5
作者 路杨 郭文博 +4 位作者 隋丽 张庆贺 赵宇 张正坤 李启云 《中国生物防治学报》 CSCD 北大核心 2024年第3期583-591,共9页
球孢白僵菌Beauveriabassiana是一种在害虫生物防治中应用广泛的虫生真菌,真菌病毒能够影响球孢白僵菌的致病力和生物学性状,但真菌病毒相关蛋白的抗体制备和利用其进行病毒检测和定位鲜有报道。本研究原核表达了一株普遍流行并且造成... 球孢白僵菌Beauveriabassiana是一种在害虫生物防治中应用广泛的虫生真菌,真菌病毒能够影响球孢白僵菌的致病力和生物学性状,但真菌病毒相关蛋白的抗体制备和利用其进行病毒检测和定位鲜有报道。本研究原核表达了一株普遍流行并且造成寄主球孢白僵菌毒力下降的双链RNA(double stranded RNA,dsRNA)病毒Beauveria bassiana chrysovirus 2(Bb CV2)的外壳蛋白(Coat protein,CP),并制备了多克隆抗体,进行了病毒在寄主球孢白僵菌胞内和胞外的检测,以及利用间接免疫荧光进行病毒在寄主内的定位。结果表明,表达的BbCV2-CP蛋白主要以包涵体的形式存在,相对分子质量约为85.7kD;经间接ELISA方法测定,制备的BbCV2-CP兔源多抗效价达到1:8192000;Westernblot结果显示,制备的BbCV2兔源多抗能与抗原蛋白进行特异性结合,且能检测出感染寄主球孢白僵菌的BbCV2;ELISA测定结果表明病毒BbCV2可在寄主真菌体内复制,并能够游离到寄主体外;经间接免疫荧光观察,发现BbCV2病毒定位于真菌细胞核中。本研究建立了球孢白僵菌真菌病毒的血清学检测体系,为球孢白僵菌-真菌病毒互作机制研究提供材料。 展开更多
关键词 球孢白僵菌 真菌病毒BbCV2 多克隆抗体 免疫荧光 亚细胞定位
在线阅读 下载PDF
玉米黑粉菌单倍体菌株平板交配及其致病性分析
6
作者 邹晓威 夏蕾 +4 位作者 朱晓敏 孟灵敏 隋丽 姜兆远 郑岩 《江苏农业科学》 北大核心 2024年第1期123-128,共6页
为验证玉米黑粉菌单倍体菌株平板交配现象可以明确不同交配型菌株的可行性,运用稀释纯化法分离纯化玉米黑粉菌单倍体菌株10个,将单倍体菌株两两混合后,运用划线法在固体培养基YPDA上培养7 d,选取菌落表面形成白色菌丝、镜检明确平板交... 为验证玉米黑粉菌单倍体菌株平板交配现象可以明确不同交配型菌株的可行性,运用稀释纯化法分离纯化玉米黑粉菌单倍体菌株10个,将单倍体菌株两两混合后,运用划线法在固体培养基YPDA上培养7 d,选取菌落表面形成白色菌丝、镜检明确平板交配的菌株。通过注射接种玉米植株幼苗,分析各菌株组合对玉米植株的致病性。结果表明,在45组菌株组合中出现平板交配现象的菌株组合有9种,因与同一单倍体菌株产生平板交配现象的菌株为相同交配型菌株,由此可知3号菌株、5号菌株、8号菌株及9号菌株为相同交配型菌株;1号菌株、4号菌株、6号菌株、7号菌株及10号菌株为相同交配型菌株。通过玉米侵染试验发现,在45组菌株组合中有26种组合可以引起玉米植株肿瘤,26种组合中每组中的2个单倍体菌株为不同型单倍体菌株,进而明确2号菌株、3号菌株、5号菌株、8号菌株及9号菌株为相同交配型菌株;1号菌株、4号菌株、6号菌株、7号菌株及10号菌株为相同交配型菌株。除2号菌株外,通过平板交配现象推导结果与玉米侵染试验获得的结果完全一致。本研究表明通过玉米黑粉菌单倍体菌株平板交配现象可以进行菌株的不同交配型鉴定。 展开更多
关键词 玉米黑粉菌 平板交配 交配型鉴定 致病性
在线阅读 下载PDF
植保无人机喷施球孢白僵菌制剂防治水稻二化螟飞行参数筛选 被引量:8
7
作者 张强 朱晓敏 +3 位作者 赫思聪 高悦 李启云 田志来 《中国生物防治学报》 CSCD 北大核心 2023年第4期789-796,共8页
