期刊文献+
共找到11篇文章
< 1 >
每页显示 20 50 100
基于比较优势下的吉林省主要粮食作物种植结构调整研究 被引量:11
1
作者 吴迪 余晓洋 +1 位作者 赵悦 舒坤良 《安徽农学通报》 2021年第3期23-25,共3页
吉林省种植业以粮食作物为主,2018年水稻、玉米、大豆3种粮食作物种植面积占所有农作物种植面积的87.99%,其中仅玉米就占了69.59%,经济作物所占比重较小。该文通过测算2014—2018年吉林省东、中、西各区域主要农作物的平均规模优势指数... 吉林省种植业以粮食作物为主,2018年水稻、玉米、大豆3种粮食作物种植面积占所有农作物种植面积的87.99%,其中仅玉米就占了69.59%,经济作物所占比重较小。该文通过测算2014—2018年吉林省东、中、西各区域主要农作物的平均规模优势指数、效率优势指数和综合优势指数,分析玉米、水稻及大豆3种粮食作物在吉林省东、中、西部的比较优势差异,进而提出吉林省主要粮食作物种植结构的调整方向。 展开更多
关键词 粮食作物 种植结构调整 比较优势 吉林省
在线阅读 下载PDF
高纬度下花生种质资源表型性状遗传多样性研究 被引量:2
2
作者 李玉发 李淑芳 +5 位作者 王伟 牛海龙 刘红欣 李伟堂 肖夏 陈敏 《植物遗传资源学报》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24年第12期2160-2174,共15页
为了解高纬度下花生种质资源表型性状的遗传多样性,提高花生种质资源综合利用效率,本研究以226份花生种质资源为试验材料,利用变异系数、遗传多样性指数及聚类分析等方法对11个农艺性状以及8个品质性状进行分析。结果表明:19个表型性状... 为了解高纬度下花生种质资源表型性状的遗传多样性,提高花生种质资源综合利用效率,本研究以226份花生种质资源为试验材料,利用变异系数、遗传多样性指数及聚类分析等方法对11个农艺性状以及8个品质性状进行分析。结果表明:19个表型性状变异系数范围为2.90%(含油量)~34.07%(蔗糖含量),其中13个性状的变异系数>10.00%;遗传多样性指数范围为1.237(亚油酸含量)~2.077(荚果长)。不同类型的种质多样性表现不同,品系的5个品质性状遗传多样性较丰富,选育品种的8个农艺性状遗传多样性较丰富。相关性分析表明,种子长与其他农艺性状的相关程度较高,含油量与其他品质性状负相关程度较高。通过聚类分析将226份花生种质资源划分为3大类群,类群Ⅰ包含14份种质,主要特征是油酸、还原糖、可溶性糖、蔗糖及总糖含量较高,可用于高油酸、鲜食花生品种选育;类群Ⅱ包含30份种质,主要特征是结果枝数、主茎高、含油量等12个表型性状平均值大,可用于高油品种选育;类群Ⅲ包含182份种质,主要特征是结果枝数及第一侧枝长等13个性状的变异系数高,材料类型丰富,可为高产品种选育提供广泛的基础材料。通过综合得分F值筛选出10份优异种质,可用于高纬度下花生育种的优异亲本。 展开更多
关键词 花生 种质资源 表型性状 遗传多样性
在线阅读 下载PDF
“互联网+”在农业技术推广中的作用与发展前景 被引量:8
3
作者 张语桐 赵娜 《江西农业》 2019年第24期144-145,共2页
近年来,"互联网+"技术与各行各业的融合越来越深入,尤其在农业技术推广方面,"互联网+"发挥着不可忽视的作用。基于此,针对"互联网+"在农业技术推广中的作用进行详细分析,并探讨了"互联网+"在... 近年来,"互联网+"技术与各行各业的融合越来越深入,尤其在农业技术推广方面,"互联网+"发挥着不可忽视的作用。基于此,针对"互联网+"在农业技术推广中的作用进行详细分析,并探讨了"互联网+"在农业技术推广中的发展前景,以供参考。 展开更多
关键词 互联网+ 农业技术推广 发展前景
在线阅读 下载PDF
现代化新技术在农业种植生产中的应用 被引量:1
4
作者 张语桐 盖嘉慧 《种子科技》 2019年第15期123-124,共2页
