期刊文献+
共找到6篇文章
< 1 >
每页显示 20 50 100
吉林省半干旱地区滴灌玉米的磷肥用量研究
1
作者 孙博 吴振洋 +4 位作者 秦裕波 李前 赵胤凯 刘志全 王蒙 《中国土壤与肥料》 北大核心 2025年第2期174-182,共9页
为解决吉林省半干旱区磷肥施用量大问题,探究覆膜滴灌条件下不同磷肥用量对玉米产量及植株磷吸收转运的影响,为覆膜滴灌模式下的磷肥高效利用提供最佳策略。2017-2018年在吉林省半干旱区开展了玉米膜下滴灌田间试验,共设5个磷肥用量处... 为解决吉林省半干旱区磷肥施用量大问题,探究覆膜滴灌条件下不同磷肥用量对玉米产量及植株磷吸收转运的影响,为覆膜滴灌模式下的磷肥高效利用提供最佳策略。2017-2018年在吉林省半干旱区开展了玉米膜下滴灌田间试验,共设5个磷肥用量处理(0、30、60、90、120 kg·hm^(-2)),并测定了不同处理玉米产量、植株磷素积累量,分析磷素积累比例、转运特征及磷肥利用效率。结果表明,施磷显著提高玉米产量,在0~90 kg·hm^(-2)施磷范围内,玉米产量均随施磷量的增加而增加,当施磷量达到120 kg·hm^(-2)时,玉米产量开始下降;施磷量在90 kg·hm^(-2)时,玉米对磷肥的利用率较高,玉米植株总磷积累量达到最高,较不施磷处理平均提高42%;玉米茎秆和叶片的磷积累量在成熟期达到最低值,籽粒的磷积累量在成熟期达到最高值;施磷提高了玉米吐丝至成熟期磷素积累比例和转运量,较不施磷处理分别提高7.35%~35.45%和1.63%~15.29%,但不同施磷处理间吐丝前后积累比例和转运量不显著。综合考虑玉米产量、植株磷积累量及磷转运特征,吉林省半干旱区膜下滴灌玉米的施磷量为90 kg·hm^(-2)时可提高产量、促进植株磷素积累转运和高效利用。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半干旱区 膜下滴灌 玉米 产量 磷素吸收转运
在线阅读 下载PDF
密植对不同年代大豆品种群体光合生产和产量形成的影响 被引量:1
2
作者 丁树启 程彤 +6 位作者 王弼琨 于德彬 饶德民 孟凡钢 赵胤凯 王晓慧 张伟 《作物学报》 CAS 北大核心 2025年第1期161-173,共13页
密植是挖掘优良大豆品种生产潜力的有效途径,但对于育种时间跨度长达百年的大豆品种而言,其对密植的响应差异仍不清楚。为明晰密植对不同年代大豆品种群体光合生产和产量形成的影响,以1930s-2020s育成的50个大豆品种为试验材料,探究了... 密植是挖掘优良大豆品种生产潜力的有效途径,但对于育种时间跨度长达百年的大豆品种而言,其对密植的响应差异仍不清楚。为明晰密植对不同年代大豆品种群体光合生产和产量形成的影响,以1930s-2020s育成的50个大豆品种为试验材料,探究了不同年代大豆品种(1930s-1940s、1950s-1960s、1970s-1980s、1990s-2000s和2010s-2020s)在不同密度水平(常规密度200,000株hm^(–2)和高密度300,000株hm^(–2))下叶面积指数(LAI)、叶面积指数增长率(LGR)、光合势(LAD)、干物质积累、作物生长率(CGR)、下部叶片衰老和产量的响应差异。结果表明,随着育成年代的推进,大豆群体光合生产能力和产量均逐渐提升。与老品种(1930s-1940s,1950s-1960s和1970s-1980s)相比,新品种(1990s-2000s和2010s-2020s)在高密度下表现出更好的生长状态。新品种在高密度下的叶面积指数(LAI)增幅更大,盛荚期(R4)的LAI的增幅依次为17.79%和23.06%,盛荚-鼓粒期(R4-R6)的LAI衰减更缓慢,LAD增幅更大。在R6期,新品种在高密度下的干物质积累增幅更大,依次为25.28%和28.96%,其CGR也显著增加(P <0.05),依次为21.66%和25.38%;此外,新品种在高密度下下部叶片黄叶节位上移量和叶片SPAD值的降幅较小,表现出较强的抗衰老特性。在产量方面,新品种在高密度下单位面积粒数和荚数增幅较大,百粒重降幅较小,产量显著(P <0.05)提升,其产量增幅依次为4.49%和5.04%。综上,生育初期,新品种在高密度下表现出较强的“源”增加能力,其叶源值高且稳定,光能截获量大,干物质积累多,促进籽粒“库”快速发育;而生育后期,其叶面积指数衰减速度较慢,群体光合能力强,籽粒灌浆充分,因而显著提高单位面积粒数和荚数,从而弥补百粒重的微降,实现大豆产量显著提升。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大豆 密植 不同年代 光合生产 产量
