期刊文献+
共找到8篇文章
< 1 >
每页显示 20 50 100
吉林省玉米农田保护性耕作的环境影响评价 被引量:4
1
作者 黄坚雄 隋鹏 +3 位作者 李媛媛 刘武仁 高旺盛 陈源泉 《中国人口·资源与环境》 CSSCI 北大核心 2011年第S1期543-546,共4页
以吉林省玉米农田4种保护性耕作为例,应用生命周期评价方法(Life Cycle Assessment,LCA)系统综合地评价吉林省玉米农田不同保护性耕作模式对环境的潜在影响。结果表明,四种保护性耕作模式的能源消耗、温室气体排放、环境酸化和富营养化... 以吉林省玉米农田4种保护性耕作为例,应用生命周期评价方法(Life Cycle Assessment,LCA)系统综合地评价吉林省玉米农田不同保护性耕作模式对环境的潜在影响。结果表明,四种保护性耕作模式的能源消耗、温室气体排放、环境酸化和富营养化的潜在环境影响分别平均比传统耕作模式减少14.62%、82.82%、15.37%和15.28%,主要由氮肥的生产及施用引起;水体毒性、土壤毒性及人体毒性则分别比传统耕作高7.40%、6.42%和7.38%,主要由农药的施用引起。综合各种环境影响类型,尽管4种保护性耕作模式较传统耕作模式能显著减缓全球变暖,但对其他环境类型的改变不明显,其中水体毒性为该种植系统中最主要的环境影响类型,富营养化次之。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吉林省 保护性耕作 生命周期评价 环境 影响
在线阅读 下载PDF
吉林省大豆品种遗传改良过程中主要农艺性状的变化 被引量:30
2
作者 郑洪兵 徐克章 +4 位作者 赵洪祥 李大勇 杨光宇 刘武仁 陆静梅 《作物学报》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08年第6期1042-1050,共9页
以吉林省1923-2005年间育成的30个大豆品种为材料,两年的研究结果表明,大豆种子产量随育成年代呈线性增加,根据回归方程计算,产量从1923年的1197.80kg hm-2到2005年的2305.54kg hm-2,82年来增加了1107.73kg hm-2,平均每年增加14.60kg h... 以吉林省1923-2005年间育成的30个大豆品种为材料,两年的研究结果表明,大豆种子产量随育成年代呈线性增加,根据回归方程计算,产量从1923年的1197.80kg hm-2到2005年的2305.54kg hm-2,82年来增加了1107.73kg hm-2,平均每年增加14.60kg hm-2。随着产量的提高,株高降低,主茎直径增加,节数增多,节间缩短,分枝减少。相关和通径分析表明,产量与单株荚数、单株粒数、单株叶面积、叶面积指数和单株复叶数目呈显著正相关(P<0.05),单株荚数和单株粒数对于产量的提高贡献最大;产量与株高、单株分枝数和倒伏指数呈显著负相关(P<0.05),表明大豆产量的遗传改良过程中,植株抗倒伏能力提高,库容量增加,源器官叶片的同化能力增强。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大豆 遗传改良 农艺性状 产量
在线阅读 下载PDF
长期施肥下农田土壤-有机质-微生物的碳氮磷化学计量学特征 被引量:77
3
作者 王传杰 王齐齐 +4 位作者 徐虎 高洪军 朱平 徐明岗 张文菊 《生态学报》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18年第11期3848-3858,共11页
