期刊文献+
共找到10篇文章
< 1 >
每页显示 20 50 100
吉林省中西部地区大豆蛾类害虫的群落结构及多样性研究 被引量:6
1
作者 孙嵬 潘艺元 +2 位作者 杨微 周佳春 高月波 《大豆科学》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21年第6期821-828,共8页
为探明吉林省中西部地区大豆蛾类害虫的群落组成及多样性,以对此类害虫进行监测预警及综合治理,本研究于2017—2020年利用高空探照灯逐日诱集蛾类昆虫并分类,分析虫源、危害方式,阐明种群动态,并在此基础上对大豆蛾类害虫群落多样性进... 为探明吉林省中西部地区大豆蛾类害虫的群落组成及多样性,以对此类害虫进行监测预警及综合治理,本研究于2017—2020年利用高空探照灯逐日诱集蛾类昆虫并分类,分析虫源、危害方式,阐明种群动态,并在此基础上对大豆蛾类害虫群落多样性进行研究。结果表明:(1)共采集、鉴定大豆蛾类害虫7科18种,优势科为夜蛾科,种数占比达到50%。虫群来源包括本地越冬、单纯迁入、本地越冬结合迁入。按危害方式划分为地下害虫、钻蛀害虫、食叶害虫。明确了11个种群中数量大、可造成危害的关键害虫的种群动态。(2)蛾类群落丰富度随时间呈现波浪式变化,5月和10月的蛾类群落丰富度相对较低,8月群落多样性相对较高,均匀度随时间变化不明显。5月和6月的群落相似性高,10月与各月的相似性系数都较低。明确了各月份优势度指数较高的种类。本研究结果提供了吉林省中西部地区详尽的大豆蛾类害虫群落结构资料。 展开更多
关键词 鳞翅目 大豆害虫 高空探照灯 群落多样性 种群动态
在线阅读 下载PDF
吉林省水稻主要害虫广谱性白僵菌菌株筛选 被引量:9
2
作者 田志来 朱晓敏 +2 位作者 骆家玉 路杨 赵宇 《中国生物防治学报》 CSCD 北大核心 2014年第5期665-671,共7页
为获得防治吉林省水稻主要害虫即水稻二化螟和稻水象甲的高毒力广谱性白僵菌菌株,通过生物测定进行初筛,分别获得靶标害虫(水稻二化螟、稻水象甲)专化性高毒力白僵菌菌株各4株,然后对该8株菌株的产孢量、孢子萌发速率、菌落生长速率3项... 为获得防治吉林省水稻主要害虫即水稻二化螟和稻水象甲的高毒力广谱性白僵菌菌株,通过生物测定进行初筛,分别获得靶标害虫(水稻二化螟、稻水象甲)专化性高毒力白僵菌菌株各4株,然后对该8株菌株的产孢量、孢子萌发速率、菌落生长速率3项生物学指标进行测定,并交叉应用靶标害虫进行毒力测定。结果表明,菌株XJ8各项生物学指标均较好,对水稻二化螟及稻水象甲的LT50值分别为4.94和6.51 d,均高于CK菌株。菌株XJ8为吉林省水稻主要害虫(水稻二化螟、稻水象甲)高毒力广谱性白僵菌菌株。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水稻二化螟 稻水象甲 白僵菌 菌株筛选
在线阅读 下载PDF
科尔沁丘陵草甸草原3种蝗虫对植物高度的选择 被引量:2
3
作者 白鸿岩 姚亚林 +3 位作者 孙嵬 董辉 丛斌 钱海涛 《沈阳农业大学学报》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14年第4期478-481,共4页
研究科尔沁丘陵草甸草原3种蝗虫对植物高度的选择,明确该区蝗虫群落层次利用特征。采用田间罩笼方法观察亚洲小车蝗(Oedaleus decorus asiaticus),短星翅蝗(Calliptamus abbreviatus)和素色异爪蝗(Euchorthippus unicolor)对羊草(Leymus... 研究科尔沁丘陵草甸草原3种蝗虫对植物高度的选择,明确该区蝗虫群落层次利用特征。采用田间罩笼方法观察亚洲小车蝗(Oedaleus decorus asiaticus),短星翅蝗(Calliptamus abbreviatus)和素色异爪蝗(Euchorthippus unicolor)对羊草(Leymus chinensis)高度选择情况,比较3种蝗虫以及同种不同性别蝗虫对植物高度选择的差别,分析蝗虫对植物高度选择与蝗虫体重和温度之间的关系。