期刊文献+
共找到15篇文章
< 1 >
每页显示 20 50 100
利用大豆潜力实现可持续农业发展和粮食安全 被引量:2
1
作者 于志晶 牛陆 +1 位作者 尚丽霞 马瑞 《大豆科技》 2019年第5期36-39,共4页
大豆是牲畜饲料的重要来源,然而气候环境变化对大豆产量、品质和安全影响严重,因此迫切需要培育适应气候变化负面影响的大豆新品种。现代生物技术的发展促进数量性状位点的基因挖掘,通过转基因的方式辅助育种进而培育高产量和高品质的... 大豆是牲畜饲料的重要来源,然而气候环境变化对大豆产量、品质和安全影响严重,因此迫切需要培育适应气候变化负面影响的大豆新品种。现代生物技术的发展促进数量性状位点的基因挖掘,通过转基因的方式辅助育种进而培育高产量和高品质的大豆品种。此外,转基因技术还可以用来操纵植物的遗传组成,提高饲料的消化率,从而提高动物的性能。对大豆在提供优质饲料方面的遗传潜力进行了评价。同时探讨了气候变化对饲料质量的影响,并讨论了在增强植物对非生物胁迫条件的适应方面所做的努力。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大豆 饲料产量 饲料品质 数量性状位点 转基因
在线阅读 下载PDF
转基因技术对提高大豆油脂和油酸含量的作用 被引量:5
2
作者 仲晓芳 钱雪艳 +2 位作者 牛陆 郭东全 杨向东 《大豆科技》 2019年第6期27-29,共3页
植物油脂在人们的日常生活中有着举足轻重的地位,大豆(Glycine max L. Merrill)是我国最重要的油料作物和饲料作物之一,也是人类植物性蛋白和油脂的重要来源。大豆中油脂和油酸的含量均为20%左右。利用生物工程技术手段,对调控脂肪酸合... 植物油脂在人们的日常生活中有着举足轻重的地位,大豆(Glycine max L. Merrill)是我国最重要的油料作物和饲料作物之一,也是人类植物性蛋白和油脂的重要来源。大豆中油脂和油酸的含量均为20%左右。利用生物工程技术手段,对调控脂肪酸合成和积累的关键基因进行编辑和改良,能够提高大豆种子中油分含量或者改善脂肪酸组成,不仅能够加快优质高油、高油酸大豆育种进程,在人类健康方面也具有重要的意义,而且为大豆油成为新能源的发展提供可能。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大豆油脂 油酸 转基因
在线阅读 下载PDF
转盾壳霉Cmoxdc1基因增强大豆对菌核病抗性的研究 被引量:3
3
作者 杨静 赵倩倩 +5 位作者 牛陆 张原宇 王义生 李海云 邢国杰 杨向东 《大豆科学》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20年第5期712-719,共8页
草酸被认为是核盘菌的主要致病因子,在病原菌的侵染过程中发挥着重要作用,并与核盘菌的致病力密切相关,为研究转盾壳霉草酸脱酸酶基因Cmoxdc1对大豆菌核病抗性的促进作用,本研究利用农杆菌介导转化法,将来源于核盘菌生防菌盾壳霉(Coniot... 草酸被认为是核盘菌的主要致病因子,在病原菌的侵染过程中发挥着重要作用,并与核盘菌的致病力密切相关,为研究转盾壳霉草酸脱酸酶基因Cmoxdc1对大豆菌核病抗性的促进作用,本研究利用农杆菌介导转化法,将来源于核盘菌生防菌盾壳霉(Coniothyrium minitans)的Cmoxdc1基因导入大豆感病品种Jack,研究转Cmoxdc1基因大豆对草酸耐受性和菌核病抗性。结果表明:外源基因以低拷贝形式(1~2个)整合至大豆基因组,并能够完成转录。对离体叶片进行60 mmol·L^-1草酸处理后,转基因植株叶片病斑面积显著低于对照受体品种,接种7 d后病斑面积较受体对照减少88.80%~89.98%。离体叶柄和叶片接种核盘菌后,转基因大豆病斑扩展受到明显抑制,病斑长度和病斑面积均显著低于对照受体。接种4 h后,叶柄病斑长度为对照品种的41.38%~43.51%;接种7 d后,叶片病斑面积为对照品种的8.68%~27.01%;并且,接种核盘菌后转基因叶片中的草酸含量也较对照品种显著降低。研究结果表明盾壳霉Cmoxdc1表达显著增强转基因大豆对草酸的耐受性和对菌核病的抗性。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大豆 菌核病 核盘菌 草酸 Cmoxdc1 抗性
