期刊文献+
共找到5篇文章
< 1 >
每页显示 20 50 100
昆虫病原线虫人工培养技术研究与应用进展 被引量:1
1
作者 田成丽 张金花 +2 位作者 朱峰 韩日畴 李茂海 《昆虫学报》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24年第6期872-884,共13页
昆虫病原线虫是昆虫的专化性寄生天敌,可自主搜寻寄主、杀虫速度快、对环境友好安全,是一类重要的害虫生物防治因子,在害虫可持续治理中具有应用潜力。目前,昆虫病原线虫作为商品化的新型生物杀虫制剂在全球生产销售。然而,昆虫病原线... 昆虫病原线虫是昆虫的专化性寄生天敌,可自主搜寻寄主、杀虫速度快、对环境友好安全,是一类重要的害虫生物防治因子,在害虫可持续治理中具有应用潜力。目前,昆虫病原线虫作为商品化的新型生物杀虫制剂在全球生产销售。然而,昆虫病原线虫的商品化需要高效的人工培养技术。由于昆虫病原线虫的专化性较强,一种成熟的商业化昆虫病原线虫人工培养技术需要根据线虫种类优化。除了优化现有技术,还需研发新的人工培养技术。本文综述了国内外昆虫病原线虫人工培养技术研究和应用的历史和现状,详细介绍了活体培养技术和离体培养技术,讨论了影响昆虫病原线虫产量的主要因素,强调了优化人工培养技术并降低培养成本的必要性。未来,随着人工培养技术的不断优化,在丰富了昆虫病原线虫商品化种类的同时,还可降低农业生产的经济损失,改良土壤环境,具有重要的经济和社会价值。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昆虫病原线虫 活体培养 固体培养 液体培养 固液双相培养 应用技术
在线阅读 下载PDF
环总科线虫1种中国新纪录种的描述
2
作者 赵迪 赵畅 +5 位作者 田成丽 范海燕 朱晓峰 王媛媛 段玉玺 陈立杰 《沈阳农业大学学报》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24年第6期719-726,共8页
环总科线虫是一类具有环型食道、根外寄生(少数为半内寄生)植物寄生性线虫,其寄主范围广,主要生活在农作物与木本植物根系周围。从中国浙江省杭州市女贞根围土壤中分离获得1种环总科线虫种群,经形态学和分子生物学鉴定,结果表明:分离到... 环总科线虫是一类具有环型食道、根外寄生(少数为半内寄生)植物寄生性线虫,其寄主范围广,主要生活在农作物与木本植物根系周围。从中国浙江省杭州市女贞根围土壤中分离获得1种环总科线虫种群,经形态学和分子生物学鉴定,结果表明:分离到的环总科线虫为腓尼基半轮线虫(Hemicriconemoides phoenicis)。雌虫体长501.2 (439.2~519.6)μm,环形食道,有两个唇环,口针基球呈锚形,长为82.3 (79.8~85.2)μm,受精囊呈椭圆形且充满圆形的精子细胞,尾长29.8 (28.4~32.7)μm,幼虫和雌虫形态相似,雄虫未见。利用最大似然法(maximum likelihood, ML)对该线虫18S rDNA基因构建系统发育进化树,表明该线虫种群和H. phoenicis (MN660076)环总科半轮属线虫群体聚类在最高置信度(100%)的分支上。H. phoenicis是我国迄今首次报道的新纪录种,枣椰树是其首选寄主植物,女贞也是其寄主,拓宽了H. phoenicis的寄主范围。 展开更多
关键词 环总科线虫 腓尼基半轮线虫 形态鉴定 分子鉴定 中国
在线阅读 下载PDF
番茄环纹斑点病毒RdRP蛋白多抗制备
3
作者 张春雨 刘悦 +3 位作者 张博轩 李小宇 宋景荣 王永志 《中国蔬菜》 北大核心 2025年第6期157-161,共5页
番茄环纹斑点病毒(Tomato zonate spot virus,TZSV)的依赖RNA的RNA聚合酶(RNA-dependent RNA polymerase,RdRP)是病毒复制和转录的核心酶。本研究通过原核表达RdRP的部分片段并制备多克隆抗体,旨在为TZSV的检测和诊断提供关键材料,并为... 番茄环纹斑点病毒(Tomato zonate spot virus,TZSV)的依赖RNA的RNA聚合酶(RNA-dependent RNA polymerase,RdRP)是病毒复制和转录的核心酶。本研究通过原核表达RdRP的部分片段并制备多克隆抗体,旨在为TZSV的检测和诊断提供关键材料,并为后续研究RdRP在病毒基因表达调控以及病毒与宿主互作等方面的作用奠定基础。结果表明:从TZSV染病番茄中扩增出大小为903 bp的TZSV RdRP-a片段,原核表达获得大小为36 kDa的重组蛋白;蛋白纯化后免疫小鼠,制备多克隆抗体,获得的多抗血清效价可达到1∶128000;经Western blot鉴定,所制备的多克隆抗体能够特异性识别TZSV-RdRP重组蛋白和天然TZSV。 展开更多
