期刊文献+
共找到4篇文章
< 1 >
每页显示 20 50 100
吉林省农田生态环境问题及其对粮食生产的影响 被引量:8
1
作者 陈宝玉 王洪君 +2 位作者 王楠 曹铁华 梁烜赫 《农学学报》 2013年第8期32-37,共6页
详细叙述了吉林省农田自然环境、面源污染和耕地土壤退化现状,产地环境变化对粮食产量的影响。回顾了主要气象灾害、面源污染及耕地质量退化形成的原因,分析了30年来,粮食产量波动规律及自然灾害对农业生产造成的经济损失。以此为基础,... 详细叙述了吉林省农田自然环境、面源污染和耕地土壤退化现状,产地环境变化对粮食产量的影响。回顾了主要气象灾害、面源污染及耕地质量退化形成的原因,分析了30年来,粮食产量波动规律及自然灾害对农业生产造成的经济损失。以此为基础,提出了解决吉林省粮食生产可持续的关键技术措施,认为科学施肥,提高利用率,增加土壤有机质,提高耕地生产力是解决粮食可持续的关键技术环节。粮食可持续关键技术的有效实施,可以促进吉林省农田生态环境的改善,增加粮食品质,保障粮食生产可持续发展。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吉林省 农田生态环境 可持续粮食生产 技术途径
在线阅读 下载PDF
东北中部春玉米超高产群体养分管理模式的研究与验证 被引量:6
2
作者 袁静超 刘剑钊 +4 位作者 梁尧 张洪喜 刘松涛 蔡红光 任军 《植物营养与肥料学报》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20年第9期1669-1680,共12页
【目的】研究如何在肥料总量控制甚至减少的前提下,通过优化养分管理措施、提高种植密度,进一步挖掘东北中部黑土区春玉米的产量和肥料效应潜力,为春玉米超高产条件下养分高效利用提供理论指导。【方法】试验于2005—2013年在吉林省农... 【目的】研究如何在肥料总量控制甚至减少的前提下,通过优化养分管理措施、提高种植密度,进一步挖掘东北中部黑土区春玉米的产量和肥料效应潜力,为春玉米超高产条件下养分高效利用提供理论指导。【方法】试验于2005—2013年在吉林省农安县靠山镇进行,在大田条件下设置2种模式,分别为普通高产养分管理模式(HYNM)和超高产养分管理模式(SHYNM),以先玉335和郑单958为供试材料,系统监测群体产量构成及养分偏生产力,剖析不同产量群体氮、磷、钾养分吸收、分配和转运特征。【结果】在东北中部黑土雨养区,超高产养分管理模式(SHYNM)下全区测产玉米单产达15017 kg/hm^2(先玉335),其产量构成为收获穗数76154穗/hm^2,穗粒数583,千粒重337.9 g。与普通高产群体相比,超高产群体对氮、钾肥的相对需求比例明显变大。群体氮素和磷素的吸收高峰在6展叶至12展叶阶段和吐丝期至乳熟期,钾素吸收高峰在6展叶至12展叶阶段。通过大区和生产两个阶段田间实证,超高产养分管理技术显著提高了花后养分累积量和对籽粒养分的贡献率,可以实现在15000 kg/hm^2产量水平下,氮、磷、钾肥的偏生产力分别达50.2、100.5、100.5 kg/kg。品种间比较,先玉335比郑单958具有更好的产量表现,且植株养分向籽粒的转运效率更高,其籽粒中的氮、磷、钾累积量均高于郑单958。【结论】在合理提升密度的基础上,以“减控总肥量、分段供氮、花前重施磷钾”为主要原则的养分管理技术模式,配合化控措施,延缓了玉米生育后期叶片的衰老,保证了后期干物质积累,在显著增加收获穗数的同时,保证千粒重和穗粒数不降低,在生产中稳定实现了14500~15000 kg/hm^2产量水平,同时实现了氮磷钾养分的高效利用。 展开更多
关键词 黑土 春玉米 超高产养分管理模式 养分吸收利用特征 肥料偏生产力
在线阅读 下载PDF
春玉米连作体系高产栽培模式优化研究 被引量:10
3
作者 袁静超 刘剑钊 +4 位作者 闫孝贡 张洪喜 梁尧 蔡红光 任军 《植物营养与肥料学报》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18年第1期53-62,共10页
【目的】通过探讨春玉米土壤物理性状、根系动态变化、产量等对不同农学管理模式的响应,为优化玉米高产高效栽培技术提供理论依据。【方法】以先玉335为供试品种,进行了三年大田定位试验,对种植密度、肥料施用、土壤耕作三项关键技术进... 【目的】通过探讨春玉米土壤物理性状、根系动态变化、产量等对不同农学管理模式的响应,为优化玉米高产高效栽培技术提供理论依据。【方法】以先玉335为供试品种,进行了三年大田定位试验,对种植密度、肥料施用、土壤耕作三项关键技术进行优化组合。设计了4种模式:1)按照当地农户习惯,种植密度5.0万株/hm^2,一次性施用化肥N 225、P_2O_5 82.5、K_2O 67.5 kg/hm2,灭茬旋耕(CK);2)种植增密至6.0万株/hm^2,化肥用量为N 190、P_2O_5 75、K_2O 82.5 kg/hm^2,氮肥分两次施用,播前和拔节期分别施78和117kg/hm2,基施有机肥15000 kg/hm2及中微肥60 kg/hm2,灭茬旋耕(Opt-1);3)种植密度7.0万株/hm^2,施化肥量为N 300、P_2O_5 120、K_2O 120 kg/hm^2,氮肥分三次施用,播前、拔节和抽雄期分别施用120、120、60 kg/hm2,磷肥和钾肥分两次施用,播前和拔节分别施用96和24 kg/hm2,基施有机肥15000 kg/hm^2及中微肥150 kg/hm^2,拔节期深松(Opt-2);4)施化肥N225、P_2O_5 90、K_2O 90 kg/hm^2,氮肥分三次施用,播前、拔节和抽雄期分别施用90、90、45 kg/hm^2,磷肥和钾肥分两次施用,播前和拔节分别施用72和18 kg/hm^2,有机肥、中微肥和种植密度同Opt-2(Opt-3)。