探讨外源养分的输入对土壤系统内碳、氮、磷化学计量特征的影响,对于深刻认识农田土壤有机碳(C)和养分循环及其相互作用过程具有重要意义。以26年的农田长期定位施肥试验为平台,分析长期不同施肥条件下土壤、有机态及微生物生物量碳、... 探讨外源养分的输入对土壤系统内碳、氮、磷化学计量特征的影响,对于深刻认识农田土壤有机碳(C)和养分循环及其相互作用过程具有重要意义。以26年的农田长期定位施肥试验为平台,分析长期不同施肥条件下土壤、有机态及微生物生物量碳、氮、磷含量及其化学计量学特征,并根据内稳性模型y=c x^(1/H)计算其化学计量内稳性指数H。结果表明:与长期撂荒处理(CK_0)相比,种植作物条件下26年化肥配施有机肥处理(MNPK和1.5MNPK)显著降低微生物生物量氮含量,但显著提高了微生物生物量磷的含量。相对于撂荒处理,即使长期配施化肥磷处理(NP、PK、NPK),其土壤有机磷降低显著。对于C∶N比而言,化肥配施有机物料处理(秸秆或有机肥)的土壤C∶N比、有机质C∶N及微生物生物量C∶N比均显著低于化肥处理(N、NP、PK和NPK)。对于C∶P比而言,相对于撂荒处理,26年施用磷肥(化肥磷或有机磷)显著降低了土壤C∶P比和微生物生物量C∶P比,而CK和偏施化肥处理(N、NP和PK)显著降低了土壤有机质C∶P比。对于土壤N∶P比而言,撂荒处理土壤N∶P比显著高于其他处理,而撂荒处理土壤有机质N∶P比显著高于CK和化肥处理,表明不施肥或化肥条件下作物种植加剧了土壤有机质中氮素的消耗。微生物生物量C∶N、C∶P、N∶P比的内稳性指数H分别为0.24、0.75、0.64,不具有内稳性特征。微生物生物量C∶N、C∶P、N∶P比分别与土壤C∶N、C∶P、N∶P比呈显著正相关关系,但与土壤有机质碳氮磷化学计量比之间无显著相关性。表明土壤碳、氮、磷元素的改变会直接导致微生物生物量碳、氮、磷化学计量比的改变,但微生物生物量碳氮磷化学计量比对土壤有机质碳氮磷化学计量比无显著影响,土壤有机质的碳氮磷计量比可能更多是受到作物和施肥等养分管理措施的影响。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化学计量学 长期施肥 黑土 土壤有机质 微生物生物量 内稳性
在线阅读 下载PDF
不同保护性耕作模式的技术特征值及其量化分析 被引量:34
4
作者 陈源泉 李媛媛 +3 位作者 隋鹏 刘武仁 黄坚雄 高旺盛 《农业工程学报》 EI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10年第12期161-167,共7页
针对当前中国保护性耕作技术发展模式类型多样,缺乏统一的界定标准问题,从保护性耕作技术的"三少两高"(即少动土、少裸露、少污染、高保蓄、高效益)的基本原理出发,确定了保护性耕作模式的共性技术特征评价指标体系,并以吉林... 针对当前中国保护性耕作技术发展模式类型多样,缺乏统一的界定标准问题,从保护性耕作技术的"三少两高"(即少动土、少裸露、少污染、高保蓄、高效益)的基本原理出发,确定了保护性耕作模式的共性技术特征评价指标体系,并以吉林省粮食主产区4种玉米保护性耕作模式进行案例研究。结果表明,4种模式的与传统的生产方式对比,均表现出一定的"保护性"效果,但综合保护度表现出较大的差异,其中玉米留茬直播种植技术模式的综合保护度最高,为26.65;其次是玉米留茬垄侧种植技术,为25.37;玉米宽窄行交替休闲种植技术的综合保护性显著低于前两种模式,为16.01;玉米灭高茬深松整地种植技术模式的综合保护度最低,为13.45。因此,在技术推广示范的选择上应该优先选择综合保护度相对高的模式,对于综合保护度较低的模式,应该进一步加强技术研究以完善该技术模式。 展开更多
关键词 保护 技术 耕作 保护性耕作 技术特征 评价指标 量化分析 吉林省
在线阅读 下载PDF