关键词 番茄环纹斑点病毒 RDRP 原核表达 多克隆抗体
在线阅读 下载PDF
北方春玉米区玉米大斑病经济阈值评估
4
作者 王雪 孟玲敏 +5 位作者 贾娇 白雪 王义生 张伟 吴宏斌 苏前富 《植物保护》 北大核心 2025年第4期388-392,共5页
为了摸清玉米大斑病的最佳防治时间、防治次数,以达到最少投入和最佳的防治效果,本研究通过设置大斑病不同病级梯度、不同防治次数的药效试验,从而确定大斑病的经济阈值。结果表明:大斑病病情指数(X)与产量损失率(Y)的回归方程为Y=0.010... 为了摸清玉米大斑病的最佳防治时间、防治次数,以达到最少投入和最佳的防治效果,本研究通过设置大斑病不同病级梯度、不同防治次数的药效试验,从而确定大斑病的经济阈值。结果表明:大斑病病情指数(X)与产量损失率(Y)的回归方程为Y=0.0103 X^(1.732 6),以40%丁香·戊唑醇悬浮剂与25%嘧菌酯悬浮剂混配剂对大斑病进行防治,与施药1次相比,施药2次增加的净利润仅为147.89元/hm^(2),从成本收益、农药减施角度考虑,确定大斑病药剂防治以1次为宜,以此为测算依据,结合公主岭地区当地产量、价格、药剂、施药成本等因素,确定大斑病经济损失允许水平(economic injury level,EIL)为32.20;建立防治初期病情指数(x)与防治后病情指数(y)的回归方程y=19.681+3.141 x,确定大斑病经济阈值(economic threshold,ET)为3.99。 展开更多
关键词 玉米大斑病 经济阈值 经济允许损失水平 北方春玉米区
在线阅读 下载PDF
降解莠去津和乙草胺的原生质体融合菌株RH-92的构建及其培养条件优化
5
作者 刘悦 翟乾行 +2 位作者 刘雪微 吴宪 张浩 《农药学学报》 北大核心 2025年第3期424-434,共11页
本研究通过对亲本菌株原生质体制备条件优化,获得了一株可同时降解除草剂莠去津和乙草胺的融合菌株,该融合菌株可缓解莠去津和乙草胺对大豆种子的生理毒性。采用单因素筛选及响应面试验优化原生质体制备工艺;通过原生质体融合方法构建... 本研究通过对亲本菌株原生质体制备条件优化,获得了一株可同时降解除草剂莠去津和乙草胺的融合菌株,该融合菌株可缓解莠去津和乙草胺对大豆种子的生理毒性。采用单因素筛选及响应面试验优化原生质体制备工艺;通过原生质体融合方法构建可同时降解莠去津和乙草胺的融合菌株;通过高效液相色谱(HPLC)筛选并测定融合菌的降解能力;通过紫外分光法测定融合菌的最适生长条件;通过16S rDNA对融合菌株进行鉴定;通过大豆种子萌发试验测定融合菌株对莠去津和乙草胺同时胁迫的影响。结果表明:菌株FH-1在溶菌酶质量浓度1.50 mg/mL、酶解时间39.15 min、酶解温度41.49℃条件下原生质体制备效果最佳;菌株LY-4在溶菌酶质量浓度1.487 mg/mL、酶解时间40.70 min、酶解温度36.36℃条件下原生质体制备效果最佳。利用原生质体融合技术构建出多株可同时降解莠去津和乙草胺的融合菌株,其中菌株RH-92具有良好降解性能,对10 mg/L乙草胺和10 mg/L莠去津的降解率分别达到61.75%和56.18%。16S rDNA系统发育树鉴定结果表明,菌株RH-92为准克雷伯氏菌(Klebsiella quasivariicola),在基础盐培养基中的最佳生长条件为pH 9.0、温度32℃。在生物修复试验中,在莠去津和乙草胺同时胁迫条件下,大豆种子的发芽状态受到显著抑制,当添加RH-92菌悬液后大豆种子萌芽率和发芽长度分别提升了25%和25%。表明融合菌株RH-92在修复莠去津和乙草胺共存污染中具有较好应用潜力。 展开更多
关键词 莠去津 乙草胺 原生质体制备 响应面分析法 融合菌株RH-92 生物修复
在线阅读 下载PDF
上一页 1 下一页 到第
使用帮助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