在线阅读 下载PDF
植物对盐碱胁迫响应机制的研究进展 被引量:45
4
作者 魏嘉 蔡勤安 +4 位作者 李源 尚丽霞 卜显锋 于志晶 马瑞 《山东农业科学》 北大核心 2022年第4期156-164,共9页
土壤盐碱化是限制植物生长发育和阻碍农业生产力的重要非生物胁迫之一。本文从离子毒害、渗透胁迫、活性氧胁迫和高pH胁迫4个方面综述了盐碱胁迫对植物的危害。为了应对盐碱胁迫,植物进化出一系列的调控机制以缓解胁迫危害。从渗透调节... 土壤盐碱化是限制植物生长发育和阻碍农业生产力的重要非生物胁迫之一。本文从离子毒害、渗透胁迫、活性氧胁迫和高pH胁迫4个方面综述了盐碱胁迫对植物的危害。为了应对盐碱胁迫,植物进化出一系列的调控机制以缓解胁迫危害。从渗透调节物质的合成、离子的吸收转运调节、活性氧清除机制和外源物质调节方面梳理了植物耐盐碱的生理机制;从植物盐碱胁迫的信号转导途径、耐盐碱相关基因的表达和转录因子调控方面概述了植物耐盐碱的分子机制。对利用多组学分析更全面进行植物耐盐碱机制研究做出展望。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植物 盐碱胁迫响应 调控机制
在线阅读 下载PDF
抗虫转基因水稻研究概况及其安全性 被引量:7
5
作者 宋子叶 林秀峰 +1 位作者 严一字 金永梅 《农业与技术》 2020年第8期15-16,共2页
抗虫转基因水稻作为新时代基因工程的产物,为解决水稻虫害、滥用杀虫剂提高水稻产量等问题做出了重大贡献。Bt杀虫蛋白对害虫具有高度特异性,因此抗虫转基因水稻不会对人类造成危害。大量研究数据表明,与普通水稻相比,抗虫转基因水稻在... 抗虫转基因水稻作为新时代基因工程的产物,为解决水稻虫害、滥用杀虫剂提高水稻产量等问题做出了重大贡献。Bt杀虫蛋白对害虫具有高度特异性,因此抗虫转基因水稻不会对人类造成危害。大量研究数据表明,与普通水稻相比,抗虫转基因水稻在水稻固有性状、非靶标害虫及其天敌影响、基因漂移风险、土壤酶活性等多方面均无显著影响。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抗虫水稻 转基因 安全性
在线阅读 下载PDF
反义RNA介导GmFAD2-1B基因沉默增强大豆种子中油酸的高效累积 被引量:9
6
作者 杨静 邢国杰 +5 位作者 牛陆 贺红利 杜茜 郭东全 袁英 杨向东 《作物学报》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17年第11期1588-1595,共8页
油酸含量是评价大豆油食用品质和稳定性的重要指标。本研究采用农杆菌介导转化法,将反义GmFAD2-1B基因导入栽培大豆品种,获得油酸含量显著提高的转基因大豆新品系。Southern杂交检测表明,外源GmFAD2-1B基因片段已导入大豆基因组,其插入... 油酸含量是评价大豆油食用品质和稳定性的重要指标。本研究采用农杆菌介导转化法,将反义GmFAD2-1B基因导入栽培大豆品种,获得油酸含量显著提高的转基因大豆新品系。Southern杂交检测表明,外源GmFAD2-1B基因片段已导入大豆基因组,其插入拷贝数为1~5个。q RT-PCR检测表明,外源GmFAD2-1B主要在大豆种子中表达,并导致种子中内源GmFAD2-1 m RNA表达水平显著降低,而根、茎、叶、花组织中内源GmFAD2-1 m RNA表达水平无显著变化。脂肪酸组分分析表明,12份转基因大豆种子油酸含量为27.38%~80.42%,其中,L40和L72油酸含量分别为68.91%~80.42%和65.98%~80.22%,较对照品种Williams 82(17.8%~22.0%)提高2.65倍以上,亚油酸降低至4.84%~14.55%,饱和脂肪酸降低至10.34%~11.16%,但总脂肪和总蛋白含量与对照品种相比没有显著变化。农艺性状分析表明,转基因大豆在熟期、株高、叶形、花色、结荚高度、百粒重等方面与对照品种也没有显著差异。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大豆 油酸 GmFAD2-1B 农杆菌介导转化法