为筛选出适合植保无人机喷施球孢白僵菌制剂防治水稻二化螟的最佳飞行参数,本文利用大疆公司T20型植保无人机喷施球孢白僵菌制剂,探索不同飞行参数(飞行高度、飞行速度)对球孢白僵菌制剂沉积量(单位面积内球孢白僵菌孢子沉积个数)的影响... 为筛选出适合植保无人机喷施球孢白僵菌制剂防治水稻二化螟的最佳飞行参数,本文利用大疆公司T20型植保无人机喷施球孢白僵菌制剂,探索不同飞行参数(飞行高度、飞行速度)对球孢白僵菌制剂沉积量(单位面积内球孢白僵菌孢子沉积个数)的影响,对筛选出的最优飞行参数进行田间试验并调查防治效果。飞行高度和飞行速度两个因素分别对单位面积内球孢白僵菌制剂沉积量存在显著影响,其中飞行高度因素对其影响更为显著,但两者之间的交互作用对其影响不显著;当飞行高度为1.5 m、飞行速度为3.0 m/s~5.0 m/s时,球孢白僵菌制剂沉积量高于其他处理;当飞行高度为1.5 m、飞行速度为5.0 m/s时,田间防治水稻二化螟的防治效果可达到75.34%。通过本研究,确定了植保无人机喷施球孢白僵菌制剂防治水稻二化螟的最佳飞行参数为飞行高度1.5m,飞行速度5.0m/s,水稻二化螟的田间防治效果可达75.34%以上。由此可见,利用植保无人机喷施球孢白僵菌制剂防治水稻二化螟的防治效果明显,具有大面积推广应用的价值。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植保无人机 水稻二化螟 球孢白僵菌 飞行参数
在线阅读 下载PDF
玉米大斑病胁迫下球孢白僵菌对玉米植株的影响及定殖规律 被引量:3
8
作者 隋丽 路杨 +3 位作者 迟瑞凯 赵宇 张正坤 李启云 《中国生物防治学报》 CSCD 北大核心 2023年第4期804-812,共9页
为明确球孢白僵菌在玉米植株中的定殖能力及其对玉米植株生长和抗病性的影响,本研究采用灌根方式构建球孢白僵菌-玉米共生体,对玉米植株叶绿素、氮含量以及株高进行测定,评价球孢白僵菌对玉米的促生作用;通过人工接种玉米大斑病,探究球... 为明确球孢白僵菌在玉米植株中的定殖能力及其对玉米植株生长和抗病性的影响,本研究采用灌根方式构建球孢白僵菌-玉米共生体,对玉米植株叶绿素、氮含量以及株高进行测定,评价球孢白僵菌对玉米的促生作用;通过人工接种玉米大斑病,探究球孢白僵菌定殖对玉米大斑病菌的抗性作用;采用球孢白僵菌菌落计数和荧光定量PCR等方法研究玉米植株受到玉米大斑病菌胁迫时,球孢白僵菌在玉米植株内的定殖扩散规律。结果表明,球孢白僵菌在玉米植株内的定殖率为68.18%,定殖后能够对植株生长产生积极影响,同时能显著降低玉米大斑病的发病率,接种玉米大斑病第21d发病率降低46.67%。在玉米叶片受到大斑病菌侵染时,能够从根际土壤“招募”球孢白僵菌,使球孢白僵菌在叶片聚集,进而提高对病原微生物的抗性。本研究进一步明确了虫生真菌对植物病害的生防潜力,为虫生真菌在植物组织中定殖研究以及诱导抗性研究提供理论依据。 展开更多
关键词 虫生真菌 内生定殖 植物病原菌 招募作用
在线阅读 下载PDF
螟黄赤眼蜂携带球孢白僵菌防治大豆食心虫 被引量:1
9
作者 赵宇 刘佳 +5 位作者 路杨 隋丽 徐文静 杜茜 李启云 张正坤 《中国生物防治学报》 CSCD 北大核心 2023年第4期760-766,共7页
大豆食心虫作为重要害虫在我国大豆主产区造成巨大经济损失。白僵菌和赤眼蜂是大豆食心虫的两种重要生物防治手段,如何将二者相结合实现大豆食心虫的可持续防控还未见报道。本研究从大豆食心虫幼虫僵虫分离、鉴定并筛选到3株高毒力球孢... 大豆食心虫作为重要害虫在我国大豆主产区造成巨大经济损失。白僵菌和赤眼蜂是大豆食心虫的两种重要生物防治手段,如何将二者相结合实现大豆食心虫的可持续防控还未见报道。本研究从大豆食心虫幼虫僵虫分离、鉴定并筛选到3株高毒力球孢白僵菌菌株,对大豆食心虫老熟幼虫致死中时间(LT50)分别为6.21 d,6.39 d和6.87 d。筛选到对螟黄赤眼蜂羽化和寄生害虫卵无明显影响的球孢白僵菌孢子高吸附性助剂0.1%(w/v)淀粉溶液,实现单头蜂带菌量3.56×10^(4)个孢子。两年田间试验表明,较单一使用螟黄赤眼蜂,螟黄赤眼蜂携带球孢白僵菌对大豆食心虫防治效果分别提高了11.80%和8.31%,分别达到了70.44%和64.75%,从而实现了在不明显增加防治成本的基础上,提高防治效率,实现协同增效。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大豆食心虫 生防微生物 天敌 协同增效
在线阅读 下载PDF
上一页 1 下一页 到第
使用帮助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