农业生产关系到广大农民群众的生存生活问题,也关系到社会经济发展问题。在新时期背景下,农业生产必须积极引进现代化新技术,以提升农业种植生产的机械化水平,实现农业现代化建设。基于此,围绕现代化新技术在农业种植生产中的应用展开探... 农业生产关系到广大农民群众的生存生活问题,也关系到社会经济发展问题。在新时期背景下,农业生产必须积极引进现代化新技术,以提升农业种植生产的机械化水平,实现农业现代化建设。基于此,围绕现代化新技术在农业种植生产中的应用展开探究,以供参考。 展开更多
关键词 现代化新技术 农业生产 应用
在线阅读 下载PDF
离体培养筛选高油花生新种质及WRI1基因验证
5
作者 王伟 张语桐 +5 位作者 牛海龙 刘红欣 张万年 肖夏 张连喜 李玉发 《华北农学报》 北大核心 2025年第1期36-44,共9页
为了探索花生高油育种新途径,建立一种直接育成高油花生种质的新方法,采用离体诱变育种技术进行花生高油新种质创制。以吉花9号胚小叶为诱变试材,吉花9号和吉花54为对照试材,以博来霉素作为诱变剂。胚小叶消毒后放置在梯度诱变培养基中... 为了探索花生高油育种新途径,建立一种直接育成高油花生种质的新方法,采用离体诱变育种技术进行花生高油新种质创制。以吉花9号胚小叶为诱变试材,吉花9号和吉花54为对照试材,以博来霉素作为诱变剂。胚小叶消毒后放置在梯度诱变培养基中,筛选博来霉素诱变半致死浓度,体胚萌发成苗后以无菌花生苗作为砧木采用插接法进行无菌嫁接,嫁接成苗后移栽至田间。对2个已知调控花生脂肪合成基因WRI1进行生物信息学分析,并通过籽粒中WRI1基因表达和诱变植株粗脂肪含量相关性进行试验可行性验证。当博来霉素质量浓度在3 mg/L时,诱变效果最佳。吉花9号突变体IM13-3的粗脂肪含量高于吉花9号(CK_(1),试材品种对照)和吉花54(CK_(2),高油品种对照)。2个WRI1基因WRI1X2和WRI1X1分别编码366,357个氨基酸,都是不稳定亲水性蛋白。在籽粒中WRI1基因表达量与粗脂肪含量呈显著正相关。率先采用博来霉素作为花生离体诱变诱变剂,通过此离体诱变方法获得吉花9号高油突变体IM13-3,粗脂肪含量为56.64%。测定了高油突变体WRI1基因表达量,与对照品种存在显著差异。证明花生离体诱变方法育种方法可行性。 展开更多
关键词 高油花生 离体诱变 博来霉素 WRI1 表达分析
在线阅读 下载PDF
三维坐标下我国粮食主产区耕地质量管理问题研究——以东北粮食主产区为例 被引量:9
6
作者 郭庆海 刘帅 刘文明 《中州学刊》 CSSCI 北大核心 2019年第10期39-45,共7页
粮食主产区对保障国家粮食安全具有重要作用。当前,粮食主产区耕地质量呈现出持续下降的趋势,对我国粮食生产能力的可持续发展产生了重要影响。实施有效的耕地质量管理,应当构建包含农户、第三方主体、政府在内的三维坐标。在现有产权... 粮食主产区对保障国家粮食安全具有重要作用。当前,粮食主产区耕地质量呈现出持续下降的趋势,对我国粮食生产能力的可持续发展产生了重要影响。实施有效的耕地质量管理,应当构建包含农户、第三方主体、政府在内的三维坐标。在现有产权制度不足以激励农户维护耕地质量的情况下,应当在建立约束机制前提下提供公共物品的支持,使兼有耕地使用者和质量维护者双重身份的农户成为养地措施的执行者。第三方主体违法排放污染物会产生外部负效应,是耕地污染的主要外源。控制其污染耕地的根本性措施是依法严格监管,这需要政府提供法制建设、科学化管理、政府财政支持及价值取向、有效的监管手段等四个要素。 展开更多
关键词 耕地质量管理 农户 第三方主体 政府 粮食主产区
在线阅读 下载PDF
枯草芽孢杆菌对盐胁迫下高粱种子萌发、幼苗生长及其生理特性的影响 被引量:6
7
作者 安明哲 张岩 +2 位作者 张妤 徐敬业 王洋 《山东农业科学》 北大核心 2022年第12期81-90,共10页