概述氮肥水平对玉米生理及产量性状的影响 被引量:14
5
作者 刘武仁 郑金玉 +3 位作者 罗洋 郑洪兵 李瑞平 李伟堂 《华北农学报》 CSCD 北大核心 2010年第B08期239-242,共4页
氮素水平影响玉米的产量和生理特性,合理施用氮素与获得较高产量和改善生理性状有密切关系。本研究从玉米植株形态、干物质积累、非结构碳水化合物、叶片光合特性、品质和产量等方面阐述氮素水平对玉米产量生理的影响。
关键词 玉米 氮肥 生理性状 产量
在线阅读 下载PDF
连翘提取液中连翘苷和总黄酮的含量测定与抗氧化活性的研究 被引量:16
6
作者 黄九林 魏春雁 李庆华 《安徽农业科学》 CAS 2012年第9期5209-5210,5284,共3页
[目的]测定连翘不同部位中连翘苷和总黄酮的含量,研究其抗氧化活性,并分析连翘苷和总黄酮含量与连翘提取液抗氧化活性的关系。[方法]采用超声波辅助法提取连翘提取液中连翘苷和总黄酮,采用HPLC法测定连翘苷的含量,采用比色法测定总黄酮... [目的]测定连翘不同部位中连翘苷和总黄酮的含量,研究其抗氧化活性,并分析连翘苷和总黄酮含量与连翘提取液抗氧化活性的关系。[方法]采用超声波辅助法提取连翘提取液中连翘苷和总黄酮,采用HPLC法测定连翘苷的含量,采用比色法测定总黄酮的含量,采用DPPH.清除法评价其抗氧化活性。[结果]连翘不同部位提取液中连翘苷含量大小顺序为新叶>老叶>花>果实,总黄酮含量大小顺序为花>新叶>老叶>果实;连翘不同部位提取液都具有较高的抗氧化活性,抗氧化性大小顺序为花>果实>新叶>老叶。[结论]连翘花、果实和叶提取物都具有较强的抗氧化活性。连翘花、叶提取物中主要抗氧化活性成分是总黄酮;连翘果实中主要抗氧化活性成分是总黄酮和连翘酯苷。 展开更多
关键词 连翘(Forsythiae suspentsa(Thunb.)Vahl.) 连翘苷 总黄酮 抗氧化活性
在线阅读 下载PDF
连翘不同部位连翘苷含量测定及其抗氧化活性的测定 被引量:6
7
作者 黄九林 魏春雁 李庆华 《黑龙江农业科学》 2011年第11期84-86,共3页
为综合利用连翘,现采用超声波辅助法提取连翘苷,HPLC法测定连翘苷,DPPH自由基清除法评价抗氧化活性,对测定连翘不同部位提取液连翘苷含量及其抗氧化活性进行了研究。结果表明:超声波辅助提取法的最佳提取条件为甲醇含量75%,提取30min,... 为综合利用连翘,现采用超声波辅助法提取连翘苷,HPLC法测定连翘苷,DPPH自由基清除法评价抗氧化活性,对测定连翘不同部位提取液连翘苷含量及其抗氧化活性进行了研究。结果表明:超声波辅助提取法的最佳提取条件为甲醇含量75%,提取30min,物料比为8∶1,提取次数为2次;连翘叶中连翘苷含量显著高于连翘花和果实;连翘花、果实、叶提取液抗氧化活性较强。表明连翘苷在连翘叶中含量较高,连翘不同部位提取液都具有较强的抗氧化活性。 展开更多
关键词 连翘 超声波辅助法 连翘苷 抗氧化
在线阅读 下载PDF
改变源库关系对大豆产量生理的影响 被引量:12
8
作者 赵洪梅 郑洪兵 《大豆科学》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09年第4期736-739,共4页
通过去叶去荚改变源库关系使大豆产量和生理特性发生很大变化,并且与获得较高产量和性状改善有密切的关系。从干物质积累、光合特性、籽粒油份、籽粒蛋白质、非结构碳水化合物和籽粒产量等方面阐述改变源库关系对大豆源产量生理的影响。
关键词 源库关系 大豆 产量 生理特性
在线阅读 下载PDF
上一页 1 下一页 到第
使用帮助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