在线阅读 下载PDF
高异交率大豆种质资源花朵气-质成分及农艺性状特征分析
3
作者 徐铭阳 丁孝羊 +5 位作者 关哲允 刘大壮 孙妍妍 王亮 谷岩 闫昊 《大豆科学》 北大核心 2025年第2期1-11,I0001-I0005,共16页
为挖掘具备高异交率的大豆种质资源所具有的相关特征,利用气相色谱-质谱(Gas Chromatography-Mass Spectrometry,GC-MS)联用分析法对76份不同异交率大豆种质资源的挥发性化合物进行提取及鉴定,调查全部大豆种质资源的47种农艺性状,并采... 为挖掘具备高异交率的大豆种质资源所具有的相关特征,利用气相色谱-质谱(Gas Chromatography-Mass Spectrometry,GC-MS)联用分析法对76份不同异交率大豆种质资源的挥发性化合物进行提取及鉴定,调查全部大豆种质资源的47种农艺性状,并采用主成分分析和因子分析法进行统计分析及验证。结果显示:共鉴定出201种不同气-质化学成分,14种气-质化学成分可作为高异交率大豆种质的显著特征。贡献率由高到低排序分别是:Decanal(ID=15);Nonanal(ID=10);Nonanal(ID=138);7-Hexadecenal,(Z)-(ID=123);m-Menth-1(7)-ene,(R)-(-)-(ID=125);4-Chloro-3-cyclohexyltetrahydropyran(ID=124);Undecanal(ID=130);Undecanal(ID=18);Benzaldehyde(ID=3);Benzaldehyde(ID=174);2-Pentadecanone,6,10,14-trimethyl-(ID=145);2-Pentadecanone,6,10,14-trimethyl-(ID=32);10-Methyltricyclo[4.3.1.1(2,5)]undecan-10-ol(ID=46);10-Methyltricyclo[4.3.1.1(2,5)]undecan-10-ol(ID=200)。同时7种农艺性状可作为高异交率大豆种质的显著特征,贡献率由高到低排序分别是:单株荚数、完全粒百粒重、13水完全粒百粒重、粗百粒重、13水百粒重、株高和虫食率。研究结果可为选育大豆高异交率种质资源提供理论依据并奠定实践基础,促进高异交率大豆品种选育。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大豆 异交率 花朵成分 气-质联用 农艺性状
在线阅读 下载PDF
高产抗病大豆新品种吉育513的选育及栽培技术 被引量:3
4
作者 侯云龙 李健琳 +5 位作者 李明姝 赵晶洁 崔正果 陈健 颜秀娟 郑宇宏 《大豆科学》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24年第2期245-251,共7页
为给优质高产大豆品种的研发提供参考和借鉴,吉林省农业科学院大豆研究所2009年以吉育47为母本,以铁97124-1-1为父本,配制杂交组合,采用系谱法选育出高产抗病大豆新品种吉育513。2019—2020年参加国家北方春大豆中晚熟组区域试验,平均产... 为给优质高产大豆品种的研发提供参考和借鉴,吉林省农业科学院大豆研究所2009年以吉育47为母本,以铁97124-1-1为父本,配制杂交组合,采用系谱法选育出高产抗病大豆新品种吉育513。2019—2020年参加国家北方春大豆中晚熟组区域试验,平均产量3248.5 kg·hm^(-2),比对照吉育72增产6.1%。2020年参加生产试验,平均产量3301.5 kg·hm^(-2),比对照吉育72增产12.1%。2021年通过国家农作物品种审定委员会审定,审定编号为国审豆20210032。该品种具有高产、稳产和抗病等优良特性,特别适合在吉林省南中部、辽宁省东部和北部、宁夏回族自治区北部、山西省北部、河北省承德地区以及甘肃省张掖地区进行春季播种。该品种是通过传统育种技术与肥力优化筛选相结合的育种模式选育而成的,这种选育模式将对我国大豆产业的未来发展产生深远而积极的影响,如果优化有机和无机的配施比例,吉育513将更能发挥其高产潜力。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大豆 高产 抗病 国审 吉育513 栽培技术