在线阅读 下载PDF
RNAi介导SMV-P3基因沉默增强大豆对花叶病毒病的抗性 被引量:6
7
作者 杨向东 牛陆 +6 位作者 张伟 杨静 杜茜 邢国杰 郭东全 李启云 董英山 《作物学报》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16年第11期1647-1655,共9页
大豆花叶病毒(Soybean mosaic virus,SMV)病是我国各大豆主产区最重要的病害之一,严重影响大豆产量和籽粒外观品质。培育抗病品种是防治该病害最经济有效的措施。本研究基于植物介导RNA干扰(RNA interference,RNAi)技术,将编码参与... 大豆花叶病毒(Soybean mosaic virus,SMV)病是我国各大豆主产区最重要的病害之一,严重影响大豆产量和籽粒外观品质。培育抗病品种是防治该病害最经济有效的措施。本研究基于植物介导RNA干扰(RNA interference,RNAi)技术,将编码参与SMV运动和影响宿主域范围的P3蛋白基因RNAi片段导入栽培大豆品种,研究RNAi介导SMV-P3基因沉默对大豆抗SMV的影响。Southern杂交检测结果表明,外源RNAi片段以低拷贝的形式(1~4个)整合至大豆基因组中。对T_1~T_3代转基因大豆喷施除草剂和PCR鉴定结果表明,外源T_-DNA插入片段在转基因大豆不同代际间能够稳定遗传。对T_2和T_3代转基因大豆接种SMV鉴定结果表明,转基因大豆对我国大豆产区主要流行SMV株系SC-3较非转基因对照受体品种Williams 82和SN9的抗性水平显著提高,病情指数降低至4.37~18.51,且抗性能够稳定遗传。综上所述,RNAi介导SM-P3基因沉默能够显著提高转基因大豆对SMV的抗性水平。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大豆 大豆花叶病毒病 SMV-P3 RNAi介导基因沉默
在线阅读 下载PDF
不同大豆基因型对大豆遗传转化效率的影响及外源T-DNA插入分析 被引量:6
8
作者 杨静 邢国杰 +4 位作者 杜茜 隋丽 郭东全 牛陆 杨向东 《大豆科学》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16年第4期562-567,共6页
大豆通常被认为是较难转化的豆科作物之一,大豆基因型是影响大豆转化效率的重要因素。采用农杆菌介导大豆子叶节遗传转化方法,对2个国外大豆品种和9个国内品种进行转化研究,对转化再生植株进行BAR试纸条和PCR检测。结果表明:不同大豆... 大豆通常被认为是较难转化的豆科作物之一,大豆基因型是影响大豆转化效率的重要因素。采用农杆菌介导大豆子叶节遗传转化方法,对2个国外大豆品种和9个国内品种进行转化研究,对转化再生植株进行BAR试纸条和PCR检测。结果表明:不同大豆品种再生率及转化效率存在显著差异。国外品种Jack和Bert,南方大豆品种华春6号和东北大豆品种沈农9号具有较高的再生率和转化效率,转化效率分别达到6.45%、3.80%、3.24%和2.86%。对来源于沈农9号的PCR阳性植株进行Southern杂交检测,结果表明:外源基因已导入受体大豆品种,该受体品种实际转化效率为2.14%。对外源T-DNA插入结构进一步分析表明:低拷贝(1-2个)T-DNA插入比例为75%。本研究筛选了4个转化效率较高的大豆品种,为开展高效大豆遗传转化研究提供依据;同时,作为大豆主栽品种,利用华春6号和沈农9号作为受体品种开展转基因研究,对于加快转基因大豆新品种培育研究也具有重要的参考价值。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大豆基因型 农杆菌介导转化 转化效率 T-DNA插入