结果表明:短星翅蝗体重极显著高于素色异爪蝗(p【0.01),极显著低于亚洲小车蝗(p【0.01);亚洲小车蝗、短星翅蝗和素色异爪蝗在30cm以上植物高度选择比例分别为13.17%、27.41%和47.08%;蝗虫对植物高度选择与体重在30cm以下各高度呈正相关,在30cm以上各高度呈负相关;短星翅蝗对植物高度选择比例在20cm以上各高度范围均与温度呈负相关,亚洲小车蝗对植物高度选择在0~10cm与温度呈负相关,素色异爪蝗在20cm以下均与温度呈极显著负相关(p【0.01)。可见,温度以及蝗虫自身生物学特点影响其对植物高度选择,蝗虫对植物高度选择反映了其对栖境的适应。 展开更多
关键词 亚洲小车蝗 素色异爪蝗 短星翅蝗 植物高度选择 蝗虫体重 温度
在线阅读 下载PDF
水稻白叶枯病致病性基因研究进展 被引量:2
4
作者 刘文平 吴宪 +1 位作者 郭东梅 王继春 《黑龙江农业科学》 2014年第6期140-144,共5页
稻黄单胞菌水稻致病变种[Xanthomonas oryzae pv.oryzae(Xoo)]可引起水稻白叶枯病,是水稻病害中最严重的病害之一,其与水稻互作是基因对基因的关系。Xoo基因组测序的完成极大推动了对Xoo基因功能的研究。为此,该文对近几年来Xoo致病性... 稻黄单胞菌水稻致病变种[Xanthomonas oryzae pv.oryzae(Xoo)]可引起水稻白叶枯病,是水稻病害中最严重的病害之一,其与水稻互作是基因对基因的关系。Xoo基因组测序的完成极大推动了对Xoo基因功能的研究。为此,该文对近几年来Xoo致病性基因的鉴定情况进行统计,并就致病性基因的突变菌株对水稻接种情况和菌株自身变化进行了归纳,较为详细阐述了当前对Xoo无毒基因的鉴定研究状况,为水稻抗白叶枯病育种以及研究致病基因和致病机制提供理论基础。 展开更多
关键词 稻黄单胞菌水稻致病变种 水稻白叶枯病 致病性 无毒基因
在线阅读 下载PDF
链霉菌769胆固醇氧化酶基因克隆、表达及生物学活性分析
5
作者 佟雨航 谭笑 +4 位作者 杜茜 张正坤 徐文静 路杨 李启云 《中国生物防治学报》 CSCD 北大核心 2015年第6期889-896,共8页
胆固醇氧化酶(cholesterol oxidase,EC 1.1.3.6)是胆固醇降解代谢过程中的关键酶,在食品开发、医疗保健、临床检测、生物农药等方面具有广泛的应用价值。通过PCR方法从链霉菌Streptomyces ahygroscopicus 769的基因组中扩增得到769_Ch... 胆固醇氧化酶(cholesterol oxidase,EC 1.1.3.6)是胆固醇降解代谢过程中的关键酶,在食品开发、医疗保健、临床检测、生物农药等方面具有广泛的应用价值。通过PCR方法从链霉菌Streptomyces ahygroscopicus 769的基因组中扩增得到769_Ch OA基因(Gen Bank accession No.KF290994)。该基因全长为1578 bp,编码一个由525 aa组成的蛋白质,蛋白理论分子量为57 k Da,等电点为6.29。769_Ch OA与来源于S.natalensis的胆固醇氧化酶基因的同源性为91%。构建了硫氧还蛋白-769_Ch OA融合的表达载体p ET32a::769_Ch OA,以Escherichia coli Origami B(DE3)为表达宿主,获得了能可溶性表达的胆固醇氧化酶重组菌。经Ni亲和层析纯化得到的酶蛋白比活力为5.90 U/mg。酶学性质分析表明,该酶对胆固醇的催化活性最高,对测定的7种胆固醇类似物也都具有一定的催化能力。酶的最适温度和p H范围为20~40℃和p H 6.0~8.5,其活性均高于80%,且在30℃和p H 7.0时表现出最大的活性,酶活分别达到6.83和6.44 U/mg。酶在低于40℃和弱碱性条件下具有很好的稳定性。该酶对鳞翅目害虫亚洲玉米螟Ostrinia furnacalis(Guenée)和水稻二化螟Chilo suppressalis(Walker)幼虫具有很强的杀虫活性,半致死浓度分别为27.4和17.1μg/m L。 展开更多