在线阅读 下载PDF
耐盐转基因大豆事件AtARA6-A001外源插入片段侧翼序列及其应用
5
作者 孙星邈 侯云龙 +3 位作者 王英哲 关诗宇 邱红梅 张玲 《大豆科学》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24年第1期29-34,共6页
转基因大豆AtARA6-A001事件采用农杆菌介导大豆遗传转化法获得,其受体为沈农9号,具有耐盐特性,目前已经进入环境释放阶段。为明确该转基因大豆材料的分子特征及其转基因检测方法,推进该转基因事件生物安全评价工作。本研究以转基因大豆A... 转基因大豆AtARA6-A001事件采用农杆菌介导大豆遗传转化法获得,其受体为沈农9号,具有耐盐特性,目前已经进入环境释放阶段。为明确该转基因大豆材料的分子特征及其转基因检测方法,推进该转基因事件生物安全评价工作。本研究以转基因大豆AtARA6-A001为研究对象,利用Southern杂交方法及基因组重测序技术鉴定了外源基因的拷贝数及插入位点的位置和方向。同时利用PCR扩增技术获得了外源T-DNA的左右侧翼序列,并基于左右旁侧序列,建立了转AtARA6基因耐盐大豆A001事件的特异性定性PCR检测方法。此方法能特异性检测转基因大豆植株AtARA6-A001根、茎、叶、花和种子样品,并且能够特异性识别转基因大豆事件的身份,这为后续转基因大豆及其产品的检测和监管提供技术支持。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大豆 转基因 侧翼序列 重测序 定性PCR检测
在线阅读 下载PDF
基于BSA-seq定位野生大豆籽粒蛋白含量QTL
6
作者 袁翠平 孙国金 +7 位作者 齐广勋 刘晓冬 董岭超 王玉民 王英男 赵洪锟 杨佳慧 董英山 《中国油料作物学报》 2025年第4期904-911,共8页
野生大豆具有较高的籽粒蛋白含量,发掘和利用其蛋白含量基因对于高蛋白种质创制和品种培育具有重要价值。以绥农14/ZYD01015杂交组合衍生的RIL群体为材料,开展野生大豆ZYD01015的蛋白含量基因定位研究。RIL群体籽粒蛋白含量具有较大的... 野生大豆具有较高的籽粒蛋白含量,发掘和利用其蛋白含量基因对于高蛋白种质创制和品种培育具有重要价值。以绥农14/ZYD01015杂交组合衍生的RIL群体为材料,开展野生大豆ZYD01015的蛋白含量基因定位研究。RIL群体籽粒蛋白含量具有较大的遗传变异,且符合正态分布;对2020年和2021年RIL群体分别构建了高蛋白含量池和低蛋白含量池,采用BSA-seq(bulked segregant analysis sequencing,BSA-seq)技术进行了关联分析,在大豆20号染色体(Chr20)关联到1个区间(Chr20:3100000~33360000)。根据区间多态性Indel标记信息开发了12个分子标记,进行了蛋白含量QTL定位,鉴定出1个蛋白含量QTL位点qPRO-20,位于分子标记WS185和WS205之间,即Chr20:20071086~23798747区段,可解释14.00%(2020年)和13.26%(2021年)的遗传变异。QTL两侧分子标记WS185和WS205,其等位变异间蛋白含量均差异显著(P<0.01),可用于分子标记辅助筛选,能够从与ZYD01015相同等位基因型的材料中,筛选到蛋白含量在45%以上种质的概率达62.7%以上。 展开更多
关键词 野生大豆 蛋白含量 QTL定位 BSA-seq
在线阅读 下载PDF
上一页 1 下一页 到第
使用帮助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