在线阅读 下载PDF
双斑萤叶甲基因组调研及线粒体基因组分析 被引量:3
9
作者 姜志磊 王大铭 +1 位作者 王柏凤 宋新元 《环境昆虫学报》 CSCD 北大核心 2019年第6期1287-1296,共10页
双斑萤叶甲Monolepta hieroglyphica为杂食性鞘翅目害虫。近年来,该虫对我国农业的为害呈加重趋势,本文对双斑萤叶甲基因组进行调研及对线粒体基因组进行分析,为进一步的全基因组测序提供参考,并为双斑萤叶甲线粒体研究提供基础资料。... 双斑萤叶甲Monolepta hieroglyphica为杂食性鞘翅目害虫。近年来,该虫对我国农业的为害呈加重趋势,本文对双斑萤叶甲基因组进行调研及对线粒体基因组进行分析,为进一步的全基因组测序提供参考,并为双斑萤叶甲线粒体研究提供基础资料。本文采用Illumina Hiseq 2000测序平台对单只雌性双斑萤叶甲进行双末端测序,测序结果表明:双斑萤叶甲基因组大小约为2.4 Gb,重复序列含量约为52.61%,杂合率为0.67%,GC含量为30.29%。双斑萤叶甲基因组较大,但其基因组的杂合率和GC含量较低。利用基因组测序原始数据,借助NOVOPlasty软件直接提取基因组中线粒体基因组序列并进行组装,获得16299 bp的双斑萤叶甲线粒体基因组。通过MITOS软件对线粒体基因组进行注释,斑萤叶甲线粒体基因组共有37个基因,包括13蛋白编码基因、22个转运RNA及2个核糖体RNA基因,以及1个非编码的控制区。其线粒体基因组基因排列方式与果蝇的模式排列相同,并未发生基因重排。进一步利用线粒体COX1蛋白构建的系统进化树,为双斑萤叶甲隶属于鞘翅目、多食亚目、叶甲科、萤叶甲亚科的分类地位提供了分子依据。并初步发现鞘翅目内各个物种遗传距离相对于昆虫纲下其它目的各个物种之间遗传距离较远。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双斑萤叶甲 鞘翅目 基因组 线粒体 基因重排
在线阅读 下载PDF
抗病毒转基因大豆事件外源T-DNA序列分析及定性检测 被引量:3
10
作者 刘东波 邢国杰 +4 位作者 赵倩倩 杨静 牛陆 杨向东 仲晓芳 《大豆科学》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20年第1期23-29,共7页
转基因作物的T-DNA插入及其与宿主基因组的连接序列构成的侧翼区域,是转基因事件检测的关键组成部分,也是转基因作物开发、评估和监管所必需的。前期研究得到2个携带大豆花叶病毒P3(soybean mosaic virus P3)基因干扰片段的转基因大豆事... 转基因作物的T-DNA插入及其与宿主基因组的连接序列构成的侧翼区域,是转基因事件检测的关键组成部分,也是转基因作物开发、评估和监管所必需的。前期研究得到2个携带大豆花叶病毒P3(soybean mosaic virus P3)基因干扰片段的转基因大豆事件,即L13和L104,可显著提高大豆对大豆花叶病毒、大豆花叶坏死病毒和西瓜花叶病毒的抗性,具有较强的光谱性。为了便于对该转基因事件进行监管以及建立事件特异性检测方法,本研究通过Illumina Xten平台,对L13和L104进行全基因组测序(whole genome sequencing,WGS),并结合生物信息学分析和PCR技术,对转基因事件L13和L104的旁侧序列进行了分析。通过全基因组测序,每一个事件获得了超过12.13 Gb的原始数据,测序深度为11×,与大豆参考基因组(Wm82.a2.v1)和转化载体序列做比较,初步识别出这两个转化事件T-DNA的边界及其旁侧序列。转化事件L13和L104的T-DNA分别位于Chr04和Chr11染色体上。进一步的PCR检测和序列测定表明转基因事件L13的T-DNA为单位点双拷贝整合到大豆基因组Chr04:46747946位点;转基因事件L104的T-DNA为单拷贝插入,整合位点为Chr11:30461895位点。结果证明了全基因组测序在识别转基因作物T-DNA插入和旁侧序列区域方面的有效性和稳定性。此外,插入位点的鉴定和事件特异性检测的建立将有助于广谱抗病毒转基因大豆品种的应用和发展。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插入位点 旁侧序列 全基因组测序 抗病毒转基因大豆 时间特异性检测