关键词 胆固醇氧化酶 克隆 表达 活性分析
在线阅读 下载PDF
种衣剂防治玉米蚜虫试验研究 被引量:1
6
作者 高悦 孙嵬 +5 位作者 赫思聪 苏前富 潘艺元 张秀华 周佳春 高月波 《农业与技术》 2023年第9期1-4,共4页
近年来由于玉米蚜虫的为害正逐年加重,已对玉米产业造成较大影响,为预防玉米蚜虫的发生,本试验选用5种不同种衣剂利用不同剂量对种子进行包衣处理,针对玉米田不同蚜虫进行防治,结果表明:5种种衣剂在播种后65d对玉米蚜虫具有较好的防治效... 近年来由于玉米蚜虫的为害正逐年加重,已对玉米产业造成较大影响,为预防玉米蚜虫的发生,本试验选用5种不同种衣剂利用不同剂量对种子进行包衣处理,针对玉米田不同蚜虫进行防治,结果表明:5种种衣剂在播种后65d对玉米蚜虫具有较好的防治效果,其中对棉蚜Aphis gossypii(Glover)的防效为76.71%~97.93%、禾谷缢管蚜Rhopalosiphumpadi(Linnaeus)的防效为60.86%~98.51%、玉米蚜虫的防效为70.80%~96.77%;5种药剂均表现出较好的田间实用性,对玉米蚜虫后期蚜量也起到抑制效果,不同剂量种衣剂防效差别不大,推荐使用低剂量种衣剂包衣防治玉米前期蚜虫。 展开更多
关键词 种衣剂 玉米蚜虫 防治效果
在线阅读 下载PDF
球孢白僵菌-玉米共生体对亚洲玉米螟取食行为的影响 被引量:17
7
作者 隋丽 徐文静 +6 位作者 朱慧 张正坤 费泓强 陈日曌 汪洋洲 李启云 路杨 《中国生物防治学报》 CSCD 北大核心 2020年第1期46-51,共6页
为明确球孢白僵菌-玉米共生体对亚洲玉米螟幼虫取食行为及取食选择性的影响,本文通过室内控制试验,采用培养皿叶盘法,研究了共生体对亚洲玉米螟初孵幼虫和3龄幼虫的选择、非选择性取食的影响。结果表明,在48 h非选择性试验中,亚洲玉米... 为明确球孢白僵菌-玉米共生体对亚洲玉米螟幼虫取食行为及取食选择性的影响,本文通过室内控制试验,采用培养皿叶盘法,研究了共生体对亚洲玉米螟初孵幼虫和3龄幼虫的选择、非选择性取食的影响。结果表明,在48 h非选择性试验中,亚洲玉米螟初孵幼虫在球孢白僵菌-玉米共生体叶片组织(处理组)上的取食率显著低于未接种球孢白僵菌玉米叶片(对照组),第48 h时在共生体和对照玉米上的幼虫取食率分别为35.7%和62.5%,差异极显著;3龄幼虫在共生体茎秆组织上的取食率与对照组玉米差异不显著。在48 h选择性试验中,初孵幼虫在共生体玉米叶片组织上的取食率显著低于对照组,共生体玉米叶片组织上的幼虫取食率随时间的增加呈下降趋势,第48h时在共生体和对照玉米上的幼虫取食率分别为6.3%和20.6%,差异极显著;3龄幼虫在共生体和对照组玉米茎秆组织上的幼虫取食率随时间的增加呈上升趋势,其中对照组幼虫取食率显著高于处理组,第48 h时在处理组和对照组玉米上的幼虫取食率分别为33.1%和45.6%,差异极显著。本研究初步表明,球孢白僵菌-玉米共生体对亚洲玉米螟幼虫的取食行为有显著的抑制和忌避作用。 展开更多
关键词 球孢白僵菌 玉米 共生体 亚洲玉米螟 取食行为
在线阅读 下载PDF
枯草芽胞杆菌GB519抗菌蛋白的理化性质及生防效果 被引量:4
8
作者 朱峰 王继春 +4 位作者 田成丽 祁山颜 王东元 任金平 王义山 《中国生物防治学报》 CSCD 北大核心 2020年第5期778-785,共8页