调查了产量构成、氮素吸收、0—60 cm土壤物理性状和根系动态变化。【结果】产量主要是依靠收获穗数的增加来实现,Opt-1、Opt-2、Opt-3处理下的产量分别较CK高12.1%、15.3%和13.9%。与Opt-3处理相比,Opt-2处理氮肥用量增加33.3%,吸氮量仅增加6.9%,且多集中于茎叶,产量未增加。Opt-2、Opt-3处理在拔节期深松后,吐丝期和乳熟期固相比例有所下降,尤以乳熟期较为显著,平均各土层分别降低了8.8%和7.4%,进而增加了0—40 cm耕层土壤的通透性。Opt-1、Opt-2、Opt-3处理在0—10 cm土层根长、根重和根表面积均显著高于CK,在30—40 cm土层Opt-2、Opt-3处理的根长和根表面积比CK分别增加36.6%、44.6%和34.9%、37.1%;与CK相比,Opt-1、Opt-2、Opt-3处理在玉米吐丝期0—60 cm土壤硝态氮残留量分别减少45.7%、31.0%、23.2%,且处理间差异显著。Opt-2和Opt-3处理在12展叶期进行深松追肥后促进了硝态氮的下移。【结论】通过增密、调肥、深松三项技术措施的集成优化,提高了0—40 cm耕层土壤的通气性,促进了玉米根系下扎且充分生长,吸收利用了0—60 cm土层中的硝态氮,进而显著增加了产量和肥料利用率。通过调整施肥量,补充有机肥和中微量元素,氮磷钾肥分两次施用并结合拔节期深松,其产量和吸氮量较目前广泛使用的栽培模式增幅分别为13.9%和9.5%,是较优的栽培技术模式。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春玉米 农学管理方式 土壤三相比 根系 产量
在线阅读 下载PDF
深松结合不同施肥方式对春玉米根系时空分布特征的影响 被引量:9
4
作者 梁尧 蔡红光 +4 位作者 袁静超 刘剑钊 闫孝贡 张洪喜 任军 《西北农林科技大学学报(自然科学版)》 CSCD 北大核心 2019年第6期31-40,共10页
【目的】阐明深松结合不同施肥方式对东北春玉米根系时空分布特征的影响。【方法】2011-2012年,采用2年田间定位试验,设置常规模式(农民习惯栽培模式,对照,T1)、深松模式(T2)、深松+氮肥深追模式(T3)、深松+氮肥深追+增施有机肥模式(综... 【目的】阐明深松结合不同施肥方式对东北春玉米根系时空分布特征的影响。【方法】2011-2012年,采用2年田间定位试验,设置常规模式(农民习惯栽培模式,对照,T1)、深松模式(T2)、深松+氮肥深追模式(T3)、深松+氮肥深追+增施有机肥模式(综合培肥模式,T4)4个处理,在玉米主要生育期采集0~10,10~20,20~30,30~40,40~60cm土层根系样品,利用WinRhizo根系分析系统获取根长、根表面积与根系平均直径,同时测定各生育期玉米根系干质量及成熟期籽粒产量与地上干物质量。【结果】2011-2012年,随着生育进程的推进,玉米的根系干质量、根长、根表面积均呈先增加后降低的单峰曲线变化,并在吐丝期达到最大值;根系平均直径总体呈现缓慢增加或保持平稳的变化趋势。不同处理对各生育期玉米的根系干质量、根表面积和根长有着不同程度的影响,以吐丝后期各指标的变幅较为明显,但各指标年际间的差异并不显著。与常规处理相比,深松处理对根系干质量、根长及根表面积的影响并不显著;深松+氮肥深追处理对根系生长的促进作用主要集中于吐丝期之后,而综合培肥处理从6展叶期起对根系生长就有显著的促进作用,总根系干质量、总根长及总根表面积显著增加,根系平均直径大幅度降低。在各生育期,根系干质量、根长、根表面积和根系平均直径随着土层深度的增加呈现逐渐降低并趋于平缓的变化趋势,其中深层(30~40和40~60cm)土壤中的根系生长对深松+氮肥深追与综合培肥处理的响应较为敏感,特别是综合培肥处理各指标的变化更为显著,在成熟期,与常规处理相比,综合培肥处理30~40和40~60cm土层根系干质量的增幅分别为91%和72%,根长的增幅分别为68%和130%,根表面积的增幅分别为128%和87%。2011-2012年,与常规处理相比,深松处理对玉米籽粒产量和地上干物质量的影响不显著,深松+氮肥深追处理和综合培肥处理玉米籽粒产量及地上干物质量显著增加,增幅分别为8.92%,16.1%和9.21%,17.7%。【结论】深松配合氮肥深追有利于根系干质量的增加,促进了根系纵深分布,并获得了较高的玉米产量。在此基础上增施有机肥对玉米根系生长的促进作用更为显著,更有利于根系干物质的积累与"纵向延伸"根系构型的形成,从而保证了其更高的玉米产量。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春玉米 根系分布 施肥方式
在线阅读 下载PDF
上一页 1 下一页 到第
使用帮助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