在线阅读 下载PDF
赤霉素代谢调控与绿色革命 被引量:4
11
作者 李毅丹 单晓辉 《生物技术通报》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22年第2期195-204,共10页
赤霉素作为重要的植物激素,参与了植物诸多发育过程的调控。一些涉及赤霉素生物合成和信号传导途径的重要调控基因对作物的株型、产量和品质能够产生积极的影响,已在农业生产中得到广泛应用。其中,Rht-1和sd-1等位基因由于分别赋予了小... 赤霉素作为重要的植物激素,参与了植物诸多发育过程的调控。一些涉及赤霉素生物合成和信号传导途径的重要调控基因对作物的株型、产量和品质能够产生积极的影响,已在农业生产中得到广泛应用。其中,Rht-1和sd-1等位基因由于分别赋予了小麦和水稻半矮化的特性,从而促成了20世纪后半叶的"绿色革命"。本文回顾了与"绿色革命"相关的赤霉素代谢调控在影响作物株高、产量、养分利用等方面的研究成果,并对未来如何合理开发和利用赤霉素调控基因,培育出更多的"绿色革命"作物品种进行了展望。 展开更多
关键词 赤霉素 绿色革命 半矮化 产量 代谢调控 生物合成 信号传导
在线阅读 下载PDF
我国油莎豆产业发展现状、潜力及对策 被引量:23
12
作者 杨向东 李子勇 《中国油料作物学报》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22年第4期712-717,共6页
油莎豆(Cyperus esculentus L.)是一种粮油饲兼用、综合利用价值较高的经济作物。其地下块茎富含油脂、淀粉、糖、蛋白质、膳食纤维等营养成分,地上茎叶可作为畜禽优质饲草。作为一种原产于沙漠地区的多用途作物,油莎豆具有适应性广、... 油莎豆(Cyperus esculentus L.)是一种粮油饲兼用、综合利用价值较高的经济作物。其地下块茎富含油脂、淀粉、糖、蛋白质、膳食纤维等营养成分,地上茎叶可作为畜禽优质饲草。作为一种原产于沙漠地区的多用途作物,油莎豆具有适应性广、生物产量大、高附加值等特性,具有较大的开发应用潜力。我国丰富的沙地等边际土地资源为油莎豆产业发展提供了坚实的基础。目前,我国油莎豆产业基础已经形成,产业链条基本具备,发展前景广阔。本文概述了油莎豆特性与用途、研究与产业发展现状,分析了我国油莎豆产业发展潜力和存在问题,提出了产业发展对策与建议,以期为我国油莎豆产业健康快速发展提供参考。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油莎豆 产业发展 发展潜力 对策建议
在线阅读 下载PDF
耐盐转基因大豆事件FA8015旁侧序列分离及定性PCR检测 被引量:2
13
作者 马阔 仲晓芳 +2 位作者 牛陆 赵倩倩 杨向东 《大豆科学》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18年第6期854-859,共6页
本研究前期利用转基因技术,将菠菜(Atriplex hortensis)甜菜碱醛脱氢酶编码基因Ah BADH导入栽培大豆Williams 82中,获得耐盐性较强的转基因大豆事件FA8015。为进一步加快该转基因事件生物安全评价,本研究分离了FA8015外源T-DNA旁侧序列... 本研究前期利用转基因技术,将菠菜(Atriplex hortensis)甜菜碱醛脱氢酶编码基因Ah BADH导入栽培大豆Williams 82中,获得耐盐性较强的转基因大豆事件FA8015。为进一步加快该转基因事件生物安全评价,本研究分离了FA8015外源T-DNA旁侧序列,并依据其序列特征,建立事件特异性检测方法。Southern杂交结果表明,转基因事件FA8015外源T-DNA为单拷贝插入。