期刊文献+
共找到4篇文章
< 1 >
每页显示 20 50 100
株行距配置对高粱杂交种吉杂159冠层结构和产量的影响
1
作者 高悦 赵德 +8 位作者 梁军 侯佳明 杨微 丁博 赵国强 胡博 朱末 李继洪 曲祥春 《江苏农业科学》 北大核心 2025年第8期64-74,共11页
为探究不同种植密度下株行距配置方式对春播早熟区高粱群体结构及产量的影响,明确春播早熟区高粱适宜的株行距配置方式,2018—2019年在吉林省农业科学院公主岭试验点设置大田试验,以高粱杂交种吉杂159(株高131 cm,播期120 d)为试验材料... 为探究不同种植密度下株行距配置方式对春播早熟区高粱群体结构及产量的影响,明确春播早熟区高粱适宜的株行距配置方式,2018—2019年在吉林省农业科学院公主岭试验点设置大田试验,以高粱杂交种吉杂159(株高131 cm,播期120 d)为试验材料,设置3个种植密度(105000、135000、165000株/hm^(2))和6种等行距方式(50、55、60、65、70、75 cm),研究不同株行距配置方式对高粱产量和群体冠层特性的影响。结果表明,不同种植密度下,不同株行距对高粱群体结构的影响存在差异,在105000株/hm^(2)密度下,不同行距处理下高粱产量、千粒重和穗粒数差异不显著;在135000株/hm^(2)密度下,株行距在50~65 cm之间产量、千粒重和穗粒数无显著差异,但均显著高于70~75 cm行距配置;在165000株/hm^(2)密度下,株行距在50~55 cm之间产量、千粒重和穗粒数无显著差异,但均显著高于其他行距处理。在135000株/hm^(2)和165000株/hm^(2)密度下,B1、B2行距处理与其他行距处理相比,花后群体叶面积指数显著提高,中下部叶片推迟衰老,茎叶夹角变大,叶向值变小,同时增加冠层的中上部透光率,增加花后干物质积累量,花后干物质转移率降低。试验表明,高密度下,适当地采用缩行增株的等行距种植方式有利于形成高效的光合群体结构,延缓群体中下部叶片衰老,提高群体干物质积累,提高产量。由此可知,春播早熟区高粱通过增加密度并适当的缩行扩株(缩小行距,扩大株距),可以使高粱植株个体分布更均匀,起到光能资源高效利用和产量提升的协同作用;为获得高产,吉杂159推荐165000株/hm^(2)种植密度搭配50~55 cm的等行距种植方式。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春播早熟区 高粱 行距配置 种植密度 产量 冠层结构
在线阅读 下载PDF
德惠市农业生产发展现状及对策
2
作者 高洪彦 李红艳 李淼 《现代农业科技》 2013年第23期327-327,共1页
分析了德惠市农业生产发展现状,结合当前农业和农村经济发展新形势,提出了新形势下加速农业生产发展的对策,以期全力推进全市现代农业的发展和农村经济持续稳定繁荣。
关键词 农业生产 现状 对策 吉林德惠
在线阅读 下载PDF
行向和种植方式对生育后期玉米叶片衰老进程的影响 被引量:8
3
作者 田畅 王洋 卜险峰 《土壤与作物》 2018年第1期55-62,共8页
玉米产量的大部分来自花后的光合产物积累,花后叶片的光合和生理特性直接影响到籽粒的灌浆,而功能叶片衰老是影响产量的重要因素之一。适宜的种植方式可有效延长叶片持绿期,达到增产的效果。通过改变行向和种植模式,能够优化冠层结构,... 玉米产量的大部分来自花后的光合产物积累,花后叶片的光合和生理特性直接影响到籽粒的灌浆,而功能叶片衰老是影响产量的重要因素之一。适宜的种植方式可有效延长叶片持绿期,达到增产的效果。通过改变行向和种植模式,能够优化冠层结构,改善玉米冠层光照条件和玉米产量。本研究在吉林省春玉米种植区,分析东西垄向和南偏西20°垄向条件下,65 cm均匀垄和160 cm+40 cm组合垄距配置的种植方式对生育后期穗位叶以上叶片、穗位叶和穗位叶以下叶片的SPAD值、N含量、超氧化物歧化酶(Superoxide dismutase,SOD)和过氧化物酶(Peroxidase,POD)的活性的影响,以期明确行向和行距对玉米叶片衰老的影响。结果表明,南偏西20°行向中,前期的下部叶片和穗位叶以及后期上部叶片中SPAD值显著高于东西行向。南偏西20°行向种植下的玉米上、中、下不同部位叶片中N含量均极显著高于东西行向。南偏西20°行向中,160 cm+40 cm垄距种植下的玉米下部和上部叶片中N含量显著高于65 cm均匀垄。东西行向中,160 cm+40 cm垄距种植的玉米不同时期的穗位叶和上部叶片中SOD酶活性均明显大于65 cm均匀垄。与传统种植方式下的玉米相比,160 cm+40 cm垄距种植的玉米叶片衰老进程延缓,且衰老程度明显较低。 展开更多
关键词 玉米 行向 宽窄行 SOD
在线阅读 下载PDF
软枣猕猴桃花粉多糖提取、表征及体外生物活性研究 被引量:2
4
作者 杜月 张政 +1 位作者 刘学军 郭万春 《粮食与油脂》 北大核心 2023年第6期85-91,共7页
以软枣猕猴桃花粉为原料,采用超声辅助提取软枣猕猴桃花粉多糖(AAPP)。以AAPP得率为指标,在单因素试验的基础上通过响应面法优化提取工艺,并分析其结构及体外生物活性。结果表明:AAPP最佳提取工艺为超声时间4.10h、超声温度68.0℃、超... 以软枣猕猴桃花粉为原料,采用超声辅助提取软枣猕猴桃花粉多糖(AAPP)。以AAPP得率为指标,在单因素试验的基础上通过响应面法优化提取工艺,并分析其结构及体外生物活性。结果表明:AAPP最佳提取工艺为超声时间4.10h、超声温度68.0℃、超声功率311W,在此条件下AAPP得率为1.96%±0.12%。AAPP-11总糖含量为89.44%,相对分子质量为15252,由11种单糖构成,其中以物质的量比为21.53:12.77:12.25的葡萄糖(Glc)、鼠李糖(Rham)和葡萄糖醛酸(GlcA)为主。AAPP-11中不含核酸,且蛋白质含量较低,是1种含有β-糖苷键构型及呋喃环构型的多糖,具有抗氧化活性和较强的降血糖活性。 展开更多
关键词 软枣猕猴桃 多糖 超声辅助提取 生物活性
在线阅读 下载PDF
上一页 1 下一页 到第
使用帮助 返回顶部