本试验以高粱品种吉杂319为材料,研究枯草芽孢杆菌(SN3)处理对盐胁迫下种子萌发、幼苗生长的影响及其渗透调节和氧化应激作用。结果表明:盐胁迫显著抑制高粱种子萌发,且盐浓度越高,抑制作用越强。SN3发酵液浸种显著提高高粱种子发芽率... 本试验以高粱品种吉杂319为材料,研究枯草芽孢杆菌(SN3)处理对盐胁迫下种子萌发、幼苗生长的影响及其渗透调节和氧化应激作用。结果表明:盐胁迫显著抑制高粱种子萌发,且盐浓度越高,抑制作用越强。SN3发酵液浸种显著提高高粱种子发芽率、发芽势、发芽指数和活力指数。土壤中添加150 mmol/L NaCl显著抑制高粱幼苗生长,同时显著降低幼苗根系活力、抗氧化酶活性,提高根系活性氧(ROS)、丙二醛(MDA)和渗透调节物质含量。SN3发酵液和菌悬液灌根均能提高盐胁迫下幼苗株高、茎粗、地上部和地下部干重,并显著提高超氧化物歧化酶(SOD)、过氧化氢酶(CAT)、过氧化物酶(POD)活性,显著降低ROS、MDA含量,同时提高根系脯氨酸、可溶性糖含量和K^(+)/Na^(+)比值。种子萌发阶段SN3发酵液浸种效果更佳,幼苗生长阶段SN3菌悬液灌根效果更好。这表明枯草芽孢杆菌(SN3)可通过提高高粱幼苗的抗氧化酶活性、渗透调节物质含量来增强ROS、MDA的清除能力,降低细胞的氧化应激作用,减轻盐胁迫对高粱幼苗的伤害,进而促进幼苗生长,提高抗盐性。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枯草芽孢杆菌 盐胁迫 高粱 种子萌发 幼苗生长 渗透调节 氧化应激 生理特性
在线阅读 下载PDF
基于混合样品集的大豆种子蔗糖含量近红外光谱定标模型建立 被引量:3
8
作者 丛媛媛 刘浩 +3 位作者 衣志刚 王博 刘念析 陈亮 《大豆科学》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20年第6期940-946,共7页
为快速测定原料大豆的蔗糖指标,及时为调整豆制品生产工艺参数或原料配比提供数据支撑,以满足快速准确鉴定高蔗糖大豆育种新品系的需要,本研究建立基于混合样品集的大豆种子蔗糖含量近红外光谱定标模型。将天然和人工添加蔗糖的大豆样... 为快速测定原料大豆的蔗糖指标,及时为调整豆制品生产工艺参数或原料配比提供数据支撑,以满足快速准确鉴定高蔗糖大豆育种新品系的需要,本研究建立基于混合样品集的大豆种子蔗糖含量近红外光谱定标模型。将天然和人工添加蔗糖的大豆样品结合起来作为混合参试样品集,先利用近红外光谱分析仪采集光谱数据,再通过酶比色法测定化学值,进行光谱数据预处理,采用偏最小二乘回归统计方法建立大豆蔗糖含量的近红外光谱定量分析模型,并利用未知蔗糖含量的大豆种子样品对模型的预测性能进行验证。以混合参试样品集建立的近红外光谱定标模型能够在较宽的蔗糖含量范围(37.83~139.35 g·kg^-1)内获得较为精确的预测结果,并将二阶导数联合多元散射校正作为光谱数据的最佳预处理方法。经外部验证,样品的化学测定值与定标模型预测值极显著正相关,且决定系数达0.943,预测均方差为3.17,相对误差为5.923%。所建立近红外光谱定标模型的预测能力较强、适用性较好,能够有效应用于大豆种子蔗糖含量的快速准确测量。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大豆 品质 蔗糖含量 近红外光谱定标模型
在线阅读 下载PDF
基于AMMI模型的黄淮海夏玉米基因型与环境互作效应对产量性状的影响分析 被引量:8
9
作者 朴红梅 穆楠 +5 位作者 王延兵 姚文影 杨莉 卜俊周 左永梅 刘冰冰 《北方农业学报》 2021年第4期1-12,共12页