枯草芽胞杆菌GB519是从土壤中分离对稻瘟病菌具有显著抑菌活性的菌株。为了明确菌株GB519抗菌粗蛋白的理化性质,分析了光照、紫外线、温度、pH和酶(蛋白酶K、胰蛋白酶和胃蛋白酶)对抑菌活性的影响。结果表明,抗菌蛋白对光照、紫外线和3... 枯草芽胞杆菌GB519是从土壤中分离对稻瘟病菌具有显著抑菌活性的菌株。为了明确菌株GB519抗菌粗蛋白的理化性质,分析了光照、紫外线、温度、pH和酶(蛋白酶K、胰蛋白酶和胃蛋白酶)对抑菌活性的影响。结果表明,抗菌蛋白对光照、紫外线和3种酶作用稳定;40℃~100℃处理1 h抑菌活性稳定,121℃处理30 min活性仅降低了7.4%,具有较好的耐高温特性;在pH 2.0~10.0活性稳定,但pH 11.0~12.0活性有所下降,分别降低了14.9%和18.1%。抗菌蛋白对多种植物病原菌具有抑菌作用,其中对茄子菌核病菌的抑菌活性为72.7%。在温室条件下对水稻叶瘟的防效达到80.1%。因此,菌株GB519可作为防控稻瘟病生防潜力菌进行开发。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枯草芽胞杆菌GB519 抑菌蛋白 理化性质 水稻稻瘟病
在线阅读 下载PDF
百日草几丁质酶基因片段克隆及其序列分析 被引量:1
9
作者 张振鲁 张佳诗 +5 位作者 隋丽 李启云 王金刚 盛岩 杜茜 汪洋洲 《安徽农业科学》 CAS 2013年第25期10256-10258,10398,共4页
[目的]克隆百日草几丁质酶的基因片段,并对其序列进行分析。[方法]以百日草"梦境"系列为材料,提取其叶片总RNA,并根据其他植物几丁质酶基因保守序列设计简并引物,通过RT-PCR克隆百日草几丁质酶基因片段(ZEchi),并对该基因序... [目的]克隆百日草几丁质酶的基因片段,并对其序列进行分析。[方法]以百日草"梦境"系列为材料,提取其叶片总RNA,并根据其他植物几丁质酶基因保守序列设计简并引物,通过RT-PCR克隆百日草几丁质酶基因片段(ZEchi),并对该基因序列进行分析。[结果]克隆得到的片段长度为227 bp,共编码75个氨基酸残基;核苷酸同源性分析表明,ZEchi与已报道的其他植物几丁质酶基因同源性达70%以上,其中与葡萄的同源性最高,为74%;氨基酸同源性分析表明,该几丁质酶多肽属于18家族几丁质酶,且与已报道的其他植物几丁质酶氨基酸序列具有70%以上的相似性;氨基酸聚类分析表明,该几丁质酶多肽与白车轴草和蒺藜苜蓿的几丁质酶聚类;生物信息学分析表明,由该基因片段编码的多肽为非跨膜蛋白,主要含α螺旋和随机线圈螺旋等二级结构。[结论]该研究为进一步研究几丁质酶基因的功能奠定了基础。 展开更多
关键词 百日草 几丁质酶基因 克隆 序列分析
在线阅读 下载PDF
利用荧光观测明确载球孢白僵菌松毛虫赤眼蜂对亚洲玉米螟的防控增效作用 被引量:8
10
作者 杨芷 路杨 +7 位作者 张庆贺 毛刚 徐文静 赵宇 隋丽 崔璐璐 张正坤 李启云 《中国生物防治学报》 CSCD 北大核心 2020年第1期58-64,共7页
载球孢白僵菌松毛虫赤眼蜂能够显著提高对亚洲玉米螟的防控效果,为了明确其对亚洲玉米螟卵期及幼虫期可持续防控的作用机理,采用松毛虫赤眼蜂吸附绿色荧光蛋白(GFP)标记的球孢白僵菌分生孢子,进行赤眼蜂载菌情况,以及亚洲玉米螟卵和幼... 载球孢白僵菌松毛虫赤眼蜂能够显著提高对亚洲玉米螟的防控效果,为了明确其对亚洲玉米螟卵期及幼虫期可持续防控的作用机理,采用松毛虫赤眼蜂吸附绿色荧光蛋白(GFP)标记的球孢白僵菌分生孢子,进行赤眼蜂载菌情况,以及亚洲玉米螟卵和幼虫的寄生、侵染过程观察。结果表明,赤眼蜂羽化后能够吸附柞蚕卵表面粘附的白僵菌分生孢子,并将其携带至亚洲玉米螟卵块表面,并吸附于未被赤眼蜂寄生的亚洲玉米螟卵孵化的幼虫体表,实现侵染并致死,幼虫带菌率达60.00%,网室内杀虫生物测定僵虫率达27.00%。本研究表明,载菌赤眼蜂在提高杀虫效率的同时实现害虫可持续防控,该方法为其他载菌天敌的应用提供了依据。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松毛虫赤眼蜂 球孢白僵菌 亚洲玉米螟 绿色荧光蛋白 可持续防控
在线阅读 下载PDF
上一页 1 下一页 到第
使用帮助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