利用基因组重测序技术,获得转基因大豆事件FA8015的基因组信息,并与参考基因组Williams 82做比较,初步确定转基因大豆事件FA8015外源T-DNA片段整合位点。然后根据整合位点,设计融合大豆基因组和T-DNA序列的引物,获得了1 160 bp的左边界旁侧序列,包括405 bp的大豆基因组序列和750 bp的T-DNA序列;右边界获得了1 254 bp的旁侧序列,其中601 bp为T-DNA片段,653 bp为大豆基因组序列;序列分析证明转基因事件FA8015的T-DNA整合位点为Chr15染色体的25129882位点,整合方式为正向单拷贝插入,与Southern杂交和重测序结果一致。依据PCR结果设计事件特异性引物,建立了转基因大豆事件FA8015转化体特异性检测方法。该方法特异性强、灵敏度高,可快速识别该转基因大豆事件的身份,为该转化事件及其衍生品的安全性和监管提供技术支撑。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大豆 耐盐 转基因事件 重测序 旁侧序列 定性PCR检测 耐盐
在线阅读 下载PDF
基于重测序鉴定耐盐转基因大豆事件外源T-DNA整合位点及特异性检测 被引量:2
14
作者 魏嘉 王秀东 +3 位作者 卜显峰 马瑞 于志晶 蔡勤安 《南京农业大学学报》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23年第4期710-717,共8页
[目的]转基因大豆事件L8014是本研究前期利用农杆菌介导的大豆子叶节高效遗传转化技术体系,将来源于山菠菜的基因BADH导入大豆(Glycine max)‘Williams 82’而获得具有良好耐盐(1.5%NaCl)性状的转基因大豆(该材料已经完成环境释放试验)... [目的]转基因大豆事件L8014是本研究前期利用农杆菌介导的大豆子叶节高效遗传转化技术体系,将来源于山菠菜的基因BADH导入大豆(Glycine max)‘Williams 82’而获得具有良好耐盐(1.5%NaCl)性状的转基因大豆(该材料已经完成环境释放试验)。T-DNA插入位点侧翼序列的获得与分析对于转基因事件的安全评价及应用非常重要,本文旨在明确该转基因大豆材料的分子特征及其检测方法,以进一步推进安全评价。[方法]利用Southern杂交检测转基因大豆外源基因的拷贝数;基于基因组重测序技术,采用BWA(Burrows-Wheeler-Alignment)方法将重测序数据与T-DNA序列以及大豆基因组序列进行比对分析。[结果]T-DNA在大豆基因组10号染色体上的基因组区间3925017—3926022位点,插入方式为反向插入;结合PCR扩增技术获得外源T-DNA整合位点的左、右边界侧翼序列,基于该序列建立了转BADH基因大豆事件L8014的特异性PCR检测方法。[结论]本研究获得了转基因事件的整合位点及侧翼序列,方法快速、结果可靠,为转基因大豆及其衍生产品的检测提供了技术支撑。 展开更多
关键词 转基因大豆 重测序 BADH基因 T-DNA侧翼序列
在线阅读 下载PDF
转基因大豆食用油的安全性评价
15
作者 魏嘉 尚丽霞 +1 位作者 于志晶 马瑞 《大豆科技》 2019年第5期52-55,共4页
随着现代生物技术的迅速发展,转基因技术在作物育种方面运用广泛,转基因食品已经商业化,并大量涌入市场,如:转基因大豆油。然而由于公众对于转基因食品了解较少,因此很多人抱有怀疑、甚至排斥的态度。文中简要介绍转基因作物,在中国发... 随着现代生物技术的迅速发展,转基因技术在作物育种方面运用广泛,转基因食品已经商业化,并大量涌入市场,如:转基因大豆油。然而由于公众对于转基因食品了解较少,因此很多人抱有怀疑、甚至排斥的态度。文中简要介绍转基因作物,在中国发展转基因大豆的迫切性,中国对转基因作物的监管方法,转基因大豆食用油的安全性等。 展开更多
关键词 转基因大豆油 安全性 公众认知
在线阅读 下载PDF
上一页 1 下一页 到第
使用帮助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