【目的】准确评价基因型与环境互作效应对夏玉米品种产量性状稳定性的影响,探究适合黄淮海夏玉米区多点测试的统计分析方法。【方法】利用AMMI模型,在21个不同试点对2019年度黄淮海夏玉米区多点测试中的15个参试品种(对照品种为郑单958... 【目的】准确评价基因型与环境互作效应对夏玉米品种产量性状稳定性的影响,探究适合黄淮海夏玉米区多点测试的统计分析方法。【方法】利用AMMI模型,在21个不同试点对2019年度黄淮海夏玉米区多点测试中的15个参试品种(对照品种为郑单958)进行籽粒产量、单穗粒重和百粒重的测定,并进行基因型效应、环境效应以及基因型与环境互作效应分析。【结果】籽粒产量、单穗粒重、百粒重3个产量性状的基因型效应、环境效应以及基因型与环境互作效应均达到极显著水平(P<0.01)。参试品种中,丰产、稳产的品种有衡玉7182和先玉335;单穗粒重高且稳定的品种有衡玉7182、滑玉168和隆平206;百粒重较高且稳定性较好的品种有东科301、联创5和衡玉7182;对照品种郑单958属于稳定性较好、产量性状表现一般的品种。【结论】衡玉7182丰产、稳定,是较为适宜黄淮海夏玉米区种植的品种;AMMI模型能够准确直观地对参试品种的稳定性作出评价,可以作为多点测试中夏玉米新品种筛选的分析方法。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夏玉米 多点测试 AMMI模型 稳定性
在线阅读 下载PDF
不同播期花生品种网斑病抗性田间鉴定 被引量:1
10
作者 宁洽 吕永超 +6 位作者 陈小姝 赵跃 张语桐 孙晓苹 刘海龙 张志民 高华援 《花生学报》 北大核心 2020年第3期84-88,共5页
采用田间病圃鉴定法,对55个花生品种进行不同播期网斑病抗性鉴定。经鉴定获得抗病品种1个、中抗品种20个、感病品种5个、高感品种2个,未获得对网斑病免疫和高抗的花生品种。获得27个抗病性随播期改变的品种。经方差分析,影响抗病性的主... 采用田间病圃鉴定法,对55个花生品种进行不同播期网斑病抗性鉴定。经鉴定获得抗病品种1个、中抗品种20个、感病品种5个、高感品种2个,未获得对网斑病免疫和高抗的花生品种。获得27个抗病性随播期改变的品种。经方差分析,影响抗病性的主要因素是花生品种自身特性,播种温度对花生网斑病抗病性的影响不大。 展开更多
关键词 花生 品种 网斑病 抗病性
在线阅读 下载PDF
基于双解码机制的田间玉米冠层图像分割及昼夜节律解析
11
作者 贾海峰 王廷超 +3 位作者 洪小丽 舒坤良 黄帅 谭化 《江苏农业科学》 北大核心 2023年第24期184-189,共6页
田间作物生长动态监测一直是农业研究的重要方向之一,实时动态监测能够为指导农业生产提供数据支撑。但是传统长势监测方法多用于白天而忽略了夜间作物的生长状态,无法充分满足对作物生长全过程实时准确的监测需求。为了更精确地了解玉... 田间作物生长动态监测一直是农业研究的重要方向之一,实时动态监测能够为指导农业生产提供数据支撑。但是传统长势监测方法多用于白天而忽略了夜间作物的生长状态,无法充分满足对作物生长全过程实时准确的监测需求。为了更精确地了解玉米作物的生长全过程,探究玉米作物的产量潜力,实现对田间玉米作物昼夜生长动态监测,提出了一种适用于日间和夜间的田间作物图像分割网络(day-night crop segmentation network,DNCSN),该方法综合利用迁移学习和双解码器注意力机制,实现了对昼夜时序图像数据中玉米作物冠层的准确分割。结果表明,本研究提出的DNSCN模型与对比模型相比,具有更高的分割精度(P=0.9427,R=0.9106,F=0.9263)和更好的稳定性。最后,本研究以玉米作物为试验样本,使用提出的DNSCN模型对田间玉米时序图像进行了分析,发现日间整体增长速率呈下降趋势,而夜间则存在快速增长阶段,在02:00时玉米冠层增长达到最大值,夜间玉米冠层增长速率明显大于日间。本研究提出的DNSCN模型可为实现作物昼夜生长实时动态监测提供有效方法。 展开更多
关键词 玉米 深度学习 图像分割 夜间图像 动态监测
在线阅读 下载PDF
上一页 1 下一页 到第
使用帮助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